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历史主义与语言论转向和历史转向 被引量:7
1
作者 张进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25,共4页
新历史主义是在语言论转向“之上”和“之后”的历史转向 ,它表现为对语言论转向思想成果的积极汲取而非单纯背离 ;同时 ,在人文社会学科普遍的历史转向中 ,新历史主义有其关注的特殊转换层面 ,在这些层面上 ,新历史主义从传统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是在语言论转向“之上”和“之后”的历史转向 ,它表现为对语言论转向思想成果的积极汲取而非单纯背离 ;同时 ,在人文社会学科普遍的历史转向中 ,新历史主义有其关注的特殊转换层面 ,在这些层面上 ,新历史主义从传统历史主义的转离与向它的转向同时发生。因此 ,对语言论的文本性和历史主义的历史性来说 ,新历史主义具有双重意义 ,其历史转向是转向中的背离和背离中的转向。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新历史主义与语言论转向和历史转向之间复杂关系的历史化描述 ,就直接变成对新历史主义本质特征的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语言论转向 历史转向 历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西方语言论转向的三大流派 被引量:1
2
作者 汪文刚 董国俊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4-157,共4页
纵观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语言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人们关于语言的不同观点促成了很多文学批评流派的起点和终点。语言使用者、语言、语言意义和语境形成了一个互相作用的四维关系。语言又与叙事紧密相联,形成一个语言与叙事互... 纵观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语言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人们关于语言的不同观点促成了很多文学批评流派的起点和终点。语言使用者、语言、语言意义和语境形成了一个互相作用的四维关系。语言又与叙事紧密相联,形成一个语言与叙事互动的文学批评大潮。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语言论转向",可分为形式主义语言观、语言的诗性与意识形态性、后结构主义语言观三大板块,它们从批评理论到批评实践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为我们认识文学语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论转向 语言 语境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锋诗歌“自指性”写作研究——在“语言论转向”视域下 被引量:4
3
作者 毛靖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4-110,共7页
自指性写作是先锋诗歌"语言论转向"诗学探索中产生的必然现象。在这种写作中,词语及文本的意义不是指向一个"外在于"语言的对象,而是指向词语能指、文本形式及写作过程本身。通过这种自指,原来蔽而不显的"语... 自指性写作是先锋诗歌"语言论转向"诗学探索中产生的必然现象。在这种写作中,词语及文本的意义不是指向一个"外在于"语言的对象,而是指向词语能指、文本形式及写作过程本身。通过这种自指,原来蔽而不显的"语言自身"得到了强调,这就产生了"诗"。自指性写作对于新诗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带来了一些内在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诗歌 自指性写作 语言论转向 语言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论转向与文学虚构理论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大康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4-95,共12页
自20世纪文学研究的语言论转向以来,文学虚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深入的阐述:瑞恰慈以玄学世界观来阐释伪陈述,兰色姆从本体论角度论述诗歌与现实的复杂关系,雅克布森将文学语言置于传达系统分析其诗的功能,热奈特则致力于解释转叙与虚构... 自20世纪文学研究的语言论转向以来,文学虚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深入的阐述:瑞恰慈以玄学世界观来阐释伪陈述,兰色姆从本体论角度论述诗歌与现实的复杂关系,雅克布森将文学语言置于传达系统分析其诗的功能,热奈特则致力于解释转叙与虚构的关系,凡此种种,分别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对文学虚构的理解,揭示了文学虚构理论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虚构 语言论转向 伪陈述 诗歌本体论 转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论转向与人文科学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冯黎明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0-165,共6页
20世纪思想文化领域的语言论转向不仅形成了继本体论、认识论之后人类思想的语言论阶段,而且深刻地影响到有关方法论问题的理论反思。在语言论转向的学术语境中,出现了逻辑经验主义的语言逻辑分析、分析哲学的语言用法分析、现象学的意... 20世纪思想文化领域的语言论转向不仅形成了继本体论、认识论之后人类思想的语言论阶段,而且深刻地影响到有关方法论问题的理论反思。在语言论转向的学术语境中,出现了逻辑经验主义的语言逻辑分析、分析哲学的语言用法分析、现象学的意义经验描述、阐释学的对话理论、结构主义的句法分析、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等各种新方法的实践,人文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哲学的引导下基本上摆脱了实证主义的影响,形成了以语言本体论为基础的多种学理路径和阐释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论转向 方法论 人文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研究“语言论转向”反思
6
作者 李铁秀 龚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5-107,共3页
从文学与语言的关系入手,反思传统语言工具论制约下文学研究中的语言与文学、"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割裂等诸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文学与语言脱离造成的两张皮现象已... 从文学与语言的关系入手,反思传统语言工具论制约下文学研究中的语言与文学、"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割裂等诸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文学与语言脱离造成的两张皮现象已使文学不成其为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研究必须建立在语言研究的基础上,文学应重返语言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论转向 语言与文学 文学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论转向的文化学内涵阐析——以杰姆逊的文化分期为内在线索
7
作者 李春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86-89,共4页
西方20世纪以来的“语言论转向”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语言的变化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学内涵。杰姆逊关于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的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内在逻辑,也为考察西方语言论转向的文化学内涵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西方20世纪以来的“语言论转向”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语言的变化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学内涵。杰姆逊关于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的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内在逻辑,也为考察西方语言论转向的文化学内涵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语言论作为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变化正体现了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姆逊 语言论转向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论转向与哲学解释学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朝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17,共5页
西方哲学在从语言论转向后现代释义哲学过程中把理解从本体论上规定为人的存在方式.理解既是人的归宿,又是人的使命.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存在就是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与历史文本的视界融合.而理解就是生命创造性的展开.通过对理解... 西方哲学在从语言论转向后现代释义哲学过程中把理解从本体论上规定为人的存在方式.理解既是人的归宿,又是人的使命.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存在就是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与历史文本的视界融合.而理解就是生命创造性的展开.通过对理解的超越,人类不断重新书写自己的历史文本,获得新的自我理解,从而走向永恒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论转向 哲学解释学 海德格尔 本体论 视界融合 人的存在方式 伽达默尔 认识论 效果历史 人与世界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乌托邦之诞生──语言论转向与20世纪西方美学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一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9-26,共8页
语言乌托邦之诞生──语言论转向与20世纪西方美学王一川自笛卡儿以来一向沿"理性"河床奔流不息的西方现代美学,不料在19、20世纪之交道逢巨大阻碍,被迫转向了"语言"河道。于是,人们有理由惊呼:现代美学发生了"语言论转... 语言乌托邦之诞生──语言论转向与20世纪西方美学王一川自笛卡儿以来一向沿"理性"河床奔流不息的西方现代美学,不料在19、20世纪之交道逢巨大阻碍,被迫转向了"语言"河道。于是,人们有理由惊呼:现代美学发生了"语言论转向"!本文正试图从"语言论转向"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论转向 语言乌托邦 语言 逻各斯 审美形式 西方美学 审美感性 现代美学 语言符号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文论的知识型及其转向——兼谈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向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6期4-8,共5页
关键词 当代西方文论 中国文论 现代性 知识型 20世纪90年代初 语言论转向 “后现代主义”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定位文学批评史的断裂——论文学史的创立在文学元语言演变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钱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94,共5页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对西方文学批评史的分期是以二十世纪的语言论转向作为主要的断裂点,把文学批评的内部转向作为文学批评和理论的革命性变革。然而,实际上,19世纪的科学化转向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语言论转向不过是...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对西方文学批评史的分期是以二十世纪的语言论转向作为主要的断裂点,把文学批评的内部转向作为文学批评和理论的革命性变革。然而,实际上,19世纪的科学化转向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语言论转向不过是科学化转向的必然后果之一。19世纪文学批评的认识论转向重新定义了文学元语言的目的和功能,现代大学体系的建设和科学话语的发展使文学批评走向了认识论的道路,文学元语言从审美走向认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史批评确定了对文学批评的"科学要求",而语言论转向是对这一要求的实现。文学元语言抛弃价值判断是当前文学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元语言 文学史 语言论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哲学语“Linguistic turn”的汉语称谓辨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全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8-250,共3页
语言哲学术语“Linguistic turn”的汉语称谓通常有“语言学转向”、“语言的转向”、“语言转向”、“语言性转向”、“语言论转向”等五种。从“Linguistic turn”的本真状态等方面看,把“Linguistic turn”汉语称谓称做“语言学转向... 语言哲学术语“Linguistic turn”的汉语称谓通常有“语言学转向”、“语言的转向”、“语言转向”、“语言性转向”、“语言论转向”等五种。从“Linguistic turn”的本真状态等方面看,把“Linguistic turn”汉语称谓称做“语言学转向”是错误的。其余几种称谓虽本身都无可厚非,但就学术界对西方哲学发展阶段的习惯性称谓模式等角度看,相比较而言,把“Linguis-tic turn”的汉语称谓称做“语言论转向”,比“Linguistic turn”的其它几种汉语称谓更为适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LINGUISTIC RUM 称谓 语言论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语言 被引量:14
13
作者 胡全生 《外国语文》 1997年第2期29-34,共6页
20世纪的哥白尼式革命———语言论转向———不仅影响当代哲学、语言学,而且也波及到当代文学。西方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小说劲吹,固然有其“文学枯竭”等自身因素之作用,然“语言论转向”亦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后现... 20世纪的哥白尼式革命———语言论转向———不仅影响当代哲学、语言学,而且也波及到当代文学。西方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小说劲吹,固然有其“文学枯竭”等自身因素之作用,然“语言论转向”亦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语言的张狂、风格的模仿、叙述的反常中历历可见。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玩弄语言和叙述技巧实验的把戏,目的不在寻求新的表现源泉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论转向 语言游戏 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意味的强化——漫议新潮作家对语言形式的探索 被引量:1
14
作者 江南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6,共4页
关键词 中国作家 后现代派 西方现代派 语言论转向 西方文学 中国文学 自觉 学时 探索 意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对文学的疏离与文学对理论的掌控——对近百年“理论”与文学的关系的一个考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亮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18,共7页
"理论"始于文学理论,但"理论"的进程却显示出对文学的不断的疏离。从文化符号学到福柯学派的社会政治理论,"理论"涉足的领域无边无际,唯独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冷漠有加。"后理论"中有人试图回到... "理论"始于文学理论,但"理论"的进程却显示出对文学的不断的疏离。从文化符号学到福柯学派的社会政治理论,"理论"涉足的领域无边无际,唯独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冷漠有加。"后理论"中有人试图回到前"理论"以扭转这种倾向,但也有人提出文学实际上已经"统治"了学术。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文学"的观念及文学与理论的关系。语言论转向彰显了语言的不及物性,由此而到处突现的文学性导致了这样的局面:文学作为语言效果的运作方法掌控着包括理论和学术在内的各种写作。只有在这个视野下,才能恰当地评估文学理论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语言论转向 后理论 语言的不及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排除解构视界,但拒绝虚无主义——序《叙事与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鸿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63,共5页
关键词 虚无主义 语言论转向 视界 解构 价值 叙事 科学研究领域 八十年代 范式转换 人文社会 本体论 认识论 人类学 社会学 心理学 哲学 旨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美学现代形式论的观念史意涵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旭曙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49,共6页
现代形式观念是指,抛弃内容和形式之间关系的老课题,反对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从对内容、主题、思想的研究转向分析作品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关系的文艺本体论。其真正起点是克罗齐、英国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塞尚,思想史背景和生成动力... 现代形式观念是指,抛弃内容和形式之间关系的老课题,反对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从对内容、主题、思想的研究转向分析作品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关系的文艺本体论。其真正起点是克罗齐、英国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塞尚,思想史背景和生成动力是19世纪以来流行的形式主义命题艺术的超功利性和自律性、从时间转向空间、现代现象学运动、20世纪的语言论转向。英美新批评、以索绪尔语言学为基础的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巴黎结构主义,构筑起完整清晰的现代形式思想谱系。现代形式论的根本性质是理性的、科学的,表现为崇尚逻辑理性分析、建构事物的秩序和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本体 艺术自律 语言论转向 空间转向 形式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的诗性与诗性的解读——读《追寻最后的一道青烟——〈存在与时间〉前38节的思想》
18
作者 牟方磊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作为经典文本,《存在与时间》(以下简称《存在》)追问存在,开启了基本本体论转向,也推进了现代西哲的生活世界转向和语言论转向。《存在》还有自身特色:厚积与急就之统一。它一问世就不同凡响。几十年来诸多学人到其中探幽揽胜,... 作为经典文本,《存在与时间》(以下简称《存在》)追问存在,开启了基本本体论转向,也推进了现代西哲的生活世界转向和语言论转向。《存在》还有自身特色:厚积与急就之统一。它一问世就不同凡响。几十年来诸多学人到其中探幽揽胜,相关成果层出不穷。何以要再添上此书(《追寻最后的一道青烟——(存在与时间〉前38节的思想》,张文初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与时间》 诗性 解读 《存在》 本体论转向 语言论转向 经典文本 生活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美学:“本质主义”崩溃后的路向——岩城见一教授访谈-对谈录 被引量:1
19
作者 岩城见一 王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57-66,共10页
在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后 ,形形色色的“本质主义”遮蔽了对艺术理解的多样性的事实昭然若揭。文艺复兴以后的“透视法”就是逐渐被构成主义构成的一个“本质主义”。比起帕诺夫斯基和冈布里奇 ,艺术理论家布里秋鲜为人知 ,但是他的“A... 在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后 ,形形色色的“本质主义”遮蔽了对艺术理解的多样性的事实昭然若揭。文艺复兴以后的“透视法”就是逐渐被构成主义构成的一个“本质主义”。比起帕诺夫斯基和冈布里奇 ,艺术理论家布里秋鲜为人知 ,但是他的“A -U关系理论” ,使超越“透视法”这一“本质主义”成为可能。“本质主义”崩溃后的 2 1世纪“比较美学”要致力于总结人类开放的想象经验 ,充分认识那些不能仅仅在语言意义上理解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美学 语言论转向 本质主义 构成主义 想象经验 表现形式 'A-U关系理论' 文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哲学与修辞学的历史渊源及学术走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8-142,156,共6页
哲学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修辞学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历史证明,西方修辞学的兴衰与西方哲学密切相关。在20世纪之前,哲学家把修辞学当作"假想敌",修辞学与哲学处于对立关系,极大地损害了修辞学的学术地位。20世纪初,... 哲学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修辞学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历史证明,西方修辞学的兴衰与西方哲学密切相关。在20世纪之前,哲学家把修辞学当作"假想敌",修辞学与哲学处于对立关系,极大地损害了修辞学的学术地位。20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论转向",语言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对语言运用研究的深入,西方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修辞复兴运动和哲学的"修辞转向"。哲学与修辞学的关系从对立走向联盟,不仅大大提高了修辞学的学科地位,而且促进了哲学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从而焕发了青春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西方修辞学 语言论转向 修辞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