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3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末魏初诗文论重心的转移与文学价值的发现——试论铃木虎雄文学自觉说的内涵及其判断依据 被引量:1
1
作者 邹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30-134,共5页
"文学自觉说"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一个极为模糊的概念。由于铃木虎雄在表述上的过于简略和自身矛盾,导致学界长期以来对其内涵以及判断依据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从铃木虎雄在《中国诗论史》中的整体思路来判断,他的所谓"... "文学自觉说"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一个极为模糊的概念。由于铃木虎雄在表述上的过于简略和自身矛盾,导致学界长期以来对其内涵以及判断依据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从铃木虎雄在《中国诗论史》中的整体思路来判断,他的所谓"文学自觉"是指汉末魏初以来对于文学价值的发现与承认,是文学价值观念的自觉;其判断依据则为汉末魏初诗文论的重心由道德教化向文学自身的转移。当代学界对于"文学自觉说"的重新审视,必须摆脱因为误解了铃木虎雄而造成的本不应存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自觉说 文学价值观念 诗文论 重心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游宦赣诗文论略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小芒 李建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8-132,共5页
陆游一生屡入江西,二宦江西,并在江西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诗文作品。陆游宦赣活动虽说为时短暂,然而其宦赣诗文却是独呈异彩。陆游诗作留给后人一幅幅精采绝伦的山川形胜图画,它真实地记载了赣地名胜和赣地风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陆游... 陆游一生屡入江西,二宦江西,并在江西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诗文作品。陆游宦赣活动虽说为时短暂,然而其宦赣诗文却是独呈异彩。陆游诗作留给后人一幅幅精采绝伦的山川形胜图画,它真实地记载了赣地名胜和赣地风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陆游的宦赣诗文是其真实的心灵历程的另一侧面的写照,它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政治失落的幽愤,是谪宦主题和退隐取向的矛盾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宦赣诗文 地域特征 谪宦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眉峰虽渐瘦 襟抱益醇浓——《唐宋诗文论薮》略评
3
作者 廖集玲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3-63,共1页
《唐宋诗文论薮》所论甚广,有功力深厚的文本考证,有探微索隐的诗文分析,有诗史综论,也有格律研究。林林总总,数十年所思所论,正是入其内而出其外,日臻化境,其言蔼如的实证。
关键词 唐宋诗 文论 略评 文本考证 诗文 综论 诗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閟诗文论略
4
作者 鄂允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1期68-73,共6页
清閟诗文论略鄂允文(满族)作为元代四大山水画家之一.倪瓒(云林)的诗文作品,同样代表了元朝末期文坛的一个主导倾向,虽然境界不是很高.题材比较狭窄,风格相对纤弱,但清丽酣畅.语言洒脱,笔触细腻,感情深沉.正是诗人所处历... 清閟诗文论略鄂允文(满族)作为元代四大山水画家之一.倪瓒(云林)的诗文作品,同样代表了元朝末期文坛的一个主导倾向,虽然境界不是很高.题材比较狭窄,风格相对纤弱,但清丽酣畅.语言洒脱,笔触细腻,感情深沉.正是诗人所处历史背景的写照和江南文士现实生活的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云林 元代诗文 文论 知识分子 杂体诗 文人 诗中有画 文字游戏 爱国爱民 山水画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芳集外诗文考释
5
作者 胡斌 胡淑英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2,共11页
近年来学界着手徐芳诗文作品的搜集与整理,蔡登山编的《徐芳诗文集》有遗珠之憾,虽经陈子善、陈学勇、宫立、金传胜等学者的补充,仍有缺漏。文章介绍了在《北洋画报》《天津民国日报》《益世报》《北平晚报》《北平晨报》和贵阳版《中... 近年来学界着手徐芳诗文作品的搜集与整理,蔡登山编的《徐芳诗文集》有遗珠之憾,虽经陈子善、陈学勇、宫立、金传胜等学者的补充,仍有缺漏。文章介绍了在《北洋画报》《天津民国日报》《益世报》《北平晚报》《北平晨报》和贵阳版《中央日报》等民国报刊上新发现的徐芳集外诗文6篇,并略作评述与考释。与徐芳同名者甚多,在整理徐芳史料时务必要仔细甄别,小心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芳 集外诗文 年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诗文评”到“文学史”:中国近现代文学知识生产与体系建构
6
作者 余来明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5,共9页
中国传统以文苑传、作家作品批评等为典型形式的文学知识叙述,在晚清以降的知识转型实践中逐渐为西来的文学史著述所取代。二者基于不同的制度、结构进行知识生产,由此建构的知识形态虽存在某些相通之处,但在知识对象、观念、秩序以及... 中国传统以文苑传、作家作品批评等为典型形式的文学知识叙述,在晚清以降的知识转型实践中逐渐为西来的文学史著述所取代。二者基于不同的制度、结构进行知识生产,由此建构的知识形态虽存在某些相通之处,但在知识对象、观念、秩序以及叙述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传统“诗文评”“文苑传”基于“知人论世”“摘录评点”等原则建构知识,注重阅读经验的跨代传递,文本感悟的个体差异,同时又与“文”的复杂、多面内涵相互交错,杂合伦理、政治、审美等多重特征。现代文学史则建立在纯化的“文学”观念之上,以现代化历史叙述的系统性、科学性为根本追求,将来自社会、政治的认知作为文学知识建构的思想原则。古今文学知识生产所呈现的结构性转变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文学知识体系的重大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 文学史 文学知识生产 文学知识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比较研究
7
作者 刘幸 周雨微 盛诗雨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48-51,共4页
本研究以中国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和日本东京书籍版《精选古典探究(汉文篇)》为研究对象,基于课程文化观和语文学科知识论,从选文年代、体裁、题材三个维度量化分析,对比中日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的选编特征。两国教材差异源于社会文化特... 本研究以中国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和日本东京书籍版《精选古典探究(汉文篇)》为研究对象,基于课程文化观和语文学科知识论,从选文年代、体裁、题材三个维度量化分析,对比中日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的选编特征。两国教材差异源于社会文化特质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强调意识形塑,日本侧重本土转化;中国注重文化传承与认同,日本倾向审美熏陶与应试需求。本研究得出几点启示:我国教材古诗文选编可进一步平衡教化功能与审美体验,增补文化转型期的古诗文经典,增设跨文化比较阅读栏目,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构建兼具传统深度和时代活力的教学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比较研究 诗文选编 文明交流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从文集外诗文三篇及其他
8
作者 胡斌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7-204,212,共9页
新发现沈从文集外诗文三篇:杂文《谈统制》《笔和文化》及诗歌《给不会爱人的人儿》。杂文《谈统制》和《笔和文化》透露出沈从文对彼时国家命运、文化前途的担忧,表现了作家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承担;诗歌《给不会爱人的人儿》是沈从文20世... 新发现沈从文集外诗文三篇:杂文《谈统制》《笔和文化》及诗歌《给不会爱人的人儿》。杂文《谈统制》和《笔和文化》透露出沈从文对彼时国家命运、文化前途的担忧,表现了作家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承担;诗歌《给不会爱人的人儿》是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公开发表的最后一首诗作,讽刺了某异性友人趋利忘义的畸形人格。另在各版《民国日报》和《文汇报》上新见沈从文初刊作品多篇,一并披露,以供沈从文研究界参考,并补《沈从文全集》和《沈从文年谱》之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集外诗文 《谈统制》 《给不会爱人的人儿》 《笔和文化》 《民国日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江南园林中的女性生活及其人文建构——基于随园女弟子诗文的解析
9
作者 肖婕 赵纪军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2,共7页
园诗、园记等文本是园林空间中相关活动的产物,园林空间则被这种文化再现赋予特定而丰富的意义蕴含。前者是“空间中的文学”,后者为“文学中的空间”,两者互为表里。借此双重视角,考察清代文学大家袁枚女性门徒随园女弟子所作的与园林... 园诗、园记等文本是园林空间中相关活动的产物,园林空间则被这种文化再现赋予特定而丰富的意义蕴含。前者是“空间中的文学”,后者为“文学中的空间”,两者互为表里。借此双重视角,考察清代文学大家袁枚女性门徒随园女弟子所作的与园林相关的诗文,追溯其中有关女性园林活动的场景片段,揭示各种园林生活及其与园林空间的互动。及至清代,园林活动空间逐步纳入女性角色,是历史时空流变与社会文化嬗变的结果。随园女弟子则借由请业、雅集、悠游等活动实现了开展园林活动的主体地位,建立了抒写身心的能动与自觉。同时,探索随园女弟子园林活动与园林空间及相关文本的耦合关系,亦可深化对于江南园林时空体验中的性别内涵与女性特质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随园女弟子 闺秀诗文 女性与园林 园林活动 袁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清河湟诗文创作述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多洛肯 晏庆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61,共10页
明清时期,随着外来文人的大量涌入,河湟地区诗文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整体上表现为作家作品层出不穷,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明清河湟诗文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文学交融特征。独特的西北风光... 明清时期,随着外来文人的大量涌入,河湟地区诗文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整体上表现为作家作品层出不穷,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明清河湟诗文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文学交融特征。独特的西北风光与新奇的景观意象拓展了主流文人的创作题材,大气磅礴、苍凉悲壮的地域文化气质也以超强的感染力影响了外来文人诗风的转变。同时,丰富的文学交往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华各民族文学的交往交流交融,极大地推动了河湟地区少数民族文人汉语诗文创作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河湟地区 诗文创作 文学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语文教科书古诗文注释的历史演进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于国 李嘉哲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53,共6页
注释从属于助读系统,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理解文本、培养语感、积累文化常识、加强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以《核舟记》为例,对民国以来数套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注释的条目数量、条目类型、呈现方式等进... 注释从属于助读系统,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理解文本、培养语感、积累文化常识、加强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以《核舟记》为例,对民国以来数套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注释的条目数量、条目类型、呈现方式等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历史梳理,发现古诗文注释由少转多、由粗转精、由随意到规范的历史趋势,寻求可资借鉴的规律,以期对今后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古诗文注释撰写工作有所裨益,同时推进语文教科书注释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科书 诗文注释 历史演变 呈现方式 基本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嘉时期京城文人的都城体验与诗文书写
12
作者 诸雨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41,共10页
乾嘉时期的文学与思想转型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通过观察清中期文人的诗文书写,可注意到京城文人日常生活中奢侈与穷困的两极化处境,亦可发现文人参与修禊雅集与诗社雅集时所感受到的时间流逝的加速感与交往距离的隔膜感。前者源于京城景... 乾嘉时期的文学与思想转型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通过观察清中期文人的诗文书写,可注意到京城文人日常生活中奢侈与穷困的两极化处境,亦可发现文人参与修禊雅集与诗社雅集时所感受到的时间流逝的加速感与交往距离的隔膜感。前者源于京城景观的变迁与宵禁制度,而后者则源于文物赏玩时视角的聚焦与价值排他性,二者共同造成了乾嘉京城文人的失落情绪。为了应对京城生活的压力与失落,文人不仅在诗文中咏叹遗迹、追忆前贤,更通过重建万柳堂、寄园等建筑实体与仪式活动,重塑文人的公共空间,以缓解文人在情感与身份认同上的焦虑。乾嘉文人的京城生活体验激发了他们时不我待的使命感与不服输的傲岸人格,这同样刺激了乾嘉时期文学及学术的发展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时期 京城 文人心态 雅集 诗文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接受史的“指南针”——历代白居易诗文选集的流传与嬗递
13
作者 陈才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1-188,208,共19页
在层出不穷的历代各类诗文选集中,白居易作品的入选比率是其接受史地位高低的“晴雨表”,也是其作品受关注程度的“显示器”,对接受者的选择及阅读趣尚有导向和牵制作用。以白居易诗之多之冗,必待甄选而后始精,删汰而后始善,而选政固亦... 在层出不穷的历代各类诗文选集中,白居易作品的入选比率是其接受史地位高低的“晴雨表”,也是其作品受关注程度的“显示器”,对接受者的选择及阅读趣尚有导向和牵制作用。以白居易诗之多之冗,必待甄选而后始精,删汰而后始善,而选政固亦不易。待选者少则无以取精,待选者多亦难乎所删。梳理历代白居易诗文选集的流传与嬗递,考察专门专题性白居易诗文篇目,分析比较其选目、凡例、评点、批校、序跋等,是研究白居易接受史的重要一端,称之为“指南针”也不为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接受史 诗文选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古诗文中的名物词发凡举例
14
作者 黄灵庚 肖选搏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72-75,共4页
一线教师如何准确讲解富有古代文化意义的名物词,是中学古诗文教学的重难点。由于时代变迁,名物词的基本意义和现今有很大的差异,或者转移,或者扩大,或者缩小,或者消亡,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都给现代人阅读古诗文造成障碍。
关键词 一线教师 诗文 名物词 时代变迁 重难点 中学古诗文教学 造成障碍 四种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编排特色及施教策略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志强 徐林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3,共5页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编排颇具特色:组元方式上,文言特质服从于所在单元的任务群要求;选文排序上,彰显民族文化属性;任务设计上,体现古汉语教学的新思路。只有基于政策和学情精准施教,才能落实教材编写意图,充分挖掘古诗文的育人价...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编排颇具特色:组元方式上,文言特质服从于所在单元的任务群要求;选文排序上,彰显民族文化属性;任务设计上,体现古汉语教学的新思路。只有基于政策和学情精准施教,才能落实教材编写意图,充分挖掘古诗文的育人价值。可采用如下施教策略:从单元整体出发,提炼大概念,确定三级教学目标;以教材为媒介,重构教学内容;依据“使读”“促写”“成人”的原则实施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 诗文 编排特色 施教策略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视域下的古诗文教学——以陶渊明诗文专题教学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纪顺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35,共5页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设置的十八个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中,应创造性地整合学习内容,并对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效的测评。任务群视域下的陶渊明诗文专题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学审美价值与专题研习价值,可以通过设置...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设置的十八个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中,应创造性地整合学习内容,并对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效的测评。任务群视域下的陶渊明诗文专题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学审美价值与专题研习价值,可以通过设置阅读课程、完成阶梯任务、引领自由写作深化对专题内容的理解。在测评中,应注重建构测评体系、开发测评工具,对学习成果实施相对科学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阅读与写作 陶渊明诗文 专题教学 实践路径 测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宽古诗文阅读教学资源的策略——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蒋银坤 张逸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20,共4页
高中古诗文教学要积极利用与开发各种非教材文本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非识记性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古诗文的赏析视角,促进学生语言的动态建构,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入国画插图、学术观点、名家诵读音频等学习资源进入古诗文阅读... 高中古诗文教学要积极利用与开发各种非教材文本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非识记性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古诗文的赏析视角,促进学生语言的动态建构,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入国画插图、学术观点、名家诵读音频等学习资源进入古诗文阅读教学,让“有意思”成为阅读兴味的激发点,让“有意义”成为阅读价值的支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阅读 学习资源 生命的诗意 教学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古诗文阅读命题旨要——以近两年全国部分中考试题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和平 姚菊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56-60,共5页
学习任务群概念为古诗文命题提供了新思路:以任务群方式设计考试内容、命制试题。一是要围绕同一线索占有语料,锚定多重属性精选语料,依照适当形式整合语料,从而建构起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语料群”,以确定考试的基本内容。二是命制试... 学习任务群概念为古诗文命题提供了新思路:以任务群方式设计考试内容、命制试题。一是要围绕同一线索占有语料,锚定多重属性精选语料,依照适当形式整合语料,从而建构起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语料群”,以确定考试的基本内容。二是命制试题要有题组意识,系列任务之间要相互关联以构成题组,要突出比较阅读任务的设计,在任务呈现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保证“试题群”能体现内在的学习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群 诗文阅读 命题 语料群 题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标理念下古诗文研学活动设计——以文天祥诗歌学习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春凤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4,共3页
本文探究新课标背景下的古诗文研学活动,让学生围绕主线情境任务,从校内走到校外,将课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并将评价渗透到研学过程中。由此可以为古诗文教学注入鲜活的因子,促使学生更加立体、深入地学习古诗文,并让学生在真实的情... 本文探究新课标背景下的古诗文研学活动,让学生围绕主线情境任务,从校内走到校外,将课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并将评价渗透到研学过程中。由此可以为古诗文教学注入鲜活的因子,促使学生更加立体、深入地学习古诗文,并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任务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 文天祥诗歌 研学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英语专业实习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以中华经典诗文双语诵读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师卓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93-97,共5页
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百家思想汇合的同时,英语教学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实现英语专业课程全方位育人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首先阐释了英语专业实习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百家思想汇合的同时,英语教学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实现英语专业课程全方位育人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首先阐释了英语专业实习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然后以天津农学院英语专业课程“专业实习4”为教学个案,缕析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中华经典诗文双语诵读融入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诗文 双语诵读 英语专业实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