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学科能力表现性目标的研制路径与应用——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配合物”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星乔 王仕杰 +1 位作者 李晶 杭伟华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35,共5页
基于学科能力模型和学习表现性目标理论构建学科能力表现性目标的研制路径,以“配合物”为例详细呈现学科能力表现性目标的研制过程,提供基于表现性目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活动设计。基于表现性目标的“教、学、评”活动设计使得教... 基于学科能力模型和学习表现性目标理论构建学科能力表现性目标的研制路径,以“配合物”为例详细呈现学科能力表现性目标的研制过程,提供基于表现性目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活动设计。基于表现性目标的“教、学、评”活动设计使得教学活动任务更加精准化、多样化和梯度化,有效促进了学科能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能力 表现性目标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数学模型意识的内涵、表现与教学——兼论核心素养的表现性目标 被引量:28
2
作者 章勤琼 陈肖颖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模型意识是小学数学课程中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其内涵兼具作为结构的模型与作为过程的建模两方面。模型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识别现实情境,进行数学化建构关系,经过一般化后用以解决同类问题。具体而言,有识别、表征、抽象、... 模型意识是小学数学课程中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其内涵兼具作为结构的模型与作为过程的建模两方面。模型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识别现实情境,进行数学化建构关系,经过一般化后用以解决同类问题。具体而言,有识别、表征、抽象、概括四个层次的表现。要落实模型意识,需要根据其内涵确定表现性目标,设计并实施相应的表现性任务,之后应用表现性评价对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评价。在教学中,需要联系真实生活情境,关注发现和提出问题;经历数学化过程,关注情境表征和抽象;充分运用多种表征,关注对比和联系。在这样的过程中感悟模型的普适性,发展模型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意识 核心素养 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性目标导向下以活动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 被引量:8
3
作者 武法提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0-53,共4页
网络课程中的表现性目标是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生成的课程目标,追求的是不同学习者在表现性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表现性目标导向下网络课程的设计是以表现性活动为中心展开的,表现性活动是学习者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表现... 网络课程中的表现性目标是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生成的课程目标,追求的是不同学习者在表现性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表现性目标导向下网络课程的设计是以表现性活动为中心展开的,表现性活动是学习者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表现性任务设计是表现性活动设计的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课程 目标导向 表现性目标 活动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综合与实践”学习领域的表现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喆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66,共7页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学习领域,如何开展“综合与实践”学习评价是亟待解决的课题.表现性评价对“综合与实践”学习领域具有适切性,“综合与实践”表现性评价是指: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整合运用数学和其它学科...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学习领域,如何开展“综合与实践”学习评价是亟待解决的课题.表现性评价对“综合与实践”学习领域具有适切性,“综合与实践”表现性评价是指: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整合运用数学和其它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综合问题或完成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以应用评分规则对学生的过程表现与学习结果做出判断.在构建起“综合与实践”表现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为例,针对表现性评价设计阶段,阐释了“目标—任务—规则”3要素的设计过程与方法.以期表现性评价在“综合与实践”教学决策链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与实践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任务 评分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化学学科能力发展的作业设计——以“配合物”为例
5
作者 王星乔 滕瑛巧 +1 位作者 张金水 李晶 《化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6,共6页
基于学科能力模型及已有研究成果建构学科能力导向的作业设计框架,以“配合物”为例,呈现学科能力导向的作业设计路径:确立能力目标、精选情境素材、设计能力任务、实施作业评价。对开发的作业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凸显作业在诊断目标达成... 基于学科能力模型及已有研究成果建构学科能力导向的作业设计框架,以“配合物”为例,呈现学科能力导向的作业设计路径:确立能力目标、精选情境素材、设计能力任务、实施作业评价。对开发的作业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凸显作业在诊断目标达成、发展学科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功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能力 作业设计 表现性目标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课程目标:向后现代教育过渡 被引量:36
6
作者 杨宝山 孙福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2-38,共7页
后现代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论 ,具有“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主体教育”、“通识教育”等本质特征。 2 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建设在共识的课程观的基础上 ,应该更加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础性、终身学习 ;更加强调个性、创造精... 后现代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论 ,具有“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主体教育”、“通识教育”等本质特征。 2 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建设在共识的课程观的基础上 ,应该更加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础性、终身学习 ;更加强调个性、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更加强调人文精神、课程的开展性目标及表现性目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探讨 2 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时必须处理好后现代教育与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目标 后现代教育 开展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生成就目标结构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洪玉 李源 张兴利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年第3期218-222,共5页
该文先回顾了传统的成就目标理论,然后对目前成就目标研究中关于“掌握-表现目标二分系统”的修正以及两种成就目标作用的争论问题给予了介绍和评价。文章最后对成就目标在今后研究中的一些重点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成就目标 掌握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趋向 回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设计 被引量:2
8
作者 赵蒙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开展的学习活动,应属于"课程教学"范畴,其目标设计不能运用行为目标的模式,适用的目标模式是生成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在研究性学习目标设计的实践中,应遵循学生本位、能力本位、过...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开展的学习活动,应属于"课程教学"范畴,其目标设计不能运用行为目标的模式,适用的目标模式是生成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在研究性学习目标设计的实践中,应遵循学生本位、能力本位、过程本位、个性化、差异性与多元性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目标设计 生成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课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 被引量:21
9
作者 施良方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0-62,共3页
简论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施良方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是所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经历了一系列转化。如果以目标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依... 简论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施良方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是所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经历了一系列转化。如果以目标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依次分为:教育目的(总体目标)、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 教育目的 行为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取向 展开性 教育经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与美术课程构建的对策 被引量:16
10
作者 尹少淳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44-48,共5页
一、情意性的加强是一个明显的动势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的美术教育也在进一步发展。所谓发展一方面指的是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另一方面指的是一些因素趋于合理的调整。任何发展均体现为一种倾向性... 一、情意性的加强是一个明显的动势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的美术教育也在进一步发展。所谓发展一方面指的是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另一方面指的是一些因素趋于合理的调整。任何发展均体现为一种倾向性,因此,对美术教育的一些带有倾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教育 课程构建 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美术学科 美术课程 表现性目标 学科教育 知识目标 美术兴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生态观及其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学的启示
11
作者 雷彩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00-101,共2页
现代课程改革体现人文精神和生态主义的课程观特点"。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展示了人文精神和课程生态观的本质。它给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英语课程改革带来启示,指出课程设计应"以表现性目标"为价值取向,以开... 现代课程改革体现人文精神和生态主义的课程观特点"。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展示了人文精神和课程生态观的本质。它给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英语课程改革带来启示,指出课程设计应"以表现性目标"为价值取向,以开放的、有弹性的模式为实施手段,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达到认知、情意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课程 人文精神 生态主义 表现性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学用结合型课堂教学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飞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77,共7页
“学”“用”分离、重“学”轻“用”是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指向“学用结合”的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提质创新的必然选择。根据“学”“用”的不同内涵和指向,课堂教学中的“学用结合”具有四种类型:学会-会用、会学-会用、学会-... “学”“用”分离、重“学”轻“用”是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指向“学用结合”的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提质创新的必然选择。根据“学”“用”的不同内涵和指向,课堂教学中的“学用结合”具有四种类型:学会-会用、会学-会用、学会-活用、会学-活用,体现为不同的学用境界。学用结合型课堂教学具有整体性、关联性、情境性、实践性等特征。设计“结构-定向”的表现性目标、践行指向积极迁移的教与学、开发教学论取向的情境评价应成为学用结合型课堂教学的实践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学用结合 表现性目标 积极迁移 情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