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剂相关性高血压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张莉 夏彬凤 +3 位作者 黄慧慧 王茹 孔敏 尹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4-863,共10页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R-CVT)逐渐成为影响肿瘤幸存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靶点研发的VEGF及其受体抑制剂(VEGFIs)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改善患者预后,但VEGFIs诱...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R-CVT)逐渐成为影响肿瘤幸存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靶点研发的VEGF及其受体抑制剂(VEGFIs)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改善患者预后,但VEGFIs诱导的高血压作为其最常见的CTR-CVT,可能会限制和影响其应用并引起严重心血管疾病(CVD)。对应用VEGFIs治疗的肿瘤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压,早期评估,优化管理,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抗肿瘤疗效和最低的CTRCVT风险。现就VEGFIs相关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和应对VEGFIs相关性高血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在胆管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张建芳 孙雪琴 +2 位作者 崔叶谦 陈洋 王绍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554-3560,共7页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侵袭性高、预后较差。手术为首选治疗,但因多数患者确诊晚,手术效果不佳,通常需依赖化疗等综合治疗,然而中位生存期依然很短,迫切需要新策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侵袭性高、预后较差。手术为首选治疗,但因多数患者确诊晚,手术效果不佳,通常需依赖化疗等综合治疗,然而中位生存期依然很短,迫切需要新策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常在CCA患者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近年研究表明,VEGF促进血管生成,加剧CCA的侵袭和转移。VEGF抑制剂作为治疗CCA的新兴手段,为实现精准医疗打开了新的窗口。采用VEGF抑制剂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化疗等方法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综述了VEGF在CCA中的表达情况和肿瘤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VEGF抑制剂在CCA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细胞癌 抑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剂对新生儿ALI/ARD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常明 卢红艳 +1 位作者 相虹 兰厚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3543-3546,共4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表达,以及机械通气(MV)联合肺表面活性剂(MV+PS)与MV对VEGF、MIF的影响比较。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诊断ALI/ARD... 目的:研究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表达,以及机械通气(MV)联合肺表面活性剂(MV+PS)与MV对VEGF、MIF的影响比较。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诊断ALI/ARDS的新生儿,MV+PS组58例,MV组52例,同期产房健康足月新生儿10例为对照组;检测机械通气0、24、48、72 h血清VEGF、MIF含量。结果:(1)3组在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VEGF、MIF含量在ALI/ARDS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4、48 h逐渐升高,72 h回落,与0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比较ALI均低于ARD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MV+PS组在ALI/ARDS各时间点比较VEGF、MIF均低于M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ALI/ARDS早期血清VEGF、MIF表达增加,参与ALI/ARDS的发生发展;MV联合PS可减轻新生儿ALI/ARDS炎性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肺表面活性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孟丽珠 陈松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39-1043,共5页
玻璃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广泛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及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也用于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视网膜血管阻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新... 玻璃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广泛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及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也用于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视网膜血管阻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的治疗,已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玻璃体内注射VEGF抑制剂也出现了很多并发症。就玻璃体内注射VEGF抑制剂对眼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引起的眼压升高、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RRPE)、视网膜脱离(RD)、眼内炎、注射相关损伤、全身不良反应等并发症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 并发症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SU5614对甲苯二异氰酸酯诱导哮喘模型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姜爱英 于仁志 +1 位作者 吕玉凤 罗海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抑制剂SU5614对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诱导哮喘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SU5614组。采用TDI制备哮喘小鼠模型,观察SU5614对模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VEG...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抑制剂SU5614对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诱导哮喘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SU5614组。采用TDI制备哮喘小鼠模型,观察SU5614对模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VEGF的表达情况、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气道反应性和气道血浆渗出的变化。结果:免疫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BALF中VEGF表达明显增加,而SU5614组VEGF表达则明显降低;病理组织学发现模型组肺组织病理学炎症反应明显,而SU5614组炎症反应则明显减轻;模型组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而SU5614组则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气道血浆渗出明显增加,而SU5614组则明显减少(P<0.05)。结论:SU5614不仅抑制BALF中VEGF活性,也能抑制炎性细胞的迁移,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和减少气道血浆渗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甲苯二异氰酸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 SU56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韩琦 孔娜 伍钢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5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NSCLC患者手术切除的病理组织标本76例,采...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NSCLC患者手术切除的病理组织标本7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MMP-9、TIMP-1的表达水平。结果 NSCLC组织中VEGF、MMP-9、TIMP-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χ2=42.3693、35.3032、34.4533,P<0.01);腺癌中VEGF、MMP-9、TIMP-1的表达水平高于鳞癌,但差异无显著性(χ2=2.0234、1.3189、2.8533,P>0.05);VEGF、MMP-9、TIMP-1的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NSCLC中VEGF、MMP-9、TIMP-1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肿瘤侵袭、转移情况,VEGF、MMP-9、TIMP-1表达在不同程度上相互作用促进NSCLC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抑制剂三维药效团模型的构建
7
作者 陈军 黄晶晶 +3 位作者 郑灿辉 吕加国 周有骏 朱驹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59-762,共4页
目的构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抑制剂的三维药效团模型,为设计新型抑制剂建立理论模型。方法应用Discovery Studio 2.5中的Catalyst模块,选取已确证结合于VEGFR-2活性腔、结合模式一致、抑制活性跨度5个数量级、结构具有... 目的构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抑制剂的三维药效团模型,为设计新型抑制剂建立理论模型。方法应用Discovery Studio 2.5中的Catalyst模块,选取已确证结合于VEGFR-2活性腔、结合模式一致、抑制活性跨度5个数量级、结构具有多样性的30个抑制剂,其中21个分子作为训练集,余9个分子作为测试集产生三维药效团模型。结果最优药效团模型由1个氢键受体、2个疏水中心、1个芳环平面和4个排斥体积组成,预测相关性R为0.89。结论交叉验证结果表明药效团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用于数据库搜索筛选结构新颖的抑制VEGFR-2的先导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抑制 药效团模型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吲哚酮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8
作者 李卡 朱驹 +2 位作者 宋云龙 张万年 陈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34-1337,共4页
目的:建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十站:从报道的2一叫咪酮类***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选取35个化合物,采用分子全局最低能量构象以最小二乘匹配法叠合分子建立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 目的:建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十站:从报道的2一叫咪酮类***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选取35个化合物,采用分子全局最低能量构象以最小二乘匹配法叠合分子建立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模型。结果:模型的交叉验证系数 Q’一0.625,传统相关系数 r’一0.968,F;。。一175.475,标准误 S。一0.124。结论:利用COMFA方法建立的化合物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以指导新的活性更优的抑制剂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吲哚酮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 血管生成 肿瘤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酪氨酸激酶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对声带损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崔前波 章薇 +1 位作者 袁琨 屈季宁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8-522,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抑制剂对声带损伤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15只家兔共30侧声带建立家兔声带损伤修复模型后,选择一侧声带作为实验侧注射VEGF单克隆抗体,对侧声带作为对照侧注...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抑制剂对声带损伤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15只家兔共30侧声带建立家兔声带损伤修复模型后,选择一侧声带作为实验侧注射VEGF单克隆抗体,对侧声带作为对照侧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12只家兔24侧声带完成实验;分别在注射后1、2、3、4w后各取3只实验兔麻醉后取双侧声带,采用Alcian blue、HE、Masson染色观察声带固有层中透明质酸(haluronic acid,HA)、胶原纤维蛋白及小血管组织的含量及变化。结果术后1w时,两侧声带HA、胶原纤维蛋白及小血管组织的含量无明显差异;术后2w时,实验侧声带固有层中小血管生成较对照侧明显减少(P<0.05),HA及胶原纤维蛋白含量两侧声带无明显差异;术后3w时实验侧声带固有层中小血管生成较对照侧继续减少(P<0.05),同时胶原纤维含量也较对照侧减少(P<0.05),而两侧声带HA含量无明显差异;术后4w时实验侧声带固有层小血管生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HA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胶原纤维减少更明显(均为P<0.05)。结论注射VEGF单克隆抗体能通过其抑制损伤声带小血管生成作用降低胶原蛋白的合成,减轻瘢痕形成,但对HA的影响则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 声带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肖隆斌 吴文辉 刘其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89-1493,共5页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探讨17-DMAG对胃癌生长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人胃癌细胞HGC-27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裸鼠胃癌移植瘤模型;将...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探讨17-DMAG对胃癌生长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人胃癌细胞HGC-27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裸鼠胃癌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17-DMAG组(腹腔注射17-DMAG 25 mg/kg)、5-氟尿嘧啶(5-FU)组(腹腔注射5-FU20 mg/kg)及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4周后测量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及重量,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1(以阳性细胞数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17-DMAG组移植瘤体积为(288.10±23.32)mm3,5-FU组移植瘤体积为(366.37±26.42)mm3,对照组移植瘤体积为(957.66±117.51)mm3,前二者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移植瘤重量与对照组比较,17-DMAG组(0.41±0.02)g明显低于对照组(1.12±0.08)g,P<0.05;5-FU组(0.48±0.05)g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12±0.08)g,P<0.05;17-DMAG组和5-FU组抑瘤率分别63%和57%,2组抑瘤率无明显差异。17-DMAG组微血管密度(21.72±1.24)比对照组(37.78±1.68)明显减少,P<0.05;5-FU组(36.70±1.51)和对照组(37.78±1.68)之间没有显著差异;17-DMAG组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15.39±4.37)明显低于对照组(36.45±7.45)和5-FU组(26.11±6.26)。结论: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17-DMAG可通过降低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进而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密度 热休克蛋白质90抑制 氟尿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P-核糖基化因子拮抗剂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管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敬 刘高勤 +3 位作者 陈志刚 肖艳辉 徐静 陆培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4,共5页
背景研究证实ADP-核糖基化因子(ARF)能促进角膜组织中促血管相关因子的分泌,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等,从而导致病理状态下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但ARF对人视网膜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s)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和机制尚... 背景研究证实ADP-核糖基化因子(ARF)能促进角膜组织中促血管相关因子的分泌,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等,从而导致病理状态下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但ARF对人视网膜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s)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和机制尚不清楚,了解ARF对HRECs形成管腔能力的影响对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关疾病的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ARF拮抗剂对HRECs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对HRECs进行常规培养和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对照组和ARF拮抗剂组,对照组细胞在实验过程中按常规培养法培养,培养基中不添加ARF拮抗剂,而ARF拮抗剂组细胞在后续实验时于培养液中添加15μmol/L的ARF拮抗剂1 ml。采用逆转录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ARF mRNA及蛋白在HRECs中的表达。应用半固态Matrigel胶体外三维成型法检测对照组和ARF拮抗剂组HRECs形成管腔形态和数目。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NOS、局部黏着斑激酶(FAK)、热休克蛋白90(HSP90)mRNA及蛋白在各组HRECs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对照组和ARF拮抗剂组HRECs中AR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5±0.14和0.32±0.10,对照组和ARF拮抗剂组HRECs中AR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5±0.15和0.24±0.17,ARF拮抗剂组ARF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2,P=0.00;t=5.15,P=0.00)。对照组和ARF拮抗剂组HRECs形成管腔的数量分别为(51.46±7.12)和(34.66±8.57)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P=0.04)。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ARF拮抗剂组HRECs中VEGF mRNA和NOS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4;t=3.68,P=0.02;t=3.33,P=0.03;t=2.89,P=0.04)。ARF拮抗剂组HRECs中FAK mRNA和HSP9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5±0.18和0.28±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0.76±0.25和0.46±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RF拮抗剂对HRECs的管腔形成能力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NOS和下游重要信号转导因子FAK、HSP90在HRECs中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P一核糖基化因子/拮抗剂&抑制 内皮细胞/药物作用 视网膜 基因表达/药物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震波治疗对微血管e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华宝桐 赵玲 +6 位作者 蔡红雁 骆志玲 王钰 李琳 彭云珠 李锐洁 郭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83-687,共5页
目的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ardiac shock wave therapy,CSWT)可促进缺血心肌动脉生成,但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文中探讨CSWT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 NOS)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 目的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ardiac shock wave therapy,CSWT)可促进缺血心肌动脉生成,但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文中探讨CSWT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 NOS)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同时探讨黏附班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和钙敏感钾通道(KCa)是否参与了CSWT治疗效应的机械信号转导通路。方法体外培养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cardiac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CMEC),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SWT组、CSWT+PF-573228组、CSWT+Iberiotoxin组。每个实验组加药刺激48 h后接受1次低能量体外震波治疗(0.09 m J/mm2,200Times),常规培养24 h后,检测促动脉生成相关的e NOS、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e NOS mRNA表达(1.00±0.09)、VEGFmRNA表达(1.00±0.11)相比,CSWT组(3.99±0.17,4.61±0.19)升高,CSWT+PF-573228组(0.40±0.02,0.62±0.10)、CSWT+Iberiotoxin组(0.64±0.02,0.53±0.02)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SWT组比较,CSWT+PF-573228组、CSWT+Iberiotoxin组e NOS mRNA、VEGF mRNA表达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e NOS蛋白表达(0.50±0.01)、VEGF蛋白表达(0.35±0.01)相比,CSWT组(0.63±0.02、0.43±0.02)升高,CSWT+PF-573228组(0.36±0.01、0.29±0.02)、CSWT+Iberiotoxin组(0.37±0.02、0.30±0.02)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SWT组比较,CSWT+PF-573228组、CSWT+Iberiotoxin组e NOS蛋白、VEGF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心脏震波治疗可上调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e NOS、VEGF表达,FAK和钙敏感钾通道可能参与了CSWT治疗效应的机械信号转导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 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黏附班激酶抑制 钙敏感钾通道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申燕 尹爱萍 冯学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 研究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GD)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质量浓度变化及免疫抑制剂对其影响 ,分析其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ABC ELISA法检测患者及对照者血清VEGF质量浓度。结果 GD患者血清VEG... 目的 研究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GD)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质量浓度变化及免疫抑制剂对其影响 ,分析其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ABC ELISA法检测患者及对照者血清VEGF质量浓度。结果 GD患者血清VEGF显著高于对照组。GD临床分组中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组 (CGN)、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组 (LGN)、紫癜性肾炎组 (HSPN)、狼疮性肾炎组 (LN)患者血清VEGF均高于对照组 ,而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未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血清VEGF高于对照组 ,服用者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GD患者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后与冲击前对比血清VEGF显著下降。肾病综合征组 (NS)患者肾病期血清VEGF高于缓解期 ;膜性肾病 (MGN)患者血清VEGF与 2 4h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LN患者血清VEGF与血浆γ 球蛋白、血抗 dsDNA抗体滴度呈正相关。结论 VEGF参与GD的发病机制 ,与蛋白尿的发生发展有关。免疫抑制剂可降低血清VEGF质量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疾病 血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抑制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玲 黄新胜 +2 位作者 周颖玲 陈纪言 林曙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67-971,共5页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雷米普利5mg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伊贝沙坦150mg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的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AS患者用完全随机开放非均衡设计,将患者分为ACEI...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雷米普利5mg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伊贝沙坦150mg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的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AS患者用完全随机开放非均衡设计,将患者分为ACEI组99例,雷米普利开始剂量2.5mg/d,逐渐加至5mg/d;ARB组25例,用伊贝沙坦逐渐加量至150mg/d;对照组21例,不用以上药物。疗程3个月以上。血管B超检查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随访3个月。结果与结论ACEI组患者治疗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V)从(3.55±2.80)%提高至(5.62±4.18)%(P=0.001),肱动脉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GTN)从(12.62±7.48)%提高至(12.80±7.04)%(P=0.835);ARB组患者治疗后EDV从(4.42±2.95)%提高到(6.28±3.26)%(P=0.039),GTN从(10.69±5.85)μg/L下降到(9.54±4.78)%(P=0.229)。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EDV、GTN改变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前后EDV、GTN变化值比较,ACEI组和AR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米普利5mg和伊贝沙坦150mg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AS患者3个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雷米普利 伊贝沙坦 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15
作者 罗传铭 毕桂南 +4 位作者 李浩 曹立梅 邱燕东 黎彬如 石胜良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72-75,80,共5页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中,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90min再灌注模型。取192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12只、等渗盐水组60只、塞来昔布12.5mg/kg...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中,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90min再灌注模型。取192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12只、等渗盐水组60只、塞来昔布12.5mg/kg和25.0mg/kg治疗组各60只。缺血后30min灌胃,给予各组大鼠等渗盐水或2种剂量的塞来昔布,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额顶部皮质在再灌注6、12、24、48、72h时,前列腺素E2以及VEGF的动态表达。结果①给予塞来昔布12.5mg/kg和25.0mg/kg治疗均能不同程度降低前列腺素E2在缺血侧额顶部皮质中聚集,以24h为显著,前列腺素E2水平分别为(9.8±1.5)和(9.2±0.7)ng/ml,高剂量组表达更为明显(P<0.05)。两组与等渗盐水组的(12.7±1.1)n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2种剂量均能减少脑I/R后12、24、48及72h缺血半暗带VEGF阳性细胞数。脑I/R后脑组织前列腺素E2含量与VEGF表达具有相关性(r=0.768)。结论塞来昔布可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活性,减少前列腺素E2在大脑皮质中聚集,而抑制VEGF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化酶2抑制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塞来昔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血管生成 被引量:4
16
作者 谭文福 肖东 +1 位作者 王家 丁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23-626,共4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 .它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 ,阻止内皮细胞凋亡、管腔网状结构退化 ,增加血管渗透性 .所有这些作用都是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实现的 .它们在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生长中...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 .它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 ,阻止内皮细胞凋亡、管腔网状结构退化 ,增加血管渗透性 .所有这些作用都是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实现的 .它们在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生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信号转导 肿瘤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17
作者 Corey LANGER Jean-Charles SORIA +1 位作者 南娟(翻译) 丁燕(校对)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924-936,共13页
采用以铂类药物为基础联合细胞毒性药物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化一线治疗的疗效已达到相应的平台。作用于特定通路的新型分子靶向药物逐渐成为治疗NSCLC的有效药物;某些药物的III期试验已取得阳性... 采用以铂类药物为基础联合细胞毒性药物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化一线治疗的疗效已达到相应的平台。作用于特定通路的新型分子靶向药物逐渐成为治疗NSCLC的有效药物;某些药物的III期试验已取得阳性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证实,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抗体贝伐珠单抗抑制VEGF通路,以及采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或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靶向作用于EGFR通路作为一线或二线治疗方案,均可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可导致肿瘤细胞存活和增殖的信号处理过程不同,为靶向作用于多种信号通路为有效的抗癌治疗策略提供了依据。因此,分子靶向药物的合理联用可能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并可成为对标准化疗耐药或不能耐受标准化疗的患者的可替代的治疗选择。目前的挑战在于明确应探寻哪些分子实体,以及它们的最佳联合方案。本综述旨在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抑制血管生成和EGFR信号作为治疗NSCLC的有效的非化疗方案的潜在临床疗效。其它可阻滞EGFR和血管生成通路以及互补信号通路的新型药物的联合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轻的毒副作用,有可能为晚期NSCL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选择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细胞毒性药物 非小细胞肺癌 一线治疗 receptor 酪氨酸激酶抑制 分子靶向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P选择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华 夏章勇 +2 位作者 郑霞 赵彩君 崔可密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61-863,共3页
目的通过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患者P选择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测定及相关性比较,探讨二者在SAE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择SAE患者83例(SAE组)和健康体检者57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组空腹血浆P选择素和血清VE... 目的通过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患者P选择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测定及相关性比较,探讨二者在SAE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择SAE患者83例(SAE组)和健康体检者57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组空腹血浆P选择素和血清VEGF,同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CRP),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E组P选择素、VE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E组轻度痴呆患者P选择素和VEGF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中、重度痴呆患者,而中、重度痴呆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E组P选择素与血糖、TG、CRP呈正相关,与年龄、TC、HDL-C不相关;VEGF与TC、CRP呈正相关,与年龄、血糖、TG、HDL-C不相关;P选择素与VEGF呈正相关。结论SAE患者P选择素和VEGF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共同参与了SAE的血栓形成和组织修复过程,临床中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对SAE的预防可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P选择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那普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元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49-1050,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表达水平及贝那普利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安慰剂,观察组加用贝那...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表达水平及贝那普利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安慰剂,观察组加用贝那普利10mg口服,1次/d,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己糖激酶终点法、化学发光法及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空腹血糖(FBG)、尿清蛋白及血浆VEGF水平,计算24h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并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对照组FBG、VEGF水平及UAER分别为(6.9±1.2)mmol/L、(224±35)ng/L和(140±35)mg/24h,观察组分别为(6.7±1.6)mmol/L、(229±29)ng/L和(148±41)mg/24h,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FBG、VEGF水平及UAER分别为(7.0±1.4)mmol/L、(201±29)ng/L和(138±42)mg/24h,观察组分别为(6.5±1.8)mmol/L、(143±19)ng/L和(112±33)mg/24h,两组患者VEGF水平及UAER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可能通过抑制VEGF的异常表达这一非血流动力学机制来保护肾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那普利 糖尿病肾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效果及复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程子芳 王雨生 +3 位作者 王海燕 孙董洁 朱锦婷 李曼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6,共7页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门诊行抗VEGF治疗的临床检查确诊为wAMD患者3...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门诊行抗VEGF治疗的临床检查确诊为wAMD患者38例40眼。所有患眼均采用3+按需治疗(PRN)的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方案,至少随访12个月。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同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网膜形态学特征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根据治疗后12个月随访期内是否出现复发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观察完成负荷期治疗后1个月以及随访期末时术眼形态学和视力应答效果。结果所有术眼在治疗后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均至少出现1次视网膜积液完全吸收,其中21眼wAMD复发,占52.5%;初次积液吸收时BCVA(LogMAR)值越低,wAMD复发风险越高[OR=16.70,95%CI=1.22~100.00,P<0.05]。复发组平均接受治疗(5.8±2.3)次,明显多于未复发组的(3.5±1.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间治疗前后BCVA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P>0.05);复发组终末随访时平均BCVA(LogMAR)为0.73±0.34,较复发时的0.81±0.37明显改善,终末随访时CRT为(187.2±81.7)μm,较复发时的(234.2±74.5)μm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4、2.62,均P<0.05)。所有术眼中形态学应答良好者35眼,占87.5%;形态学应答不良者5眼,占12.5%,继续治疗(3.2±2.2)次后积液吸收。形态学应答良好眼在负荷期治疗后1个月时平均BCVA(LogMAR)较初次积液吸收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5)。术眼终末随访期CRT较治疗前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2,P<0.01)。结论规范的抗VEGF药物治疗wAMD在短期内安全、有效,但仍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初次积液吸收时更好的BCVA是wAMD复发的危险因素。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以防复发。形态学应答良好患者视网膜初次积液吸收后仍需完成负荷期治疗以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药物疗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抑制/治疗应用 单克隆抗体/治疗应用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