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3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监测预警研究——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
1
作者 孙秀波 闫洪 +2 位作者 孙家全 刘润 崔健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76-1786,共11页
【研究目的】为了掌握城市群尺度不同县(区)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研究方法】从继承和深化“双评价”成果的角度,构建了资源-环境-生态全要素的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种耦合“双评价”结果的“单项-综合”全范围及“评价-监... 【研究目的】为了掌握城市群尺度不同县(区)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研究方法】从继承和深化“双评价”成果的角度,构建了资源-环境-生态全要素的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种耦合“双评价”结果的“单项-综合”全范围及“评价-监测-预警”全流程的技术方法。【研究结果】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开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研究,划定承载能力为低的单元7个、中等的22个、高的为4个。影响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主控因素包括土壤沙化、盐渍化、地面沉降、地下水环境,形成了基于要素监测及承载状态监测的综合监测方案,探索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变化下的绿-黄-红预警思路。【结论】为开展省级、城市群及流域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全链条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监测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宜兴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丽 李瑞敏 +7 位作者 许书刚 李志明 唐鑫 龚亚兵 李小磊 王轶 李春燕 赵德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1-137,共7页
当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多针对区域尺度,县域尺度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较少。以江苏宜兴市为例,基于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地质资源、水土环境和地质安全3个方面,开展了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县市地... 当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多针对区域尺度,县域尺度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较少。以江苏宜兴市为例,基于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地质资源、水土环境和地质安全3个方面,开展了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县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要求制定提供了支撑和参考。评价结果显示,宜兴南部丘陵山区地质资源承载能力大于北部平原区,地质安全承载能力则小于北部平原区,水土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总体为中等水平,提出宜兴市应加强南部山区资源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范,中部地区水土污染重点防控,为宜兴市地质资源合理利用与地质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资源 地质环境 承载能力 宜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及其应用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晓霞 陶平 +2 位作者 程嘉熠 邵秘华 朱京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25-1734,共10页
为定量研究海岛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满足开发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构建了海岛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以空间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系统承灾能力作为基础指标,对海岛近岸海域进行全面评价,... 为定量研究海岛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满足开发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构建了海岛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以空间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系统承灾能力作为基础指标,对海岛近岸海域进行全面评价,依据其生态系统特征与人类活动特征,分别选择人工岸线开发类型、海域使用类型、水质状况、生物群落健康状况、灾害风险状况等指标开展分类评价,最后利用"短板效应"方法进行复合评价,将评价结果划分为可载、超载与临界超载3个级别,并以辽宁长兴岛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兴岛近岸海域岸线开发强度为0.87,海域水质达标面积比率为0.75,鱼卵仔鱼平均密度为4.45 ind/m3,这3个单项指标的计算结果均超过相应超载分级标准,受空间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短板要素的影响,该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为"超载".表明以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等要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可客观全面地评价海岛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并能够科学地遴选出主导其承载力强弱的短板要素.长兴岛近岸海域可通过填海施工中预留过水通道、人工放流增补渔业资源、调整陆源排污口位置、实行岸段生态修复等措施优化开发利用方式,提升空间资源承载能力与生态环境承载力,逐步减弱短板效应.长兴岛近岸海域承灾能力属"可载"级别,为满足该区域未来发展过程中防灾减灾的需要,仍需通过编制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措施来应对突发灾害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近岸海域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可持续发展 辽宁长兴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4
作者 杜海娥 李正 郑煜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159-165,共7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本文首先探讨双评价的概念内涵,然后梳理双评价的实践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双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本文首先探讨双评价的概念内涵,然后梳理双评价的实践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双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最早为单因素评价,主要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承载力等进行评价,后期由于区域环境的复杂性逐渐转变为综合指标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指标体系涵盖各个方面,并已形成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作用及其趋势模拟、基于生态位的适宜性评价和参与式综合评价四种适宜性评价方法。未来的双评价应广泛借鉴区域环境评价的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构建完善的研究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指标体系规范与统一,完善评估框架与技术方法,研发开放式评价系统,构建可与空间管制政策对接的适宜性分类体系,扩展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和应用范围,同时应促进宏观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微观建设适宜性的统一和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欣宝 李瑞敏 +6 位作者 孙超 孟晖 王昕洲 曹颐 王林英 韩冲 赵德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4-101,共8页
随着近几十年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影响了河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这些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强度超出... 随着近几十年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影响了河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这些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强度超出了当地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为客观分析河北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建立了河北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并分别进行了河北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本底和状态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新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状态评价指标和方法,为将来建立多方协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 本底评价 状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江宜 任文珍 孙雅静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0-236,共7页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逐渐成为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中国知网为平台,通过梳理文献关键词,分析了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研究领域方面,单项要素承载能力...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逐渐成为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中国知网为平台,通过梳理文献关键词,分析了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研究领域方面,单项要素承载能力评价研究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为主,近年来逐渐从单一要素评价转变为对综合资源环境要素的评价;在研究方法方面,多数研究采用指标体系评价、3S技术、生态足迹和系统动力学等方法,并且逐步从单一评价指标向多元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从静态评价向动态监测预警转变;在研究展望方面,提出应以自然资源为依托进行多要素承载能力评价,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需要,注重以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布局为导向,加强对海域和乡村等特殊地理区域的旅游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应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双评价"研究,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 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视角下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湖南省宁远县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龙 吴大放 +1 位作者 刘艳艳 冯兆华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6-153,共8页
文章分别从生态、农业与建设三个功能指向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集成木桶"短板效应"、加权线性求和、多要素空间叠置等方法,对宁远县自然本底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宁远县整体的生态保护等级属于... 文章分别从生态、农业与建设三个功能指向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集成木桶"短板效应"、加权线性求和、多要素空间叠置等方法,对宁远县自然本底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宁远县整体的生态保护等级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生态保护等级为Ⅳ、Ⅴ级的用地面积为240 962.31 hm^2,占比为96.33%,地理分区呈现南北两侧高、中部和西部偏低的特征;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总体水平较低,承载等级为Ⅳ级的用地面积为9 312.78 hm^2,占全县的3.72%,呈现中部高、南北两侧低、东高西低的特征;整体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水平较高,承载等级为Ⅲ、Ⅳ级的用地面积为57 675.73 hm^2,占全县的23.06%,呈现中部高、南北两侧低、东西部边缘低等特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前期基础工作,可为后期有序划定"三区三线"、科学统筹"三生空间"布局提供更明确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 多功能评价 指标体系 短板效应 宁远县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预警技术与实践》出版
8
作者 索安宁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新的改革举措,是测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对超出或即将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人为开发活动提出预警并进行科学调控的重要管理抓手。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新的改革举措,是测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对超出或即将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人为开发活动提出预警并进行科学调控的重要管理抓手。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牵头,原国家海洋局、原环境保护部、原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部委下属技术单位共同参与的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技术研究专家组,共同研究制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国家海洋局 中国科学院 资源研究所 改革举措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分异及驱动力
9
作者 秦胜利 李影 +5 位作者 吕敏敏 马泉来 杨延伟 杨崇科 周浩 杨楠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7,共7页
以河南省县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及地理探测器,探究河南省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分异格局及空间相关性,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呈“块状”格局分布... 以河南省县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及地理探测器,探究河南省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分异格局及空间相关性,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呈“块状”格局分布,地级市市辖区明显低于周边县市,西南至东北呈降低趋势。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高-低集聚区为焦作市修武县;高-高集聚区集中在信阳市及驻马店市、洛阳市部分县区;低-低集聚区集中在豫东、豫北及郑州市周边部分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人均GDP及城镇化率等是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且与其他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具有更强的驱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监测预警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鄂博露天稀土矿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10
作者 于晓燕 陈鹏先 +2 位作者 魏光普 商亚男 高雅娴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5期48-54,共7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评价绿色矿山建设成效和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山白云鄂博(东矿坑、西矿坑、主矿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稀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短板理论、加...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评价绿色矿山建设成效和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山白云鄂博(东矿坑、西矿坑、主矿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稀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短板理论、加权指数模型对研究区的资源、环境、经济3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资源承载力评价方面,东矿坑资源可利用量占比为16.14%,等级为“低”,主矿坑资源可利用量占比为20.07%,等级为“中”,西矿坑资源可利用量占比为57.79%,等级为“高”;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方面,东矿坑和主矿坑等级为“低”,西矿坑等级为“中”;社会经济承载力评价方面,东矿坑矿业开发指数为82.37,处于盈余状态,主矿坑和西矿坑矿业开发指数分别为67.37、75.47,处于均衡状态;白云鄂博露天稀土矿山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等级为中等,其中西矿坑承载力综合评价得分为3.98,承载力评价等级为“高”,东矿坑和主矿坑承载力综合评价得分为2.24、2.60,承载力评价等级为“中”。研究发现,白云鄂博露天稀土矿山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与稀土矿产资源开采现状相适应,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未来开采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主矿坑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具体的修复政策,以期为绿色矿山建设和当地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 评价指标 露天稀土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湘潭市岳塘区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剑 赵进勇 +2 位作者 韩会玲 彭文启 付意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2-56,90,共6页
为全面系统地分析湘潭市岳塘区水资源-环境的整体承载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涵盖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等16项指标的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SPSS 19.0软件分析了岳塘区2005~2015年的水资源-环境承载能... 为全面系统地分析湘潭市岳塘区水资源-环境的整体承载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涵盖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等16项指标的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SPSS 19.0软件分析了岳塘区2005~2015年的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5年岳塘区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处于I级(优秀)状况;除2007,2011年有较小的波动外,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承载能力变化主要受城镇污水处理率、万元GDP用水量、人均水资源量等指标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岳塘区产业结构调整、用水方式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主成分分析法 岳塘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48
12
作者 殷志强 李瑞敏 +7 位作者 李小磊 孟晖 刘琼 杨楠 王轶 仝晓霞 李春燕 高萌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3-1115,共13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从起步到现在经历了理论到实践,单要素到综合评价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约束条件。本研究在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承载能力主要发展的3个主要阶段,即萌芽奠基...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从起步到现在经历了理论到实践,单要素到综合评价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约束条件。本研究在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承载能力主要发展的3个主要阶段,即萌芽奠基阶段、应用探索阶段和蓬勃发展阶段;详细讨论了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现状及评价、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进展;最后从基础理论、技术方法、情景模拟和实践应用等四个层次指出了未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的发展方向,认为建立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是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 环境 承载能力 研究进展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 被引量:194
13
作者 樊杰 王亚飞 +1 位作者 汤青 周侃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共10页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科学内涵出发,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指向,探究资源、环境等构成的承载体——自然基础同承载对象——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之间形成的"压力-状态...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科学内涵出发,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指向,探究资源、环境等构成的承载体——自然基础同承载对象——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之间形成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提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是从资源环境约束上限或人口经济合理规模等关键阈值开展的超载预警,以及从自然基础条件变化或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变化态势开展的过程预警的学术思路。在探讨承载能力预警指标体系选取原则的基础上,构建陆域和海域差异化的预警指标体系和总体技术流程。采用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利用强度、环境胁迫程度、植被盖度变化作为基础指标进行地域全覆盖评价;针对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牧业地区、生态地区,分别选择灰霾污染程度、耕地面积增减状况、草蓄平衡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态作为专项指标,确定各类专项指标的关键阈值并进行分类评价;最后进行复合,形成在鲜明主体功能定位指向下的差别化评价方法、取得具有一致性表达的评价结果,并开展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压力两方面的过程评价,以辅助反映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预警状态,为提出限制性措施建议和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监测 预警 技术方法 主体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多目标分析评价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38
14
作者 方国华 胡玉贵 徐瑶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3,共5页
明确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时空、可持续、社会经济和生态4个方面的内涵,指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涉及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 明确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时空、可持续、社会经济和生态4个方面的内涵,指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涉及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多目标分析评价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分析评价了江苏省张家港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包括现状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和未来201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预测,给出了合理的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 承载能力 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 多目标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识别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李亚伟 陈守煜 傅铁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6-729,共4页
应用模糊识别模型解决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问题,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关因子自身的数据结构特性,通过模糊识别模型得到样本的级别特征值,从而达到对待评价区域的识别、归类,同时可以得到各相关因子在评价过程中的贡献率,实例部分将... 应用模糊识别模型解决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问题,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关因子自身的数据结构特性,通过模糊识别模型得到样本的级别特征值,从而达到对待评价区域的识别、归类,同时可以得到各相关因子在评价过程中的贡献率,实例部分将模型应用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识别 资源 承载能力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跨界水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义务
16
作者 孙珺 葛勇平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91,共7页
跨界水资源开发可能产生重大环境损害,有必要引入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缺乏全球层面关于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的普遍性多边条约的背景下,《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公约》作为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域性多边条约,为很多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跨界水资源开发可能产生重大环境损害,有必要引入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缺乏全球层面关于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的普遍性多边条约的背景下,《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公约》作为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域性多边条约,为很多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鉴,并影响了很多与环境保护及公众参与相关的国际协定等规范性文件。当前,跨界水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制对象覆盖全球,内容逐渐丰富,部分规范缺陷得到弥补。跨界水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义务的法律内涵包括国家确保义务、注意义务、程序性义务和持续性义务。为落实4项义务,在水资源开发项目的规划、审核、批准、实施、监督过程中,应该加强能力建设确保履约能力、强化行为导向确保善意履行、突出目标导向确保切实履行、注重过程导向确保恒常履行;中国应依据国情,切实履行跨界水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水资源开发 环境影响评价义务 法律内涵 履行路径 国际条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山地丘陵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探讨——以福建省为例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佳韡 伍世代 +3 位作者 王强 曾月娥 林宝民 伍博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7-856,共10页
以福建省为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地理比较法、GIS空间分析和数理模型等研究方法,按照评价技术与区域特色相匹配、开发阈值与主体功能相协调、划分结果与自然分异相统一的设计思路,构建适宜山地丘陵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改进... 以福建省为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地理比较法、GIS空间分析和数理模型等研究方法,按照评价技术与区域特色相匹配、开发阈值与主体功能相协调、划分结果与自然分异相统一的设计思路,构建适宜山地丘陵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改进方案。提出:①评价模型中引入山地丘陵区的特征要素,着重探讨土地资源评价中坡度、生态保护红线、行洪通道等影响因子分值的调整,水资源评价方法的替换,重点生态功能区集成方法的调整等。②在地形复杂多变、区域差异显著的情况下,宜尽可能采用具有全域覆盖特征的数据替代孤立点位数据。集中体现在农产品主产区采用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数据,生态评价采用的以地灾点为中心的地质灾害综合影响指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监测预警 山地丘陵区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亚民 杨楠 +2 位作者 李瑞敏 付小林 孟晖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6-101,共6页
从限制性与安全性角度出发,构建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将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系统中人口与GDP这2个指标相结合,引入系统协调度概念,构建了空间协调度与整体协调度定量化表达模型,并首次提出利用地质环境-社会经济... 从限制性与安全性角度出发,构建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将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系统中人口与GDP这2个指标相结合,引入系统协调度概念,构建了空间协调度与整体协调度定量化表达模型,并首次提出利用地质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结果来表达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方法。该研究成果能够在空间布局上有效呈现出承载本底与承载对象间的承载状态。同时,该研究思路可用于其他有关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中,亦可支撑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红线划定等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承载能力 协调度 复合系统 定量评价 地质环境红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被引量:26
19
作者 孙远斌 高怡 +1 位作者 石亚东 徐枫 《水资源保护》 CAS 2011年第1期20-23,33,共5页
在充分考虑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模型,突出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建立符合太湖流域自身特点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按照水资源状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水资... 在充分考虑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模型,突出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建立符合太湖流域自身特点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按照水资源状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对指标进行分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对太湖流域2000—2006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总体水平处于适载与超载的临界状态,提升空间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承载能力 DPSIR模型 评价指标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被引量:9
20
作者 孟晖 李春燕 +2 位作者 张若琳 刘可 李瑞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1-459,共9页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依据。在综合研究中国区域构造稳定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土地荒漠化敏感性、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背景等地质环境特征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环境分区,构建了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层次...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依据。在综合研究中国区域构造稳定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土地荒漠化敏感性、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背景等地质环境特征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环境分区,构建了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层次分析的图层叠置法,开展全国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个等级,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5.44%、22.43%、26.13%、11.34%、24.66%。揭示了区域地质环境限制性因素及其限制程度的差异。评价成果表明,地质环境承载能力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平原、华中地区、四川盆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质环境 承载能力 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