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的多种影像表现 被引量:2
1
作者 邓慧媛 丁莹莹 +5 位作者 孙华 廖承德 徐唯 赵升 汪春 谢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221-2225,共5页
目的探讨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的多种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的多种影像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后再行PET/CT检查,病例资料完整。结果 11例患者均为肝脏单发病灶... 目的探讨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的多种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的多种影像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后再行PET/CT检查,病例资料完整。结果 11例患者均为肝脏单发病灶,10例病灶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最大者直径约13.5 cm,最小者直径约1.8 cm,平均5.7 cm。CT平扫示肝内圆形或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界清楚,较小病灶密度均匀,较大病灶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明显强化,门脉期病灶呈向心性不均匀强化,较大病灶内可见分隔,延迟期病灶强化明显减退呈等或稍低密度影。MRI平扫示病灶T1WI呈中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较大病灶信号不均匀,病灶T2WI呈稍高信号,DWI病灶呈高信号,增强特征与CT类似。PET/CT检查所见,直径>3.0 cm病灶均可见放射性摄取异常浓聚或不均匀浓聚,SUV值最大为12.2,最小为3.6,平均值为5.7;直径<3.0 cm病灶表现为放射性摄取轻度浓聚,SUV值最高为4.7,平均为2.9;仅1例直径约1.8 cm的病灶表现为无明显放射性浓聚,与正常肝组织放射性摄取相同;延迟1 hPET/CT显像示,所有病灶的SUV值均不同程度降低。结论肝血管周上皮细胞瘤PET/CT显像检查具有特征性,与常规影像检查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上皮细胞瘤 肝脏 计算机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 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CT及MR表现 被引量:6
2
作者 孙娜娜 徐青 +1 位作者 刘希胜 王建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57-1760,共4页
目的 :分析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及MR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螺旋CT及MR表现。患者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其中3例同时行1.5T M... 目的 :分析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及MR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螺旋CT及MR表现。患者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其中3例同时行1.5T MR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结果:13例均为女性,10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10例单发病灶分别位于肝右叶7例,肝左叶2例,尾状叶1例。肿瘤境界清楚,椭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或浅分叶状;单发者直径约2.0-9.5 cm,多发者直径约1.0-5.3 cm。9例可见瘤体内含有脂肪成分,4例未见明显脂肪成分。CT平扫呈等低密度,脂肪组织轻中度强化,除脂肪外实质成分增强后动静脉期呈明显持续强化,瘤体内见迂曲血管影,延迟后肿瘤呈稍低密度。MR平扫肿瘤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高信号,增强特征较CT类似。结论:含脂肪及血管结构的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有一定的特征性CT影像表现;未见明显脂肪成分的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血管上皮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肝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1例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亚男 陈晓曦 +3 位作者 钱堃 曾珍 王星宇 张体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71-1671,共1页
图1 肝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 A.CT平扫见肝左叶类圆形混杂密度团块,内见少量点状高密度影;B.CT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肿块内见多支纡曲的血管影;C.CT增强扫描静脉期肿块强化减弱;D.病理图(HE,×100)患儿男,12岁,因“发现上腹... 图1 肝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 A.CT平扫见肝左叶类圆形混杂密度团块,内见少量点状高密度影;B.CT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肿块内见多支纡曲的血管影;C.CT增强扫描静脉期肿块强化减弱;D.病理图(HE,×100)患儿男,12岁,因“发现上腹部包块5个月”就诊。查体:上腹部触及包块,质地硬,与周围组织界限欠清,局部无压痛。实验室检查:铁蛋白稍增高(343.2μg/L),AFP(-)。CT检查:平扫见肝左叶约90 mm×93 mm×72 mm混杂密度团块,内见点状钙化(图1A);增强扫描示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可见多发强化血管影(图1B),静脉期强化减弱(图1C)。CT提示:肝脏恶性肿瘤,肝母细胞瘤或肉瘤可能性大。行肝脏肿块切除+胆囊切除+肝脏活检术,术中见质地较软的肿块横跨于肝左、右叶及肝门部,部分在肝外,表面覆盖假性包膜,血供丰富,通过多支血管与肝脏相连接。免疫组化:Melanpma(HMB45)(+),Ki-67(2%+),平滑肌肌动蛋白(血管+),CD56(+)。术后病理诊断(图1D):肝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e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讨论 PEComa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好发于肾脏、子宫,多见于成年女性,多通过体检发现或因肿物过大出现压迫症状而就诊。大部分肝脏PEComa的生物学行为表现为良性,表现为恶性者罕见;本例为儿童恶性肝脏PEComa,更为罕见。病理学上PEComa由单形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构成,包括平滑肌、血管及脂肪3种成分,也可以其中一种成分为主;免疫组化示肌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肌特异性肌动蛋白)和黑色素生成标志物(melanA)阳性对诊断最具意义。肝脏PEComa的CT表现为类圆形低或稍低密度肿块,内含多种成分时如脂肪、出血等可表现密度不均,罕见钙化,本例肿块内见点状钙化;增强CT肿块可见“快进快出”或“渐进性”强化,典型者肿块内或边缘见粗大强化血管影。本例为儿童,且肿块内未见脂肪成分,主要需与肝母细胞瘤相鉴别,后者肿块较大,恶性程度高,可通过血液和淋巴途径广泛转移,且AFP水平多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上皮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6例多层螺旋CT表现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江泽 谢欢 刘四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75-676,共2页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由Bonetti等[1]于1991年根据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首次报道并命名,指血管周上皮样细胞来源的间叶组织肿瘤,该肿瘤发生于肝脏罕见。本文收集6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由Bonetti等[1]于1991年根据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首次报道并命名,指血管周上皮样细胞来源的间叶组织肿瘤,该肿瘤发生于肝脏罕见。本文收集6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肝脏PEC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上皮细胞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纵隔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临床病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陆颖 黄海欣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9-320,共2页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epithelioidcelltumor.PEComa)是罕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多发生于子宫,其次是肾脏,此外,国内外有少量报道发生于肝脏及膀胱。纵隔发生该肿瘤十分罕见,目前国内外文献有关该肿瘤诊治的报道极...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epithelioidcelltumor.PEComa)是罕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多发生于子宫,其次是肾脏,此外,国内外有少量报道发生于肝脏及膀胱。纵隔发生该肿瘤十分罕见,目前国内外文献有关该肿瘤诊治的报道极少,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纵隔PEComa病例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血管上皮细胞 病理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CT多期扫描诊断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祝因苏 李丹燕 +1 位作者 李红霞 朱晓梅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3期317-320,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及...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3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及单期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6例为女性,2例为多发,5例为单发,且均位于肝右叶。CT平扫示肿瘤呈等密度-低密度,边界光整,圆形或类圆形,大小3~35cm;增强扫描动脉期6例病灶呈明显或较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见粗大血管位于肿瘤边缘或中心,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持续性强化,延迟扫描呈低密度。其中3例含有大量脂肪成分,2例含有少量脂肪成分,2例无明显脂肪成分。结论: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正确诊断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有重要价值,延迟扫描对本病与肝癌鉴别有很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 血管上皮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MRI表现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尹芝兰 康振 肖恩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20-1220,共1页
患者男,20岁,主因"发现右肝占位性病变1周"就诊。MR检查:肝右叶前下段可见约7.5cm×8.2cm类圆形肿块,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图1A),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B),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图1C、1D),病灶... 患者男,20岁,主因"发现右肝占位性病变1周"就诊。MR检查:肝右叶前下段可见约7.5cm×8.2cm类圆形肿块,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图1A),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B),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图1C、1D),病灶内可见血管分支影,延迟期强化与正常肝实质类似(图1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 血管上皮细胞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董天娇 唐少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2-522,共1页
患者女,52岁,两年前体检发现肝内结节,肝功能正常,当地医院诊断为“肝囊肿”,未系统治疗,此后定期复查,3周前复查发现肝结节较前增大,无发热,无腹痛、腹胀;患者2年前曾感染甲型肝炎,无其他类型肝炎及结核病史。
关键词 肝肿 血管上皮细胞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孙琦 金鑫瑶 +1 位作者 王彩莹 杨艳丽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46-648,共3页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PEC)形态特征为细胞呈上皮样,胞质透亮或淡嗜伊红色,PAS染色呈阳性,核小,圆形或卵圆形,可有小核仁。PEC常围绕血管呈放射状排列。邻近血管的PEC呈上皮样,而远离血管的PEC呈梭形,似平滑...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PEC)形态特征为细胞呈上皮样,胞质透亮或淡嗜伊红色,PAS染色呈阳性,核小,圆形或卵圆形,可有小核仁。PEC常围绕血管呈放射状排列。邻近血管的PEC呈上皮样,而远离血管的PEC呈梭形,似平滑肌细胞;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的相对比例有较大差异。Bonetti等[1]将具有PEC分化的一类间叶性肿瘤称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 血管上皮细胞 病理学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