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始温度对氢-空气预混诱导湍流燃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福水 康月 +1 位作者 张小玉 吴晗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28,共6页
通过在火焰传播路径上布置孔板实现诱导湍流燃烧,利用纹影技术和压力采集系统研究了初始温度对孔板诱导氢-空气预混湍流燃烧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穿越孔板前火焰传播速度略有下降,穿越孔板后火焰被诱导为湍流燃烧,火焰发展进程加快... 通过在火焰传播路径上布置孔板实现诱导湍流燃烧,利用纹影技术和压力采集系统研究了初始温度对孔板诱导氢-空气预混湍流燃烧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穿越孔板前火焰传播速度略有下降,穿越孔板后火焰被诱导为湍流燃烧,火焰发展进程加快;随着初始温度的升高,最高燃烧压力和最大压升率减少,两者出现的时刻提前,添加孔板后的燃烧持续期变化率降低,但穿越孔板后的火焰传播速度的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诱导湍流 初始温度 燃烧特性 纹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比对氢-空预混火焰加速影响的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福水 李率毅 +2 位作者 张小玉 黎一锴 吴晗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共9页
在顶置点火定容燃烧弹内布置网孔板,通过火焰传播路径上的孔板诱导实现火焰加速。利用纹影法和压力采集系统,研究了阻塞比对氢-空预混气孔板诱导火焰加速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阻塞比的增加可增大孔板对火焰的扰动,使火焰传播速度... 在顶置点火定容燃烧弹内布置网孔板,通过火焰传播路径上的孔板诱导实现火焰加速。利用纹影法和压力采集系统,研究了阻塞比对氢-空预混气孔板诱导火焰加速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阻塞比的增加可增大孔板对火焰的扰动,使火焰传播速度大幅增加;任意初始工况下均存在一个最佳阻塞比使燃烧持续期达到最短,在试验范围内,较低初始压力、较小当量比和较高初始温度的最佳阻塞比为0. 90,其余工况的最佳阻塞比均在0. 84;孔板诱导燃烧加速的效果非常显著,在试验工况范围内,各阻塞比孔板诱导下的燃烧持续期均缩短4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比 定容燃烧弹 诱导湍流 燃烧特性 氢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上升气液泡状流数学模型封闭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周强 郭晓峰 +2 位作者 李军 王腾 陈彩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049-3056,共8页
竖直上升管气液两相流广泛应用于相变传热、核反应堆等工业过程。本文以竖直上升气液两相流为研究对象,运用欧拉双流体模型,针对表观液速为0.45m/s、表观气速分别为0.015m/s和0.1m/s的泡状流数值模拟过程中的升力、壁面润滑力、湍流扩... 竖直上升管气液两相流广泛应用于相变传热、核反应堆等工业过程。本文以竖直上升气液两相流为研究对象,运用欧拉双流体模型,针对表观液速为0.45m/s、表观气速分别为0.015m/s和0.1m/s的泡状流数值模拟过程中的升力、壁面润滑力、湍流扩散力、气泡诱导湍流(BIT)等封闭模型,开展数值模拟比较研究。模拟发现:1低气速泡状流中,升力和壁面润滑力的同时加入能够改善壁面附近的气含率,气泡在这两个力作用下在径向上达到一个相对平衡,得到与实验气含率类似的壁面峰,模拟的液相速度较合理;低气速时,BIT的影响可以忽略。2高气速泡状流中,BIT对气-液两相流的模拟结果影响比较明显,湍动耗散源项的加入能使液速分布的模拟结果得到改善,Troshko模型相对Sato模型更能反映气泡诱导湍流对液相湍流的作用。3高气速时升力的引入使气含率产生壁面峰,加入湍流扩散力能使峰值略微降低,但仍没有解决高气速时引入升力出现的气含率壁面峰问题,说明在径向上湍流扩散力还不足以抵抗升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泡状流 气泡诱导湍流 升力 壁面润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热管与支撑件随机碰撞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谭蔚 王钰淇 田策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52-1059,共8页
针对蒸汽发生器中传热管与支撑件的碰撞行为,对悬臂梁固定的传热管在不同支撑条件下开展了激振实验,获得了传热管均方根位移与接触率,分析了传热管与支撑件磨损功率的变化规律,并探究了传热管固有频率对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防振... 针对蒸汽发生器中传热管与支撑件的碰撞行为,对悬臂梁固定的传热管在不同支撑条件下开展了激振实验,获得了传热管均方根位移与接触率,分析了传热管与支撑件磨损功率的变化规律,并探究了传热管固有频率对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防振条支撑与波纹带支撑时传热管的法向均方根位移均随激振力增加逐渐放缓,而防振条支撑对应的切向位移呈线性增长。防振条支撑与波纹带支撑时的接触率均表现为随激振力增大趋于稳定,其中间隙对防振条支撑的接触率影响更明显。在以冲击为主导的激励方式下,激振力与磨损功率表现为明显的正相关。支撑间隙对磨损功率的影响相对复杂,防振条支撑下磨损功率在0.1 mm和0.25 mm间隙存在极值,而波纹带支撑磨损功率仅在0.2 mm间隙存在极值。传热管固有频率对振动响应结果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发生器 传热管 湍流诱导振动 磨损功率 间隙 随机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