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1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归》对阮籍《咏怀诗》的批评及其论争之意蕴 被引量:4
1
作者 徐国荣 梅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共11页
钟惺、谭元春在《诗归》中以“厚”“真”为标准对阮籍《咏怀》诗持批评与贬低的态度,认为其既不如此前的《古诗十九首》,又不如唐代的《感遇》。这种贬低一方面源于他们独特的诗学观,另一方面又与他们对阮籍性情、诗歌特点的认知有关... 钟惺、谭元春在《诗归》中以“厚”“真”为标准对阮籍《咏怀》诗持批评与贬低的态度,认为其既不如此前的《古诗十九首》,又不如唐代的《感遇》。这种贬低一方面源于他们独特的诗学观,另一方面又与他们对阮籍性情、诗歌特点的认知有关。此外,还有针对七子派复古诗学——尤其是对李攀龙《古今诗删》不满的现实因素。《诗归》对阮诗的评价引起了明清诗论家激烈的反驳,这其中固然有钱谦益、陈子龙等人的影响,也有易代之际的时代因素,但批评者大多还是立足于诗学本身。他们认为钟、谭不过是“尚奇”“好尽”“浅陋”,故多重申《咏怀》有性情、多蕴藉,潘德舆则从性情之正摈斥《咏怀》和陈子昂《感遇》而扬张九龄《感遇》,客观上又扩大了《咏怀》诗接受史之丰富蕴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归 《咏怀 失真不厚 身分 门户之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妙”评看《诗归》对《沧浪诗话》的接受与改造 被引量:1
2
作者 郑凯歌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95-101,共7页
《诗归》中大量带有"妙"字的评语表现出对《沧浪诗话》的接受与改造,主要包括以"虚幻之为妙"对"妙悟"、以"新异之为妙"对"除俗"、以"深远之为妙"对"忌趂贴"、以... 《诗归》中大量带有"妙"字的评语表现出对《沧浪诗话》的接受与改造,主要包括以"虚幻之为妙"对"妙悟"、以"新异之为妙"对"除俗"、以"深远之为妙"对"忌趂贴"、以"本色之为妙"对"本色",另有对理与趣、起句与结句等观点的接受与改造,并最终将诗学之道归于"活",显示出晚明诗学理论在接受中创新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归 “妙”评 《沧浪话》 接受 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往的诗学——钟惺、谭元春论《诗归》书与竟陵诗学的登场
3
作者 余来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1-168,共8页
钟惺、谭元春合编的《诗归》是反映竟陵派诗学观念的重要诗歌选本,是促成竟陵诗学成为晚明诗坛主流话语的核心力量。这种诗学力量的形成,除了来自选本自身所传递的颠覆性诗学理念,同样离不开二人在推广方面所做的努力。钟、谭二人通过... 钟惺、谭元春合编的《诗归》是反映竟陵派诗学观念的重要诗歌选本,是促成竟陵诗学成为晚明诗坛主流话语的核心力量。这种诗学力量的形成,除了来自选本自身所传递的颠覆性诗学理念,同样离不开二人在推广方面所做的努力。钟、谭二人通过借助与友人间的往来书信,揭示《诗归》在编选宗旨、诗学理念、诗歌评价上的独特之处,由此彰显《诗归》“与世独异”的编选策略,标明异于“后七子”、公安派的诗学立场,传扬独具一格的批评观念,构建自成一体的话语系统,从而在晚明诗坛树立起竟陵诗学的旗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交往 竟陵 诗归 钟惺 谭元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钟、谭《诗归》的得失及其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恺 《社会科学(甘肃)》 1986年第4期57-63,51,共8页
竞陵派的中坚,钟惺,谭元春(以下简称钟、谭)所编选的《诗归》一书,分为两集,隋以前诗,以:《古诗归》十五卷为一集,共选诗约七百六十九首(除去焦氏易林,铭文、谣谚之外)。以《唐诗归》三十六卷为一集,共选诗约二千二百三十... 竞陵派的中坚,钟惺,谭元春(以下简称钟、谭)所编选的《诗归》一书,分为两集,隋以前诗,以:《古诗归》十五卷为一集,共选诗约七百六十九首(除去焦氏易林,铭文、谣谚之外)。以《唐诗归》三十六卷为一集,共选诗约二千二百三十三首,选作者约三百家。入选之诗多数皆经圈点,或眉批,或夹批,或总批,或首、尾批。由此可知,《诗归》五十一卷在当时是一部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评选见长的诗歌选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归 评价 得失 竞陵派 谭元春 钟惺 谣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诗归》选诗与评价诗人的标准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建国 《中国文学研究》 1987年第4期34-39,122,共7页
在中国古典诗集中,《诗归》的命运可说是最奇特的了。它在出世之日,是那么风行一时。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说:“《诗归》出,而一时纸贵。”钱谦益说:“承学之士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可是,它在受到广大知识界欢迎的同时,又... 在中国古典诗集中,《诗归》的命运可说是最奇特的了。它在出世之日,是那么风行一时。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说:“《诗归》出,而一时纸贵。”钱谦益说:“承学之士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可是,它在受到广大知识界欢迎的同时,又遭到许多正统文人的非难,而以钱谦益攻击得最为起劲。说钟惺和谭元春为“鬼趣”、“诗妖”,说《诗归》“举古人之高文大篇铺陈排比者,以为繁芜熟烂,胥欲扫而刊之,而惟其僻见之是师,其所谓深幽孤峭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惺 人的标准 谭元春 帝王 物论 选材 选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人选唐三部曲——从《唐诗品汇》、《唐诗选》、《唐诗归》看明人的崇唐文化心态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易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77-84,共8页
高棅的《唐诗品汇》、李攀龙的《唐诗选》以及钟惺、谭元春的《唐诗归》,是为数众多的明代唐诗总集中很有影响的三种。清人提及明人选唐,往往以此三者并举。明清两代的许多唐诗选家都或多或少地接受并采纳了他们评价唐诗的标准和方法,... 高棅的《唐诗品汇》、李攀龙的《唐诗选》以及钟惺、谭元春的《唐诗归》,是为数众多的明代唐诗总集中很有影响的三种。清人提及明人选唐,往往以此三者并举。明清两代的许多唐诗选家都或多或少地接受并采纳了他们评价唐诗的标准和方法,甚至在今天的唐诗研究中仍育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将这三部书放在一起研读,则另有一番情趣。因为《唐诗品汇》、《唐诗选》和《唐诗归》分别代表着明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唐诗观,恰好按历史顺序展示出明代店诗观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揭示出明人崇尚唐诗的文化心态,以及形成这种心态的文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文化心态 李攀龙 明代 三部曲 唐宋 格调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文论的“诗如画”思想
7
作者 王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3,231,共10页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图文关系的讨论源远流长,西方文论从诞生伊始便围绕着“诗如画”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影响的模仿论以现实逼真性为原则,在诗...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图文关系的讨论源远流长,西方文论从诞生伊始便围绕着“诗如画”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影响的模仿论以现实逼真性为原则,在诗画之间建立了紧密的类比关系。文艺复兴时期,一方面绘画想要取得与诗歌同等的人文学科地位,另一方面诗歌则以绘画的逼真性为追求,形成了诗画互鉴的盛况。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对语言表现力的推崇,使得艺术家们在追求语言表达优势的同时,也强调了文字的造象能力,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诗如画”的内涵。当前文学研究的新动向正契合了源自古典时期的“诗如画”思想所蕴含的跨艺术、跨媒介的内在特征,系统梳理“诗如画”概念的历史演进,不仅可以把握西方文论的发展轨迹,更可以对当下如何反思图文关系提供源头性的借鉴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论 如画” 类画 画互鉴 画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国维诗学与清代诗学的关系
8
作者 李晨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3-161,共9页
王国维之“境界说”不仅是一个词学命题,而且能与诗学传统产生诸多互动,尤其是与清代诗学关系密切。分析王国维诗学与清代诗学的关系,可从生成背景、理论主张、诗学宗尚、创作实践等若干方面展开,其中包含变与不变的成分。从价值观来说... 王国维之“境界说”不仅是一个词学命题,而且能与诗学传统产生诸多互动,尤其是与清代诗学关系密切。分析王国维诗学与清代诗学的关系,可从生成背景、理论主张、诗学宗尚、创作实践等若干方面展开,其中包含变与不变的成分。从价值观来说,清代“诗教”主张诗的教化功能,王国维用审美无功利性召唤“美育”,亦保留了诗的教育意义。从王国维诗学与清代“神韵”“格调”“性灵”三说之关系来看,“境界”与“神韵”的关系,可从“兴”字切入;“境界”与“格调”的关系,可从“古”字切入;“境界”与“性灵”的关系,可从“情”字切入,均有继承与发展。从创作实践来看,王国维诗歌体现的是一种诗学“旧宗尚”,但也在哲理诗创作中与“诗界革命”的主张相合。王国维诗学的“古典”内涵,正是在于如何重释、重组古代诗学的要素,从而完成诗学的“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境界说 美育 哲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西湖诗的演进轨迹
9
作者 肖瑞峰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141,160,F0003,共14页
作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风景名胜,西湖酿成了西湖文学,而西湖文学又反哺西湖,造就了它的百代盛名。在西湖文学的艺术长廊里,唐代西湖诗居于引人瞩目的地位。其演进轨迹既有长久徘徊后的跃迁,也有陡然冲高后的回落。西湖诗发轫于... 作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风景名胜,西湖酿成了西湖文学,而西湖文学又反哺西湖,造就了它的百代盛名。在西湖文学的艺术长廊里,唐代西湖诗居于引人瞩目的地位。其演进轨迹既有长久徘徊后的跃迁,也有陡然冲高后的回落。西湖诗发轫于初唐。尽管初唐诗人的笔触还停留在西湖的外围,西湖诗却已水波初兴,开启了它的艺术征程。盛唐时西湖诗渐趋成熟,因孟浩然、李白等诗坛高手的助推而风生水起。至中唐元和、长庆年间,在经历过九曲回环的流程后,终于掀起了涛飞浪卷的洪峰,而傲立于洪峰之上呼风唤雨、驱雷驭电的主导者则是白居易。但在白居易之后,西湖诗并没有能延续山呼海啸、高潮迭起的洋洋大观。晚唐、唐末及五代,西湖诗的创作都相对沉寂,对比白居易的巅峰之作,呈现出断崖式下坠的趋向。不过,作为西湖文学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它仍然具备承先启后的独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西湖 演进轨迹 白居易 张祜 钱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禅一味:曾几茶诗中的禅学意蕴
10
作者 李娟 苏鑫磊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9,共7页
茶、禅文化经过长期全面系统的碰撞融合后,最终在宋代形成了“茶禅一味”的文化氛围,呈现出“雅”“清”“和”“寂”的文化特性。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曾几接受了茶禅文化特性,并表现在茶诗创作中。在语言层面,曾几接受了“看话禅”新鲜... 茶、禅文化经过长期全面系统的碰撞融合后,最终在宋代形成了“茶禅一味”的文化氛围,呈现出“雅”“清”“和”“寂”的文化特性。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曾几接受了茶禅文化特性,并表现在茶诗创作中。在语言层面,曾几接受了“看话禅”新鲜的思维方式,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中接受发展了“活法”,并在茶诗音韵和语言上追求自然平淡,形成了活泼清新的风格。在思想观念层面,曾几接受了茶禅“雅”“清”的精神内蕴,在日常生活和诗歌意境中表现出深远的禅意。在实践行动层面,他以茶会友,将茶禅之“和”表现在人际往来中;在个体修持中曾几以茶养性,以茶参禅,表现出茶禅之“寂”。深入解析曾几茶诗中所蕴含的茶禅精神,有助于加深学界关于宋代茶禅文化对诗歌影响方面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几 茶禅文化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琴诗中的诗乐观
11
作者 罗筠筠 李雅雯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6,共7页
以琴入诗,以诗颂琴,自先秦《诗经》就已经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发展出独特一脉的琴诗文化。琴诗作为一种特殊主题的文学作品,具有言志、放怀、悟道等审美作用,诗人通过对“琴”这一对古代文人最为重要的修身养性之... 以琴入诗,以诗颂琴,自先秦《诗经》就已经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发展出独特一脉的琴诗文化。琴诗作为一种特殊主题的文学作品,具有言志、放怀、悟道等审美作用,诗人通过对“琴”这一对古代文人最为重要的修身养性之器的吟诵,抒发内心的情怀,感悟人生的道理,进而获得心灵上的解放与对道的形而上之体悟。白居易是历史上琴诗写作最多也最有味道的,并形成了其诗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琴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竟陵派“活物”诗论及其影响
12
作者 郑凯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7,共9页
以钟惺和谭元春为代表,竟陵派秉持“活物”诗观,体现在文章、书信、《古诗归》《唐诗归》及相关讨论中,最终由钟惺在评《诗经》后提出“《诗》,活物也”。竟陵派“活物”诗论受当时政坛环境、文坛风气及前代诗学等多种因素影响,也与钟... 以钟惺和谭元春为代表,竟陵派秉持“活物”诗观,体现在文章、书信、《古诗归》《唐诗归》及相关讨论中,最终由钟惺在评《诗经》后提出“《诗》,活物也”。竟陵派“活物”诗论受当时政坛环境、文坛风气及前代诗学等多种因素影响,也与钟惺、谭元春的个性和际遇相关,涉及诗歌创作、文本、鉴赏多个方面,主张诗歌创作灵动新异、诗歌文本涵义隽永、解读灵变,归旨于“隐秀”,在明清之际引起强烈反响,产生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成为中国文论史上的经典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为活物 经》 诗归 隐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礼入诗:《诗经》训诫辞令蜕变与西周君臣秩序变动
13
作者 李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28,共6页
《诗经》中保留了大量西周时代的训诫辞令。早期、中期的训诫辞令多依附于典礼中的训诫仪式而存在,是君对臣的单向训诫,以此宣示王权至上的君臣秩序。西周晚期训诫辞令逐渐淡出典礼仪式语境,出礼入诗,转向臣对君的讽谏,实现了由典礼仪... 《诗经》中保留了大量西周时代的训诫辞令。早期、中期的训诫辞令多依附于典礼中的训诫仪式而存在,是君对臣的单向训诫,以此宣示王权至上的君臣秩序。西周晚期训诫辞令逐渐淡出典礼仪式语境,出礼入诗,转向臣对君的讽谏,实现了由典礼仪式的附属辞令向独立存在的诗歌话语的转变。训诫辞令脱胎于训诫仪式的典礼根壤而独立诗化,蜕变为《诗经·大雅》中的训诫诗,指向了君臣秩序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贵族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雅》 训诫 君臣秩序 讽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为郎领郡诗”的生成机制及独特风貌
14
作者 李德辉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3,共9页
“为郎领郡诗”是基于唐代郎官与刺史互相迁转的用人制度而形成的一种诗歌。随着刺史、郎官中外迁转的常态化,这一职官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这类诗歌多为唐人自尚书省郎官出为刺史或自刺史入为郎官授职赴任期间的叙事抒情之诗,... “为郎领郡诗”是基于唐代郎官与刺史互相迁转的用人制度而形成的一种诗歌。随着刺史、郎官中外迁转的常态化,这一职官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这类诗歌多为唐人自尚书省郎官出为刺史或自刺史入为郎官授职赴任期间的叙事抒情之诗,具有事例的典型性,能够深层次反映唐人内外官调遣的心态变化及文学效应。随着诗人的出入中外,“为郎诗”“领郡诗”交替产生,前后相接,时空相对,互相依存。诗人在赴任路上回溯过往,前瞻未来,立足当下,其运动轨迹与诗歌的叙述空间都介于江湖和廊庙之间,既带有山林皋壤风味,也不乏宫廷台阁体气,由此形成“为郎领郡诗”独特的艺术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官 刺史 唐代职官制度 “为郎领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元代湖湘诗的本土化
15
作者 张艳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3,共10页
诗歌的本土化,最重要的是诗人的本土化,其次是本土诗人的本土书写。湖湘本土诗人队伍在元代形成,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们,咏歌乡邦山川,礼敬乡国先贤,深爱家乡风物。本土诗人写作的湖湘本土诗,一改前此湖湘诗的面貌,不再是外来者的异乡审... 诗歌的本土化,最重要的是诗人的本土化,其次是本土诗人的本土书写。湖湘本土诗人队伍在元代形成,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们,咏歌乡邦山川,礼敬乡国先贤,深爱家乡风物。本土诗人写作的湖湘本土诗,一改前此湖湘诗的面貌,不再是外来者的异乡审视,脱去了贬谪者的失意愤激。他们以当地人的眼光、思维与表达习惯抒写湖湘,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学和人文精神。既是对唐宋湖湘书写的转型,也对明清湖湘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是湖湘地域文学史上独具价值又长期被忽视的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湖湘 本土化 人队伍 湖湘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罗诗力与中国现代民族诗人的诞生
16
作者 刘奎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1,共12页
在晚清诗界革命的脉络中,不同于梁启超、黄遵宪等对新意境、新风格的试验,鲁迅重在引介新诗人和新精神。他从文明史的角度,透过20世纪精神重新发现浪漫主义的价值,通过摩罗诗力召唤内面自觉的现代诗人,以激发、培植并具现新的民族精神... 在晚清诗界革命的脉络中,不同于梁启超、黄遵宪等对新意境、新风格的试验,鲁迅重在引介新诗人和新精神。他从文明史的角度,透过20世纪精神重新发现浪漫主义的价值,通过摩罗诗力召唤内面自觉的现代诗人,以激发、培植并具现新的民族精神。在被迫从传统转进现代的语境下,鲁迅要同时确立现代个人主体与民族主体,立人是前提,现代民族国家是由自觉之人组成的有机体。在个体与民族主体的同构关系中,鲁迅批判传统思想中的不撄人心,倚重新诗人的精神力和想象力,尤其强调复仇精神;为重建平等的民族秩序,批判兽性爱国对强权逻辑的再生产;宣扬弱小民族的反抗意志,旨在建立具有反身性和共情能力的现代个人主体和民族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摩罗 民族 浪漫主义 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寓文人的离散心理与边疆风物书写——以《粤西诗载》为中心
17
作者 张啸 吕忠山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5,154,共12页
清代《粤西诗载》作为边疆文学经典,系统收录了流寓文人的诗作,为考察边疆风物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关键文本。广西地域奇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这些流寓作家产生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离散心理,流寓作家通过诗歌把这种离散心... 清代《粤西诗载》作为边疆文学经典,系统收录了流寓文人的诗作,为考察边疆风物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关键文本。广西地域奇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这些流寓作家产生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离散心理,流寓作家通过诗歌把这种离散心理表达出来,构成广西的风物书写。流寓文人关于广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描绘也为后人了解古代广西风物和诗人自身的心路历程提供了窗口。流寓带来的离散,对广西在文学、地域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学见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 流寓文人 离散心理 风物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赞曰:《文心雕龙》关键词阐释的诗径与理路
18
作者 李小兰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9,共7页
《文心雕龙》的“赞曰”,既是刘勰文论的一个关键词,又为刘勰文论的关键词阐释开辟了诗径与理路。50首“赞曰”皆为四言诗,直接赓续了《诗经》的诗性和理趣以及“以诗论诗”的言说方式,既将《文心雕龙》每篇的骈俪性书写贯彻到底,又对... 《文心雕龙》的“赞曰”,既是刘勰文论的一个关键词,又为刘勰文论的关键词阐释开辟了诗径与理路。50首“赞曰”皆为四言诗,直接赓续了《诗经》的诗性和理趣以及“以诗论诗”的言说方式,既将《文心雕龙》每篇的骈俪性书写贯彻到底,又对每篇的关键词阐释作出理论小结。“赞曰”之“诗”与“理”兼美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左提右挈,精味兼载”,其骈体俪辞,兼载对句之美与辩证之义;二是“约举尽情,昭灼送文”,其诗句的简洁明快,兼具情理与文采;三是“景语情语,皆为理语”,其抒情绘景,赋予关键词阐释以诗眼画境;四是“美中有刺,褒贬兼用”,虽说是劝百讽一,却也彰显出刘勰关键词阐释的批判精神。《文心雕龙》每篇的关键词阐释,在以篇名标目、正文敷理之后,最终以“赞曰”作结。以“赞曰”之“诗”“理”兼美为个案,系统总结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理论传统,或可为当下中国文论的话语建构提供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赞曰 关键词阐释 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英诞谐诗观及其实践
19
作者 王泽龙 温琳舒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1,共12页
“谐”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广泛存在于文学创作中。朱英诞的诗与“谐”存在不解之缘。朱英诞谐诗观,推重真实平淡的诗质,寓庄于谐的诗意,谐隐结合的诗语。依据谐诗的成分构成、情感色彩与书写内容,朱英诞谐诗呈现为典型性谐诗... “谐”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广泛存在于文学创作中。朱英诞的诗与“谐”存在不解之缘。朱英诞谐诗观,推重真实平淡的诗质,寓庄于谐的诗意,谐隐结合的诗语。依据谐诗的成分构成、情感色彩与书写内容,朱英诞谐诗呈现为典型性谐诗与渗透性谐诗、谐谑性谐诗与讽刺性谐诗、梦幻性谐诗与现实性谐诗。朱英诞谐诗实践表现出的特质为:反常合道、曲径通幽的诗思建构,雅俗结合、新鲜陌生的诗语选取,以奇取胜、以怪致笑的修辞手段。朱英诞将“谐”从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转化为趣味性的诗学营养,其诗呈现出庄谐杂陈、奇趣盎然的独特美学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英诞 谐隐结合 乖讹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灵运浙东山水诗及其后世嗣响
20
作者 胡可先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2,239,共12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端时期,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贡献最大,成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创作于出守永嘉和退居始宁时期,集中产生于浙东区域。谢灵运的浙东山水诗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呈现突出的个性。首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端时期,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贡献最大,成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创作于出守永嘉和退居始宁时期,集中产生于浙东区域。谢灵运的浙东山水诗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呈现突出的个性。首先,这些诗模山范水,极貌写真,代表了唐前山水诗的最高成就;其次,出守的肆意游遨与退居的融入山水,表现出谢灵运追慕隐逸的情怀;再者,身世的融入与心灵的贯注,也增加了山水诗的政治内涵;最后,这些诗对于后世山水诗特别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诗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谢灵运的山水诗是浙东山水诗的渊源,浙东诗路也是唐前山水诗的发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浙东山水 文学定位 隐逸情怀 政治内涵 后世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