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4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牙龈厚度 被引量:32
1
作者 曹洁 胡文杰 +2 位作者 张豪 柳登高 乐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BCT拍摄前准备:硅橡胶取初印,藻酸盐与造影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取终印;拍摄CBCT后应用配套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获得清晰牙龈图像,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应用以上方法对15名研究对象的60颗上前牙进行CBCT拍摄,CBCT测量釉牙骨质界处的牙龈厚度,牙齿中央骨嵴顶下方2 mm处唇侧牙龈厚度及骨厚度,综合临床判断牙龈生物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用CBCT显示牙龈外形并可结合软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薄型、中间型与厚型3组间的牙龈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06,P=0.002);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相关(r=0.449,P<0.05);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负相关(r=-0.31)。结论:通过印模技术结合造影使牙龈表面间接显影的方式,应用CBCT拍摄获得了清晰的上前牙区牙龈三维图像;CBCT测量牙龈厚度的结果与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结果较为一致,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呈正相关,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呈轻度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龈 牙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评价颅颌面的不对称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晓芸 许天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6-161,共6页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也可以称为锥束容积断层(conebeamvolumetrictomography,CBVT),与传统医学CT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锥束射线单次旋转一次即可获得扫描对象的三维影像信息;而传统医学cT...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也可以称为锥束容积断层(conebeamvolumetrictomography,CBVT),与传统医学CT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锥束射线单次旋转一次即可获得扫描对象的三维影像信息;而传统医学cT扫描方式是层扫描,即扇形射线束在一个层面内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面部不对称 颅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研究上颌恒磨牙根管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朱华玲 颜愈佳 邹玲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699-705,共7页
上颌恒磨牙的牙根和根管解剖形态复杂,根管变异发生率和根管治疗率均较高,是临床根管治疗相关研究的焦点。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的图像分辨率高,可提供三维影像,是研究根管系统解剖较为准确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不同国家和人种... 上颌恒磨牙的牙根和根管解剖形态复杂,根管变异发生率和根管治疗率均较高,是临床根管治疗相关研究的焦点。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的图像分辨率高,可提供三维影像,是研究根管系统解剖较为准确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不同国家和人种的一般和特殊的上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的CBCT研究进行回顾,总结了不同牙根及根管形态发生率和对称性及其与性别的关系,以期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恒磨牙 根管形态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影像组学技术
4
作者 袁晓瑞 谭延林 符淳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65-1472,共8页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构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住院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98例,根据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65例与非淋巴结转移组33例,同时按照7∶3比例进行随机抽样后分为训练集68例与验证集30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征,以淋巴结转移情况作为结果标签进行模型构建。结果本研究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6.3%(65/98)。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4水平、原发灶位置、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P<0.05)。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Radscore构建联合预测模型。Delong's检验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中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70~0.90),高于临床预测模型的0.73(95%CI=0.61~0.85,P=0.042);校准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通过校准度检验(P=0.990),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决策曲线(DC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但联合预测模型的净效益较高。结论采用基于^(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成功构建了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联合预测模型,且模型稳健性较高、区分能力良好、净效益较高,可为临床医生制订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卵巢上皮癌 上皮性卵巢癌 淋巴结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影像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见部位心脏黏液瘤的多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和超声心动图诊断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李炜 夏娟 +5 位作者 孙庆军 马小静 王黎 陈鑫 熊青峰 彭志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44-848,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心脏多发或少见部位黏液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多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和超声心动图对其联合检查的必要性。方法:收集我院2003-02至2015-12经手术证实的14例多发和非起源于左心房卵圆窝的心脏黏液瘤,分析其MSCT征象... 目的:通过分析心脏多发或少见部位黏液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多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和超声心动图对其联合检查的必要性。方法:收集我院2003-02至2015-12经手术证实的14例多发和非起源于左心房卵圆窝的心脏黏液瘤,分析其MSCT征象,并与超声心动图结果对照。结果:14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12例,准确率约85.7%;MSCT诊断11例,准确率约84.6%。术前超声心动图和MSCT对此类多发或非常规位置起源心脏黏液瘤的诊断准确率基本相当且优势互补,超声心动图对于瘤体的运动、瘤蒂的位置、形态和附着点判断优于MSCT。而MSCT可同时排除有无肺动脉栓塞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结论:多发或起源少见部位的心脏黏液瘤既有着与常规单发左心房黏液瘤相似的影像学表现,又有其特殊征象,两种检查方法密切结合,可对此类疾病及其并发症诊断达到较高的水平,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黏液瘤 多发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对疑似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杨遇春 鲁锦国 +4 位作者 尚健慧 陈鑫 陈燕 刘会霖 苏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7-340,共4页
目的:研究心内科疑似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及血栓分布特点,探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CA)扫描在诊断冠心病的同时能否同时排除肺栓塞。方法:2013-01至2014-10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时疑诊肺栓塞患者,回顾性分析行64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肺动... 目的:研究心内科疑似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及血栓分布特点,探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CA)扫描在诊断冠心病的同时能否同时排除肺栓塞。方法:2013-01至2014-10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时疑诊肺栓塞患者,回顾性分析行64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肺动脉造影(CTP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TPA上血栓分布特点。将诊断肺栓塞者设为肺栓塞组(n=261),无肺栓塞者为非肺栓塞组(n=142)。结果:403例患者中,肺栓塞患者261例(64.8%)。所有疑似肺栓塞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胸痛及晕厥。肺栓塞组中,女性、心悸患者的比例高于非肺栓塞组,而胸痛的比例少于非肺栓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栓塞组晕厥、胸闷患者比例高于非肺栓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5例(93.9%)肺栓塞患者于CTCA扫描区域均能发现血栓征象,余肺栓塞患者16例(6.1%)为小面积肺栓塞,其血栓仅位于两上肺动脉。结论 :由于就诊心内科的肺栓塞患者临床表现与心血管疾病的相似性,对心内科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晕厥的患者,需同时诊断有无冠心病及肺栓塞。CTCA扫描在诊断冠心病能同时基本明确诊断肺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成像意外检出心外病变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徐俊青 卢晓娟 +2 位作者 司富雨 余红 贾崇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6-419,共4页
目的:量化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成像(CCTA)心外病变的意外检出,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方法:2011-06至2013-03临床怀疑冠心病并接受CCTA检查的1 169例患者,入选患者共1 030例,其中住院患者589例,门诊患者441例;年... 目的:量化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成像(CCTA)心外病变的意外检出,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方法:2011-06至2013-03临床怀疑冠心病并接受CCTA检查的1 169例患者,入选患者共1 030例,其中住院患者589例,门诊患者441例;年龄≥60岁患者549例,<60岁481例。由三名医师在扩大扫描视野的图像采用相应窗宽和窗位对肺、纵隔、胸廓和上腹部等病变进行评价并记录病变检出结果。同时根据心外病变的临床意义进行评分:有意义病变组,包括1分为严重病变,需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2分为病变有临床及预后相关性,要求临床重视,需要随访和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的病变。无意义病变组,包括3分为轻微病变,不需要随访和进一步检查。结果:1 030例患者中意外检出心外病变197例(19.1%),共224处,其中27例(2.6%)患者有2处病变。90/1 030例(8.7%)患者共106处有意义病变。其中肺癌意外检出3例(0.3%),肺动脉栓塞意外检出8例(0.8%)。107例患者共118处无意义病变。住院患者检出114/589例(19.4%),门诊患者检出83/441例(1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的患者心外病变检出76/481例(15.8%),年龄≥60岁的患者心外病变检出121/549例(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增加额外有效辐射剂量的情况下,在扩大扫描视野的CCTA上心外病变检出率为19.1%,其中有意义病变检出率为8.7%。每一位影像诊断医师都应常规利用CCTA评价是否存在心外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病变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患者肾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灌注成像初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余红 徐俊青 +1 位作者 丁文静 贾崇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63-1066,共4页
目的:利用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的肾皮质血流灌注情况及其变化特点。方法:90例资料完整者,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9例,分为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n=30)和高血压不伴靶器官损害组(n=29),31... 目的:利用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的肾皮质血流灌注情况及其变化特点。方法:90例资料完整者,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9例,分为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n=30)和高血压不伴靶器官损害组(n=29),31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行128层双源CT全肾容积灌注扫描,测量肾皮质血容量(BV)、血流量(BF)、达峰时间(TTP)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等灌注参数。结果:97例检查者完成全肾CT容积灌注成像,其中90例(92.8%)成功行灌注后处理分析。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不伴靶器官损害组BF增加,BV、MTT和TTP减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BF较对照组显著减小[(214.6±36.1)ml/(min·100 ml)vs(262.1±26.6)ml/(min·100 ml),P<0.01],但两组BV、TTP和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压不伴靶器官损害组比较,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BF显著减小[(268.9±33.1)ml/(min·100 ml)vs(214.6±36.1)ml/(min·100 ml),P<0.01],TTP和MTT亦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肾CT容积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患者的肾皮质血流灌注变化情况;在所有灌注参数中,BF较其他参数更能敏感地反应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患者的肾微循环灌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器官损害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功能成像评价冠心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熊青峰 马小静 +6 位作者 陈艳 陈鑫 李炜 双东思 许娟 李林 陈险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36-839,共4页
目的:运用冠状动脉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血管功能成像初步评价冠心病。方法:我院自2014-09至2015-10期间在临床疑似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00例中入选经双源CT血管造影(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DSCTA)判断左冠状... 目的:运用冠状动脉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血管功能成像初步评价冠心病。方法:我院自2014-09至2015-10期间在临床疑似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00例中入选经双源CT血管造影(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DSCTA)判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管腔狭窄为临界值的患者共57例,CT检查后1周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SCA)证实其狭窄程度,并行导管法测量血流储备分数(FFR),以FFR 0.80为临界值将57例患者分为FFR<0.80组27例和FFR≥0.80组30例,测量左心室前壁、侧壁心肌及左心室腔CT值及舒张期、收缩期节段室壁厚度,比较各组前壁与侧壁相对CT值差异,以及前壁与侧壁舒张末期心肌厚度及室壁增厚率。结果:(1)FFR<0.80组前壁与侧壁心肌比较:相对CT值(P=0.000)、舒张末期心肌厚度(P=0.000)、心肌增厚率(P=0.001)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FFR≥0.80组前壁与侧壁心肌比较:相对CT值(P=0.000)、舒张末期心肌厚度(P=0.018)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心肌增厚率(P=0.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FFR<0.80组与FFR≥0.80组比较:前壁相对CT值(P<0.05)及心肌增厚率(P<0.001)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心肌舒张末期心肌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964)。结论:CT测定的数据具有临床治疗病例选择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血管造影术 血流储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对右心耳及其毗邻形态结构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潘彤 李彩英 +3 位作者 刘晓伟 杨海庆 尹兰英 廖琦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2-476,共5页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对右心耳及其毗邻的形态结构进行定量研究,为右心耳临床介入和外科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阴性者200例,男96例,女104例,<40岁者2...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对右心耳及其毗邻的形态结构进行定量研究,为右心耳临床介入和外科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阴性者200例,男96例,女104例,<40岁者29例,40~60岁者114例,>60岁者57例。将原始扫描数据进行右心耳重建,对右心耳容积及径线等参数进行测量,并从性别和年龄方面进行比较,提出右心耳各参数95%正常参考值范围。结果:(1)右心耳容积、高度、基底部长径、基底部周长、正位展距男性均大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体表面积标化后,右心耳基底部长短径、面积及周长女性均大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40岁者右心耳正位展角及正位展距较40~60岁及>60岁者大(P<0.05),40~60岁者与>60岁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提出右心耳各参数95%正常参考值范围:容积4.83~19.97 ml、高度21.46~41.80 mm、基底部长径25.89~41.65 mm、基底部短径19.34~36.24 mm、基底部面积459.30~1 093.28 mm^2、基底部周长86.16~147.04 mm、正位展角1.67°~31.23°、正位展距8.07~34.37 mm。结论:256层MSCT可以对右心耳解剖结构相关参数进行定量研究,并初步建立右心耳各参数95%正常参考值范围,为临床治疗右心耳相关疾病提供影像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右心耳 解剖学 局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在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的应用及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万俊义 王恩宁 +7 位作者 蒋世良 徐仲英 潘湘斌 宋会军 吕滨 逄坤静 刘倩倩 张戈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89-492,共4页
目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评估肺动脉根部结构在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的应用。方法:对2014-05至2016-07在我院拟行PPVI的19例肺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进行研究。分别行CT、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采集肺动脉根部解剖数据,并对比... 目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评估肺动脉根部结构在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的应用。方法:对2014-05至2016-07在我院拟行PPVI的19例肺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进行研究。分别行CT、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采集肺动脉根部解剖数据,并对比肺动脉瓣环测量差异。通过术后1~26个月随访,评估术前测量准确性。结果:l9例患者术前CT测量肺动脉瓣环平均内径(24.3±3.5)mm,肺动脉瓣窦管结合部内径(25.4±4.0)mm,主肺动脉远端平均内径(27.5±4.8)mm,右心室流出道平均内径(36.8±7.3)mm、主肺动脉长度(45.5±7.0)mm,左肺动脉开口内径(17.9±1.5)mm,右肺动脉开口内径(18.5±3.6)mm;TTE测量肺动脉瓣环内径(22.4±4.4)mm。CT测量肺动脉瓣环平均内径均值大于TTE测量肺动脉瓣环内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6个月,19例患者均未出现支架断裂或移位、瓣周漏、肺动脉瓣少量以上反流或冠状动脉狭窄,1例右肺动脉开口受支架的裙部阻挡流速增快,2例肺动脉瓣残余轻度狭窄。结论:CT及TTE对于肺动脉瓣环测量结果存在差异,CT可准确有效评估肺动脉根部形态及毗邻,在PPVI术前评估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闭锁不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功能成像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3
12
作者 吕滨 戴汝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33-835,共3页
临床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应用短短十年,已经成为门诊筛查、排除或者确诊冠心病的重要工具。近年CT心肌灌注成像(CTP)和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等功能学CT影... 临床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应用短短十年,已经成为门诊筛查、排除或者确诊冠心病的重要工具。近年CT心肌灌注成像(CTP)和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等功能学CT影像技术迅速推出,并获得重要循证医学研究证据,临床广泛关注,被认为具有改变临床诊断和治疗路径、优化冠心病诊疗策略和改善预后的作用。本文对这些新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做一简要介绍,以期尽快在我国获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肌灌注成像 血流储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在主动脉窦瘤破裂手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安攀 杨志强 +6 位作者 王照谦 贾崇富 孙喜霞 李琳 刘欣 陈爱军 邹玉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8-271,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在主动脉窦瘤破裂(RSVA)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8至2014-06 MSCT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12例RSVA患者的MSCT影像特点,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12例RSVA患者中右冠状窦瘤9... 目的:初步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在主动脉窦瘤破裂(RSVA)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8至2014-06 MSCT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12例RSVA患者的MSCT影像特点,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12例RSVA患者中右冠状窦瘤9例,无冠状窦瘤2例,左冠状窦瘤1例;其中窦瘤破入右心室流出道7例,破入右心室3例,破入右心房2例。MSCT诊断RSVA发生部位和破入心腔位置方面与手术结果一致。但MSCT分别漏诊室间隔缺损5例和室间隔膜部瘤1例。结论:MSCT在RSVA术前诊断中具有优良价值。但在临床工作中应仔细观察,避免漏诊RSVA合并的其他心血管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窦瘤 破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在结核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14
作者 胡玉敬 边艳珠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18-322,共5页
结核病是全球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在结核病诊疗过程中仍面临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解决的问题。^(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是应用比较成熟的多模态显像,可同时显示解剖和代谢图像,有... 结核病是全球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在结核病诊疗过程中仍面临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解决的问题。^(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是应用比较成熟的多模态显像,可同时显示解剖和代谢图像,有助于结核病的诊断,尤其在定位隐匿部位的结核病病灶方面优于常规影像学检查技术。另外,病灶的代谢情况能反映炎性细胞的活化程度,^(18)F-FDG PET/CT能客观判断结核分枝杆菌的稳定状态和病灶活动性。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18)F-FDG PET/CT可先于常规影像学检测获得优于细菌学评估的早期治疗疗效。^(18)F-FDG PET/CT实现了从代谢角度探讨结核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机制,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个体化,对整合结核病的医学诊疗模式和治疗策略有重要的价值。笔者对^(18)F-FDG PET/CT显像在结核病诊治中主要应用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其在结核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成像意外检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2例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杉 王照谦 +5 位作者 贾崇富 杨志强 孙喜霞 王浩 贾学燕 陈爱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76-678,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肾动脉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图像上意外检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2010-03至2015-04临床怀疑继发性高血压并接受肾动脉双源CT检查的4 107例患者,意外检出SISMAD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肾动脉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图像上意外检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2010-03至2015-04临床怀疑继发性高血压并接受肾动脉双源CT检查的4 107例患者,意外检出SISMAD12例,其中3例有轻微腹痛,余患者无明显腹部症状,记录夹层的位置、累及范围、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分支是否受累和肠壁是否增厚、水肿及肠梗阻等。结果:12例SISMAD患者均为CT意外发现,约占0.3%。肾动脉双源CT轴位图像结合后处理技术均可清晰显示SISMAD内膜破口、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分支均起自真腔。根据Sakamoto分型,12例患者均属于I型,假腔近端及远端各有一处破裂口,假腔内无充盈缺损。夹层破口位置与腹主动脉开口的距离为(26.7±11.3)mm,累及范围为(35.1±11.7)mm。夹层动脉瘤样扩张10例,扩张血管内径(11.9±2.5)mm。结论:肾动脉CT图像上SISMAD的意外检出率为0.3%,每一个影像医师都应该利用常规肾动脉CT图像评价患者是否存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冠状动脉造影对血流储备的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范迪 崔光彬 +4 位作者 李强 朱佳 王玮 夏国志 项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40-843,共4页
目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TA)评价血流储备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10至2015-10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住院患者43例,男29例(67.4%),平均年龄(60.2±10.1)岁。入... 目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TA)评价血流储备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10至2015-10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住院患者43例,男29例(67.4%),平均年龄(60.2±10.1)岁。入选患者均在冠脉造影术前1周内行CTA检查,两项检查的间隔时间均为(5.4±1.6)d。选择冠脉临界病变(狭窄50%~70%)为靶血管,经导管压力导丝测定血流储备分数(FFR),记录相关影像数据,计算CTA测定的血流储备分数(FFRCT)。结果:入选43例患者中共计48段冠脉为靶血管,以FFR为金标准,FFRCT诊断准确性83.3%,敏感性75.0%,特异性89.3%,阳性预测值83.3%,阴性预测值83.3%;与FFR呈显著相关(r=0.704,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95%一致界限为(-0.12~0.16),95.8%(46/48)点落在一致性界限内,4.2%(2/48)点在95%一致性界限外,两者具有良好一致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71(95%可信区间:0.770~0.973)。结论:CTA能够准确评价血流储备,有望成为指导冠脉临界病变治疗策略选择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流储备分数 心肌 心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对法乐四联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建华 李涛 +2 位作者 韩文娟 米丰岗 李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4-467,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64排MDCT)对法乐四联症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法乐四联症患者均行64排MDCT心脏检查(男20例,女13例,年龄7月~20岁)。原始数据在工作站经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等... 目的:探讨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64排MDCT)对法乐四联症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法乐四联症患者均行64排MDCT心脏检查(男20例,女13例,年龄7月~20岁)。原始数据在工作站经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等方法重建。所有患者均同期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结果: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3个畸形64排MDCT、超声心动图均全部检出,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肺动脉狭窄64排MDCT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4.95%、86.84%、100%;超声心动图分别为89.74%、93.94%、85.37%、95.87%。64排MDCT对心外畸形的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超声心动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MDCT对法乐四联症的基本畸形以及并发畸形的诊断准确可靠,与超声心动图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为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部分取代有创的心导管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乐四联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上颌窦底间隔观察分析
18
作者 王蓉 王彦蒽 唐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02-1507,共6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的DICOM文件数据导入Mimics 22.0软件中重建上颌窦三维图像,对上颌窦体积及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情况、位置、高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上颌窦底间隔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和上颌窦体积的关系。结果在750个上颌窦中,130个出现窦底间隔,发生率为17.3%。男性和女性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8.5%(63/340)、16.3%(67/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年龄18~30岁、31~45岁、46~60岁、>60岁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2.7%(29/228)、16.5%(32/194)、23.1%(36/156)、19.2%(33/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上颌窦体积0~10 cm^(3)、11~20 cm^(3)、>20 cm^(3)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7.1%(14/196)、19.9%(54/271)、21.9%(62/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检出168个上颌窦底间隔,其中24个(14.3%)位于上颌窦前部、84个(50.0%)位于上颌窦中部、60个(35.7%)位于上颌窦后部,上颌窦前部、中部、后部的窦底间隔高度分别为(5.75±1.84)、(9.08±3.77)、(6.41±1.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随着上颌窦体积的扩大而增高。CBCT可以提供较准确的上颌窦底间隔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为临床实施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窦 上颌窦底间隔 上颌窦底提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心律失常症状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造影特点 被引量:3
19
作者 袁明远 张慧群 +2 位作者 李荣先 宁忠平 李新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0-583,共4页
目的:探讨伴心律失常症状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表现有心律失常的心肌桥患者(有心律失常组)31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病历记录、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和CTA资料。重点研究其CTA影像... 目的:探讨伴心律失常症状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表现有心律失常的心肌桥患者(有心律失常组)31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病历记录、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和CTA资料。重点研究其CTA影像学表现。另选取30例无心律失常单纯心肌桥患者(无心律失常组)作为对照。结果:有心律失常组31例患者均只表现为单纯心肌桥,排除了冠心病、瓣膜结构性心脏病及其它系统性疾病的病因。31例患者中心室颤动2例,心房颤动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室性心动过速23例。31例患者中17例为深埋型,14例为浅表型。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有心律失常组回顾性心电门控心肌收缩末期直径和心肌舒张末期直径、CTA上其壁冠状动脉横断面管腔变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心律失常心肌桥患者CTA表现无明显特点,CTA上显示的心肌桥病理解剖特点只是可用来解释部分心肌显著缺血引起的临床症状,不能完全解释心肌桥患者的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心律失常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在肺结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其生 路希维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621-625,共5页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PET-CT)扫描可对潜伏性结核感染/亚临床结核病进行早期评估,确定潜在的感染病变部位;有助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寻找病因;通过观察病变处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情况了解病变的炎症反应,可对结...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PET-CT)扫描可对潜伏性结核感染/亚临床结核病进行早期评估,确定潜在的感染病变部位;有助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寻找病因;通过观察病变处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情况了解病变的炎症反应,可对结核活动性做出客观评价。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病变的18F-FDG摄取的系列变化可对治疗是否成功做出预测。但由于其价格昂贵等问题,目前该技术尚不具备临床广泛应用的条件;不过基于其技术优势,有望在结核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性结核病 结核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显像 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