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特征与心肌梗死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刘琎 陈皖华 任月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2-409,共8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特征与心肌梗死风险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心肌梗死提供新的思路与靶点。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CAS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情况分为对照组(未发生心肌梗死,n=138...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特征与心肌梗死风险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心肌梗死提供新的思路与靶点。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CAS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情况分为对照组(未发生心肌梗死,n=138)和观察组(发生心肌梗死,n=42),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1匹配,共成功匹配34对。应用代谢组学技术中的质谱芯片检测患者血清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进行组间比较,筛选出差异性代谢物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差异代谢物的诊断价值。凝聚层次聚类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两组CAS患者血清样本的质谱图存在显著差异。PCA结果显示,两组血清代谢整体水平存在一定的分离趋势,但趋势不显著(R^(2)X=0.654,Q^(2)Y=0.719)。PLS-DA分析可见两组样本的分离趋势(R^(2)X=0.582,R^(2)Y=0.810,Q^(2)Y=0.675)。进一步OPLS-DA分析可见两组样本分离趋势明显(R^(2)X=0.595,R^(2)Y=0.831,Q^(2)Y=0.742)。以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1和Wilcoxon-Mann-Whitney检验筛选出12个组间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3个,下调9个,上调的D-葡萄糖(D-glucose)和下调的甘氨胆酸(glycocholic acid)、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烟酸(nicotinic acid)、烟酰胺(niacinamide)、琥珀酸(succinic acid)作为心肌梗死诊断标志物价值较高。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发现,可能受差异代谢物影响的8条代谢通路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烟酸和烟酰胺代谢、2型糖尿病相关通路Impact≥0.1,可能是CAS患者心肌梗死病理机制的潜在通路。结论血清中甘氨胆酸、D-葡萄糖、熊去氧胆酸、烟酸、烟酰胺、琥珀酸水平可作为区分CAS患者发生心肌梗死风险的潜在标志物,受干扰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和2型糖尿病相关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 血清代谢组 心肌梗死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与血清代谢组学联用技术探讨首荟通便胶囊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的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费炳红 边猛 +2 位作者 付智慧 朱春胜 王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2-508,共7页
目的:探讨首荟通便胶囊(SHTB)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ST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莫沙必利(MOS,10 mg/kg)组,SHTB高(630 mg/kg)、低(210 mg/kg)剂量组,每组16只。模型组和各给药组灌胃复方地芬诺酯片10 mg/k... 目的:探讨首荟通便胶囊(SHTB)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ST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莫沙必利(MOS,10 mg/kg)组,SHTB高(630 mg/kg)、低(210 mg/kg)剂量组,每组16只。模型组和各给药组灌胃复方地芬诺酯片10 mg/kg以诱导STC大鼠模型,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纯水,1次/d,连续14 d。第15天开始,对照组、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MOS组、SHTB高和低剂量组灌胃相应剂量药物,1次/d,连续7 d。末次给药后,每组6只大鼠灌胃墨汁,测定首粒黑便时间、24 h排便粒数及墨汁推进率;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每组10只大鼠,16S rDNA法检测肠道菌群,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行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HTB高剂量组首粒黑便时间缩短,24 h排便粒数与墨汁推进率增加(P<0.05),病理表现改善;肠道菌群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疣微菌门丰度减小,Prevotella_9、Prevotellaceae_UCG-001丰度增大(P<0.05)。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共筛选出8种差异代谢产物,涉及组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胆汁分泌、嘌呤代谢、初级胆汁酸合成传导和其代谢传导等7条代谢通路。结论:SHTB治疗STC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进而调节胆汁酸代谢等相关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荟通便胶囊 慢性传输型便秘 肠道菌群 血清代谢组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热习服相关代谢产物及通路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雄宝 陈佳晖 +3 位作者 傅亚婷 沈昊 胡雪菲 常文军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9-577,共9页
目的分析热习服与未习服人员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差异,揭示人体热习服相关血清小分子代谢物特征。方法选择70例由温到热跨域作业的健康男性为研究对象,以跨域后暴露于自然高温高湿环境作业或人工空调舒适环境作业为标准,分为热习服组(n... 目的分析热习服与未习服人员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差异,揭示人体热习服相关血清小分子代谢物特征。方法选择70例由温到热跨域作业的健康男性为研究对象,以跨域后暴露于自然高温高湿环境作业或人工空调舒适环境作业为标准,分为热习服组(n=40)和未习服组(n=30)。收集所有研究对象跨域后2个月时的清晨空腹血液样本,经标准处理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用Progenesis QI软件和R 1.6.2软件ropls包筛选两组人员的差异小分子代谢物,对差异小分子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和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代谢组学检测共发现小分子代谢物1320个,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显示,热习服组和未习服组样本表现出良好的组间区分和组内聚集。两组血清样本间浓度差异在1.5倍(P<0.05)以上的小分子代谢物有89个,其中57个在热习服组升高、32个在热习服组降低;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小分子代谢物主要富集于氨基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等13条代谢通路,涉及色氨酸、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等通路。结论热环境暴露下的热习服训练改变了人体血清小分子代谢物的组学特征,表现为氨基酸代谢水平增强,其可能与热耐力的维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习服 热耐力 跨域训练 血清代谢组 氨基酸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的PD-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肺腺癌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林 杨双宁 +3 位作者 秦国慧 亓妍文 赵坤宇 王丽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1-634,共4页
目的:探索晚期肺腺癌患者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前后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为评估预后寻找生物指标。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14例晚期肺腺癌患者在第1次使用化疗联合PD-1抑制剂治... 目的:探索晚期肺腺癌患者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前后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为评估预后寻找生物指标。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14例晚期肺腺癌患者在第1次使用化疗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前3 d的血清以及治疗2周期后的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通过对采集得到的图谱进行峰识别和匹配等相关处理,应用主成分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代谢组学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重要变量性投影>1和P<0.05的差异代谢物,并筛选代谢通路。结果: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物质有明显差异,治疗后患者血清代谢物中谷氨酰丝氨酸、脯氨酸、犬尿氨酸、脱氢抗坏血酸、N-硬脂酰鞘磷脂、5-羟基吲哚乙酸水平升高;色氨酸、亮氨酰脯氨酸、柠檬酸、硬脂酸、吲哚丙烯酸、丙酰肉碱、吲哚、3-甲基吲哚水平降低。色氨酸代谢通路是治疗前后的差异代谢通路。结论:犬尿氨酸/色氨酸比值可能作为评估PD-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肺腺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肺腺癌 免疫治疗 血清代谢组 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偏头痛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贾元威 王萍 +2 位作者 谢海棠 沈杰 胡容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31-1332,共2页
偏头痛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偏头痛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病理生理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女比例约为1∶2-1∶3,对女性群体的危害更大[1-5]。血清代谢组学灵敏度高,检测样本易于获取,常作为疾病早期小分子代谢物变化的重要检测手段[6]。本... 偏头痛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偏头痛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病理生理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女比例约为1∶2-1∶3,对女性群体的危害更大[1-5]。血清代谢组学灵敏度高,检测样本易于获取,常作为疾病早期小分子代谢物变化的重要检测手段[6]。本研究构建硝酸甘油型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基于SCIEX TripleTOF 5600 LC-Q/TOF-MS分析技术,采用血清代谢组学,探索偏头痛性别差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差异 偏头痛 Sprague Dawley大鼠 血清代谢组 LC-Q/TOF-MS 差异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技术考察通阳化浊方与四妙勇安汤治疗冠心病模型家兔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梁丽喆 胡镜清 吴怡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538-3548,共11页
目的通过血清代谢组学技术,考察通阳化浊方与四妙勇安汤在治疗冠心病家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通阳化浊方组与四妙勇安汤组4组,每组10只。空白组正常饮食,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至第8周,于第4周... 目的通过血清代谢组学技术,考察通阳化浊方与四妙勇安汤在治疗冠心病家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通阳化浊方组与四妙勇安汤组4组,每组10只。空白组正常饮食,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至第8周,于第4周结束后,用球囊法手术损伤实验兔的右侧颈总动脉;在模型组基础上,两个实验组分别灌胃给予通阳化浊方和四妙勇安汤,连续4周,每日1次。给药结束后,模型组与实验组每组抽取3只家兔,采集全血后,用LC-MS技术进行血清代谢组学检测,运用PCA与OPLS-DA分析法来寻找差异性表达的代谢物和代谢途径。结果相较于模型组,通阳化浊方与四妙勇安汤组分别存在45和27个差异化合物,通阳化浊方组涉及18条代谢通路,根据Impact值>0.05筛选出5条主要代谢通路,包括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牛磺酸和牛磺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和α-亚麻酸代谢;四妙勇安汤组涉及11条代谢通路,筛选出2条主要代谢通路分别为牛磺酸和牛磺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结论通阳化浊方与四妙勇安汤在治疗冠心病模型家兔的过程中存在差异性代谢产物,干预相应的代谢通路可能会对药物在模型中的作用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清代谢组 中药 通阳化浊方 四妙勇安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肠道微生物多态性与临床症状及血清代谢组学的关联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雪萍 张于亚楠 +4 位作者 卢天兰 卢喆 康哲维 孙瑶瑶 岳伟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63-873,共11页
目的:探索肠道微生物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者间的差异,多维度纵向分析探索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drugs,APDs)治疗后肠道微生物与临床表型及血清代谢组学的关联。方法:选择2017年6—12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就... 目的:探索肠道微生物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者间的差异,多维度纵向分析探索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drugs,APDs)治疗后肠道微生物与临床表型及血清代谢组学的关联。方法:选择2017年6—12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就诊的28例首发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及同期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接受了APDs治疗。研究采集病例组入组基线和治疗6周后的粪便和血清样本,并对粪便样本微生物种类和临床症状及血清代谢物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菌群多样性分析发现,病例组alpha多样性指数(chao1、ACE、goods_coverage)低于对照组,并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在beta多样性方面有明显的区分。菌群组成分析结果显示Bacteroides、Streptococcus、Romboutsia、Eubacterium ruminantium group在病例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发生变化,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菌群可能反映了APDs治疗的影响。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更多的微生物种属发生变化。LEfSe种群丰度差异分析显示Prevotel-la_9和Bacteroides在病例组富集,而Blautia、Dialister、Roseburia在对照组富集。肠道微生物与临床症状的关联分析显示,Bifidobacterium在病例组患者中与PANSS(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量表中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分量表的减分率呈正相关。体重指数的增加与药物治疗前后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的变化呈正相关,与基线Bacteroides也呈正相关。进一步的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某些菌属的差异与特定代谢物,如L-甲硫氨酸、L-脯氨酸、高香草酸、N-乙酰血清素和维生素B6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对照之间存在一些微生物群体特征差异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一些菌种与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相关。结合代谢组学结果分析,提示微生物种群可能在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和血清代谢物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为解析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肠道微生物对疾病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精神分裂症 首发未用药 血清代谢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探究玄参对脾虚水湿不化大鼠的利水作用机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自辉 张宁 +2 位作者 赵洪伟 庞牧 刘树民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81-1392,共12页
目的:本实验采用血清代谢组学的方法对玄参在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的利水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通过寻找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内源性潜在生物标志物,以此探寻其相关代谢通路。方法:研究采用高脂饲料饮食诱导的方式对大鼠进行造模并对血清蛋白... 目的:本实验采用血清代谢组学的方法对玄参在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的利水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通过寻找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内源性潜在生物标志物,以此探寻其相关代谢通路。方法:研究采用高脂饲料饮食诱导的方式对大鼠进行造模并对血清蛋白、胃泌素、胃排空率及水负荷等利水相关药效学指标进行检测,应用UPLC-Q-TOF-MS技术对空白组、模型组与玄参组大鼠血清进行分析,探求其潜在的关键性生物标志物及对应的相关性代谢通路。结果:玄参可改善脾虚水湿不化大鼠相关的药效学指标,同时寻找出与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及给予玄参干预后具有共同差异的生物标志物29个,涉及13条相关的代谢通路,应用相关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影响最为广泛的4条代谢通路可能是原发性胆汁酸生物合成、鞘脂类代谢、叶酸合成及甘油磷脂代谢。结论:故推测玄参对脾虚水湿不化状态下血清代谢产物具有调节作用,从而为进一步对玄参利水功效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参 脾虚水湿不化 血清代谢组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的血清代谢组学用于探索区分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3
9
作者 杨珊伊 陈鸿炜 +5 位作者 周海琳 朱一帆 张嘉豪 王旋成 黄宗声 张淇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3-180,共8页
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A)发展成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个相对漫长而隐匿的过程,然而,目前仍缺乏微创且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区分CA和CRC患者。该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UHPLC-HRMS)技术结合多元... 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A)发展成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个相对漫长而隐匿的过程,然而,目前仍缺乏微创且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区分CA和CRC患者。该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UHPLC-HR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64例CA患者和84例CRC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结合P<0.05和倍数变化>1.50或<0.67筛选两者的血清差异代谢物,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考察其对CA和CRC的鉴别能力。同时利用差异代谢物的通路及富集分析初步探索CA癌变的代谢机制。结果表明,两组的血清代谢谱存在差异,据此筛选并鉴定获得66种组间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嘌呤代谢、亚油酸代谢,提示其可能与CA癌变有关。此外,PC 36∶3、腺嘌呤、鞘氨醇、PC 18∶0、PC 20∶4标志物组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对CA和CRC表现出良好的判别效能,可为CRC的临床早期预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结直肠腺瘤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UHPLC-HRMS) 血清代谢组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研究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浩恩 艾竞一 +1 位作者 李方晖 孙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45-1053,共9页
目的:基于核磁共振波谱(NMR)的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提高运动能力的代谢机制。方法:34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安静对照组(SC组,n=10)、MICT组(n=12)和HIIT组(n=12)。HIIT组以18 m/min... 目的:基于核磁共振波谱(NMR)的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提高运动能力的代谢机制。方法:34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安静对照组(SC组,n=10)、MICT组(n=12)和HIIT组(n=12)。HIIT组以18 m/min的速度运动5 min,再以42 m/min运动4 min,之后依次交替进行,重复4次;MICT组以28 m/min的速度持续运动。两种方式的运动时间约为36 min,1次/天,5天/周,共10周。训练结束后次日测定大鼠力竭时间和跑步距离,48 h后10%水合氯醛(4 ml/kg)麻醉大鼠,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清,分离比目鱼肌、腓肠肌、股四头肌、趾长伸肌、肾周脂肪、睾丸并称重,采用NMR采集大鼠血清代谢指纹图谱数据。结果:1)与SC组相比,HIIT和MICT组大鼠最终体重、肾周脂肪重量及其相对重量均显著降低(P<0.01),睾丸、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的相对重量显著增加(P<0.01、P<0.05、P<0.01);2)与SC组和MICT组相比,HIIT组的力竭时间(P<0.01、P<0.05)和跑步距离(P<0.01、P<0.05)显著增加;3)血清代谢指纹图谱的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均显示,SC组与HIIT、SC组与MICT组血清代谢表型有簇类分布;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VIP)显示共有11个差异代谢产物,其中MICT和HIIT两组大鼠相同血清代谢产物3-羟基丁酸、胆碱、谷氨酰胺和赖氨酸显著高于SC组(P<0.05),另一相同代谢产物葡萄糖含量均显著低于SC组(P<0.05),HIIT组大鼠特异的血清代谢产物支链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酪氨酸高于SC组(P<0.05);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IIT和SC组大鼠血清胆碱(r=0.65,P<0.05)和酪氨酸(r=0.81,P<0.01)与力竭时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MICT和SC组大鼠血清胆碱(r=0.57,P<0.05)与力竭时间呈正相关。结论:1)基于核磁共振波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可筛选出长期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机体特异性的代谢变化;2)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耐力的提高可能与体内胆碱代谢改变有关;3)酪氨酸代谢变化可能与高强度间歇训练提升耐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间歇训练 持续性训练 血清代谢组 运动成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学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玉婷 杨娅婕 赵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327-4337,共11页
目的探讨rTMS(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代谢物调节作用的影响,从代谢物层面探究该治疗方法的作用特点。方法招募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真实世界临床场景中患者实际接受... 目的探讨rTMS(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代谢物调节作用的影响,从代谢物层面探究该治疗方法的作用特点。方法招募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真实世界临床场景中患者实际接受的治疗方式,分到暴露组(rTMS联合针刺治疗)和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两组患者每周6次治疗,持续2周。基于代谢组学平台,测定暴露组治疗前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代谢组学,得到原始谱图与原始数据。观察暴露组治疗前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治疗前、两组治疗后是否存在差异。之后通过统计分析筛选出组间差异代谢物。结果筛选缺血性卒中患者53例,纳入43例,接受首次抽血11例,拒绝二次抽血5例,其中暴露组2例,对照组3例,最终暴露组3例,对照组3例,共6例纳入统计分析。暴露组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提示3种血清差异代谢物,其中去甲氧胆酸、β-脱氧胆酸上调,3_甲基戊酸下调。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提示3种血清差异代谢物,其中吡咯_2_羧酸上调,棕榈酸、吲哚_3_羧酸下调。对照组与暴露组治疗前差异不大,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提示11种血清差异代谢物,其中葡萄糖6_磷酸、扁桃酸、吡啶甲酸、鸟苷酸、猪去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12_羟基硬脂酸、熊去氧胆酸、水杨酸上调,磷酸核糖、2,3_二氨基丙酸下调。结论与单纯针刺治疗后相比,rTMS联合针刺治疗后显示出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糖酵解、嘌呤代谢的主要生物标志物变化,提示rTMS联合针刺比单纯针刺治疗可能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发挥了更多的神经保护、炎症调节与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经颅磁刺激 针刺 血清代谢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研究黄连解毒汤对SD大鼠胆汁酸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光勇 杜海洋 +3 位作者 张庚鑫 苏钢 涂小华 何光志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78-1286,共9页
目的 通过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黄连解毒汤对健康SD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 大鼠24只适应性喂养7 d后,随机分为空白组(N组)、黄连解毒汤高剂量组(H组)、中剂量组(M组)、低剂量组(L组),每组6只。N组灌胃生理盐水,H组、M组、L组... 目的 通过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黄连解毒汤对健康SD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 大鼠24只适应性喂养7 d后,随机分为空白组(N组)、黄连解毒汤高剂量组(H组)、中剂量组(M组)、低剂量组(L组),每组6只。N组灌胃生理盐水,H组、M组、L组分别按照每次6.250 g/kg、3.125 g/kg、1.560 g/kg剂量灌胃1 mL、每天2次、连续21 d。采取大鼠血清样本前禁食禁水12 h,经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并分离血清。通过GC-TOF-MS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代谢产物的变化,采用多元分析OPLS-DA以及单变量统计学方法筛选其差异代谢物,再经过MetaboAnalyst平台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与N组相比,H组、M组、L组大鼠血清中显著改变的代谢小分子主要有胆固醇、胆酸、核糖、白皮杉醇、皮质醇、油酸、琥珀酸、亚麻酸、醋酸和丙酮醇等(P<0.05)。相关分析表明黄连解毒汤能显著影响机体的初级胆汁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且其发挥体内作用可能与摄入的剂量有关,为深入揭示黄连解毒汤促进胆汁酸代谢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参考。结论 黄连解毒汤能促进体内初级胆汁酸生成并增强胆汁酸代谢通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代谢组 黄连解毒汤 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胆汁酸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认知成长疗法治疗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作用机制
13
作者 苟金 郭蓉娟 +3 位作者 邢佳 于姚 翟微微 代宝安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67-1577,共11页
目的: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探讨认知成长疗法治疗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ADD)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6例MADD患者按照第三方区组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2组患者均以情绪管理视频课程作为健康宣教,观察组给予认知成长... 目的: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探讨认知成长疗法治疗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ADD)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6例MADD患者按照第三方区组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2组患者均以情绪管理视频课程作为健康宣教,观察组给予认知成长疗法干预,每周1次,60 min/次;对照组给予解郁丸,3次/d,1袋/次。2组均治疗6周。患者入组当天及治疗2周、4周、6周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阿森斯失眠量表(AIS)、中医症状自评量表评测,于入组及治疗结束时抽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进行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前比较:SDS、SAS、AIS、中医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认知成长疗法治疗MADD患者后上升的代谢物有L-辛酰基肉碱、5-羟基吲哚乙酸、次黄嘌呤,下降的代谢物有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L-谷氨酰胺。结论:认知成长疗法可明显改善MADD患者的情绪和失眠等症状,可能通过增强5-羟色胺(5-HT)合成和肠道免疫屏障、调节脂肪酸氧化和能量代谢、抑制嘌呤代谢、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而发挥抗焦虑抑郁作用,疗效与中药解郁丸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 认知成长疗法 血清代谢组 作用机制 5-羟色胺合成 能量代谢 嘌呤代谢 炎症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电针结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机制
14
作者 闫梦 樊璞 +7 位作者 黄平 赵博嫣 朱中革 董韵竹 吕鹏 房婷 张宏如 于长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0-599,共10页
目的运用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究电针“天枢”(ST25)、“三阴交”(SP6)结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疗效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电针组和针药结合(电针联合二... 目的运用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究电针“天枢”(ST25)、“三阴交”(SP6)结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疗效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电针组和针药结合(电针联合二甲双胍)组,通过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二甲双胍组予250 mg·kg^(-1)二甲双胍灌胃处理,电针组选取双侧“天枢”和“三阴交”进行干预治疗,针药结合组给予二甲双胍灌胃联合电针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均予生理盐水灌胃处理。所有大鼠每周进行6次干预,共持续7周。干预结束后,在大鼠空腹状态下使用血糖仪测量尾静脉血糖;腹腔注射50%葡萄糖溶液(4 mL·kg^(-1))后30、60、120、240 min分别检测大鼠血糖值以评估葡萄糖耐受能力;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测量血生化参数;HE染色评估大鼠肝脏和胰腺组织病理情况;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UPLC-MS)技术进行质谱检测,鉴定差异代谢物,使用MetaboAnalyst 5.0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糖耐量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升高(P<0.001),血TP、GLB显著降低(P<0.01),AST、ALT、ALP显著升高(P<0.05,P<0.01,P<0.001),肝脏和胰腺组织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及病理损伤;与模型组比较,针药结合组空腹血糖、糖耐量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降低(P<0.05,P<0.01,P<0.001),血ALP显著降低(P<0.01),TP、GLB显著升高(P<0.05),肝脏及胰腺病理损伤明显改善。血清代谢组学显示各组间代谢轮廓区分良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差异代谢物富集为组氨酸代谢、硫胺素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抗坏血酸和醛缩酯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通路;与模型组比较,针药结合组3-氨基己二酸、3-氧代环丁烷羧酸和磷酰胆碱等237个代谢物显著回调,通路富集为组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硫胺素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通路。结论电针结合二甲双胍可有效改善T2DM大鼠糖脂代谢,其潜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机体氨基酸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药结合 电针 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 天枢 三阴交 血清非靶向代谢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代谢产物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段一硕 饶军 +13 位作者 夏菁 马娜丫 蔺诗佳 李甫 唐书翰 周沙 曾韫璟 李炘檑 黄德智 李琼 刘帮洞 赵先兰 魏锦 张曦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2-358,共7页
目的 观察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能量代谢产物的变化,从能量代谢角度寻找监测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诊治的16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初诊患者,并招... 目的 观察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能量代谢产物的变化,从能量代谢角度寻找监测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诊治的16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初诊患者,并招募同期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选择性反应/多反应监测技术(selected/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SRM/MRM)检测其血清中能量相关代谢产物的差异,并结合其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相比,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中能量代谢相关产物水平表达谱存在差异,其中环磷腺苷、琥珀酸、柠檬酸和顺乌头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6-磷酸葡萄糖水平升高(P<0.05),且患者血清中的柠檬酸和琥珀酸水平与疾病危险度分级(低危、中危、高危)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同时,苹果酸和柠檬酸水平与患者中期疗效评估结果[完全缓解/部分缓解(CR/PR)或疾病稳定(SD)]呈明显负相关(P<0.05)。对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n=10),与健康对照相比,其血清中环磷腺苷、琥珀酸、柠檬酸、异柠檬酸和顺乌头酸含量亦有显著降低(P<0.05),其中柠檬酸与琥珀酸的水平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与中期疗效评估(CD/PR或SD)呈明显相关性(P<0.05);对于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n=6),与健康对照相比,其血清中环磷腺苷、柠檬酸和琥珀酸的含量明显降低,而6-磷酸葡萄糖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其中琥珀酸水平分别与患者临床分期和危险度分级都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 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在血清代谢产物水平上共鉴定出5个差异代谢产物,其中琥珀酸、柠檬酸有希望成为血清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T细胞淋巴瘤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血清代谢组 生物标志物 多反应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联合靶向胆汁酸代谢组学筛查结直肠癌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旋成 朱一帆 +6 位作者 周海琳 黄宗声 陈鸿炜 张嘉豪 杨珊伊 陈广辉 张淇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3-453,共11页
目的应用血清代谢组学技术发现结直肠癌(CRC)的生物标志物以微创且高效地筛查CRC。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率质谱分析技术(UHPLC-HRMS)对79例健康对照(NR组)受试者和82例CRC患者(CRC组)的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在两组血... 目的应用血清代谢组学技术发现结直肠癌(CRC)的生物标志物以微创且高效地筛查CRC。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率质谱分析技术(UHPLC-HRMS)对79例健康对照(NR组)受试者和82例CRC患者(CRC组)的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在两组血清代谢轮廓存在明显区别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元统计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进一步确定组间差异代谢物。以P<0.05,倍数变化<0.67或>1.50,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1.00为筛选标准发现差异代谢物,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ROC)筛选出对CRC具有良好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80)的潜在诊断标志物。同时,应用靶向胆汁酸代谢组学对所筛选的胆汁酸类肿瘤生物标志物进行靶向验证。结果NR组和CRC组的血清代谢谱存在明显差异。基于上述标准共筛选获得82种组间差异代谢物,以脂肪酸和甘油磷脂为主。ROC分析表明包括腺嘌呤、胆红素、ACar(乙酰肉碱)12:0、ACar 10:1、ACar 9:0、PC(磷脂酰胆碱)18:2e、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ACar 14:1、棕榈酰肉碱这10个差异代谢物其AUC值>0.80。其中,与NR组相比,1个差异代谢物在CRC组中呈现显著上调,其余9个差异代谢物均呈显著下调(P<0.05)。此外,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多变量ROC分析发现,其中7个差异代谢物组成的标志物组合的AUC值为0.94,对CRC具有出色的诊断效能。靶向胆汁酸代谢组学结果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结果一致,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的相对血清水平较NR组在CRC中呈现显著下调趋势(P<0.05)。结论脂肪酸和甘油磷脂的代谢紊乱可能与CRC的形成密切相关。10个差异代谢物对CRC具有良好诊断效能,其中7个差异代谢物组成的标志物组合对CRC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可作为CR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血清非靶向代谢 靶向胆汁酸代谢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绣球菌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血脂作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高渊 杨亚茹 +3 位作者 常明昌 孟俊龙 刘靖宇 冯翠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8-175,共8页
目的: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讨绣球菌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及其血清代谢物的变化。方法: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分别灌胃不同剂量的绣球菌多糖8周后,研究其对大鼠血清脂质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大鼠血清中的代谢... 目的: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讨绣球菌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及其血清代谢物的变化。方法: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分别灌胃不同剂量的绣球菌多糖8周后,研究其对大鼠血清脂质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大鼠血清中的代谢物进行检测,筛选绣球菌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作用的差异代谢物,分析其涉及的代谢通路并对其中影响最大的通路进行验证。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血症模型组血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汁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与高脂血症模型组相比,绣球菌多糖高剂量组血清的总胆固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异亮氨酸、酪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丝氨酸、丙氨酸、葡萄糖、甘油、琥珀酸、胆固醇、棕榈酸等14种代谢物表达量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它们通过谷氨酸与谷氨酰胺代谢,缬氨酸、亮氨酸与异亮氨酸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与色氨酸合成,甘油磷脂代谢等8条代谢通路发挥降血脂作用;其中谷氨酸与谷氨酰胺代谢影响最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血症模型组血清的谷氨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高脂血症模型组相比,绣球菌多糖低剂量组血清的谷氨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中、高剂量绣球菌多糖组血清的谷氨酸和谷氨酰胺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绣球菌多糖能够改善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异常,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机体内的氨基酸代谢和脂质代谢有关,尤其是谷氨酸与谷氨酰胺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绣球菌多糖 血脂异常 血清代谢组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藿香对营养性肥胖大鼠降脂的作用及其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洁 孙慧娟 +5 位作者 严小军 刘红宁 胡星遥 卢晓南 张启云 尚广彬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81-2087,共7页
目的研究藿香干预营养性肥胖大鼠的降脂作用,分析其对营养性肥胖大鼠内源性物质的影响,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分析代谢途径。方法SD大鼠,雄性,3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10只)、造模组(20只),分别喂以普通饲料与高脂饲料,喂养4周,... 目的研究藿香干预营养性肥胖大鼠的降脂作用,分析其对营养性肥胖大鼠内源性物质的影响,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分析代谢途径。方法SD大鼠,雄性,3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10只)、造模组(20只),分别喂以普通饲料与高脂饲料,喂养4周,建立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造模组按体重和血清TG含量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藿香给药组。给药4周后,测量血清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葡萄糖(GLU)的含量。并利用高分辨质谱检测内源性代谢物信号,经分析主成分,筛选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应用MetPA数据库对差异化合物进行通路分析。结果造模4周大鼠体重、Lee􀆳s指数、TG、CHOL、HDL-C、LDL-C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成功建立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藿香给药干预4周,与模型组相比,藿香给药组血清中TG含量明显下降(P<0.01);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发现10种内源性差异化合物,主要通过氨酰基-tRNA、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鞘脂代谢,酪氨酸代谢4种途径发挥作用。结论藿香明显降低营养性肥胖大鼠血清TG含量,结合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发现藿香可能是通过干预蛋白质、氨基酸合成,调节氨基酸和脂质代谢来发挥降脂“化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香 芳香化湿 营养性肥胖 血清代谢组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有内脏痛风的雏鹅的代谢组学分析 揭示了一个明显的代谢特征
19
作者 付阳(译) 王文策(校) 《广东饲料》 2020年第9期50-50,共1页
本实验的目的是分析内脏痛风雏鹅的血清学特征,并将其与健康个体进行比较,以确定差异丰富的代谢物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采用非靶向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代谢组学技术,比较了15只痛风雏鹅(Anser Cygnoides)和15只健康雏鹅... 本实验的目的是分析内脏痛风雏鹅的血清学特征,并将其与健康个体进行比较,以确定差异丰富的代谢物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采用非靶向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代谢组学技术,比较了15只痛风雏鹅(Anser Cygnoides)和15只健康雏鹅血清代谢组的差异。痛风雏鹅的代谢特征与对照组不同,有45种代谢物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显著(VIP>1;P<0.05)。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分析(曲线下面积(AUC)≥0.85)筛选出9种代谢产物(氢化可的松、葡萄糖、反式-4-羟基-L-脯氨酸、半乳糖、2-脱氧-D-半乳糖、β-甘露糖酯、d-葡庚糖、酵素甾醇和次黄嘌呤)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途径分析表明,不同水平的代谢物主要参与半乳糖、精氨酸、脯氨酸和嘌呤的代谢。这些结果为痛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黄嘌呤和次黄嘌呤升高,氢化可的松降低,为小鹅痛风的诊断提供了有前景的生物标志物。提示在禽类痛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肝脏代谢紊乱是经常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鹅 代谢紊乱 血清代谢组 非靶向GC-TOF-MS分析 内脏痛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母猪饲粮能量水平对哺乳仔猪血清代谢的影响
20
作者 安瑞 杨坤 +2 位作者 王言 梁艳 陈晓晖 《中国猪业》 2025年第4期31-39,共9页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哺乳仔猪血清代谢物的变化,旨在探讨提高川乡黑猪哺乳母猪饲粮能量水平对哺乳仔猪机体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川乡黑猪母猪36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头猪。对照组母猪饲粮消化能水平为13.81MJ/kg、试验Ⅰ组消化能水...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哺乳仔猪血清代谢物的变化,旨在探讨提高川乡黑猪哺乳母猪饲粮能量水平对哺乳仔猪机体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川乡黑猪母猪36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头猪。对照组母猪饲粮消化能水平为13.81MJ/kg、试验Ⅰ组消化能水平为14.43MJ/kg,试验Ⅱ组消化能水平为15.06MJ/kg。试验期为产前7d至产后第28d仔猪断奶结束。断奶结束后采集仔猪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主要的代谢通路包括甘油磷脂代谢、维生素消化吸收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等,参与其代谢通路的主要代谢物有乙酰胆碱,溶血磷脂酸(LPA)(18:1)、(LPA)(22:5),溶血磷脂酸胆碱(LPC)(22:4),血栓素B_(2)和维生素A均显著上调(P<0.05),维生素B_(2)和LPC(18:3)显著下调(P<0.05);哺乳母猪饲粮能量水平升高至15.06MJ/kg时,主要影响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维生素B_(6)代谢、三羧酸循环和亚油酸代谢,其主要代谢物胍基乙酸、α-甲基多巴和左旋多巴等的相对浓度显著下降(P<0.05),吡哆胺磷酸酯酮戊二酸和12,13-diHOME等浓度显著上升(P<0.05)。综上所述,哺乳母猪饲粮能量水平从13.81MJ/kg增加至14.43MJ/kg时,会引起仔猪脂质代谢异常;当母猪饲粮能量水平增加至15.06MJ/kg时,仔猪蛋白质和脂质分解代谢增强、神经递质代谢紊乱,三羧酸循环增强,其可能导致机体能量代谢异常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粮能量水平 哺乳仔猪 血清代谢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