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1
作者 隋成亮 沈艳莹 刘泽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2-899,共8页
目的·探索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2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12例EHE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组织样... 目的·探索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2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12例EHE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组织样本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名、女性9名,平均年龄(47.17±11.15)岁;肿瘤分布为肝脏6例、肺4例、纵隔1例、右锁骨上1例;无症状患者9例,其余3例患者因胸闷、乏力等轻微不适症状就医。CT检查显示发生在肝脏和肺部的EHE患者均为多发结节,其中2例同时累及肝脏和肺;发生在锁骨上及纵隔的EHE患者为单发结节。H-E染色显示:肿瘤组织由上皮样细胞、树突状细胞和中间细胞构成,排列呈腺泡状、条索状或簇状;上皮样细胞具有圆形泡状核及嗜酸性胞质,部分细胞呈印戒样外观伴胞质空泡;间质含黏液样基质。IHC染色显示:肿瘤组织的间叶源性血管内皮标志物波形蛋白、CD31、ETS转录因子ERG、凝血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均为阳性,而上皮源性标志物阳性率低且仅呈弱阳性,Ki-67指数也较低。FISH检测显示:10例患者存在钙调素结合转录激活因子1(calmodulin-binding transcription activator 1,CAMTA1)基因断裂,另2例患者存在转录因子E3(transcription factor E3,TFE3)基因断裂。12例患者中11例获得随访结果,随访时间2~38个月,平均21.7个月,其中3例无瘤生存,6例带瘤生存,1例术后4个月死亡,1例术后24个月因心脏病死亡。结论·EHE临床特征不典型、易复发、预后差异较大;组织病理学结合IHC及分子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内皮 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洪波 王秀娟 郭新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3,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21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诊治的42例AITL患者临床资料,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log-r...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21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诊治的42例AITL患者临床资料,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log-rank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42例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中位发病年龄66(22-80)岁,其中25例为男性。38例Ann Arbor分期III-IV期,23例伴有B组症状,34例IPI中高危及高危。起病临床表现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主(31例),可伴多浆膜腔积液(24例)、发热(17例)、皮疹(11例)和贫血(15例)。18例病理组织活检显示EBV阳性,28例Ki-67≥40%,6例伴发EBV血症。42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1-121)个月,3年预估生存率为37.6%,无进展生存率为2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介素-6升高、合并多浆膜腔积液的患者生存率更低。结论:AITL起病时临床表现多样,侵袭性高,预后差,常规化疗远期预后不佳。高白介素-6水平、伴有多浆膜腔积液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 临床特征 预后 多浆膜腔积液 白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发性与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相关性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与生存结局分析
3
作者 徐立新 刘玄石 +1 位作者 肖新如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39-452,共14页
目的探讨散发性与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相关性颅内血管母细胞瘤(IC-HB)的临床特征、手术疗效及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4月至202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IC-H... 目的探讨散发性与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相关性颅内血管母细胞瘤(IC-HB)的临床特征、手术疗效及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4月至202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IC-HB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术前临床表现(无症状、头痛、头晕、眩晕或失平衡、视物模糊或视乳头水肿、恶心呕吐、其他症状)、症状数量、病灶类型(实性或囊实性)、病灶大小(体积、最长径、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病灶位置(小脑区:小脑半球、小脑蚓部;脑干区:延髓、四脑室;颅底区:脑桥小脑角区、颈静脉孔区、岩骨斜坡区)、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术前、术后KPS评分;KPS评分>70分和≤70分)、手术信息及随访资料。依据既往病史、家族史及VHL基因检测结果,根据是否合并VHL综合征将患者分为散发性IC-HB组与VHL综合征相关性IC-HB组。比较散发性IC-HB与VHL综合征相关性IC-HB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及随访情况的差异。术后KPS改善定义为术后6个月随访时KPS评分较术前增加>0分,未改善定义为术后6个月随访时KPS评分较术前无变化(KPS不变)或下降>0分(KPS加重)。生存结局包括术后复发(术区或术区邻近区域出现新的异常强化结节,并在随访中呈持续性进展,需结合影像增强特征、临床表现及再次手术后经病理检测确诊复发)、术后KPS改善、死亡(患者在随访期间因任何原因死亡)。使用Firth惩罚最大似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IC-HB患者术后KPS改善的单因素分析,纳入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并根据临床重要性及统计模型可行性将符合条件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识别IC-HB患者术后KPS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结局。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法评估两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针对散发性IC-HB与VHL综合征相关性IC-HB两个亚组,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各亚组术后KPS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2例IC-HB患者,男41例,女41例,年龄11~73岁,平均(42±15)岁。其中散发性IC-HB组68例,VHL综合征相关性IC-HB组14例;术后KPS改善患者39例,术后KPS未改善患者43例。(1)临床特征:VHL综合征相关性IC-HB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早于散发性IC-HB组患者[(35±14)岁比(44±15)岁,P=0.044],VHL综合征相关性IC-HB患者的病灶更易累及脑干及邻近重要结构(延髓区占比为8/14),而散发性IC-HB多见于小脑半球[70.6%(48/68)],两组病灶位置在小脑区、颅底区、脑干区3个区域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余两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治疗方案及随访情况: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镜下全切手术,22例经股动脉行术前造影,其中4例行术前部分栓塞。39例术后KPS改善,33例术后KPS不变,10例术后KPS加重,两组术前术后KPS评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7)。VHL综合征相关性IC-HB组患者术后复发率高于散发性IC-HB组患者[4/14比5.9%(4/68),P=0.026],但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3)术后KPS改善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无症状(OR=0.05,95%CI:0.00~0.39,P=0.002),术前出现头晕(OR=2.62,95%CI:1.09~6.47,P=0.031)、眩晕或失平衡(OR=3.60,95%CI:1.04~15.45,P=0.043)、恶心呕吐(OR=4.49,95%CI:1.65~13.53,P=0.003)症状,术前症状数量(OR=2.27,95%CI:1.46~3.86,P<0.01),术前KPS评分≤70分(OR=7.65,95%CI:1.60~74.47,P=0.009)与术后KPS改善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术前症状数量是IC-HB患者术后KPS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OR=2.44,95%CI:1.04~6.32,P=0.049)。(4)生存结局: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复发、KPS改善及死亡在VHL综合征相关性IC-HB患者与散发性IC-HB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复发:HR=4.88,95%CI:0.97~24.69,P=0.055;术后KPS改善:HR=0.60,95%CI:0.25~1.43,P=0.246;死亡:P=0.99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两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亚组分析:在散发性IC-HB患者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症状数量为术后KPS改善的影响因素(OR=1.97,95%CI:1.14~3.68,P=0.021)。而对于VHL综合征相关性IC-HB患者,由于样本量较少,无法提供可靠的参数估计。结论与散发性IC-HB比较,VHL综合征相关性IC-HB患者复发风险更高;术前症状数量有助于指导IC-HB患者的生存结局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 颅内肿 von Hippel-Lindau病 神经外科手术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郜红艺 赖日权 +2 位作者 张佳立 吴坤河 张江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7-53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fibroblastoma,AMF)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7例AMF的临床表现、组织学观察与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7例均为女性,年龄25-52岁,...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fibroblastoma,AMF)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7例AMF的临床表现、组织学观察与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7例均为女性,年龄25-52岁,部位在大阴唇(3例)、宫颈管(3例)和腹股沟(1例),大小1.6-6.0 cm;眼观:肿瘤边界清,无包膜,质地韧,切面灰白,局部有黏液感。镜检:肿瘤细胞分布稀疏不一,呈密集的血管区与少细胞的水肿区相交替分布。瘤细胞肥胖,呈梭形或短梭形,可见胞质突起或波浪状弯曲,瘤细胞围绕丰富的血管,大多是薄壁小血管或毛细血管,间质可见胶原束。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和desmin弥漫阳性,α-SMA和CD34局灶阳性,发生于宫颈的3例ER和PR弱阳性,所有病例CK、S-100蛋白阴性。结论AMF是发生女性外阴、生殖道的良性软组织肿瘤;需要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富于细胞性的血管纤维瘤、青春期前外阴纤维瘤、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等软组织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 病理学 临床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5
作者 林佳鑫 魏然 +3 位作者 水若鸿 陆洪芬 李小秋 于宝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0-1027,共8页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肾上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IVLBCL)是一种罕见的高侵袭性淋巴瘤,目前对其仍缺乏充分认识。本研究旨在探讨肾上腺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复旦...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肾上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IVLBCL)是一种罕见的高侵袭性淋巴瘤,目前对其仍缺乏充分认识。本研究旨在探讨肾上腺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2—2023年诊断的肾上腺IVLBCL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并采用靶向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探讨其分子遗传学特点。本研究已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编号:050432-4-2307E)。结果:5例肾上腺IVLBCL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为52岁(年龄范围50~82岁)。2例因低热而就诊,1例表现为腹痛,1例为体检发现,1例未获得相关信息。外周血检查示2例有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2例出现肾上腺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显示,肾上腺增大或占位性病变伴氟代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摄取增高;其中4例累及双侧肾上腺,1例累及右侧肾上腺。显微镜下可见异型大淋巴细胞局限于血管腔内,部分病例血管腔内见纤维素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所有(5/5)病例的肿瘤细胞CD20阳性,Ki-67增殖指数均较高(>80%),80%(4/5)病例呈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erminal-center B-cell-like,non-GCB)表型,100%(4/4)呈MYC/BCL2双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染色显示,肿瘤细胞绝大多数位于血管内。3例患者获得治疗和随访信息,其中1例仅接受手术切除的患者确诊后5个月死亡,1例经手术切除后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1例穿刺活检确诊后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获得部分缓解;1年总生存率为66.7%,总生存期为5~87个月。1例行NGS检测,结果显示,MYD88 V217F、TP53、CDH1、ARID1B、MSH3、MLH3、PTPRK、CD22和FLCN等基因错义突变。结论:肾上腺IVLBCL发病率低,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本组病例以non-GCB为主且常伴MYC/BCL2双表达,并存在MYD88非L265P突变。肾上腺IVLBCL由于其临床症状多样化且缺乏特异性导致早期确诊困难,积累更多病例深入了解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并改善患者预后,为深入认识疾病发生、发展机制、探索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 临床病理学特征 MYD8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原发性巨细胞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邵睿 刘绮颖 王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巨细胞血管母细胞瘤(giant cell angioblastoma,GCAB)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骨原发性GCAB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为...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巨细胞血管母细胞瘤(giant cell angioblastoma,GCAB)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骨原发性GCAB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为成年女性,1例为男童。病变分别位于第2腰椎、左股骨远端和左手第3~5掌骨。患者均以局部骨疼痛就诊,其中2例伴活动受限,2例伴周围软组织肿胀。影像学显示为骨质破坏,2例累及邻近软组织。低倍镜下见组织由丛状增生的不规则形血管瘤样结节组成,结节之间为纤维结缔组织。高倍镜下,血管瘤样结节由增生的小血管和周围的胖梭形周皮细胞组成,后者可呈同心圆状围绕小血管,结节内可见散在的破骨样巨细胞。免疫表型:结节内小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31和CD34,其周围的周皮细胞表达α-SMA和vimentin,破骨样巨细胞表达KP-1。结论 GCAB属于局部侵袭性的中间型血管内皮瘤。除周围软组织外,少数病例可原发于骨内,并可发生于成人。GCAB需与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簇状血管瘤和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 血管母细胞 破骨样巨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品蛋鸡成髓细胞瘤、血管瘤型J亚群白血病病理学初报 被引量:44
7
作者 成子强 刘思当 +4 位作者 孟祥凯 张洪海 刁秀国 刘青 崔治中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35-940,共6页
2007年7月,山东某鸡场8 000余只150日龄海兰褐鸡发病,病鸡特征性表现衰竭、消瘦和血管瘤。大体病变:内脏器官肿大,表面及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血管瘤大小不等、富有弹性,内含大量血液,血液内富含成髓细胞;组织学病变:肝脏、脾... 2007年7月,山东某鸡场8 000余只150日龄海兰褐鸡发病,病鸡特征性表现衰竭、消瘦和血管瘤。大体病变:内脏器官肿大,表面及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血管瘤大小不等、富有弹性,内含大量血液,血液内富含成髓细胞;组织学病变:肝脏、脾脏、骨髓、肠管和胰腺浆膜面有大量的胞质含嗜碱性颗粒的成髓细胞增生,同时在肠管固有层出现明显的肠腺上皮细胞和网状细胞增生,腺胃固有层出现明显的网状细胞增生,血管瘤为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瘤,可见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经REV与ALV-J单克隆抗体检测发现,REV抗原阴性,而ALV-J抗原强阳性。在骨髓、肝脏及其它组织内的成髓细胞内、血管瘤海绵状壁层内皮细胞、增生的肠腺上皮细胞、腺胃腺小管上皮细胞、网状细胞内及部分间质内可见强阳性信号。因此,此病为成髓细胞瘤、血管瘤型并伴发多种肿瘤的J亚群白血病,这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蛋鸡 成髓细胞 血管 J亚群白血病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沈健 金中高 +2 位作者 平金良 白直成 倪兆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17-619,共3页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5例,其中3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回顾分析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结果:3例行CT检查的病例中,2例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低密度影,平扫...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5例,其中3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回顾分析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结果:3例行CT检查的病例中,2例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低密度影,平扫边界不清,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与正常脾组织呈相对低密度,门脉期至延时期密度差异减小,病灶内可见散在斑点状更低密度影,以增强显示更清晰。1例CT表现为脾门区单发肿块,平扫与脾脏密度相仿,肿块内见多发斑点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病灶显著强化,以病灶周边为主,程度高于正常脾脏,静脉期强化均匀,内部低密度影无强化。2例行MRI检查的病例,均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异常信号,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内见散在斑点状低信号影,增强后病灶强化明显,内部低信号影无强化。病理上,5例组织学病变均由呈迷路样分布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被覆内皮细胞呈短柱状或多角形,胞质内均见大量含铁血黄素颗粒。免疫表型,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物呈阳性表达。结论:在影像学表现上,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常为多发病灶,其血管瘤样强化及病灶内多发斑点状低密度(低信号)影的特征,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其病理特点,对该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肿 血管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窦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庞芸 陆洪芬 +4 位作者 罗冰清 施达仁 丁爱莉 邬伟义 范月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85-387,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pleuro_pulmonaryblastoma,PPB)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和早期诊治的可行性。方法对1例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X线片呈肺野巨大圆形软组织肿块的患儿行肺叶切除术、病理学常规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明确诊断为P... 目的探讨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pleuro_pulmonaryblastoma,PPB)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和早期诊治的可行性。方法对1例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X线片呈肺野巨大圆形软组织肿块的患儿行肺叶切除术、病理学常规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明确诊断为PPB,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2岁女孩肺内病变抗炎治疗无效,无呼吸困难、贫血、消瘦等表现,手术见左上肺尖后段囊实性孤立性、境界清楚肿块,组织结构见分化较差的小圆细胞、梭形细胞,间质成分含横纹肌母细胞、成熟和/或不成熟软骨小岛,腺管分化良好。免疫组化标记检查确诊为PPB。结论小儿肺部肿瘤病理学检查出现间胚叶组织和疑似上皮细胞且免疫组化标记呈阳性表达时,可诊断为胸膜肺母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膜肺母细胞 临床病理学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病理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易华 王超 +5 位作者 蒋锐 汤善宏 罗艳 曾冬梅 何晓燕 施光静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356-2359,共4页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HEHE)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例HEHE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结果 5例HEHE患者中,男3例,女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腹部不适、腹痛、恶心、体质量下降、发热等,其中1例为...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HEHE)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例HEHE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结果 5例HEHE患者中,男3例,女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腹部不适、腹痛、恶心、体质量下降、发热等,其中1例为体检时发现。2例为单结节,3例为多结节。肿瘤细胞形态较温和,排列呈条索状、小巢状,细胞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有丰富上皮样的嗜酸性胞质,常见分枝状胞浆突起,胞质内常见空泡形成,肿瘤背景为具有特征性的黏液样透明变性的软骨样基质或玻璃样变性的纤维基质。偶见核分裂和坏死。瘤细胞表达CD31、CD34、FLi-1、F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血管源性标志物,增殖活性低。结论 HEHE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手段多种多样,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不仅有助于确诊,也能够对HEHE治疗方案的选择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 血管内皮 上皮样 病理学 临床 疾病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母细胞瘤介入治疗后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隆 汤宏峰 +1 位作者 李民驹 顾伟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肾母细胞瘤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对30例术前介入治疗后的肾母细胞瘤与16例术前化疗、17例单纯手术组的肿瘤和20例曾作芯针活检的组织进行病理观察对照研究。对三组各15例组织作TUNEL染色与SP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凋亡...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肾母细胞瘤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对30例术前介入治疗后的肾母细胞瘤与16例术前化疗、17例单纯手术组的肿瘤和20例曾作芯针活检的组织进行病理观察对照研究。对三组各15例组织作TUNEL染色与SP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凋亡和PCNA表达。结果介入组肿瘤纤维性假包膜厚度平均2.4±0.7mm,平均坏死面积占肿瘤77.5%,肿瘤内中型血管坏死闭锁率达93.3%,瘤体内均见淡黄色碘油残留及大片泡沫状组织细胞浸润;化疗组纤维性假包膜厚度平均2.1±0.9mm,平均坏死面积占肿瘤51.2%。中型血管坏死闭锁率达43.8%。单纯手术组纤维性假包膜厚度平均1.1±0.4mm,平均坏死面积占肿瘤14%,瘤体内未见中型血管坏死及闭锁。介入组术前芯针活检结果与术后瘤体病理比较发现间叶型,术后瘤体坏死相对较少,其余类型坏死均较明显,尤以胚芽型为甚。介入组与单纯手术组相比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凋亡细胞显著增多,但与化疗组相比无差异。结论术前介入治疗,能使瘤体内血管迅速坏死、闭锁、肿瘤大片坏死,同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纤维性假包膜形成;肿瘤内碘油长期滞留及泡沫状组织细胞浸润,有利于肿瘤细胞杀灭作用;组织类型与治疗敏感性有关;介入治疗也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细胞 介入治疗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9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齐淑轶 邓莅霏 蔡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4013-4015,共3页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vIllyofit)roblastictumor,IMT)是一种少见的问叶组织源性肿瘤,多发生于肺部,亦可见于身体的其他各个部位。由于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组织形态学多样,易于误诊和漏诊。本文总结了近5年我院收...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vIllyofit)roblastictumor,IMT)是一种少见的问叶组织源性肿瘤,多发生于肺部,亦可见于身体的其他各个部位。由于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组织形态学多样,易于误诊和漏诊。本文总结了近5年我院收治的9例肺外I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 临床表现 病理学观察 肺外 组织形态学 临床病理资料 病理学特点 文献复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病理学分类及其早期诊断 被引量:8
13
作者 施诚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008-1009,1013,共3页
神经母细胞瘤(neurohlastonla,NB)是儿童中最常她的恶性实体瘤之一,〈15岁儿童年发病率10.5/10万.日本、德闰、加拿大经婴儿筛选过程可达到10万儿童中20.1的发生率,在儿童中神经母细胞瘤死亡率较高,引起了有关临床、基础研究... 神经母细胞瘤(neurohlastonla,NB)是儿童中最常她的恶性实体瘤之一,〈15岁儿童年发病率10.5/10万.日本、德闰、加拿大经婴儿筛选过程可达到10万儿童中20.1的发生率,在儿童中神经母细胞瘤死亡率较高,引起了有关临床、基础研究人员的重视^[1],病理学诊断是儿童NB确诊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神经母细胞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型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
14
作者 贺娟 王星宇 +8 位作者 何鸿 王立鑫 谭艳梅 李源鑫 黄颖 余快 赵敏 谢涛 李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5-903,共9页
目的:探讨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型(nodal T-follicular helper cell lymphoma,angioimmunoblastic-type,nTFHL-AI)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nTFHL-AI患者临床信息,利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 目的:探讨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型(nodal T-follicular helper cell lymphoma,angioimmunoblastic-type,nTFHL-AI)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nTFHL-AI患者临床信息,利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和抗原受体基因重排评估nTFHL-AI临床病理特征。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预后因素。结果:免疫染色提示CD4阳性肿瘤细胞例数明显超过CD8(66%vs.5%)。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编码的小RNA(EBV-encoded small RNA,EBER)阳性患者比EBER阴性患者更易表达CXCL13(P=0.006)。5年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31%和16%。CXCL13阳性组OS和PFS显著优于CXCL13阴性组(P=0.003、P=0.040)。相反,BCL6阳性表达与较差的OS和PFS相关(P=0.026、P=0.044),EBER阴性也与较差的OS和PFS相关(P=0.013、P=0.047)。多因素分析表明EBER阴性是OS和PFS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1、P=0.003)。结论:CXCL13阳性预示nTFHL-AI患者预后良好,而BCL6阳性和EBER阴性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并且EBER阴性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血管免疫母细胞 滤泡辅助T细胞表型 Epstein-Barr病毒编码的小RNA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母细胞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周春辉 郝卓芳 +2 位作者 廖德贵 陆光明 黄世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2,6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等方法对40例血管母细胞瘤进行病理学特征观察,同时分析其CT和MRI影像学特点。结果40例血管母细胞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等方法对40例血管母细胞瘤进行病理学特征观察,同时分析其CT和MRI影像学特点。结果40例血管母细胞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共济失调等。CT和MRI检查示颅内界限尚清的囊实性病变,内有壁结节,增强扫描后囊性部分无强化,附壁结节明显强化。组织学检查肿瘤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即不同成熟阶段的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网之间丰富的间质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CD34和FⅧRAg,间质细胞大多表达S-100,少数表达NSE,血管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均表达vimentin,而一般不表达GFAP、EMA和p53,Ki-67表达较低或不表达。结论血管母细胞瘤主要由不同成熟阶段的毛细血管和来源未定的肿瘤性间质细胞构成。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血管母细胞瘤须注意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血管瘤型脑膜瘤、转移性肾癌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侵犯骨髓相关病理特征分析
16
作者 李慧兰 汝昆 +5 位作者 李晓艳 孙丽丹 李凤丽 姚静雅 蔺亚妮 刘恩彬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AITL)侵犯骨髓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AITL侵犯骨髓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AITL相关免疫标记,通过T系基因重排分析T...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AITL)侵犯骨髓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AITL侵犯骨髓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AITL相关免疫标记,通过T系基因重排分析T细胞克隆性。结果肿瘤细胞浸润模式主要以结节状(20/32,62.5%)、间质性或小簇状(10/32,31.3%)为主,结节成分较杂,可呈“肉芽肿样改变”;肿瘤细胞主要为小至中等大小淋巴细胞,异型不明显,少数病例可出现明显浆细胞增生。19例行免疫组化染色,CD4阳性T细胞较少,平均为8.4%;滤泡辅助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相关免疫组化标记阳性率分别为:CD10(7/14,50.0%)、BCL6(6/19,31.6%)、PD-1(13/19,68.4%)、CXCL13(13/19,68.4%),大部分病例肿瘤细胞PD-1和CXCL13同时阳性,且阳性细胞数量较少(均<1%)。24例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22例均一致性表达胞质CD3(cCD3)、CD5、CD4、CD2,均不同程度表达CD10,部分病例胞膜CD3(sCD3)表达缺失(12/22,54.5%),部分病例CD7表达缺失(8/22,36.4%);2例未发现异常T细胞。基因重排:7例行T系基因重排检测,其中3例TCR重排阳性。结论AITL侵犯骨髓的肿瘤细胞比例较低且异型性小,容易漏诊及误诊,当骨髓中出现细胞成分较杂的淋巴细胞灶,提示AITL侵犯骨髓。流式细胞术发现表型异常T细胞(CD4和CD10双阳性),强烈提示AITL侵犯骨髓。AITL侵犯骨髓的诊断应综合考虑骨髓活检、流式细胞术及基因重排等检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 骨髓 免疫组织化学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17
作者 杨红 Harald Schilling +1 位作者 Rudolf Effert Achim Wessing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6-228,共3页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RB)在不同年龄组中的组织病理特点。方法 对 1985~ 1995年间摘除的 2 97只 RB眼球的病理切片 ,重新在光镜下观察。比较 3个年龄组段 (<18个月 ,18~ 6 0个月 ,>6 0个月 )的肿瘤细胞...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RB)在不同年龄组中的组织病理特点。方法 对 1985~ 1995年间摘除的 2 97只 RB眼球的病理切片 ,重新在光镜下观察。比较 3个年龄组段 (<18个月 ,18~ 6 0个月 ,>6 0个月 )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及对球壁和视神经的浸润情况。结果 小于 18个月组的肿瘤细胞以分化好为主 (5 9.2 4 % ) ,18~ 6 0个月组以及大于 6 0个月组的肿瘤细胞以分化差为主 (6 9.90 %~ 90 .0 0 % )。肿瘤细胞对球壁和视神经的浸润在小于 18个月组和大于 6 0个月组中表现类似 ,浸润轻而少见 ,而在 18~ 6 0个月组中则表现为浸润程度重而多见。结论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 ,肿瘤细胞逐渐由分化较好转化为以分化较差为主。5岁以内 RB患者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 组织病理学 年龄 分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学及病理学检查在神经母细胞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18
作者 唐锁勤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3-94,共2页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 生物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 诊断治疗 肾上腺髓质细胞 外周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节 恶性肿 儿童肿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富脂质髓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病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丽燕 王行富 +2 位作者 张声 陈余鹏 李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307-313,共7页
目的探讨小脑富脂质髓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一例小脑富脂质髓母细胞瘤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患者,26岁。临床表现为反复头痛,伴头晕、恶心、呕... 目的探讨小脑富脂质髓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一例小脑富脂质髓母细胞瘤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患者,26岁。临床表现为反复头痛,伴头晕、恶心、呕吐。MRI显示病灶填充第四脑室,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T1WI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晰。手术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弥漫增生,大小一致,胞质淡染,呈弱酸性或嗜双色,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腻,核仁可见,核分裂象易见;间质中含有丰富的薄壁血管;富于脂质的细胞呈灶性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CD56和突触素弥漫阳性,局灶表达神经微丝,弱表达少突胶质细胞系转录因子2;不表达巢蛋白、神经元核抗原、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上皮膜抗原;TP53染色阳性(约10%),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40%。结论发生于小脑的富脂质髓母细胞瘤为临床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呈现发生于小脑蚓部向第四脑室生长的占位性病变;病理学表现肿瘤细胞由高度密集的一致圆形细胞组成,具有灶性脂肪样细胞分化,应注意与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等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细胞 小脑肿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朱延波 束木娟 +3 位作者 肖家诚 杨践 金晓龙 储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AMFB)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 (AA)的鉴别。方法 :对 5例AMFB和5例AA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 ,对 3例AMFB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AMFB位于外阴或腹股沟区 ,肿瘤边界清楚 ,大小 0 .8~ 4cm... 目的 :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AMFB)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 (AA)的鉴别。方法 :对 5例AMFB和5例AA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 ,对 3例AMFB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AMFB位于外阴或腹股沟区 ,肿瘤边界清楚 ,大小 0 .8~ 4cm。光镜 :肿瘤细胞呈梭形上皮样、束状及巢状排列 ,常围绕小至中等大小的薄壁血管周围。肿瘤有细胞密集区和细胞分散区。免疫组化 :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 ,desmin ,ER和PR。电镜 :肿瘤细胞有的可见胞质内微丝和致密体结构 ,有原始细胞间连接。 2例AMFB随访 2年无复发。而 5例AA中有 2例复发。AA肿瘤细胞侵袭性生长 ,细胞核有明显的裂隙 ,厚壁血管周围常有肌样嗜伊红条索 ,有更丰富的粘液样基质。结论 :AMFB和AA是具有不同临床病理特点的肿瘤 ,可能均起源于血管周围向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干细胞 ,两者的鉴别目前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纤维母细胞 血管粘液 病理学 AMF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