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脐血来源CIK细胞高表达激活型表面标志物及耐药基因ABCG2 被引量:9
1
作者 张震 赵先兰 +4 位作者 王丽萍 杨玲竹 杨黎 张斌 张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比较脐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和肿瘤患者外周血来源CIK(peripheral blood-derived CIK,PB-CIK)细胞的增殖、激活型和抑制型表面标志物、耐药基因ABCG2以及干细胞转录因子表达的差异,探讨脐血... 目的:比较脐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和肿瘤患者外周血来源CIK(peripheral blood-derived CIK,PB-CIK)细胞的增殖、激活型和抑制型表面标志物、耐药基因ABCG2以及干细胞转录因子表达的差异,探讨脐血来源CIK(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CIK,CB-CIK)细胞应用于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优越性。方法:采用Ficoll-pl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及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细胞因子诱导培养CIK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的增殖、免疫表型、激活型表面标志物CD28、CD27和抑制型表面标志物PD-1的表达,RT-PCR检测耐药基因ABCG2和干细胞转录因子c-Myc、Nanog、Oct-4、Sox2的表达。结果:CB-CIK细胞与PB-CIK细胞体外培养第4天时均开始增殖,第10天时CB-CIK细胞的增殖指数明显高于PB-CIK细胞[(251.52±16.76)%vs(158.00±43.19)%,P<0.05]。体外诱导培养13 d后CB-CIK细胞中CD3+CD56+细胞比例较PB-CIK细胞高[(21.20±4.82)%vs(10.06±3.46)%,P<0.05];激活型CD4+CD28+、CD4+CD27+和CD8+CD27+细胞比例在CB-CIK细胞中也明显升高[(32.40±16.81)%vs(18.65±9.23)%,(27.48±13.53)%vs(0.98±0.55)%,(41.76±13.98)%vs(2.58±2.10)%;P<0.05或P<0.01];而抑制型CD8+PD-1+细胞比例明显降低[(3.25±2.13)%vs(8.05±9.23)%,P<0.01]。此外,CB-CIK细胞与PB-CIK细胞均表达干细胞转录因子c-Myc、Nanog、Oct-4、Sox2,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仅CB-CIK细胞表达高水平的耐药基因ABCG2。结论:CB-CIK细胞较PB-CIK细胞增殖速度快、激活型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高、抑制型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低、高表达耐药基因ABCG2,应用于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脐血 外周血 激活型表面标志物 抑制型表面标志物 耐药基因ABCG2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及主要信号通路
2
作者 许姗 赖俊忠 陈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17-1024,共8页
肿瘤干细胞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分化的部分细胞群,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肿瘤干细胞特异的表面分子及其异常活化的信号通路,是其区别于其他肿瘤细胞的特性.寻找和鉴定特异的肿瘤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 肿瘤干细胞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分化的部分细胞群,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肿瘤干细胞特异的表面分子及其异常活化的信号通路,是其区别于其他肿瘤细胞的特性.寻找和鉴定特异的肿瘤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从而识别肿瘤组织中的肿瘤干细胞,并进行相关信号调控机制研究,是肿瘤早期诊断及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的关键.本文简要概述了肿瘤干细胞相关的表面标志物及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开展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抗体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表面标志物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肿瘤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及其分选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晓蓉 贾俊 张文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604-607,共4页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头颈部肿瘤干细胞很可能是头颈部肿瘤形成、复发、转移和耐药的根源。本文就头颈部肿瘤干细胞表面特异分子标志物,头颈部肿瘤干细胞的分选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表面标志物 体外培养分选术 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 磁激活细胞分选术 侧群细胞分选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与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分化和成熟标志物的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钱继红 陈同辛 +2 位作者 王玺 金莹莹 朱建幸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34-1237,共4页
目的比较脐血单核细胞(CBMC)来源树突状细胞(DC)和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来源DC在分化和成熟过程中表型的变化,以探讨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方法将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和脂... 目的比较脐血单核细胞(CBMC)来源树突状细胞(DC)和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来源DC在分化和成熟过程中表型的变化,以探讨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方法将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和脂多糖(LPS)的不同组合对单核细胞来源DC进行刺激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DC表面CD11c、CD1a、CD80、CD86、CD40、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结果CD11c阳性细胞和MHCⅠ类分子在CBMC来源DC和PBMC来源DC的表达率非常接近(P>0.05)。CBMC来源的DC上CD40的表达率低于PBMC来源DC[(34.80±7.77)%vs(54.37±9.57)%](P<0.01)。经LPS诱导后,CBMC来源DC上CD80、CD86的表达率都明显低于PBMC来源DC[(3.72±1.63)%vs(7.82±0.81)%、(28.53±4.67)%vs(45.62±5.16)%](均P<0.01)。CBMC来源DC上MHCⅡ类分子的相对荧光强度(RFI)均低于PBMC来源DC(P<0.01)。结论CBMC来源DC上MHCⅡ类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均明显低于PBMC来源DC,可能是造成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及脐带血移植时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单核细胞 表面标志物 脐血 外周血 新生儿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鉴定
5
作者 唐元瑜 池茗 +3 位作者 李柏霖 林志美 赖素玉 马华根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050-1056,共7页
目的:采用“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为开展再生医学及组织损伤修复等研究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无菌分离3周龄雄性SD大鼠双侧腹股沟和附睾处的脂肪垫,经消毒、漂洗、剪碎、0.1%Ⅱ型胶原酶消... 目的:采用“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为开展再生医学及组织损伤修复等研究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无菌分离3周龄雄性SD大鼠双侧腹股沟和附睾处的脂肪垫,经消毒、漂洗、剪碎、0.1%Ⅱ型胶原酶消化30 min后,严格精准地控制低糖型DMEM完全培养液用量,进行“半悬浮”原代培养;当细胞生长融合度达到90%时进行传代扩增。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表面标志物CD分子检测、成脂/成骨诱导分化实验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原代接种培养6~8 d后,贴壁生长的短梭形细胞铺满皿底,呈“成纤维样”漩涡式排列生长;细胞传代至第8代时其形态基本保持不变,未见明显“蝉翼样”变宽分化现象。第4代细胞表面标志物CD分子流式检测结果高表达CD90(97.3%)、CD73(96.7%)、CD44(84.1%),低表达CD34(0.4%)、CD45(8.1%)、CD11b/c(3.6%);诱导成脂、成骨分化实验均为阳性。结论:“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能够成功提取原代大鼠AD-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 原代培养 干细胞表面标志物 三系分化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否细胞亚群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赵赛 于倩 刘亮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3-739,共7页
枯否细胞(KC)是位于肝脏血窦内的常驻巨噬细胞群,在清除肠道来源的病原体和受损的红细胞、调节铁和脂肪代谢、维持免疫耐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急性和慢性肝病中,KC通过与其他肝脏细胞群如肝细胞、星状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参与肝... 枯否细胞(KC)是位于肝脏血窦内的常驻巨噬细胞群,在清除肠道来源的病原体和受损的红细胞、调节铁和脂肪代谢、维持免疫耐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急性和慢性肝病中,KC通过与其他肝脏细胞群如肝细胞、星状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参与肝组织的损伤和修复,维持肝脏内环境的动态平衡。KC具有高度可塑性,不同的肝脏疾病模型和不同的组织微环境信号都可诱导肝巨噬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的变化。本综述根据细胞起源、细胞极化、细胞表面标志物以及单细胞测序技术鉴定的基因表达谱对KC亚群及其在特定肝脏疾病模型中的功能进行概括,这有助于靶向特定KC亚群预防或者治疗相关的肝脏疾病,推动肝脏疾病精准医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否细胞 细胞极化 细胞表面标志物 单细胞RN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大鼠脑组织小胶质细胞的分离及表型的流式鉴定
7
作者 刘苗苗 管美琪 +3 位作者 余莲 杨小荣 王洁 李艳丽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67-1973,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优化的方法,从老年大鼠脑组织中分离纯化小胶质细胞,并对小胶质细胞表面表型进行流式鉴定。方法以年轻大鼠(3月龄)为对照,采用IV型胶原酶联合机械消化的方式制备老年大鼠脑组织单细胞悬液,用30%-37%-70%Percoll分离液分离... 目的建立一种优化的方法,从老年大鼠脑组织中分离纯化小胶质细胞,并对小胶质细胞表面表型进行流式鉴定。方法以年轻大鼠(3月龄)为对照,采用IV型胶原酶联合机械消化的方式制备老年大鼠脑组织单细胞悬液,用30%-37%-70%Percoll分离液分离纯化小胶质细胞,并对细胞进行荧光标记,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老年大鼠脑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表型。结果采用IV型胶原酶联合机械消化,并结合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数量的单细胞,且细胞存活率均大于90%。流式检测结果显示:与年轻大鼠相比,老年大鼠脑组织M1型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和MHC II表达均增多(P<0.01),M2型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0R表达也增多(P<0.01)。结论采用IV型胶原酶联合机械消化,并结合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是较好的分离纯化成年和老年大鼠脑组织小胶质细胞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神经炎症 小胶质细胞 分离纯化 流式细胞术 表面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仑膦酸钠维D3或维生素D2预处理对首次静脉输注唑来膦酸炎症细胞因子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周美岑 邓微 +4 位作者 霍丽丽 兰玲 王倩 徐晓杰 陈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5-202,共8页
目的研究阿仑膦酸钠维D3、单次肌肉注射维生素D2预处理对首次静脉输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9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口服阿仑膦酸钠维D3预处... 目的研究阿仑膦酸钠维D3、单次肌肉注射维生素D2预处理对首次静脉输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9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口服阿仑膦酸钠维D3预处理组(阿仑膦酸钠维D3组,n=33)、单次肌肉注射维生素D2组(维生素D2组,n=31)、无预处理组(对照组,n=33)。首次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前及输注唑来膦酸24 h后留取外周血,比较分析3组的临床资料、输注唑来膦酸前后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结果对照组、维生素D2组、阿仑膦酸钠维D3组输注唑来膦酸前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及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CD3^(+)、CD3^(+)/CD3^(+)CD69^(+)(CD3^(+)与CD3^(+)CD69^(+)两者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后IL-6、TNF-α、IFN-γ均较输注前升高(均P<0.05),对照组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后IL-6升高水平高于其他两组(P<0.05),维生素D2组高于阿仑膦酸钠维D3组(P=0.002)。三组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后TNF-α、IFN-γ升高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后CD3^(+)T淋巴细胞均较输注前减少,阿仑膦酸钠维D3组CD3^(+)T淋巴细胞减少程度低于对照组(P=0.040)。三组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后CD3^(+)/CD3^(+)CD69^(+)T淋巴细胞均较前增多,且对照组、维生素D2组较阿仑膦酸钠维D3组增加更多(P=0.047、0.046)。三组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前后CD3^(+)/CD3^(+)TCRγδ^(+)、CD3^(+)/CD3^(+)TCRγδ^(+)/CD27-IL-23R^(+)、CD3^(+)/CD3^(+)TCRγδ^(+)/CD27-IL-23R-、CD3^(+)/CD3^(+)TCRγδ^(+)/CD27^(dim) IL-23R-、CD3^(+)/CD3^(+)TCRγδ^(+)/CD27 High IL-23R-水平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仑膦酸钠维D3、维生素D2预处理可减少首次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引起急性时相反应的相关炎症细胞因子IL-6的产生,阿仑膦酸钠维D3预处理保留了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后的CD3^(+)T淋巴细胞数目,减少CD3^(+)/CD3^(+)CD69^(+)T淋巴细胞的产生,减少炎症相关淋巴细胞活化,可减轻首次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出现的急性时相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急性时相反应 唑来膦酸 细胞因子 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勘误
9
作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36-536,共1页
勘误本刊2024年7月第21卷第7期《急性颈动脉血栓性闭塞形成后巨噬细胞浸润行为的动态演变研究》一文中,第433页摘要中结果部分“(3)M0型巨噬细胞(细胞表面标志物为CD206)”有误,更正为“(3)M0型巨噬细胞(细胞表面标志物为CD68)”。
关键词 巨噬细胞浸润 细胞表面标志物 动态演变 勘误 CD68 颈动脉 血栓性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0
作者 岳冬丽 韩交玲 +1 位作者 关方霞 张毅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人数在发展中国家高居第二位,而在发达国家更是高居榜首,是发达国家的首要死亡原因[1],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存。目前,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已有了极大提高,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的... 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人数在发展中国家高居第二位,而在发达国家更是高居榜首,是发达国家的首要死亡原因[1],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存。目前,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已有了极大提高,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的应用已经极大改善了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使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儿童白血病、霍奇金病和睾丸癌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突破,已达治愈水平。由于早期诊断技术的进步以及肿瘤预防的开展,乳癌及前列腺癌患者的死亡率也急剧下降。但是大量肿瘤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已发生远处转移,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这成为肿瘤诊断中的一个严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表面标志物 肿瘤干细胞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Tfh)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冯俊燕 牛俊奇 姜艳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54-757,共4页
关键词 辅助性T细胞 滤泡性 多能干细胞 细胞毒T细胞 T淋巴细胞 表面标志物 杀伤靶细胞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流产CBA/J×DBA/2小鼠母-胎界面DX5^+CD69^+细胞的浸润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羿 曾耀英 +3 位作者 狄静芳 曾山 曾祥凤 詹美意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8-512,529,共6页
目的:研究DX5+CD69+细胞浸润与CBA/J×DBA/2小鼠自发性胚胎吸收的关系。方法:CBA/J×DBA/2小鼠(A组)和CBA/J×BALB/c小鼠(B组)分别用作自发性流产模型和生育力正常对照。DX5用作广泛性NK细胞标志物,CD69作为NK细胞和T细胞... 目的:研究DX5+CD69+细胞浸润与CBA/J×DBA/2小鼠自发性胚胎吸收的关系。方法:CBA/J×DBA/2小鼠(A组)和CBA/J×BALB/c小鼠(B组)分别用作自发性流产模型和生育力正常对照。DX5用作广泛性NK细胞标志物,CD69作为NK细胞和T细胞活化标志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母-胎界面淋巴细胞中CD69+细胞百分率,DX5+CD69+细胞与DX5+细胞比率,并对细胞数量与胚胎吸收率进行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结果:A组孕13.5 d胚胎吸收率为34.1%(45/132),显著高于B组(6.6%,9/137;P<0.001)。同时A组DX5+CD69+细胞与DX5+细胞比率(28.1±11.9)%显著高于B组(19.5±5.7)%,(P<0.01)。此外,A组DX5+CD69+与DX5+细胞比率(x)和胚胎吸收率(y)之间存在强线性相关(r=0.807,P<0.001,y=-1.157+1.278x)。结论:母-胎界面过多的DX5+CD69+细胞浸润可能与CBA/J×DBA/2小鼠胚胎吸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产 模型 细胞表面标志物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D/SCID孕鼠脾脏和胎盘CD45^+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羿 陈艺菁 +3 位作者 曾山 冯铮 狄静芳 曾耀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1-335,共5页
目的研究NOD/SCID孕鼠胚胎吸收率(Resorption rate,RR)与母-胎界面局部免疫状况的关系。方法计算并比较孕13.5天同基因妊娠NOD/SCID×NOD/SCID小鼠和非免疫缺陷的BALB/c×BALB/c小鼠的RR,并采用4色流式细胞术检测NOD/SCID小鼠... 目的研究NOD/SCID孕鼠胚胎吸收率(Resorption rate,RR)与母-胎界面局部免疫状况的关系。方法计算并比较孕13.5天同基因妊娠NOD/SCID×NOD/SCID小鼠和非免疫缺陷的BALB/c×BALB/c小鼠的RR,并采用4色流式细胞术检测NOD/SCID小鼠非孕期和孕13.5天脾脏和胎盘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状况,以明确其与妊娠耐受相关的淋巴细胞功能亚群。结果NOD/SCID小鼠的RR与对照组BALB/c小鼠相比无显著差异。与此相应,虽然能够证实NOD/SCID小鼠具有多重免疫缺陷,但是孕期母-胎界面多种功能性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发生自发性改变。结论NOD/SCID小鼠脾脏和胎盘某些细胞百分率的自发性改变可能对妊娠结局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细胞表面标志物 免疫缺陷 妊娠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表皮干细胞分化潜能的体内植入研究(英文)
14
作者 林羿 李海标 +3 位作者 黄锦桃 曾山 狄静芳 曾耀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418-2423,共6页
目的:将小鼠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种植到可生物降解的载体内并移植到同基因受者小鼠皮下,研究其分化潜能。方法:在体外诱导ES细胞分化为ESC,经用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后,种植到含有胶原凝胶的聚乙醇酸(polyglycolic a... 目的:将小鼠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种植到可生物降解的载体内并移植到同基因受者小鼠皮下,研究其分化潜能。方法:在体外诱导ES细胞分化为ESC,经用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后,种植到含有胶原凝胶的聚乙醇酸(polyglycolic acid,PGA)小网内,作为细胞载体移植到与干细胞同基因的129/J小鼠皮下。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ESC在移植物内至少能存活3周以上,并能分化形成毛囊样和腺样结构,形成与天然真皮相似的结构。在植入后10周内未观察到明显排斥或毒性反应。结论:ESC可作为种子细胞用于制备具有形成真皮附属结构潜能的皮肤替代物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表面标志物 表皮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成脂细胞及其临床应用潜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晓洁 于湄 田卫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8-185,共8页
脂肪组织与营养平衡和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其中脂肪细胞的分化方式将直接影响脂肪组织的健康。前成脂细胞,是脂肪组织中一群能且仅能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其良好的成脂潜能,在再生医学和肥胖相关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综... 脂肪组织与营养平衡和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其中脂肪细胞的分化方式将直接影响脂肪组织的健康。前成脂细胞,是脂肪组织中一群能且仅能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其良好的成脂潜能,在再生医学和肥胖相关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综述根据近年来前成脂细胞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前成脂细胞定义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初步探讨了前成脂细胞的起源及终末分化,归纳总结了常见的前成脂细胞表面标志物,最后对前成脂细胞在软组织修复重建、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以及肿瘤和伤口愈合方面的临床应用潜能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成脂细胞 表面标志物 成脂分化 临床应用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多向分化潜能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凤 杨敏 +3 位作者 李彦洁 彭凌 黄华鑫 彭运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85,90,共5页
建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采集健康产妇足月剖宫产中的胎儿脐带组织,通过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原代培养,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RT-PCR方法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和多能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向... 建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采集健康产妇足月剖宫产中的胎儿脐带组织,通过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原代培养,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RT-PCR方法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和多能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向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鉴定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显示:脐带组织贴壁培养14 d,可见组织块周围出现大量贴壁生长的梭形样细胞,获得的细胞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CD105,低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CD45;同时表达多能性相关基因Oct4和Nanog,经组织染色和RT-PCR鉴定,其具有向成脂、成骨和成软骨分化的潜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扩增培养,表达多能性相关基因,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种子细胞用于组织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原代培养 表面标志物 多能性相关基因 多向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决定基因盒9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作用机制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盛南宁 王珏 南欣荣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14-320,共7页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差,生存率长期未见提高。性别决定基因盒9 (SOX9)在全身各个系统的恶性肿瘤均有表达,已成为肿瘤表面标志物及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热点。在OSCC中,SOX9的作用复杂多样,可能通过诱导化...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差,生存率长期未见提高。性别决定基因盒9 (SOX9)在全身各个系统的恶性肿瘤均有表达,已成为肿瘤表面标志物及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热点。在OSCC中,SOX9的作用复杂多样,可能通过诱导化疗耐药等干细胞特征的产生导致不良预后。了解其在OSCC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中的具体作用及机制有助于早日攻克OSCC预后生存难题。本文就SOX9在OSCC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对治疗预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决定基因盒9 口腔鳞状细胞癌 肿瘤表面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济”首次成功分离卵巢癌干细胞
18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90-1190,共1页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卵巢癌组织 分离 细胞表面标志物 肿瘤组织 上海交通大学 科研工作者 仁济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