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1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新杨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与表达模式分析
1
作者 黄颖 遇文婧 +1 位作者 刘雪峰 刁桂萍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8-256,共9页
【目的】分析山新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木本植物GST基因的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克隆山新杨GS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GST基因在植物激素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 【目的】分析山新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木本植物GST基因的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克隆山新杨GS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GST基因在植物激素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了3个PdbGST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PdbGST1、PdbGST2和PdbGST3,cDNA全长分别为678、660和690 bp,编码氨基酸分别为225、219和229个,形成的蛋白质均为稳定亲水酸性蛋白,且均定位于细胞质。同时,这3个蛋白质均具有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典型结构,且其启动子区域具有能够响应生物或非生物胁迫以及植物激素的元件。此外,这3个基因的表达不同程度地受外源植物激素或非生物胁迫诱导。【结论】3个PdbGST基因均能够不同程度地响应非生物胁迫或外源植物激素的诱导,可能参与到杨树对逆境胁迫的响应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模式 山新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潜叶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TabsGSTs2的克隆及与α-番茄碱的分子对接分析
2
作者 周昕雨 李金萍 +6 位作者 黄聪 许博 崔建臣 万方浩 张毅波 桂富荣 张桂芬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5,共10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s,GSTs)在昆虫适应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GSTs基因在其响应α-番茄碱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克隆了番茄潜叶蛾TabsGSTs2基因全长,通过...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s,GSTs)在昆虫适应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GSTs基因在其响应α-番茄碱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克隆了番茄潜叶蛾TabsGSTs2基因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TabsGSTs2基因的序列特征、理化特性、保守结构域、基因结构和进化关系,通过RT-qPCR技术测定了α-番茄碱胁迫下TabsGSTs2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研究了TabsGSTs2和α-番茄碱的结合能力与结合模式。结果表明,TabsGSTs2基因的CDS全长为609 bp,编码203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8.47,分子量为23.895 kDa;TabsGSTs2具有4个β-折叠和9个α-螺旋,具有典型的GSTs保守结构域,包括GSH结合位点(G-site)和底物结合位点(H-site);TabsGSTs2属于sigma亚家族成员,与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的CpGSTs2亲缘关系较近;α-番茄碱胁迫下,TabsGSTs2基因在72 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TabsGSTs2与α-番茄碱的结合能力较强,主要以氢键、疏水作用力和盐桥等相互作用维持稳定的结合。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研究番茄潜叶蛾适应α-番茄碱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挖掘番茄潜叶蛾防控新靶标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α-番茄碱 -S-转移 解毒代谢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白斑病菌侵染的主要生理机制及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相关基因响应模式分析
3
作者 夏茹 陈泽辉 +5 位作者 祝云芳 李永鹏 谭洋 陈通通 赵玳琳 田山君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4-1565,共12页
【目的】探究玉米(Zea mays L.)白斑病对玉米叶片光合性状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相关基因(GSH-Px)在白斑病病原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玉米在白斑病菌胁迫下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个不同白斑... 【目的】探究玉米(Zea mays L.)白斑病对玉米叶片光合性状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相关基因(GSH-Px)在白斑病病原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玉米在白斑病菌胁迫下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个不同白斑病抗性玉米自交系(高抗ZHL908、高感QB2816)抽雄吐丝期进行人工接种白斑病病原菌试验,设无菌蒸馏水接种(CK)和病原菌接种(T)2个处理,于接种后0、48、72和168 h进行光合相关性状分析,测定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ZmGSH-Px基因家族6个成员(GPX1、GPX2、GPX3、GPX4、GPX6和GPX7基因)的表达模式,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白斑病菌侵染导致玉米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最大荧光(F_(m))、潜在光化学量子效率(F_(v)/F_(m))、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明显下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GSH含量、CAT和POD活性明显上升。高抗自交系和高感自交系感病叶片的GSH含量和POD活性对白斑病菌的响应时间存在差异,分别在接种后72和48 h出现更明显的响应。白斑病菌侵染72 h后,2个自交系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均较CK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接种病原菌后,6个基因呈现不同的响应模式,GPX1、GPX3、GPX4基因的表达模式和表达峰出现时间大体一致;GPX2、GPX6和GPX7基因在2个自交系中的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2个自交系中6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各项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中P_(n)、C_(i)和NPQ分别与2个自交系中不同的基因有较高的相关系数。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6个基因分别分布在玉米的6条染色体上,并且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结论】白斑病导致玉米的光合性能受损,高感自交系较高抗自交系更早表现损伤现象,相关ROS清除酶和小分子抗氧化剂也更早做出响应,推测GSH和POD在玉米对白斑病的抗性差异中发挥重要作用。ZmGSH-Px基因家族6个成员对白斑病菌胁迫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推测GPX1、GPX3、GPX4基因是玉米系统性获得白斑病抗性的参与基因,GPX2、GPX6、GPX7基因是玉米特异性抗病性的参与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白斑病 生理响应 过氧化物相关基因 表达模式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编码基因PdbGSTU功能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颖 王晓东 遇文婧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78,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编码基因PdbGSTU的抗病功能,为林木抗性育种提供基因资源与抗性种质。【方法】克隆PdbGSTU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植物...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编码基因PdbGSTU的抗病功能,为林木抗性育种提供基因资源与抗性种质。【方法】克隆PdbGSTU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植物激素诱导下的表达模式。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山新杨的过/抑制表达PdbGSTU基因植株,通过观察比较接种细链格孢菌后各植株叶片的表型和病斑面积,验证该基因的抗病功能;同时测定接种病原菌前后,野生型和转基因山新杨植株内过氧化氢含量和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结果】(1)山新杨PdbGSTU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753 bp,编码氨基酸250个,对应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29.01 kDa,为稳定的酸性亲水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dbGSTU蛋白与银中杨的蛋白KAJ6918316亲缘关系最近;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PdbGSTU基因启动子序列含多种响应植物激素和逆境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2)RT-qPCR结果显示,PdbGSTU基因在山新杨顶芽表达量最高,在其根部表达量最低,且该基因受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和1-氨基环丙基-1-羧酸3种植物激素诱导,均上调表达。(3)接种细链格孢菌后,野生型和抑制表达PdbGSTU基因植株的叶片上,病斑面积分别为6.42和16.46 mm2,而过表达PdbGSTU基因的植株叶片上,少部分接种点出现明显病斑,其余接种部分仅出现褪色。【结论】PdbGSTU正向参与山新杨对细链格孢菌侵染的抵御过程,可通过清除活性氧提高杨树对病原菌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山新杨 S-转移 细链格孢菌 抗病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3个Tau类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卓 徐碧玉 +4 位作者 贾彩红 张建斌 刘菊华 苗红霞 金志强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76-1681,共6页
为了获得香蕉抗逆相关基因,通过随机克隆测序和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的方法从香蕉根系cDNA文库中获得3个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命名为MaGSTU1、MaGSTU2和MaGSTU3(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C261934、KC261935和KC261936)... 为了获得香蕉抗逆相关基因,通过随机克隆测序和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的方法从香蕉根系cDNA文库中获得3个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命名为MaGSTU1、MaGSTU2和MaGSTU3(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C261934、KC261935和KC261936)。经5′RACE获得3个GST基因全长,分别包含1个627、675和699 bp的最大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分别编码208、224和23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蛋白质序列同源比对发现其含有完整的GST_N_Tau和GST_C_Tau结构域。系统发育树显示所有Tau类GST基因聚成一大支,充分说明本研究克隆的3个基因为Tau类GST基因。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分析该类基因的功能和今后香蕉抗逆分子育种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转移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侵染对青蛤(Cyclinasinensis)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罗凯娅 刘欣欣 +1 位作者 葛端阳 潘宝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35-740,共6页
在鳗弧菌胁迫下测定了青蛤血清及肝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活力,利用SMART cDNA文库和高通量测序方法,筛选到青蛤σ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CsGSTS)的全长。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分析CsGSTS基因的表达过程。结果表明,青蛤的CsGSTS基因cDN... 在鳗弧菌胁迫下测定了青蛤血清及肝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活力,利用SMART cDNA文库和高通量测序方法,筛选到青蛤σ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CsGSTS)的全长。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分析CsGSTS基因的表达过程。结果表明,青蛤的CsGSTS基因cDNA全长793bp,编码206个氨基酸,具典型的GST-N和GST-C结构域。血清中的GSTs活力在感染后6—24h显著升高(P<0.01),肝脏GSTs活力在6—12h显著下降(P<0.05),48—96h又明显上调(P<0.01);肝脏CsGSTS基因表达水平在胁迫后3—6h降低,24h显著升高,48h达到最大值,约为对照组的3倍。说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及其基因表达参与了青蛤的免疫应答反应。该研究为探索贝类的抗病害免疫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蛤 转移(GSTs) 活力 CsGSTS基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表达的调控 被引量:10
7
作者 庞战军 陈瑗 周玫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01-405,共5页
催化内源性或外源性亲电子化合物与谷胱甘肽 (GSH)结合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GST)超基因家族是一族解毒功能蛋白 .其基因的表达通过不同的机制受多种物质的调控 .根据最近文献资料 ,对调控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表达的基因结构。
关键词 转移 基因调控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和T1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吉凯 胡毅玲 +1 位作者 胡巢凤 王声湧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2-355,共4页
目的和方法 :采用病例 -对照研究方法和多重PCR技术检测肺癌病例组 16 1人和健康对照组 16 5人的GSTM1(glutathioneS -transferaseM1)和GSTT1(glutathioneS -transferaseT1)基因缺陷型的频率 ,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GSTM1和GSTT... 目的和方法 :采用病例 -对照研究方法和多重PCR技术检测肺癌病例组 16 1人和健康对照组 16 5人的GSTM1(glutathioneS -transferaseM1)和GSTT1(glutathioneS -transferaseT1)基因缺陷型的频率 ,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GSTM1和GSTT1基因型之间以及基因型与吸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和T1的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发病的关系。结果 :GSTM1基因缺陷型和GSTT1基因缺陷型的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的差异。在不吸烟 (SI=0 )的人群中 ,GSTM1基因缺陷型携带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显著增加。此外 ,该基因型还可显著增加年龄≥ 6 0岁者患肺腺癌的危险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GSTM1基因缺陷型是肺癌的危险因素 ,吸烟与GSTM1和GSTT1基因型不存在交互作用。分层分析表明GSTT1基因功能型与GSTM1基因缺陷型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 ,在年龄≥ 6 0岁的人群及不吸烟的人群中 ,GSTT1基因功能型可以使得GSTM1基因缺陷型携带者患肺腺癌的危险度分别降低 48 5 %和 45 3%。结论 :GSTM1基因缺陷型是非吸烟者和年龄≥ 6 0岁者患肺癌 ,尤其是患肺腺癌的危险因素 ,GSTT1基因功能型可以降低不吸烟或年龄≥ 6 0岁的GSTM1基因缺陷型携带者患肺腺癌的危险度。在肺癌的发生过程中GSTM1和GSTT1基因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易感性 遗传学 转移M1 T1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烟和细胞色素P4501A1-MspⅠ、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1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郭李柯 张超贤 +1 位作者 史淑敏 郭晓凤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7-191,共5页
目的探讨吸烟和细胞色素P450(CYP)1A1-MspⅠ、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T1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300例口腔癌患者(病例组)及300例非癌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利用聚合酶... 目的探讨吸烟和细胞色素P450(CYP)1A1-MspⅠ、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T1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300例口腔癌患者(病例组)及300例非癌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Ⅰ相代谢酶CYP1A1-MspⅠ和Ⅱ相代谢酶GSTT1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吸烟和2种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CYP1A1-MspⅠ突变纯合型(m2/m2)和GSTT1基因缺陷型[GSTT1(-)]的频率分布分别为38.33%、69.33%,而对照组的频率分布分别为21.00%、44.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YP1A1-MspⅠ(m2/m2)者患口腔癌的风险显著增加(OR=2.34,95%CI为1.76~4.07)。GSTT1(-)者患口腔癌的风险也显著增加(OR=2.84,95%CI为1.98~4.54)。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CYP1A1-MspⅠ(m2/m2)/GSTT1(-)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0.67%和6.6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YP1A1-MspⅠ(m2/m2)/GSTT1(-)者患口腔癌的风险显著增加(OR=8.27,95%CI为3.63~11.29)。病例组的吸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吸烟率(OR=2.71,95%CI为1.31~4.52,P〈0.01),CYP1A1-MspⅠ(m2/m2)及GSTT1(-)与吸烟有协同作用(OR=25.00,95%CI为11.87~35.64)。结论 CYP1A1-MspⅠ(m2/m2)和GSTT1(-)是口腔癌的易感因素,吸烟与口腔癌的易感性也有关,CYP1A1-MspⅠ(m2/m2)和GSTT1(-)与吸烟在口腔癌的发生上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细胞色素P4501A1-MspⅠ 转移T1 多态现象 吸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簇毛麦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HvGSTF的原核表达与酶活性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正宁 赵仁慧 +3 位作者 吴旭江 别同德 高德荣 张伯桥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9-1222,共4页
簇毛麦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Hv GSTF)是1个受白粉病诱导增强表达基因,本研究将其构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分离纯化重组蛋白Hv GSTF,并对其进行活性鉴定。重组蛋白Hv GSTF的分子量为29 200,浓度为0.84 mg/ml。重... 簇毛麦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Hv GSTF)是1个受白粉病诱导增强表达基因,本研究将其构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分离纯化重组蛋白Hv GSTF,并对其进行活性鉴定。重组蛋白Hv GSTF的分子量为29 200,浓度为0.84 mg/ml。重组蛋白Hv GSTF具有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双重活性,酶活力分别为(5.32±0.22)U/mg和(20.54±0.42)m U/mg。Hv GSTF可能参与了簇毛麦与白粉病互作,但是否参与了簇毛麦受白粉菌侵染后产生的活性氧的清除与调节仍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毛麦 转移 HvGSTF基因 过氧化物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中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型与活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钟诗龙 杨岫岩 +2 位作者 梁柳琴 王一西 黄民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基因型和活性分布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生的联系。【方法】用多重PCR 分析健康对照和 SLE 病人的 GSTT1和 GSTT1基因多态性,PCR-RFLP 检测 GSTP1 lle105Val 基因多态性。参照报道的方法用紫外分...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基因型和活性分布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生的联系。【方法】用多重PCR 分析健康对照和 SLE 病人的 GSTT1和 GSTT1基因多态性,PCR-RFLP 检测 GSTP1 lle105Val 基因多态性。参照报道的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红细胞 GSTs 活性。【结果】对照组与 SLE 病人之间 GSTM1、GSTT1与 GSTP1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 病人的平均 GSTs 活性为(5.35±1.49)U/g Hb,比健康人的 GSTs 活性(3.89±1.44)U/g Hb 显著性增高(t=48.057,P=0.000)。在对照组,以 GSTM1基因型分组,GSTM1(-)组 GSTs 活性与 GSTM1(+)组 GSTs 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5);以 GSTP1三种基因型分组,杂合 I/V 基因型组的平均 GSTs 活性比野生 I/I 基因型的 GSTs 活性低(P=0.000),比突变 V/V 基因型的 GSTs 活性高(P=0.004)。而在 SLE 病人中,GSTM1基因型或 GSTP1基因型之间 GSTs 活性差异均不大。【结论】GSTs 基因多态性在成人 SLE 发生中的作用并不明显,而 GSTs 活性增高对 SLE 病人可能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 基因多态性 表型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sigma-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重组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作奔 王春琳 +2 位作者 母昌考 宋微微 李荣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8-492,共5页
采用EST结合RACE技术进行了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sigma-型GST(SmGST)基因的克隆。结果表明,该基因的cDNA全长为838bp,其中5′非编码区为73bp,3′非编码区为150bp,开放阅读框为615bp,编码的蛋白含有204个氨基酸。该基因的氨... 采用EST结合RACE技术进行了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sigma-型GST(SmGST)基因的克隆。结果表明,该基因的cDNA全长为838bp,其中5′非编码区为73bp,3′非编码区为150bp,开放阅读框为615bp,编码的蛋白含有204个氨基酸。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中包含1个典型的GST-N结构域和一个GST-C结构域,与栉孔扇贝和长牡蛎的sigma-型GST的相似度分别为40.3%和39.3%。将该基因的编码区重组到pET-21(a+)载体后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诱导表达。重组SmGST的GST活力为(12.22±0.92)U/mg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转移 分子克隆 重组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工程菌表达条件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俊 邱雁临 马辉文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8-19,22,共3页
将重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GST)大肠杆菌表达株BL2 1(DE3 )PGEX 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生长及表达条件的优化研究 ,分析比较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菌体生长的影响以及诱导剂的添加量对产物表达量的影响。
关键词 转移 表达 醇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1基因真核表达体系的构建及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琳 刘新奎 吴逸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构建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1(GST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A549细胞,实现其真核表达。方法:以本室保存的重组质粒(pMAL-C2x-GSTP1)为模板;根据GSTP1全基因组序列设计GSTP1PCR引物,扩增GSTP1片段;限制性内切酶酶切PCR产物和pcDNA3.... 目的:构建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1(GST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A549细胞,实现其真核表达。方法:以本室保存的重组质粒(pMAL-C2x-GSTP1)为模板;根据GSTP1全基因组序列设计GSTP1PCR引物,扩增GSTP1片段;限制性内切酶酶切PCR产物和pcDNA3.0空质粒,T4DNA连接酶连接酶切产物,重组质粒转化E.coliDH5α;提取质粒经酶切、PCR和序列测定后,用PrimerPremier5.0进行序列分析。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和空质粒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转染A549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运用RT-PCR、WesternBlot等技术进行鉴定,同时观察细胞的生长变化。结果:质粒酶切电泳和特异PCR均可见0.63kb的目的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人GSTP1序列一致,基因登录号:BC010915。成功转染A549细胞,实现表达,获得GSTP1蛋白。结论:成功构建pcDNA3.0-GSTP1真核表达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解毒致癌原、预防肺癌发生及其与职业性肺癌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P1 真核表达 基因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26ku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焱 余新炳 +5 位作者 吴忠道 冯新港 罗树红 徐劲 周俊梅 郑亦男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432-434,共3页
【目的】扩增日本血吸虫 2 6ku谷胱甘肽硫 转移酶 (Sj2 6GST)基因片段 ,构建其重组原核载体 ,以研制SjGST重组克隆。【方法】根据已知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 ,运用RT PCR技术扩增Sj2 6GST目的基因cDNA片段 ,将其克隆到 pBlue script(KS... 【目的】扩增日本血吸虫 2 6ku谷胱甘肽硫 转移酶 (Sj2 6GST)基因片段 ,构建其重组原核载体 ,以研制SjGST重组克隆。【方法】根据已知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 ,运用RT PCR技术扩增Sj2 6GST目的基因cDNA片段 ,将其克隆到 pBlue script(KS)质粒中 ,并经酶切、PCR和测序鉴定。【结果】获得GST pBluescript(KS)重组克隆。【结论】本实验获得Sj2 6GST重组克隆 ,为进一步研制基因工程蛋白疫苗作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S-转移 基因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同功酶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尧河 张云汉 +7 位作者 付保进 王宏 李春海 卞丽红 付淑莉 高冬玲 张宏新 马长路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7年第3期18-21,共4页
采用RNA斑点杂交分析方法,对40例食管癌组织和相对应的正常粘膜组织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s)同功酶基因GSTπ、GSTα和GSTμ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 采用RNA斑点杂交分析方法,对40例食管癌组织和相对应的正常粘膜组织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s)同功酶基因GSTπ、GSTα和GSTμ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食管癌组织中GSTπ基因表达阳性率为77.5%,在相应的正常粘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90.0%。在食管癌组织中GSTα和GSTμ基因表达水平较低,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5.0%和20.0%,而正常粘膜组织中GSTα和GSTμ基因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0%和15%,GSTs在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与正常粘膜组织相比,P>0.05。GSTπ基因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GSTα和GSTμ基因,P<0.05。结果提示:GSTs同功酶基因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基因转录水平增高,GSTπ是食管癌中GSTs同功酶存在的主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转移 分子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PdbGST基因的克隆与胁迫表达分析
17
作者 平晓帆 遇文婧 黄颖 《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3-40,共8页
在植物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一类多功能酶,能够在其响应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作用。为研究该基因在杨树中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Pdb GST及其启动子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特征分析。结果显示,Pdb GST... 在植物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一类多功能酶,能够在其响应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作用。为研究该基因在杨树中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Pdb GST及其启动子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特征分析。结果显示,Pdb GST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666 bp,编码221个氨基酸,其形成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25.57 k Da,为稳定亲水性酸性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山新杨Pdb GST蛋白与山新杨中的XP_034926648蛋白的同源性最高。对克隆获取的2 000 bp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结构显示该启动子序列中,含有多种响应非生物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Pdb GST基因在山新杨根部表达量最高,其次在山新杨叶部也有较高表达量,相反在山新杨顶芽中表达量最低。此外,对Pdb GST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分析显示,山新杨根部Pdb GST基因受诱导后即出现持续且大量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新杨 S-转移 非生物胁迫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 TV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18
作者 陈萍萍 张朝武 +1 位作者 吴逸明 陈玲玲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59-762,共4页
目的 :构建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TV2 (GSTM1TV2 )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用RT PCR技术从人肺脏组织总RNA中分离扩增人GSTM1TV2基因的cDNA序列 ,将其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多克隆位点中 ,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cDNA... 目的 :构建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TV2 (GSTM1TV2 )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用RT PCR技术从人肺脏组织总RNA中分离扩增人GSTM1TV2基因的cDNA序列 ,将其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多克隆位点中 ,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 GSTM1TV2 ,并用PCR扩增、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等方法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 :对人GSTM1TV2测序结果同GenBank序列完全一致 ,基因登陆号为AY5 32 92 7,表明已成功构建了pcDNA3.1 GSTM1TV2真核重组表达质粒 ,为进一步进行真核细胞转染 ,研究毒物、药物代谢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T M1 TV2 RT-PCR 基因克隆 序列测定 转移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i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
19
作者 王智慧 吴逸明 吴拥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14-1117,共4页
目的克隆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i(GSTPi)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高效表达及蛋白纯化。方法用RT-PCR技术从人胎盘组织获取人GSTPi基因的cDNA序列,将其扩增产物GSTPi基因插入到原核克隆载体pMD18-T中,用PCR扩增、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等方法... 目的克隆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i(GSTPi)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高效表达及蛋白纯化。方法用RT-PCR技术从人胎盘组织获取人GSTPi基因的cDNA序列,将其扩增产物GSTPi基因插入到原核克隆载体pMD18-T中,用PCR扩增、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等方法对重组质粒pMD18-T-GSTPi进行鉴定,将测序正确的GSTPi基因连接到表达载体pMAL-c2x多克隆位点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MAL-c2x-GSTPi,鉴定后,用异丙基-b-d-硫代半乳糖苷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麦芽糖亲和层析法纯化。结果人GSTPi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中,测序结果同GenBank序列比较,同源性为100%。通过诱导,在85000的表达量约达到35%,麦芽糖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纯度达到85%。结论实现了解毒酶基因GSTPi的克隆和高效表达菌株的构建,并获取了高纯度的GSTPi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Pi RT-PCR 基因克隆 序列测定 表达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微粒体谷胱甘肽硫转移酶3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佩华 汪蕾 +5 位作者 张秀霞 李军涛 张泽龙 王冬梅 冼健安 王安利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11-2320,共10页
【目的】明确凡纳滨对虾微粒体谷胱甘肽硫转移酶3(LvMGST3)在机体抗逆境胁迫与抵御病原体侵染过程中的功能作用,为有效提高对虾的抗胁迫能力和抗病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ACE克隆LvMGST3基因cDNA序列,以EditSeq、ExPASy、SignalP... 【目的】明确凡纳滨对虾微粒体谷胱甘肽硫转移酶3(LvMGST3)在机体抗逆境胁迫与抵御病原体侵染过程中的功能作用,为有效提高对虾的抗胁迫能力和抗病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ACE克隆LvMGST3基因cDNA序列,以EditSeq、ExPASy、SignalP 5.0、TMHMM 2.0、Clustal X和MEGA 6.0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应用半定量PCR进行组织表达量分析。凡纳滨对虾分别进行氨氮胁迫(20.00 mg/L)及脂多糖(LPS,8μg/g)刺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LvMGST3基因的表达响应情况。【结果】LvMGST3基因cDNA序列全长826 bp,包含85 bp的5'端非编码区(5'-UTR)、321 bp的3'端非编码区(3'-UTR)和42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在ploy(A)尾前端15个核苷酸处存在加尾信号AATAAA。LvMGST3基因编码139个氨基酸残基,包含MGST3亚家族共有的保守结构域FNCX1QRX2H,此序列为FNCYQRAH。LvMGST3蛋白分子量为15.53 kD,理论等电点(pI)为9.38,具有3个跨膜结构域,但不存在信号肽。LvMGST3氨基酸序列与软甲纲普通卷甲虫(Armadillidium vulgare)的MGST3氨基酸序列(RXG56258.1)相似性最高,为71.22%;基于MGST3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LvMGST3与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的MGST3亲缘关系较近。LvMGST3基因在凡纳滨对虾肝胰腺、鳃组织和眼柄中的基础表达量较高;经氨氮胁迫后,肝胰腺中的LvMGST3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在胁迫6和24 h时极显著上调(P<0.01,下同),鳃组织中的LvMGST3基因相对表达量在胁迫12 h时显著上调(P<0.05,下同)、胁迫48 h时极显著上调;肝胰腺中的LvMGST3基因在LPS刺激前期表达受抑制,至刺激12 h时极显著上调,鳃组织中的LvMGST3基因分别在LPS刺激3和48 h时出现2个表达峰值,其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是对照组的4.39和6.45倍。【结论】LvMGST3基因具有典型的MGST3亚家族结构特征,主要在凡纳滨对虾的肝胰腺、鳃组织和眼柄中表达,且氨氮胁迫和LPS刺激可明显诱导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鳃组织中LvMGST3基因的表达水平,即MGST3在对虾抗逆境胁迫及抵御病原菌感染的调控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转移3(MGST3) 基因克隆 氨氮胁迫 脂多糖(LPS)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