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强化装配界面接触热性能的导热特性异质化设计方法
1
作者 王晨 林起崟 +1 位作者 丘铭军 洪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25年第9期65-76,共12页
为解决装配界面接触热性能不足引起的散热性能和工作性能不足的问题,首先,构建了基于实测粗糙表面形貌的装配界面接触热性能数值分析模型;其次,测试了相应压力和温度工况下接触热阻以验证数值模型的准确性;最后,从装配界面微观接触传热... 为解决装配界面接触热性能不足引起的散热性能和工作性能不足的问题,首先,构建了基于实测粗糙表面形貌的装配界面接触热性能数值分析模型;其次,测试了相应压力和温度工况下接触热阻以验证数值模型的准确性;最后,从装配界面微观接触传热机理出发,提出了装配界面导热特性异质化设计思路,建立了装配界面导热特性渐进迭代优化设计方法。结果表明:构建的装配界面接触热性能数值分析模型能够实现接触热性能的高精度预测,与实验结果对比,相对误差为15.52%;装配界面导热特性异质化设计通过提高界面温度梯度分布均匀性,有效降低接触热阻,优化设计后接触热性能提高23.12%。该研究为保障电子芯片封装、航天飞行器等热敏感复杂机械产品的接触热性能与整体散热性能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机械产品 装配界面 接触热阻 导热特性 异质化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考虑侧接触的微凸体弹塑性接触力学模型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林波 庄艳 +1 位作者 洪军 杨国庆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8-52,104,共6页
为了准确预测复杂机械系统装配界面的接触特性,构建了一种考虑侧接触的微凸体弹塑性接触力学模型。利用塑性流动下体积守恒的原理,解决了单对微凸体在侧接触形式下接触力学模型难以表征的问题。以微凸体接触力学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微... 为了准确预测复杂机械系统装配界面的接触特性,构建了一种考虑侧接触的微凸体弹塑性接触力学模型。利用塑性流动下体积守恒的原理,解决了单对微凸体在侧接触形式下接触力学模型难以表征的问题。以微凸体接触力学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微凸体接触点处的等效曲率半径参数,结合装配界面微凸体、装配界面压力的分布规律,将微凸体接触特性扩展到复杂机械系统的整个装配界面。与弹性-塑性接触模型在接触载荷方面的预测结果比较表明,提出的微凸体侧接触弹塑性力学模型与弹性-塑性接触模型在弹性接触载荷预测方面基本相同,但在完全塑性接触载荷预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两者预测结果的差距随塑性指数和载荷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所提出的模型在完全塑性接触载荷预测方面更为接近有限元分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界面 微凸体 侧接触 弹塑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动接触界面静态接触特性实验设计与教学实践
3
作者 林起崟 王涛 +3 位作者 丘铭军 庄健 邵衡 洪军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5年第8期51-61,共11页
针对轴承装配界面磨损失效导致高端装备性能降低、寿命受限的核心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滚子母线形状优化设计方法,明确了HF-TK对数修形滚子在恒定压力下的形状参数,并将优化后HF-TK对数修形滚子与3种圆弧滚子、直母线... 针对轴承装配界面磨损失效导致高端装备性能降低、寿命受限的核心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滚子母线形状优化设计方法,明确了HF-TK对数修形滚子在恒定压力下的形状参数,并将优化后HF-TK对数修形滚子与3种圆弧滚子、直母线滚子进行数值分析与实验对比,揭示了滚子轮廓曲线对界面应力分布的关键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HF-TK对数曲线滚子通过端部渐进曲率优化,可有效消除轴承滚子边缘应力集中。在教学实施中,学生将参与数值分析、优化设计和实验验证等优化设计全流程,深度理解接触理论中曲率半径、载荷分布与装配性能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对机械装配界面性能优化设计方法的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平台 圆柱滚子轴承 装配界面 静态接触特性 往复摩擦磨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磁铆枪的CFRP结构干涉螺栓动态压入方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晓荷 郭映江 +1 位作者 王玥浩轩 李亮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52-59,共8页
为提高复合材料螺栓结构的干涉配合连接质量和力学性能,提出了基于电磁铆枪的CFRP干涉配合螺栓动态压入(Dynamic press-in,DI)方法。对DI方法的压入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静态压入(Static press-in,SI)方法的压入质量进行了对比。测... 为提高复合材料螺栓结构的干涉配合连接质量和力学性能,提出了基于电磁铆枪的CFRP干涉配合螺栓动态压入(Dynamic press-in,DI)方法。对DI方法的压入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静态压入(Static press-in,SI)方法的压入质量进行了对比。测量得出了干涉配合螺栓压入过程的压入力–位移曲线,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评估了压入方法和干涉量对层压板压入损伤的影响。此外,对不同压入方法接头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评估了DI对接头性能的连接效果,并初步探讨了DI方法有益于接头性能提高的机理。结果表明,与SI相比,DI能显著降低干涉配合压入阻力,且随着干涉量的增大这一优势更加明显。压入损伤对比结果显示,DI方法有助于钉孔装配界面质量的提高。在静拉伸试验中,DI方法试样比SI方法试样表现出更高的极限承载强度和连接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 螺栓结构 干涉配合 装配界面行为 承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粘结构参数对连接失效性能影响的理论与试验分析
5
作者 丘铭军 王涛 +5 位作者 计江 贾一鸣 王晨 洪军 王社昌 林起崟 《机械强度》 2025年第9期102-112,共11页
为提高重型机械和航空航天装备粘接结构装配连接性能,构建了基于内聚力单元的胶粘结构连接失效破坏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结构拉剪破坏过程中不同载荷时刻下胶层剪切应力分布的演变规律,研究了不同结构参数下极限失效载荷与结构刚度的变... 为提高重型机械和航空航天装备粘接结构装配连接性能,构建了基于内聚力单元的胶粘结构连接失效破坏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结构拉剪破坏过程中不同载荷时刻下胶层剪切应力分布的演变规律,研究了不同结构参数下极限失效载荷与结构刚度的变化规律,并开展了拉伸剪切破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载荷时刻下胶层剪切应力分布从刚开始的U形逐渐变为M形,最后过渡为近似倒U形;增加胶层长度或宽度,极限失效载荷及结构刚度均会随之增大;随着胶层厚度或基底厚度的增加,极限失效载荷变化幅度较小;结构刚度则大致随着胶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基底厚度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粘连接结构 装配界面胶粘强度 内聚力单元 粘接应力 极限失效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