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诠释循环”理论背后的“他者”变迁 被引量:3
1
作者 宋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53,152-153,共5页
"他者",既指认识论意义上的差异性,又指本体论意义上的外在性。在"语词—文本"与"文本—历史语境"阶段,"他者"认识论意义上的差异性得到普遍重视,诠释一度被视为理解"他者"的技术或... "他者",既指认识论意义上的差异性,又指本体论意义上的外在性。在"语词—文本"与"文本—历史语境"阶段,"他者"认识论意义上的差异性得到普遍重视,诠释一度被视为理解"他者"的技术或艺术。在"传统—理解主体"阶段,"他者"本体论意义上的外在性得到彰显。可见,诠释循环的良性展开,既是对认识论意义上的"他者"的求同,又是对本体论意义上的"他者"的存异。如何确保本体与认识不相互僭越,和谐共存,仍是诠释学需要面对的理论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循环 他者 认识论 本体论 求同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的多边对话与诠释循环——《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之一 被引量:1
2
作者 何明星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27,共5页
《管锥编》对古代经典的诠释实际就是对人生的诠释 ,是通过诠释经典中有关人生内容的方方面面来解读人生之谜 ;因而它诠释经典的方法 ,也因为人生的复杂多变而是辨证的、循环的。本文讨论了这种循环诠释方法在主体的多边对话方面的表现 ... 《管锥编》对古代经典的诠释实际就是对人生的诠释 ,是通过诠释经典中有关人生内容的方方面面来解读人生之谜 ;因而它诠释经典的方法 ,也因为人生的复杂多变而是辨证的、循环的。本文讨论了这种循环诠释方法在主体的多边对话方面的表现 ,认为 :《管锥编》诠释经典时引证材料非常广泛 ,所引作者毋论古今中外 ,所引书籍不限学科体裁 ,在充类至尽的引证中打通学科、语言、地域、时间等各种界限 ,由于每一条引证材料都代表一个说话的人出场 ,许许多多说话的人形成了一种多元对话的局面 ;《管锥编》将经典的诸多诠释文本和相关著作组合为一个意义整体 ,在经典文本与这一意义整体之间循环往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锥编》 多元对话 诠释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古今融合与诠释循环——《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之二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明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2-574,共3页
《管锥编》诠释古代典籍是为了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古事时事相影射复相映发”,所以它对古代典籍的诠释虽然是以历史为对象,但又视过去、现在与将来为一个整体,既“鉴古明今”,又“察今识古”,古今融合,循环诠释。
关键词 《管锥编》 循环诠释 古今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狄尔泰Nacherleben概念中的诠释学循环思想--兼论狄尔泰生命诠释学的中介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彭启福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0-36,共7页
Nacherleben(重新体验)是狄尔泰生命诠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它比Erlebnis(体验)更为重要,因为它最能够体现狄尔泰诠释学的特点以及狄尔泰哲学中心理学、生命哲学和诠释学的多维度统一。重新体验概念揭示了理解过程中的三... Nacherleben(重新体验)是狄尔泰生命诠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它比Erlebnis(体验)更为重要,因为它最能够体现狄尔泰诠释学的特点以及狄尔泰哲学中心理学、生命哲学和诠释学的多维度统一。重新体验概念揭示了理解过程中的三种诠释学循环: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循环、历时性维度与当下性维度的循环、生命的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循环,推进了诠释学循环理论。同时,在西方诠释学从传统方法论诠释学到当代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中,狄尔泰的生命诠释学具有重要的中介意义。狄尔泰所实现的从文本诠释学到精神诠释学的转向以及他对"生命表达的效果关联"和"效果历史"的创造性分析,都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引起了重要的反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新体验 生命诠释 诠释循环 本体论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法中的诠释学循环——解读事实与法律的基本方法 被引量:5
5
作者 段厚省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42,共7页
诠释学循环是一种基本的诠释方法。司法活动也具有诠释的性质,诠释学循环也是其发现事实与寻找法律的主要方法。司法活动中存在的诠释学循环分两个层面,即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以及分别发生在事实和法律两个领域内的循环。事实领域内的循... 诠释学循环是一种基本的诠释方法。司法活动也具有诠释的性质,诠释学循环也是其发现事实与寻找法律的主要方法。司法活动中存在的诠释学循环分两个层面,即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以及分别发生在事实和法律两个领域内的循环。事实领域内的循环,包括整体事实与部分事实(含要件事实和非要件事实)之间的循环、证据方法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循环和单个证据方法之证明力与全部证据方法之证明力之间的循环。法律领域内的循环,包括法律解释过程中文本整体意旨与构成文本的部分意旨之间的循环、漏洞填补过程中所填补之内容与立法者原本之计划与目的间的循环以及法的续造过程中所续造的法与法律思想、整体法秩序及其根本原则之间的循环。基于诠释学循环在司法裁判中的基础性意义,应以诠释学循环为中心来建构合理的裁判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活动 诠释循环 事实与规范 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初状态”中的诠释学循环——罗尔斯对契约论中循环论证的克服
6
作者 曹瑞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8-101,共4页
契约论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循环论证的陷阱,所以早期的契约论者不仅将原初状态推到遥远的过去,而且还要借助许多超验的理论来避开它,然而当罗尔斯面对这个问题时,由于人类学的发展和超验理论的衰败,使他不能再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躲开这一陷... 契约论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循环论证的陷阱,所以早期的契约论者不仅将原初状态推到遥远的过去,而且还要借助许多超验的理论来避开它,然而当罗尔斯面对这个问题时,由于人类学的发展和超验理论的衰败,使他不能再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躲开这一陷阱。为了使其正义理论不致因此而失效,罗尔斯实际上采用了诠释学循环的方法,使以前“坏的循环”变成了促进理论进一步深入的“好的循环”,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循环论证的陷阱,使正义理论有了一个较为可靠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自由主义 原初状态 诠释循环 契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原点:再论传统文论诠释中的视界融合问题 被引量:4
7
作者 党圣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7-58,共12页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的"视界融合"问题,既关涉到研究理念与价值取向,又关涉到学术方法论。在当前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为,强调通过创造性阐释与创新性转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想文化语境中,更是直接关系到中华传...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的"视界融合"问题,既关涉到研究理念与价值取向,又关涉到学术方法论。在当前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为,强调通过创造性阐释与创新性转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想文化语境中,更是直接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学与文论精神义脉的传承和创造性阐释与创新性转化。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需要反思的现象,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视界融合"这一问题意识,在对中华传统文论精神义理进行体认、阐释时,要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强化文化根脉的观念,秉持回到文化原点的学术方法与理念,具体而言就是要回到古代文论研究的学术史、文学史和价值论的语境,打破西方文论作为普适性的元理论问题的迷思,追求古代文论研究中古今之间"文化视界"的深度融合,重新梳理困扰了学界一个世纪之久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疏浚古今文论之间文化根脉的传承与统序关系,而只有在此基础上,传统文论之于当代中国文论的资源价值才会不断地释放出来;只有真正具有自主性的文化视界,才能与其他文化视界形成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论 文化原点 诠释循环 文化视界 视界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诠释学构建的落脚点:文化实践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昕桐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43,共7页
中国诠释学构建的一个时代主题即文化实践诠释。它主张在狭义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聚价值共识)中实现广义的文化实践内涵(人的自我实现)。文化实践为中国诠释学构建提供了社会历史性原则和主体... 中国诠释学构建的一个时代主题即文化实践诠释。它主张在狭义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聚价值共识)中实现广义的文化实践内涵(人的自我实现)。文化实践为中国诠释学构建提供了社会历史性原则和主体创造性原则,而且文化实践与“公共诠释”相结合,使文化实践作为面向公共认知建构及公共对话空间形成的基础和诠释有效性的确立依据更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实践 公共诠释 诠释循环 诠释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咨询的诠释学维度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利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9-137,共9页
哲学咨询本质上是一种哲学诠释学意义上的理解与解释活动。哲学咨询诠释的焦点是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的诠释是在哲学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通过开放的哲学对话来实现的,而诠释对话离不开与咨询者处于平等地位的他者。在哲学咨询中,批判诠释... 哲学咨询本质上是一种哲学诠释学意义上的理解与解释活动。哲学咨询诠释的焦点是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的诠释是在哲学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通过开放的哲学对话来实现的,而诠释对话离不开与咨询者处于平等地位的他者。在哲学咨询中,批判诠释和诠释学循环保证了对话诠释的有效性。从哲学诠释学出发,可以修正现有的哲学咨询方法,保证哲学咨询能够运用于人类生活的更多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咨询 哲学诠释 “世界观的解释” 哲学对话 诠释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研究的诠释学方法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四耕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3年第12期16-21,共6页
诠释学方法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诠释学循环、诠释学经验、诠释学关系和诠释学语言是诠释学方法的基本内容或特征。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论,诠释学方法具有相当深刻的范式意义,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论,... 诠释学方法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诠释学循环、诠释学经验、诠释学关系和诠释学语言是诠释学方法的基本内容或特征。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论,诠释学方法具有相当深刻的范式意义,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更为我们对教育研究进行元思考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 诠释学方法 研究方法 诠释循环 本体论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莱茨施玛音乐诠释学探微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52,共5页
为适应大众音乐教育的需要,克莱茨施玛最早将诠释学理论引入到音乐学领域。他以幻想力为基础,遵循诠释学循环的规则,采用语法诠释和心理诠释相结合的方式,探索音乐的语言能力,对具体音乐作品进行诠释,以达到音乐的理解。
关键词 克莱茨施玛 音乐诠释 幻想力 诠释循环 语法诠释 心理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锺书语言哲学思想发微
12
作者 林合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3,共10页
在《管锥编》和《谈艺录》等著述中,钱锺书对语言哲学问题作了创造性的探讨,贡献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第一,通过对汉语中“一字多意且同时合用”现象的举证和分析,充分掘发汉语思辨特质,认为汉语足以表达思辨的哲理,驳斥了黑格尔“汉语... 在《管锥编》和《谈艺录》等著述中,钱锺书对语言哲学问题作了创造性的探讨,贡献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第一,通过对汉语中“一字多意且同时合用”现象的举证和分析,充分掘发汉语思辨特质,认为汉语足以表达思辨的哲理,驳斥了黑格尔“汉语不宜于思辨”的谬说;第二,在辨析“名”“字”异同的基础上,重思传统哲学中的“名实之辩”与“言意之辩”问题,批判神秘宗在处理言意张力问题时以“圣默然”为归趣,将其言说方式概括为权实双行、以言破言、正言若反、言默相即;第三,在经典诠释的视域中,环绕“诠释学循环”“诠释的多元性”等主题,讨论名言在理解与诠释中的定位问题。钱锺书的语言哲学研究展开于中西哲学互镜、会通的背景之下,其相关思想有助于印证人类“心同理同”原则的普遍性;但在如何界分中西哲学之深层差异、彰显中国哲学之特质等方面,似稍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语言哲学 言意之辩 诠释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数学教师HPM教学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吴骏 汪晓勤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7-71,共5页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运用数学史,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八年级下学期“数据的代表”为具体内容,选择两位教学经验丰富但对数学史知之不多的初中数学教师,对其HPM教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HPM促进了教师教学的发展.两位教师的...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运用数学史,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八年级下学期“数据的代表”为具体内容,选择两位教学经验丰富但对数学史知之不多的初中数学教师,对其HPM教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HPM促进了教师教学的发展.两位教师的HPM教学分为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两个阶段,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诠释学循环经历了从分离到融合的过程.其中一位教师从数学史开始,寻求合适的角度融入教学,但过分强调数学史的面向,缺乏对学生认知和心理的关注;另一位教师则从教学内容出发,注重数学史与教材、学生认知的配合,有机地把PCK与HPM结合起来,较好地呈现了知识的自然发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M 数学史:统计教学 诠释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竞技是否属于体育的“本体论约定”阐析与解决路径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4,118,共8页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哲学诠释学方法,基于发端于“电子竞技是否属于体育”争议中“本质主义”范式导致的体育本体论预设谬误的反思,探赜与解释了为了应对体育本体论问题之终结、体育概念“家族相似”和“诠释学循环”的疑难,以及如何...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哲学诠释学方法,基于发端于“电子竞技是否属于体育”争议中“本质主义”范式导致的体育本体论预设谬误的反思,探赜与解释了为了应对体育本体论问题之终结、体育概念“家族相似”和“诠释学循环”的疑难,以及如何跟进“本体论约定”的视域融合模式,将家族相似的体育概念簇融合为一个由多个本体论约定公因子作为合法性起点的模式,进而为经验与逻辑之间搭建逻辑实证的桥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电子竞技彻底实现本体论约定之融合需要新的技术支持,研究提出:在虚拟现实——元宇宙的技术与逻辑下,“游戏-我-身体-思-在”不仅成为不需要做出额外本体论约定的体育,更是作为更高阶的“虚拟-现实-体能-技能”为一体的新形态体育,由此产生了本体论意义上的变革。这一变革翻转了体育原本的本体论约定模式,使得我们目前讨论的命题从电子竞技是否属于一种体育项目转换为体育项目属于哪一种电子竞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竞技 体育本质 本体论约定 家族相似 诠释循环 元宇宙 体育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上) 被引量:58
15
作者 洪汉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3-62,共10页
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 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同事情本身的关联,并根据完满性前把握这一预设而进行修正,从而达到对事情本身的正确理解。正确理解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前理解学说,则可以同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所谓客观解释划清界限,又同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所谓主观解释表明分歧。本文还探讨了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发展,认为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虽然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发展而来,但由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从而超出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本文作者特别提示,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诠释循环 前理解 事情本身 完满性前把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M与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上海的案例 被引量:22
16
作者 汪晓勤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2,共5页
HPM介入数学教学后,实验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的批判能力有了提升,对教材的拓展意识有了增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研究能力也有了改善.HPM可以有效促进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师培训中,... HPM介入数学教学后,实验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的批判能力有了提升,对教材的拓展意识有了增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研究能力也有了改善.HPM可以有效促进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师培训中,有必要加强数学史的教学:可以先开发若干成功的HPM教学案例,并将其推广,使广大一线教师看到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真实效果;要让HPM从书斋真正走进中学课堂,还应加强大学研究者与中学一线数学教师之间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史 数学教学 HPM 诠释循环 专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下) 被引量:16
17
作者 洪汉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3-52,共10页
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 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同事情本身的关联,并根据完满性前把握这一预设而进行修正,从而达到对事情本身的正确理解。正确理解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前理解学说,则可以同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所谓客观解释划清界限,又同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所谓主观解释表明分歧。本文还探讨了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发展,认为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虽然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发展而来,但由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从而超出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本文作者特别提示,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诠释循环 前理解 事情本身 完满性前把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震解经方法论发微——以《与是仲明论学书》为中心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畅然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7-135,167-168,共9页
乾嘉考据学派的解经方法论以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为代表。借助哲学诠释学和现代语言学理论,可以揭示出《论学书》诠经纲领严密的结构和广阔的理论适应性。戴震清醒地意识到经书传达道这一逻辑预设,将经书作为平息争论的权威依据,故... 乾嘉考据学派的解经方法论以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为代表。借助哲学诠释学和现代语言学理论,可以揭示出《论学书》诠经纲领严密的结构和广阔的理论适应性。戴震清醒地意识到经书传达道这一逻辑预设,将经书作为平息争论的权威依据,故而采取专力于客观性解经的策略。戴震讲究以简驭繁(识断),更重视观点与材料的密合无间(精审);《论学书》的"由字以通其辞"是从抽象的字演绎到特定文本的语义解释,宋学家和古典诠释学一直错觉为归纳。《论学书》未对"由辞以通其道"作充分展开,但江永、戴震富有语用学意味的"以心相遇"说表明知人论世只是以意逆志的实施细则。《论学书》所述其师江永的"淹博"、"识断"、"精审"深具诠释学循环之精神实质;尽管戴震想通过"经典"来终止无休止的论争,却忘记自身已在动摇"字典"的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考据学 戴震 经学权威主义 诠释循环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言意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