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扩行缩株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赵玉花 郭加果 +2 位作者 李婷 董诗铝 万卫东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9期4-6,共3页
为明确扩行缩株栽培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抗逆性等的影响,以隆阳区中海拔示范粳稻品种隆科17号为材料,设置4个扩行缩株处理,即行株距23.3 cm×13.3 cm(种植密度32.29万丛/hm^(2))、26.6 cm×13.3 cm(种植密度28.28万丛/hm^(2)... 为明确扩行缩株栽培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抗逆性等的影响,以隆阳区中海拔示范粳稻品种隆科17号为材料,设置4个扩行缩株处理,即行株距23.3 cm×13.3 cm(种植密度32.29万丛/hm^(2))、26.6 cm×13.3 cm(种植密度28.28万丛/hm^(2))、30.0 cm×13.3 cm(种植密度25.08万丛/hm^(2))、33.3 cm×13.3 cm(种植密度22.59万丛/hm^(2)),以农户习惯栽插行株距20.0 cm×16.5 cm(种植密度30.32万丛/hm^(2))为对照,共5个处理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行距的扩大,扩行缩株处理株高和千粒重整体呈增加趋势,穗长、有效穗数、成穗率和结实率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产量整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行株距23.3 cm×13.3 cm(种植密度32.29万丛/hm^(2))、26.6 cm×13.3 cm(种植密度28.28万丛/hm^(2))、30.0 cm×13.3 cm(种植密度25.08万丛/hm^(2))处理产量较对照行株距20.0 cm×16.5 cm(种植密度30.32万丛/hm^(2))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扩行缩株处理水稻成熟期只有少部分植株倾斜,病害发生程度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农艺性状 产量 抗倒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树宽行密株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要点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方有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4期122-124,共3页
梨树宽行密株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是一种在梨树、苹果树等相关树种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栽培管理方式,此种方式具有结果早、丰产性良好,果实品质良好的优势特征,合理应用梨树宽行密株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经济... 梨树宽行密株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是一种在梨树、苹果树等相关树种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栽培管理方式,此种方式具有结果早、丰产性良好,果实品质良好的优势特征,合理应用梨树宽行密株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经济效益。基于林场实际状况,重点分析梨树宽行密株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要点,探究种植方式以及关键手段,有效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树 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行距对小麦旗叶氮素代谢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冯伟 管涛 +3 位作者 谢迎新 郭天财 朱云集 王晨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0-1014,共5页
为了明确小麦高产栽培的合理空间布局模式,在大田高产栽培暑件下研究了行距与株距配置对花后旗叶氮素代谢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旗叶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随籽粒灌浆进程逐渐下降,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 为了明确小麦高产栽培的合理空间布局模式,在大田高产栽培暑件下研究了行距与株距配置对花后旗叶氮素代谢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旗叶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随籽粒灌浆进程逐渐下降,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呈单峰变化。在整个灌浆期,随着行距与株距比例(行株比)增加,旗叶氮含量呈降低趋势,行株比为6的处理(RP2)旗叶氮含量在花后21d以后优势明显,表明行株比例配置合理。不同时期旗叶NR活性均以RP2处理最高,其次是行株比为1.5的处理(RP1),行株比过大则NR活性降低。旗叶GS活性在花后0~7d以行株比为6和10.5(RP3)的处理较高。自花后14d以后不同处理间表现为RP2最高,其次为RP1和RP3,行株比为15的RP4处理最低。考察最终蛋白质含量及籽粒产量,不同行株比处理间差异为RP2〉RP1〉RP32〉RP4,RP2处理的行株比适宜.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空间布局最为均匀的RP1处理也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行株比 氮素代谢 蛋白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行距、缩株距对春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何冬冬 杨恒山 张玉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7-408,共12页
为探究西辽河平原地区玉米扩行距、缩株距密植增产的生理生态机制,本研究以紧凑耐密玉米品种‘农华101’和半紧凑耐密玉米品种‘伟科702’为试验材料,在6×104株·hm-2(D1)、7.5×104株·hm-2(D2)、9×104株·h... 为探究西辽河平原地区玉米扩行距、缩株距密植增产的生理生态机制,本研究以紧凑耐密玉米品种‘农华101’和半紧凑耐密玉米品种‘伟科702’为试验材料,在6×104株·hm-2(D1)、7.5×104株·hm-2(D2)、9×104株·hm-2(D3)密度下,设置扩行距、缩株距(KH,种植行距为100 cm,D1、D2和D3株距分别为16.67 cm、13.33 cm和11.11 cm)和当地农民常规种植(CK,种植行距为60 cm,D1、D2和D3株距分别为27.78 cm、22.22 cm和18.52 cm)2种种植模式,测定玉米吐丝期、乳熟期及完熟期玉米冠层叶面积指数、茎叶夹角、叶向值、透光率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计算叶面积衰减率,研究扩行距、缩株距种植对春玉米产量及冠层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品种KH种植下产量均显著大于CK,以D2密度下增产最明显;生育后期2品种KH种植下叶面积指数均大于CK,且乳熟期均达显著水平,D2密度下差异最大;2品种KH种植下均表现为上部叶片茎叶夹角较小,叶向值较大,而中部叶片和下部叶片茎叶夹角较大,叶向值较小。2品种KH种植下冠层透光率各层位均大于CK,其中顶层和穗位层均达显著水平;D1密度下,除2015年吐丝期‘伟科702’外均表现为顶层>穗位层>底层,D2、D3密度下,除2015年乳熟期D3密度下‘伟科702’外均表现为穗位层>顶层>底层,且以吐丝期D2密度下差异最为明显。综上所述,在较高密度种植下KH种植模式冠层结构更为合理,产量更高;且不同品种对KH种植模式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农华101’各层位叶面积指数、茎叶夹角均小于‘伟科702’;各层位叶向值、冠层透光率均大于‘伟科702’;实测产量不同密度下均大于‘伟科702’,在7.5×104株·hm-2密度下产量最大,且‘农华101’较‘伟科702’增产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冠层结构 种植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土起垄+宽行窄株”对桃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栋 涂美艳 +4 位作者 李靖 孙淑霞 宋海岩 刘春阳 江国良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为探究“聚土起垄+宽行窄株”栽培模式在四川地区应用效果,并为今后科学指导四川盆地及南方浅丘区标准化桃园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桃品种'霞晖6号,为试材,比较了不同栽培模式对其植株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 【目的】为探究“聚土起垄+宽行窄株”栽培模式在四川地区应用效果,并为今后科学指导四川盆地及南方浅丘区标准化桃园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桃品种'霞晖6号,为试材,比较了不同栽培模式对其植株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苗木定植39个月后,“聚土起垄+宽行窄株”栽培的桃植株主干、主枝及侧枝直径,更新枝长度,W0.50 cm根系数量,叶片叶绿素含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及固酸比,单株产值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不同栽培模式下桃果实外观品质和单位面积产值差异不显著。【结论】“聚土起垄+宽行窄株”并结合树体结构培养,能够有效延伸树冠,改善植株光照条件,增强桃树植株生长量,提高果实风味品质,是一种实用高效的南方桃园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土起垄 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1号紫花苜蓿株行系鉴定试验 被引量:2
6
作者 柳茜 傅平 +1 位作者 敖学成 陈艳 《草业与畜牧》 2009年第1期14-18,共5页
经引种筛选出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紫花苜蓿"盛世"为亲本材料,先选出31个优良植株,再经继代连续株选获得15个株系材料,通过设置株行系试验,采用判别分析、生产性能比较,筛选出综合性状优于亲本的451号品系7个,编号为1,2,3,4,5... 经引种筛选出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紫花苜蓿"盛世"为亲本材料,先选出31个优良植株,再经继代连续株选获得15个株系材料,通过设置株行系试验,采用判别分析、生产性能比较,筛选出综合性状优于亲本的451号品系7个,编号为1,2,3,4,5,6,11号;12月进入留种期至翌年5月中旬收种,未发现病害,产种后197 d内刈割5次,干草产量达到12 683.67 kg/hm2,所选株系抗逆性好,并具有高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选育 系试验 筛选品系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宽行密株配套技术的研究
7
作者 李文才 唐胜 何团结 《耕作与栽培》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1-43,共3页
本文对棉田种植方式进行系统的研究,棉花宽行密株种植,可推迟封行日期,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棉行间光照强度比对照增加2~4倍;对减少烂铃脱落有明显的作用,能充分的利用土地,增加复种指数,可提高棉田整体经济效益,比对照增产皮棉38%,... 本文对棉田种植方式进行系统的研究,棉花宽行密株种植,可推迟封行日期,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棉行间光照强度比对照增加2~4倍;对减少烂铃脱落有明显的作用,能充分的利用土地,增加复种指数,可提高棉田整体经济效益,比对照增产皮棉38%,亩增收428.5元:利用黄豆青茎、叶、荚饲养长毛兔无毒害作用。土地是种植业最宝贵的生产资料。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油、棉争地的矛盾较为突出。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已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要发展棉花生产,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棉农的经济收入,须从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产和改革种植方式,提高棉田整体经济效益着手研究,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农17株行圃田间鉴定技术
8
作者 邱冬云 李宾 +1 位作者 朱松波 张赞育 《种业导报(麦类文摘)》 2007年第11期33-,39,共2页
  郑农17是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以豫麦51为母本,优繁5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筋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强,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郑农17被列入河南省和郑州市政府良种补贴项目.郑农17种植面积不断加大,用种...   郑农17是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以豫麦51为母本,优繁5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筋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强,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郑农17被列入河南省和郑州市政府良种补贴项目.郑农17种植面积不断加大,用种量逐年增加.为确保郑农17原种生产基地的种子生产加工质量及郑农17开发经营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我们根据国家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和国家地方种子质量检验标准,严格郑农17三圃田的建设,尤其是郑农17株行圃的建设,确保郑农17育种家种子的源头和根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鉴定 种子量 分蘖力 品种性状 隔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农16株行圃田间种植鉴定技术
9
作者 邱冬云 李宾 张赞育 《种业导报(麦类文摘)》 2006年第9期38-,共1页
  郑农16是我所以豫麦34为母本,小偃6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强筋、抗病小麦新品种,现就郑农16株行圃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措施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 田间种植 田间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行配置对南疆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梁雪齐 李玲 +4 位作者 杨志刚 陈猛 陈国栋 吴全忠 翟云龙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8-456,共9页
为了探究适宜南疆冬小麦种植的株行配置模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15 cm×1.7 cm、12.5 cm×2 cm、10 cm×2.5 cm、7.5 cm×3.3 cm、5 cm×5 cm共5个行、株距配置模式下2个穗型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50号)... 为了探究适宜南疆冬小麦种植的株行配置模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15 cm×1.7 cm、12.5 cm×2 cm、10 cm×2.5 cm、7.5 cm×3.3 cm、5 cm×5 cm共5个行、株距配置模式下2个穗型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50号)籽粒灌浆特性,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对南疆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行距缩小,多穗型品种新冬22号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先推迟后提前,受快增期灌浆速率的影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先降低后升高,千粒重先降低后增加;大穗型品种新冬50号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间随行距缩小而推迟,受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灌浆速率的影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呈降低趋势,千粒重逐渐降低。随着行距缩小、株距扩大,在未发生倒伏的情况下,两个品种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呈增加趋势。南疆400万株·hm^(-2)种植密度条件下,冬小麦5 cm×5 cm模式为最佳株行配置模式,但多穗型品种存在倒伏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置 冬小麦 灌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区株行条播机弹匣式上种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薇 李建东 +3 位作者 张翔 杨然兵 赫志飞 张东旭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2-76,共5页
针对现有小区株行条播机手动上种人工劳动量大、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设计了一种株行条播机弹匣式上种装置。上种装置包含直流电机、接近开关、种盒导梯、种子导流部件、种盒插板、种盒组、种盒推块、机架、护板、链轮传动机构及插板锁... 针对现有小区株行条播机手动上种人工劳动量大、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设计了一种株行条播机弹匣式上种装置。上种装置包含直流电机、接近开关、种盒导梯、种子导流部件、种盒插板、种盒组、种盒推块、机架、护板、链轮传动机构及插板锁紧机构。为此,阐述了弹匣式上种装置的构造特点及工作原理,对极易卡滞的种盒推块入轨环节进行了对比和力学分析;研究了多种电控传感器与检测方案,并对电控部分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设计。通过对弹匣式上种装置的可靠性试验表明:装置各项指标合格率达到93%以上,上种最终作业合格情况达到98.6%,装置的连续作业可靠性及上种准确性符合小区育种精密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播 上种装置 弹匣式 自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晚杂交稻宽行窄株法高产栽培途径 被引量:9
12
作者 夏松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6期901-901,共1页
对单晚杂交稻汕优 63采取宽行窄株法栽培田间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施肥、病虫防治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宽行窄株法栽培均比常规栽插规格实收产量高 ,且达到 5 %差异显著水平 ,部分处理达 1%显著水平。其中以 3 3 .3cm× 10 ... 对单晚杂交稻汕优 63采取宽行窄株法栽培田间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施肥、病虫防治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宽行窄株法栽培均比常规栽插规格实收产量高 ,且达到 5 %差异显著水平 ,部分处理达 1%显著水平。其中以 3 3 .3cm× 10 .0cm规格的处理为最高 ,其经济性状表现也最佳。因此笔者提出适当的宽行窄株法栽培是综合充分利用光能和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进而达到水稻高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栽培途径 栽插规格 产量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株行循环提纯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志龙 王世发 +4 位作者 周业祥 王恩刚 汪新国 王安东 朱国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5年第2期107-108,共2页
在对协青早A、B提纯的基础上,经过几轮循环实践,提出用成对杂交,株行比较鉴定,混合株行生产原种,简称“混合株行循环提纯法”。简明叙述该方法的要点和特点。
关键词 混合 循环提纯 杂交水稻 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低海拔区水稻扩行壮株栽培技术及其超高产实践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达明 穆麟 姚雄 《农业科技通讯》 2013年第8期186-187,共2页
根据璧山县水稻的超高产实践,阐述了水稻扩行壮株栽培技术的增产原理、关键措施。建议在重庆低海拔地区进一步推广水稻扩行壮株栽培技术,并针对400 m以下的倒置低山区、再生稻适宜区和400 m以上的中高山地区,进一步开展试验研究和技术集... 根据璧山县水稻的超高产实践,阐述了水稻扩行壮株栽培技术的增产原理、关键措施。建议在重庆低海拔地区进一步推广水稻扩行壮株栽培技术,并针对400 m以下的倒置低山区、再生稻适宜区和400 m以上的中高山地区,进一步开展试验研究和技术集成,从而提高重庆市的水稻单产和总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水稻 栽培 超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行减株对旱作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根系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牛婷婷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3年第8期9-13,共5页
为探明扩行减株栽培模式下会宁县旱作春玉米光合参数和根系分布的调控效应,以紧凑型先玉335和平展型豫玉22号为试验材料,在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下设置3个行距处理,即0.55 m(L1)、0.75 m(L2)、0.95 m(L3),研究光合特性、产量和根... 为探明扩行减株栽培模式下会宁县旱作春玉米光合参数和根系分布的调控效应,以紧凑型先玉335和平展型豫玉22号为试验材料,在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下设置3个行距处理,即0.55 m(L1)、0.75 m(L2)、0.95 m(L3),研究光合特性、产量和根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先玉335在行距0.75 m处理下玉米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产量显著提高,产量比行距0.55 m处理高出2.76%,在行距0.75 m处理下的总根长、0~10 cm土层根长、0~10 cm土层表面积和干重、总根表面积、总根系干重最大;豫玉22号扩大行距对产量和根系分布的调控效应不佳。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紧凑型品种可适当扩大行距,以改善田间光照分布、协调地上生长和地下根系分布,提高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行窄株栽植方式的栽培效应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蔡炎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年第B12期143-144,共2页
以杂交水稻品种K优5号为材料,采用宽行窄株栽植方式,以宽窄行方式作对照。试验表明,宽行窄株方式有利于促进分蘖,提高分蘖利用率,提高产量;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群体,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关键词 水稻 栽植方式 栽培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宽行双株增密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初报
17
作者 易礼美 刘克荣 +2 位作者 谭建国 郑守贵 刘云发 《南方农业》 2016年第6期57-58,共2页
2015年在五峰县开展"玉米宽行双株增密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宽等行双株种植玉米有利于通风透光,与CK比较千粒质量显著增加,产量提高,产量854.2~859.2 kg/667 m^2,比CK的811.3 kg/667 m^2增产42.9~47.9 kg/667 m^2,增长5.3%~5.9%。
关键词 玉米 高产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佛手宽行窄株高垄免耕栽培管理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肖楠 邓沛飞 +4 位作者 黄盛标 钟春燕 李霜霜 梁家伟 郑木辉 《园艺与种苗》 CAS 2021年第5期3-4,10,共3页
从栽培管理技术、优势及栽培建议入手,主要介绍了广佛手宽行窄株高垄免耕技术,旨在为其高效栽培技术在肇庆市的推广与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广佛手 高垄免耕 栽培管理 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行减株对旱作春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19
作者 牛婷婷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621-626,共6页
优化玉米株行距配置被认为是协调玉米群体冠层结构、调控光分布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通过扩行减株对会宁地区旱作春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研究,为春玉米株距的合理配置和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平展... 优化玉米株行距配置被认为是协调玉米群体冠层结构、调控光分布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通过扩行减株对会宁地区旱作春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研究,为春玉米株距的合理配置和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平展型玉米品种豫玉22号为试验材料,分别设55、75、95 cm 3个行距处理,统一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研究了玉米冠层结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先玉335在行距75 cm时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群体透光率得到改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转运量明显增加,产量最高,为12593.26 kg/hm^(2),较行距55、95 cm的处理分别增产2.76%、6.82%。豫玉22号冠层参数和产量随着行距的扩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产量以行距为55 cm的处理最高,为13884.34 kg/hm^(2),较行距75、95 cm的处理分别增产3.01%、6.75%。因此,会宁地区紧凑型玉米品种可适当扩大行距,平展型行距不宜过大,适宜行距可改善田间光照分布,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旱作区 冠层结构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机械化栽培技术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树田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0年第6期76-77,共2页
通过对辽南海城耿庄地区玉米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机械化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总结玉米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机械化栽培技术流程及应用效果,为该玉米种植模式在辽宁省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玉米 大垄双 疏密种植 机械化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