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历史主义与语言论转向和历史转向 |
张进
|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2 |
7
|
|
2
|
20世纪西方语言论转向的三大流派 |
汪文刚
董国俊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3
|
先锋诗歌“自指性”写作研究——在“语言论转向”视域下 |
毛靖宇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4
|
语言论转向与文学虚构理论 |
马大康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5
|
语言论转向与人文科学方法论问题 |
冯黎明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6
|
文学研究“语言论转向”反思 |
李铁秀
龚宏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7
|
语言论转向的文化学内涵阐析——以杰姆逊的文化分期为内在线索 |
李春娟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8
|
语言论转向与哲学解释学 |
李朝东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6
|
|
9
|
语言乌托邦之诞生──语言论转向与20世纪西方美学 |
王一川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3
|
|
10
|
西方文论的知识型及其转向——兼谈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向 |
王一川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7 |
20
|
|
11
|
重新定位文学批评史的断裂——论文学史的创立在文学元语言演变中的意义 |
钱翰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2
|
语言哲学语“Linguistic turn”的汉语称谓辨析 |
于全有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3
|
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语言 |
胡全生
|
《外国语文》
|
1997 |
14
|
|
14
|
形式意味的强化——漫议新潮作家对语言形式的探索 |
江南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01 |
1
|
|
15
|
“理论”对文学的疏离与文学对理论的掌控——对近百年“理论”与文学的关系的一个考察 |
徐亮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16
|
不排除解构视界,但拒绝虚无主义——序《叙事与价值》 |
王鸿生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7
|
西方美学现代形式论的观念史意涵 |
张旭曙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8
|
经典的诗性与诗性的解读——读《追寻最后的一道青烟——〈存在与时间〉前38节的思想》 |
牟方磊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9
|
比较美学:“本质主义”崩溃后的路向——岩城见一教授访谈-对谈录 |
岩城见一
王琢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1 |
1
|
|
20
|
西方哲学与修辞学的历史渊源及学术走向 |
张瑜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