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6A及其在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申婕 曾志辉 +4 位作者 杨雷 曾茂君 欧阳喆深 赵明一 杨明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8-555,共8页
白血病是发生于血液系统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临床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但其复发及耐药仍是难题和瓶颈。最新研究显示组蛋白甲基化是通过调控基因转录参与了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的表观遗传调节机制之一。另有研究显示... 白血病是发生于血液系统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临床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但其复发及耐药仍是难题和瓶颈。最新研究显示组蛋白甲基化是通过调控基因转录参与了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的表观遗传调节机制之一。另有研究显示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6A(KDM6A),又称X染色体上普遍转录的四肽重复序列(UTX),与多种肿瘤尤其白血病的发生密切相关。KDM6A通过将H3K27me3去甲基化为H3K27me2或H3K27me1激活基因的表达;还可通过非去甲基化酶功能调控靶基因转录的激活,参与形成与Set1结构域相关的蛋白质复合体的亚基继而调节H3K4me1表达;与酵母交配型转换/蔗糖不发酵复合物的结合,从而促使染色质构象开放;促进H3K27ac生成。本文全面阐述KDM6A(UTX)结构和生物活性的最新进展,重点讨论其在白血病中的作用,为白血病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6a 临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在妇科肿瘤中的作用
2
作者 李宛纭 金艳花 朴云鹤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9-986,共8页
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是黄素胺氧化酶家族的成员。LSD1是重要的赖氨酸甲基化橡皮擦之一,通过可逆性地去除组蛋白H3K4me1/2、H3K4me1/2的甲基化修饰调控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功能。LSD1位于细... 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是黄素胺氧化酶家族的成员。LSD1是重要的赖氨酸甲基化橡皮擦之一,通过可逆性地去除组蛋白H3K4me1/2、H3K4me1/2的甲基化修饰调控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功能。LSD1位于细胞核内,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肿瘤的增殖、浸润及转移等生物学过程。过去的研究发现,LSD1在多种妇科肿瘤(卵巢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中显著过表达,并与患者的生存率低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研究表明,LSD1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同时抑制肿瘤细胞自噬和免疫监视,参与肿瘤免疫逃逸。在宫颈癌中,LSD1与HPV16E7存在相互作用,促进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此外,LSD1抑制剂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潜力,特别是在恢复卵巢癌细胞对铂类药物的敏感性方面。本文综述了LSD1在妇科肿瘤中的分子机制、作用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并探讨了不同LSD1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妇科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 甲基 肿瘤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Y-1001靶向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下调胶质母细胞瘤Notch/HES1通路的表达并发挥抗肿瘤作用
3
作者 杨红丽 向亚运 +1 位作者 谭婷婷 雷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20-1630,共11页
目的 探究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抑制剂ORY-1001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抑瘤作用和机制。方法 从公开数据库(TCGA和HPA)下载相关数据,分析LSD1在GBM和正常脑中的表达情况。将24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ORY-1001组,12只... 目的 探究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抑制剂ORY-1001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抑瘤作用和机制。方法 从公开数据库(TCGA和HPA)下载相关数据,分析LSD1在GBM和正常脑中的表达情况。将24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ORY-1001组,12只/组。肿瘤细胞种植后,每7 d用400μg/kg ORY-1001进行灌胃,检测肿瘤生长和动物生存时间,评估ORY-1001对GBM的抗肿瘤效应。检测A490 nm值测定ORY-1001对GBM细胞活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ORY-1001对LSD1表达的影响。利用慢病毒试剂,构建稳定敲降LSD1的GBM细胞(sh-LSD1),并通过动物成瘤实验评估沉默LSD1在活体动物内的作用以检测LSD1药物抑制获得的表型特异性。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与LSD1相关的基因及通路。Western blotting检测沉默LSD1及不同剂量ORY-1001治疗后Notch/HES1通路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稳定过表达Notch1(oeNotch1)的U87细胞。测定过表达Notch1后,ORY-1001对GBM动物模型肿瘤生长及生存时间的影响。通过ChIP揭示ORY-1001对Notch/HES1通路的具体调控机制。结果 LSD1在GBM中高表达,并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P<0.001)。ORY-1001治疗以及LSD1基因沉默都使荷瘤动物肿瘤负荷减轻(P<0.05)和生存时间延长(P<0.001),对多种GBM细胞的活力均表现出抑制作用(P<0.05)。ORY-1001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SD1的表达。Notch通路富集了与LSD1抑制相关的差异基因,LSD1沉默及ORY-1001治疗后Notch/HES1通路表达显著下调(P<0.05),逆转了ORY-1001对GBM的抗肿瘤作用(P<0.05)。结论 ORY-1001通过抑制GBM中LSD1的表达而下调Notch/HES1通路,并发挥抗肿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性去甲基化酶1 生信分析 胶质母细胞瘤 Notch/HES1通路 癌症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林秀梅 钟雯婷 +1 位作者 王春丽 王顺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348-1352,共5页
本研究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半定量检测LSD1在HL-60和SHI-1白血病细胞株、不同病情(初诊、完全缓解、复发)急性白血... 本研究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半定量检测LSD1在HL-60和SHI-1白血病细胞株、不同病情(初诊、完全缓解、复发)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及非恶性血液病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水平。随访收集A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LSD1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HL-60细胞和SHI-1细胞LSD1均呈阳性高表达,LSD1相对含量(LSD1/β-actin灰度比)分别为4.647±3.840和1.628±0.185(n=4);72例AL患者LSD1表达程度差异较大,阳性率为56.9%(41/72),LSD1相对含量平均为1.053±1.976;17例非恶性血液病对照组LSD1阳性率为0%,LSD1相对含量为0.004±0.012。LSD1阳性率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初诊组(90.4%,77.8%)与难治/复发组(100%,100%)均高于完全缓解(CR)组(4.7%,0%)(p=0.000);LSD1相对含量在AML与ALL患者初诊组之间(1.177±1.646,1.275±1.845)、难治/复发组之间(2.050±2.470,4.107±3.676)或CR组之间(0.029±0.033,0.019±0.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患者LSD1阳性率在初诊组(84.6%)与难治/复发组(100%)均高于CR组(3.8%),LSD1相对含量在初诊组(1.274±1.760)、难治/复发组(3.359±3.319)及CR组(0.027±0.031)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难治/复发组高于初诊组与CR组(p<0.01),初诊组高于CR组(p<0.01)。结论:LSD1过高表达与AL难治/复发有关,其表达水平能反映AL患者的病情,可成为对AL预后有提示作用的生物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异性去甲基化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低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促进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分化为产胰岛素细胞
5
作者 周淑艳 李富荣 +3 位作者 李阳 张翠 孙瑶 张根葆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18-724,共7页
目的探索一种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hiPSC)体外高效分化为产胰岛素细胞(IPC)的诱导方案。方法 RNAi技术敲低hiPSC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基因后,利用四步法诱导其体外分化为IPC。流式细胞术分析IPC分化效率,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LSD... 目的探索一种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hiPSC)体外高效分化为产胰岛素细胞(IPC)的诱导方案。方法 RNAi技术敲低hiPSC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基因后,利用四步法诱导其体外分化为IPC。流式细胞术分析IPC分化效率,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LSD1、POU5同源盒转录因子1(OCT4)、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因子17(SOX17)、叉头盒蛋白A2 (FOXA2)、胰腺和十二指肠同源盒蛋白1 (PDX1)、配对盒转录因子4(PAX4)、PAX6、肝细胞核因子6 (HNF6)、肝细胞核因子1同源盒蛋白A(TCF1)、NK6同源盒蛋白1(NKX6. 1)、葡萄糖转运子2(GLUT2)、葡萄糖激酶(GK)、胰岛素及MAF b ZIP转录因子A(MAFA)的mRNA水平,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PDX1、胰岛素的表达和定位;双硫腙(DTZ)染色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细胞内胰岛素的分泌和分泌颗粒分布情况; ELISA检测诱导后细胞胰岛素和C肽分泌量。结果 LSD1敲低组的IPC分化效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胰岛β细胞发育相关基因SOX17、PDX1、PAX4、胰岛素的mRNA表达显著上调。LSD1敲低组的IPC共表达成熟β细胞特异性蛋白PDX1和胰岛素。另外,这些IPC能感应葡萄糖刺激并以胰岛素分泌小泡形式释放胰岛素,胰岛素或C肽释放量约为天然胰岛细胞的1/6(而对照组仅为1/8)。结论敲低LSD1基因可以促进hiPSC体外高效分化为I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hiPSC) 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 产胰岛素细胞(IPC) 敲低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对曲古抑菌素A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邵根宝 魏野 +2 位作者 王冉冉 金洁 林琼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22-1028,共7页
目的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是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胺氧化酶,其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介导基因激活和抑制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文中旨在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LSD1的乙酰化,以及LSD1在TSA诱导卵巢... 目的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是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胺氧化酶,其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介导基因激活和抑制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文中旨在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LSD1的乙酰化,以及LSD1在TSA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利用RNA干扰方法建立诱导型稳定敲低LSD1基因表达的卵巢癌HO8910和SKOV3细胞株;实验设置p LKO对照组(感染空载体慢病毒)、p LKO+Dox(100 ng/m L)组、LSD1-KD组(感染LSD1-shRNA慢病毒)和LSD1-KD+Dox(100 ng/m L)组。用免疫沉淀(IP)和Western blot检测LSD1乙酰化程度,及其底物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的二甲基化(H3K4me2)水平;AnnexinⅤ/PI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的变化;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和p21 mRNA表达水平;染色质免疫沉淀(Ch IP)分析Bax和p21基因启动子区H3K4me2程度。实验设置methanol对照组(2 mg/m L)、TSA组(200 nmol/L)、TCP组(抑制LSD1活性;100μmol/L)和TSA+TCP组,处理细胞48 h。在RNA干扰LSD1表达实验中,设置溶剂对照组(2 mg/m L methanol)、TSA处理组(200 nmol/L)、Dox组(干扰LSD1表达;100 ng/m L)和联合处理组(200 nmol/L TSA与100ng/m L Dox)联合处理细胞48h。结果免疫沉淀结合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200nmol/L TSA处理后LSD1蛋白的乙酰化和H3K9的乙酰化水平较methanol溶剂处理显著增加(P<0.01)。与methanol溶剂对照处理比较,200nmol/L TSA处理HO8910和SKOV3细胞后H3K4me2水平明显升高(P<0.01)。AnnexinⅤ/PI结果显示,与methanol对照组比较,TSA组、TCP组和TSA+TCP组HO8910和SKOV3细胞的总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0.05);且TSA+TCP组较TSA组和TCP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LSD1-KD+Dox组细胞中LSD1蛋白水平(HO8910:0.21±0.16;SKOV3:0.26±0.11)较p LKO对照组(HO8910:1.15±0.16;SKOV3:0.97±0.31)和LSD1-KD组(HO8910:1.07±0.19;SKOV3:0.98±0.21)显著减少(P<0.01)。与溶剂对照组比较,TSA处理组、Dox组和联合处理组细胞的总凋亡率均显著增高(P<0.05);其中联合处理组较TSA或Dox组亦显著增高(P<0.05)。RT-PCR结果表明,在HO8910细胞中,与溶剂对照组Bax和p21 mRNA水平比较,TSA处理组、Dox组及联合处理组均显著上调(P<0.05);且联合处理组较TSA处理组或Dox组亦显著上调(P<0.05)。TSA处理组细胞中Bax和p21基因启动子区H3K4me2水平较methanol对照组显著升高(Bax:2.92±0.26 vs 0.86±0.19;p21:3.07±0.29 vs 0.93±0.17,P<0.01)。结论 TSA诱导了LSD1蛋白的乙酰化,抑制LSD1表达或活性可增强TSA对卵巢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性去甲基化酶1 曲古抑菌素A 乙酰化 凋亡 卵巢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氨酸特异性的去甲基化酶3A对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柳小佩 张博方 陈静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4期352-357,共6页
目的探讨赖氨酸特异性的去甲基化酶3A(KDM3A)对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管形成能力及分泌促血管生成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同基因型成年雄性SD大鼠的后肢长骨中分离出骨髓单核细胞,EGM-2培养基诱导形成EPCs,将EPCs按完全随机... 目的探讨赖氨酸特异性的去甲基化酶3A(KDM3A)对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管形成能力及分泌促血管生成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同基因型成年雄性SD大鼠的后肢长骨中分离出骨髓单核细胞,EGM-2培养基诱导形成EPCs,将EPCs按完全随机设计的方法分为3组:空白组、Ad-GFP转染对照组和Ad-KDM3A转染处理组。分别用CCK-8、Transwell检测EP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基质胶检测EPCs的管形成能力。免疫印记法检测KDM3A蛋白的表达及EPCs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蛋白表达量,同时检测调控分泌机制相关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Akt)、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与Ad-GFP转染对照组比较,Ad-KDM3A转染处理组下调KDM3A的表达可显著增强EPCs的增殖能力(1.393±0.058比1.031±0.059)、迁移能力(1.89±0.12比1.21±0.11)和管形成功能(1.552±0.109比1.027±0.038),同时EPCs合成和分泌的促血管生成细胞因子VEGF(0.738±0.029比0.153±0.003)和SDF-1(0.333±0.013比0.163±0.005)增多。与Ad-GFP转染对照组比较,Ad-KDM3A转染处理组下调KDM3A可使Akt蛋白表达增加(0.553±0.005比0.169±0.001)。结论下调KDM3A蛋白的表达可增强EPCs的增殖、迁移、管形成能力及分泌促血管生成细胞因子的功能,这可能与增加Akt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性去甲基化酶3A 内皮祖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毅教授团队揭示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调控E3连接酶FBXW7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8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6-366,共1页
2019年5月31日,浙江大学孙毅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 )在线发表题为“LSD1 destabilizes FBXW7 and abrogates FBXW7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its demethylase activity”的研究论文(https://doi.org/10.1073/pnas.190201... 2019年5月31日,浙江大学孙毅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 )在线发表题为“LSD1 destabilizes FBXW7 and abrogates FBXW7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its demethylase activity”的研究论文(https://doi.org/10.1073/pnas.1902012116),揭示了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通过去甲基化酶活性非依赖性途径影响F框/WD-40域蛋白7(FBXW7)稳定性和功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机制 甲基化酶 异性 孙毅 连接酶 调控 浙江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位氨基酸三甲基化的组蛋白3(H3K27me3)及其修饰酶在小鼠不同组织中分布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钰莹 王新力 +10 位作者 张冉 张之岩 汪钰 杨博 王冠杰 张鑫 马福浩 许宏业 武晓慧 张丰 李青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91-1497,共7页
目的研究出生后7日龄和2月龄小鼠各组织器官中27位氨基酸三甲基化的组蛋白3(H3K27me3)的水平及其修饰酶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6B(Kdm6B/JMJD3)和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6A(Kdm6A/UTX)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 目的研究出生后7日龄和2月龄小鼠各组织器官中27位氨基酸三甲基化的组蛋白3(H3K27me3)的水平及其修饰酶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6B(Kdm6B/JMJD3)和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6A(Kdm6A/UTX)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7日龄和2月龄小鼠脑、涎腺、背部脂肪、胸腺、肺、心脏、胃、肠、肝、睾丸、皮肤组织中H3K27me3、EZH2、JMJD3和UTX表达,实时定量PCR验证,统计分析H3K27me3水平与EZH2、JMJD3和UTX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H3K27me3在7日龄和2月龄小鼠被检测组织中均持续存在;EZH2在7日龄和2月龄小鼠脑、心肌、肝及皮肤中表达,但仅在2月龄小鼠涎腺、肠、睾丸、肺、脂肪组织、胸腺中持续表达;JMJD3在7日龄小鼠脑、皮肤、涎腺、心肌、肠、睾丸、肺、脂肪组织、胃中表达,但在2月龄小鼠的肺、脂肪组织、胃中不再表达;UTX在7日龄小鼠的脑、皮肤、涎腺、心肌、睾丸、肺及脂肪组织中表达,但仅在2月龄小鼠睾丸中表达;大部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的H3K27甲基调节酶相应的mRNA呈中等或较高水平表达。结论 H3K27me3在小鼠不同时期各组织中均持续存在;EZH2多存在于2月龄小鼠脑、皮肤、涎腺、心肌、肠、睾丸、肺、脂肪组织、肝、胸腺;JMJD3、UTX多存在于7日龄小鼠脑、皮肤、涎腺、心肌、睾丸、肺、脂肪组织;H3K27me3分布与EZH2的表达之间无明显一致关系,与JMJD3或UTX不存在明显反向分布关系,EZH2与JMJD3或UTX的表达分布也不存在反向关系。提示EZH2、JMJD3和UTX在小鼠出生后多种组织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体内H3K27me3水平及其修饰酶可能受多因素控制,以完成复杂的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7位甲基化的组蛋白3(H3K27me3) 修饰酶 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 异性甲基6B(Kdm6B/JMJD3) 异性甲基6a(Kdm6a/UT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赖氨酸浓度测定方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安娜 曹名锋 +3 位作者 李庆刚 郑平 杨洪江 孙际宾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0-194,共5页
茚三酮显色法是一种常用的氨基酸测定方法,可以对游离氨基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但检测赖氨酸的选择性和准确度却较差。本研究通过对传统茚三酮方法的改进实现赖氨酸的特异性检测。研究发现,在pH2.2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中只有赖... 茚三酮显色法是一种常用的氨基酸测定方法,可以对游离氨基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但检测赖氨酸的选择性和准确度却较差。本研究通过对传统茚三酮方法的改进实现赖氨酸的特异性检测。研究发现,在pH2.2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中只有赖氨酸可与茚三酮-铁试剂在480 nm处发生特征显色反应,其最佳测定条件为100℃反应35 min;并发现改进的方法赖氨酸的有效浓度为0-200 mmol/L。此方法可以排除脯氨酸、鸟氨酸、甘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等杂质氨基酸的干扰,而且适用于对发酵液中赖氨酸浓度进行直接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茚三酮-铁试剂 显色反应 异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特异性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史振声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42,共2页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我国市场需要 ,就目前我国尚未开发利用的饲用糯玉米、高油糯玉米、高直链淀粉玉米、低植酸玉米、氮 (磷、钾 )高效玉米等特异型玉米种质的创新与开发利用做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 玉米 异性种质资源 创新 利用 糯玉米 高油糯玉米 高油高玉米 高直链淀粉玉米 低植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Gas6/MerTK/GPX4信号通路参与铁诱导的细胞死亡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里 李灵 +3 位作者 岳江 刘政群 银娟萍 蔡小丽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77-1784,共8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配体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Mer酪氨酸激酶(MerTK)信号通路参与铁诱导的细胞死亡的作用。方法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分为对照组、HG组、HG+sh-Gas6组和HG+Gas6组。将细胞暴露于25 mmol/L D-...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配体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Mer酪氨酸激酶(MerTK)信号通路参与铁诱导的细胞死亡的作用。方法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分为对照组、HG组、HG+sh-Gas6组和HG+Gas6组。将细胞暴露于25 mmol/L D-葡萄糖用于模拟体外高血糖(HG)环境。对照组暴露于20 mmol/L甘露醇+5.5 mmol/L葡萄糖环境。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R组、DR+Gas6组,每组20只。通过腹膜内注射STZ溶液建立DR模型。通过细胞计数检测试剂盒-8(CCK-8)评估细胞增殖。通过流式细胞术测量脂质活性氧(ROS)水平,并通过生化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来评估铁死亡。通过Western blot法分析Gas6、MerT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HG组相比,HG+Gas6组细胞活力、SOD、GSH-Px水平显著增加(P<0.05),脂质-ROS、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HG+sh-Gas6组细胞活力、SOD、GSH-Px水平显著降低(P<0.05),脂质-ROS、MDA水平显著增加(P<0.05)。此外,HG+Gas6组细胞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表达较HG组显著增加(P<0.05),HG+sh-Gas6组细胞中GPX4蛋白表达较HG组显著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DR组大鼠的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显著降低(P<0.05),DR+Gas6组则较DR组显著增加(P<0.05)。此外,DR+Gas6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组织中MDA、铁水平显著降低(P<0.05),GSH水平和Gas6、MerTK、GPX4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HG处理通过抑制Gas6/MerTK信号通路,加速GPX4的清除,诱导ARPE-19细胞的铁死亡和细胞生长抑制。此外,通过上调DR大鼠视网膜组织中Gas6/MerTK信号表达,减轻RPE组织中铁死亡和氧化应激,并有助于恢复视网膜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配体生长停滞异性蛋白6 Mer酪激酶 铁死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酶法制备D-鸟氨酸盐酸盐
13
作者 刘莉 刘毅 +2 位作者 樊迪 申伟松 陶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9317-9319,共3页
[目的]探索制备D-鸟氨酸盐酸盐的新方法。[方法]采用L-鸟氨酸(L-Orn)为消旋反应原料,经消旋反应得到DL-Orn,然后利用蜂房哈夫尼菌AS1.1009中的赖氨酸脱羧酶进行DL-Orn酶法转化,可同时获得D-Orn和腐胺,并以此作为生物转化底物,考察了在... [目的]探索制备D-鸟氨酸盐酸盐的新方法。[方法]采用L-鸟氨酸(L-Orn)为消旋反应原料,经消旋反应得到DL-Orn,然后利用蜂房哈夫尼菌AS1.1009中的赖氨酸脱羧酶进行DL-Orn酶法转化,可同时获得D-Orn和腐胺,并以此作为生物转化底物,考察了在水杨醛催化下,不同浓度NaOH水溶液对L-Orn消旋率和溶液中鸟氨酸总含量的影响。[结果]通过化学酶法制备的D-鸟氨酸盐酸盐,收率为46.1%。确定在回流条件下使用1.0 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用0.10摩尔比的水杨醛催化L-鸟氨酸在3 h内可生成DL-鸟氨酸。对生物转化中赖氨酸脱羧酶性质的研究表明,添加5 mmol/L的Fe2+可将比酶活提高为6717 U。在此优化条件下,D-鸟氨酸可完全降解,最佳生物转化时间为16 h。[结论]该研究为制备D-鸟氨酸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鸟 消旋 脱羧酶 底物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DM6A在髓系肿瘤中的病理作用和临床意义
14
作者 刘子祺 钱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093-2097,共5页
赖氨酸去甲基化酶6A(lysine demethylase 6A,KDM6A)在20多年前首次被发现,于2007年被鉴定为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能去除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修饰的抑制作用,对生理造血有重要意义。髓系肿瘤是骨髓内异常造血... 赖氨酸去甲基化酶6A(lysine demethylase 6A,KDM6A)在20多年前首次被发现,于2007年被鉴定为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能去除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修饰的抑制作用,对生理造血有重要意义。髓系肿瘤是骨髓内异常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HSPC)的克隆性增生。复发和耐药是多数患者总体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KDM6A通过表观修饰作用调控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从而影响髓系肿瘤的发生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基化酶6a 髓系肿瘤 甲基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DM4A通过下调BMP9促进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迁移和侵袭
15
作者 陈远香 余涛 +3 位作者 杨诗雨 曾涛 魏兰 张彦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84,共9页
背景与目的: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能抑制人乳腺癌的恶性进展,但其在乳腺癌中常异常低表达。本研究拟探索表观遗传修饰的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4A(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4A,KDM4A)在... 背景与目的: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能抑制人乳腺癌的恶性进展,但其在乳腺癌中常异常低表达。本研究拟探索表观遗传修饰的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4A(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4A,KDM4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探究KDM4A与BMP9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KDM4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BMP9之间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验证;采用染色质免疫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验证KDM4A对BMP9的调控作用,采用RNA稳定性实验及CHX蛋白稳定性实验验证KDM4A对BMP9表达的影响。采用RNA干扰技术及敲低BMP9的腺病毒构建转染KDM4A小干扰RNA(siKDM4A)或感染siBMP9腺病毒(Ad-siBMP9)的外源性重组MDA-MB-231细胞,采用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KDM4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KDM4A与BMP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TF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KDM4A在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均高表达,敲低KDM4A可显著上调BMP9。ChIP实验证实,KDM4A可显著富集于BMP9基因启动子区域,降低其组蛋白赖氨酸36号位而不是4号位甲基化水平,从而沉默BMP9表达。RNA稳定性实验及CHX蛋白稳定性实验证实,KDM4A对BMP9的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可影响其蛋白降解。敲低KDM4A后,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均受到明显抑制,而这种作用可被敲低BMP9所部分逆转。结论:KDM4A在乳腺癌组织及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高表达,并可通过下调BMP9基因启动子区域组蛋白甲基化水平沉默其表达,以及在蛋白水平而不是mRNA水平影响BMP9稳定性,促进乳腺癌的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异性去甲基化酶4A 组蛋白去甲基 骨形态发生蛋白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血清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廖秋林 陈晓东 +1 位作者 赵亮 丁彦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的采用双向电泳-质谱技术优化肿瘤抗原筛选方法,筛选鼻咽癌肿瘤抗原。方法鼻咽癌转移组、鼻咽癌未转移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先采用高丰度蛋白去除、脱盐预处理等以优化双向电泳,图像分析3组血清图谱寻找差异蛋白质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 目的采用双向电泳-质谱技术优化肿瘤抗原筛选方法,筛选鼻咽癌肿瘤抗原。方法鼻咽癌转移组、鼻咽癌未转移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先采用高丰度蛋白去除、脱盐预处理等以优化双向电泳,图像分析3组血清图谱寻找差异蛋白质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鉴定。结果通过调整、优化各个阶段的实验条件,实验结果比较稳定,重复性也比较好,分辨率得到一定的提高。图谱比较所得29个差异蛋白质点,成功鉴定了23种蛋白质。与正常组比较,转铁蛋白、锌指蛋白544、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NM23-H1蛋白和FAD合成酶在两组鼻咽癌患者中低表达,12-脂氧合酶、血清淀粉样蛋白A1前体、细胞色素P450、sICAM-1、组织蛋白酶G和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1等在两组鼻咽癌中均高表达,其中12-脂氧合酶、sICAM-1、组织蛋白酶G和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1在鼻咽癌转移组中比未转移组中表达增高,而热休克蛋白70则只在鼻咽癌转移组表达。结论双向电泳-质谱技术可发现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清蛋白表达谱质或量的变化,从而为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血清蛋白质组学 组蛋白异性甲基酶1 热休克蛋白7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p38MAPK通路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质BAD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魏子峰 王永生 +4 位作者 周洪霞 张作凤 田清友 高俊玲 张宇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97-500,共4页
目的研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通路对亚急性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中脑黑质Bcl-xl/Bcl-2死亡相关因子(BAD)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调控作用,探讨PD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丢失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 目的研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通路对亚急性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中脑黑质Bcl-xl/Bcl-2死亡相关因子(BAD)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调控作用,探讨PD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丢失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C57BL/6N小鼠45只,随机分为3组,(1)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模型组:腹腔注射MPTP(30 mg/kg,溶于生理盐水),1次/d,连续5 d;(2)抑制剂组:在每次MPTP注射前1 h腹腔注射SB203580(10 mg/kg,溶于5mg/ml DMSO)1次/d,连续5 d;(3)对照组:注射与模型组和抑制剂组等量的生理盐水和DMSO。观察模型小鼠行为学变化,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BAD、caspase-3和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的表达变化,及给予p38MAP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对上述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模型小鼠出现典型的PD行为学症状,中脑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和蛋白水平分别下降约60%和65%(P<0.01),p-p38MAPK、BAD和caspase-3阳性细胞数及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1);经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处理后,PD小鼠行为学症状改善,TH阳性神经元和蛋白水平下降程度明显减轻;中脑黑质BAD、caspase-3和p-p38MAPK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蛋白水平下降明显(P<0.01)。结论p38MAPK通路在亚急性PD模型小鼠黑质BAD和caspase-3表达中可能有重要调控作用,p38MAP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对PD小鼠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天冬异性半胱蛋白酶3 化P38MAPK 羟化酶 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 Bcl-xl/Bcl-2死亡相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RNA下调LSD1基因表达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的影响
18
作者 林秀梅 曾丽华 +2 位作者 许世林 王顺清 毛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4-358,共5页
目的:观察慢病毒载体介导shRNA靶向沉默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基因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SHI-1细胞LSD1基因干扰的... 目的:观察慢病毒载体介导shRNA靶向沉默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基因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SHI-1细胞LSD1基因干扰的稳定细胞系。设置空白对照组、空载体对照组和LSD1-shRNA干扰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LSD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Annexin V-PE/7-AAD染色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PI染色后检测细胞周期。结果:HL-60细胞和SHI-1细胞LSD1-shRNA干扰组LS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及空载体对照组均显著下调(P<0.01)。干扰LSD1后,HL-60细胞和SHI-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细胞周期阻滞于G_0/G_1期(P<0.01)。结论:shRNA下调LSD1表达使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增加并发生细胞周期G_0/G_1期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HL-60 SHI-1 异性去甲基化酶1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LSD1对hiPSCs向定型内胚层分化的调控作用
19
作者 周淑艳 李富荣 +3 位作者 闫红杰 李阳 杨晓菲 张根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11-1819,共9页
目的:探讨抑制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对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hiPSCs)向定型内胚层(DE)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LSD1抑制剂或shRNA抑制LSD1表达,观察hiPSCs形态变化并检测LSD1活性水平,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qPCR检... 目的:探讨抑制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对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hiPSCs)向定型内胚层(DE)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LSD1抑制剂或shRNA抑制LSD1表达,观察hiPSCs形态变化并检测LSD1活性水平,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qPCR检测hiPSCs多能性基因及各胚层标志基因的表达,IP-WB方法检测LSD1调控靶基因的复合体模式,Ch IP-qPCR方法检测DE标志基因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二甲基化和三甲基化(H3K4me2/me3)及第9位赖氨酸乙酰化(H3K9ac)水平。结果:(1)抑制LSD1可显著下调hiPSCs多能性基因OCT4、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域盒2(SOX2)及Nanog同源盒(NANOG)的表达水平(P <0. 05);显著上调外胚层标志基因β3-微管蛋白(TUBB3),DE标志基因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域盒17(SOX17)和叉头盒A2(FOXA2),以及中胚层标志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表达水平(P <0. 05);(2)当LSD1活性为正常水平的53. 4%时利于DE分化;(3) LSD1在hiPSCs核内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及阻遏物元件1沉默转录因子辅阻遏物(CoREST)以复合体的形式调控靶基因;(4)抑制LSD1后,SOX17和FOXA2基因启动子区域LSD1与HDAC1结合水平均显著下降,同时H3K4me2/me3和H3K9ac富集水平显著提高(P <0. 01)。结论:LSD1通过调控DE分化关键基因启动子区域H3K4me和H3K9ac水平来影响hiPSCs向DE的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异性去甲基化酶1 定型内胚层 RNA干扰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素提取物对小鼠脑神经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桓瑜 江旖婷 +3 位作者 朱晓晨 何智妍 周薇 宋忠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0-577,共8页
目的·观察牙龈素提取物对小鼠脑神经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破膜结合低温超速离心,并通过超滤浓缩的方法从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33277获得牙龈素提取物。对牙龈素提取物进行蛋白定量后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经湿转法转移... 目的·观察牙龈素提取物对小鼠脑神经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破膜结合低温超速离心,并通过超滤浓缩的方法从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33277获得牙龈素提取物。对牙龈素提取物进行蛋白定量后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经湿转法转移至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膜,封闭后分别使用赖氨酸特异性牙龈素(lysine-gingipain,Kgp)抗体和精氨酸特异性牙龈素(arginine-gingipain,Rgp)抗体对样本进行孵育,以检测提取物中的牙龈素免疫原性。通过向C57BL/6N小鼠腹腔注射牙龈素提取物建立小鼠牙龈素急性感染模型。在小鼠腹腔注射牙龈素提取物后的不同时间点,分别采用针对Kgp和Rgp的特异性荧光底物Z-His-Glu-Lys-MCA和Boc-Phe-Ser-Arg-MCA检测小鼠血浆中2种牙龈素的活性。将40只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牙龈素组、牙龈素+Kgp抑制剂(COR388)组和COR388组。预先给予COR388处理1 h后,再腹腔注射牙龈素提取物,24 h后麻醉下取材,脑组织经固定、脱水、包埋、切片等步骤后,分别使用离子钙适配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抗体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抗体标记小鼠大脑皮层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上述4组小鼠大脑皮层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大脑皮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该牙龈素提取物在截留分子量50000和70000附近有较清晰的条带,表明该提取物具有牙龈素免疫原性。此牙龈素提取物具有生物活性,腹腔注射牙龈素提取物后,小鼠血浆牙龈素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腹腔注射牙龈素提取物后4~8 h,小鼠血浆牙龈素活性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小鼠大脑皮层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体积增大,且具有不规则突起,提示腹腔注射牙龈素提取物可激活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表明小鼠大脑皮层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升高。结论·急性感染牙龈素提取物可促进小鼠脑神经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异性牙龈素 异性牙龈素 神经炎症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