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诠释循环”理论背后的“他者”变迁 |
宋健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2
|
主体的多边对话与诠释循环——《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之一 |
何明星
|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3
|
历史的古今融合与诠释循环——《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之二 |
何明星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4
|
狄尔泰Nacherleben概念中的诠释学循环思想--兼论狄尔泰生命诠释学的中介意义 |
彭启福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7
|
|
5
|
司法中的诠释学循环——解读事实与法律的基本方法 |
段厚省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6
|
“原初状态”中的诠释学循环——罗尔斯对契约论中循环论证的克服 |
曹瑞涛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7
|
回到原点:再论传统文论诠释中的视界融合问题 |
党圣元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8
|
中国诠释学构建的落脚点:文化实践 |
李昕桐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4
|
|
9
|
哲学咨询的诠释学维度 |
张利增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0
|
教育研究的诠释学方法 |
杨四耕
|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
2003 |
6
|
|
11
|
克莱茨施玛音乐诠释学探微 |
汪涛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2
|
钱锺书语言哲学思想发微 |
林合华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3
|
初中数学教师HPM教学的个案研究 |
吴骏
汪晓勤
|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0
|
|
14
|
电子竞技是否属于体育的“本体论约定”阐析与解决路径 |
张震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6
|
|
15
|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上) |
洪汉鼎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8
|
|
16
|
HPM与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上海的案例 |
汪晓勤
|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
2013 |
22
|
|
17
|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下) |
洪汉鼎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6
|
|
18
|
戴震解经方法论发微——以《与是仲明论学书》为中心 |
李畅然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