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的多模态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毕晟 闫少珍 卢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87-891,共5页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人格、社会行为及执行功能改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仍存在挑战。MRI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在bvFTD的诊断和疾病进展监测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结构MRI发现bvFTD患者...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人格、社会行为及执行功能改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仍存在挑战。MRI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在bvFTD的诊断和疾病进展监测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结构MRI发现bvFTD患者大脑灰质体积减小,尤其在前颞叶和前扣带回区域。此外,扩散张量成像提供了有关大脑白质微结构的信息,能显示出bvFTD患者的白质病变。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可无创测量bvFTD患者额颞叶脑区血流灌注减低。功能MRI研究表明,bvFTD患者的大脑网络连接性发生改变。本文对目前bvFTD多模态MR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早诊、早治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运动神经元病 行为障碍 磁共振成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和额颞叶痴呆徘徊行为的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廖晓艳 牧本清子 +2 位作者 山川みやえ 何湘军 李亦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45-549,共5页
目的比较阿尔茨海默病和额颞叶痴呆徘徊者步行活动水平及活动节律的差异。方法利用电子示踪监测系统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徘徊者27例及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徘徊者7例进行连续30d的24h活动监测,比... 目的比较阿尔茨海默病和额颞叶痴呆徘徊者步行活动水平及活动节律的差异。方法利用电子示踪监测系统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徘徊者27例及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徘徊者7例进行连续30d的24h活动监测,比较两组日、夜活动水平(步行距离),以及活动节律的日间稳定性和日内变异性。结果 AD组和FTD组的年龄分别为(73.89±9.12)岁和(63.43±14.93)岁,而发病年龄分别为(70.16±9.26)岁、(58.17±15.16)岁。AD组的年龄较大而发病年龄较晚(P<0.05)。AD组和FTD组在6:00~23:59的步行距离分别为(2119.39±2535.59)m、(4842.44±2617.94)m,后者较长(P<0.05),但两组在0:00~5:59的活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TD组活动节律更加稳定[(0.50±0.11)vs(0.29±0.15),P<0.01],日内活动变异片段数更少[(2.80±0.74)vs(4.07±0.95),P<0.01]。结论 AD和FTD两类痴呆的徘徊行为特点不同,提示有必要建立痴呆亚型特异性徘徊行为的非药物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精神行为异常 徘徊行为 活动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顾小花 徐俊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531-538,共8页
鉴于我国目前尚无额颞叶痴呆的流行病学资料,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国际标准联盟公布的新的诊断标准与我国专家共识、多模态影像学和生物学标志物研究有望提高临床对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的认识,多种干预措施可能延缓病情进展。
关键词 痴呆 生物学标记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早期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冠军 徐俊 +3 位作者 梅刚 岳玲 王静华 李华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834-839,共6页
研究背景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bvFTD)患者早期异常行为症状突出,但是由于易与其他精神病混淆、诊断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临床早期诊断困难。本文总结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患者早期临床特点并结合近年文献进行比较,以期提高早期诊断... 研究背景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bvFTD)患者早期异常行为症状突出,但是由于易与其他精神病混淆、诊断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临床早期诊断困难。本文总结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患者早期临床特点并结合近年文献进行比较,以期提高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共23例经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国际标准联盟诊断标准诊断的很可能的和可能的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患者(bvFTD组),采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自行编制的调查表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包括异常行为、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病性症状、其他症状),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和临床痴呆评价量表进行神经心理学测验,并与国外相似研究(对照组,66例)进行比较。结果 bvFTD组患者发病年龄[(50.83±11.55)岁对(57.00±10.00)岁;t=3.863,P=0.000]和明确诊断年龄[(53.22±11.55)岁对(61.00±9.00)岁;t=13.423,P=0.000]更小。异常行为方面,bvFTD组患者更多表现为淡漠或懒惰[95.65%(22/23)对65.15%(43/66);χ~2=8.057,P=0.005],同情和(或)同理心缺失[95.65%(22/23)对33.33%(22/66);χ~2=26.499,P=0.000];对照组患者更多表现为脱抑制行为[98.48%(65/66)对52.17%(12/23);χ~2=27.514,P=0.000],持续、刻板、强迫性和(或)仪式化行为[95.45%(63/66)对30.43%(7/23);校正χ~2=39.159,P=0.000];认知功能障碍方面,bvFTD组患者更多表现为失用[69.56%(16/23)对22.73%(15/66);χ~2=16.484,P=0.000]和执行功能障碍[82.61%(19/23)对59.09%(39/66);χ~2=4.156,P=0.041];精神病性症状方面,对照组患者更多表现为幻觉妄想[33.33%(22/66)对4.35%(1/23);χ~2=7.477,P=0.006]。结论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患者临床症状多样,记忆障碍可能是突出症状之一。与国外相似研究相比,临床症状的构成比不同可能是由于评价者对部分症状的理解存在文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神经心理学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颞叶痴呆治疗进展
5
作者 岳爱玲 褚敏 武力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1-535,共5页
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是一组临床表型多样,遗传因素复杂,神经病理高度异质的以进行性人格行为改变,执行功能障碍及言语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可以治愈或者逆转FTD进展,临床常采用对症治... 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是一组临床表型多样,遗传因素复杂,神经病理高度异质的以进行性人格行为改变,执行功能障碍及言语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可以治愈或者逆转FTD进展,临床常采用对症治疗策略改善FTD患者神经精神、运动及认知症状。随着FT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靶向FTD突变基因及神经病理的药物正进入临床试验,以实现疾病的早期管理,精准治疗。本文主要就FTD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临床医师了解FTD最新治疗信息,提高FTD疾病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治疗 基因靶向 Tau病理 神经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18)F-S16 PET显像与葡萄糖代谢模式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王颖 崔孟超 +3 位作者 要少波 张楠 蔡莉 高硕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70-1078,共9页
目的 探讨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bvFTD)患者脑组织^(18)F-S16 PET显像特点以及tau蛋白沉积与葡萄糖代谢模式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2例bvFTD患者和10例认知功能正常的对照者,行^(18)F-S16 ... 目的 探讨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bvFTD)患者脑组织^(18)F-S16 PET显像特点以及tau蛋白沉积与葡萄糖代谢模式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2例bvFTD患者和10例认知功能正常的对照者,行^(18)F-S16 PET和18F-FDG PET显像,采用基于体素的分析(VBA)对比bvFTD组与对照组^(18)F-S16和^(18)F-FDG摄取差异脑区,半定量分析比较两组^(18)F-S16和18F-FDG标准摄取值率(SUVR),图像视觉判读观察两组^(18)F-S16摄取,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18)F-S16与^(18)F-FDG两种示踪剂的全脑空间相关性以及各兴趣区摄取水平相关性。结果 VBA法显示,bvFTD患者右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和额下回,双侧中央前回,双侧颞中回、右侧颞下回,右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下小叶^(18)F-S16摄取增加(均P<0.01,FWE校正,像素阈值=50);双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双侧前扣带回,右侧岛叶18F-FDG摄取减少(均P=0.000,FWE校正,像素阈值=50);二者重叠脑区主要位于右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及右侧额下回。半定量分析显示,bvFTD组患者双侧额叶(P=0.000)、顶叶(P=0.015)和楔前叶(P=0.000)tau蛋白SUVR值均高于对照组,双侧额叶葡萄糖SUVR值低于对照组(P=0.00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vFTD患者^(18)F-S16与^(18)F-FDG的全脑空间相关性较弱(r=0.050,P=0.000);bvFTD患者仅双侧额叶tau蛋白SUVR值与葡萄糖SUVR值呈负相关关系(r=-0.702,P=0.011)。18F-S16 PET图像视觉判读,bvFTD患者双侧额叶、顶叶、楔前叶和海马摄取增加。结论 ^(18)F-S16 PET显像可以反映出bvFTD患者tau蛋白沉积特点及其与葡萄糖代谢模式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TAU蛋白质类 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与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患者认知-精神行为及18F-FDG PET显像特征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盼 张惠红 +4 位作者 王艳 张淼 陈嫄 徐小林 周玉颖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13-820,共8页
目的研究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患者认知功能、精神行为症状以及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特点,并与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bvFTD)患者进行比较。方法纳入经36个月以上随访最终确诊为PSP(PSP组,20例)和bvFTD(bvFTD组,65例)患者,通过简易智能状... 目的研究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患者认知功能、精神行为症状以及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特点,并与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bvFTD)患者进行比较。方法纳入经36个月以上随访最终确诊为PSP(PSP组,20例)和bvFTD(bvFTD组,65例)患者,通过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以及神经精神科问卷(NPI),分别对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精神行为症状进行评价。bvFTD组(18例)和PSP组(17例)中疑似病例进一步行18F-FDG PET以明确诊断,同时比较两组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存在的差异。结果PSP组患者MMSE评分(P=0.046)和MoCA评分(P=0.009)均高于bvFTD组;MoCA量表各分项评分,PSP组患者命名(P=0.038)、语言功能(P=0.006)、抽象思维(P=0.011)、延迟回忆(P=0.001)和定向力(P=0.004)评分均高于bvFTD组,视空间能力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ADL评分和NP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PI量表各分项比较,PSP组16例(88.89%)、bvFTD组63例(96.92%)存在一项或多项神经精神行为症状,PSP组激越/攻击(P=0.015)、易激惹/情绪不稳(P=0.036)发生率低于bvFTD组,而抑郁/心境恶劣(P=0.024)、情感淡漠/漠不关心(P=0.047)发生率高于bvFTD组。18F-FDG PET显像两组均表现为额叶、岛叶、尾状核代谢减低,PSP组同时伴有丘脑、中脑低代谢。结论早期PSP患者即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结合18F-FDG PET显像,有助于与bvFTD早期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上麻痹 进行性 痴呆 认知障碍 精神障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颞叶痴呆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倩华 郭起浩 洪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311-315,共5页
广义的额颞叶痴呆(FTD)亦被称为额颞叶退行性变(FTLD),是一组以行为和人格改变、失语为特征性表现的疾病。根据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分类,额颞叶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路易体痴呆(DLB)的第3种痴呆类型。发病... 广义的额颞叶痴呆(FTD)亦被称为额颞叶退行性变(FTLD),是一组以行为和人格改变、失语为特征性表现的疾病。根据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分类,额颞叶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路易体痴呆(DLB)的第3种痴呆类型。发病年龄为45—70岁,绝大部分患者在65岁之前发病;病程2~20年,平均约8年。1892年,德国医师ArnoldPick最先报告一例额颞叶痴呆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额颞叶痴呆1例
9
作者 李凤 陈明 李小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494-2494,共1页
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是一种同额叶或颢叶萎缩相关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变导致的认知行为障碍综合征,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路易体痴呆的第三种痴呆类型,主要临床表现为人格改变、... 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是一种同额叶或颢叶萎缩相关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变导致的认知行为障碍综合征,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路易体痴呆的第三种痴呆类型,主要临床表现为人格改变、行为异常及进行性语言障碍,易误诊。现报告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1例额颞叶痴呆患者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精神分裂症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额颞叶痴呆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林云 刘峰 +2 位作者 简雯 涂怀军 王春芝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5-497,共3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一直被认为是单纯运动系统疾病,但在部分患者中却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后者可从轻度异常到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这与额颞叶功能障碍有关。1892年MARI...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一直被认为是单纯运动系统疾病,但在部分患者中却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后者可从轻度异常到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这与额颞叶功能障碍有关。1892年MARIE首先描述了ALS患者情绪不稳定。20世纪早期就有报道称ALS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的变化,包括易怒、妄想和幻觉。随着运动神经元病相关痴呆的报道越来越多,发现ALS患者的痴呆属于FTD。本文将从ALS患者额颞叶功能障碍的形成过程、发病率、认知功能评估及遗传和病理等方面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痴呆 认知功能损害 运动系统疾病 运动神经元病 功能障碍 情绪不稳定 MARI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PT基因突变额颞叶痴呆tau蛋白靶向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孔雨 武力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157-2160,共4页
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是以精神行为异常、言语功能损害和执行功能障碍为特点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疾病。MAPT基因突变所导致脑内异常tau蛋白沉积是其致病机制之一。随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 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是以精神行为异常、言语功能损害和执行功能障碍为特点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疾病。MAPT基因突变所导致脑内异常tau蛋白沉积是其致病机制之一。随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的发展,使得利用以tau蛋白为靶点的选择性PET影像技术在活体水平检测脑内tau蛋白病变成为可能,这对进一步探究额颞叶痴呆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等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病理性tau蛋白存在异质性,目前对于tau PET影像技术能否准确的反映各型tau蛋白的沉积尚无定论。本文就MAPT基因突变FTD tau PET研究现状展开相关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MAPT基因 TAU tau P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颞叶痴呆的发病机制与诊疗
12
作者 陈琳 韩振蕴 +2 位作者 林彬 舒忻 高珊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3-586,共4页
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是一组以进行性行为、人格改变、失语为特征性表现的疾病。病理上称之为额颞叶变性。近些年来,随着科学和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FTD各方面研究又有许多新进展。本文就其神经病理、影像及... 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是一组以进行性行为、人格改变、失语为特征性表现的疾病。病理上称之为额颞叶变性。近些年来,随着科学和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FTD各方面研究又有许多新进展。本文就其神经病理、影像及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额颞叶痴呆疾病相关9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72基因(C9orf72)突变产物二肽重复蛋白对HeLa细胞线粒体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张亚昆 高俊 +3 位作者 韩秋影 潘欣 李爱玲 李腾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37-844,共8页
目的探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额颞叶痴呆疾病相关9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72基因(C9orf72)内六核苷酸GGGGCC重复序列非常规翻译产物二肽重复蛋白聚-脯氨酸-精氨酸(poly-PR)、聚-甘氨酸-丙氨酸(poly-GA)和聚-甘氨酸-精氨酸(poly-GR)对线粒体... 目的探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额颞叶痴呆疾病相关9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72基因(C9orf72)内六核苷酸GGGGCC重复序列非常规翻译产物二肽重复蛋白聚-脯氨酸-精氨酸(poly-PR)、聚-甘氨酸-丙氨酸(poly-GA)和聚-甘氨酸-精氨酸(poly-GR)对线粒体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首先将重复4次的人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Ⅷ线粒体定位序列(4mt)分别插入到含二肽重复50次的pEGFP-C1-PR50,-GR50和-GA50质粒上,将该重组质粒经测序和双酶切鉴定后转染293T细胞,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293T细胞二肽重复蛋白PR50,GR50和GA50表达水平。随后将上述重组质粒用Lipofectamine 2000分别转染HeLa细胞,通过四甲罗丹明甲酯(TMRM)和线粒体超氧化物红色荧光探针(MitoSOX)染色,用宽场荧光显微成像检测二肽重复蛋白PR50,GA50和GR50对HeLa细胞线粒体形态、数目、膜电位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通过慢病毒感染HeLa细胞和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PR50,GA50和GR50的细胞系,用ATP检测试剂盒检测PR50,GR50和GA50对细胞内ATP水平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带有线粒体定位序列的4mt-EGFP-C1及4mt-EGFP-C1-PR50,-GR50和-GA50重组质粒。Western印迹法鉴定结果显示,二肽重复蛋白PR50,GA50和GR50在293T细胞中表达正确。线粒体功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与4mt-EGFP-C1对照组相比,PR50和GR50过表达可使HeLa细胞线粒体形态改变,线粒体数目显著增加(P<0.05),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5,P<0.01),氧化应激反应增强(P<0.05,P<0.01),ATP水平下降(P<0.05);而GA50过表达则对线粒体功能无影响。结论富含精氨酸的二肽重复蛋白PR50和GR50进入线粒体,可损伤线粒体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痴呆 C9orf72 二肽重复蛋白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携带长度为6.4 Mb大小的α突触核蛋白位点重复序列引起的额颞叶痴呆症与帕金森病表型--基因型的相关性分析
14
作者 Kara E Kiely A P +3 位作者 Proukakis C 崔淼 许春伟 张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55-1255,共1页
α-突触核蛋白位点重复序列与帕金森病各种临床特征相关,且与外显率的减低相关。然而这种突变的原因尚未明确。该文报道1例新型携带长度为6.4 Mb大小α-突触核蛋白位点重复序列的家系。该例家系患者出现非典型临床表现,强烈提示为额颞... α-突触核蛋白位点重复序列与帕金森病各种临床特征相关,且与外显率的减低相关。然而这种突变的原因尚未明确。该文报道1例新型携带长度为6.4 Mb大小α-突触核蛋白位点重复序列的家系。该例家系患者出现非典型临床表现,强烈提示为额颞叶痴呆以及晚发型苍白球锥体综合征,并分析该例患者与帕金森病表型-基因型的相关性。报道该例患者的临床和神经病理学特征,为明确候选的疾病影响因子,实验进行了家系遗传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MB α-突触核蛋白 重复序列 神经病理学 遗传学分析 苍白球 痴呆 外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改善由C9ORF72肌萎缩侧索硬化/额颞叶痴呆相关多聚甘氨酸-精氨酸诱导的线粒体损伤
15
作者 冯奕源 徐忠匀 +2 位作者 尹雅芙 王辉 程维维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39-847,共9页
目的·探索C9ORF72肌萎缩侧索硬化/额颞叶痴呆(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frontotemporal dementia,ALS/FTD)相关的多聚甘氨酸-精氨酸(poly-glycine-arginine,poly-GR)对线粒体形态及功能的影响,并分析二甲双胍对由poly-GR诱... 目的·探索C9ORF72肌萎缩侧索硬化/额颞叶痴呆(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frontotemporal dementia,ALS/FTD)相关的多聚甘氨酸-精氨酸(poly-glycine-arginine,poly-GR)对线粒体形态及功能的影响,并分析二甲双胍对由poly-GR诱导的线粒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感染法分别构建能够稳定表达50个重复甘氨酸-精氨酸序列[(glycine-arginine)50,(GR)_(50)]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SK-N-SH细胞,即(GR)_(50)-SK细胞株和GFP CTRL-SK细胞株。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验证已构建细胞中(GR)_(50)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 CTRL-SK细胞的GFP表达。采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ne,PI)染色分别检测(GR)_(50)-SK、GFP CTRL-SK细胞的凋亡水平。利用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染色分析(GR)_(50)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情况。采用超氧化物指示剂MitoSOX Red分别对(GR)_(50)-SK、GFP CTRL-SK细胞的氧自由基进行染色,并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红色荧光强度以评估线粒体活性氧水平的变化。采用透射电镜分别观察(GR)_(50)-SK、GFP CTRL-SK细胞的线粒体形态。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GR)_(50)-SK、GFP CTRL-SK细胞的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AKT)及其磷酸化水平。利用SC79激活(GR)_(50)-SK细胞中的AKT,并采用MitoSOX Red染色及PI染色实验分析AKT磷酸化后细胞的线粒体活性氧水平及凋亡水平。利用二甲双胍处理(GR)_(50)-SK、GFP CTRL-SK细胞,随后通过上述方法以及ATP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线粒体活性氧水平、线粒体形态、AKT及其磷酸化水平、ATP浓度情况。结果·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GR)_(50)-SK细胞构建成功,荧光显微镜的观察结果显示GFP CTRL-SK细胞构建成功。PI染色结果显示,(GR)_(50)-SK细胞较GFP CTRL-SK细胞的凋亡水平更高(P=0.016)。IF结果提示,(GR)_(50)-SK细胞中(GR)_(50)蛋白与线粒体存在部分共定位。与GFP CTRL-SK细胞相比,(GR)_(50)-SK细胞的线粒体形态及结构存在明显异常,其活性氧水平明显上升。(GR)_(50)-SK细胞中的AKT水平与GFP CTRL-SK细胞相仿,但磷酸化AKT水平显著下降。SC79处理(GR)_(50)-SK细胞后,可显著上调其AKT磷酸化水平,并下调其活性氧水平及凋亡水平。二甲双胍处理可明显上调(GR)_(50)-SK细胞中的磷酸化AKT水平,但对AKT水平无影响;可重塑该细胞中的部分线粒体形态结构、降低活性氧水平、增加ATP的生成(P=0.000),并下调细胞的凋亡水平(P=0.000)。结论·(GR)_(50)可通过下调AKT磷酸化引起线粒体形态及功能异常,并促进细胞凋亡;而二甲双胍则可抑制由(GR)_(50)蛋白诱导的上述病理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9ORF72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痴呆 多聚甘氨酸-精氨酸 线粒体 磷酸化蛋白激酶B 二甲双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颞叶变性的异质性
16
作者 贾建军 孙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9-633,共5页
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FTLD)是一组常见的痴呆症候群,尤其是在小于65岁的患者中。它包括一组以进行性行为异常、执行功能障碍或语言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因其潜在基因和病理的多样性,FTLD表现为多... 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FTLD)是一组常见的痴呆症候群,尤其是在小于65岁的患者中。它包括一组以进行性行为异常、执行功能障碍或语言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因其潜在基因和病理的多样性,FTLD表现为多种临床表型,且其临床和神经影像表现呈现不同程度的重叠。额颞叶变性临床、基因、病理的异质性为早期正确诊断、精准治疗疾病提出了极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 异质性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 语义性痴呆 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RRK2基因突变相关语义变异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仕鹏 陈达宁 +4 位作者 雷晓阳 张安妮 吴旭玲 李娅 贺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1-545,共5页
目的报告1例LRRK2基因突变相关语义变异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患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与结果对1例以语言理解障碍为首发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心理学变化及语言功能障碍特点、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和头部影像学变化,以及基因... 目的报告1例LRRK2基因突变相关语义变异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患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与结果对1例以语言理解障碍为首发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心理学变化及语言功能障碍特点、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和头部影像学变化,以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病因讨论。结果显示,其主要表现为单词理解困难和找词困难;汉语失语成套测验提示以颞叶功能损害为主。头部MRI检查双侧额叶及颞叶呈不对称萎缩,以左侧更为显著;18F-FDG PET呈现双侧颞叶前部及双侧额叶葡萄糖代谢降低现象。认知功能障碍和运动障碍基因检测表明存在LRRK2基因外显子253468G>C杂合突变,目前尚未被所有基因数据库所收录,临床诊断为语义变异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结论LRRK2基因突变很可能是由于其编码的LRRK2蛋白结构和功能改变,引起tau蛋白病理改变,进而导致额颞叶变性萎缩和语义变异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该基因突变的发现扩大了额颞叶变性的基因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语 原发进行性 痴呆 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研究进展
18
作者 高天语 吴亚双 +4 位作者 赵新静 陈琛 林小琦 赵薇 周国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56,共3页
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 PPA)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累及语言网络引起的临床综合征。PPA起病隐匿,症状逐渐进展,以语言障碍为最初表现。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病理学研究显示,大多数PPA患者语言支配半球(左半球)受累... 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 PPA)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累及语言网络引起的临床综合征。PPA起病隐匿,症状逐渐进展,以语言障碍为最初表现。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病理学研究显示,大多数PPA患者语言支配半球(左半球)受累,并影响语言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语 原发进行性 痴呆 命名障碍 原发性进行性迟滞性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行性精神行为异常一年余 反复跌倒一年并进行性加重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健华 张莹 +2 位作者 高晶 董立羚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455-461,共7页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9岁,右利手,因进行性精神行为异常1年余、反复跌倒1年并进行性加重,于2015年12月24日入院。患者1年余前(2014年2月)出现反复借钱行为,借钱次数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多,金额每次数百元至数十万元不等,被借人...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9岁,右利手,因进行性精神行为异常1年余、反复跌倒1年并进行性加重,于2015年12月24日入院。患者1年余前(2014年2月)出现反复借钱行为,借钱次数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多,金额每次数百元至数十万元不等,被借人数超过50人,家属问及钱款去向叙述不清,反复追问无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上麻痹 进行性 痴呆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义性痴呆结构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铮 杨延辉 +2 位作者 卢春明 周爱红 李坤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目的分析语义性痴呆患者灰质和白质结构变化,提高对其病理改变和发生机制的认识。方法采用3.0T MRI扫描仪对16例语义性痴呆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全脑扫描,扫描序列包括三维高分辨力结构像和扩散张量成像(DTI)。通过专业统计软件分... 目的分析语义性痴呆患者灰质和白质结构变化,提高对其病理改变和发生机制的认识。方法采用3.0T MRI扫描仪对16例语义性痴呆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全脑扫描,扫描序列包括三维高分辨力结构像和扩散张量成像(DTI)。通过专业统计软件分别对全脑灰质密度和白质纤维束部分各向异性(FA)值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全脑灰质密度(P<0.001,Voxel>338)和白质纤维束FA值(P<0.005,Voxel>103)。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语义性痴呆组患者双侧颞叶,特别是颞极表现为灰质密度显著降低,以左侧大脑半球额颞顶叶灰质密度减低区域更为广泛,包括左侧颞下回、缘上回、顶下回和额中回;同时双侧颞叶白质纤维束FA值显著降低,包括双侧钩束、左侧扣带(海马)纤维和双侧下额枕束。白质纤维束FA值分析结果与VBM法所显示的灰质密度在解剖学上呈现极高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在体揭示了语义性痴呆的病理学和解剖学基础,为理解语义性痴呆的病理学机制提供了客观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