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动力转移、要素替代及其约束条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宇 李容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50,125,共8页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业劳动力减少和非农收入增加本应诱使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资本替代劳动,但我国农户生产规模偏小、农业市场发育缓慢以及分散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可能会制约该要素替代效应的发生。文章以水稻生产为例,利用六省市787...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业劳动力减少和非农收入增加本应诱使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资本替代劳动,但我国农户生产规模偏小、农业市场发育缓慢以及分散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可能会制约该要素替代效应的发生。文章以水稻生产为例,利用六省市787家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户劳动力务工时间和务工汇款增加不会导致资本劳动比率明显提高;其中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以及农户分散的生产组织形式构成了要素替代效应的约束条件,但文章没有发现小规模土地经营制约农户使用资本替代劳动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资本劳动比率 要素替代 约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深化和中国经济增长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40-445,共6页
在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中,我国经济出现了资本过早深化的现象。近年我国的"资本-劳动比率""资本-产出"比率变化情况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中出现了资本密度加速上升现象。资本的过早深化开始影响我国经... 在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中,我国经济出现了资本过早深化的现象。近年我国的"资本-劳动比率""资本-产出"比率变化情况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中出现了资本密度加速上升现象。资本的过早深化开始影响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经济中投资效率加剧恶化,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资本更加集中于钢铁、建材、化工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经济向效率缺失的方向发展。中国特有的投资体制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快改善我国的投资体制,降低资本增长率或消化提前增长的资本存量,并提高劳动增长率或就业率,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劳动比率 投资效率 经济增长 投资体制 资本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消费可能性边界的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田成诗 马嘉彧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74,共12页
人口老龄化必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运用消费可能性边界曲线模拟老龄化对经济稳态下居民消费、资本回报率、储蓄等的影响,量化消费与就业政策调控对老龄化所带来冲击的缓解程度。研究发现,老龄化对宏观经济呈消极影响。在劳动... 人口老龄化必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运用消费可能性边界曲线模拟老龄化对经济稳态下居民消费、资本回报率、储蓄等的影响,量化消费与就业政策调控对老龄化所带来冲击的缓解程度。研究发现,老龄化对宏观经济呈消极影响。在劳动力参与率不变的假定下,老龄化导致人均消费降低、资本劳动比率增加、资本回报率降低;利用财政政策调节居民消费与储蓄的措施实施越早,对消极影响的抵消程度越大;提高劳动参与率可部分抵消老龄化所带来的居民消费水平和资本回报率下降等消极影响。总的来说,通过预期调控可有效缓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消费可能性边界 加权抚养指数 资本劳动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方式选择的市场化率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邱蓉 梁永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3期246-250,共5页
当前农业生产方式是否应规模化,理论研究上不甚清晰,实践上有的犹豫不决,有的用力过猛。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提出农业生产采用分散生产方式还是规模化生产方式,应由资本劳动要素比率和产品市场商品化率来决定... 当前农业生产方式是否应规模化,理论研究上不甚清晰,实践上有的犹豫不决,有的用力过猛。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提出农业生产采用分散生产方式还是规模化生产方式,应由资本劳动要素比率和产品市场商品化率来决定。并通过分析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以及当前阶段,农业生产资本劳动要素比率和产品市场商品化率进行验证,认为当前应有区别选择规模化、采取适度规模化的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方式 资本劳动比率 产品市场商品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国有工业与非国有工业的对比研究
5
作者 杨艳秋 桂金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64-66,共3页
对1998~2003年的中国工业进行分析,用"生产曲线模型"对"国企改制"进行实证性评估,可揭示国有经济的某些典型性问题。主要结论是:"国企改制"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收益;但国企的"低效病"远未得到根... 对1998~2003年的中国工业进行分析,用"生产曲线模型"对"国企改制"进行实证性评估,可揭示国有经济的某些典型性问题。主要结论是:"国企改制"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收益;但国企的"低效病"远未得到根治,改革仍须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曲线 全员劳动生产率 资本/产出比率 资本/劳动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