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基因小鼠支持细胞体外重编程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
1
作者 杜军慧 曹文广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4-190,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利用4种特定转录因子将转基因小鼠支持细胞体外重编程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4种特定转录因子Oct4、Sox2、c-Myc及Klf4导入转基因小鼠支持细胞,同时以绿色荧光蛋白(... 试验旨在研究利用4种特定转录因子将转基因小鼠支持细胞体外重编程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4种特定转录因子Oct4、Sox2、c-Myc及Klf4导入转基因小鼠支持细胞,同时以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空载体检测病毒感染情况。感染的支持细胞3d左右表达GFP蛋白,同时细胞开始缩小聚集,失去原有支持细胞形态,逐步形成突起样克隆,16d左右感染的支持细胞不表达GFP蛋白,形成具有典型干细胞特征的iPS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表明iPS细胞处于未分化状态;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iPS细胞可表达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特异性基因;体外悬滴培养可形成拟胚体(embryoid body,EBs),可分化为三胚层来源的多种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小鼠 支持细胞 体外诱导重编程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基因整合建立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方法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淑平 李彦欣 +7 位作者 许静 顾海慧 张鸿雁 梁昊岳 刘汉芝 张孝兵 程涛 袁卫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80-587,共8页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技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iPSC的遗传稳定性和成瘤性阻碍了其可能的临床应用。非整合质粒(Episomal)方法无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并且方法简单,适宜推广,是目前保证iPSC遗传安全性的最佳方案之一,但其诱导效...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技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iPSC的遗传稳定性和成瘤性阻碍了其可能的临床应用。非整合质粒(Episomal)方法无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并且方法简单,适宜推广,是目前保证iPSC遗传安全性的最佳方案之一,但其诱导效率偏低,严重阻碍了其应用。本研究旨在优化Episomal方法,将脐血单个核细胞(CB MNC)重编程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建立无基因整合的iPSC的高效生成技术体系,为以后建立疾病iPSC奠定基础。利用CB MNC,通过比较不同氧含量,诱导质粒,MNC培养方法和预刺激时间等条件对Episomal方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CB MNC采用红系培养液,培养8 d,使用启动子为SFFV(spleen focus forming virus)的Episomal载体,在低氧(3%)条件下诱导,CB MNC重编程效率最高,可达到0.12%。通过分析最佳条件下供体细胞成分发现,表型为CD36+CD71+CD235alow的有核红细胞是重编程最主要的供体细胞来源。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并优化出一种可推广的高效安全的,可以用于临床应用研究的iPSC诱导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脐血 单个核细胞 Episomal载体 非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非基因整合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株 被引量:1
3
作者 许静 盛梦瑶 +10 位作者 周圆 邢文 白洁 温伟 纪光臻 张鸿雁 金晖 吕翠翠 袁卫平 张孝兵 程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15-1421,共7页
目的:利用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技术建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系,为研究血液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一个实验模型。方法:采用非基因整合型质粒重编程携带JAK2V617F突变的PMF患者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诱导生成该患者特异的... 目的:利用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技术建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系,为研究血液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一个实验模型。方法:采用非基因整合型质粒重编程携带JAK2V617F突变的PMF患者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诱导生成该患者特异的iPS细胞株。结果:采用此方法建立的iPS细胞株,在体外能够稳定传代,无外源性基因整合,多能性基因表达水平与人胚胎干细胞类似,在体内具有形成三胚层结构的能力。测序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患者的iPS细胞株携带不同负荷的JAK2V617F突变。结论:成功地建立非基因整合的PMF患者特异的iPS细胞株,这为研究PMF的发病机制、化疗药物筛选及实现精准化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疾病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原发骨髓纤维化 非整合 Episomal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定因子诱导胎猪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多能性细胞 被引量:3
4
作者 殷慧群 曹鸿国 +8 位作者 孙雪萍 薛奕杰 张卫琴 黄伟玲 陶勇 刘亚 李运生 张运海 章孝荣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7-612,共6页
尝试运用限定因子融合蛋白建立猪的诱导多能性干细胞.试验采用Oct4、Sox2、Klf4、c-Myc四种限定因子经慢病毒表达载体系统介导感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对表达外源限定因子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传代,逐步分离培养出集落边缘界限清晰... 尝试运用限定因子融合蛋白建立猪的诱导多能性干细胞.试验采用Oct4、Sox2、Klf4、c-Myc四种限定因子经慢病毒表达载体系统介导感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对表达外源限定因子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传代,逐步分离培养出集落边缘界限清晰的细胞克隆,细胞集落生长状态稳定、核型正常、碱性磷酸酶检测为阳性,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Oct4、Nanog、SSEA-1蛋白表达为阳性,体内能够分化形成含有三个胚层的畸胎瘤.结果证实分离培养的细胞克隆为猪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为进一步完善诱导方案和深入研究应用猪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细胞) 限定因子融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编程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郭晓令 刘庆 +3 位作者 王婵 郭永龙 余榕捷 陈建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18-1222,1227,共6页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即通过不同的转导方法,将影响重编程的关键转录因子、RNA、蛋白或小分子化合物导入到成体细胞,使其"返老还童"回到胚胎干细胞状态,并能够被诱导分化产生不同的细胞...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即通过不同的转导方法,将影响重编程的关键转录因子、RNA、蛋白或小分子化合物导入到成体细胞,使其"返老还童"回到胚胎干细胞状态,并能够被诱导分化产生不同的细胞类型。 iPSCs 的问世,对干细胞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得患者来源的体细胞可以被诱导成iPSCs,用于相关疾病的检测分析与干细胞治疗,规避了免疫排斥和道德论理等问题。但是由于iPSCs诱导的低效性和致瘤性,使得这个"新星"在临床中的应用被质疑,目前科学家一直围绕这2个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改进转导途径,改变重编程方法来提高它的安全性和效率,并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结果,从而使iPSCs未来用于临床的前景变得越来越光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安全 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及应用潜能的比较与评价
6
作者 陈春雷 王林青 +2 位作者 孙源超 谭慧 沈伟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66-173,共8页
现今,不孕不育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成为困扰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而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为解决不孕不育难题带来了曙光,并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充分认识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及临床价值是解决生殖健康问题的重... 现今,不孕不育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成为困扰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而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为解决不孕不育难题带来了曙光,并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充分认识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及临床价值是解决生殖健康问题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文将就不同类型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及应用潜能作一综述。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等。不同类型干细胞的获取、向生殖细胞分化及在临床应用上有着各自的优缺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最为深入,但由于其伦理限制一直制约着临床应用;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可来自患者自身,是一种新型干细胞,一定程度上可替代胚胎干细胞用于基础和临床研究,但是免疫排斥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成体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临床应用上也可取自患者自身组织,不存在伦理和免疫排斥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 生殖细胞 生殖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SCs定向分化的内耳毛细胞与支持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翠翠 陈建玲 +6 位作者 唐子华 邱世伟 张翠 李亮 郭维维 杨仕明 王金福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9-497,共9页
目的利用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内耳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探究这两种体外诱导分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首先,利用细胞单层贴壁两步诱导法将三株i PS细胞(野生株、MYO7A缺陷株、MYO7A校正株)向内耳祖细胞及内耳毛细胞诱导分化,探究i... 目的利用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内耳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探究这两种体外诱导分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首先,利用细胞单层贴壁两步诱导法将三株i PS细胞(野生株、MYO7A缺陷株、MYO7A校正株)向内耳祖细胞及内耳毛细胞诱导分化,探究i PSCs定向分化内耳毛细胞的过程中是否有支持细胞的产生;其次,通过细胞免疫化学的方法探究体外分化的内耳毛细胞和支持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最后,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上皮样内耳祖细胞以圆窗膜穿刺的方法移植到白化荣昌猪的内耳中观察分析移植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分化以及在体内形成的联系。结果三株i PS细胞诱导分化为内耳毛细胞的过程中均有一部分细胞分化为支持细胞;对分化细胞进行E-cadherin、N-cadherin和ZO-1的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E-cadherin、N-cadherin和ZO-1在支持细胞-支持细胞连接和支持细胞-毛细胞连接间都有表达;移植4周后,耳蜗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三株不同来源的移植细胞均有少量细胞成功迁移到了毛细胞受损部位—柯底氏器,并表达毛细胞标志性蛋白MYO7A。移植细胞之间以及移植细胞与宿主细胞之间有E-cadherin、N-cadherin和ZO-1的表达。结论 i PSCs诱导分化的内耳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在体内、外均能形成钙粘连接和紧密连接。这些研究结果对毛细胞取代法治疗耳聋策略的完善与发展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s) 细胞 支持细胞 细胞间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通过促进自噬提高小鼠iPSCs诱导效率 被引量:1
8
作者 梁浩然 曹安 +1 位作者 韩建永 曹素英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60-64,共5页
【目的】雷帕霉素(Rapamycin)可以激活和促进细胞的自噬过程。探明在体外培养系统中添加雷帕霉素,检测是否可以通过促进自噬过程提高iPSCs诱导效率。【方法】在iPSCs诱导过程的1~3d和4~6d分别加入雷帕霉素,检测自噬现象,同时对iPSCs诱... 【目的】雷帕霉素(Rapamycin)可以激活和促进细胞的自噬过程。探明在体外培养系统中添加雷帕霉素,检测是否可以通过促进自噬过程提高iPSCs诱导效率。【方法】在iPSCs诱导过程的1~3d和4~6d分别加入雷帕霉素,检测自噬现象,同时对iPSCs诱导过程中多能性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统计原代iPSCs克隆数等,评价雷帕霉素对iPSCs重编程的影响;在iPSCs的培养过程中分别加入50nM/L和100nM/L的雷帕霉素处理。【结果】使用浓度为50nM/L和100nM/L的雷帕霉素处理,可以提高iPSCs的诱导效率。50nM/L浓度处理,重编程效率较高【结论】雷帕霉素在iPSCs重编程过程中可以促进自噬,提高Nanog表达水平,抑制p53表达,进而提高iPSCs诱导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自噬 重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奋性hiPSC源性类神经网络组织的构建
9
作者 苏琪淞 李戈 +5 位作者 许金海 蒋斌 位庆帅 曾湘 曾园山 朱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5-633,共9页
【目的】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源性神经前体细胞(hiPSC-NPCs)种植于去细胞视神经(DON)上,在体外构建一种具有突触传递功能的类神经网络组织,为神经组织损伤的修复提供一种有效途径。【方法】通过定向诱导和组织工程技术,联合应用hiPSCs和3... 【目的】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源性神经前体细胞(hiPSC-NPCs)种植于去细胞视神经(DON)上,在体外构建一种具有突触传递功能的类神经网络组织,为神经组织损伤的修复提供一种有效途径。【方法】通过定向诱导和组织工程技术,联合应用hiPSCs和3D DON支架,构建一种新的类神经网络组织。定向诱导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向人神经前体细胞(hNPCs)及神经元方向分化,使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分化效率。制备3D DON支架,借助扫描电镜、Tunnel染色,鉴定支架形貌及细胞相容性。将诱导的hiPSC-NPCs种植于DON支架中,借助免疫荧光染色、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膜片钳对构建的类神经网络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功能学鉴定。【结果】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提示,诱导的hiPSC-NPCs在体外大部分向神经元方向分化,成功构建了一种以神经元为主的神经网络。②扫描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在体外成功构建了一种以兴奋性神经元为主的类神经网络组织。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透射电镜和膜片钳结果提示,构建的类神经网络组织能够传递兴奋性突触信息。【结论】利用天然来源的具有均匀孔道分布的DON生物支架材料和hiPSC-NPCs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一种以兴奋性神经元为主的具有突触传递功能的类神经网络组织,这种神经网络可作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等神经组织损伤后组织替换疗法的有利工具,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神经前体细胞 细胞视神经 突触 兴奋神经元 类神经网络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首次获得成活iPS克隆猪
10
《湖北畜牧兽医》 2013年第1期30-30,共1页
据悉,来自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浙江大学、华大基因研究所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成活的iPS克隆猪,从而标志着我国在大动物iPS研究方面取得了标志性进展。据介绍,猪的生理特征、组织细胞结构和人类十分类似... 据悉,来自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浙江大学、华大基因研究所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成活的iPS克隆猪,从而标志着我国在大动物iPS研究方面取得了标志性进展。据介绍,猪的生理特征、组织细胞结构和人类十分类似,因此,猪等大动物的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细胞)研究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但由于目前对iPS诱导机制还缺乏了解,全世界诱导获得的猪iPS细胞制作克隆猪此前一直未能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猪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