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错流型印刷电路板式热交换器中超临界二氧化碳与液态铅铋合金耦合换热模型研究
1
作者 徐德天 杜海鸥 《核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21,共13页
铅铋快堆结合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因其紧凑性、固有安全性、高效性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未来先进核能系统备受瞩目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提出一种错流型印刷电路板式热交换器(PCHE),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其以铅铋合金(LBE)... 铅铋快堆结合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因其紧凑性、固有安全性、高效性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未来先进核能系统备受瞩目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提出一种错流型印刷电路板式热交换器(PCHE),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其以铅铋合金(LBE)和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为换热工质的耦合换热特性,并通过与传统逆流型PCHE的对比对其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换热性能做出评价。结果表明:相同体积与工况条件下,错流型PCHE流道单元的传热系数高于逆流型PCHE的传热系数,且冷流道入口温度对错流型PCHE的换热能力影响较小;错流型PCHE流道单元中固体部分的导热热阻小于逆流型PCHE,流道热通量差相对降低了46%,且布置方式对形变量和结构应力分布的相对影响小于5%;此外,随着S-CO_(2)质量流量的增加,错流型PCHE冷端对流换热系数先减小后增大,流道单元换热量持续增加,换热能力显著提升;最后,对错流型PCHE的优化进行初步探索,通过改变冷流道轴向形状,使其换热性能得到一定提升,并提出进一步优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S-CO_(2)) 铅铋合金(LBE) 印刷电路板式热交换器(PCHE) 错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物中生育酚的LC/APCI-MS2测定(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周泉城 盛桂华 吴谋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12-215,共4页
确定了一种简单,明确和灵敏的高效液相测定和检测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生育酚的方法。通过加入携带剂,超临界二氧化碳从菜籽脱臭馏出物提取生育酚浓缩物,其分析在反向色谱柱ZorbaxC18上,用98%甲醇作为流动相,UV检测波长为292nm,α-生... 确定了一种简单,明确和灵敏的高效液相测定和检测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生育酚的方法。通过加入携带剂,超临界二氧化碳从菜籽脱臭馏出物提取生育酚浓缩物,其分析在反向色谱柱ZorbaxC18上,用98%甲醇作为流动相,UV检测波长为292nm,α-生育酚作标准物。此方法线性相关性较高。APCI-MS和APCI-MS2检测的各生育酚的m/e与理论预测值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生育酚 LC/APCI-MS2 提取方法 食品分析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闭式布莱顿循环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邹正平 王一帆 +3 位作者 姚李超 刘火星 许鹏程 李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43-1677,共35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闭式布莱顿循环凭借高热效率、高紧凑性和高经济-环保性等优势,已成为能源与动力领域的热点技术之一。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闭式布莱顿循环,详细介绍了工作原理、优势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循环总体热力、超临...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闭式布莱顿循环凭借高热效率、高紧凑性和高经济-环保性等优势,已成为能源与动力领域的热点技术之一。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闭式布莱顿循环,详细介绍了工作原理、优势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循环总体热力、超临界工质叶轮机、紧凑高效换热器、控制及储热等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当前工程应用面临的问题和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分析表明,循环总体热力设计阶段应涵盖部件低维性能分析,以评估部件性能指标的可实现性,并综合考虑全寿命周期性能、紧凑性、经济性等指标。工质的剧烈物性变化导致叶轮机与换热器内部特殊流动与换热机理,需发展充分考虑工质特殊物性影响的叶轮机和紧凑换热器设计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机器深度学习相结合构建不同工质叶轮机相似方法,可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叶轮机气动性能试验验证提供理论基础。此外,鲁棒高效的控制策略可实现超临界二氧化碳闭式布莱顿循环有效可靠调控,而集成新型介质储热技术的超临界二氧化碳闭式布莱顿循环系统将为高温光热发电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sco_(2)) 闭式布莱顿循环 热力建模与分析 叶轮机 紧凑高效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精馏萃取橙油中的烯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志高 陈静静 +2 位作者 郭莉 马亚琴 黄学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5-308,共4页
采用橙油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精馏萃取苧烯的工艺技术。分析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和温度梯度对苧烯萃取的影响,以苧烯萃取率为判定指标时,获得的最佳工艺组合为:萃取压力8.0MPa、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80min、... 采用橙油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精馏萃取苧烯的工艺技术。分析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和温度梯度对苧烯萃取的影响,以苧烯萃取率为判定指标时,获得的最佳工艺组合为:萃取压力8.0MPa、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80min、温度梯度为40-55-60-65℃,萃取率达到94.16%;以苧烯浓度为判定指标时,获得最佳的工艺组合为:萃取压力8.0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80min、温度梯度40-55-60-65℃,苧烯浓度达到975.7μL/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油 临界二氧化碳(SC-CO2) 萃取 苧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的纺织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宋丽贞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9-60,6,共3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是一种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工艺,本文阐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该技术在化纤和染整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化学纤维 染整 应用 临界二氧化碳 SCCO2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容量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发电系统的一维设计及回热器紧凑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徐进良 田贺 +3 位作者 孙恩慧 常诚 郭源东 王兆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8-451,共14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因其高效、紧凑、灵活的优势,有望成为新一代发电动力循环。选用三压缩末级部分压缩的循环结构,将其应用到20 MW S-CO_(2)燃煤发电系统中,并对发电系统的关键部件进行一维设计。设计结果表明,透平和压缩机...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因其高效、紧凑、灵活的优势,有望成为新一代发电动力循环。选用三压缩末级部分压缩的循环结构,将其应用到20 MW S-CO_(2)燃煤发电系统中,并对发电系统的关键部件进行一维设计。设计结果表明,透平和压缩机尺寸整体较小,尺寸优势明显,相比水机组具备明显的竞争力;基于不同容量锅炉的体积变化规律,合理推断由于炉内CO_(2)工质换热系数较小,使得S-CO_(2)锅炉相比水机组锅炉体积有所增加;基于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回热系统占地较大,在本文设计条件下回热器总体积约为18.95 m^(3),远超现有水机组回热器总体积,问题显著。因此,进一步从回热器换热效果角度探究了回热系统特性,讨论了现有技术面临的困难与瓶颈,发现循环热效率与回热系统体积存在着较强的制约关系,进而对回热系统进行了成本分析,在考虑基础建设费及人工费后,回热系统的投资成本约为9347.47万元,初始投资成本较高。同时发现,印刷电路板换热器在缩小回热系统体积方面的潜力有限,因此仍需研发新的换热器形式,实现换热系数的量级性提升。最后,针对回热系统体积问题,提出了S-CO_(2)燃煤发电系统的一体化布置方案,通过空间布置的优化实现了系统的整体紧凑性。我国正在推进中等容量S-CO_(2)燃煤发电系统示范,此项研究为示范电站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燃煤发电 S-CO_(2)循环 系统一维设计 回热系统 成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清洁多孔金属有机骨架
7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4-95,共2页
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的出现,金属有机物骨架(MOFs)在吸附分子方面获得了快速发展,这是由于超临界CO2技术可以彻底清洁晶体材料的微孔。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化学家Andrew P.Nelson,Omar K.Farha.Ka... 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的出现,金属有机物骨架(MOFs)在吸附分子方面获得了快速发展,这是由于超临界CO2技术可以彻底清洁晶体材料的微孔。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化学家Andrew P.Nelson,Omar K.Farha.KarenL.Mulfort和JosephT.Hupp报道,与目前清洁新合成材料所用的标准溶剂蒸发技术相比,超临界CO2技术大大增加了MOFs的可用内表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处理 金属有机骨架 临界CO2技术 多孔 金属有机物 吸附分子 晶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连续提取物料的挤出机
8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8-68,共1页
虽然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用于从固体物中提取有用的或不想要的组分已有很长时间,但其操作方式主要是间歇式的。现在荷兰Wageningen大学、荷兰研究中心以及C-REX项目中的研究人员开发成功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连续提取工艺。C-REX项目... 虽然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用于从固体物中提取有用的或不想要的组分已有很长时间,但其操作方式主要是间歇式的。现在荷兰Wageningen大学、荷兰研究中心以及C-REX项目中的研究人员开发成功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连续提取工艺。C-REX项目历时3年,耗资294万欧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挤出机 SC-CO2 连续提取工艺 过滤器 香芹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形通道内超临界CO_(2)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流动传热特性研究
9
作者 李松 吴江波 +1 位作者 于志斌 董浩楠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184,共7页
为了探究梯形截面通道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内部强迫对流特性的影响,明确几何参数对换热器换热特性的作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通道弯折角度(0°、10°、20°、30°)和通道节距(8、12、16 mm)两个关键几何参数... 为了探究梯形截面通道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内部强迫对流特性的影响,明确几何参数对换热器换热特性的作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通道弯折角度(0°、10°、20°、30°)和通道节距(8、12、16 mm)两个关键几何参数展开研究。当流体流经弯折角处时,详细监测流体流动状态的变化,包括湍流动能和流动速度的改变,以此来分析其对冷热通道换热性能的影响。在模拟过程中发现,当流体流经弯折角处时,流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流体湍流动能提升,流动速度变慢,但冷热通道换热性能得到提升。其中,当弯折角度为30°、通道节距为8 mm时,换热器性能的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sco_(2))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流动传热特性 转折角 通道节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在能源开发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丁文刚 许冬进 +2 位作者 郑光洪 才忠杰 王亚如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7,21,共6页
详细介绍了CO_(2)在能源开发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常规油气的钻井压裂、驱油采气,非常规油气及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储能发电、新能源合成领域等。CO_(2)能源化利用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技术装备、经济成本、环境风险等方面存在一定的... 详细介绍了CO_(2)在能源开发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常规油气的钻井压裂、驱油采气,非常规油气及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储能发电、新能源合成领域等。CO_(2)能源化利用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技术装备、经济成本、环境风险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并展望了我国CO_(2)能源化应用技术的未来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驱油采气 非常规能源 CO_(2)储能 CO_(2)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板式扩散焊矩形微通道换热器扰流格栅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燕 王沛东 +4 位作者 李洪 刘婧楠 武卫东 章立新 杨其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850-4858,I0020,共10页
为提升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该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一种全蚀刻工艺的新型矩形截面PCHE,建立以... 为提升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该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一种全蚀刻工艺的新型矩形截面PCHE,建立以冷热通道换热单元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物理模型。研究不同运行工况下,通道内扰流格栅间距对S-CO_(2)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格栅间距的热通道内S-CO_(2)的流速均沿程逐渐减小,而冷通道内S-CO_(2)的流速反而沿程逐渐增大。冷热通道内的流动摩擦阻力系数(f)和努塞尔数(Nu)均随着格栅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不同格栅间距的冷通道内的f和Nu均大于其对应的热通道内的f和Nu。当格栅间距为5.97 mm时,矩形截面通道具有相对最优的综合性能,可以在阻力损失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强化换热。研究结果可为全蚀刻工艺矩形截面PCHE的性能提升和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S-CO_(2))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矩形截面 格栅间距 综合传热增强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分子蒸馏对白术挥发油的提取分离和GC-MS分析 被引量:47
12
作者 张忠义 王鹏 +1 位作者 雷正杰 吴惠勤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1-64,共4页
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提取白术挥发油 ,然后用分子蒸馏对所得的萃取物进行精分离 ,得到蒸出物 ;超临界萃取物收率为2.42 % (w) ,分子蒸馏蒸出物收率26.3% (w) ;对超临界萃取物和分子蒸馏蒸出物分别进行GC -MS分析 ,结果超临界萃取物检测... 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提取白术挥发油 ,然后用分子蒸馏对所得的萃取物进行精分离 ,得到蒸出物 ;超临界萃取物收率为2.42 % (w) ,分子蒸馏蒸出物收率26.3% (w) ;对超临界萃取物和分子蒸馏蒸出物分别进行GC -MS分析 ,结果超临界萃取物检测出33个化合物 ,分子蒸馏蒸出物检测出27个化合物 ,主要成分均为2,7_二甲氧基_3,6_二甲基萘、γ_芹子烯、大根香叶烯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2 临界萃取 分子蒸馏 白术 挥发油 提取 分离 GC-MS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法 二氧化碳 中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超临界CO_2萃取香草兰香料 被引量:9
13
作者 符史良 周江 +2 位作者 黄茂芳 叶英 李思东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2-454,共3页
The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of flavour extraction from vanilla beans with supercritical CO 2 fluid were studied.The influences of extracting pressure,temperature,separating pressure,temperature,and extracting time on... The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of flavour extraction from vanilla beans with supercritical CO 2 fluid were studied.The influences of extracting pressure,temperature,separating pressure,temperature,and extracting time on extracting rate of flavour were discussed.The vanillin content of flavour was determined by HPLC.The optimum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of extracting flavour from vanilla beans with supercritical CO 2 fluid were defined,an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extracting pressure 35MPa and temperature 45℃,separating pressure(Ⅰ)16MPa,pressure(Ⅱ)6Mpa,temperature(Ⅰ)40℃,temperature(Ⅱ)40℃,and extracting time 150min were optimal.The extracting rate of flavour was 8.36% and the vanillin content of flavour was 230mg/g in the optimum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兰 临界CO2 萃取 香料 香兰素 临界流体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芹菜籽油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曾健青 张镜澄 郭振德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0-43,共4页
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广东白芹菜籽进行了萃取研究。结果表明,萃取压力低于15MPa时,较重的油树脂等成分难以被萃取出来;萃取温度为308K时对萃取最有利;解析温度对萃取效率影响较小;CO2流量对萃取效率的影响比床层... 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广东白芹菜籽进行了萃取研究。结果表明,萃取压力低于15MPa时,较重的油树脂等成分难以被萃取出来;萃取温度为308K时对萃取最有利;解析温度对萃取效率影响较小;CO2流量对萃取效率的影响比床层高度引起的扩散阻力的影响大得多。超临界CO2萃取所得芹菜籽油品质优越,且其中的药用有效成分(3-正丁基-4,5-二氢苯并呋喃酮)含量比水汽法所得芹菜籽油的高五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2 萃取 芹菜籽油 二氧化碳 植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CH_3OH及C_2H_5OH二元系的气液平衡 被引量:14
15
作者 朱虎刚 田宜灵 +2 位作者 陈丽 冯季军 付华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588-1591,共4页
在带有石英可视窗和内搅拌的可变体积高压釜内 ,测定了超临界 CO2 +CH3OH及 C2 H5OH两个系统的相平衡数据 ,温度为 5 0~ 2 0 0℃ ,压力 4.0~ 1 6.0 MPa.利用从硬球模型得出的适用于高压高温的状态方程 ,计算了这两个系统的临界曲线 ,... 在带有石英可视窗和内搅拌的可变体积高压釜内 ,测定了超临界 CO2 +CH3OH及 C2 H5OH两个系统的相平衡数据 ,温度为 5 0~ 2 0 0℃ ,压力 4.0~ 1 6.0 MPa.利用从硬球模型得出的适用于高压高温的状态方程 ,计算了这两个系统的临界曲线 ,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2 CH3OH C2H5OH 气液平衡 相平衡 甲醇 乙醇 二元混合物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在金属铀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薛卫东 朱正和 +3 位作者 陈长安 邹乐西 张广丰 孙颖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8-152,共5页
依据实验数据 ,假定CO2 在金属铀表面吸附氧化初期形成的吸附中间体为UCO2 。根据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ecke3lyp方法计算得UCO2 (C2v构型 )分子的5A1态能量最低 ,这与用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与群论确定UCO2 的基电子状态为5A1的结果一致... 依据实验数据 ,假定CO2 在金属铀表面吸附氧化初期形成的吸附中间体为UCO2 。根据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ecke3lyp方法计算得UCO2 (C2v构型 )分子的5A1态能量最低 ,这与用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与群论确定UCO2 的基电子状态为5A1的结果一致。计算表明 ,CO2 在金属铀表面的吸附是放热反应 ,其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减少 ,其吸附热在 1atm下为 5 1.6 8kJ .mol-1,该值大于 40kJ.mol-1,故CO2 在金属铀表面的吸附是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铀 表面吸附 临界CO2 密度泛函 临界二氧化碳 临界萃取 化学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抗溶剂法纳米Al_2O_3-ZrO_2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姜浩锡 何春燕 +2 位作者 孙焕花 李桂明 张敏华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65-1070,共6页
以CO2为抗溶剂介质,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超临界抗溶剂法(SAS)制备了纳米Al2O3-ZrO2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前驱体—纳米Al(NO3)3-Zr(NO3)4颗粒,系统考察了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对制备过程的影响,并对前驱体中Al、Zr组分的共抗溶剂效应进行了研究,... 以CO2为抗溶剂介质,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超临界抗溶剂法(SAS)制备了纳米Al2O3-ZrO2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前驱体—纳米Al(NO3)3-Zr(NO3)4颗粒,系统考察了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对制备过程的影响,并对前驱体中Al、Zr组分的共抗溶剂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焙烧前驱体Al(NO3)3-Zr(NO3)4制得了纳米Al2O3-ZrO2球形颗粒.采用热重质谱(TG-MS)、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场发射透射电镜(FEG-TEM)和程序升温还原(TPR)等技术对所制备的前驱体Al(NO3)3-Zr(NO3)4和Al2O3-ZrO2纳米颗粒的物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初步考察了Al2O3-ZrO2纳米颗粒负载Ni催化剂的还原性能.研究发现,该纳米复合氧化物比用浸渍?沉淀法制得的Al2O3-ZrO2载体对活性组分Ni具有更好的分散性能,作为新型催化剂载体材料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抗溶剂法 二氧化碳 纳米颗粒 Al2O3-ZrO2复合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提取番茄红素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宪青 王丹 崔会哲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31,34,共3页
以新鲜番茄为原料,打浆后采用冷冻干燥的方法干燥,获得番茄粉。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番茄粉中的番茄红素,并研究了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番茄红素的最佳工艺参数。实验表明:在30MPa,60℃,2h条件下,以无水乙醇作夹带剂,100g干物料中可以获... 以新鲜番茄为原料,打浆后采用冷冻干燥的方法干燥,获得番茄粉。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番茄粉中的番茄红素,并研究了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番茄红素的最佳工艺参数。实验表明:在30MPa,60℃,2h条件下,以无水乙醇作夹带剂,100g干物料中可以获取47.986g纯度为0.803%的番茄红素的提取物,番茄红素的量可以达到38.551m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 临界CO2 冷冻干燥 提取物 工艺研究 临界二氧化碳 最佳工艺参数 无水乙醇 番茄粉 鲜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在聚合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任杰 田征宇 滕新荣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2004年第2期79-82,共4页
对超临界CO2在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沉淀聚合、分散聚合等聚合反应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超临界CO2已广泛应用于萃取和生物工程等方面,由于其作为聚合反应介质具有无毒、无污染的特性,在聚合物制备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关键词 临界CO2 聚合反应 应用 二氧化碳 均相聚合 非均相聚合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抗溶剂法重结晶AP微细颗粒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闻利群 张景林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23-326,共4页
通过对比CO2在丙酮、乙醇、甲醇溶剂中的膨胀度,选择丙酮为溶剂,采用超临界CO2气体抗溶剂法重结晶了高氯酸铵(AP),并研究了压力、温度、溶液初始浓度、进气速率、静置时间等对GAS重结晶过程、晶粒大小和晶型的影响.在10 MPa、40 ℃、35 ... 通过对比CO2在丙酮、乙醇、甲醇溶剂中的膨胀度,选择丙酮为溶剂,采用超临界CO2气体抗溶剂法重结晶了高氯酸铵(AP),并研究了压力、温度、溶液初始浓度、进气速率、静置时间等对GAS重结晶过程、晶粒大小和晶型的影响.在10 MPa、40 ℃、35 kg·h-1条件下,可得到30~40 nm的球形AP微细颗粒.分析表明, GAS细化过程中升压操作引起的液相湍动强度是影响样品粒径、晶型的决定性因素;在GAS过程中,AP晶体生长经历球形、多面体-棒状-雪花状或树枝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高氯酸铵 临界流体 气体抗溶剂 二氧化碳 临界CO2抗溶剂法 微细颗粒 重结晶 AP GAS过程 CO2气体 高氯酸铵 初始浓度 结晶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