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冠脉微循环障碍中的诊断性能研究
1
作者 贾硕 程功 +4 位作者 关蕾 冯盼盼 许百灵 方伟 张骥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22-1127,共6页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患者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原因可能与合并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有关,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作为可定量检测CMD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一项无创检测手段,在此类人群中的诊断性...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患者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原因可能与合并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有关,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作为可定量检测CMD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一项无创检测手段,在此类人群中的诊断性能研究较少。目的评估使用升级采集技术及新的心肌血流定量分析软件后的SPECT在PCI后合并CMD患者的诊断性能。方法纳入2020年11月—2021年11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因冠心病行PCI后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住院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通过温度/压力导丝测算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筛选出FFR>0.8且术后无心外膜下血管梗阻性狭窄的患者共20例,共60条血管纳入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IMR与CFR的相关性。以IMR为金标准,绘制CFR诊断CM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20例CMD患者纳入研究,男15例,女5例,患者平均年龄(64.2±9.3)岁。纳入的60条血管中有21条为左前降支,17条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22条为右冠状动脉。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R与CFR呈负相关(r=-0.526,P<0.001)。CFR诊断CMD的AUC为0.840(95%CI=0.716~0.964),截断值为1.985。结论SPECT在PCI后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使用升级采集技术及新的心肌血流定量分析软件后的SPECT可作为诊断PCI后无心外膜下血管梗阻性狭窄患者是否存在CMD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微循环障碍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临床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的三维CAD模型重构方法 被引量:21
2
作者 段黎明 刘元宝 +1 位作者 吴志芳 张金波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9-486,共8页
为解决复杂形状产品的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的重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的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的重构方法。首先用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对产品进行扫描,得到产品切片图像,然后通过切片图像获取体数据;在采... 为解决复杂形状产品的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的重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的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的重构方法。首先用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对产品进行扫描,得到产品切片图像,然后通过切片图像获取体数据;在采用高斯滤波对体数据进行预处理后,使用移动立方体算法重建三维表面,并用顶点删除法和二次误差测度算法简化三维表面;在采用Laplacian算法平滑三维表面后,将三维表面模型保存为STL格式的文件;最后,将STL格式的文件导入到UG中,重构出产品的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实际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工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 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表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和^(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对疑似甲状腺癌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3
作者 赖兴建 张波 +2 位作者 姜玉新 戴晴 赵瑞娜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3-397,共5页
目的评价超声和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FDGPET)/计算机断层成像(CT)对甲状腺癌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术前颈部超声和FDGPET/CT检查并获得甲状腺及颈部淋巴... 目的评价超声和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FDGPET)/计算机断层成像(CT)对甲状腺癌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术前颈部超声和FDGPET/CT检查并获得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病理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于甲状腺癌,超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2%和63.6%,FDGPET/CT分别为76.5%和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超声相比,FDGPET/CT不会增加诊断信息。对于颈部转移淋巴结,超声和FDGPET/CT的敏感性分别为68.0%和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特异性均为96.7%;对于Ⅱ和Ⅴ区淋巴结转移,FDGPET/CT较超声可提供更多诊断信息。结论无需联合应用超声和FDGPET/CT鉴别甲状腺结节,但对于怀疑颈部常见转移区域之外出现转移的病例,可考虑联合应用超声和FDGPET/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超声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及计算机断层成像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张青 朱庆莉 +3 位作者 姜玉新 张波 戴晴 楼海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1-564,602,共5页
目的总结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超声和计算机断层成像(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确诊的HAML患者的超声声像图和CT影像特点,对病变大小、包膜、内部回声特点及血流特点进行总结。结果超声检查对12例病变均准确定位... 目的总结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超声和计算机断层成像(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确诊的HAML患者的超声声像图和CT影像特点,对病变大小、包膜、内部回声特点及血流特点进行总结。结果超声检查对12例病变均准确定位,声像图表现为形态规则且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分为3型:均匀中强回声5例,不均匀回声5例,均匀低回声2例。2例探及动脉血流信号。CT表现:脂肪低密度为主3例,混杂密度6例,软组织低密度3例。超声和CT的表现与病灶内脂肪、平滑肌和血管的组成和分布密切相关。结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内的脂肪成分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超声检查与CT检查在探测HAML中脂肪成分方面各有优势,二者联合可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超声 计算机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标记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中棕色脂肪摄取的规律和特点 被引量:5
5
作者 程午樱 朱朝晖 欧阳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0-373,I0007,I0008,共6页
目的明确18F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计算机断层成像(CT)中棕色脂肪(BAT)摄取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7月~2009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PET/CT躯干显像的1080例次患者的图像。结果共41例次(3.8%)... 目的明确18F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计算机断层成像(CT)中棕色脂肪(BAT)摄取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7月~2009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PET/CT躯干显像的1080例次患者的图像。结果共41例次(3.8%)有不同程度BAT摄取:主要在寒冷季节出现;常对称累及肩颈部和脊柱两侧,纵隔和腹部摄取常伴有体表摄取;女性比例高于男性(P=0.0030);平均年龄(P=0.0001)和体重指数(P=0.0415)明显低于无BAT摄取者;3例患者在休息和保暖3~7d后行二次显像,BAT摄取明显减少。结论BAT摄取具有一定发生规律和特征表现,休息和保暖可减少其摄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标记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 棕色脂肪摄取 规律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药密度的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定量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吕宁 徐更光 +1 位作者 薛田 黄求安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78-1982,共5页
针对中大口径弹药装药密度无损检测中壳体边缘效应的影响,提出采用建模修正和去壳修正两种方法,优化现有的密度对比法模型。对比两种修正方法的测量结果表明,对于钢制壳体弹药装药密度检测,去壳修正法的测量精度要优于建模修正法。研究... 针对中大口径弹药装药密度无损检测中壳体边缘效应的影响,提出采用建模修正和去壳修正两种方法,优化现有的密度对比法模型。对比两种修正方法的测量结果表明,对于钢制壳体弹药装药密度检测,去壳修正法的测量精度要优于建模修正法。研究内容对弹药装药局部密度的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 装药密度 边缘效应 定量测量 射线硬化 射线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束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快速定位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明君 张定华 +2 位作者 黄魁东 张顺利 于清超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455-1460,共6页
针对锥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T)系统的定位参数测量问题,设计了一种简易的标准圆杆测具,并提出了基于该圆杆测具的快速定位测量方法。该方法在锥束CT成像区域中的4个位置分别对圆杆测具进行DR成像,得到4幅投影图像,然后利用圆杆测具在锥束C... 针对锥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T)系统的定位参数测量问题,设计了一种简易的标准圆杆测具,并提出了基于该圆杆测具的快速定位测量方法。该方法在锥束CT成像区域中的4个位置分别对圆杆测具进行DR成像,得到4幅投影图像,然后利用圆杆测具在锥束CT系统中的成像特性,通过简单计算快速获取影响锥束CT切片图像质量的5个主要定位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在数分钟内获取亚像素级的锥束CT系统定位参数,且由该参数重建的切片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处理技术 锥束计算机断层成像 定位参数 圆杆测具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的装药底隙无损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吕宁 徐更光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7-162,共6页
在弹药装药底隙检测中,运用密度对比法结合体积效应,将底隙测量转化为弹底密度变化的测量,建立弹底扫描断层中心部位计算机断层成像(CT)值变化与底隙值之间的数学模型,解决底隙测量理论与实际操作中的难题。预置底隙测量实验结果... 在弹药装药底隙检测中,运用密度对比法结合体积效应,将底隙测量转化为弹底密度变化的测量,建立弹底扫描断层中心部位计算机断层成像(CT)值变化与底隙值之间的数学模型,解决底隙测量理论与实际操作中的难题。预置底隙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完成对0.20~0.50mm底隙的测量,最大相对误差小于3.5%,可实现对装药底隙的定性判断与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 密度对比 底隙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影补偿的显微计算机断层成像空间分辨率增强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保磊 杨民 傅健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14-1118,共5页
显微计算机断层成像(CT)可以通过提高投影放大比来提高成像空间分辨率,但是对于一定尺寸的工件,随着放大比的增大容易引起投影截断,导致投影数据不完备,重建的图像存在伪影和衰减系数漂移。提出了一种投影补偿的方法来补全截断的投影数... 显微计算机断层成像(CT)可以通过提高投影放大比来提高成像空间分辨率,但是对于一定尺寸的工件,随着放大比的增大容易引起投影截断,导致投影数据不完备,重建的图像存在伪影和衰减系数漂移。提出了一种投影补偿的方法来补全截断的投影数据。该方法对工件执行高放大比和低放大比两次扫描成像,其中低放大比下的投影数据没有被截断。在低放大比下执行低分辨率图像重建,将重建的CT图像数字放大并重投影以得到与高放大比下投影数据相匹配的截断投影的估计值。将估计出的截断投影与高放大比下的投影组合并进行滤波反投影重建,得到空间分辨率局部增强的显微CT图像。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均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处理技术 X射线成像 显微计算机断层成像 投影补偿 空间分辨率 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的护理体会
10
作者 宦欢 李毅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10B期46-47,共2页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作为当今医疗影像学中最先进的设备,融合了PET的功能图像,又兼顾了CT的解剖图像,使两者合二为一,产生高清晰的融合影像,并...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作为当今医疗影像学中最先进的设备,融合了PET的功能图像,又兼顾了CT的解剖图像,使两者合二为一,产生高清晰的融合影像,并通过智能化合成分析,有效降低了PET或CT的误差。PET/CT应用最为广泛而成熟的领域是恶性肿瘤的诊断,尤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胃癌 检查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不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斑块性质的临床特征分析
11
作者 马亚宁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4期3354-3357,共4页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不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CTCA)斑块性质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在安康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并根据CTCA检查对斑块性质的判断分为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钙化斑块组,选择同期在安康市中心医院体检的健康...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不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CTCA)斑块性质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在安康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并根据CTCA检查对斑块性质的判断分为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钙化斑块组,选择同期在安康市中心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4组受试者血清中物质代谢指标、细胞因子、胶原合成和降解指标的含量。结果: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钙化斑块组患者血清中UA、Hcy、PCSK9、LDL-C、GDF-15、CXCL5、hs-CRP、RANTES、IL-6、MMP1、ST2、CysC、ICTP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患者血清中UA、Hcy、PCSK9、LDL-C、GDF-15、CXCL5、hs-CRP、RANTES、IL-6、MMP1、ST2、CysC、I-CTP的含量显著高于钙化斑块组(P<0.05),软斑块组患者血清中UA、Hcy、PCSK9、LDL-C、GDF-15、CXCL5、hs-CRP、RANTES、IL-6、MMP1、ST2、CysC、I-CTP的含量显著高于混合斑块组(P<0.05)。结论:CTCA能够准确判断冠心病患者的斑块性质并评估斑块性质变化过程中物质代谢、细胞因子分泌、胶原合成和降解的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 细胞因子 胶原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在诊断口腔癌颌骨侵犯中的价值: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晓念 罗奋娟 +3 位作者 乔翔鹤 杨文宾 林洁 李春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3-418,共6页
目的评价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技术在诊断口腔癌下颌骨侵犯的诊断效能。方法对5个常用数据库进行电子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8月5日;并对纳入研究参考文献进行手检。研究质量由两位评价者独立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标准... 目的评价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技术在诊断口腔癌下颌骨侵犯的诊断效能。方法对5个常用数据库进行电子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8月5日;并对纳入研究参考文献进行手检。研究质量由两位评价者独立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标准进行评价并提取数据。运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研究,共涉及患者460名。1项研究存在低偏倚风险,2项研究存在高偏倚风险,7项研究偏倚风险不清。合并敏感度为0.99[95%可信区间=0.87~1.00]。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95%可信区间=0.90~0.95],Q*点处敏感度为0.99,特异度为0.61。其合并阳性预测值为2.555,合并阴性预测值为0.015,而合并诊断比值比为5.115。结论 SPECT在诊断口腔癌下颌骨侵犯中敏感度较高,适合用于排除没有骨侵犯存在的患者,但特异度低,不适合进行确诊,临床医生应该根据具体患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口腔癌 下颌骨 诊断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机器人系统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在颈椎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邢俊 孙炎冰 +4 位作者 朱子奇 李刚 焦静 倪其鸣 于红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3-507,共5页
目的:通过与常规X线摄影和CT进行比较,探讨Siemens双悬吊3D机器人系统(Multitom RAX)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BCT)在颈椎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在本院骨科就诊且因疑似颈椎疾病而分别行正侧位X线摄影(A组)、颈椎CT(B组)或3... 目的:通过与常规X线摄影和CT进行比较,探讨Siemens双悬吊3D机器人系统(Multitom RAX)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BCT)在颈椎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在本院骨科就诊且因疑似颈椎疾病而分别行正侧位X线摄影(A组)、颈椎CT(B组)或3D RAX CBCT(C组)检查的6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基于3组图像,测量每例患者颈椎解剖学参数,包括枕颈角(OC_(2)A)、第1胸椎倾斜角(T_(1)SA)、C_(2)与C_(7)矢状面轴向距离(cSVA)及颈椎前凸角(CL),并采用4级评分法评估图像质量。计算各组的辐射剂量,包括容积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剂量面积乘积(DAP)。对3组的各项解剖学参数的测量结果、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C两组的OC_(2)A、CL及cSVA分别为18.29°±6.73°、10.52°±12.53°、(26.77±10.33)mm及18.14°±7.23°、10.54°±11.08°、(27.07±9.26)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OC_(2)A、CL及cSVA分别为14.78°±6.98°、3.32°±13.70°和(21.92±8.85)mm,与A、C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2.5±0.65、B组:3.72±0.45、C组:3.52±0.6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较B组降低了54.6%,较A组DAP增大了8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颈椎检查时,采用3D机器人系统CBCT较常规X线能提供质量更高的图像且相比CT有更精准的站立位测量数据及更低的辐射剂量,能为临床提供更精准、更有价值的测量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3D机器人系统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与计算机断层成像对头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14
作者 徐波 李龙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453-455,共3页
正电子发射断层与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是当前最先进的代谢性成像技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理想的解剖和功能性融合影像,可更好地定位和评价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及其未知原发灶,有助于提高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本文就该... 正电子发射断层与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是当前最先进的代谢性成像技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理想的解剖和功能性融合影像,可更好地定位和评价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及其未知原发灶,有助于提高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本文就该技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 计算机断层成像 头颈部恶性肿瘤 颈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UI的计算机断层成像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宗桂 董晓军 +3 位作者 管海辰 曾令容 张英俊 黄民江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3-108,共6页
“医学影像设备学”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融合了多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但该门课程涉及的影像设备价格昂贵,绝大多数高校缺乏足够的资金购买以用于实验教学,导致计算机断层成像实... “医学影像设备学”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融合了多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但该门课程涉及的影像设备价格昂贵,绝大多数高校缺乏足够的资金购买以用于实验教学,导致计算机断层成像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虚拟仿真实验可以解决当前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因此,该文提出基于MATLAB的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并设计图形用户界面(GUI),能以人机通信的方式实现对计算机断层成像的动态仿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相关理论,还可以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成像 滤波反投影 直接反投影 MATL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条形注意力机制的电芯极片计算机断层图像分割
16
作者 刘泽芳 龙超 +4 位作者 刘学栓 韩艳 谭川东 谭辉 段黎明 《光学精密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525-3535,共11页
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测叠片电芯极片时,在CT图像中分割出极片是关键步骤。然而,由于叠片电芯的极片结构复杂、长宽比大,现有分割方法在速度与精度上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检测的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提... 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测叠片电芯极片时,在CT图像中分割出极片是关键步骤。然而,由于叠片电芯的极片结构复杂、长宽比大,现有分割方法在速度与精度上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检测的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种融合条形注意力机制的电芯极片CT图像分割网络。该网络主要由主干网络、条形空洞金字塔池化模块(Strip 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S-ASPP)和解码器模块组成。其中,主干网络设计为轻量型网络MobilenetV2,用于减少网络参数量并提高分割速度;S-ASPP模块中将全局池化设计为条形池化,用于减少条形特征信息的丢失,有效解决欠分割的问题;解码器模块的条形注意力机制用于关注图像中的边缘和细节信息,从而改善边缘模糊的问题。在电芯极片CT数据集上进行学习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网络对电芯极片的平均像素分类准确率(mAcc)、平均交互比(mIoU)、参数量和分割速度分别达到了98.62%,89.97%,5.814M,56.94 frame/s。相比DANet,DeepLabV3+,U-Net,HRNet和Segnext网络,本文网络的分割精度最高,分割速度优于DANet,DeepLabV3+,U-Net和HRNet网络,略逊色Segnext网络。综合考虑评价指标mIoU,mAcc,FPS,Parameters(M),本文方法在保持较低计算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极片分割的精度和效率,优于目前主流的分割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成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 深度学习 图像分割 叠片电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吴岩 唐朝朋 +8 位作者 周文泉 高建平 张征宇 葛京平 黄伟 周水根 魏武 徐振宇 薛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77-1280,共4页
目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微创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全身各部位血管疾病诊断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能较好的反映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肾异位血管,术前了解患肾的血管对术中操作有较好的指导。文... 目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微创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全身各部位血管疾病诊断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能较好的反映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肾异位血管,术前了解患肾的血管对术中操作有较好的指导。文中探讨术前行CTA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RLRN)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入院的98例肾细胞癌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68例,术前行肾血管CTA;对照组30例,术前未行CTA。分析行CTA检查的患者其肾动脉变异情况,统计2组患者手术肾蒂处理时间、锁扣夹使用数量、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病肾25%存在肾动脉变异分支;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肾蒂处理时间分别为(25.1±13.7)min和(35.6±12.2)min、出血量分别为(27.5±14.9)ml和(36.8±17.2)ml,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间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行肾动脉CTA能了解肾动脉变异情况,可缩短后腹腔镜肾癌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提高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8
作者 苏乃川 李春洁 +1 位作者 史宗道 杨娴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39,44,共5页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性试验。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献纳入及文献质量评价,应用MetaDisc 1.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分区为单位)的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84、0.93;诊断比值比为47.89;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73 8。结论 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很高,可以作为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选择,但在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其诊断费用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肿瘤转移 敏感度与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对左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与其分支夹角及径线指标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8
19
作者 任向杰 李彩英 +3 位作者 刘晓伟 王伟 马国景 于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80-783,共4页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256 iCT)探讨左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左冠脉分支夹角及近段径线定量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连续387例行256 iCT冠脉成像的患者影像资料。102例左冠脉正常患者,男性6...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256 iCT)探讨左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左冠脉分支夹角及近段径线定量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连续387例行256 iCT冠脉成像的患者影像资料。102例左冠脉正常患者,男性60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为30~76岁,平均年龄(52.10±9.65)岁;285例左冠脉斑块患者,男性166例,女性119例,年龄范围为28~83例,平均年龄为(55.65±10.40)岁。将患者按左冠脉有无斑块及斑块性质分为四组,正常组(n=102),非钙化斑块组(n=137),钙化斑块组(n=79),混合斑块组(n=69),并将左冠脉非钙化斑块组分为左前降支近段轻度(n=73)及中重度狭窄(n=57)两部分患者。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分别测量左冠脉分支角度、冠脉近段宽径、截面积,分析其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性质及局部管腔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左冠脉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3组左冠脉分支夹角、左前降支、回旋支近段径线及截面积均大于正常组(P〈0.05);非钙化斑块组左前降支轻度与中重度狭窄患者之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重度狭窄患者男性左冠脉夹角与径线指标均大于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56 iCT可以客观评价左冠脉分支夹角、狭窄程度及冠脉粥样斑块性质,本研究对冠脉病变预防、诊断及进一步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冠脉分支夹角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径线 冠状动脉截面积 计算机断层成像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弦图的计算机断层图像配准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晶晶 杨民 +1 位作者 刘静华 吴文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3-226,共4页
为了解决工业X射线无损检测中图像配准的问题,以计算机断层(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图像中物体的位置变化与采集的投影数据之间的理论关系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正弦图的CT图像配准算法.该算法结合实际的投影采集系统对投影信号进行... 为了解决工业X射线无损检测中图像配准的问题,以计算机断层(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图像中物体的位置变化与采集的投影数据之间的理论关系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正弦图的CT图像配准算法.该算法结合实际的投影采集系统对投影信号进行预处理,并利用投影信号的相关性寻找物体的位置变化,可以解决二维平行束和扇束投影采集方式下物体二维刚性变换的配准问题.由于提出的算法是在重建之前的投影域内进行,因此相比传统的图像域内的配准算法适用性更高,尤其当投影数据不足、质量不高、噪声较大、重建图像有严重的伪影时,该方法更加有效可靠.对某一封装零件的配准结果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成像 图像配准 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