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皂苷成分对高血压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任恺 段维勋 +4 位作者 俞波 刘洋 李步潆 金振晓 俞世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3-786,共4页
研究中药皂苷成分对高血压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影响情况。将45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分为A组(三七花总皂苷组) 15只、B组(卡托普利组) 15只和C组(阳性对照组) 15只,15只大鼠为D组(正常对照组),检测与比较A组、B组及C组大鼠治疗... 研究中药皂苷成分对高血压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影响情况。将45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分为A组(三七花总皂苷组) 15只、B组(卡托普利组) 15只和C组(阳性对照组) 15只,15只大鼠为D组(正常对照组),检测与比较A组、B组及C组大鼠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血压、血浆及主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表达情况。治疗前A组、B组及C组的血压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A组及B组的血压、血浆及及主动脉ICAM-1及ET-1均低于C组,但仍高于D组,A组均低于B组,A组及B组的NO高于C组,但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中药皂苷成分对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效果较好,且对主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更为积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皂苷成分 高血压大鼠 主动脉 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血压管理研究进展
2
作者 隋鸿平 李婷婷 +2 位作者 姜桐桐 夏云龙 史铁英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932-1936,共5页
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类药物逐渐增多且应用广泛,其诱发的高血压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诱发高血压难以被及时诊断且未受控制的高血压疏于管理,因此,积极的血压管理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本... 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类药物逐渐增多且应用广泛,其诱发的高血压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诱发高血压难以被及时诊断且未受控制的高血压疏于管理,因此,积极的血压管理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总结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治疗及其相关高血压的现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血压管理策略,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重视,并为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患者提供血压管理策略,以改善患者的血压控制和心血管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抗肿瘤治疗相关高血压 血压管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剂相关性高血压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张莉 夏彬凤 +3 位作者 黄慧慧 王茹 孔敏 尹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4-863,共10页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R-CVT)逐渐成为影响肿瘤幸存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靶点研发的VEGF及其受体抑制剂(VEGFIs)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改善患者预后,但VEGFIs诱...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R-CVT)逐渐成为影响肿瘤幸存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靶点研发的VEGF及其受体抑制剂(VEGFIs)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改善患者预后,但VEGFIs诱导的高血压作为其最常见的CTR-CVT,可能会限制和影响其应用并引起严重心血管疾病(CVD)。对应用VEGFIs治疗的肿瘤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压,早期评估,优化管理,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抗肿瘤疗效和最低的CTRCVT风险。现就VEGFIs相关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和应对VEGFIs相关性高血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肿瘤治疗相关血管毒性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昼夜节律相关转录因子BMAL1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4
作者 柴锐青 梁雅楠 +2 位作者 王瑞 张同梅 赵星成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5-510,共6页
血管生成是胚胎发育和个体发育的关键环节,血管生成的异常与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和老年黄斑变性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生成具有昼夜节律性,作为昼夜节律核心调控分子的BMAL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1 protein)在... 血管生成是胚胎发育和个体发育的关键环节,血管生成的异常与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和老年黄斑变性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生成具有昼夜节律性,作为昼夜节律核心调控分子的BMAL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1 protein)在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综述BMAL1在调控内皮细胞增殖与迁移、血管成熟和血管稳态中的作用与机制,为深入了解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及在此基础上开发血管靶向药物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相关转录因子 血管生成 内皮细胞 增殖 成熟 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肺麻醉期间肺保护性通气对肺功能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5
作者 王冀平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44-146,共3页
目的:分析单肺麻醉期间肺保护性通气对肺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于2023年1月至2025年1月在河津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依据随机抽签的结果把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通气,观察组接受保护性通气。... 目的:分析单肺麻醉期间肺保护性通气对肺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于2023年1月至2025年1月在河津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依据随机抽签的结果把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通气,观察组接受保护性通气。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提升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之对照组而言,炎症因子水平下降的幅度更大(P<0.05)。相比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单肺麻醉期间实施肺保护性通气能显著的提升肺功能,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抑制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保护性通气 单肺麻醉 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减轻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并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
6
作者 唐榕穗 田壹 +1 位作者 熊振 李旭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618,共12页
【目的】揭示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CNV模型,通过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DF3表达水平。通... 【目的】揭示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CNV模型,通过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DF3表达水平。通过siRNA及中和抗体拮抗内皮细胞GDF3,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及成管实验评估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检测炎症/黏附分子表达变化,分析免疫细胞黏附和跨内皮迁移实验变化。在CNV模型中,通过玻璃体腔注射shRNA靶向抑制GDF3,结合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NV面积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结果】GDF3在CNV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P<0.001)。体外干预GDF3显著抑制内皮细胞增殖(P<0.001)、迁移(P<0.001)及血管生成能力(P<0.01),同时下调炎症/黏附分子表达(P<0.001),并显著减少免疫细胞黏附(P<0.001)和跨内皮迁移(P<0.001)。体内实验证实靶向抑制GDF3可显著抑制CNV的形成(P<0.001)并降低免疫细胞浸润(P<0.001)。【结论】靶向抑制GDF3可协同抑制内皮炎症反应和病理性血管生成,其作用可能与调控炎症微环境相关,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 血管内皮细胞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血管重塑与脂联素、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和内皮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执兵 刘俊 +3 位作者 陈少源 苏又苏 谢培益 方红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2-914,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冠状动脉重塑指数(RI)与血清脂联素、血浆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内皮功能的相关性,进而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测定30例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和30例无狭窄患者术后6个月的RI,术前、术后3日和术... 目的通过观察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冠状动脉重塑指数(RI)与血清脂联素、血浆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内皮功能的相关性,进而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测定30例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和30例无狭窄患者术后6个月的RI,术前、术后3日和术后6个月的血清脂联素、血浆MCP-1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等指标。结果再狭窄组患者术后3日和6个月的血浆MCP-1水平显著高于术前和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的RI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术后3日和6个月的FMD和血清脂联素显著低于术前和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的RI与脂联素和FMD呈显著正相关,与MCP-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支架 再狭窄 血管重塑 脂联素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帆 李柏霖 +2 位作者 池茗 刘海琴 唐元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究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层,经过筛网、预消化、微血管组织块固化处理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 目的探究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层,经过筛网、预消化、微血管组织块固化处理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体外培养48 h后短梭形细胞从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72 h后岛屿状的细胞团簇形成;96 h后团簇融合,细胞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显示,细胞胞质呈棕红色,表达为阳性,细胞核被苏木精衬染成蓝黑色。结论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能够成功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大鼠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细胞移植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并改善缺血心脏功能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少衡 贾竹青 +6 位作者 郭静萱 马康涛 王淑玲 刘永刚 李凌松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 周春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9-433,共5页
目的 :通过骨髓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探讨骨髓细胞移植改善缺血心脏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 ,然后行异体骨髓细胞移植 ;分别于术后 1d ,3d ,... 目的 :通过骨髓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探讨骨髓细胞移植改善缺血心脏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 ,然后行异体骨髓细胞移植 ;分别于术后 1d ,3d ,7d ,14d和 2 8d取材 ;利用免疫荧光和RT -PCR技术分析细胞移植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 (Flk 1)表达的影响和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 ;通过免疫组化计算血管数量 ;应用血流动力学检测大鼠心脏功能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变化。结果 :VEGF和Flk 1在移植组动物的心肌梗死区残存细胞、梗死周边区细胞以及部分移植细胞内表达。移植组VEGF和Flk 1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于术后 3d和 14d达到高峰 ,以后逐渐减弱。术后 7d ,14d和 2 8d移植组血管数量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 ,移植组心脏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术后 14d可在部分移植细胞中检测到心肌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结论 :骨髓细胞移植通过上调移植细胞及受者内源性VEGF和Flk 1的表达 ,促进血管新生 ,进而改善缺血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移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受体 表达 缺血心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加曲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0
10
作者 王以翠 常焕显 孔令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70-876,共7页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02例ACI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治疗组5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于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检测内皮功能及炎症...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02例ACI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治疗组5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于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检测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指标,于治疗前和治疗14、28 d后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Barthel指数量表(MBI),于治疗28 d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NO、ET-1、FMD)及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14及28 d后,治疗组患者的NIHSS及MBI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均P<0.01);治疗28 d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阿加曲班的不良反应。【结论】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以改善NIHSS及MBI,除抗凝之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抗炎可能也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曲班 急性脑梗死 血管内皮功能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酸和维生素B_(12)联合治疗对血管性痴呆伴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炎性因子水平及血管壁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王洲羿 周刚 +3 位作者 李钢 肖展翅 夏光明 陈浩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713-716,720,共5页
目的:探讨叶酸和VB1 2联合治疗对血管性痴呆伴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血管壁内皮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血管性痴呆伴H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依那普... 目的:探讨叶酸和VB1 2联合治疗对血管性痴呆伴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血管壁内皮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血管性痴呆伴H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叶酸和VB1 2治疗,治疗12周。观察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浆Hcy水平、炎性因子(IL-6、IL-8及hs-CRP)、血管壁内皮功能(NO、ET-1)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Hcy、IL-6、IL-8及hsCRP水平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管壁内皮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NO水平均不同程度的升高,ET-1降低,治疗组治疗前后两者水平差异比较显著,且治疗后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变化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舒张压及收缩压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而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两者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叶酸和VB1 2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伴H型高血压,可以有效降低血浆Hcy及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血管壁内皮功能及痴呆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伴H型高血压 叶酸 维生素B12 同型半胱氨酸 炎性因子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探讨 被引量:11
12
作者 洪绍彩 梁衍时 +4 位作者 尹瑞兴 赵焕堂 刘顺华 陶新智 黄学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 ,对 62例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进行检测 ,同时测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C 反应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的变化 ,服普罗布考 0 5 g ,...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 ,对 62例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进行检测 ,同时测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C 反应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的变化 ,服普罗布考 0 5 g ,每日 2次 ,4周后再次复查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分析治疗前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FMD)与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①FMD与肱动脉内径的基础值、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呈显著负相关 (r分别为 -0 495、-0 780、-0 410和 -0 415 ,P分别 <0 0 1、0 0 1、0 0 5和 0 0 5 )。②FMD的改善程度与治疗前的FMD呈显著正相关(r =0 764 ,P <0 0 1) ,与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C 反应蛋白呈显著负相关 (r分别为 -0 660、-0 5 65和 -0 43 0 ,P分别 <0 0 1、0 0 1和 0 0 5 )。结论 :高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及C 反应蛋白为致FMD障碍的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宋强 雍海溟 +1 位作者 张水华 陈天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74-777,共4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B,VEGF-B)是VEGF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1996年发现的该家族第3个因子。近年来,VEGF-B的生物学功能逐渐成为研究热点。VEGF-B在人体许多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通过与受体的特异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B,VEGF-B)是VEGF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1996年发现的该家族第3个因子。近年来,VEGF-B的生物学功能逐渐成为研究热点。VEGF-B在人体许多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通过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从促进血管生成,神经发生、营养与保护以及调节脂质代谢等3方面发挥其生物学功能。文中就VEGF-B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受体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和缺血半暗区皮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叶涛 唐强 +4 位作者 朱路文 陈慧杰 吴孝军 李宏玉 田源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0-524,共5页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和缺血半暗区皮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Flk-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9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入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每组再分为术后3 d、7 d、14 d三个亚组(n=6...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和缺血半暗区皮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Flk-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9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入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每组再分为术后3 d、7 d、14 d三个亚组(n=6)。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用线栓法制备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进行治疗,针刺组采用头穴丛刺针法治疗,康复组给予跑台训练,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跑台训练治疗。术后各时间点,采用改良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m NSS)进行评定,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血半暗区皮层Flt-1、Flk-1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术后各时间点m NSS评分降低(P<0.05);术后7 d、14 d,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评分进一步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术后各时间点Flt-1、Flk-1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Flt-1、Flk-1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针康法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可能与其持续促进缺血半暗区皮层Flt-1、Flk-1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针康法 神经功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FLT-1 FLK-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及退化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滕旭 孙旭光 王智群 《眼科新进展》 CAS 2002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 观察大鼠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 )的生长及退化过程和角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 RNA的变化 ,探讨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 目的 观察大鼠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 )的生长及退化过程和角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 RNA的变化 ,探讨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模型 ,利用角膜灌注和照相方法对 CNV进行观察。在不同时间点提取角膜的总 RNA ,并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检测 VEGF m RNA。应用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治疗 CNV,并观察其对 VEGF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过程可分为 3个阶段 :(1)角膜新生血管的初期阶段 (烧伤后 2 d内 ) ;(2 )角膜新生血管的增长阶段 (烧伤后 3~ 10 d) ;(3)新生血管的退化阶段 (烧伤 2周后 )。实验发现 VEGF m RNA在烧伤后 2 4 h达到高峰 ,是正常角膜的 5 .3倍 ;在烧伤后第 4天 ,VEGF m RNA水平为正常时 1倍 ;第 7天时 ,VEGF m RNA下降至正常。地塞米松组 CNV生长与 VEGF m RNA的表达均受到抑制 ,在烧伤后 2 4 h VEGF的表达是正常时的 3.2 4倍 ,抑制率为 38.8% ;烧伤后4 d,较对照组 VEGF的表达下降了 16 .2 % .地塞米松组 CNV面积抑制率分别是对照组的2 1.7% (烧伤后第 4天 )和 2 3.7% (烧伤后第 7天 )。结论  VEGF m RNA的升高及降低同CNV的发生及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 实验研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角膜新生血管 碱烧伤 CNV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药物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随访及再治疗的策略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孙晓东 宋正宇 汪枫桦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5-387,共3页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55岁以上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眼内注射能有效治疗湿性AMD的新生血管并改善视力,但长期随访和再治疗是保持已获得视力的关键。目前,国际上眼科界基于患者的视力、...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55岁以上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眼内注射能有效治疗湿性AMD的新生血管并改善视力,但长期随访和再治疗是保持已获得视力的关键。目前,国际上眼科界基于患者的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的变化制定的再治疗和随访策略较多,但尚未达成共识。中国AMD患者的构成情况、就诊习惯和医疗资源分布等与国外均有较大的差异。经对玻璃体内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湿性AMD的随访建议和再治疗标准进行分析,建议应该规范抗VEGF—A治疗策略,达到维持长期治疗效果、尽量减少随访治疗次数和医疗费用的目标,认为提出基于OCT为指导的个体化随访治疗方案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负荷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贾晓辉 郝丽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6-910,共5页
目的:探讨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负荷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取健康志愿者、恶性肿瘤高危者(有恶性肿瘤家族史)、恶性肿瘤手术后无原位病灶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恶性肿瘤患者、初诊恶性肿瘤患者各100例,分别记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负荷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取健康志愿者、恶性肿瘤高危者(有恶性肿瘤家族史)、恶性肿瘤手术后无原位病灶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恶性肿瘤患者、初诊恶性肿瘤患者各100例,分别记为对照组、高危组、手术组、稳定组和初诊组,分别对其血清VEGF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并检测各组外周血CD4+、CD8+,计算CD4+/CD8+。对比VEGF增高率和分级情况,并对比各组血清VEGF和CD4+/CD8+水平,分析初诊组患者VEGF与CD4+/CD8+相关性。结果:各组血清VEGF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危组、手术组、稳定组、初诊组血清VEGF增高率、血清VEGF水平均远高于对照组(P<0.05),而CD4+和CD4+/CD8+均远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组、稳定组和初诊组血清VEGF增高率、血清VEGF水平均远高于高危组(P<0.05),而CD4+和CD4+/CD8+均远低于高危组(P<0.05),稳定组和初诊组血清VEGF增高率、血清VEGF水平均远高于手术组(P<0.05),而CD4+和CD4+/CD8+均远低于手术组(P<0.05),初诊组血清VEGF增高率、血清VEGF水平均远高于稳定组(P<0.05),而CD4+和CD4+/CD8+远低于稳定组(P<0.05);稳定组和初诊组CD8+水平均远高于对照组、高危组和手术组(P<0.05);在初诊组患者中血清VEGF水平与CD4+/CD8+呈负相关(r=-0.578,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清VEGF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与细胞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对病灶控制效果判定也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负荷 细胞免疫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傅文中 胡申江 洪中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同时观察卡维地洛对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慢性心衰患者 5 0例 ,随机分为常规抗心衰组 ( 2 4例 )和卡维地洛组 ( 2 6例 ) ,后者在常规...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同时观察卡维地洛对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慢性心衰患者 5 0例 ,随机分为常规抗心衰组 ( 2 4例 )和卡维地洛组 ( 2 6例 ) ,后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疗程为 12周。正常对照组为健康者 ( 2 6例 )。所有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前后均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Ds)、左心室射血分数、肱动脉反应性充血状态下血管内径和血流量的变化、血一氧化氮、内皮素 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 6等指标。结果 :2组慢性心衰患者肱动脉反应性充血状态下血管内径扩张程度和血流量增加程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血一氧化氮、内皮素 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 6等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治疗 12周后 ,卡维地洛组改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优于常规抗心衰组 (P <0 0 1) ,改善LVDd、LVDs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常规抗心衰组 (P <0 0 1)。同时 ,卡维地洛组内皮素 1、白细胞介素 6等指标的下降也优于常规抗心衰组 (P <0 0 1和P <0 0 5 )。另外 ,5 0例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 6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r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维地洛 慢性心力衰竭 血管内皮功能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张玲 张蕾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905-907,910,共4页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对患有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2年10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128例高血压患者,按照其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进行常规降压药物治...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对患有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2年10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128例高血压患者,按照其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进行常规降压药物治疗,观察组64例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观察比较患者血脂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别为(121.72±24.60)ng/L、(14.12±2.62)ng/mL和(5.68±0.59)mg/L,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对照组IL-6、TNF-α及hs-CRP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为(4.18±0.49)、(1.21±0.39)、(2.42±0.4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57±0.21)mmol/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率(FMD)分别为(42.18±16.35)pg/mL、(18.09±2.41)μmol/L、(15.46±2.18)%,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GTN)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疾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高血压 炎性因子 血管内皮功能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重和肥胖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朱旅云 刘坤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8-220,共3页
目的 :探讨超重和肥胖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  方法 :3 67例单纯超重和肥胖者 ,其中血管内皮功能正常组 12 2例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组 2 45例。通过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变化 ,评估血管内皮功能 ,并对体脂含量和分布、血压... 目的 :探讨超重和肥胖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  方法 :3 67例单纯超重和肥胖者 ,其中血管内皮功能正常组 12 2例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组 2 45例。通过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变化 ,评估血管内皮功能 ,并对体脂含量和分布、血压、血糖、胰岛素、血脂、肌酐、尿酸和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 -IR)等指标进行测定 ,应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血管内皮功能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组的腰围、腰臀比、餐后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胰岛素和HOMA -IR均显著高于血管内皮功能正常组 (P <0 0 5~ 0 0 1)。进一步分析表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空腹胰岛素及HOMA -IR呈负相关 ,其中腰臀比和空腹胰岛素是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损伤的重要相关因素。  结论 :单纯超重或肥胖人群中 ,向心性肥胖及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是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 肥胖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相关因素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