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RS病毒表面蛋白抗原决定簇的免疫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月丹 谢雍 陈慰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5期70-71,共2页
SARS病毒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冠状病毒 ,其表面蛋白可与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 ,导致人类发生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ARS)等疾病。通过免疫信息学的方法 ,我们对该病毒的表面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SARS病毒与常见的人类冠状病毒相比 ... SARS病毒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冠状病毒 ,其表面蛋白可与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 ,导致人类发生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ARS)等疾病。通过免疫信息学的方法 ,我们对该病毒的表面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SARS病毒与常见的人类冠状病毒相比 ,其编码的表面蛋白中可以被人类免疫系统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明显改变和减少。由此表明 ,SARS病毒引起人类发生严重疾病的原因可能与该病毒逃避机体免疫识别有关。因此 ,利用免疫信息学分析SARS病毒特有的或免疫应答比较强的决定簇 ,从中找到抗原肽疫苗的候选位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病毒 表面蛋白抗原 决定簇 免疫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在口腔链球菌中的分布
2
作者 边专 杜民权 +2 位作者 樊明文 张平 李成章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11-212,215,I011,共4页
通过ELISA法和免疫电镜观察,以明确变形链球菌表面抗原在Ⅰ/Ⅱ在8种口腔常驻链球菌——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轻链球菌、米勒链球菌和唾链球菌中的分布。结果显示:抗原Ⅰ/Ⅱ或类似蛋白抗原广泛地存在于本研究测试菌中。这一... 通过ELISA法和免疫电镜观察,以明确变形链球菌表面抗原在Ⅰ/Ⅱ在8种口腔常驻链球菌——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轻链球菌、米勒链球菌和唾链球菌中的分布。结果显示:抗原Ⅰ/Ⅱ或类似蛋白抗原广泛地存在于本研究测试菌中。这一结果表明抗原Ⅰ/Ⅱ,至少是其中部分抗原决定簇在口腔链球菌表面粘附器中具有高度保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蛋白抗原 口腔 链球菌 免疫学 龋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取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的方法探讨
3
作者 张传彬 文立亚 钱凤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49-250,T013,共3页
采用培养基加载体的方法培养变形链球菌,提取细菌表面蛋白抗原Ⅰ/Ⅱ(SAⅠ/Ⅱ),可使常规从培养上清液中提取SAⅠ/Ⅱ的程序明显简化且操作方便。该方法所获得的SAⅠ/Ⅱ的量是常规法等体积培养液中所得的16倍。该法对于需... 采用培养基加载体的方法培养变形链球菌,提取细菌表面蛋白抗原Ⅰ/Ⅱ(SAⅠ/Ⅱ),可使常规从培养上清液中提取SAⅠ/Ⅱ的程序明显简化且操作方便。该方法所获得的SAⅠ/Ⅱ的量是常规法等体积培养液中所得的16倍。该法对于需大量培养细菌提取蛋白抗原的实验研究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培养 变形链球菌 表面蛋白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茸毛链球菌主要表面蛋白抗原的定性分析
4
作者 张平 樊明文 +2 位作者 边专 杜民权 刘宁慧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9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提取茸毛链球菌主要表面蛋白抗原(PAg)对其性质进行初步鉴定。方法:用硫酸铵沉淀、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和 Sepharose 6B凝胶过滤从茸毛链球菌 6715培养上清中提取 PAg,并对其分子量... 目的:提取茸毛链球菌主要表面蛋白抗原(PAg)对其性质进行初步鉴定。方法:用硫酸铵沉淀、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和 Sepharose 6B凝胶过滤从茸毛链球菌 6715培养上清中提取 PAg,并对其分子量,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免疫学特性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PAg能与特异性抗血清发生反应,SDS-PAGE呈单一区带,分子量为210KD,蛋白质含量为61.4%,氨基酸组成分析揭示其酸性和碱性氨基酸分别为26.7%和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茸毛链球菌 纯化 表面蛋白抗原 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蛋白抗原P及其在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
5
作者 张剑英 凌均棨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113,共3页
变异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SPA)P是一类介导细菌黏附和生物膜形成的重要的黏附毒力因子,具有高度保守性。SPAP含有1 561个氨基酸残基,其线性结构氨基酸序列由前导肽区、N端、A区、V区、P区、C端和细胞壁锚着端组成。SPAP具有的淀粉样纤维... 变异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SPA)P是一类介导细菌黏附和生物膜形成的重要的黏附毒力因子,具有高度保守性。SPAP含有1 561个氨基酸残基,其线性结构氨基酸序列由前导肽区、N端、A区、V区、P区、C端和细胞壁锚着端组成。SPAP具有的淀粉样纤维特性,在细菌生物膜形成中十分重要。SPAP可与牙面获得性膜中的唾液成分结合,介导变异链球菌对牙面的初始黏附。SPAP通过分选酶转移肽共价结合到细菌胞壁表面,在内源性的表面蛋白释放酶作用下又可从细菌胞壁表面释放出来,从而使变异链球菌生物膜降解。本文就SPAP的结构、淀粉样纤维特性,变异链球菌黏附,SPAP各区在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对于龋病病因学和龋病防治的意义不言而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蛋白抗原P 变异链球菌 生物膜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Ⅰ/Ⅱ的三维结构和相关功能
6
作者 杨宁宁 何奎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670-673,共4页
表面蛋白抗原Ⅰ/Ⅱ(AgⅠ/Ⅱ、P1、PAc、SpaP、SspA、SspB等)广泛存在于口腔链球菌细胞壁表面,介导变异链球菌、表兄链球菌、格登链球菌等口腔链球菌与牙表面的黏附,影响牙菌斑的形成,是影响龋病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自有研究... 表面蛋白抗原Ⅰ/Ⅱ(AgⅠ/Ⅱ、P1、PAc、SpaP、SspA、SspB等)广泛存在于口腔链球菌细胞壁表面,介导变异链球菌、表兄链球菌、格登链球菌等口腔链球菌与牙表面的黏附,影响牙菌斑的形成,是影响龋病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自有研究报道了变异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Ⅰ/Ⅱ的V区(SpaP-V)晶体结构之后,陆续有其AgⅠ/Ⅱ的三维结构、格登链球菌V区(SspB-V)的三维结构和C末端(SspB-C)的三维结构见诸报道,逐步揭示了口腔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Ⅰ/Ⅱ的三维立体结构,进一步解释了其功能机制。本文就口腔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的三维结构和相关功能表位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链球菌 表面蛋白抗原 三维结构 功能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表面抗原蛋白对家蚕致病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崔红娟 周泽扬 +1 位作者 万永继 鲁成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61-262,共2页
关键词 家蚕 微孢子虫 表面抗原蛋白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表面抗原蛋白基因SAG1在骨骼肌中的表达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海峰 陈观今 +2 位作者 王又红 郑焕钦 郭虹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9-91,共3页
构建弓形虫速殖子表面抗原蛋白SAG1的真核表达载体 ,直接注入小鼠骨骼肌 ,观察该基因的表达程度和表达定位 ,研究利用骨骼肌异源表达SAG1,探讨发展一种简易、有效和安全的基因免疫途径的可能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直接肌肉注射重组真... 构建弓形虫速殖子表面抗原蛋白SAG1的真核表达载体 ,直接注入小鼠骨骼肌 ,观察该基因的表达程度和表达定位 ,研究利用骨骼肌异源表达SAG1,探讨发展一种简易、有效和安全的基因免疫途径的可能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直接肌肉注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AN3-SAG1可使SAG1在免疫小鼠骨骼肌中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表面抗原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SAG1 骨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S基因导入番茄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4
9
作者 于源华 何秀霞 +3 位作者 郭中满 陆一鸣 李彦舫 果洪宇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2-75,共4页
 以丽春番茄无菌苗的子叶为外植体,以农杆菌菌株EHA105(包含质粒pBin438S)为载体,将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S基因导入番茄组织中.基本培养基采用MS+6-BA1 0mg/L+IAA0 2mg/L,在共培养时加入乙酰香酮100μmol/L作为诱导剂,经过组织培养得到...  以丽春番茄无菌苗的子叶为外植体,以农杆菌菌株EHA105(包含质粒pBin438S)为载体,将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S基因导入番茄组织中.基本培养基采用MS+6-BA1 0mg/L+IAA0 2mg/L,在共培养时加入乙酰香酮100μmol/L作为诱导剂,经过组织培养得到转基因植株.对转化植株基因组进行的分子学PCR检测表明,外源基因有可能已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中.该转基因遗传体系的建立为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乙肝口服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春番茄 乙肝表面抗原蛋白S基因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层析法纯化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质抗原Ⅰ/Ⅱ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民权 樊明文 +1 位作者 边专 张平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6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用硫酸铵沉淀、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凝胶过滤柱层析从变形链球菌培养上清液中提取、纯化了表面蛋白质抗原Ⅰ/Ⅱ(简称抗原Ⅰ/Ⅱ),该抗原能与特异性抗抗原Ⅰ/Ⅱ血清发生免疫学沉淀反应;SDS-PAGE显示纯抗原Ⅰ/Ⅱ为单一蛋白区带,分子量为1905... 用硫酸铵沉淀、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凝胶过滤柱层析从变形链球菌培养上清液中提取、纯化了表面蛋白质抗原Ⅰ/Ⅱ(简称抗原Ⅰ/Ⅱ),该抗原能与特异性抗抗原Ⅰ/Ⅱ血清发生免疫学沉淀反应;SDS-PAGE显示纯抗原Ⅰ/Ⅱ为单一蛋白区带,分子量为190546 d;Lowry法测定蛋白质含量为0.8mg/ml;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含量较多,酸性氨基酸占24.1%,碱性氨基酸占11.4%,表明蛋白质的等电点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表面蛋白抗原Ⅰ/Ⅱ 柱层析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
11
作者 陈婉南 刘玲玲 +3 位作者 吴云丽 焦伯延 林万松 林旭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07-911,共5页
目的筛选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Middle hepatitis B surface protein,MHBs protein)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方法 PCR扩增MHBs编码基因并将S区起始密码子突变,获得目的基因MHBs-mut,克隆于诱饵载体pGBKT7。在证实MHBs-mut蛋白不... 目的筛选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Middle hepatitis B surface protein,MHBs protein)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方法 PCR扩增MHBs编码基因并将S区起始密码子突变,获得目的基因MHBs-mut,克隆于诱饵载体pGBKT7。在证实MHBs-mut蛋白不具有自激活作用的前提下,以酵母双杂交系统筛查与MHBs-mut蛋白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并在酵母细胞内验证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构建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GBKT7-MHBs-mut。Western blot显示其在酵母中表达MHBs-mut蛋白。酵母双杂交筛选并验证,得到与MHBs-mut蛋白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COP9信号体第五个亚单位(COPS5,又名C-Jun结合蛋白1,c-Jun-activation-domain binding protein 1,JAB1)。结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与COPS5在酵母AH109细胞中具有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蛋白 酵母双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乙肝表面抗原中蛋白核酸疫苗在中国猕猴体内免疫原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贺奇彬 邢益平 +7 位作者 潘素霞 张建桥 何小敏 韩亚萍 李军 黄祖瑚 王世霞 卢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91-495,共5页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核酸疫苗在中国猕猴体内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方法:实验用中国猕猴实验组、对照组各2只,分别在第0、8、16、24、48周肌肉注射法接种核酸疫苗(pSW3891/MHBs)或对照载体(pSW3891)。ELISA法检...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核酸疫苗在中国猕猴体内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方法:实验用中国猕猴实验组、对照组各2只,分别在第0、8、16、24、48周肌肉注射法接种核酸疫苗(pSW3891/MHBs)或对照载体(pSW3891)。ELISA法检测中国猕猴血清抗-HBs,CFSE-PI染色FCM(流式细胞术)法测定中国猕猴外周血淋巴细胞HBsAg特异性增殖反应。结果:实验组中国猕猴血清抗-HBs滴度在72周达到最高峰,最高滴度分别为1∶6400和1∶12800,对照组抗-HBs滴度始终保持在1∶50。实验组中国猕猴外周血淋巴细胞HBsAg特异性增殖反应明显增强,细胞分裂指数分别为18.64和14.70,而对照组细胞分裂指数分别为1.62和2.61。结论:建立了CFSE-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来检测中国猕猴外周血淋巴细胞HBsAg抗原特异性增殖反应,方法创新,实用可靠。新型乙肝表面抗原中蛋白核酸疫苗pSW3891/MHBs在中国猕猴体内能产生良好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疫苗 表面抗原蛋白 中国猕猴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可作为疫苗佐剂 被引量:4
13
作者 庞云 龚立 朱乃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24-1029,共6页
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HBsAg binding protein,SBP)是本实验室发现的一种可以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结合的人源蛋白,该蛋白已经被证实具有增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目前,我们已经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获得了能够分泌表达SBP的毕... 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HBsAg binding protein,SBP)是本实验室发现的一种可以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结合的人源蛋白,该蛋白已经被证实具有增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目前,我们已经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获得了能够分泌表达SBP的毕赤酵母表达菌株.本研究通过对上述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超滤和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一定量的高纯度重组SBP蛋白,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法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F)法分别对重组SBP进行了体内外生物学活性的初步检测,证实其具有与HBsAg结合的能力,并求得了二者之间的亲和常数.将重组SBP作为乙肝疫苗增效剂与乙肝疫苗共同免疫小鼠,SBP增效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HBsAg抗体显著升高,表明SBP在体液免疫方面对乙肝疫苗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上述结果表明,SBP有望作为乙肝疫苗的免疫佐剂,在乙型肝炎防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 乙肝疫苗增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蛋白的筛选、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媛媛 朱乃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3-60,共8页
为了研究乙肝病毒侵染肝细胞过程中的功能蛋白 ,通过印迹免疫分析技术从人肝cDNA噬菌体表达库中筛选出一株编码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 (hepatitisBsurfaceantigenbindingprotein ,HBsAg BP)的cDNA克隆 .基因测序结果表明 ,该cDNA具有独... 为了研究乙肝病毒侵染肝细胞过程中的功能蛋白 ,通过印迹免疫分析技术从人肝cDNA噬菌体表达库中筛选出一株编码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 (hepatitisBsurfaceantigenbindingprotein ,HBsAg BP)的cDNA克隆 .基因测序结果表明 ,该cDNA具有独立的开放阅读框架 ,编码 1个由 34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可溶性蛋白分子 ,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 .将该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TriplEx后 ,在E .coliXL1 Blue菌株中获得 4 4kD的重组蛋白 .重组蛋白经Western印迹和ELISA实验证明具有与乙肝表面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进一步经流式细胞仪实验显示 ,在纯化的重组蛋白存在的情况下 ,天然的HBsAg与肝细胞株HepG2的亲和力显著增高 .结果显示 ,该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可能是介导乙肝病毒对肝细胞亲和侵染的可溶性辅助受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cDNA噬菌体表达文库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表面抗原糖蛋白相关序列SRS47D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蛋白定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辉 米荣升 +7 位作者 贾海燕 王旭 黄燕 张烨华 张晓丽 杨衡 韩先干 陈兆国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23,共7页
为表达弓形虫表面抗原糖蛋白相关序列(surface antigen glycoprotein 1-related sequences,SRS47D)并确定其在弓形虫中的定位,本研究将SRS47D基因序列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Ⅰ,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ColdⅠ-SRS47D,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 为表达弓形虫表面抗原糖蛋白相关序列(surface antigen glycoprotein 1-related sequences,SRS47D)并确定其在弓形虫中的定位,本研究将SRS47D基因序列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Ⅰ,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ColdⅠ-SRS47D,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后,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分析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利用His柱纯化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血清,通过间接ELISA检测血清效价;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蛋白在弓形虫速殖子中的定位。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ColdⅠ-SRS47D,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表达产物约为55 kDa;重组蛋白能与感染弓形虫的小鼠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免疫兔血清效价达到1∶51 200;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SRS47D蛋白分布在弓形虫速殖子表面,尤其前部和后部表膜。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弓形虫SRS47D的特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表面抗原蛋白相关序列 原核表达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氏锥虫变异表面糖蛋白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雅岭 王凯 +6 位作者 陈芳玲 曾晓飞 吴文德 黄甜 李雪 朱丙伦 陈汉忠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0,共5页
试验旨在建立一种能鉴定水牛临床感染伊氏锥虫的方法。试验以纯化的伊氏锥虫3D7腹水单抗作为包被抗体,HRP标记的伊氏锥虫5B9单抗作为第2抗体,建立了检测伊氏锥虫变异表面糖蛋白(variant surface glucoprotein,VSG)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 试验旨在建立一种能鉴定水牛临床感染伊氏锥虫的方法。试验以纯化的伊氏锥虫3D7腹水单抗作为包被抗体,HRP标记的伊氏锥虫5B9单抗作为第2抗体,建立了检测伊氏锥虫变异表面糖蛋白(variant surface glucoprotein,VSG)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并进行了灵敏度、特异性试验及初步检测应用试验。结果显示,用该法检测阳性血清,1∶3200稀释时其D450nm值仍大于阴阳临界值;交叉反应试验结果显示,其不与泰勒虫、弓形虫、衣原体、大片吸虫等抗原发生交叉反应,表明该法具有良好的检测特异性;用该法检测了当地82份水牛血清,阳性率为9.76%。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伊氏锥虫VSG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能作为检测水牛临床感染伊氏锥虫的有效方法,对于临床伊氏锥虫病的诊断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氏锥虫 变异表面蛋白(VSG)抗原 单抗 双抗体夹心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的红色荧光示踪分子的表达纯化和功能鉴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顾晨曦 朱乃硕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3-189,共7页
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HBsAg binding protein,SBP)是本实验室发现的一种可以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结合的人源蛋白,已被证实具有增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DsRed—Monomer是来源于DsRed的人工突变体,作为蛋白表达的报告基... 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HBsAg binding protein,SBP)是本实验室发现的一种可以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结合的人源蛋白,已被证实具有增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DsRed—Monomer是来源于DsRed的人工突变体,作为蛋白表达的报告基因在真核细胞中使用。为探究SBP的作用机理,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该基因与DsRed—Monomer基因连接,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带有红色荧光的融合蛋白,该蛋白通过荧光激发检测显示荧光强度与蛋白量成正比例关系。同时该融合蛋白经过ELlSA方法检测可以与HBsAg特异性结合,使用常规方法和荧光量检测两种方法测定得到的该蛋白与HBsAg的亲和常数相似。首次证实了DsRed—Monomer在原核表达中可作为报告基因进行研究和使用,建立了利用荧光量检测蛋白的方法,与常规ELISA方法比较证明,大大缩短了试验时间和步骤,可以更方便的应用于分子示踪及其功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 红色荧光蛋白 乙肝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cDNA3-PAc的构建——Ⅰ.质粒DNA pPC41和pcDNA3的提取与纯化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建国 刘天佳 +3 位作者 周学东 刘莉 贾文祥 詹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1-363,I016,共4页
目的:从大肠杆菌克隆子中提取和纯化质粒DNApPC41和pcDNA3。方法:采用碱裂解法将质粒DNA从菌体细胞中分离出来,进一步用聚乙二醇沉淀法、透析袋电洗脱法、低溶点胶回收法、玻璃纤维柱层析法纯化质粒DNA。用分光光度法测其A260、A280值,... 目的:从大肠杆菌克隆子中提取和纯化质粒DNApPC41和pcDNA3。方法:采用碱裂解法将质粒DNA从菌体细胞中分离出来,进一步用聚乙二醇沉淀法、透析袋电洗脱法、低溶点胶回收法、玻璃纤维柱层析法纯化质粒DNA。用分光光度法测其A260、A280值,确定其浓度和纯度。通过酶切分析确定其质粒大小。结果:4种方法获得的质粒DNA浓度为0.12~0.24g/L,聚乙二醇沉淀法、透析袋电洗脱法、低溶点胶回收法和玻璃纤维柱层析法的A260/A280比值依次为1.9、2.2、2.2、2.6。酶切鉴定质粒pPC41大小为10.6kb,pcDNA3大小为5.4kb。结论:4种方法均能有效地从大肠杆菌克隆子中提取和纯化得到质粒DNA。其中玻璃纤维柱层析法获得的质粒DNA纯度最高,是获取高纯度质粒DNA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表面蛋白抗原 质粒 载体构建 龋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cDNA3/pacA与pcDNA3/pacP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丽宏 刘天佳 陈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08-411,共4页
目的 :构建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pacA与pcDNA3 pacP ,即表面蛋白氨基端与中央区T、B细胞表位的两个基因疫苗。方法 :通过PCR扩增 ,获得分别编码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氨基端和中央区T、B细胞表位的两个目的基因pac A和... 目的 :构建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pacA与pcDNA3 pacP ,即表面蛋白氨基端与中央区T、B细胞表位的两个基因疫苗。方法 :通过PCR扩增 ,获得分别编码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氨基端和中央区T、B细胞表位的两个目的基因pac A和pac P。将它们与真核穿梭表达载体pcDNA3进行体外重组 ,并转化大肠杆菌XL1 Blue ,采用菌落原位杂交筛选出阳性克隆子后 ,抽提重组质粒 ,进行酶切鉴定、Southern杂交分析和DNA序列测定。结果 :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pacA与pcDNA3 pacP构建正确 ,目的基因pac A和pac P定向插入至真核表达载体中 ,插入的相位正确 ,未改变目的基因的阅读框架。结论 :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pacA与pcDNA3 pacP分别包含了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氨基端和中央区免疫显性T、B细胞表位的编码基因 ,为基因疫苗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表面蛋白抗原 真核表达质粒 龋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cDNA3/pacA和pcDNA3/pacP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丽宏 刘天佳 杨锦波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12-414,共3页
目的 :研究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pacA及pcDNA3 pacP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转录及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 ,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pacA及pcDNA3 pacP分别转染COS 7细胞 ,1mg·ml 1 G418加压筛选获... 目的 :研究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pacA及pcDNA3 pacP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转录及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 ,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pacA及pcDNA3 pacP分别转染COS 7细胞 ,1mg·ml 1 G418加压筛选获取稳定转染的COS 7细胞之后 ,采用RT PCR法、LSAB法、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印迹法 ,对真核表达质粒中插入基因pac A和pac P的转录及表达产物进行检测。结果 :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pacA及pcDNA3 pacP的插入基因在导入哺乳动物细胞后具有转录和翻译活性 ,表达的蛋白质产物可位于胞内、胞膜及胞外。结论 :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pacA和pcDNA3 pacP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插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 ,为进一步的动物实验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表面蛋白抗原 真核表达质粒 龋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