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西汉水上游“巧娘娘”崇拜的地域特色 被引量:1
1
作者 余永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80,共8页
西汉水上游地域乞巧风俗中的巧娘娘崇拜,既有全国范围内织女崇拜的一些基本特征,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了崇拜者的纯女性化、崇拜方式的巫傩化和偶像造型的民艺化。这些地方特色的形成,既与西汉水上游地域深厚... 西汉水上游地域乞巧风俗中的巧娘娘崇拜,既有全国范围内织女崇拜的一些基本特征,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了崇拜者的纯女性化、崇拜方式的巫傩化和偶像造型的民艺化。这些地方特色的形成,既与西汉水上游地域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也与当地相对封闭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织女崇拜本是秦文化的遗风,后来随着西汉水流域民族迁徙融合的复杂历史,又融入了氐羌少数民族文化因素,随之形成这一带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乞巧风俗和巧娘娘崇拜,彰显着西汉水上游地域独特的文化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水上游 乞巧 巧娘娘 崇拜 地域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距今3800~8000年期间西汉水上游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1
2
作者 苏海洋 《农业考古》 2016年第6期32-39,共8页
受寒冷气候影响,前仰韶文化结束至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晚期1000年间,西汉水上游考古学文化出现断层。半坡类型晚期至仰韶文化晚期,气候温暖湿润,加上仰韶中期以来水稻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和食盐贸易的发展,西汉水上游考古学文化连续发展,至... 受寒冷气候影响,前仰韶文化结束至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晚期1000年间,西汉水上游考古学文化出现断层。半坡类型晚期至仰韶文化晚期,气候温暖湿润,加上仰韶中期以来水稻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和食盐贸易的发展,西汉水上游考古学文化连续发展,至仰韶文化晚期,聚落分布密度达到同时期陇山以西最大值。龙山文化早期,气候寒冷干燥,旱灾频发,新石器文化迅速衰落,来自陇山以东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泾河上游的常山下层文化乘虚而入,并以盐官镇为界形成东西对峙的局面。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的齐家文化时期,虽然气候重归温暖湿润,但由于西汉水上游所处的秦岭山地地势陡峻、森林茂密,限制了"锄耕"农业和畜牧经济的发展,以及食盐争夺引发的战争和社会动荡,使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强度远没有恢复到仰韶晚期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水上游 新石器时期 “锄耕”农业 畜牧业 食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秦人城址形态分析——以西汉水上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杜博文 徐卫民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38,共7页
随着21世纪初早期秦文化考古工作的大范围展开,学界对早期秦文化的面貌逐渐有了新的认识。2005至2006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西汉水上游确认、发现了三座早期秦文化的城址遗存,它们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学界对早期秦人城邑形态布局结... 随着21世纪初早期秦文化考古工作的大范围展开,学界对早期秦文化的面貌逐渐有了新的认识。2005至2006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西汉水上游确认、发现了三座早期秦文化的城址遗存,它们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学界对早期秦人城邑形态布局结构的认识。本文拟通过对这三座城址平面形态、地形选择、布局结构等方面要素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这一地区早期秦人的城邑形态演变过程以及所体现出的文化特点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秦文化 西汉水上游 城邑形态 布局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的西汉水中上游降雨量分析
4
作者 朱文钦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5期314-316,共3页
降雨与气候变化存在密切且复杂的关系,降雨量对区域经济社会有直接影响,降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成为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议题。西汉水上游受青藏高原气候和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综合影响,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0~800 mm。小波分析是一种调和分析方... 降雨与气候变化存在密切且复杂的关系,降雨量对区域经济社会有直接影响,降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成为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议题。西汉水上游受青藏高原气候和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综合影响,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0~800 mm。小波分析是一种调和分析方法,利用小波分析,对西汉水中上游多年降雨的年际变化特征、降雨趋势作出初步研判分析,旨在为掌握西汉水中上游水资源量演变规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水上游 水资源 降雨量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秦人构成探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志友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0-168,共9页
墓葬所反映的是当时社会对死者的处理方式,而种种处理方式都遵从一定的原则,应与墓主人生前所从事过的活动及其所属的社会阶层有关。由于葬俗具有很大的延续性与保守性,在同一考古学文化之下,不同的葬俗可能就反映了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别... 墓葬所反映的是当时社会对死者的处理方式,而种种处理方式都遵从一定的原则,应与墓主人生前所从事过的活动及其所属的社会阶层有关。由于葬俗具有很大的延续性与保守性,在同一考古学文化之下,不同的葬俗可能就反映了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别,这一点在早期秦文化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近年西汉水上游早期秦文化项目的开展,发掘了一批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秦墓,本文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历年西汉水上游以及宝鸡地区汧河、渭河流域春秋早期及以前的秦墓资料,对早期秦墓进行了分类,并对各类墓葬所代表的人群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揭示早期秦人的人群来源和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秦文化 早期秦人 西汉水上游 墓葬 分类 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