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鉴别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良、恶性线缘结节状增厚
1
作者 樊敏 马雷 史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4-748,共5页
目的观察^(18)F-FDG PET/CT代谢参数鉴别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良、恶性线缘结节状增厚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50例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NSCLC术后患者、共52处线缘结节状增厚病灶,其中31例31处为NSCLC复发(复发组)、19例21处... 目的观察^(18)F-FDG PET/CT代谢参数鉴别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良、恶性线缘结节状增厚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50例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NSCLC术后患者、共52处线缘结节状增厚病灶,其中31例31处为NSCLC复发(复发组)、19例21处为良性病变(非复发组)。比较组间^(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包括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及病灶SUV_(max)/纵隔血池SUV_(max)(SUV_(max)-ratio);针对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代谢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鉴别NSCLC术后线缘良、恶性结节状增厚的价值。结果复发组病灶SUV_(max)、TLG及SUV_(max)-ratio均高于非复发组(P均<0.05);组间病灶M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SUV_(max)、TLG及SUV_(max)-ratio评估NSCLC术后良、恶性线缘结节状增厚病灶的AUC分别为0.854、0.805及0.8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可有效鉴别NSCLC术后良、恶性线缘结节状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复发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型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re structur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Chinese local mudstone before and after the first cycle of wetting and drying
2
作者 ZHANG Qing-song LIU Zhi-bin +3 位作者 TANG Ya-sen DENG Yong-feng LUO Ting-yi MENG Fan-x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582-596,共15页
As a typical sedimentary soft rock,mudsto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easily softened and disintegrated under the effect of wetting and drying(WD).The first cycle of W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ire WD ... As a typical sedimentary soft rock,mudsto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easily softened and disintegrated under the effect of wetting and drying(WD).The first cycle of W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ire WD cycles.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was used as a non-destructive tool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mudstone due to the first cycle of WD.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WD leads to an increase of pore volume and pore connectivity in the mudstone.The porosity and fractal dimension of each slice of mudstone not only increase in value,but also in fluctuation amplitude.The pattern of variation in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equivalent radii of connected,isolated pores and pore throats in mudstone under WD effect satisfies the Gaussian distribution.Under the effect of WD,pores and pore throats with relatively small sizes increase the most.The sphericity of the pores in mudstone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ore radius.The WD effect transforms the originally angular and flat pores into round and regular pores.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deterioration and catastrophic mechanisms of mudstone under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DSTONE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pore structure pore morph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肺微结节86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取材活检术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平 曹军丽 +5 位作者 张庆怀 张彦秋 顾涛 付占昭 王欣 张雪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49-1051,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对肺部孤立性微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T引导经皮穿刺术对86例肺部直径≤1 cm孤立性微结节取材活检,并与手术或临床随访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中该...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对肺部孤立性微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T引导经皮穿刺术对86例肺部直径≤1 cm孤立性微结节取材活检,并与手术或临床随访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中该方法对恶性结节32例的诊断灵敏度达87.5%(28/32),阳性预测值为100%;对良性结节56例的诊断特异度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5.7%(24/28);总诊断符合率为92.9%(52/56)。气胸发生率7.1%(4/56),咳血发生率为8.9%(5/56),均未行特殊处理而自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次数是气胸发生的危险因素(χ2=4.088,P=0.043),也是咳血的危险因素(χ2=5.659,P=0.017),而结节大小和上述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对肺部直径≤1 cm孤立性微结节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微结节 活组织检查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经皮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形放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缩小纵隔淋巴结区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石玉生 邓晓刚 陈龙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53-656,共4页
目的:CT结合PET肿瘤显像,缩小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的临床靶区,不做淋巴引流区预防性照射,减少食管和肺的放射损伤。方法:76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前32人接受了PET检查,对于CT和PET都认为没有淋巴结转移的纵隔区域不作预... 目的:CT结合PET肿瘤显像,缩小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的临床靶区,不做淋巴引流区预防性照射,减少食管和肺的放射损伤。方法:76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前32人接受了PET检查,对于CT和PET都认为没有淋巴结转移的纵隔区域不作预防性照射;另44例患者给予常规淋巴引流区预防性照射,PET检查组患者的临床靶体积平均缩小了近1/3。两组患者放疗方法相同,加速分割照射,3Gy/次,5次/周,预防剂量42~45Gy/14~15次/3周,治疗剂量60~63Gy/20~21次/4~5周。结果:PET检查组和非PET检查组照射野外淋巴结失控分别为6.3%和4.5%(P=0.831);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5.6%、和45.5%(P=0.006);两组患者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和远期肺纤维化发生率分别为6.3%、9.1%和68.8%、75.0%(P=0.982和P=0.547)。结论:缩小临床靶体积后,靶区外淋巴结复发率无增加,而放射性肺和食管损伤减轻,尤其是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下降明显。CT结合PET缩小纵隔临床靶体积优于传统的纵隔预防性照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核素脑血管造影特点与CT、EEG、脑血流图对比分析
5
作者 刘兴仁 宋利春 +3 位作者 张德英 裴著果 刘中林 潘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68-70,共3页
本文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核素脑血管造影、CT、EEG、脑血流图4种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它们在临床应用上的特点及核素脑血管造影的独特诊断价值。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核素脑血管造影 脑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的适应性 被引量:2
6
作者 洪泰 罗健辉 +2 位作者 丁彬 彭宝亮 耿向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9-183,共5页
针对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适用范围不明确的问题,对比了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可视化技术的原理与功能,分析了它们在驱油剂评价中的应用范围与存在的问题。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 针对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适用范围不明确的问题,对比了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可视化技术的原理与功能,分析了它们在驱油剂评价中的应用范围与存在的问题。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和CT适用于驱油剂驱油机理的研究,前者侧重于微观,后者侧重于宏观;CT和MRI适用于驱油剂驱油性能的评价,前者侧重于轻质油体系下剩余油饱和度的沿程分布,后者侧重于稀油体系下剩余油在不同孔径孔隙内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 核磁共振成像(MRI) 驱油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T/CT图像融合鉴别诊断疑似骨转移灶良恶性的价值 被引量:23
7
作者 马玉波 王忠 +3 位作者 顾爱春 远奇 徐枫 刘平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46-1250,共5页
目的分析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融合图像对平面骨显像中疑似肿瘤骨转移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临床拟排除肿瘤骨转移患者187例,常规99m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全身骨平面显像,若发现疑... 目的分析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融合图像对平面骨显像中疑似肿瘤骨转移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临床拟排除肿瘤骨转移患者187例,常规99m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全身骨平面显像,若发现疑似骨转移(或不能确定)者,则当即追加相应骨的局部核素SPECT和CT检查,并进行SPECT/CT图像融合分析,鉴别或明确疑似病灶的性质,并对部分病例随访或追加检查验证,统计分析单纯SPECT、CT和SPECT/CT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疑似病灶共计340个。SPECT/CT融合图像明确为良性病灶137个(40.3%),恶性病灶172个(50.6%),仍可疑者31个(9.1%),与单纯SPECT、CT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2例获得有明确诊断结论的随访,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符合率)和误诊率分别为93.8%(15/16)、87.5%(14/16)、90.6%(19/32)和9.4%(3/32)。结论 SPECT/CT融合图像分析对疑似肿瘤骨转移灶有较高的鉴别或定性诊断价值,但仍有必要结合其他诊断手段综合分析,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图像融合 骨显像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4例肺癌CT征象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周全 陈金城 陈咏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07-111,共5页
目的 :探讨肺鳞癌、肺腺癌的CT鉴别要点。方法 :对 51例肺鳞癌及 4 3例肺腺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鳞癌 70 6%为中央型 ,2 9 4 %为周围型 ;腺癌 4 7%为中央型 ,95 3%为周围型。 15例周围型肺鳞癌均表现为肿块 ,而 4 1例周... 目的 :探讨肺鳞癌、肺腺癌的CT鉴别要点。方法 :对 51例肺鳞癌及 4 3例肺腺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鳞癌 70 6%为中央型 ,2 9 4 %为周围型 ;腺癌 4 7%为中央型 ,95 3%为周围型。 15例周围型肺鳞癌均表现为肿块 ,而 4 1例周围型肺腺癌中 ,5例为局灶性实变 ,3例为两肺弥漫性实变与结节。在周围型肺癌中 ,肺腺癌肿块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小泡征及早期远处转移多见 ,三级支气管受累少见 ;而鳞癌的三级支气管受累征、局灶性坏死、瘤周肺野改变明显 ,毛刺征、小泡征及胸膜凹陷征少见。肺腺癌、鳞癌肿块内均可见小钙化灶。在中央型肺癌均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及远方阻塞性肺部改变 ,但腺癌少见 ,而鳞癌多见且有多枝蔓延的趋势。结论 :胸部CT观察肺癌的征象较确切 ,但在影像学判断肺癌组织学类型方面较常规X线胸片未见明显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组织类型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CT征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3种CT/MRI图像融合方法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孝深 胡超苏 +4 位作者 邱健健 胡伟刚 陆惠忠 李龙根 冯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82-285,共4页
背景与目的:MRI是鼻咽癌诊疗的主要工具,但基于MRI的治疗计划系统并不成熟,临床上多采用CT/MRI融合的方法勾画靶区。本研究探讨3种CT/MRI融合方法在鼻咽癌诊疗中的应用,并比较3种方法的图像融合效果。方法:15例鼻咽癌患者模拟放射治疗... 背景与目的:MRI是鼻咽癌诊疗的主要工具,但基于MRI的治疗计划系统并不成熟,临床上多采用CT/MRI融合的方法勾画靶区。本研究探讨3种CT/MRI融合方法在鼻咽癌诊疗中的应用,并比较3种方法的图像融合效果。方法:15例鼻咽癌患者模拟放射治疗的体位、采用面罩固定分别进行CT和MRI扫描,全部图像经网络传送到治疗计划工作站,分别采用标记点法、相关法和归一化互信息法进行CT/MRI融合。记录达到满意融合效果时花费的时间;测量X轴和Y轴方向上的融合误差;分别根据CT和MRI图像勾画上颌窦的轮廓,记录上颌窦中心坐标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来比较3种融合方法花费的时间,X、Y坐标方向上的融合误差,上颌窦中心坐标的差异。结果:标记点法、相关法和归一化信息法融合3种融合方法花费的平均时间分别为(6.2±1.3)、(5.2±1.1)和(5.2±1.0)min,标记点法花费的时间最长(χ2=14.824,P=0.001),相关法和归一化互信息法花费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62,P=0.78)。3种方法在X轴方向的平均融合误差为(0.68±0.21)、(0.71±0.19)、(0.69±0.27)mm(χ2=0.25,P=0.97),Y轴方向的平均融合误差分别为(1.13±0.16)、(1.15±0.21)、(1.15±0.18)mm(χ2=0.53,P=0.87)。上颌窦中心坐标在X轴方向的平均差异分别为(0.37±0.16)、(0.36±0.18)、(0.37±0.16)mm(χ2=0.25,P=0.97);在Y轴方向的平均差异分别为(0.54±0.17)、(0.55±0.15)、(0.54±0.16)mm(χ2=0.29,P=0.93);在Z轴方向的平均差异分别为(0.7±0.7)、(0.6±0.8)、(0.5±0.7)mm(χ2=0.91,P=0.68)。结论:标记点法、相关法和归一化互信息法都能达到满意的CT/MRI融合效果,标记点法花费的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图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17例CT表现与病理 被引量:14
10
作者 梁文杰 周先勇 许顺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non-Hodgkin′s lymphoma,PPNHL)的肺部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8月-2007年12月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经病理学证实的17例PPNHL的CT表现,结合病...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non-Hodgkin′s lymphoma,PPNHL)的肺部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8月-2007年12月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经病理学证实的17例PPNHL的CT表现,结合病理结果分析其病理过程,并探讨CT特征出现的病理学基础。结果:17例患者中7例病变累及双肺,6例累及右肺,4例累及左肺,其中12例累及右肺中叶。肺内CT表现形式多样:1单发肿块(结节)型5例,其中有空气支气管征3例、病灶跨叶分布1例、轻至中度强化3例;2肺炎样实变型6例,其中有空气支气管征6例、病灶跨叶分布3例、轻至中度强化3例;3多发结节型1例,并有空气支气管征;4混合型5例,其中有空气支气管征5例、跨叶分布2例、轻至中度强化4例。病理组织学均表现为支气管周围间隙的淋巴瘤细胞的浸润。结论:PPNHL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肺内多种形态的病变同时出现,右肺中叶多有累及,病灶内见明显空气支气管征,病灶有跨叶分布和轻至中度强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放射摄影术 淋巴瘤 非霍奇金/放射摄影术 放射摄影术 胸部 回顾性研究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诊断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得旺 唐光健 +3 位作者 李欣 区俊兴 彦有霞 王建斌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926-928,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1995年8月-2009年9月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原发性肺淋巴瘤11例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CT表现:4例累及双肺,7例累及单肺。征象多种多样。肿块型4例,密度大部均匀密实,其...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1995年8月-2009年9月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原发性肺淋巴瘤11例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CT表现:4例累及双肺,7例累及单肺。征象多种多样。肿块型4例,密度大部均匀密实,其中1例含空气支气管征,普遍缺少毛刺,1例跨叶分布。肺炎实变型3例,其中2例含空气支气管征,1例跨叶,1例磨玻璃影。混杂型4例,片状侵润、粟粒、结节、小肿块、索条状、网结状混合影,以一种病灶为主,两种或多种并存,其中含空气支气管征2例,跨叶分布3例,磨玻璃影2例。其中10例增强检查均为轻至中度强化,3例病灶内可见走形正常的血管影。结论:原发性肺淋巴瘤影像表现多样,以肿块型和肺炎实变型较多见,亦可多种形态病变同时存在,空气支气管征,跨叶分布,磨玻璃影,轻至中度强化,病灶内正常走形血管影,影像与症状及病程不一致,有一定提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肺淋巴瘤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酸罗格列酮对去势大鼠骨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胜广 张倩 +5 位作者 盛春君 程晓云 杨篷 曲伸 吴国亭 李文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02-1405,共4页
目的:研究马来酸罗格列酮对去势大鼠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21只24周龄Wistar大鼠双侧卵巢切除,随机分为对照组、罗格列酮A(RA)组、罗格列酮B(RB)组,每组7只。RA组、RB组每只大鼠分别给予马来酸罗格列酮0.35 mg/d、0.70 mg/d(以生理盐水... 目的:研究马来酸罗格列酮对去势大鼠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21只24周龄Wistar大鼠双侧卵巢切除,随机分为对照组、罗格列酮A(RA)组、罗格列酮B(RB)组,每组7只。RA组、RB组每只大鼠分别给予马来酸罗格列酮0.35 mg/d、0.70 mg/d(以生理盐水溶解灌胃),对照组以相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4周后使用micro-CT分别测定股骨、胫骨、椎骨的骨量/组织量(BV/TV)、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分离度(Tb.Sp)、骨表面积/骨量(BS/BV)。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A组及RB组各部位(股骨、胫骨、椎骨)Tb.N、Tb.Th和BS/BV(RA组胫骨除外)均减少(P<0.05或P<0.01);胫骨、椎骨Tb.Sp增加(P<0.05),股骨Tb.Sp无改变(P>0.05);各部位BV/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检测指标在RA组与RB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罗格列酮后,骨微结构受到损伤,且主要集中于松质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格列酮 卵巢切除术 x线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与PET诊断鼻咽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丽娟 吴金陵 +3 位作者 仇道斌 李家敏 吕杰 原新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 评价CT与PET对鼻咽癌 (NPC)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2例NPC患者行CT和PET两项检查 ,分析比较二者检查结果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结果  16例未治疗的NPC患者CT确诊 15例 ,PET确诊 16例。 36例治疗后复查的患者 ,CT确诊复发 15例 ,PET... 目的 评价CT与PET对鼻咽癌 (NPC)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2例NPC患者行CT和PET两项检查 ,分析比较二者检查结果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结果  16例未治疗的NPC患者CT确诊 15例 ,PET确诊 16例。 36例治疗后复查的患者 ,CT确诊复发 15例 ,PET为 2 4例 ,其中 13例二者结果相符合 ,不符合的患者中 10例为治疗导致局部解剖结构改变及瘢痕形成使CT结果无法确定复发而PET确定为阳性。全部患者PET较CT多确定转移 2 6例。结论 CT是诊断鼻咽癌简便、有效的方法 ;但在治疗前分期、鉴别治疗后肿瘤有无残存、复发及远处转移方面 ,PET明显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颞骨高分辨率CT分析维吾尔族患者颈静脉球高度的分布特征
14
作者 宋跃帅 奴尔买买提·吾布力哈斯木 +5 位作者 侯学阳 李胜胜 马随斌 惠先飞 海日古丽·热黑木 龚树生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4-778,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维吾尔族患者颈静脉球在颞骨高分辨率CT(high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上纵向空间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3月—2020年10月就诊的维吾尔族且具备颞骨HRCT资料的患者。以内听道底壁、耳蜗底周底壁和... 目的回顾分析维吾尔族患者颈静脉球在颞骨高分辨率CT(high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上纵向空间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3月—2020年10月就诊的维吾尔族且具备颞骨HRCT资料的患者。以内听道底壁、耳蜗底周底壁和骨性外耳道底壁为标准将颞骨在纵向空间上分为7个层面,分析颈静脉球在纵向空间上的分布。设定达到和超过耳蜗底转为高位颈静脉球的标准,记录不同层面上颈静脉球相应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乳突气化程度,分析各参数对高位颈静脉球的影响。结果颈静脉球从上至下7个层面的数量依次为:17耳(2.44%),22耳(3.16%),110耳(15.80%),87耳(12.50%),236耳(33.91%),78耳(11.21%)和146耳(20.98%)。未成年、成人、男性、女性、左侧、右侧、气化型乳突、板障型乳突、硬化型乳突条件下高位颈静脉球占比分别为:46.43%(78耳),29.92%(158耳),28.57%(100耳),39.31%(136耳),26.44%(92耳),41.38%(144耳),33.88%(123耳),33.57%(93耳),35.14%(13耳)。年龄、性别、侧别、乳突类型相比,χ^(2)(P值)分别为:15.49(<0.001),8.947(0.003),17.336(<0.001)和0.037(0.982)。结论维吾尔族患者颈静脉球在纵向空间分布上有规律可循,年龄、性别、侧别对高位颈静脉球的分布有影响,未成年、女性、右侧条件下出现颈静脉球高位的几率较大,乳突气化程度对颈静脉球的分布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 颈静脉球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