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甲酸诱导基因Ⅰ信号通路在西尼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秦成峰 赵慧 +5 位作者 张强 姜涛 邓永强 陈水平 于曼 秦鄂德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9-721,共3页
目的探讨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信号通路在西尼罗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西尼罗病毒Chin-01株感染A549细胞,分别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病毒感染对RIG-I及干扰素β(IFN-β)启动子刺激因子-1(IPS-1)表达的影响,通过含CA... 目的探讨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信号通路在西尼罗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西尼罗病毒Chin-01株感染A549细胞,分别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病毒感染对RIG-I及干扰素β(IFN-β)启动子刺激因子-1(IPS-1)表达的影响,通过含CAT报告基因的重组质粒观察病毒感染对干扰素调控因子-3(IRF-3)和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并用ELISA法检测IFN-β的表达水平,明确西尼罗病毒感染对RIG-I信号通路下游信号分子的激活作用。通过瞬时转染法在A549细胞中过表达RIG-I,观察其对西尼罗病毒感染的影响。结果西尼罗病毒感染能够上调RIG-I的表达,激活IPS-1、IRF-3等下游信号分子,诱导I型IFN的产生。同时,RIG-I的过表达能够抑制西尼罗病毒的增殖。结论RIG-I信号通路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可能在西尼罗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尼罗病毒 干扰素类 信号通路 维甲酸诱导基因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禽视黄酸诱导基因-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林林 董嘉文 +4 位作者 孙敏华 袁建丰 邝瑞欢 刘志成 张春红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2-96,共5页
天然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IG-Ⅰ)是细胞质内识别病毒双链RNA的一类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细胞质中的病毒RNA,诱导宿主细胞产生Ⅰ型干扰素等细胞因子,进而产生相应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目前对人... 天然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IG-Ⅰ)是细胞质内识别病毒双链RNA的一类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细胞质中的病毒RNA,诱导宿主细胞产生Ⅰ型干扰素等细胞因子,进而产生相应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目前对人、小鼠、猪等哺乳动物细胞中RIG-Ⅰ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研究较为深入,对家禽RIG-Ⅰ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鸭和鹅的RIG-Ⅰ相继被研究。鸭和鹅RIG-Ⅰ的发现、结构特点、组织表达及其抗流感病毒和其他禽类病毒作用方面的研究都有了新的进展,将为禽类抗病毒和免疫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免疫 视黄酸诱导基因- 抗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黄酸诱导基因-Ⅰ在家禽天然免疫应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雪峰 任梦婷 +1 位作者 许丽文 王芳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479-3485,共7页
家禽的天然免疫应答在抵抗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Ⅰ,RIG-Ⅰ)作为细胞质内一类识别病毒双链RNA的模式识别受体,与天然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它可通过RNA配体结合病原相关分子模... 家禽的天然免疫应答在抵抗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Ⅰ,RIG-Ⅰ)作为细胞质内一类识别病毒双链RNA的模式识别受体,与天然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它可通过RNA配体结合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监测细胞质中的病毒RNA,此过程激活了RIG-Ⅰ及下游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最终导致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7)和核因子κB(NF-κB)活化,诱导产生Ⅰ型干扰素等免疫细胞因子,进而使细胞做出相应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但由于鸡体内缺乏RIG-Ⅰ基因,目前大多将鸭源或鹅源RIG-Ⅰ基因转染鸡成纤维母细胞(DF-1)研究RIG-Ⅰ基因在鸡感染禽类病毒时是否具有免疫功能。文章介绍了RIG-Ⅰ在家禽体内的表达及其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并简述了RIG-Ⅰ在家禽体内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概况,为抑制家禽病毒的感染和免疫系统研究,以及研制新型抗病毒疫苗或免疫佐剂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黄酸诱导基因-(RIG-) 家禽 天然免疫应答 抗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上的“刹车系统”:干扰素刺激基因IFIT5 被引量:3
4
作者 ZHANG NA SHI HANYAN MIAO-MIAO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7-687,共1页
天然免疫是机体抵御外源病原微生物侵入的第一道防线,而Ⅰ型干扰素(IFN-I)信号通路是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关键的组成部分。病毒感染宿主后,由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并介导产生IFN-I,IFN-I进而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诱导上百种干扰素刺激基因(IS... 天然免疫是机体抵御外源病原微生物侵入的第一道防线,而Ⅰ型干扰素(IFN-I)信号通路是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关键的组成部分。病毒感染宿主后,由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并介导产生IFN-I,IFN-I进而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诱导上百种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表达。正常情况下,IFN的产生和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受到精准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干扰素 病原微生物 第一道防线 干扰素刺激基因 模式识别受体 刹车系统 天然免疫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Ⅰ在抗禽源病毒先天免疫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娜 陈国权 +3 位作者 程振涛 文明 王开功 周碧君 《贵州畜牧兽医》 2020年第3期56-59,共4页
文章介绍了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Ⅰ(RIG-Ⅰ)的结构、对病毒的识别机制、抗禽流感病毒与新城疫病毒的先天免疫作用,为其抗病毒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 禽流感病毒 新城疫病毒 先天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rpinEa促进烟草和蕃茄生长和诱导抗虫的信号通路 被引量:6
6
作者 董宏平 李明立 +2 位作者 彭建令 于海芹 董汉松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29-32,共4页
用HarpinEa对野生型烟草进行了处理,结果发现,HarpinEa能够促进植株的生长(Enhanced Plant Growth,EPG),提高内源SA和乙烯的水平,诱导对烟蚜的抗性(Insect Resistance,IR)。相应地,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表明,harpinEa诱导野生... 用HarpinEa对野生型烟草进行了处理,结果发现,HarpinEa能够促进植株的生长(Enhanced Plant Growth,EPG),提高内源SA和乙烯的水平,诱导对烟蚜的抗性(Insect Resistance,IR)。相应地,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表明,harpinEa诱导野生型烟草中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信号传导重要调控基因NPR1、效应基因PR-1a、PR-1b以及乙烯信号通路中的ACS6、ETR1、EIN2等基因的表达。在不积累SA的NahG烟草上,harpinEa诱导EPG和IR的能力不受影响,但RP-1a、PR-1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说明,harpinEa诱导EPG和IR过程与SA信号通路无关,而可能受乙烯信号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 信号通路 PR SA IR 基因 信号调节 烟草 生长 抗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黄酸诱导基因1样受体(RLR)识别和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天亮 韩超峰 曹雪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9-552,556,共5页
天然免疫系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进而启动天然免疫反应、帮助机体清除入侵病原体。视黄酸诱导基因1(RIG-1)样受体(RLR)是PRR中具有DEx D/H-box RNA解螺旋酶结构域的一类受体,目前... 天然免疫系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进而启动天然免疫反应、帮助机体清除入侵病原体。视黄酸诱导基因1(RIG-1)样受体(RLR)是PRR中具有DEx D/H-box RNA解螺旋酶结构域的一类受体,目前发现的RLR包括视黄酸诱导基因1(RIG-1/DDX58)、黑素瘤分化相关分子5(MDA5/IFIH1)和遗传学和生理学实验室蛋白2(LGP2/DHX58)。它们参与多种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如抗病毒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病毒的寡聚核糖核苷酸,激活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IPS-1/VISA/cardif)]等关键接头分子,最终导致转录因子干扰素诱导因子3(IRF3)和核因子κB(NF-κB)活化,诱导1型干扰素和炎性细胞因子,从而介导宿主抗病毒免疫。本文重点阐述RLR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识别RNA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黄酸诱导基因1(RIG-1) 黑素瘤分化相关分子5(MDA5) 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 RNA病毒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PK信号通路参与热激诱导家蚕未受精卵发生孤雌生殖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翁宏飚 刘培刚 +1 位作者 牛宝龙 孟智启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8-605,共8页
通过检测家蚕未受精卵细胞中参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几个关键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热激诱导家蚕未受精卵发生孤雌生殖发育的分子机制。首先基于家蚕未受精卵RNA-seq数据分析表明,在家蚕孤雌生殖系和有性生殖系间,无论是... 通过检测家蚕未受精卵细胞中参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几个关键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热激诱导家蚕未受精卵发生孤雌生殖发育的分子机制。首先基于家蚕未受精卵RNA-seq数据分析表明,在家蚕孤雌生殖系和有性生殖系间,无论是经过热激诱导处理(46℃水浴18 min)或未热激处理的未受精卵,MAPK途径都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分析MAPK途径的mos、mek、erk和p38mapk基因在热激诱导前家蚕孤雌生殖系及有性生殖系未受精卵之间的转录水平差异:位于MAPK通路中上游的2个基因mos和mek,无论中系品系还是日系品系中,均表现为在孤雌生殖系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而位于MAPK通路下游的基因erk和p38mapk,其转录水平在中系品系的孤雌生殖系与有性生殖系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日系品系中则表现为在孤雌生殖系中极显著下调(P<0.01)。qRT-PCR检测分析家蚕孤雌生殖系未受精卵的4个基因在热激诱导孤雌生殖发育过程中的转录水平变化也表现出差异性:热激处理后mos和mek的转录水平极显著下调(P<0.01),并维持在低水平;p38mapk则在热激处理前后保持稳定;而热激处理后erk基因的转录先显著升高(P<0.05),而后逐步下降,并维持在热激处理前的水平。研究结果提示,MAPK途径可能参与了热激诱导家蚕孤雌生殖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孤雌生殖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基因转录 热激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流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郑雪花 田勇 +2 位作者 马龙 徐彤 孙秀梅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0-62,共3页
关键词 细胞凋亡 信号通路 病毒诱导 流感 A型 信号转导 基因调控 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报告基因和干扰素-α信号通路的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
10
作者 陈振花 吕秋军 +3 位作者 温利青 叶棋浓 曹颖林 周侠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目的 建立基于报告基因和干扰素 α(Interferon α)信号通路的药物筛选模型,用于筛选具有IFN α样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方法 构建带有ISRE(IFN αstimulatedresponseelement)靶序列和报告基因的诱导性表达载体,并将其转染入血管内皮细... 目的 建立基于报告基因和干扰素 α(Interferon α)信号通路的药物筛选模型,用于筛选具有IFN α样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方法 构建带有ISRE(IFN αstimulatedresponseelement)靶序列和报告基因的诱导性表达载体,并将其转染入血管内皮细胞 (ECV304 )中,筛选报告基因碱性磷酸酶(SEAP)表达受IFN α诱导的阳性克隆。选取相关的细胞因子干扰素 β、干扰素 γ和生长因子甲状旁腺素(PTH)进行模型特异性考察。结果 ECV304细胞中SEAP的表达受IFN α的诱导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IFN α的最高诱导表达率是IFN β最高诱导表达率的 9 0倍、IFN γ的 8 8倍、PTH的 9 1倍,具有相对特异性。IFN α对ECV304细胞无增殖作用。本方法的Z' 因子为 0 8,说明此模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结论 本模型的SEAP基因表达水平能够被其特异性配体强诱导表达,利用此模型在 96孔板上用化学发光法测定SEAP基因的诱导表达水平可筛选具有IFN α样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N-Α 干扰素-Α 信号通路 药物筛选模型 报告基因 ECV304细胞 特异性 诱导表达 阳性克隆 基因表达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G-Ⅰ样受体信号传导通路与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盛晓丹 黄迪海 +2 位作者 郭卉 刘霞 秦卓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92,共6页
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IG-Ⅰ)为RLRs受体家族的成员,是比较关键的细胞质内病原体识别受体,可识别细胞内的单链、双链等RNA病毒成分,被激活的RIG-Ⅰ受体及其CARD在TRIM25的作用下连接泛素链使其寡聚化,通过与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相... 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IG-Ⅰ)为RLRs受体家族的成员,是比较关键的细胞质内病原体识别受体,可识别细胞内的单链、双链等RNA病毒成分,被激活的RIG-Ⅰ受体及其CARD在TRIM25的作用下连接泛素链使其寡聚化,通过与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相互作用,激活MAVS及下游转录因子IRF3和NF-κB,从而诱导Ⅰ型干扰素和炎性因子的表达,最终介导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鉴于RIG-Ⅰ持续激活可导致炎性因子对自身细胞的损伤,因此RIG-Ⅰ样受体信号通路受到宿主严格的调控。而某些病毒为逃避宿主细胞的免疫应答,进化出多种机制靶向调节RIG-Ⅰ及MAVS,从而阻断信号通路。论文从RIG-Ⅰ识别病毒机制、激活下游信号传导、宿主细胞对信号传导途径的调控以及病毒逃避机制等方面重点阐述RIG-Ⅰ所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黄酸诱导基因 RNA 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 干扰素 天然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信号通路研究进展概述--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琳 赵静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4,共3页
氧是人体获得生命能源的关键物质,细胞借助低氧信号通路感知并适应氧气含量的变化。本文结合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位得主的工作,对细胞感受和适应氧气含量变化的机制及其意义进行概述。
关键词 低氧信号通路 低氧诱导因子 VHL基因 疾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维(综述) 陈玲(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9-364,共6页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进行性凋亡是许多视网膜病变和视神经疾病进展到最后的必经之路,是多种眼病致盲的根本原因.RGCs对外界因素的影响异常敏感,外伤、高眼压、炎症和神经毒素等均可造成其不可逆的损伤,而这些细胞外信号又通过不...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进行性凋亡是许多视网膜病变和视神经疾病进展到最后的必经之路,是多种眼病致盲的根本原因.RGCs对外界因素的影响异常敏感,外伤、高眼压、炎症和神经毒素等均可造成其不可逆的损伤,而这些细胞外信号又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着细胞内部的信号转导,调节细胞内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造成RGCs的凋亡.本文从细胞外部因素的诱导、细胞内部的信号传递和基因调控3个方面总结病理情况下RGCs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研究的最新进展,旨在为视网膜神经保护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病理学 细胞凋亡 诱导因素 基因 信号转导通路 神经保护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除RIG-I基因的PK-15细胞系的建立及RIG-I对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的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许曼 黄立平 +8 位作者 邵玉乐 夏德利 曾为俊 王辉 鲁国涛 刘长明 陈洪岩 王金泉 孟庆文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21,共8页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敲除RIG-I基因的PK-15细胞,初步探究视黄酸诱导基因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RIG-I)对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感染的作用。本研究根据CRISPR/Cas9靶点设计原则,设计了...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敲除RIG-I基因的PK-15细胞,初步探究视黄酸诱导基因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RIG-I)对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感染的作用。本研究根据CRISPR/Cas9靶点设计原则,设计了针对猪RIG-I基因的2条sgRNA,构建重组载体pUC19-RIG-I-sgRNA1和pUC19-RIG-I-sgRNA2,转染PK-15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单细胞、测序、Western blot检测RIG-I敲除情况。PCV2感染细胞后,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RIG-I及其下游分子mRNA水平,IPMA方法及TaqMan定量PCR检测病毒增殖水平。结果显示,筛选出的1株RIG-I基因缺失37 bp的PK-15细胞,Western blot检测RIG-I蛋白不表达。PCV2感染正常PK-15细胞48 h和72 h后,RIG-I mRNA水平上调,表明PCV2可激活RIG-I。敲除RIG-I基因,可下调MAVS、STING、IRF3、IFN-β的mRNA水平,抑制PCV2在PK-15细胞中复制,初步表明RIG-I信号通路促进PCV2在PK-15细胞中复制。本研究为PCV2感染的天然免疫机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基因编辑 视黄酸诱导基因ⅰ信号通路 PK-15 猪圆环病毒2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IM-19及其靶基因产物STAT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照果 李静 +3 位作者 刘岩 李道磊 于世勇 梁晓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9-504,F0003,共7页
目的:探讨维甲酸-干扰素诱导死亡相关基因-19(GRIM-19)及其靶基因产物STAT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阐明其在胃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48例胃癌组织、癌旁组... 目的:探讨维甲酸-干扰素诱导死亡相关基因-19(GRIM-19)及其靶基因产物STAT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阐明其在胃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48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GRIM-19和STAT3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蛋白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GRIM-1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胃癌及癌旁组织较正常胃组织表达减弱(P<0.01),且GRIM-19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联(P<0.01);STAT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胃癌及癌旁组织较正常胃组织表达增强(P<0.01),且STAT3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联(P<0.01);GRIM-19与STAT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396,P<0.01)。结论:在胃癌组织中有STAT3持续高表达和GRIM-19低表达共存现象,可能与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和异常增殖有关,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维甲酸-干扰素诱导死亡相关基因-19 转录信号传导子与激活子3 信号转导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G-I基因剔除小鼠表型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岳平 张丽君 +6 位作者 张梅 金月娥 柳子星 张洪信 陆顺元 孔辉 王铸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36-840,共5页
目的通过对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IG-I基因)剔除小鼠表型的分析,在整体动物水平揭示RIG-Ⅰ的生物学功能。方法Northern blotting和半定量RT-PCR检测小鼠组织中RIG-I基因的表达;对小鼠的表型分析包括体质量的测量、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代... 目的通过对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IG-I基因)剔除小鼠表型的分析,在整体动物水平揭示RIG-Ⅰ的生物学功能。方法Northern blotting和半定量RT-PCR检测小鼠组织中RIG-I基因的表达;对小鼠的表型分析包括体质量的测量、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代谢指标测定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RIG-Ⅰ在小鼠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但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差异。RIG-Ⅰ基因剔除后,小鼠未见明显发育异常;无明显预期的粒系分化受阻表现;但RIG-Ⅰ基因剔除小鼠外周血相中的粒/淋比明显倒置,且对条件性致病菌易感。结论RIG-Ⅰ在小鼠抗细菌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黄酸诱导基因 细菌感染 基因剔除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lectin-3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肝样细胞 被引量:6
17
作者 谭铭辉 梁宇灵 +5 位作者 黄文斌 程远 蒋泽生 何国林 高毅 潘明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76-1082,共7页
目的探索应用Galectin-3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肝样细胞的效果,筛选出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并验证Hippo信号通路。方法对大鼠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提取、分离、传代培养及鉴定。取第3代细胞进行诱导培养,分为SD大鼠BMSCs(A组)... 目的探索应用Galectin-3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肝样细胞的效果,筛选出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并验证Hippo信号通路。方法对大鼠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提取、分离、传代培养及鉴定。取第3代细胞进行诱导培养,分为SD大鼠BMSCs(A组)、SD大鼠BMSCs+0.5μg/m L Gal-3(B组)、SD大鼠BMSCs+20 ng/m L HGF(C组)、SD大鼠BMSCs+0.5μg/m L Gal-3+20 ng/m L HGF(D组)和大鼠肝细胞(E组)。分别在诱导后7、14、21、28 d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糖原染色观察,并行实时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鉴定其分化情况。取B组细胞行基因芯片检测。将BMSCs与Gal-3、Gal-3+XMU-MP-1(Hippo信号通路抑制剂)分组进行诱导,Western Blot检测YAP、P-YAP、ALB、AFP、CK-18。结果大鼠股骨骨髓分离出的细胞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性。诱导后,B、C、D组BMSCs形态逐渐向肝样细胞转化,D组28 d时细胞形态与肝细胞相对比相似度最高。糖原染色28 d时A组无染色,B、C、D组染色较前增多,B、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D组染色率最高(P<0.05)。Q-PCR检测AFP、ALB、CK-18表达逐渐升高,28 d时B组与C组各指标较接近(P<0.05)。Gal-3与HGF对AFP、ALB的m RNA表达不存在交互效应(AFP:F=0.236,P=0.640;ALB:F=50.639,P=0.000),对CK-18的m RNA表达有协同效应(F=50.639,P=0.000)。Western blot检测A组几乎不表达AFP、ALB及CK18,B、C、D组AFP、ALB及CK18蛋白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基因芯片检测发现上调基因27个,下调基因62个。涉及TGF-β、PI3K-Akt及Hippo等信号通路。Gal-3及Gal-3+XMU-MP-1诱导组的YAP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加,Gal-3+XMU-MP-1较单独应用Gal-3诱导BMSCs分化的效率高。结论 Galectin-3能够单独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而且联合HGF诱导BMSCs分化的效率更高。诱导过程与TGF-β、PI3K-Akt及Hippo等信号通路相关。抑制Hippo信号通路可提高诱导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乳糖凝集素-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样细胞 诱导分化 基因芯片 信号通路 Hippo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内毒素诱导的小鼠葡萄膜炎的治疗效果及转录组分析(英文) 被引量:4
18
作者 余鹏 邱一果 +3 位作者 林茹 符馨予 郝冰涛 雷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01-909,共9页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EX)对内毒素诱导性葡萄膜炎(EIU)的治疗效果及转录组测序探讨其潜在的机制。方法将125ng脂多糖(LPS)注射入雌性BALB/c小鼠玻璃体内建立EIU模型,每隔4 h用0.1%DEX滴眼,共6次。注射LPS后24 h用裂隙灯观察小鼠眼前房炎...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EX)对内毒素诱导性葡萄膜炎(EIU)的治疗效果及转录组测序探讨其潜在的机制。方法将125ng脂多糖(LPS)注射入雌性BALB/c小鼠玻璃体内建立EIU模型,每隔4 h用0.1%DEX滴眼,共6次。注射LPS后24 h用裂隙灯观察小鼠眼前房炎症情况并进行临床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小鼠眼部形态学变化。RNA-seq对EIU模型组和DEX治疗组小鼠的视网膜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视网膜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及验证选出的差异基因。结果连续滴眼6次后,DEX可减轻EIU前房的炎症,并下调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RNA-seq共检测出52个差异基因,与DEX+LPS组相比,LPS组中上调的基因有37个,下调的基因有15个。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未发现显著富集的GO条目。KEGG富集分析显示有6个显著上调的KEGG通路和2个显著下调的KEGG通路。KEGG结果提示DEX治疗后可下调RIG-I类受体信号通路(Ddx58、Ifih1和Isg15)及一些免疫炎症相关基因(Ifit1、H2-T24、Mx2和Eif2ak2)。结论 DEX对LPS引起的小鼠内毒素诱导性小鼠葡萄膜炎有保护作用,此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RIG-I类受体信号通路及一些免疫炎症相关基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测序 内毒素诱导性葡萄膜炎 RIG-类受体信号通路 炎症 地塞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转基因小鼠脑内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贺 勾荣彬 +3 位作者 牛含虚 孙晓红 徐群渊 段德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0-916,共7页
目的研究神经元特异性启动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β,PDGF-β)介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4,IGFBP4)转基因小鼠脑内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情况... 目的研究神经元特异性启动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β,PDGF-β)介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4,IGFBP4)转基因小鼠脑内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情况。方法PCR扩增并测序鉴定PDGF-β启动子和IGFBP4 c DNA表达框的整合,Isotropic Fractionator细胞计数法分析海马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比例,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生后28 d小鼠海马等部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factor-1,IGF-1)受体通路激活以及细胞存活相关分子表达,Rotarod实验观察小鼠运动能力。结果 IGFBP4 c DNA稳定整合于小鼠基因组,转基因小鼠海马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数目和成熟细胞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均明显增多,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Neu 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改变不明显; Erk1,2和Akt磷酸化升高,p38的激活不明显; Caspase-3表达下调,β-catenin和Bcl-2表达无明显改变,12月龄小鼠Rotarod运动能力明显增强,其小脑和皮质Neu N表达增多。结论神经元过表达IGFBP4促进小鼠脑少突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 神经分化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型受体信号通路 基因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部发育和腭融合期间上皮和间充质中TGF-βⅠ型受体ALK-5的作用
20
作者 何苇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25-25,共1页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在许多颅面部组织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TGF—β发挥作用的生物机制的细节,特别是在体内,仍旧知之甚少。本实验利用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敲除小鼠特定部位的转化生...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在许多颅面部组织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TGF—β发挥作用的生物机制的细节,特别是在体内,仍旧知之甚少。本实验利用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敲除小鼠特定部位的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Ⅰ receptor,TβR—I)基因Alk-5,探明这个受体在上皮和间充质及神经嵴细胞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型受体 TGF-Β 间充质 面部发育 上皮 receptor 基因敲除技术 细胞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