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修饰硅凝胶人工晶状体表面黏附细胞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桂琴 顾汉卿 +1 位作者 何炳林 董亚利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9-411,共3页
目的 分析人工晶状体表面黏附细胞,以说明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使用不同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植入兔眼,于术后360d取出人工晶状体进行光镜、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 人工晶状体表面含有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多核巨细胞样... 目的 分析人工晶状体表面黏附细胞,以说明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使用不同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植入兔眼,于术后360d取出人工晶状体进行光镜、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 人工晶状体表面含有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多核巨细胞样体,修饰的人工晶状体表面黏附的细胞较少,钛修饰组人工晶状体表面未见多核巨细胞样体。结论 修饰的人工晶状体表面黏附的细胞数量少,修饰的人工晶状体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修饰 硅凝胶 人工晶状体 表面黏附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在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陈彤 谢毅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研究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G CSF)进行干细胞动员时干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变化 ,从黏附分子角度说明G CSF的动员机制。方法 将重组人G CSF(惠尔血 )或生理盐水注射于小鼠皮下 ,每日两次 ,连续 7d ,收集G CSF使用前后骨髓和外周血单... 目的 研究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G CSF)进行干细胞动员时干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变化 ,从黏附分子角度说明G CSF的动员机制。方法 将重组人G CSF(惠尔血 )或生理盐水注射于小鼠皮下 ,每日两次 ,连续 7d ,收集G CSF使用前后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计数外周血Sca 1 + 干细胞数目和骨髓有核细胞数 ,同时分别检测细胞表面CD49d、CD44的表达和干细胞与骨髓基质蛋白黏附能力的变化。结果 重组人G CSF对小鼠有和人类相似的动员作用 ,使用G CSF 7d后外周血Sca 1 + 细胞数增高近 2倍 ,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下降 ,同时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CD49d表达以及细胞黏附能力都有所下降 ,而对照组无类似现象。结论 G CSF可能通过降低某些黏附分子的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表面黏附分子 造血干细胞 作用机制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细胞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p50参与IL-4在THP-1细胞中诱导DC-SIGN的表达(英文) 被引量:7
3
作者 许利军 常秀春 +1 位作者 姚航平 吴南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5,共6页
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的胞间黏附分子3捕获非整合素(DC-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是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的蛋白,在抗原呈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这种特异性的表达和DC-SIGN的调节机制有关.... 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的胞间黏附分子3捕获非整合素(DC-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是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的蛋白,在抗原呈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这种特异性的表达和DC-SIGN的调节机制有关.到目前为止,DC-SIGN表达调控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IL-4是诱导DC-SIGN表达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而NF-κB是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两者都和DC-SIGN的表达调节相关.研究了IL-4和NF-κB对DC-SIGN启动子活性、对DC-SIGN表达的影响以及IL-4和NF-κB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发现:DC-SIGN启动子中NF-κB位点缺失可以使DC-SIGN启动子活性下降大约50%,NF-κBp50可以促进DC-SIGN在THP-1细胞的表达,IL-在THP-1细胞诱导DC-SIGN表达的同时,也促进了NF-κBp50的表达.这些结果显示,在THP-1细胞中NF-κBp50参与IL-4诱导的DC-SIGN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转录因子κBp50 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的胞间黏附分子3捕获非整合素 细胞介素4 THP-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PS对猪中性粒细胞Mac-1表达的影响及相关信号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恩慈 郭雨楠 +5 位作者 张溪园 张旭日 王建民 汪洋 刘岩琪 姜代勋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67-71,共5页
【目的】研究致炎因子LPS对猪中性粒细胞表达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抗原(Mac)-1的诱导作用及有关的信号机制,为LPS致炎机制及抗炎药物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猪中性粒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Mac-1表达,以实时荧光定... 【目的】研究致炎因子LPS对猪中性粒细胞表达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抗原(Mac)-1的诱导作用及有关的信号机制,为LPS致炎机制及抗炎药物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猪中性粒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Mac-1表达,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Janus激酶(JAK)、p65核转录因子(p65 NF-κB)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1、10、100、1000 ng/mL的LPS对猪中性粒细胞Mac-1表达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100、1000 ng/mL的LPS明显促进Mac-1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1、10、100、1000 ng/mL的LPS可呈剂量依赖性促进猪中性粒细胞JAK mRNA表达(P<0.01);100 ng/mL LPS可显著促进p38 MAPK mRNA表达(P<0.05);10 ng/mL LPS可分别显著促进PI3K、p65 NF-κB mRNA表达(P<0.05)。【结论】LPS呈剂量依赖性诱导猪中性粒细胞Mac-1表达,其信号机制与上调JAK和p38 MAPK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黏附分子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抗原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磷脂酰肌醇-3-激酶 JANUS激酶 p65核转录因子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