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腔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在下肢动脉血管腔内重建术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1
作者 李睿 舒畅 李鑫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8-673,共6页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一种基于超声技术在血管管腔内进行成像的技术,已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virtual histology,IVUS-VH)是通过超声信号遇...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一种基于超声技术在血管管腔内进行成像的技术,已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virtual histology,IVUS-VH)是通过超声信号遇到不同病理组织反射的回波信号频谱定性分析动脉内病变的组成,可为心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近年来,IVUS-VH在下肢动脉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特别是在预后判断方面,IVUS-VH可能存在一定的价值。该文介绍了IVUS-VH在下肢动脉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重点讨论其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下肢动脉 血管腔内重建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季红 姜铁民 +4 位作者 李玉明 陈少伯 梁国庆 刘军翔 罗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5-887,共3页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实时分析,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对16名ACS患者冠脉进行IVUS-VH研究,与15名SA患者比较,分析两者斑块的...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实时分析,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对16名ACS患者冠脉进行IVUS-VH研究,与15名SA患者比较,分析两者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SA患者(P<0.05),斑块组成以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成分为主,而SA患者斑块纤维成分和钙化成分较高。两组中纤维脂肪组织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通过IVUS-VH发现,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绞痛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 被引量:3
3
作者 武丽娜 李新华 赵晓燕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6-398,共3页
目的:探讨血脂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IVUS-VH)学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法:对44例ACS患者及22例SA患者行IVUS-VH分析,并对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目的:探讨血脂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IVUS-VH)学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法:对44例ACS患者及22例SA患者行IVUS-VH分析,并对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进行测定,计算LDL-C/HDL-C比值,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坏死核心(NC)所占的比例与LP(a)、LDL-C/HDL-C的相关关系。结果:ACS组斑块中NC和钙化组织比例明显高于SA组(t=4.669、9.894,P<0.001),而纤维组织及纤维脂肪组织则明显低于SA组(t=7.184、5.290,P<0.001)。ACS组患者血清LDL-C/HDL-C、LP(a)水平高于SA组患者(t=3.512、19.139,P<0.001)。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NC比例与血清LP(a)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r=0.549,P<0.001)。结论:LP(a)可能代替IVUS-VH帮助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斑块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于心亚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6-318,共3页
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VH-IVUS)是一种比较新的血管内超声后处理技术,可以实时重建斑块分类的组织图像,对斑块进行更准确的分辨,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 VH-IVUS 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成像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晓梅 王永德 +1 位作者 陈卫强 张健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38-841,845,共5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ⅣUS-VH)方法评价稳定型心绞痛(SAP)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资料与方法将199例心绞痛患者按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分成SAP组101例和UAP组98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ⅣUS-VH)方法评价稳定型心绞痛(SAP)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资料与方法将199例心绞痛患者按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分成SAP组101例和UAP组98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罪犯"血管,采用灰阶血管内超声方法测量并比较两组"罪犯"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斑块偏心指数。采用ⅣUS-VH方法测量并比较两组"罪犯"血管的斑块组成中钙化组织、纤维组织、脂质组织、坏死组织的面积及百分比。结果两组在最小管腔面积处测量的参数外弹力膜面积、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斑块偏心指数、重构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92、-0.345、1.921、0.378、0.857,P>0.05)。在最小管腔面积处测量的斑块组成方面,UAP组坏死核心面积明显高于SAP组(t=2.361,P<0.05)。两组纤维面积、脂质面积、钙化面积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5、1.884、0.787,P>0.05)。在斑块成分分布方面,UAP组纤维斑块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SAP组(t=-2.418,P<0.05),坏死核心面积明显高于SAP组(t=2.602,P<0.05),两组脂质面积及钙化面积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1、0.085,P>0.05)。结论 UAP组斑块构成中,坏死核心面积更大,坏死百分比更高。"罪犯"病变更加不稳定,更容易并发急性心血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超声检查 介入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虚拟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影像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梁国庆 姜铁民 +2 位作者 陈少伯 赵季红 李玉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4155-4157,共3页
目的: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技术(VH-IVUS)研究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的组成和特点。方法:10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在冠脉造影后行VH-IVUS检查,其中糖尿病组40例,非糖尿病组60例,对靶血管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糖尿病组餐后血糖... 目的: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技术(VH-IVUS)研究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的组成和特点。方法:10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在冠脉造影后行VH-IVUS检查,其中糖尿病组40例,非糖尿病组60例,对靶血管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糖尿病组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坏死核心(NC)、钙化斑块(DC)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NC,(11.0±4.58)%vs.(7.6±3.94)%,P<0.01;DC,(5.6+3.54)%vs.(2.9±1.62)%,P<0.01];糖尿病组薄纤维帽斑块(VHD-TCFA)、纤维钙化斑块(VHD-FCA)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VHD-TCFA,74%vs.41%,P<0.01;VHD-FCA,74%vs.41%,P<0.01);同时糖尿病组的VHD-FCA和VHD-TCFA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54%Vs.16%,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以脂质核心和DC为主,同时VHD-TCFA和VHD-FCA的发生率较高,糖尿病患者靶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浓度与罪犯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婕舒 张元春 +3 位作者 刘祖恒 熊赖焱 戴磊 罗常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09-512,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浓度与罪犯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特点的相关性研究探讨内脂素影响斑块易损性的机制。方法:选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运用酶...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浓度与罪犯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特点的相关性研究探讨内脂素影响斑块易损性的机制。方法:选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检测血清内脂素浓度。结合心电图检查ST-T发生改变的导联,超声心动图出现室壁运动异常的节段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复杂病变的部位综合确定罪犯血管病变。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浓度与罪犯血管VH-IVUS特点的相关性。结果:血清内脂素浓度与罪犯血管病变坏死核心体积绝对值呈正相关(r=0.391,P=0.02),有统计学意义;与罪犯血管病变纤维脂质体积绝对值亦呈正相关(r=0.390,P=0.02),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浓度的增加伴随罪犯血管病变相对不稳定成分坏死核心及纤维脂质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内脂素 罪犯血管 虚拟组织学 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容积参数的关系及其预测斑块性质的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伊鑫 刘灿章 +3 位作者 王聪 刘强 高腾 闫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5-229,共5页
目的观察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容积参数的关系及其预测斑块性质的价值。方法收集66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VH-IVUS检查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通过分析其VH-IVUS检... 目的观察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容积参数的关系及其预测斑块性质的价值。方法收集66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VH-IVUS检查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通过分析其VH-IVUS检查结果获得斑块容积兴趣段的容积参数,包括坏死核心(NC)容积百分比、钙化组织(DC)容积百分比、纤维组织(FI)容积百分比、纤维脂肪组织(FF)容积百分比及斑块体积,并评价斑块是否为炎性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CFA)。依据FT3水平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FT3组及低FT3组,比较组间斑块容积兴趣段容积参数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FT3预测TCFA的效能。结果全部患者血清FT3为2.94~6.40 mmol/L,中位数4.55 mmol/L。低、高FT3组各33例,各有11例、5例存在TCFA斑块。低FT3组FI容积百分比低于高FT3组(P<0.05),其余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FT3组TCFA斑块占比高于高FT3组(P<0.01)。ROC曲线显示,FT3水平预测TCFA的曲线下面积为0.709,临界值取4.585 mmol/L时,其诊断敏感度75.00%,特异度73.30%。结论FT3水平与斑块中FI成分占比相关,并有助于预测TCFA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内超声检查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DOT)与乳腺癌血管生成病理学的相关性 被引量:9
9
作者 王红磊 武力 +2 位作者 阙燕 马大昌 吴多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1-267,共7页
目的通过研究乳腺癌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diffused optical tomography,DOT)综合诊断指数(synthesis diagnostic index,SDI)以及CD1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目的通过研究乳腺癌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diffused optical tomography,DOT)综合诊断指数(synthesis diagnostic index,SDI)以及CD1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lα,HIF-1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乳腺癌超声DOT-SDI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VEGF和HIF-1α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DOT系统,研究163例乳腺良性病变(含典型良性病变10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1例,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24例)和167例乳腺癌(含乳腺导管原位癌37例,乳腺浸润性癌130例),测量超声DOT-SDI。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乳腺癌的最佳诊断阈值。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CD105标记的MVD、VEGF和HIF-1α的表达强度。分析乳腺癌SDI值、MVD值以及VEGF和HIF-1α表达的关系。结果经ROC曲线分析得出:SDI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zone,AZ)为0.879,确定SDI值>140.81作为乳腺癌的最佳诊断阈值。乳腺典型良性疾病、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乳腺导管原位癌、乳腺浸润性癌的SDI值分别为:83.46±37.47、130.46±59.24、142.14±64.33、157.81±31.86、190.43±61.60。乳腺典型良性病变、乳腺浸润性癌与其他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乳腺导管原位癌三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I值与MVD值呈正相关(r=0.682,P<0.05)。VEGF、HIF-1α表达阴性、阳性、强阳性乳腺癌的SDI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OT-SDI与乳腺癌MVD、VEGF和HIF-1α表达密切相关,可以间接反映血管生成活性和组织缺氧对乳腺癌的诊断、病情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光散射成像系统(DOT) 综合诊断指数(SDI) 血管密度(MVD)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检查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完全再通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10
作者 刘然 王平平 +5 位作者 陈虹秀 李娜 周福波 赵文博 马青峰 邢英琦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5-372,共8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完全再通后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 regulation,dCA)功能变化情况,并探讨dCA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完全再通后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 regulation,dCA)功能变化情况,并探讨dCA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22年3—9月因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导致的AI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EVT。对照组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dCA检查的无神经系统疾病人群,根据年龄、性别进行1∶1匹配。通过传递函数分析获取EVT术后12 h和术后5 d dCA的超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及低频的相位差、增益、一致性以及两次检查VLF相位差的差值(Δ相位差)等参数。EVT后3个月采用mRS评估临床预后,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6定义为预后不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接受EVT的AIS患者43例及健康对照者43名,AIS患者中预后良好组27例,预后不良组16例。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接受EVT的AIS患者术后12 h的患侧VLF相位差明显受损[(39.31±24.11)°vs.(65.26±19.87)°]。预后良好组术后5 d患侧VLF相位差较术后12 h明显好转[(54.95±21.78)°vs.(38.74±22.33)°,P=0.004],但预后不良组术后5 d患侧VLF相位差较术后12 h未见恢复[(24.54±16.35)°vs.(40.27±27.60)°,P=0.06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EVT的AIS患者患侧相位差与临床预后不良明显相关(校正后OR 0.911,95%CI 0.854~0.972,P=0.005)。Δ相位差(相位差5d-相位差12 h)是接受EVT的AIS患者术后3个月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后OR 1.061,95%CI 1.016~1.109,P=0.008)。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5 d VLF相位差为35°是预测AIS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最佳界值(AUC 0.878,95%CI 0.756~1.000,P<0.001)。结论接受EVT的AIS患者,术后dCA功能受损。第5天相位差、Δ相位差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dCA可能为接受EVT的AIS患者提供一种预测临床预后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像 神经病学 卒中 超声 血管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与乳腺癌HIF-1α表达的相关性
11
作者 王红磊 武力 +3 位作者 阙燕 马大昌 吴多明 纪彩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87-1190,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术前乳腺癌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diffused optical tomography with ultrasonography)的综合诊断指数(synthesis diagnostic index,SDI)以及术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CD105在乳腺癌中... 目的通过研究术前乳腺癌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diffused optical tomography with ultrasonography)的综合诊断指数(synthesis diagnostic index,SDI)以及术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CD105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乳腺癌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综合诊断指数与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系统,研究2008年11月至2010年9月我科131例乳腺良性肿块及142例乳腺癌患者,测量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综合诊断指数(synthesis diagnostic index,SDI),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乳腺癌的最佳诊断阈值。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IF-1α表达与定位,检测乳腺癌MVD。分析超声光散射SDI值与HIF-1α表达、MVD值的关系。分析超声光散射的SDI值以及HIF-1α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良性疾病与乳腺癌的SDI值分别:(109.35±48.03)、(190.87±60.33)。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确定,以SDI值>141.2作为乳腺癌的最佳诊断阈值。HIF-1α表达阳性的乳腺癌SDI值高于HIF-1α表达阴性的乳腺癌(P<0.05)。SDI值与MVD值呈正相关(r=0.673,P<0.01)。HIF-1α表达阳性的MVD值大于HIF-1α表达阴性的MVD值(P<0.05)。SDI值、HIF-1α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联系显示:两者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CerbB-2表达有关(P<0.05)与ER、PR表达无关(P>0.05)。结论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系统作为一种新的功能性检测技术对乳腺癌的诊断、病情判断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 乳腺癌 缺氧诱导因子-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死相关动脉粥样斑块的虚拟组织学特点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少伯 姜铁民 +2 位作者 梁国庆 赵季红 李玉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粥样斑块和稳定性心绞痛症状相关病变的虚拟组织学特点,研究虚拟组织学特点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关系,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炎症机制。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入住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急性ST...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粥样斑块和稳定性心绞痛症状相关病变的虚拟组织学特点,研究虚拟组织学特点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关系,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炎症机制。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入住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并行直接介入治疗患者70例,随机选取同期介入治疗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0例为对照。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之后,导入ZEEK抽吸导管至症状相关病变,抽取冠状动脉血,集中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然后按标准方法对症状相关动脉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保存普通灰阶图像和虚拟组织学超声数据。分析斑块的虚拟组织学特点及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特点不同,急性心肌梗死组纤维脂质成份和坏死组织明显增多,钙化成份少。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坏死组织/钙化组织面积比值分别为(3.62±1.46)和(7.18±2.5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斑块的虚拟组织学参数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有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粥样斑块的虚拟组织学特点为坏死成份多,坏死/钙化面积比值大,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有很好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优化临界病变易损斑块诊治的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冯瑞 雷家俨 黄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目的通过对比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测量结果,评价IVUS能否优化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QCA和IVUS对19名冠脉... 目的通过对比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测量结果,评价IVUS能否优化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QCA和IVUS对19名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处的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面积狭窄率(area stenosis,%AS)及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等参数进行分析。应用IVUS及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MAP-IVUS)分析软件观察斑块类型、性质及组成成分,并对IVUS提示狭窄程度≥70%的冠脉病变行支架植入术。结果QCA与IVUS显示的MLD、%DS及%AS值分别为(1.75±0.39)mm vs(2.07±0.40)mm;(35.04±13.60)%vs(46.37±8.02)%;(52.91±15.96)%vs(62.61±11.5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CA检出合并心肌桥患者7例(36.8%),IVUS检出10例(52.6%)。采用IVUS对19例病变进行分析,其中软斑63.2%,硬斑15.8%,钙化斑块10.5%,混合斑块10.5%;偏心性斑块84.2%,向心性斑块15.8%;正性重构57.9%,无重构15.8%,负性重构26.3%。采用iMAP-IVUS对19例病变的成分进行测定,共发现TCFA14例。初步预测正性重构可能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结论IVUS可提高冠脉临界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发现易损斑块,对高危患者进行及早干预治疗,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临界病变 易损斑块 正性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崔燕 史永锋 +5 位作者 郭子源 刘斌 王金鹏 赵雷 王珺楠 朴金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46-752,共7页
目的:收集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检测发生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的影像学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ISR的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干预策略。方法:将50例ISR患者随机分为ISR≤50%组(药物组)14例和ISR>50%组36例(根据患者意... 目的:收集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检测发生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的影像学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ISR的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干预策略。方法:将50例ISR患者随机分为ISR≤50%组(药物组)14例和ISR>50%组36例(根据患者意愿及经济情况分为药物球囊治疗组16例和支架治疗组20例)。应用IVUS虚拟组织学技术,比较各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后斑块面积、病变位置、组织构成和血栓等影响预后的因素,并随访6个月后的数据变化。结果:IVUS检测,与术前比较,行介入干预治疗的ISR患者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均明显减少(P<0.05),但药物球囊治疗组患者斑块缩减程度小于支架治疗组(P<0.05),纤维组织成分无明显变化(P>0.05),钙化组织所占比例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变狭窄程度高且纤维成分多,斑块成分不均一且分布弥漫伴迂曲钙化的患者ISR发生率均较高。ISR发生与斑块壁厚薄、脂质成分含量、斑块不稳定程度和坏死组织多少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药物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联合时间-空间关联成像在胎儿主动脉弓缩窄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天刚 聂芳 +5 位作者 杨兰 刘锋 王健 彭梅娟 王艺璇 马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96-699,共4页
目的探讨二维联合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在胎儿主动脉弓缩窄(COA)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超声诊断为COA患者的二维及STIC图像;纳入同期29例正常胎儿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胎儿左心室横径(LVD)、右心室横径(RVD)、主动... 目的探讨二维联合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在胎儿主动脉弓缩窄(COA)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超声诊断为COA患者的二维及STIC图像;纳入同期29例正常胎儿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胎儿左心室横径(LVD)、右心室横径(RVD)、主动脉瓣环处内径(AO)、肺动脉瓣环处内径(PA)、主动脉弓降部内径(DA)、降主动脉穿横膈处内径(DAO)。计算并比较两组RVD/LVD、PA/AO、DA/DAO及DA/AO比值的差异。结果COA组RVD/LVD及PA/AO分别为1.68±0.11、1.63±0.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3±0.06、1.3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A组DA/DAO、DA/AO分别为0.50±0.11、0.50±0.1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90±0.07、0.9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DA/DAO≤0.6为标准诊断COA的敏感度为93.1%;以DA/DAO≤0.5为标准诊断COA的敏感度为94.1%。与CT血管造影结果比较,二维联合STIC诊断胎儿COA的敏感度为95.8%。结论二维联合STIC可用于辅助诊断胎儿主动脉弓缩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产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胎儿 时间-空间关联成像 先天畸形 血管畸形 主动脉弓缩窄 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在胎儿大动脉转位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艳霞 梁耀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498-2499,共2页
目的:评价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即动态三维胎儿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大动脉转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以来由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获的568例容积数据,对其中18例已经明确诊断为大动脉转位的容积数据进行重建研究并脱机分... 目的:评价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即动态三维胎儿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大动脉转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以来由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获的568例容积数据,对其中18例已经明确诊断为大动脉转位的容积数据进行重建研究并脱机分析,再与其二维超声及多普勒的超声表现相比较。结果:18例胎儿均能通过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重建成像显示及多种模式显示进行分析,其中有1例由于心脏过大未能获完整容积数据,但在结合多种显示模式亦能很好地对胎儿心脏大动脉转位进行诊断。结论: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获取容积数据所花费的时间短并能脱机重建分析,不但能直接提供病变的三维空间的结构形态及其位置关系,而且能多个切面多个角度重建分析,减少了胎儿心脏检查中对检查者经验的依赖和评估心脏不正常结构的时间,而且可以重建再现心脏异常结构的立体形态,因此比常规二维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更快并更好地对胎儿大动脉转位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错位 空间-时间相关成像 胎儿 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突-颈动脉综合征2例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成恩 贾永林 +3 位作者 张保华 张宁 韩新生 代育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56-1162,共7页
目的 总结茎突-颈动脉综合征2例的临床特点并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例茎突-颈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并通过PubMed、WOS、Embase、中国知网及维普等国内... 目的 总结茎突-颈动脉综合征2例的临床特点并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例茎突-颈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并通过PubMed、WOS、Embase、中国知网及维普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综合文献结果,总结茎突-颈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结果 2例经头颈CT血管成像(CTA)和茎突CT等检查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TIA)合并茎突-颈动脉综合征。除本院收治的2例外,中英文文献共报道11例茎突-颈动脉综合征患者(截至2023年10月)。13例中,11例(84.6%)以发作性的TIA症状起病,11例(84.6%)有明显的特殊头位变化的诱发因素。该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单侧肢体力弱伴或不伴感觉障碍(10例,76.9%)、言语不清(7例,53.8%)、单侧肢体感觉障碍(4例,30.7%)、晕厥(3例,23.1%)、黑曚(2例,15.4%)。13例均行64排头颈CTA检查,6例(46.2%)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部血管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动态观察了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所有患者均随访观察>3个月,10例(76.9%)经治疗后达临床治愈,其中8例行茎突截短术;3例(23.1%)经治疗后达临床症状缓解。结论 对于反复TIA或脑梗死发病患者,应了解有无特殊体位变换相关的诱发因素;对高度怀疑茎突-颈动脉综合征患者,应常规行茎突CT、64排头颈CTA检查,必要时行全脑DSA、动态TCD或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以指导诊治。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行茎突截短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突-颈动脉综合征 茎突过长 卒中 动态超声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a)水平与VH-IVUS检测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宜春 徐岩 辜和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5-119,I0003,共6页
目的:利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评价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成分与脂蛋白(a)[Lp(a)]的关系,探讨Lp(a)在斑块易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4例胸痛患者,依据患者症状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 目的:利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评价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成分与脂蛋白(a)[Lp(a)]的关系,探讨Lp(a)在斑块易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4例胸痛患者,依据患者症状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NSTEACS)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1例及对照组(CAG显示管腔未见异常者)15例。测定患者血清生化指标,采用VH-IVUS检查NSTEACS和SAP组患者病变斑块,分析斑块成分与Lp(a)关联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STEACS组和SAP组患者Lp(a)、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NSTEACS组患者血清Lp(a)、hs-CRP和LDL水平高于SAP组(P<0.05)。与SAP组比较,NSTEACS组患者病变斑块含坏死组织(NC)、纤维脂质(FF)成分百分比和易损斑块(TCFA)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Lp(a)与斑块中含NC、FF成分百分比及TCFA发生率和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411、0.312、0.318和0.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ACS患者斑块不稳定随Lp(a)升高而增加。Lp(a)是反映易损斑块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虚拟组织学 血管内超声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价值 被引量:11
19
作者 牛原源 李新华 +4 位作者 赵晓燕 武丽娜 吴世陶 吴斐 李文龙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目的:评价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不良事件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35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行冠脉造影(QCA)检查和IVUS-VH分析,同时行血浆LP-PLA2水平测定。... 目的:评价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不良事件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35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行冠脉造影(QCA)检查和IVUS-VH分析,同时行血浆LP-PLA2水平测定。结果:ACS组斑块坏死核心、钙化成分比例较SA组高(t=5.655,10.974,P<0.001)。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以正性重构为主,SA组以负性重构为主(χ2=40.555,P<0.001)。ACS组患者血浆LP-PLA2水平较SA组显著升高(t=2.934,P=0.004)。ACS和SA组患者随着Gensini积分增加,血浆LP-PLA2水平均逐渐增高(F=4.227,3.783,P<0.05)。ACS患者斑块中坏死核心比例与血浆LP-PLA2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39,P=0.003)。结论:血浆LP-PLA2水平可用以评价斑块性质及冠脉狭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特点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惠波 于忠祥 +3 位作者 许文亮 王旭 邵一兵 康维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99-601,共3页
目的:对心绞痛患者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研究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特点,探讨其重构(或称重塑)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IVUS-VH研究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18例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的分叉... 目的:对心绞痛患者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研究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特点,探讨其重构(或称重塑)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IVUS-VH研究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18例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的分叉处病变,测得分叉处病变(目标病变)及其近端参考段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计算斑块面积和重塑指数。结果:稳定性心绞痛组的病变处斑块面积、外弹力膜面积、斑块负荷及重塑指数分别小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叉处病变与相对的血管收缩(收缩性重构)有关,而不稳定性心绞痛与相对的血管扩张(扩张性重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处病变 心绞痛 重构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