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有诗才的现代学人——略论萧公权先生的旧体诗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士林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20-126,共7页
就诗学观念而言,萧氏不仅超越了传统士大夫不够纯粹的学术人生观念,同时也超越了一般诗人对诗歌创作本身的艺术功利之追求。其原因大约可归结为两方面:一是由于纯粹的现代学术意识带给他一种异常纯洁的书卷气,二是他比较坎坷的人生经历... 就诗学观念而言,萧氏不仅超越了传统士大夫不够纯粹的学术人生观念,同时也超越了一般诗人对诗歌创作本身的艺术功利之追求。其原因大约可归结为两方面:一是由于纯粹的现代学术意识带给他一种异常纯洁的书卷气,二是他比较坎坷的人生经历恰好使一个才子诗人的思想情感获得了一种深沉的内涵。萧氏不同寻常的诗才尤其可从其作品的运思、意象和意境构造之中得到足够的说明,其诗作的审美特征主要可以从用语之工、诗感之细、意境之纯和体式之广四方面概括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学术意识 学人之 诗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越的诗才与自觉的选择─—罗门诗片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扬烈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103-107,共5页
卓越的诗才与自觉的选择─—罗门诗片论刘扬烈许多诗人和诗评家都盛赞台湾当代诗人罗门是“诗坛重镇”、“当代中国诗坛都市诗与战争主题的巨擘”,是“在文明塔尖上造塔”的诗人。他最有“灵视”,透视力极强,能掌握永恒艺术“最内里... 卓越的诗才与自觉的选择─—罗门诗片论刘扬烈许多诗人和诗评家都盛赞台湾当代诗人罗门是“诗坛重镇”、“当代中国诗坛都市诗与战争主题的巨擘”,是“在文明塔尖上造塔”的诗人。他最有“灵视”,透视力极强,能掌握永恒艺术“最内里最震撼的那刹那脉动”,又有“将太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门 麦坚利堡 海峡两岸 战争主题 都市 反法西斯战争 诗才 战争与和平 内在生命 文化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泪谱成的乐章——中国古代女性诗才成因析
3
作者 龚维玲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8-32,共5页
女性诗才的道路是一条艰难的旅程。她们为情而造文,用尽闺中力倾诉自己悲欢离合。她们的出现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艰难的生活、痛苦的婚姻、长离别的哀愁等原因促使了相当一部分女性提起笔来倾诉满腔怨愁。这些女诗人创造了不少优秀作品... 女性诗才的道路是一条艰难的旅程。她们为情而造文,用尽闺中力倾诉自己悲欢离合。她们的出现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艰难的生活、痛苦的婚姻、长离别的哀愁等原因促使了相当一部分女性提起笔来倾诉满腔怨愁。这些女诗人创造了不少优秀作品,它们分别寄在不同的时期之内。妇女是怎样走上诗坛的?妇女为什么要作诗?妇女的诗歌与文人的诗歌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须考虑和回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才 中国古代女性 因析 乐章 文人 女子 鱼玄机 李清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文论的“诗如画”思想
4
作者 王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3,231,共10页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图文关系的讨论源远流长,西方文论从诞生伊始便围绕着“诗如画”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影响的模仿论以现实逼真性为原则,在诗...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图文关系的讨论源远流长,西方文论从诞生伊始便围绕着“诗如画”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影响的模仿论以现实逼真性为原则,在诗画之间建立了紧密的类比关系。文艺复兴时期,一方面绘画想要取得与诗歌同等的人文学科地位,另一方面诗歌则以绘画的逼真性为追求,形成了诗画互鉴的盛况。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对语言表现力的推崇,使得艺术家们在追求语言表达优势的同时,也强调了文字的造象能力,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诗如画”的内涵。当前文学研究的新动向正契合了源自古典时期的“诗如画”思想所蕴含的跨艺术、跨媒介的内在特征,系统梳理“诗如画”概念的历史演进,不仅可以把握西方文论的发展轨迹,更可以对当下如何反思图文关系提供源头性的借鉴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论 如画” 类画 画互鉴 画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西湖诗的演进轨迹
5
作者 肖瑞峰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141,160,F0003,共14页
作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风景名胜,西湖酿成了西湖文学,而西湖文学又反哺西湖,造就了它的百代盛名。在西湖文学的艺术长廊里,唐代西湖诗居于引人瞩目的地位。其演进轨迹既有长久徘徊后的跃迁,也有陡然冲高后的回落。西湖诗发轫于... 作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风景名胜,西湖酿成了西湖文学,而西湖文学又反哺西湖,造就了它的百代盛名。在西湖文学的艺术长廊里,唐代西湖诗居于引人瞩目的地位。其演进轨迹既有长久徘徊后的跃迁,也有陡然冲高后的回落。西湖诗发轫于初唐。尽管初唐诗人的笔触还停留在西湖的外围,西湖诗却已水波初兴,开启了它的艺术征程。盛唐时西湖诗渐趋成熟,因孟浩然、李白等诗坛高手的助推而风生水起。至中唐元和、长庆年间,在经历过九曲回环的流程后,终于掀起了涛飞浪卷的洪峰,而傲立于洪峰之上呼风唤雨、驱雷驭电的主导者则是白居易。但在白居易之后,西湖诗并没有能延续山呼海啸、高潮迭起的洋洋大观。晚唐、唐末及五代,西湖诗的创作都相对沉寂,对比白居易的巅峰之作,呈现出断崖式下坠的趋向。不过,作为西湖文学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它仍然具备承先启后的独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西湖 演进轨迹 白居易 张祜 钱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禅一味:曾几茶诗中的禅学意蕴
6
作者 李娟 苏鑫磊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9,共7页
茶、禅文化经过长期全面系统的碰撞融合后,最终在宋代形成了“茶禅一味”的文化氛围,呈现出“雅”“清”“和”“寂”的文化特性。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曾几接受了茶禅文化特性,并表现在茶诗创作中。在语言层面,曾几接受了“看话禅”新鲜... 茶、禅文化经过长期全面系统的碰撞融合后,最终在宋代形成了“茶禅一味”的文化氛围,呈现出“雅”“清”“和”“寂”的文化特性。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曾几接受了茶禅文化特性,并表现在茶诗创作中。在语言层面,曾几接受了“看话禅”新鲜的思维方式,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中接受发展了“活法”,并在茶诗音韵和语言上追求自然平淡,形成了活泼清新的风格。在思想观念层面,曾几接受了茶禅“雅”“清”的精神内蕴,在日常生活和诗歌意境中表现出深远的禅意。在实践行动层面,他以茶会友,将茶禅之“和”表现在人际往来中;在个体修持中曾几以茶养性,以茶参禅,表现出茶禅之“寂”。深入解析曾几茶诗中所蕴含的茶禅精神,有助于加深学界关于宋代茶禅文化对诗歌影响方面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几 茶禅文化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琴诗中的诗乐观
7
作者 罗筠筠 李雅雯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6,共7页
以琴入诗,以诗颂琴,自先秦《诗经》就已经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发展出独特一脉的琴诗文化。琴诗作为一种特殊主题的文学作品,具有言志、放怀、悟道等审美作用,诗人通过对“琴”这一对古代文人最为重要的修身养性之... 以琴入诗,以诗颂琴,自先秦《诗经》就已经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发展出独特一脉的琴诗文化。琴诗作为一种特殊主题的文学作品,具有言志、放怀、悟道等审美作用,诗人通过对“琴”这一对古代文人最为重要的修身养性之器的吟诵,抒发内心的情怀,感悟人生的道理,进而获得心灵上的解放与对道的形而上之体悟。白居易是历史上琴诗写作最多也最有味道的,并形成了其诗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琴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礼入诗:《诗经》训诫辞令蜕变与西周君臣秩序变动
8
作者 李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28,共6页
《诗经》中保留了大量西周时代的训诫辞令。早期、中期的训诫辞令多依附于典礼中的训诫仪式而存在,是君对臣的单向训诫,以此宣示王权至上的君臣秩序。西周晚期训诫辞令逐渐淡出典礼仪式语境,出礼入诗,转向臣对君的讽谏,实现了由典礼仪... 《诗经》中保留了大量西周时代的训诫辞令。早期、中期的训诫辞令多依附于典礼中的训诫仪式而存在,是君对臣的单向训诫,以此宣示王权至上的君臣秩序。西周晚期训诫辞令逐渐淡出典礼仪式语境,出礼入诗,转向臣对君的讽谏,实现了由典礼仪式的附属辞令向独立存在的诗歌话语的转变。训诫辞令脱胎于训诫仪式的典礼根壤而独立诗化,蜕变为《诗经·大雅》中的训诫诗,指向了君臣秩序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贵族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雅》 训诫 君臣秩序 讽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为郎领郡诗”的生成机制及独特风貌
9
作者 李德辉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3,共9页
“为郎领郡诗”是基于唐代郎官与刺史互相迁转的用人制度而形成的一种诗歌。随着刺史、郎官中外迁转的常态化,这一职官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这类诗歌多为唐人自尚书省郎官出为刺史或自刺史入为郎官授职赴任期间的叙事抒情之诗,... “为郎领郡诗”是基于唐代郎官与刺史互相迁转的用人制度而形成的一种诗歌。随着刺史、郎官中外迁转的常态化,这一职官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这类诗歌多为唐人自尚书省郎官出为刺史或自刺史入为郎官授职赴任期间的叙事抒情之诗,具有事例的典型性,能够深层次反映唐人内外官调遣的心态变化及文学效应。随着诗人的出入中外,“为郎诗”“领郡诗”交替产生,前后相接,时空相对,互相依存。诗人在赴任路上回溯过往,前瞻未来,立足当下,其运动轨迹与诗歌的叙述空间都介于江湖和廊庙之间,既带有山林皋壤风味,也不乏宫廷台阁体气,由此形成“为郎领郡诗”独特的艺术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官 刺史 唐代职官制度 “为郎领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元代湖湘诗的本土化
10
作者 张艳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3,共10页
诗歌的本土化,最重要的是诗人的本土化,其次是本土诗人的本土书写。湖湘本土诗人队伍在元代形成,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们,咏歌乡邦山川,礼敬乡国先贤,深爱家乡风物。本土诗人写作的湖湘本土诗,一改前此湖湘诗的面貌,不再是外来者的异乡审... 诗歌的本土化,最重要的是诗人的本土化,其次是本土诗人的本土书写。湖湘本土诗人队伍在元代形成,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们,咏歌乡邦山川,礼敬乡国先贤,深爱家乡风物。本土诗人写作的湖湘本土诗,一改前此湖湘诗的面貌,不再是外来者的异乡审视,脱去了贬谪者的失意愤激。他们以当地人的眼光、思维与表达习惯抒写湖湘,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学和人文精神。既是对唐宋湖湘书写的转型,也对明清湖湘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是湖湘地域文学史上独具价值又长期被忽视的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湖湘 本土化 人队伍 湖湘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罗诗力与中国现代民族诗人的诞生
11
作者 刘奎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1,共12页
在晚清诗界革命的脉络中,不同于梁启超、黄遵宪等对新意境、新风格的试验,鲁迅重在引介新诗人和新精神。他从文明史的角度,透过20世纪精神重新发现浪漫主义的价值,通过摩罗诗力召唤内面自觉的现代诗人,以激发、培植并具现新的民族精神... 在晚清诗界革命的脉络中,不同于梁启超、黄遵宪等对新意境、新风格的试验,鲁迅重在引介新诗人和新精神。他从文明史的角度,透过20世纪精神重新发现浪漫主义的价值,通过摩罗诗力召唤内面自觉的现代诗人,以激发、培植并具现新的民族精神。在被迫从传统转进现代的语境下,鲁迅要同时确立现代个人主体与民族主体,立人是前提,现代民族国家是由自觉之人组成的有机体。在个体与民族主体的同构关系中,鲁迅批判传统思想中的不撄人心,倚重新诗人的精神力和想象力,尤其强调复仇精神;为重建平等的民族秩序,批判兽性爱国对强权逻辑的再生产;宣扬弱小民族的反抗意志,旨在建立具有反身性和共情能力的现代个人主体和民族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摩罗 民族 浪漫主义 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寓文人的离散心理与边疆风物书写——以《粤西诗载》为中心
12
作者 张啸 吕忠山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5,154,共12页
清代《粤西诗载》作为边疆文学经典,系统收录了流寓文人的诗作,为考察边疆风物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关键文本。广西地域奇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这些流寓作家产生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离散心理,流寓作家通过诗歌把这种离散心... 清代《粤西诗载》作为边疆文学经典,系统收录了流寓文人的诗作,为考察边疆风物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关键文本。广西地域奇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这些流寓作家产生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离散心理,流寓作家通过诗歌把这种离散心理表达出来,构成广西的风物书写。流寓文人关于广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描绘也为后人了解古代广西风物和诗人自身的心路历程提供了窗口。流寓带来的离散,对广西在文学、地域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学见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 流寓文人 离散心理 风物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赞曰:《文心雕龙》关键词阐释的诗径与理路
13
作者 李小兰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9,共7页
《文心雕龙》的“赞曰”,既是刘勰文论的一个关键词,又为刘勰文论的关键词阐释开辟了诗径与理路。50首“赞曰”皆为四言诗,直接赓续了《诗经》的诗性和理趣以及“以诗论诗”的言说方式,既将《文心雕龙》每篇的骈俪性书写贯彻到底,又对... 《文心雕龙》的“赞曰”,既是刘勰文论的一个关键词,又为刘勰文论的关键词阐释开辟了诗径与理路。50首“赞曰”皆为四言诗,直接赓续了《诗经》的诗性和理趣以及“以诗论诗”的言说方式,既将《文心雕龙》每篇的骈俪性书写贯彻到底,又对每篇的关键词阐释作出理论小结。“赞曰”之“诗”与“理”兼美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左提右挈,精味兼载”,其骈体俪辞,兼载对句之美与辩证之义;二是“约举尽情,昭灼送文”,其诗句的简洁明快,兼具情理与文采;三是“景语情语,皆为理语”,其抒情绘景,赋予关键词阐释以诗眼画境;四是“美中有刺,褒贬兼用”,虽说是劝百讽一,却也彰显出刘勰关键词阐释的批判精神。《文心雕龙》每篇的关键词阐释,在以篇名标目、正文敷理之后,最终以“赞曰”作结。以“赞曰”之“诗”“理”兼美为个案,系统总结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理论传统,或可为当下中国文论的话语建构提供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赞曰 关键词阐释 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英诞谐诗观及其实践
14
作者 王泽龙 温琳舒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1,共12页
“谐”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广泛存在于文学创作中。朱英诞的诗与“谐”存在不解之缘。朱英诞谐诗观,推重真实平淡的诗质,寓庄于谐的诗意,谐隐结合的诗语。依据谐诗的成分构成、情感色彩与书写内容,朱英诞谐诗呈现为典型性谐诗... “谐”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广泛存在于文学创作中。朱英诞的诗与“谐”存在不解之缘。朱英诞谐诗观,推重真实平淡的诗质,寓庄于谐的诗意,谐隐结合的诗语。依据谐诗的成分构成、情感色彩与书写内容,朱英诞谐诗呈现为典型性谐诗与渗透性谐诗、谐谑性谐诗与讽刺性谐诗、梦幻性谐诗与现实性谐诗。朱英诞谐诗实践表现出的特质为:反常合道、曲径通幽的诗思建构,雅俗结合、新鲜陌生的诗语选取,以奇取胜、以怪致笑的修辞手段。朱英诞将“谐”从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转化为趣味性的诗学营养,其诗呈现出庄谐杂陈、奇趣盎然的独特美学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英诞 谐隐结合 乖讹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灵运浙东山水诗及其后世嗣响
15
作者 胡可先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2,239,共12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端时期,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贡献最大,成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创作于出守永嘉和退居始宁时期,集中产生于浙东区域。谢灵运的浙东山水诗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呈现突出的个性。首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端时期,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贡献最大,成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创作于出守永嘉和退居始宁时期,集中产生于浙东区域。谢灵运的浙东山水诗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呈现突出的个性。首先,这些诗模山范水,极貌写真,代表了唐前山水诗的最高成就;其次,出守的肆意游遨与退居的融入山水,表现出谢灵运追慕隐逸的情怀;再者,身世的融入与心灵的贯注,也增加了山水诗的政治内涵;最后,这些诗对于后世山水诗特别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诗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谢灵运的山水诗是浙东山水诗的渊源,浙东诗路也是唐前山水诗的发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浙东山水 文学定位 隐逸情怀 政治内涵 后世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略》与西汉礼乐政治——以《诗赋略》为中心
16
作者 孙尚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6,共12页
《七略·诗赋略》所著,是关乎西汉一代礼乐政治进程的种种文本,它们是西汉一代全新的“王官之学”。《诗赋略》目的在于总结西汉一代礼乐政治的文化成果,宣告以西周《诗》《书》为借鉴、以楚文化为主要渊源的西汉新型礼乐政治的成... 《七略·诗赋略》所著,是关乎西汉一代礼乐政治进程的种种文本,它们是西汉一代全新的“王官之学”。《诗赋略》目的在于总结西汉一代礼乐政治的文化成果,宣告以西周《诗》《书》为借鉴、以楚文化为主要渊源的西汉新型礼乐政治的成功。《七略》的编纂是为了应对宣帝、元帝和成帝时期汉廷所面临的政治危机。《七略》所要记录和建构的是,西汉以集权专制的体制创造的媲美西周封建政治体制的礼乐文化,以此重现西周官学之盛。这足以说明早期目录学与政治文化的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略》 礼乐政治 目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新志:铸造中国文学的情感新质——《摩罗诗力说》重释
17
作者 张冠夫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4,共9页
《摩罗诗力说》对于认识鲁迅早期文学思想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和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既有研究虽已积累丰硕成果,但针对作为该文核心的鲁迅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改造的思考的相关讨论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忽视鲁迅对于“情感”因素的重视... 《摩罗诗力说》对于认识鲁迅早期文学思想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和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既有研究虽已积累丰硕成果,但针对作为该文核心的鲁迅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改造的思考的相关讨论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忽视鲁迅对于“情感”因素的重视,二是忽视鲁迅此期的“复古”倾向。鲁迅将重新铸造中国文学的情感品质置于其建构中国文学现代性思考的核心,将“取今复古”作为实现路径。他借助“取今复古”的辩证思想逻辑而回归文学的情感本质,通过“审古”而重新确认“诗言志”的真理性而向其“复古”,并使其与向西方“摩罗诗人”的“取今”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为中国文学“别立新宗”的实践中。因现实关怀的迫切,鲁迅在相关思考中也存在一定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摩罗力说》 情感 取今复古 言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宗派图》的创作争议及其对江西诗派的构建
18
作者 张立荣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在中国诗歌史上,“江西诗派”是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几乎是自先秦至宋代以来唯一明确用“诗派”命名的诗学群体,体现出宋人在诗学界开宗立派的自觉意识。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吕本中是逆向建构江西诗派的关键人物。吕本中创作《江西宗... 在中国诗歌史上,“江西诗派”是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几乎是自先秦至宋代以来唯一明确用“诗派”命名的诗学群体,体现出宋人在诗学界开宗立派的自觉意识。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吕本中是逆向建构江西诗派的关键人物。吕本中创作《江西宗派图》与其家族和江西诗学之间的渊源密切相关。他随侍其祖吕希哲左右,有机会结交江西诗人,此为《江西宗派图》提供了创作契机和人事基础。《江西宗派图》的写作时间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应以“写于北宋的大观、政和年间,流传于南宋初年”之说最合理。书名最初应为《江西宗派图》,后来因《江西诗派》诗集的刊刻以及南宋诗社活动的兴盛,逐渐演变为《江西诗社宗派图》。关于江西诗派的人员构成以及排序,宋代诗话、笔记等文献中的记载并不统一,体现出宋代学者基于文献及诗坛状况有意识地进行诗学建构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本中 《江西宗派图》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诗》无达诂”的经学诠释学内涵
19
作者 姜哲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8-224,共7页
“《诗》无达诂”是汉代经学思想中极具原创性的诠释学命题,然因其在后世文学批评中被逐渐替换为“诗无达诂”这一更具普泛意义的文学阐释命题,其经学诠释的“原初意义”遂为文学阐释的“后起之义”所遮蔽。而在中国经学与西方古典学、... “《诗》无达诂”是汉代经学思想中极具原创性的诠释学命题,然因其在后世文学批评中被逐渐替换为“诗无达诂”这一更具普泛意义的文学阐释命题,其经学诠释的“原初意义”遂为文学阐释的“后起之义”所遮蔽。而在中国经学与西方古典学、释经学的绮错比观中,不仅“《诗》无达诂”的经学语境会以一种再解释的形式被“还原”,且“诂”“训”与“exegesis”亦能在比较视域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再借之以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符号系统,“《诗》无达诂”所内蕴的双重诠释学意涵也得以向我们澄明绽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达诂 EXEGESIS 经学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白居易西湖诗的经典性
20
作者 肖瑞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9,共14页
追溯唐代西湖诗的演进历程,呈现出连点成线、再扩线成面、从而渐入佳境、蔚为大观的发展轨迹,而白居易是其间承前启后、只身登顶的集成者。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全面观察、深入体验且持续描写西湖的诗人。西湖及其周边的所有... 追溯唐代西湖诗的演进历程,呈现出连点成线、再扩线成面、从而渐入佳境、蔚为大观的发展轨迹,而白居易是其间承前启后、只身登顶的集成者。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全面观察、深入体验且持续描写西湖的诗人。西湖及其周边的所有景物都是他驰骋诗思的视点和摅写情感的触角。他与西湖的遇合及相知,是西湖文学史上的一段令人歆羡的佳话。白居易的西湖诗既在题材上拓展新境,又在艺术上创立新格,从而把唐代西湖诗推向巅峰,成为具有经典性的作品,而凝成这种经典性的主要元素是其艺术上的独创性。从意象的熔铸、画面的调适,到结构的锻造、语言的锤炼,白居易都力图推陈出新,以戛戛独造的艺术风貌标新立异、继往开来。其独创性至少包括西湖风光的整体呈现、审美意象的多维重构、诗画融合的深度推进、语言结构的锐意创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西湖 经典性 视点与触角 集成与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