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探析
1
作者 邓彦 蔡磊 +2 位作者 李海波 赵勤 张娇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212-216,220,共6页
保护地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自然保护地实施自然教育是发挥其多种功能的重要形式。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阐述了其自然教育资源发展背景及条件,分析了其实... 保护地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自然保护地实施自然教育是发挥其多种功能的重要形式。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阐述了其自然教育资源发展背景及条件,分析了其实施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促进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教育 高质量发展 贵州铜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口白甲鱼资源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梅杰 樊均德 +1 位作者 许勤智 梁正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4期12123-12125,共3页
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口白甲鱼资源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小口白甲鱼的资源现状、种群结构、生长特征和食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口白甲鱼资源处于衰退状态,平均体长为(9.71±2.0)cm,是以低等藻类为主... 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口白甲鱼资源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小口白甲鱼的资源现状、种群结构、生长特征和食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口白甲鱼资源处于衰退状态,平均体长为(9.71±2.0)cm,是以低等藻类为主的植食性鱼类。鉴于目前情况,应采取应对措施,禁止非法过度捕捞,开展宣传教育,进行人工繁殖,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口白甲鱼 资源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的研究——附梵净山藤本植物名录 被引量:45
3
作者 张玉武 杨红萍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1年第4期269-298,共30页
研究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的区系及生态特征。结果表明 :1本区计有藤本植物 45科 ,89属 ,2 5 3种 (含种下分类群 )。2本区藤本植物区系起源古老而复杂 ,藤本区系来源广泛。其中藤本种的分布区有 1 8个类型或亚型 ,热带... 研究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的区系及生态特征。结果表明 :1本区计有藤本植物 45科 ,89属 ,2 5 3种 (含种下分类群 )。2本区藤本植物区系起源古老而复杂 ,藤本区系来源广泛。其中藤本种的分布区有 1 8个类型或亚型 ,热带区系成分占明显优势 ,为5 5 .96% ;温带区系成分占 42 .2 1 % ;特有分布类型占 1 .83%。 3本区多年生藤本和木质藤本占绝对优势 ,分别占 98.42 % (一年生占 1 .5 8% )和 79.0 5 % (草质占 2 0 .95 % ) ;常绿藤本占优势 ,为 5 9.44% ;落叶藤本占 37.75 % ;同时也有半常绿藤本 ,占 2 .81 %。 4本区藤本植物的分布与植被类型、土壤、海拔高度、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本区不同的森林类型中藤本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其藤本植物种类随海拔升高而减少 ,低山林带、中山林带和高山林带分布着不同的藤本植物。 5初步编制了附生境的“梵净山藤本植物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藤本植物 区系 名录 生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适宜栖息地分布 被引量:5
4
作者 蒙秉顺 黄小龙 +5 位作者 谢波 王维熙 黄继池 张涛 冉景丞 张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4-675,共12页
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 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Sus scrofa)的适宜栖息地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期深入了解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毛冠鹿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9993.17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6.1%,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东部;小麂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5470.97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5.6%,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南部;中华鬣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884.78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2.0%,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东部;野猪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339.98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6.9%,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东部和南部。(2)4种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均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核心区。(3)毛冠鹿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和植被类型的影响;中华鬣羚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小麂和野猪的分布主要受平均气温日较差、等温性和坡度的影响,两者的适宜栖息地特征也更为相似。总之,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是物种自身特性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种间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栖息地 MaxEnt模型 有蹄类动物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瑰宝——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明晶 《野生动物》 2005年第5期15-16,共2页
在贵州省东北部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在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有一个神秘、原始、古朴的生态王国--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 贵州 东北部 交界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
6
作者 余登利 吴天柔 +3 位作者 安明态 刘绍飞 谭成江 陈正仁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1-8,共8页
为探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近年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真菌专项调查数据以及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有2门8纲22目77科17... 为探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近年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真菌专项调查数据以及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有2门8纲22目77科175属424种,绝大部分真菌属担子菌门。优势科主要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鬼笔科(Phallaceae)等9科(46属188种);优势属主要为红菇属(Russula)、鹅膏属(Amanita)、炭角菌属(Xylaria)等17属(155种)。保护区内大型真菌主要以土生真菌为主,共48科90属222种,占物种总数的52.4%;其次为腐生真菌,共43科85属152种,占总物种数的35.8%;共生真菌、寄生真菌、粪生真菌占比均较小,仅占物种总数的10%以下。科属均主要以世界广布类型为主,其次为北温带分布和热带-亚热带分布类型。从资源应用分析,保护区内食用菌与药用菌占据优势地位,43种食用菌、138种药用菌、69种食药兼用菌、36种毒菌,其余为应用类型不详种。大型真菌物种受威胁状态统计分析,发现近危(NT)物种3种,仅占总物种数的0.71%,无易危、濒危和极危物种。本研究可为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多样性 资源评估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叶兜兰种群资源现状与分布特征
7
作者 吴天柔 余登利 +4 位作者 安明态 刘绍飞 陈正仁 谭成江 刘锋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1期140-146,共7页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叶兜兰种群进行样方调查,了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的种群数量特征、繁殖策略及群落生态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调查发现小叶兜兰植株1794株,年龄结构以成熟植...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叶兜兰种群进行样方调查,了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的种群数量特征、繁殖策略及群落生态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调查发现小叶兜兰植株1794株,年龄结构以成熟植株为主(55.24%),种群生长与发展趋势为稳定型,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繁殖策略以分檗繁殖为主(占比大于90%),开花株率仅40%,有性繁殖效率低下导致单株生存活力分化(平均展叶率63.65%)。生境适应性分析显示,该物种集中分布于海拔800~900 m的疏林区(郁闭度30%~50%)。种间联结网络结果表明,小叶兜兰与粗毛淫羊藿(Epimedium acuminatum)、寒莓(Rubus buergeri)等具有生态位重叠,物种共存率较高;与马铃苣苔(Oreocharis amabilis)、十字薹草(Carex cruciata)、日本蛇根草(Ophiorrhiza japonica)等草本植物存在生态位竞争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喀斯特地貌区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研究,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与参考,建议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对小叶兜兰及其生境的保护与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兜兰 种群特征 种间关联 喀斯特地貌区生境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与对策分析
8
作者 杨远露 《森林防火》 2025年第2期83-86,共4页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近年来,受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林区火情频发,直接威胁森林资源安全,严重阻碍了保护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基于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近年来,受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林区火情频发,直接威胁森林资源安全,严重阻碍了保护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基于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概述当前森林防火工作现状,梳理新形势下保护区森林防火存在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防火 现状 新形势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的环境风险及应对策略
9
作者 戴正先 田晓岚 +1 位作者 罗康 熊玲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4期60-62,共3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技术规范,指导自然保护区的工程项目建设、环保督察整改、整合优化等工作,同时也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取...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技术规范,指导自然保护区的工程项目建设、环保督察整改、整合优化等工作,同时也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该文针对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现状及其建设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建设 环境风险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廷鸿 王卓 +4 位作者 肖洋 张宁 杨传东 吴瑶 康公平 《中国食用菌》 2024年第2期22-32,共11页
为了解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麻阳河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采用随机踏查法对麻阳河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进行初步调查,并对其资源进行评价。麻阳河保护区有大型真菌247种,隶属于59科121属;其中优势科有红菇科、多孔菌科、小菇科... 为了解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麻阳河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采用随机踏查法对麻阳河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进行初步调查,并对其资源进行评价。麻阳河保护区有大型真菌247种,隶属于59科121属;其中优势科有红菇科、多孔菌科、小菇科、鹅膏科、牛肝菌科;优势属有红菇属、乳菇属、鹅膏属、小菇属、栓孔菌属、粉褶菌属、枝瑚菌属、灵芝属、小皮伞属。大型真菌中食用菌68种,药用菌23种,食(药)用菌18种,毒菌41种。调查研究表明,麻阳河保护区有丰富的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型真菌 资源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振林 杨卫诚 +4 位作者 罗康 熊玲 杨涛 黄玉杰 张高发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68,共11页
为了解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资源及水质现状,于2022年7月(丰水期)及2022年11月(平水期)对习水保护区5个管理站内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优... 为了解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资源及水质现状,于2022年7月(丰水期)及2022年11月(平水期)对习水保护区5个管理站内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优势种、密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特征,并基于水质理化参数及生物指数对保护区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丰水期和平水期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45种,隶属3门6纲13目37科,其中昆虫纲(Insecta)占比最多(35种,占77.80%)。优势种为中华沼螺Parafossarulus sinensis、扁蜉Heptagenia sp.、扁蚴蜉Ecdyonurus sp.、纯襀Paragnetina sp.、四节蜉Baetis sp.。从时间上看,平水期的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丰水期,丰水期的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大于平水期;从空间上看,密度大小排序为蔺江管理站>大白塘管理站>小坝管理站>长嵌沟管理站>三岔河管理站;生物量大小排序为蔺江管理站>小坝管理站>长嵌沟管理站>三岔河管理站>大白塘管理站。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大小排序为大白塘管理站>小坝管理站>长嵌沟管理站>三岔河管理站>蔺江管理站。不同指数显示的习水保护区水质结果不同,水质理化参数结果表明习水保护区水质为Ⅱ类水,水质较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保护区水质为轻污染状态;生物指数(BI)显示保护区水质为清洁型。结合水质理化参数及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耐污值结果可知,生物指数的结果更符合保护区实际的水质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以水生昆虫为主,水质为清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淋正 勾伟 +3 位作者 王万海 冯育才 杨雄威 粟海军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野生种群的重要集中分布地之一,为查清当前该区域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与分布,于2021年7月—2022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直接观察猴群计数和夜宿地调查法对保护区及周边的黑叶...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野生种群的重要集中分布地之一,为查清当前该区域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与分布,于2021年7月—2022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直接观察猴群计数和夜宿地调查法对保护区及周边的黑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共有黑叶猴27群166只,群体密度为0.10群/km^(2),种群密度为0.62只/km^(2),最小群仅2只,最大群为16只,猴群平均为(6±4)只,成年个体总体雌雄性比约为2∶1。黑叶猴集中分布于保护区内的梅江—水翠河—铁厂河片区(22群154只),97.00%的群体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管辖范围内,其中所调查猴群中86.75%分布在距河流轴线缓冲距1 km的区域内。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后续黑叶猴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种群数量 种群分布 野外调查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家兴 蔡磊 +3 位作者 侯伟 丁玲 殷定霞 项蛟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3期39-43,共5页
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地类斑块规模(数量、大小)和景观人工干扰强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人工景观总面积537.97hm^(2),自然景观总面积41836.04hm^(2),分别占总面积的1.27%、98.... 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地类斑块规模(数量、大小)和景观人工干扰强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人工景观总面积537.97hm^(2),自然景观总面积41836.04hm^(2),分别占总面积的1.27%、98.73%。I级斑块数量最多,面积占比最小,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斑块数占比最多,分别占41.59%、41.72%。V级斑块数量最少,面积占比最大。保护区内人工干扰强度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交通用地。保护区内主要矛盾的地类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建议优化整合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和数量,降低人工干扰景观的范围和强度,实施弹性管控补充基础设施的建设,整合保护区内资源,提高闲置土地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斑块规模 景观人工干扰强度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蜂的形态特征
14
作者 饶永超 黄振兴 +7 位作者 陈胜 郝磊 刘曼 兰洪波 杨昌乾 刘云 李光容 杨雪 《中国蜂业》 2024年第7期64-66,共3页
对来自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7个区域共21群中华蜜蜂,进行工蜂吻长、右前翅长、右前翅宽、第3背板长、第4背板长等20项形态指标测定,并将与采集力相关的形态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测定结果显示保护区中华蜜蜂工蜂的吻长4.493±... 对来自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7个区域共21群中华蜜蜂,进行工蜂吻长、右前翅长、右前翅宽、第3背板长、第4背板长等20项形态指标测定,并将与采集力相关的形态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测定结果显示保护区中华蜜蜂工蜂的吻长4.493±0.536 mm、右前翅长8.701±0.208 mm、右前翅宽2.970±0.063 mm、第3背板长1.990±0.127 mm、第4背板长1.873±0.091 mm;蜜囊的大小与吻长、右前翅长、右前翅宽显著相关(P<0.05)。研究结果不仅为当地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形态学基础数据,且为蜜蜂良种选育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华蜜蜂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活动节律研究
15
作者 邓彦 罗凌 李乔明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69-74,共6页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雉类资源,在贵州省乃至我国西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2016年1月8日—2020年4月25日,在大沙河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布设了99个固定相机位点,开展了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雉类资源,在贵州省乃至我国西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2016年1月8日—2020年4月25日,在大沙河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布设了99个固定相机位点,开展了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活动节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集群有显著差异,雌性群、雄性群和混合群3种集群方式高峰均在不同季节并具有一定规律性。(2)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雉类日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P>0.05),均主要在6:00—20:00进行活动,在早上和傍晚活动强度都相对较大,总体活动频率轨迹相似,但日活动最大频率在12:00—16:00时段有一定差异。(3)根据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雉类年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活动趋势相似,但红腹锦鸡活动高峰在冬末春初,红腹角雉活动高峰在秋季,两种雉类全年活动高峰不重叠。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通过错峰活动减少空间重叠,避免种间竞争,这种空间上的分化有利于二者的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锦鸡 红腹角雉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相似性与聚类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磊 谢双喜 +1 位作者 吴志文 王艳芳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0-172,177,共4页
为揭示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为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进行了Jaccard相似性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Jaccard指数在0.50以上占总数的10.6%... 为揭示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为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进行了Jaccard相似性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Jaccard指数在0.50以上占总数的10.6%,大部分样地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在0.1~0.49。保护区森林群落在水平结构上镶嵌性不明显,在垂直分布上差异明显。以植物的重要值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保护区森林群落可以划分为11种群落类型,分别为润楠群落、厚皮栲群落、杜英群落、杉木-柃木群落、杉木-福建柏群落、丝栗栲-福建柏群落、鹅掌楸群落、丝栗栲-山矾群落、石栎群落、卫矛群落、丝栗栲-柃木群落,较全面地反映了群落的组成结构及群落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群落 群落相似性 聚类分析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森林雨水的地球化学特征——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韩贵琳 唐杨 谭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63-368,共6页
贵州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地区25个雨水样品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该区雨水的pH值为4.4~7.2,平均为5.1。雨水样品富NH4+、Ca2+和SO42-、Cl-。NH4+是最主要的阳离子,平均值为56.8μmol/L,占阳离子组成的26%~74%,Ca2+次之,平均值为14.8μmol... 贵州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地区25个雨水样品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该区雨水的pH值为4.4~7.2,平均为5.1。雨水样品富NH4+、Ca2+和SO42-、Cl-。NH4+是最主要的阳离子,平均值为56.8μmol/L,占阳离子组成的26%~74%,Ca2+次之,平均值为14.8μmol/L,NH4+和Ca2+之和占了阳离子组成的71%~94%,SO24-是最主要的阴离子,平均值为39.2μmol/L,占了阴离子组成的69%~91%,Cl-次之,平均值为9.5μmol/L。SO42-和Cl-占了阴离子组成的71%~96%。与中国其他地区的雨水样品相比,茂兰地区雨水离子含量要低1~2个数量级;物质来源分析表明茂兰地区雨水中溶质主要来源于自然过程的输入,人为活动输入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 喀斯特森林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类植物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飞 彭涛 +2 位作者 唐录艳 夏红霞 周徐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67,共7页
通过对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类植物的标本采集及鉴定分析,该区共有苔类植物25科42属144种;扁萼苔科、大萼苔科、地萼苔科、护蒴苔科、细鳞苔科、叶苔科、指叶苔科为该区的优势科;扁萼苔属、大萼苔属、异萼苔属、地钱属、护蒴... 通过对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类植物的标本采集及鉴定分析,该区共有苔类植物25科42属144种;扁萼苔科、大萼苔科、地萼苔科、护蒴苔科、细鳞苔科、叶苔科、指叶苔科为该区的优势科;扁萼苔属、大萼苔属、异萼苔属、地钱属、护蒴苔属、叶苔属、鞭苔属为该区的优势属;生境类型以石生为主,占所有种类的70.14%,其次是土壤基质,占所有种类的39.58%,树附生基质中的苔类占27.78%,叶附生苔类植物占总种数的6.94%,腐殖质基质中的苔类仅占6.25%;区系成分复杂多样,可划分为13种类型,优势成分为东亚分布,占总种数的27.78%,其次是北温带成分,占20.83%,中国特有成分也占有一定比例,占7.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类植物 区系成分 生境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区系组成 被引量:4
19
作者 吕敬才 李仕泽 +5 位作者 牛克锋 陈靖 姜森 田宇 魏刚 徐宁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148-152,共5页
为进一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资源状况,促进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于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采用样线法、访谈法和诱捕法等方法多次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相似系数对梵净山、雷公山和佛顶山... 为进一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资源状况,促进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于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采用样线法、访谈法和诱捕法等方法多次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相似系数对梵净山、雷公山和佛顶山3个保护区两栖动物的相似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梵净山保护区至今已记录到两栖动物42种(亚种),隶属2目9科21属;其中,川南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huannanensis)、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和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贵州省两栖类新纪录,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为保护区两栖类新纪录。区内两栖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物种占绝对优势,共计35种,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种7种。在物种相似性上,梵净山与雷公山两栖动物物种相似性为0.68;梵净山与佛顶山两栖动物物种相似系数为0.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区系组成 两栖动物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 被引量:7
20
作者 冯明桥 李乔明 +2 位作者 冯育才 勾伟 江龙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9-656,共8页
对自然保护区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成效进行重点评估,能科学直观地反映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有利于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采用量化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等级,结合专家打分,判定生态环境状况... 对自然保护区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成效进行重点评估,能科学直观地反映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有利于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采用量化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等级,结合专家打分,判定生态环境状况等级对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评分(EC)为71.63分,评估等级变好(65≤EC<85);生态环境状况评分(ES)为93.87分,等级为Ⅰ级(ES≥85);综合判定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结果为优,但存在“本底”数据陈旧、经费投入单一且不足、科研监测技术落后和单一等问题。结合评估结果,提出及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精准掌控“家底”情况,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自筹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运用先进技术,丰富科学研究等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 保护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