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的环境风险及应对策略
1
作者 戴正先 田晓岚 +1 位作者 罗康 熊玲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4期60-62,共3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技术规范,指导自然保护区的工程项目建设、环保督察整改、整合优化等工作,同时也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取...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技术规范,指导自然保护区的工程项目建设、环保督察整改、整合优化等工作,同时也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该文针对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现状及其建设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建设 环境风险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振林 杨卫诚 +4 位作者 罗康 熊玲 杨涛 黄玉杰 张高发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68,共11页
为了解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资源及水质现状,于2022年7月(丰水期)及2022年11月(平水期)对习水保护区5个管理站内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优... 为了解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资源及水质现状,于2022年7月(丰水期)及2022年11月(平水期)对习水保护区5个管理站内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优势种、密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特征,并基于水质理化参数及生物指数对保护区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丰水期和平水期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45种,隶属3门6纲13目37科,其中昆虫纲(Insecta)占比最多(35种,占77.80%)。优势种为中华沼螺Parafossarulus sinensis、扁蜉Heptagenia sp.、扁蚴蜉Ecdyonurus sp.、纯襀Paragnetina sp.、四节蜉Baetis sp.。从时间上看,平水期的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丰水期,丰水期的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大于平水期;从空间上看,密度大小排序为蔺江管理站>大白塘管理站>小坝管理站>长嵌沟管理站>三岔河管理站;生物量大小排序为蔺江管理站>小坝管理站>长嵌沟管理站>三岔河管理站>大白塘管理站。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大小排序为大白塘管理站>小坝管理站>长嵌沟管理站>三岔河管理站>蔺江管理站。不同指数显示的习水保护区水质结果不同,水质理化参数结果表明习水保护区水质为Ⅱ类水,水质较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保护区水质为轻污染状态;生物指数(BI)显示保护区水质为清洁型。结合水质理化参数及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耐污值结果可知,生物指数的结果更符合保护区实际的水质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以水生昆虫为主,水质为清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相似性与聚类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张磊 谢双喜 +1 位作者 吴志文 王艳芳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0-172,177,共4页
为揭示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为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进行了Jaccard相似性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Jaccard指数在0.50以上占总数的10.6%... 为揭示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为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进行了Jaccard相似性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Jaccard指数在0.50以上占总数的10.6%,大部分样地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在0.1~0.49。保护区森林群落在水平结构上镶嵌性不明显,在垂直分布上差异明显。以植物的重要值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保护区森林群落可以划分为11种群落类型,分别为润楠群落、厚皮栲群落、杜英群落、杉木-柃木群落、杉木-福建柏群落、丝栗栲-福建柏群落、鹅掌楸群落、丝栗栲-山矾群落、石栎群落、卫矛群落、丝栗栲-柃木群落,较全面地反映了群落的组成结构及群落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群落 群落相似性 聚类分析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被引量:3
4
作者 田晓岚 《南方农业》 2023年第12期17-19,共3页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部,面积广袤,地理位置特殊,水热条件和生态环境都较为优越,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物种资源极为丰富。自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针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近年来更...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部,面积广袤,地理位置特殊,水热条件和生态环境都较为优越,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物种资源极为丰富。自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针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近年来更是取得显著成果,但目前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为提高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平,针对性提出做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优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打造野生动植物保护人才队伍、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研究与防控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植物 保护策略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黄郎 李鹤 +2 位作者 徐超然 戴正先 熊玲 《南方林业科学》 2023年第2期34-39,共6页
为加强对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管理,作者在对该区域的珍稀植物种类组成、种群数量、受威胁情况等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表明:习水保护区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和濒危野生植物191种,隶属于61科107属。可划分为苔... 为加强对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管理,作者在对该区域的珍稀植物种类组成、种群数量、受威胁情况等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表明:习水保护区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和濒危野生植物191种,隶属于61科107属。可划分为苔藓植物(3种)、石松与蕨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6种)、被子植物(175种)4个类群。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21科31属55种,包括一级保护植物3种,二级保护植物52种;受威胁物种(易危及以上)117种;被《CITES》附录Ⅱ收录70种;贵州特有种18科20属24种。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组成多样,并且受到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保存有大量古老、孑遗和特有的类群。本文针对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进行分析,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珍稀濒危植物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入侵植物对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危害及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美 吴维 +2 位作者 何雪莲 孔东梅 韦超前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2期58-61,67,共5页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的主要重要场所,是区域阻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有效屏障。对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存在26个外来入侵植物物种,属...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的主要重要场所,是区域阻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有效屏障。对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存在26个外来入侵植物物种,属于15个科和24个属,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和缓冲区的道路两侧。这些入侵植物主要通过人类活动传播,尚未对生态系统造成失衡。基于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和生态影响,提出了监测预警、宣传培训、清除修复和搭建平台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外来入侵植物 危害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植被类型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婷婷 侯梦丹 +5 位作者 邓欣妍 周徐平 王顺莉 黄丹 曾芷若 彭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56-1565,共10页
探究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揭示不同植被类型树附生苔藓植物的分布规律,为该保护区苔藓植物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对4种植被类型的树附生苔藓植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该调查共记录树附生苔... 探究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揭示不同植被类型树附生苔藓植物的分布规律,为该保护区苔藓植物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对4种植被类型的树附生苔藓植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该调查共记录树附生苔藓植物33科49属109种,其中,常绿阔叶林共计18科23属41种,南酸枣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forest)12科17属33种,针叶阔叶混交林22科26属45种,大头茶-楠木林(Polyspora axillaris-Phoebe zhennan forest)20科23属39种。(2)4种植被类型树附生苔藓植物优势种存在较大差异,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为芽条细鳞苔(Lejeunea cocoes)、白绿细鳞苔(Lejeunea pallide-virens)和暗绿多枝藓(Haplohymenium triste);南酸枣林优势种为异叶细鳞苔(Lejeunea anisophylla)、东亚附干藓(Schwetschkea laxa)和薄壁卷柏藓(Racopilum cuspidigerum);针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为卷叶鞭苔(Bazzania yoshinagana)、桧叶白发藓(Leucobryum juniperoideum)和芽胞裂萼苔(Chiloscyphus minor);大头茶-楠木林优势种有黄色细鳞苔(Lejeunea flava)、平叶梳藓(Ctenidium homalophyllum)和桧叶白发藓。(3)4种植被类型的树附生苔藓植物生活型多样,有丛集型、垫状型、粗平铺型、细平铺型、交织型、扇形和叶状体型等7种生活型,其中细平铺型和粗平铺型所包含种类最多;常绿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和大头茶-楠木林均具有7种苔藓植物生活型,南酸枣林仅有粗平铺型、细平铺型、交织型、扇型4种生活型。(4)4种植被类型树附生苔藓植物α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头茶-楠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南酸枣林;常绿阔叶林与针叶阔叶混交林之间的Jaccard指数最高,共有物种最多;大头茶-楠木林与南酸枣林之间的Jaccard指数最低,共有物种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 树附生苔藓植物 生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柏种群结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芳 穆军 +3 位作者 崔兴勇 黄郎 金勇 张雷 《贵州林业科技》 2018年第2期1-5,共5页
调查发现,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岔河管理区内的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呈集群分布,主要生于海拔1000m以上温暖湿润的山地森林中,各样地福建柏植株平均密度为400株/hm2,覆盖度达46.2%,形成以华山松(Pinus armandii)、福建柏为主的... 调查发现,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岔河管理区内的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呈集群分布,主要生于海拔1000m以上温暖湿润的山地森林中,各样地福建柏植株平均密度为400株/hm2,覆盖度达46.2%,形成以华山松(Pinus armandii)、福建柏为主的常绿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各样地福建柏个体数量波动较大,标准差为9.13。研究区福建柏种群总体为不完全、衰退型种群,特别是幼树幼苗严重缺失使其成为一种不连续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柏 种群结构 种群更新 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理化性状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吴鹏 朱军 +1 位作者 陈骏 姜霞 《贵州林业科技》 2011年第3期1-9,共9页
在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根据不同的森林植被分布状况及相应海拔高度设置了13个具有代表性的标准调查样地,分别采集土壤测定其理化性状,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容重为1.07~2.06g/cm3;土壤总孔隙度为34.9%~83.4%;森林土... 在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根据不同的森林植被分布状况及相应海拔高度设置了13个具有代表性的标准调查样地,分别采集土壤测定其理化性状,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容重为1.07~2.06g/cm3;土壤总孔隙度为34.9%~83.4%;森林土壤的最大蓄水量为1479.00 t.hm-2~5517.00 t.hm-2;土壤的平均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分别为9.05mm.min-1和3.32mm.min-1。(2)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主要为酸性土壤,pH值在3.72~5.97之间变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为74.83g/kg;土壤全N和有效N分别为2.01g/kg和215.09mg/kg;土壤的全P含量为0.33g/kg;土壤速效磷含量在1.10~84.92mg/kg之间波动,平均含量为8.02mg/kg;土壤的全K和有效K含量分别为11.81g/kg和64.37mg/kg。(3)习水自然保护区所分布的森林植被类型在改良其森林土壤的物理特性,提高土壤的贮水能力,丰富土壤有机质及其N、P、K的含量,增强和维护土壤肥力等方面都具有较显著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习水 自然保护区 森林土壤 理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被引量:9
10
作者 孔红 《野生动物》 2001年第5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贵州 习水 自然保护区 生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自然保护区发展研究——以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卢凤琼 梁盛 +3 位作者 任晓冬 陈星 刘浩 曹毓琴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8期69-74,86,共7页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对于维护特定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创新性地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使用当量因子法对该区的2021年生态系统服务总值进行量化评估,从而为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对于维护特定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创新性地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使用当量因子法对该区的2021年生态系统服务总值进行量化评估,从而为保护区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持,在此数据基础上提出了五条针对自然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性建议:(1)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2)逐步建设“智慧习水保护区”管理系统;(3)探索森林康养实现路径;(4)积极开展自然教育工作;(5)扩大生态文化服务价值,适当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区未来的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可持续发展 对策与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
12
作者 余登利 吴天柔 +3 位作者 安明态 刘绍飞 谭成江 陈正仁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1-8,共8页
为探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近年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真菌专项调查数据以及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有2门8纲22目77科17... 为探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近年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真菌专项调查数据以及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有2门8纲22目77科175属424种,绝大部分真菌属担子菌门。优势科主要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鬼笔科(Phallaceae)等9科(46属188种);优势属主要为红菇属(Russula)、鹅膏属(Amanita)、炭角菌属(Xylaria)等17属(155种)。保护区内大型真菌主要以土生真菌为主,共48科90属222种,占物种总数的52.4%;其次为腐生真菌,共43科85属152种,占总物种数的35.8%;共生真菌、寄生真菌、粪生真菌占比均较小,仅占物种总数的10%以下。科属均主要以世界广布类型为主,其次为北温带分布和热带-亚热带分布类型。从资源应用分析,保护区内食用菌与药用菌占据优势地位,43种食用菌、138种药用菌、69种食药兼用菌、36种毒菌,其余为应用类型不详种。大型真菌物种受威胁状态统计分析,发现近危(NT)物种3种,仅占总物种数的0.71%,无易危、濒危和极危物种。本研究可为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多样性 资源评估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叶兜兰种群资源现状与分布特征
13
作者 吴天柔 余登利 +4 位作者 安明态 刘绍飞 陈正仁 谭成江 刘锋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1期140-146,共7页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叶兜兰种群进行样方调查,了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的种群数量特征、繁殖策略及群落生态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调查发现小叶兜兰植株1794株,年龄结构以成熟植...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叶兜兰种群进行样方调查,了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的种群数量特征、繁殖策略及群落生态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调查发现小叶兜兰植株1794株,年龄结构以成熟植株为主(55.24%),种群生长与发展趋势为稳定型,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繁殖策略以分檗繁殖为主(占比大于90%),开花株率仅40%,有性繁殖效率低下导致单株生存活力分化(平均展叶率63.65%)。生境适应性分析显示,该物种集中分布于海拔800~900 m的疏林区(郁闭度30%~50%)。种间联结网络结果表明,小叶兜兰与粗毛淫羊藿(Epimedium acuminatum)、寒莓(Rubus buergeri)等具有生态位重叠,物种共存率较高;与马铃苣苔(Oreocharis amabilis)、十字薹草(Carex cruciata)、日本蛇根草(Ophiorrhiza japonica)等草本植物存在生态位竞争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喀斯特地貌区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研究,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与参考,建议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对小叶兜兰及其生境的保护与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兜兰 种群特征 种间关联 喀斯特地貌区生境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探析
14
作者 邓彦 蔡磊 +2 位作者 李海波 赵勤 张娇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212-216,220,共6页
保护地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自然保护地实施自然教育是发挥其多种功能的重要形式。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阐述了其自然教育资源发展背景及条件,分析了其实... 保护地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自然保护地实施自然教育是发挥其多种功能的重要形式。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阐述了其自然教育资源发展背景及条件,分析了其实施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促进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教育 高质量发展 贵州铜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与对策分析
15
作者 杨远露 《森林防火》 2025年第2期83-86,共4页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近年来,受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林区火情频发,直接威胁森林资源安全,严重阻碍了保护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基于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近年来,受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林区火情频发,直接威胁森林资源安全,严重阻碍了保护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基于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概述当前森林防火工作现状,梳理新形势下保护区森林防火存在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防火 现状 新形势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谭廷鸿 王卓 +4 位作者 肖洋 张宁 杨传东 吴瑶 康公平 《中国食用菌》 2024年第2期22-32,共11页
为了解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麻阳河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采用随机踏查法对麻阳河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进行初步调查,并对其资源进行评价。麻阳河保护区有大型真菌247种,隶属于59科121属;其中优势科有红菇科、多孔菌科、小菇科... 为了解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麻阳河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采用随机踏查法对麻阳河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进行初步调查,并对其资源进行评价。麻阳河保护区有大型真菌247种,隶属于59科121属;其中优势科有红菇科、多孔菌科、小菇科、鹅膏科、牛肝菌科;优势属有红菇属、乳菇属、鹅膏属、小菇属、栓孔菌属、粉褶菌属、枝瑚菌属、灵芝属、小皮伞属。大型真菌中食用菌68种,药用菌23种,食(药)用菌18种,毒菌41种。调查研究表明,麻阳河保护区有丰富的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型真菌 资源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淋正 勾伟 +3 位作者 王万海 冯育才 杨雄威 粟海军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野生种群的重要集中分布地之一,为查清当前该区域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与分布,于2021年7月—2022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直接观察猴群计数和夜宿地调查法对保护区及周边的黑叶...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野生种群的重要集中分布地之一,为查清当前该区域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与分布,于2021年7月—2022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直接观察猴群计数和夜宿地调查法对保护区及周边的黑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共有黑叶猴27群166只,群体密度为0.10群/km^(2),种群密度为0.62只/km^(2),最小群仅2只,最大群为16只,猴群平均为(6±4)只,成年个体总体雌雄性比约为2∶1。黑叶猴集中分布于保护区内的梅江—水翠河—铁厂河片区(22群154只),97.00%的群体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管辖范围内,其中所调查猴群中86.75%分布在距河流轴线缓冲距1 km的区域内。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后续黑叶猴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种群数量 种群分布 野外调查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蜂的形态特征
18
作者 饶永超 黄振兴 +7 位作者 陈胜 郝磊 刘曼 兰洪波 杨昌乾 刘云 李光容 杨雪 《中国蜂业》 2024年第7期64-66,共3页
对来自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7个区域共21群中华蜜蜂,进行工蜂吻长、右前翅长、右前翅宽、第3背板长、第4背板长等20项形态指标测定,并将与采集力相关的形态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测定结果显示保护区中华蜜蜂工蜂的吻长4.493±... 对来自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7个区域共21群中华蜜蜂,进行工蜂吻长、右前翅长、右前翅宽、第3背板长、第4背板长等20项形态指标测定,并将与采集力相关的形态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测定结果显示保护区中华蜜蜂工蜂的吻长4.493±0.536 mm、右前翅长8.701±0.208 mm、右前翅宽2.970±0.063 mm、第3背板长1.990±0.127 mm、第4背板长1.873±0.091 mm;蜜囊的大小与吻长、右前翅长、右前翅宽显著相关(P<0.05)。研究结果不仅为当地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形态学基础数据,且为蜜蜂良种选育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华蜜蜂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活动节律研究
19
作者 邓彦 罗凌 李乔明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69-74,共6页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雉类资源,在贵州省乃至我国西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2016年1月8日—2020年4月25日,在大沙河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布设了99个固定相机位点,开展了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雉类资源,在贵州省乃至我国西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2016年1月8日—2020年4月25日,在大沙河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布设了99个固定相机位点,开展了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活动节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集群有显著差异,雌性群、雄性群和混合群3种集群方式高峰均在不同季节并具有一定规律性。(2)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雉类日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P>0.05),均主要在6:00—20:00进行活动,在早上和傍晚活动强度都相对较大,总体活动频率轨迹相似,但日活动最大频率在12:00—16:00时段有一定差异。(3)根据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雉类年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活动趋势相似,但红腹锦鸡活动高峰在冬末春初,红腹角雉活动高峰在秋季,两种雉类全年活动高峰不重叠。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通过错峰活动减少空间重叠,避免种间竞争,这种空间上的分化有利于二者的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锦鸡 红腹角雉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森林雨水的地球化学特征——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韩贵琳 唐杨 谭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63-368,共6页
贵州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地区25个雨水样品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该区雨水的pH值为4.4~7.2,平均为5.1。雨水样品富NH4+、Ca2+和SO42-、Cl-。NH4+是最主要的阳离子,平均值为56.8μmol/L,占阳离子组成的26%~74%,Ca2+次之,平均值为14.8μmol... 贵州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地区25个雨水样品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该区雨水的pH值为4.4~7.2,平均为5.1。雨水样品富NH4+、Ca2+和SO42-、Cl-。NH4+是最主要的阳离子,平均值为56.8μmol/L,占阳离子组成的26%~74%,Ca2+次之,平均值为14.8μmol/L,NH4+和Ca2+之和占了阳离子组成的71%~94%,SO24-是最主要的阴离子,平均值为39.2μmol/L,占了阴离子组成的69%~91%,Cl-次之,平均值为9.5μmol/L。SO42-和Cl-占了阴离子组成的71%~96%。与中国其他地区的雨水样品相比,茂兰地区雨水离子含量要低1~2个数量级;物质来源分析表明茂兰地区雨水中溶质主要来源于自然过程的输入,人为活动输入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 喀斯特森林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