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1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朱晋坤 毛华 +5 位作者 尹扬光 董文 杜峰 鲁玉明 熊宗华 邓梦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23-1028,共6页
目的通过体外转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质粒,观察两种生长因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和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T/G HA-VSMC的影响,评估两种生长因子对血管损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构建人pc D... 目的通过体外转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质粒,观察两种生长因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和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T/G HA-VSMC的影响,评估两种生长因子对血管损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构建人pc DNA 3.1(+)空载(空载组)、pc DNA 3.1(+)-PDGF-透明质酸(HA)(PPH组)和pc DNA 3.1(+)-PD-ECGF-HA(PPEH组)质粒,分别转染入EAHY926和T/G HA-VSMC中,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内源性PD-ECGF和外源性PD-ECGF对EAHY926和T/G HA-VSMC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伤痕实验观察内源性PD-ECGF和外源性PD-ECGF对EAHY926和T/G HA-VSMC细胞迁移速度的影响。结果 MTT法检测3组EAHY926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18,P<0.001),其中PPH组高于空载组和PPEH组(P<0.05);空载组与PPE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法检测3组T/G HA-VSMC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89,P<0.001),其中PPH组高于空载组(P<0.05);PPEH组低于空载组(P<0.05)。MTT法检测转染PPEH质粒的培养基(L-PPEH)对PPH诱导的EAHY926和T/G HA-VSMC增殖的影响,空载组、PPH组、PPH+L-PPEH组EAHY926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12.89,P=0.183)。空载组、PPH组、PPH+L-PPEH组T/G HA-VSMC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40,P<0.001);其中PPH组高于空载组和PPH+L-PPEH组(P<0.05)。细胞伤痕实验证实,转染PPEH质粒的EAHY926、T/G HA-VSMC细胞迁移能力增强;PPEH组EAHY926平均细胞迁移距离百分比(56.1%±2.2%)较空载组(27.8%±3.4%)升高(t=-15.08,P<0.001);PPEH组T/G HA-VSMC平均细胞迁移距离百分比(69.1%±2.3%)较空载组(43.6%±5.8%)升高(t=-33.64,P<0.001)。用转染PPEH质粒的培养基培养EAHY926、T/G HA-VSMC发现,外源性PD-ECGF处理的EAHY926、T/G HA-VSMC细胞迁移能力亦明显增强。结论通过转染PDGF质粒,模拟血管损伤后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受到PDGF和/或PD-ECGF刺激,发现PDGF能明显上调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和迁移。PD-ECGF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效果不明显,但能上调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的迁移速度;同时PD-ECGF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两种因子同时使用能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促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两者联合使用可能成为促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损伤血管恢复及预防血管再狭窄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 血小板内皮细胞生成因子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细胞 平滑肌 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脏器纤维化治疗的新兴靶点
2
作者 杨超 宋子毅 +5 位作者 王昌鑫 邝园园 程宜静 任可欣 李雪 林岩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9-1069,共11页
脏器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病理生理过程,尤其在肝、肾、肺、心等关键脏器中表现尤为显著。因其病因及复杂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给该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C,PD... 脏器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病理生理过程,尤其在肝、肾、肺、心等关键脏器中表现尤为显著。因其病因及复杂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给该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C,PDGF-C)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促有丝分裂因子,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在生物体内发挥关键的生物学效应。PDGF-C能够激活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诱导其在纤维化进程中进行增殖与迁移,促进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过度沉积,共同调控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此外,PDGF-C还可与PDGF受体(PDGFR)特异性结合,进而激活JAK/STAT、PI3K/AKT、Ras-MAPK等多种信号转导途径,进一步加速纤维化进程。多项研究表明,在脏器纤维化进程中,PDGF-C因表达量呈现上调趋势的特点,有望成为治疗脏器纤维化疾病的潜在新兴靶点。本文综述了PDGF-C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及其在脏器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同时探讨了靶向PDGF-C/PDGFR通路抑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前景,旨在为脏器纤维化的诊治及新药开发提供新的策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C 脏器纤维化 细胞外基质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源性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高表达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
3
作者 朱清华 袁博 +5 位作者 王一伦 任淼 李晓飞 王思邈 甄子萱 付秀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4-995,共12页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SCLCs)高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从SD大鼠附睾旁脂肪中提取ADSCs,通过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和成软骨诱导鉴定...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SCLCs)高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从SD大鼠附睾旁脂肪中提取ADSCs,通过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和成软骨诱导鉴定ADSCs的多向分化能力。将ADSCs诱导分化为SCLCs,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DSCs和SCLCs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表达水平。分离培养大鼠DRG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DRG细胞中Ⅲ类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以鉴定DRG细胞。将SCLCs与DRG细胞共培养(共培养组),DRG细胞单独培养作为DRG组。利用甲苯胺蓝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共培养组和DRG组细胞的突起长度。采用小干扰RNA(siRNA)转染技术敲低NGF,质粒转染技术过表达NGF,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GF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NGF蛋白表达水平。将转染后的SCLCs与DRG细胞共培养,分为对照组、siNC/vector组、NGF敲低组(si-NGF组)和NGF过表达组(oe-NGF组),观察各组DRG细胞突起的长度。结果:原代ADSCs接种24 h后基本贴壁并留有少量脂滴,培养3 d后细胞多为短梭形、纺锤状或多角形,呈旋涡状生长,增长迅速,传代后细胞形态均一,呈长梭形,鱼群状排列。ADSCs经成脂诱导培养基培养14 d后,细胞形态由梭形变为扁圆形,中间可见透亮的圆形脂滴形成,经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质中的脂滴被染成红色。ADSCs经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28 d后可见细胞呈沙粒样,形态模糊,出现钙化结节,经茜素红染色后可见钙化结节被红染,沉积在细胞外基质。ADSCs经成软骨诱导培养基立体培养28 d后可见小米粒大小的软骨球生成,对软骨球进行冰冻切片,阿利辛蓝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软骨组织中的酸性黏多糖被染色成蓝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纯化后第3代ADSCs,可见被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为绿色荧光的CD29蛋白表达阳性、被Cy3标记为红色荧光CD44蛋白表达阳性。免疫荧光法,可见GFAP被FITC标记为绿色荧光,S100β被Cy3标记为红色荧光。Western blotting法,与ADSCs比较,SCLCs高表达S100β和GFAP蛋白。原代提取的DRG细胞常规培养6 h后开始贴壁,培养3 d后细胞胞体发亮呈圆形,胞体发出两条线状突起。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βⅢ-tubulin呈阳性表达,表明分离提取的细胞为DRG细胞。与ADSCs比较,SCLCs中NG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DRG组比较,DRG细胞与SCLCs以1∶2比例接种时,共培养组DRG细胞突起长度最高(P<0.05)。RT-qPCR法,与si-NC组比较,si-NGF-1、si-NGF-2和si-NGF-3组细胞中NGF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si NGF-1敲低效率最好,后续将采用si-NGF-1进行实验。ELISA法,与si-NC组比较,si-NGF-1、si-NGF-2和si-NGF-3组细胞上清中NGF水平均降低(P<0.05)。与vector组比较,oe-NGF组细胞中NGF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细胞上清中NGF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si NC/vector组比较,si NGF组DRG细胞突起长度缩短(P<0.05),oe-NGF组DRG细胞突起长度增加(P<0.01)。结论:ADSCs可以定向分化为SCLCs,且分化后的细胞高表达NGF;敲低或过表达NGF可影响DRG细胞突起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万样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背根神经节细胞 脂肪细胞 周围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丹 刘高勤 +2 位作者 陈磊 王梦娇 陆培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VECs)增生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hRVECs,分别将10、50和200 ng/ml rhPDGF-BB加入对数生长期hRVECs...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VECs)增生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hRVECs,分别将10、50和200 ng/ml rhPDGF-BB加入对数生长期hRVECs的培养液,未添加rhPDGF-BB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情况;采用细胞划痕法检测细胞相对迁移面积(迁移后无细胞区面积/划痕初期无细胞区面积);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hRVECs中rhPDGF-BB受体(rhPDGF-BBR)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RVECs中VEGF mRNA和整合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培养的hRVECs生长良好,用rhPDGF-BBR引物能扩增出与引物设计长度相符的表达条带。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培养细胞后24 h细胞增生值(A)分别为1.01±0.05、1.09±0.04、1.10±0.02和1.13±0.05,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A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04、3.430、3.483,均P〈0.05);细胞划痕试验后24 h,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分别为0.42±0.10、0.38±0.09、0.55±0.06和0.61±0.05,划痕试验后48 h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分别为0.75±0.06、0.81±0.02、0.87±0.02和0.98±0.02,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6.283,P=0.000;F时间=209.129,P=0.000),随着rhPDGF-BB剂量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均明显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hRVECs中整合素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0.02、1.30±0.10、1.20±0.16和1.27±0.08,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7±0.05、1.06±0.16、1.58±0.18和1.66±0.21,其中50 ng/ml和200 ng/ml rhPDGF-BB组细胞中整合素mRNA及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整合素mRNA:t=3.900、4.014,均P〈0.05;VEGF mRNA:t=6.940、7.210,均P〈0.05)。结论rhPDGF-BBR促进hRVECs的增生和迁移,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可能与上调VEGF和整合素在细胞中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细胞 病理新生血管/代谢 血小板生长因子 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 重组蛋白 细胞培养 整合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bFGF促进猫角膜内皮细胞增生的协同作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罗文娟 王传富 王丽梅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4-487,共4页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猫角膜内皮细胞(CECs)增生的影响及其联合应用对细胞增生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猫CECs原代培养,传1代后,分别在培养液中加不同浓度的PDGF-BB和bFGF,加药后第1、3、5...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猫角膜内皮细胞(CECs)增生的影响及其联合应用对细胞增生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猫CECs原代培养,传1代后,分别在培养液中加不同浓度的PDGF-BB和bFGF,加药后第1、3、5d分别利用MTT法测定在490nm处的吸光值来判断CECs的增生情况;同时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扫描电镜检测细胞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加药后第1、3、5d,PDGF-BB和bFGF均能增加培养的猫CECs的数量,最有效质量浓度分别为100ng/ml和10ng/ml,二者联合培养组猫CECs的增生能力更强。结论PDGF-BB和bFGF可促进猫CECs的增生,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角膜内皮细胞 MTT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及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甜甜 李静 田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0-414,共5页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RFi)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常见的病理机制,常导致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尽管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已经成为临床主要有效的一线用药,但仍有近50%的病例因SRFi产生的瘢痕而最...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RFi)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常见的病理机制,常导致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尽管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已经成为临床主要有效的一线用药,但仍有近50%的病例因SRFi产生的瘢痕而最终视力丧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家族是从人血小板中分离出来的一类促血管生成因子,目前已证实其参与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但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以及SRFi形成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未来开发新型诊疗方式提供资料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 年龄相关黄斑变 黄斑区新生血管 纤维化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房水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测定和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钰洁 侯旭 胡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19-623,共5页
背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严重致盲眼病,与视网膜组织缺氧后分泌因子有关,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但仅用抗VEGF疗法并不能完全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DGF—C... 背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严重致盲眼病,与视网膜组织缺氧后分泌因子有关,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但仅用抗VEGF疗法并不能完全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DGF—C)参与眼内病理性新生血管的生成,但PDGF—C在NVG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定量检测NVG患者房水中VEGF和PDGF—C的质量浓度,为NVG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的NVG患者62例62眼,其中10眼近1年内曾行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治疗,其他52眼中原发病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者16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者20眼,视网膜脱离(RD)术后者5眼,视网膜血管炎(Eales病)者4眼,未知原因者7眼;虹膜新生血管Ⅱ级者13眼,Ⅲ级者29眼,Ⅳ级者10眼。同期纳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例11眼作为对照。分别于手术中采集受检眼房水0.1~0.2ml,应用ELISA法检测受检眼房水中VEGF和PDGF—C质量浓度。结果NVG组患眼房水中VEGF和PDGF—C质量浓度分别为(1138.17±69.31)ng/L和(29.80±1.64)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9.54±49.81)ng/L和(18.60±1.8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5、20.49,均P〈0.01)。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组患眼房水中VEGF和PDGF—C质量浓度分别为(1095.99±52.71)ng/L和(28.55±0.94)ng/L,均低于非光凝和/或冷凝组的(1146.28±69.57)ng/L和(30.04±1.6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0,P=0.034;t=-2.760,P=0.008)。NVG患者房水中VEGF与PDGF-C质量浓度呈正相关(r=0.346,P=0.006)。不同原发病组间及不同虹膜新生血管分级组间患眼房水中VEGF和PDGF-C质量浓度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VG患者房水中VEGF和PDGF-C质量浓度明显升高,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治疗可抑制VEGF和PDGF-C的产生,靶向抑制PDGF—C可为NVG的抗新生血管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青光眼 血管疾病/并发症 细胞因子/代谢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小板 生长因子一C 房水代谢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齿苋总黄酮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致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卢新华 黄煌 +5 位作者 谭斌 邓华菲 王桂霞 左克强 李坚 何军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研究马齿苋总黄酮(Portulaca totalflavone,PTF)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型(PDGF-BB)致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 cell,VSMC)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组织贴壁法培养家兔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计数法观... 目的:研究马齿苋总黄酮(Portulaca totalflavone,PTF)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型(PDGF-BB)致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 cell,VSMC)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组织贴壁法培养家兔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计数法观察PTF(8、24、72mg/L)对PDGF-BB所致的VSMC增殖作用的影响;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方法测定VSMC DNA的合成;流式细胞仪分析增殖细胞周期,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VSMC内[Ca2+]i。结果:PTF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增殖、DNA合成,血管平滑肌细胞处于G1/G0期的细胞数增多,而G2/S期的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能抑制高K+诱导的VSMC内[Ca2+]i升高(P<0.01)。结论:PTF可明显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VSMC内高钙浓度[Ca2+]i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总黄酮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增殖 血小板生长因子-BB型 氚-胸腺嘧啶核苷 细胞周期 细胞内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效应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冒慧敏 史大卓 刘秀华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59-364,共6页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及迁移是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支架后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发生、发展中共同的病理过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及迁移是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支架后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发生、发展中共同的病理过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是一种强效的促有丝分裂剂,在VSMCs增殖及迁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PDGF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促进VSMCs增殖及迁移的机制研究新进展,特别是通过抑制该靶点对VSMCs增殖及迁移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 血管平滑肌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支架后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胆子乙醇提取物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史艳芬 李晶 +1 位作者 李玉林 李荣贵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08-611,F0002,共5页
目的:观察鸦胆子乙醇提取物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介导细胞迁移的影响,阐明其起作用的有效成分。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细胞转染技术将人PDGFRβ表达载体转染体外培养的不表达PDGFRβ的PAE细胞,G418抗性筛选建立稳定转染的... 目的:观察鸦胆子乙醇提取物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介导细胞迁移的影响,阐明其起作用的有效成分。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细胞转染技术将人PDGFRβ表达载体转染体外培养的不表达PDGFRβ的PAE细胞,G418抗性筛选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株,采用RT-PCR法检测PDGFRβ的表达;用细胞损伤修复实验观察细胞损伤24 h完全修复所需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最低浓度;划痕实验观察加入不同浓度鸦胆子乙醇提取物24 h后,计算细胞迁移的抑制率及鸦胆子发挥抑制作用的主要成分溶于乙醇溶液的浓度。结果:RT-PCR检测转染组细胞表达PDGFRβ;细胞损伤修复实验检测细胞损伤24 h完全修复所需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最低浓度为10μg.L-1;划痕实验检测随着鸦胆子乙醇提取物(70%乙醇溶液)浓度的增加,对细胞迁移的抑制率增加(P<0.05),呈剂量效应关系;50%乙醇提取物和25%乙醇提取物(浓度≤10μg.L-1)对细胞迁移抑制不明显,鸦胆子乙醇提取物浓度>10μg.L-1主要导致细胞死亡。结论:鸦胆子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DGFRβ介导的细胞迁移来实现的,其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更易溶于70%的乙醇溶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胆子乙醇提取物 肿瘤 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联合培养杯膜的孔径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通透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宝荣 姜隽 +1 位作者 齐颖新 姜宗来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32-239,共8页
目的探讨细胞联合培养杯膜的孔径对生物大分子通透的影响,解决血管细胞分子力学生物学实验的关键技术问题。方法以杯底PET膜孔径为0.4μm和1.0μm的两种型号细胞联合培养杯作为研究对象,将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 目的探讨细胞联合培养杯膜的孔径对生物大分子通透的影响,解决血管细胞分子力学生物学实验的关键技术问题。方法以杯底PET膜孔径为0.4μm和1.0μm的两种型号细胞联合培养杯作为研究对象,将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和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分别种植于联合培养杯底PET膜的内外侧面。实验分为EC/VSMC联合培养施加低切应力组、PET膜未接种细胞静止组、PET膜单侧接种细胞静止组和PET膜双侧接种细胞静止组。ELISA检测低切应力组ECs侧和VSMCs侧培养液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B,PDGF-BB)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PDGF-BB(rPDGF-BB)刺激后,各组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p-ERK1/2和p-Akt以及核骨架蛋白Lamin A的表达变化。结果 EC/VSMC联合培养施加0.5 Pa层流低切应力12 h后,0.4μm联合培养杯VSMCs侧PDGF-BB浓度显著高于ECs侧。0.4μm和1.0μm两种孔径的PET膜未接种细胞时,rPDGF-BB上调了隔开培养细胞的p-ERK1/2和p-Akt表达,并下调Lamin A表达。PET膜外侧面接种单层细胞时,rPDGF-BB上调了对侧细胞的p-ERK1/2和p-Akt表达,并下调Lamin A表达。PET膜内外侧面均接种细胞时,rPDGF-BB仅能影响0.4μm PET膜同侧细胞的p-ERK1/2、p-Akt和Lamin A表达,对对侧细胞无明显作用;而1.0μm PET膜两侧细胞的p-ERK1/2、p-Akt和Lamin 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有孔PET材料本身均允许生物大分子的通透,而细胞接种会影响有孔PET膜对生物大分子的通透。0.4μm孔径PET膜两侧均接种细胞时,对生物大分子的通透明显减弱,更接近于在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应力 细胞培养 内皮细胞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血小板生长因子 通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着斑激酶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黏附的调控 被引量:5
12
作者 武衡 钟杨 +1 位作者 汤显靖 成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48-651,共4页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信号分子在雷帕霉素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黏附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培养的大鼠VSMC分为对照组、PDGF组、雷帕霉素+PDGF组(雷帕霉素组)和FAK反义寡核苷酸+PDGF组(FAK组)。...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信号分子在雷帕霉素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黏附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培养的大鼠VSMC分为对照组、PDGF组、雷帕霉素+PDGF组(雷帕霉素组)和FAK反义寡核苷酸+PDGF组(FAK组)。用PDGF诱导VSMC的迁移和黏附,计数贴壁细胞;采用Boyden检测细胞迁移;采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沉淀方法分别检测FAK基因、蛋白及蛋白磷酸化表达量。将FAK反义寡核苷酸经脂质体转染VSMC,观察FAK mRNA及蛋白磷酸化、细胞迁移和黏附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GF组明显诱导细胞迁移和黏附,上调FAK mRNA的表达,提高FAK蛋白和磷酸化FAK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DGF组比较,FAK组和雷帕霉素组细胞迁移、黏附能力减弱,FAK mRNA、FAK蛋白和磷酸化FAK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GF诱导细胞迁移和黏附可能是FAK介导的,雷帕霉素可能是通过抑制FAK蛋白和磷酸化FAK来抑制VSMC的迁移和黏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斑激酶1 西罗莫司 血小板生长因子 平滑 血管 寡核苷酸类 反义 细胞黏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3介导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Pim-1表达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晓东 王燕 +1 位作者 王汉琴 黄铁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04-809,共6页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是否可以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达Pim-1及Pim-1对VSMCs增殖的影响,探讨STAT3信号分子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为血管重建性疾病(VRD)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不同浓度PDGF-BB作用不同时...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是否可以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达Pim-1及Pim-1对VSMCs增殖的影响,探讨STAT3信号分子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为血管重建性疾病(VRD)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不同浓度PDGF-BB作用不同时间刺激体外培养的VSMCs,用细胞计数法检测增殖;用re-al-time RT-PCR检测Pim-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STAT3的活性变化;用放线菌素D(actinomycinD)、AG490(JAK特异性抑制剂)及siRNA沉默Pim-1和STAT3进行干预。结果:PDGF-BB(20μg/L)作用VSMCs24 h,可以诱导细胞增殖,Pim-1沉默抑制了这一过程;正常未经处理的VSMCs Pim-1 mRNA表达量较低,不同浓度PDGF-BB(10μg/L~50μg/L)作用VSMCs 1 h,Pim-1 mRNA表达明显增加,其中以20μg/L最显著;用PDGF-BB(20μg/L)作用VSMCs不同时间(0.5 h~4 h),可显著上调Pim-1 mRNA表达,以0.5 h最显著。用actinomycin D及AG490预处理后Pim-1 mRNA表达随之降低。PDGF-BB可激活VSMCs中磷酸化STAT3水平,AG490和转染STAT3-siRNA可抑制STAT3的磷酸化以及相应的Pim-1 mRNA表达。结论:PDGF-BB可通过Pim-1调节VSMCs增殖;STAT3可能参与了PDGF-BB诱导的VSMCs Pim-1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m-1蛋白 STAT3转录因子 血管平滑肌细胞 RNA干扰 血小板生长因子B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低氧培养内皮细胞氚-亮氨酸掺入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夏豪 李建军 +3 位作者 李庚山 尹丽娅 王晶 李晓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026-1026,1027,共2页
目的 :观察低氧条件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PDGF)对于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氚 -亮氨酸 ( [3H]-Leu)掺入量的影响。方法 :[3H]-Leu掺入实验参照Michiels等介绍的方法。结果 :低氧可显著降低HUVEC [3H]-Leu的掺入量 ,低浓度的PDGF(... 目的 :观察低氧条件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PDGF)对于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氚 -亮氨酸 ( [3H]-Leu)掺入量的影响。方法 :[3H]-Leu掺入实验参照Michiels等介绍的方法。结果 :低氧可显著降低HUVEC [3H]-Leu的掺入量 ,低浓度的PDGF( 5 μg/L)对低氧条件培养的HUVEC [3H]-Leu的掺入量影响不明显 ;高浓度PDGF( 10ng/L、2 0ng/L)显著增加低氧培养HUVEC [3H]-Leu掺入量 ,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PDGF能够拮抗低氧所致的培养HUVEC增生能力的下降 ,低浓度PDGF( 5 μg/L)作用不显著 ,剂量越大 ,拮抗作用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 内皮细胞 低氧 氚-亮氨酸 PDGF HUVEC 血管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及小干扰RNA转染对人RPE细胞增生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芳 李敏 +4 位作者 邢怡桥 吕明良 周舟 钟海彬 曾思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5-530,共6页
背景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为视网膜表面发生无血管、纤维细胞性增生膜,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PVR发展中的作用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目的 探讨缺氧对体... 背景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为视网膜表面发生无血管、纤维细胞性增生膜,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PVR发展中的作用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目的 探讨缺氧对体外培养hRPE细胞PDGF-BB表达及增生的影响. 方法 hRPE细胞在6孔板中培养,实验组用10、15、20、30、40 μmol/L CoCl2模拟体外培养hRPE细胞的缺氧环境,对照组用未加CoCl2的培养液培养hRPE细胞,采用逆转录PCR(RT-PCR)与ELISA法检测PDGF-BB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hRPE细胞增生率.依据转染siRNA的不同将细胞分为PDGF-BB siRNA1组、PDGF-BB siRNA2组、PDGF-BB siRNA3组(为针对PDGF-BB的3条不同的siRNA,其中有一条为有效siRNA)、β-actin siRNA组、无关siRNA组和只加Lip2000的空白对照组.转染4~6h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加入对细胞PDGF-BB mRNA和蛋白及对hRPE细胞增生影响最明显的15 μmol/L CoCl2模拟细胞缺氧环境24 h,检测PDGF-BB mRNA和蛋白及hRPE细胞增生率. 结果 未加CoCl2的对照组未检测出PDGF-BBmRNA和蛋白的表达,不同浓度CoCl2培养hRPE细胞PDGF-BB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737,P<0.01;F=54.612,P<0.05),15μmol/L CoCl2组PDGF-BB的表达量最多,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CoCl2处理后PDGF-BB蛋白表达及hRPE细胞增生率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5.379,P<0.01;F=63.375,P<0.05),15 μmol/L CoCl2组hRPE细胞增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GF-BB蛋白表达量与hRPE细胞增生率呈线性正相关(r=0.994,P<0.05).各细胞转染组hRPE细胞中PDGF-BB mRNA及蛋白的表达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6.330、125.650,P<0.01),且PDGF-BB siRNA2组PDGF-BB mRNA较其他各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TT检测结果显示,各细胞转染组PDGF-BB蛋白的表达及hRPE细胞增生率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3.131、98.564,P<0.01),PDGF-BB siRNA2组PDGF-BB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增生率与其他各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GF-BB蛋白表达与hRPE细胞增生率呈线性正相关(r=0.996,P<0.05).结论 缺氧能够促进PDGF-BB的表达,PDGF-BB的表达上调可显著促进hRPE细胞的增生.在转染靶向PDGF-BB siRNA后,PDGF-BB的表达受到抑制,可有效降低hRPE细胞的增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BB蛋白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 二氯化钴 增生 s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丽丽 陈言汤 +1 位作者 牛扶幼 刘林嶓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7-1030,共4页
目的探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病理性瘢痕、16例正常皮肤及16例非病理性瘢痕... 目的探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病理性瘢痕、16例正常皮肤及16例非病理性瘢痕组织中MMP-1、TIMP-1、PDGF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病理性瘢痕组织中MMP-1、TIMP-1、PDGF阳性表达率及PCNA指数均高于非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P均<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TIMP-1与PDGF、MMP-1、PCNA及PDGF与PCNA表达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与MMP-1、TIMP-1、PDGF及PCNA相互作用失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瘢痕 瘢痕疙瘩 基质金属蛋白酶-1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血小板生长因子 增殖 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转染犬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瞬时表达检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钟泉 闫福华 +1 位作者 李艳芬 江一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4-219,共6页
目的检测携带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hPDGF-B)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在Beagle犬牙龈成纤维细胞内的表达。方法扩增和鉴定携带hPDGF-B基因的质粒EX-A0380-M03,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Bealge犬牙龈成纤维细胞,RT-PCR、免疫细胞化学、ELISA以... 目的检测携带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hPDGF-B)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在Beagle犬牙龈成纤维细胞内的表达。方法扩增和鉴定携带hPDGF-B基因的质粒EX-A0380-M03,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Bealge犬牙龈成纤维细胞,RT-PCR、免疫细胞化学、ELISA以及Western blot检测hPDGF-BB的表达。结果 EX-A0380-M03所携带的目的基因为hPDGF-B基因,转染牙龈成纤维细胞24 h后可观察到细胞内的绿色荧光蛋白,48 h转染效率可达18%~38%。RT-PCR、免疫细胞化学、ELISA均能检测到细胞表达hPDGF-B。Western blot证实所表达的蛋白为融合蛋白。结论携带hPDGF-B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EX-A0380-M03能被转入牙龈成纤维细胞,并成功表达一种融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B 基因转染 牙龈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抑制动脉损伤后中膜平滑肌细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及细胞迁徙 被引量:5
18
作者 舒强 凌光烈 蒋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636-1638,共3页
目的:研究球囊导管损伤后早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拮抗剂对损伤后大鼠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及细胞迁徙影响。方法:12周雄性Wistar大鼠颈动脉用球囊导管损伤,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2 d给予血... 目的:研究球囊导管损伤后早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拮抗剂对损伤后大鼠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及细胞迁徙影响。方法:12周雄性Wistar大鼠颈动脉用球囊导管损伤,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2 d给予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CV-11974(5 mg.kg-1.d-1)和溶剂,术后2 d、3 d、5 d和14 d处死。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研究。结果:实验组术后第2 d、3 d和5 d中膜平滑肌细胞PDGF-A mRNA和PDGF-A、PDGF B、PDGF-α(R)、β(R)阳性细胞率以及迁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中膜平滑肌细胞表型处于收缩型。结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明显抑制损伤后动脉中膜平滑肌PDGF及其受体的表达和平滑肌迁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血管紧张素 血小板生长因子 动脉 平滑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优化配比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纳米微球脱细胞人工真皮用于小鼠皮肤创面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诚 熊清华 +2 位作者 付劲松 刘淑琴 熊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90-1594,共5页
目的构建负载不同配比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纳米微球的脱细胞人工真皮,用于裸鼠皮肤缺损的修复,探索PDGF-BB和IGF-1联合用于创面修复的最佳配比。方法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被不同配... 目的构建负载不同配比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纳米微球的脱细胞人工真皮,用于裸鼠皮肤缺损的修复,探索PDGF-BB和IGF-1联合用于创面修复的最佳配比。方法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被不同配比的PDGF-BB和IGF-1制成纳米缓释微球,并使纳米微球结合于脱细胞人工真皮。将负载纳米微球的脱细胞人工真皮移植至裸鼠创面动物模型中,通过记录创面愈合速度和愈合时间,检测局部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白介素-2(IL-2)的蛋白表达,观察PDGF-BB和IGF-1不同质量配比(1∶4、1∶2、1∶1、2∶1、4∶1)组(n=5)的纳米微球脱细胞人工真皮对小鼠皮肤创面修复的作用效果,另设空白对照组。结果当纳米微球脱细胞人工真皮负载PDGF-BB和IGF-1的质量配比为2∶1时,小鼠皮肤修复创面愈合速度较其他配比组及空白对照组更快(P<0.05),愈合时间更短(P<0.05),局部组织中α-SMA和IL-2蛋白表达量更高(P<0.05)。结论脱细胞人工真皮结合含PDGF-BB和IGF-1的纳米微球用于创面修复时,PDGF-BB和IGF-1的最佳配比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真皮 血小板生长因子-BB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纳米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引起的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晋坤 毛华 +4 位作者 尹扬光 董文 杜峰 黎姗姗 邓梦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6期4467-4473,共7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引起的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2014年8月—2015年9月,选取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株(T/G HA-VSMC),分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试剂)、PDGF-BB组(添加10 ng/...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引起的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2014年8月—2015年9月,选取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株(T/G HA-VSMC),分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试剂)、PDGF-BB组(添加10 ng/ml PDGF-BB)、阿司匹林组(添加5 mmol/L阿司匹林)、PDGF-BB+阿司匹林组(添加10 ng/ml PDGF-BB和5 mmol/L阿司匹林),采用CCK-8法检测4组不同培养时间(0、24、48、72 h)T/G HA-VSMC增殖吸光度(OD值),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21waf1、p27kip1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相对表达量。结果培养0 h时,4组T/G HA-VSMC增殖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4、48、72 h时,PDGF-BB组T/G HA-VSMC增殖OD值较对照组升高,阿司匹林组T/G HA-VSMC增殖OD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培养48、72 h时,PDGF-BB+阿司匹林组T/G HA-VSMC增殖OD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培养24、48、72 h时,阿司匹林组和PDGF-BB+阿司匹林组T/G HA-VSMC增殖OD值较PDGF-BB组降低(P<0.05);培养24、48、72 h时,PDGF-BB+阿司匹林组T/G HA-VSMC增殖OD值较阿司匹林组升高(P<0.05)。PDGF-BB组培养24、48 h时p21^(waf1)、p27^(kip1)相对表达量较培养0 h时升高(P<0.05);培养72 h时p21waf1、p27kip1相对表达量较培养0、24、48 h时降低(P<0.05)。培养24 h时,PDGF-BB组p21^(waf1)、p27^(kip1)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和PDGF-BB+阿司匹林组降低(P<0.05)。PDGF-BB组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和PDGF-BB+阿司匹林组降低,S期细胞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和PDGF-BB+阿司匹林组升高(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培养24 h时,PDGF-BB组细胞迁移率较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和PDGF-BB+阿司匹林组降低(P<0.05)。PDGF-BB组MMP-1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和PDGF-BB+阿司匹林组升高(P<0.05);阿司匹林组和PDGF-BB+阿司匹林组MMP-1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阿司匹林通过上调p21^(waf1)、p27^(kip1),下调MMP-1而抑制由PDGF-BB引起的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血小板生长因子 主动脉 细胞 平滑肌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