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学方法论研究的语用学转向(下)——法学方法论研究的语用模式及其新开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斌峰 陈绍松 《政法论丛》 CSSCI 2014年第2期113-121,共9页
随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哲学与法学的内在交融与互动,法哲学、法学方法论、法律语言学、法律逻辑的研究也随之发生了"语用学的转向",这种转向的标志就是法律语用学和"规范语用学"的诞生与日新月异的发展,进而为我们... 随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哲学与法学的内在交融与互动,法哲学、法学方法论、法律语言学、法律逻辑的研究也随之发生了"语用学的转向",这种转向的标志就是法律语用学和"规范语用学"的诞生与日新月异的发展,进而为我们理解和诠释法律的本质、类型、功能、适用机理、适用效力及其行动之有效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析方法、知识范式和建构模式,从而使法哲学、法学方法论(尤其是狭义的法律方法论)实现了——由事实世界向规范世界的转变,由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的行为互动,由面向单向度的工具理性转向实践理性,再由面向单一主体的实践理性转向多主体之间的沟通理性,由静态的逻辑分析转向动态的语境分析或情境构作,由困固于语形、语义分析转向以法律言语行为主体及其相关语境为出发点的语用建构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学范式 语用学转向 交往理性 法学方法论 法律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学“语用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终结 被引量:22
2
作者 曾文雄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5期193-197,共5页
哲学与语言学、翻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语言学转向”、“语用学转向”与译学的“文化转向”有其发展的哲学思想,考察了翻译学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不足,文章试图以整合的视野,平衡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张力,探讨翻译学... 哲学与语言学、翻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语言学转向”、“语用学转向”与译学的“文化转向”有其发展的哲学思想,考察了翻译学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不足,文章试图以整合的视野,平衡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张力,探讨翻译学的本质,提出翻译学“语用学转向”是以语言为中介的合理的人际交往活动,以意义为归宿,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重点放在主体和客体交往的主体间性上,研究动态交际中语言使用的本质,是归结两大翻译研究范式走向极端的现象,使翻译研究走向建构、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学的语用学转向 语言学转向 文化转向 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哲学的语用学转向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斌峰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5期148-152,共5页
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经历了面向语形学和语用学的两次转向。在中西方哲学碰撞、交融与汇通过程中 ,以胡适和冯友兰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则主要追随的是西方哲学的第一次转向 ,使中国哲学的建构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科学主... 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经历了面向语形学和语用学的两次转向。在中西方哲学碰撞、交融与汇通过程中 ,以胡适和冯友兰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则主要追随的是西方哲学的第一次转向 ,使中国哲学的建构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困境 ;而在本文看来 ,当代中国哲学语言转向的主流 ,也将由语形学转向语用学面向 :即立于“生活世界”来重建中国哲学 ;从“语用学”的向度 ,来重新理解与诠释中国古代哲学与名辩学思想 ;由西方的镜子式的语言回归到感通的语言 ;由单一的概念思维转向“名象交融的思维运作” ,从而建立起形式抽象与生活世界、人文价值与科学理性和谐统一的新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学转向 语言转向 语形学 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性与科学性的融合: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 被引量:6
4
作者 曾文雄 《山东外语教学》 2006年第5期34-39,共6页
哲学与语言、语言哲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密切关联,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蕴涵着深厚的哲学与语用学思想。我们分析欧洲派的法、德、俄,英美派以及中国学派的传统与现代语用学思想,提出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为这些学派提供对话... 哲学与语言、语言哲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密切关联,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蕴涵着深厚的哲学与语用学思想。我们分析欧洲派的法、德、俄,英美派以及中国学派的传统与现代语用学思想,提出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为这些学派提供对话的桥梁,体现人文性和科学性的辩证统一,为语言哲学、语用学带来新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语用学转向 人文性 科学性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 被引量:2
5
作者 曾文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7-83,共7页
哲学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哲学的发展促进了哲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用学转向”有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经历传统和现代的发展,形成了英美语言哲学,以德、法、俄等国组成的欧洲大陆语言哲学,以及中国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 哲学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哲学的发展促进了哲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用学转向”有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经历传统和现代的发展,形成了英美语言哲学,以德、法、俄等国组成的欧洲大陆语言哲学,以及中国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思想。这些思想体现了英美、欧洲大陆、中国语言哲学的融合,人文性和科学性的融合,语形、语义和语用在动态的、语境化的、理性的、美学多维视野下的融合,系哲学与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现代哲学与语用学的建构带来新的思想与发展平台,更为处理当前各领域的“文化转向”主流所引起的问题提供有效的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中西语用学转向 欧洲哲学语用学 英美哲学语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哲学的兴起与法学的语用学转向——语言游戏中的哈特法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董晓波 Randy Beck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6期6-14,共9页
哲学研究从认识论向语言哲学的转向,构成了二十世纪西方法理学思考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在这种理论思潮的背景下,法理学巨匠H.L.A.哈特成功地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引入到法理学,促成了二十世纪西方法理学的"语用学转... 哲学研究从认识论向语言哲学的转向,构成了二十世纪西方法理学思考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在这种理论思潮的背景下,法理学巨匠H.L.A.哈特成功地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引入到法理学,促成了二十世纪西方法理学的"语用学转向"。哈特的方法论特色是中国法理学最为宝贵的资源,同时法理学语言学视域的开启对中国法理学研究也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游戏 哈特法理学 语用学转向 借鉴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用学转向”下的汉语言专业教改实践
7
作者 王燕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8年第8期47-49,共3页
与语言研究一样,汉语言专业的教学也面临着“语用学转向”。现有的静态语言教学遭遇挑战,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变革在所难免。语用学从其发端到成为目前语言研究的一大领域,也在逐渐改变着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其结构。近年来语用学研... 与语言研究一样,汉语言专业的教学也面临着“语用学转向”。现有的静态语言教学遭遇挑战,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变革在所难免。语用学从其发端到成为目前语言研究的一大领域,也在逐渐改变着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其结构。近年来语用学研究的发展为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这也成为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的机遇。基于以上认识,在教改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并收到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学转向 教学改革 教改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阿佩尔的语用学转向
8
作者 张今杰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2期48-51,共4页
2 0世纪初西方哲学界发生的语言学转向有两条相互交错的线索。人们对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人工语言学派的发展关注较多 ,而对另一条从日常语言学派中孕育而来的语用学的关注与研究却付诸阙如。阿佩尔的语用学转向是在皮尔士的实用主... 2 0世纪初西方哲学界发生的语言学转向有两条相互交错的线索。人们对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人工语言学派的发展关注较多 ,而对另一条从日常语言学派中孕育而来的语用学的关注与研究却付诸阙如。阿佩尔的语用学转向是在皮尔士的实用主义指号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 ,以及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等理论先驱的基础上对康德先验哲学的一种改造。阿佩尔语用学转向产生了其理论的核心概念 ,即交流共同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佩尔 西方哲学 语言游戏 语用学转向 人工语言学 实用主义指号学 先验语用学 交流共同体 “方法论唯我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用学转向的表达及其对语言学突围的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沈贤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9-147,共9页
语用学直接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具体的语境结合在一起,从而很好地契合了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特征,从哲学的意义上摆脱了对语言研究仅注重词汇和语法的形而上学的机械研究方法。语用学转向源自于语义分析哲学的缺陷导致的哲学和语言... 语用学直接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具体的语境结合在一起,从而很好地契合了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特征,从哲学的意义上摆脱了对语言研究仅注重词汇和语法的形而上学的机械研究方法。语用学转向源自于语义分析哲学的缺陷导致的哲学和语言学上的困境,这一困境的产生源自于语义分析哲学对逻辑科学的过度依赖。语用学转向通过强调具体的整体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克服了语义分析哲学的局限性,使语言学成功地从语言分析哲学的困境中突围。在这一过程中,以维特根斯坦和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语言哲学的发展对语用学的转向作出了特有的贡献,并在对科学的解释、指称理论、真理观以及意向研究等语言学领域产生了突破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学 语用学转向 哲学 语言学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义解释的语用分析与构建 被引量:21
10
作者 徐明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6-114,共9页
法律解释是法学方法论研究的焦点。在法律解释的过程中,法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用到文义解释的方法,而且往往是首选的解释方法。传统文义解释过程中主要采取语义分析法,但语义分析困固于主客二分的层面,呈现出纯粹、单一、静止、机械... 法律解释是法学方法论研究的焦点。在法律解释的过程中,法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用到文义解释的方法,而且往往是首选的解释方法。传统文义解释过程中主要采取语义分析法,但语义分析困固于主客二分的层面,呈现出纯粹、单一、静止、机械而又封闭的局限性,它虽然有助于限制法官的擅断而且排斥价值判断等其他因素的参与,但也极易形成机械司法。为克服和减少文义解释的局限性,本文引入和强化语用学分析法之动态、恰当、合理以及融贯性之理念,不仅强调文义解释的语境适应性、全面整体性以及多维融贯性的语用原则,而且更要结合司法实证理解文义解释的语义语用结合准则、关联协调准则、动静结合准则以及语用恰当准则,进而实现文义解释之法理自觉和能动实践之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 文义解释 语义分析 语用学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问题”的经济学方法论思考——关于经济学的语言学转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春生 郭政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1-47,共7页
"中国问题"特指在西方学者眼里用他们的一套理论无法解释中国"混沌"但却成功的经济发展事实。"中国问题"是一个当代性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问题,涉及到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以及"改革、发展、稳定"... "中国问题"特指在西方学者眼里用他们的一套理论无法解释中国"混沌"但却成功的经济发展事实。"中国问题"是一个当代性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问题,涉及到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以及"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其表面是公平与效率问题,深层不仅有分配问题,更有本土方法论等问题。通过对因"中国问题"所引起的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进行语言学的初步反思,利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中国现代转向的历史路向,重新建构了一个对"中国问题"的解释框架,最后可以把问题的解决定位在政治经济学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问题” 经济学文本 语用学转向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视野 新研究——哲学转向对翻译学的建构性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邵璐 《山东外语教学》 2004年第6期98-100,共3页
本文指出哲学总是具有一种先在性,各种翻译研究范式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目前,在从语义学向语用学的转向中,我们应以新的眼光对以往的几种翻译研究范式进行反思,并积极思考建构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以语用模式为指导... 本文指出哲学总是具有一种先在性,各种翻译研究范式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目前,在从语义学向语用学的转向中,我们应以新的眼光对以往的几种翻译研究范式进行反思,并积极思考建构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以语用模式为指导的建构的翻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分析哲学 翻译研究 语用学转向 建构的翻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用视角下现代汉语修辞交际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丽国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Z期8-10,共3页
修辞观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其研究范畴涵盖一切文化形式和形象。修辞的过程实际上是重新审视话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修辞学也将研究对象牢牢锁定在言语内容与形式当中。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著有《修辞学发凡》一书,他在书... 修辞观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其研究范畴涵盖一切文化形式和形象。修辞的过程实际上是重新审视话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修辞学也将研究对象牢牢锁定在言语内容与形式当中。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著有《修辞学发凡》一书,他在书中理顺了汉语修辞观的发展脉络,并顺着这种脉络提出了从关注表达效果到关注交际效果的语用学转向。[1]关注表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际效果 陈望道 奥斯汀 语用学转向 表达效果 语用学理论 言语行为 修辞学 语用意图 修辞观 施为动词 言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操作化: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启示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肃然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87,共29页
"操作化"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概念,目前许多社会学家对它的理解都源于以语言图像论为代表的传统社会科学哲学。语用学转向后的当代社会科学哲学则推翻了语言图像论,指出语词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所对应的客观对象,而... "操作化"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概念,目前许多社会学家对它的理解都源于以语言图像论为代表的传统社会科学哲学。语用学转向后的当代社会科学哲学则推翻了语言图像论,指出语词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所对应的客观对象,而在于语词自身的实践用法及其相应的生活形式。这种观点为社会学家们提供了对于操作化的重新理解,也为超越目前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作化 社会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哲学 语用学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立德树人系列活动——开展真语文大讨论 被引量:6
15
作者 荣维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0,共7页
真语文大讨论已持续两年多,一经推出便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其中既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各大媒体,又有中小学语文老师、语文教研员、教育行政管理者、高校研究者,还有很多关心语文教育的社会人士。他门从各个... 真语文大讨论已持续两年多,一经推出便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其中既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各大媒体,又有中小学语文老师、语文教研员、教育行政管理者、高校研究者,还有很多关心语文教育的社会人士。他门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解读真语文、实践真语文,使真语文大讨论更接地气、更加深入。真语文系列活动总策划王旭明曾指出,真语文实际上涉及课程理念、教材研发、考试评价、教师培养、课堂教学等语文教育诸多方面,之所以选择课堂教学作为切入点,是因为相对而言,课堂教学对于教师和我们来说自我调控的空间大一些。也就是说,真语文大讨论远非课堂教学一方面的事情,教学只是一个切人点而已,其所涉领域广泛,所具内涵丰富。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许多高校学者从多个维度对真语文进行了研究: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认为真语文倡导语文教育回归根本;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认为真语文是对语文课程进行深层反思,是对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为语文课程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本期我们刊发西南大学荣维东、上海师范大学李海林、山东师范大学曹明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李冲锋的研究文章。他们认为,真语文的理论根基是语用学,语文要回归语言本体;只有立足语用学,语文教育才有可能找到真实语言能力的本原,才能找到真实语文教育的本质;要借助语用学理念阐述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引人语用学知识建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希望他们的观点能对大家理解真语文打开另一扇窗,也为构建语文课程内容提供不同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学转向 语文老师 大讨论 立德树人 非课堂教学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 语文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汉语言教学改革趋势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蒲晓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Z期39-40,共2页
高校汉语言教学内容与语言研究一样,都面临着诸多转向与创新的问题。如今的语言教学还属于静态的,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如此便迎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改革,语用学需要通过这些改革来升华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现存的语言学成果为该门专业的教... 高校汉语言教学内容与语言研究一样,都面临着诸多转向与创新的问题。如今的语言教学还属于静态的,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如此便迎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改革,语用学需要通过这些改革来升华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现存的语言学成果为该门专业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很多理论上的支持,本文将在介绍大学汉语言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来对该门语言学进行更好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学转向 教学改革 教改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