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血管形成素腺病毒重组粘粒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黄盛东 梅举 +2 位作者 于伟勇 李白翎 张宝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1036-1037,共2页
血管形成素(angiopoietin,ANG)是一种新近发现的与血管生长密切相关的生物因子,目前已发现有两种分型,即和型血管形成素(ANG,ANG2)[1,2]。其中型血管形成素具有很强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的作用[3],其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的8q... 血管形成素(angiopoietin,ANG)是一种新近发现的与血管生长密切相关的生物因子,目前已发现有两种分型,即和型血管形成素(ANG,ANG2)[1,2]。其中型血管形成素具有很强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的作用[3],其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的8q22.3-q23区,受体为Tie-2。体内外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血管形成素 腺病毒 粘粒 C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十肽库的构建及血管形成素结合肽的筛选 被引量:1
2
作者 杨辉 张英起 +3 位作者 颜真 韩苇 药立波 苏成芝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41-645,共5页
将合成的含有随机序列 (NNK) 10 的寡核苷酸片段 ,克隆入噬菌体呈现载体噬菌粒pCANTAB5E的SfiⅠ ,NotⅠ位点 ,即cpⅢ蛋白信号肽与成熟肽之间 ,电转化E .coliTG1,构建了噬菌体表面呈现的十肽库 ,实际库容为 3 5 3× 10 7,插入率为 6 ... 将合成的含有随机序列 (NNK) 10 的寡核苷酸片段 ,克隆入噬菌体呈现载体噬菌粒pCANTAB5E的SfiⅠ ,NotⅠ位点 ,即cpⅢ蛋白信号肽与成熟肽之间 ,电转化E .coliTG1,构建了噬菌体表面呈现的十肽库 ,实际库容为 3 5 3× 10 7,插入率为 6 6 7% .经辅助噬菌体M13KO7超感染后 ,获得滴度为 4 8× 10 11pfu/ml的噬菌体上清 .经过两轮panning筛选和富集 ,从构建的随机十肽库中筛选到 2 6个具有血管形成素结合活性的重组噬菌体克隆 ,对其中 12个阳性噬菌体克隆的短肽序列进行了分析 ,ELISA检测结果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表面呈现 随机短肽库 血管形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制缺陷的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形成素-1基因的制备及其体外表达的研究
3
作者 陈仕林 梅举 +5 位作者 程茅薇 徐志云 张宝仁 黄盛东 景华 张石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6期471-473,477,共4页
目的 :探讨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在体外的有效转录。 方法 :以RT PCR自人脾组织中克隆和筛选出血管形成素 1(Ang 1)全长cDNA ,测序鉴定正确后 ,经salI酶切并克隆到E1、E3 缺失的Ad5腺病毒载体 (PAxCAwt)中 ,应用cosmid TPC磷酸钙共... 目的 :探讨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在体外的有效转录。 方法 :以RT PCR自人脾组织中克隆和筛选出血管形成素 1(Ang 1)全长cDNA ,测序鉴定正确后 ,经salI酶切并克隆到E1、E3 缺失的Ad5腺病毒载体 (PAxCAwt)中 ,应用cosmid TPC磷酸钙共沉淀法 ,将含有左向转录表达单元重组载体PAxCAwtAng 1与DNA 末端肽复合物(TPC)一同转染 2 93细胞中 ,经挑选克隆、病毒扩增、纯化、浓度滴度测定 ,制备了纯化病毒颗粒 ,以此转染人脐静脉上皮细胞 (ECV30 4) ,收集转染后 17天的细胞 ,用RT PCR检测转染细胞中外源性Ang 1基因转录。  结果 :实验所克隆的Ang 1DNA片段为含有信号肽结构的长度为 15 15bp的全长cDNA ,与文献报道一致。外源基因在转染细胞中能有效转录。 结论 :Ad5 PAxCAwt转导的血管形成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形成素-1 腺病毒 基因转染 制备 体外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管形成抑制素-2和骨膜蛋白对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预后评估价值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术芳 孙晶 王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4-359,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形成抑制素-2(VS-2)、骨膜蛋白(Periostin)对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其中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形成抑制素-2(VS-2)、骨膜蛋白(Periostin)对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其中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Ⅱ级46例、Ⅲ级43例、Ⅳ级31例,并根据患者的预后结局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n=32)和预后良好组(n=88),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行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患者的血清外周血VS-2、Periostin和血清N末端脑肽钠前体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析外周血VS-2及Periostin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以上指标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评价各项指标对患者疾病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1)观察组中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患者的血清Periostin、血清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周血VS-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偏低,且随着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血清Periostin、血清NT-PROBNP水平呈上升趋势,外周血VS-2水平逐渐降低(P<0.05)。(2)观察组中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患者的LVEDD、LVEDV及LVM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较对照组偏低。患者心功能分级越高,LVEDD、LVEDV及LVMI越低,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外周血血清VS-2与LVEF呈正相关,与血清NT-PROBNP、LVEDD、LVEDV及LVMI均呈负相关;Periostin与LVEF呈负相关,与血清NT-PROBNP、LVEDD、LVEDV及LVMI呈正相关(P<0.05)。(4)在为期1年的随访中,32例患者预后不良,比例为26.67%(32/120)。预后不良组患者平均年龄与血清NT-PROBNP、LVEDD、LVEDV及LVMI及Periostin较预后良好组患者偏高,LVEF及外周血VS-2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且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比例、合并高血压比例及合并糖尿病比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LVEDD、LVEF及外周血VS-2、Periostin和血清NT-PROBNP水平均是影响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6)血清外周血VS-2、Periostin水平对预测预后的AUC分别为0.922、0.844(P<0.05)。结论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血清外周血VS-2水平降低、Periostin水平升高,两项血清因子均是影响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此类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形成抑制-2 骨膜蛋白 老年患者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基因治疗兔心肌梗塞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仕林 景华 +3 位作者 黎介寿 易龙 马百坤 方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23-530,共8页
探讨血管生成素_1(Ang1)基因经重组腺病毒介导转移促进心肌缺血区血管形成的作用 .应用共转染 2 93细胞 ,制备纯化Ang1重组腺病毒及LacZ重组腺病毒 .将Ang1重组腺病毒及LacZ重组腺病毒直接注射感染兔冠状动脉结扎后缺血心肌细胞 ,分别应... 探讨血管生成素_1(Ang1)基因经重组腺病毒介导转移促进心肌缺血区血管形成的作用 .应用共转染 2 93细胞 ,制备纯化Ang1重组腺病毒及LacZ重组腺病毒 .将Ang1重组腺病毒及LacZ重组腺病毒直接注射感染兔冠状动脉结扎后缺血心肌细胞 ,分别应用RT_PCR方法及X_gal染色测定外源基因在转导心肌中的表达 ,用免疫组化及冠状动脉造影方法观察缺血心肌内血管生长及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 ,并用心脏超声检查观测了注射Ang1重组腺病毒后心功能变化 .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直接注射感染兔缺血心肌后能有效表达目的基因 ,X_gal染色显示LacZ基因转移后第 3、7、14、2 8d注射部位心肌均见蓝染 ,尤以 7d明显 ,RT_PCR测定提示Ang1基因在转移后第 3d心肌中即有表达 ,7、14d仍呈阳性表达 .转移 2 8d后新生毛细血管密度及侧支循环形成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心肌梗塞发生后各组的心功能随时间延长均有所改善但 14d内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2 8d后Ang1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本实验表明腺病毒介导的Ang1基因在兔缺血心肌中能有效表达 ,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改善心脏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血管形成素-1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AV_2VEGF_(165)与rAAV_2ANG-1联合转染促猪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朱成楚 陈仕林 +8 位作者 刘玉清 唐礼江 林仙方 包卫光 马德华 朱广球 周文娟 周仪林 杜丛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0-617,共8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及血管生成素(ANG-1),对猪慢性缺血心肌中血管生成效应及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完全腔镜下放置血管缩窄环于小型猪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6周后行心电图、冠状...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及血管生成素(ANG-1),对猪慢性缺血心肌中血管生成效应及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完全腔镜下放置血管缩窄环于小型猪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6周后行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超声检查,确认LCX闭塞或相应心肌的缺血。16只动物随机均分为:单纯注射转染VEGF165组(组Ⅰ,n=4)、单纯注射转染ANG-1组(组Ⅱ,n=4)、联合注射转染VEGF165与ANG-1组(组Ⅲ,n=4)和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组Ⅳ,n=4)。各组在胸腔镜下,心肌内直接注射rAAV2ANG-1、rAAV2VEGF165,剂量为5×1011vg(virus/genome)。治疗后,不同时间点ELISA检测VEGF165和ANG-1蛋白的分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侧枝循环形成的情况,行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左心室功能变化。3个月后取注射部位心肌,用Western blot检测VEGF165和ANG-1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心肌毛细血管密度与微小动脉生成情况。结果:放置血管缩窄环后6周,所有动物均出现LCX完全/次全闭塞,或LCX支配区域的心肌缺血。Ⅰ、Ⅲ两组猪体内的VEGF165蛋白分泌水平从基因转染后第7天开始上升,并于第14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尤以Ⅰ组分泌水平为高;其它两组各时间点及组间的VEGF165蛋白分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Ⅱ、Ⅲ两组猪体内的ANG-1蛋白分泌水平的变化与VEGF165蛋白分泌水平类似,尤以Ⅱ组分泌水平为高(P<0.01);其它两组各时间点及组间的ANG-1蛋白分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Ⅲ中VEGF165与ANG-1蛋白水平变化同步。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基因治疗后3个月,组ⅢVEGF165、ANG-1蛋白水平都显著高于组Ⅳ(P<0.01),组Ⅲ与组Ⅰ间VEGF165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组Ⅲ与组Ⅱ间ANG-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治疗3个月后,组Ⅲ左心室室腔缩小,心肌收缩力增强,LCX及其分支较基因转染前增粗、迂回,左回旋支发出侧支,左回旋支远端重新有造影剂充填。组Ⅰ、Ⅱ则有不同程度心肌收缩力增强,充盈改善,但均较组Ⅲ改善幅度小,回旋支见少许造影剂充填,但较组Ⅲ明显少,组Ⅳ处理前后无明显改变。超声检查显示,模型建立术后6周,左心室下壁及后壁变薄,局部运动减弱、不协调,收缩异常;基因转染后1个月、3个月,组Ⅰ、组Ⅱ、组Ⅲ心功能都较转染前有明显改善,组Ⅳ无明显变化;组Ⅲ的EF与FS改善程度要明显好于其他各组。CD34免疫组化染色评价血管密度,组Ⅲ缺血区血管计数高于组Ⅰ、组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Ⅳ的心肌内毛细血管数目很少。应用α-SMA免疫组化染色评价小动脉形成,结果提示,基因转染3个月后组Ⅳ心肌中小动脉密度最低,其余各组心肌中均有较多的小动脉新生,尤以组Ⅲ最为显著。结论:完全腔镜下放置血管缩窄环及完成心肌内注射切实可行,在胸腔镜下建立的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中,心肌内注射rAAV2VEGF165、rAAV2ANG-1可以有效地转染小型猪心肌组织,外源基因长期稳定表达,同时ANG-1能协同VEGF165作用,从而显著地提高其促进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生成,促进有效侧枝循环形成并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病理学 血管生成1/遗传学 慢性心肌缺血 腺相关病毒 血管形成素-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类/遗传学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MMP酶切位点为连接臂构建Vasostatin和TRAIL的融合蛋白及其生物学活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郭爱云 王梁华 +3 位作者 孙铭娟 焦豫良 任娜 焦炳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25-930,共6页
以基质金属蛋白酶(MMP)酶切位点(PLGLWA)为连接臂,采用重组PCR技术获得血管形成抑制素(vasostatin,V)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T)的融合蛋白质编码序列,将该融合编码序列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MAL-c2中,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 以基质金属蛋白酶(MMP)酶切位点(PLGLWA)为连接臂,采用重组PCR技术获得血管形成抑制素(vasostatin,V)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T)的融合蛋白质编码序列,将该融合编码序列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MAL-c2中,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表达,分别得到MBP-VT和MBP-TV融合蛋白,Amylose Resin亲和层析柱纯化.初步纯化的融合蛋白MBP-VT在体外内皮细胞增殖抑制实验、肿瘤细胞凋亡诱导实验中显示了明显的活性,而MBP-TV的作用不明显;体外酶切实验和培养肿瘤细胞上清酶切融合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证实融合蛋白MBP-VT皆能被正确酶切.上述结果表明成功表达了融合蛋白VT,该融合蛋白具有双重抗肿瘤活性,并可在肿瘤高表达的MMP作用下裂解为V和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形成抑制 TRAIL 融合表达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酶切位点 体外酶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