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中的地位 被引量:1
1
作者 彭立 张光银 +2 位作者 丁义 曹阳 张军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3期493-497,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血小板单核细胞粘附聚集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此聚集体的形成的分子机制、诱使斑块破裂的机理、影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机、中西药物的作用靶点及相应的单克隆抗...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血小板单核细胞粘附聚集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此聚集体的形成的分子机制、诱使斑块破裂的机理、影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机、中西药物的作用靶点及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和基因敲除等进行综述,并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引起同道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心脑血管疾病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血栓事件不同亚群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的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圣 孙翠芳 +7 位作者 廖旺 吴钟伟 王裕岱 黄修献 卢思稼 董小莉 帅付杰 李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59-965,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术中血栓事件(IPTE)的出现情况;分析出现和不出现IPTE的情况下,单核细胞、不同单核细胞亚群以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的变化。方法入选的AMI患者PCI术前抽血进行...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术中血栓事件(IPTE)的出现情况;分析出现和不出现IPTE的情况下,单核细胞、不同单核细胞亚群以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的变化。方法入选的AMI患者PCI术前抽血进行单核细胞亚群和MPA的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根据血小板表面标志CD41的表达,利用绝对计数管中的荧光微球,进一步对单核细胞及3个亚群进行MPA的数量进行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等检验方法分析。结果 IPTE组CD14+CD16++单核细胞较非IPTE组明显减少,且占总单核细胞百分比下降。与非IPTE组患者相比,IPTE组MPA、各亚群与MPA以及结合比例均显著高于非IPTE组患者。各组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MPA结合比率以及各亚群MPA结合比率对AMI患者PCI术中发生IPT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IPTE组患者中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较非IPTE组患者显著减少,MPA结合比率及各单核细胞亚群MPA结合比率均显著高于非IPTE组患者,对于AMI患者PCI术中发生IPT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介入术中血栓事件 危险因素 单核细胞亚群 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范道丰 易兴阳 +1 位作者 刘凌云 池丽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933-2935,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变化及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氏细胞仪对156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PLA水平进行检测,脑梗死患者按伴发疾病不同,分为高血压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和单...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变化及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氏细胞仪对156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PLA水平进行检测,脑梗死患者按伴发疾病不同,分为高血压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和单纯脑梗死组。结果:脑梗死患者PL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伴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明显高于单纯性脑梗死组;脑梗死组伴高血压和糖尿病组中PLA与单纯性脑梗死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结论:脑梗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活化起了主要作用,且高血压及糖尿病有促进体内血小板活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细胞聚集体 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含量评估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王世君 李冬松 +2 位作者 张晓军 孙祥丽 折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2期2665-2668,2672,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含量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脑梗死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中血小板...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含量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脑梗死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蛋白酶、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血小板粒细胞聚集体、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含量均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含量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粒细胞聚集体、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含量越高,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MMP9、组织蛋白酶K(CatK)、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白细胞分化抗原40(CD40)、CD40配体(CD40L)、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的含量越高,对氧磷酶1(PON1)和PON3的含量越低(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含量显著升高,白细胞中的单核细胞与血小板所形成的聚集体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以及性质的改变有关,而淋巴细胞、粒细胞与血小板所形成的聚集体不参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以及性质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细胞聚集体 颈动脉粥样硬化 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孙静 任法新 +4 位作者 孙晓健 张传焕 李留东 牟楠 董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1-615,共5页
目的:从炎症-血栓机制角度初步探讨缺血后适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I/R)组(n=10)、缺血后适应组(n=10)、SB203580组(n=10)、Anisomycin+缺血后适应(Ani+缺血后适... 目的:从炎症-血栓机制角度初步探讨缺血后适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I/R)组(n=10)、缺血后适应组(n=10)、SB203580组(n=10)、Anisomycin+缺血后适应(Ani+缺血后适应)组(n=10)和Ani组(n=10)。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Tn I)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表达水平,使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利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测定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表达水平。结果:与I/R组相比,缺血后适应组和SB203580组的CK-MB和Tn I水平、梗死面积和再灌注60 min和3 h时PL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缺血后适应组相比,SB203580组、Ani+缺血后适应组和Ani组的上述指标明显升高(P<0.05),Ani组和I/R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与I/R组相比,缺血后适应组、SB203580组和Ani+缺血后适应组明显抑制了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P<0.05),Ani组的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缺血后适应组相比,Ani+缺血后适应组和Ani组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SB203580组具有与缺血后适应组类似的心脏保护作用。在Tn I、CK-MB、梗死面积和PLA水平方面,Ani+缺血后适应的保护作用减弱。结论:缺血后适应通过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而减少再灌注过程中PLA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适应 细胞-血小板聚集体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孙静 任法新 +3 位作者 孙晓健 张传焕 李留东 董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69-872,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 A)水平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93例,PCI术前采集外周静...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 A)水平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93例,PCI术前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Ly A水平。根据PCI后是否有心肌无复流分为无复流组(n=24)和复流组(n=69)。心肌无复流定义为:在没有解剖性狭窄及血管痉挛的情况下,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2级。结果:24例(25.8%)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心肌无复流。与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PLy A水平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LR是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8,95%CI:1.15~3.29,P=0.02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当PLR大于118.4%时,PLR预测急诊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的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63.2%,曲线下面积为0.715(95%CI:0.521~0.908,P=0.042)。结论:PLR可能是一种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术心肌无复流发生独立而有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心肌无复流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价值 被引量:8
7
作者 刘静雯 黄广勇 +2 位作者 杨文波 王英丽 薛玉增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预后价值。方法入选连续就诊并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156例,采集主动脉窦动脉血,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LA,将患者分为PLA高值组与... 目的研究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预后价值。方法入选连续就诊并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156例,采集主动脉窦动脉血,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LA,将患者分为PLA高值组与低值组。根据心电图ST段回落率及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心肌灌注,随访患者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结果 (1)PLA高值组与PLA低值组相比,发病至介入时间长,中性粒细胞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丙二醛升高,射血分数及ST段回落率降低(P<0.05)。平均随访17.50个月,发生MACCE 36例(23.07%),PLA低值组MACCE 19例(17.8%),PLA高值组MACCE 17例(34.7%),PLA高值组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PLA低值组(χ~2=5.43,P<0.05)。(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LA高值组MACCE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PLA低值组(Log-rank检验P<0.01)。(3)Cox回归模型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RR:1.132,95%CI:1.002~1.280)与PLA升高(RR:1.101,95%CI:1.013~1.196)与MACCE事件发生相关。结论 PLA可用于评价心肌灌注不良,并与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后MACCE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冠状动脉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董海秋 董梅 任法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本文探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表达。方法:共计纳入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患者40例为STEMI组,同期收集健康查体者30例为对照组。于入院即刻抽取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 目的:本文探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表达。方法:共计纳入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患者40例为STEMI组,同期收集健康查体者30例为对照组。于入院即刻抽取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PNA、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和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表达水平。比较两组PNA、PMA和PlyA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TEMI组PlyA(P=0.245)和PMA(P=0.312)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EMI组P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表明,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水平与肌酸激酶同工酶(r=0.4992,P<0.01)和肌钙蛋白Ⅰ(r=0.4365,P<0.01)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在STEMI患者中PLA尤其是PNA水平明显增高,提示高水平的PNA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嘉榆 黄方 郝思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0,共4页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十分罕见。该文报告1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瑞帕妥单抗(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海曲泊帕治疗CMML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十分罕见。该文报告1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瑞帕妥单抗(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海曲泊帕治疗CMML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CMML和ITP的共存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维奈克拉联合抗CD20单抗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可能是治疗该合并症的有效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维奈克拉 海曲泊帕 瑞帕妥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绝对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原发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亚芳 臧立 +10 位作者 张小影 赵盼 袁英 岳智杰 杨洪亮 赵海丰 于泳 王亚非 赵智刚 张翼鷟 王晓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76-382,共7页
背景与目的:NK/T细胞淋巴瘤(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NKTCL)为恶性淋巴瘤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其在临床表现及整体疗效上差别较大,目前尚无确切的危险分层指导预后。该研究旨在探索治疗前外周血绝对单核细胞计数(absolute monocy... 背景与目的:NK/T细胞淋巴瘤(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NKTCL)为恶性淋巴瘤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其在临床表现及整体疗效上差别较大,目前尚无确切的危险分层指导预后。该研究旨在探索治疗前外周血绝对单核细胞计数(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血小板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在原发鼻腔NKTCL预后中的意义,为患者提供更确切的危险分层,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初诊的132例原发鼻腔NKTC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外周血AMC、PLR与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之间的关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治疗前外周血AMC、PLR在原发鼻腔NKTCL患者的预后分层中均具有重要作用。AMC小于0.5×109个/L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AMC大于等于0.5×109个/L组,PLR小于150组患者的预后优于PLR大于等于150组(P<0.05)。根据分期、ECOG评分标准、AMC、PLR这4个独立危险因素,我们试图建立了一个新的预后模式,将所有患者分为3个不同危险组,结果发现3个组的5年OS及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AMC、PLR与原发鼻腔NKTCL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由分期、ECOG评分标准、AMC、PLR这4个独立危险因素组成的新的预后模式可能较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及韩国预后指数(Korean Prognostic Index,KPI)更确切方便、更经济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鼻腔NK/T细胞淋巴瘤 绝对单核细胞计数 血小板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总生存率 无进展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大血小板比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军 袁开芬 +2 位作者 张婷玉 王异雨 曹丽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57-962,共6页
目的多项研究表明,单核细胞、大血小板与肺栓塞的发病存在密切关系。文中评估单核细胞/大血小板比率(MLPR)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作为肺栓塞诊断工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 目的多项研究表明,单核细胞、大血小板与肺栓塞的发病存在密切关系。文中评估单核细胞/大血小板比率(MLPR)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作为肺栓塞诊断工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ECOP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8例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阳性者纳入AECOPD+PE组,95例CTPA检查阴性者纳入AECOPD组;81例无慢性肺病、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MLPR及血细胞分析相关指标;并以CTPA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LPR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同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LPR值的影响因素。结果 AECOPD+PE组患者MLPR、单核细胞计数(MONO)均高于AECOPD组和对照组(P<0.001)。AECOPD+PE组大血小板计数(LPC)均低于AECOPD组和对照组(P<0.001)。AECOPD组与对照组比较,MLPR、MONO、LP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MLPR对AECOPD合并P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95%CI:0.828~0.933),当临界值取1.035%时,灵敏度为82.1%、特异度为85.3%。心力衰竭(OR=2.784,95%CI:1.182~6.554,P<0.05)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OR=4.199,95%CI:1.059~16.653,P<0.05)是MLPR值的影响因素。结论肺栓塞形成过程中大血小板被显著消耗。MONO在一定程度上与肺栓塞形成相关。MLPR对于鉴别AECOPD患者是否合并肺栓塞可作为补充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心力衰竭和DVT是引起MLPR值升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肺栓塞 单核细胞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值、血小板/淋巴细胞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值对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12
作者 俞越 韩云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99-803,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值(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值(LMR)食管癌根治术前后的变化对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182例患者及其术前NLR和手...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值(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值(LMR)食管癌根治术前后的变化对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182例患者及其术前NLR和手术前后NLR的变化值,PLR和手术前后PLR的变化值,LMR和手术前后LMR的变化值。同时比较其他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应用统计学分析NLR、PLR、LMR和手术前后变化值对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价值。结果合并糖尿病、手术前后NLR变化值≥3.36、手术前后PLR变化值≥2.26是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前后NLR、PLR变化值对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吻合口瘘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根治术 术后吻合口瘘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血小板/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微粒通过激活单核细胞HIF-1α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贝俊杰 雷灵亮 +4 位作者 赵芬 孙诚 农耀明 洪绍彩 赵丽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69-1775,共7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PMP)通过单核细胞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人PMP,采用基质胶栓实验检测PMP对体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在体外常氧和缺氧条件下,使PMP与人单核细胞系THP-1结合,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PMP)通过单核细胞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人PMP,采用基质胶栓实验检测PMP对体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在体外常氧和缺氧条件下,使PMP与人单核细胞系THP-1结合,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水平,RT-qPCR检测THP-1细胞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的表达,转录活性实验检测THP-1细胞HIF-1α的转录活性;利用共培养系统检测PMP与THP-1细胞相互作用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体外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PMP诱导在体基质胶栓表面形成新生血管,HIF-1α选择性抑制剂chetomin可明显减弱该效应(P<0.01)。在常氧和缺氧条件下,PMP均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THP-1细胞表达和释放VEGF,上调HIF-1αmRNA的表达并增强其转录活性;阻断PMP与THP-1细胞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THP-1细胞HIF-1α的转录活性以及VEGF的生成。PMP激活的单核细胞可促进HUVECs在体外基质胶上形成管腔,chetomin干预导致管腔的数量明显减少。结论:PMP通过激活单核细胞的HIF-1α诱导其释放VEGF,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这可能是PMP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生成的一种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微粒 单核细胞 低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细胞色素P450的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及其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石琳 常奕 王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583-2589,共7页
背景临床上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普遍存在个体差异,这与患者种族相关并受其基因型影响。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细胞色素P450的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及其预后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以基因分型为指导的个体化抗... 背景临床上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普遍存在个体差异,这与患者种族相关并受其基因型影响。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细胞色素P450的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及其预后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以基因分型为指导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12月在航天中心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给予患者氯吡格雷单次负荷剂量300 mg而后75 mg/d口服,或直接给予75 mg/d常规剂量口服。分别检测患者入院时、治疗3 d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抑制率,氯吡格雷抵抗情况。采用Taqman-PCR技术检测患者CYP2C19基因型,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按照是否携带突变基因A将患者分为野生型组(第5外显子G681A位点和第4外显子G636A位点均无突变基因A,34例)和突变型组(第5外显子G681A位点或第4外显子G636A位点有突变基因A,64例)。随访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发生情况。结果 CYP2C19*2基因型和CYP2C19*3基因型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提示本研究纳入的样本具有较好的群体代表性。不同CYP2C19*2基因型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2C19*2中,GA基因型患者治疗3 d后血小板聚集率大于GG基因型(P<0.05);CYP2C19*2中,AA基因型患者治疗3 d后血小板聚集率大于GG、GA基因型(P<0.05)。CYP2C19*2中,GA、AA基因型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小于GG基因型(P<0.05)。CYP2C19*2中,GG、GA基因型患者治疗3 d后血小板聚集率均小于入院时血小板聚集率(P<0.05)。不同CYP2C19*3基因型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聚集率、治疗3 d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2C19*3中,GG、GA基因型患者治疗3 d后血小板聚集率小于入院时血小板聚集率(P<0.05)。野生型组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小于突变型组(P<0.05)。野生型组MACEs发生率小于突变型组(P<0.05)。CYP2C19*2中,GG基因型患者MACEs发生率小于AA基因型(P<0.05);CYP2C19*2中,GA基因型患者MACEs发生率小于AA基因型(P<0.05)。不同CYP2C19*3基因型患者MACE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相关,含有CYP2C19第5外显子突变者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后抗血小板作用减弱,预后较差,而第4外显子突变对患者预后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小板聚集 预后 CYP2C19 氯吡格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和平滑肌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昊文 沈宓 +4 位作者 李子瑞 张文丽 王宇新 高培毅 王雅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9-174,共6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平滑肌蛋白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风险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集人口统计...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平滑肌蛋白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风险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及相关临床信息,采用颈动脉高分辨MRI区分易损及稳定斑块,依次纳入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利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使用Taq Man探针对易损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患者PECAM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867624、rs2820315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70例,其中189例具有易损斑块,81例具有稳定斑块。对两组患者PECAM1基因rs1867624位点的多态性分析显示,等位基因T是易损性斑块风险基因,其基因频率在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分别为87. 3%(330/378)、79. 6%(129/162; OR=1. 759,95%CI:1. 080~2. 864,P=0. 022)。对LMOD1基因SNP位点rs2820315的分析显示,等位基因C是易损性斑块的危险基因,其基因频率在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分别中为87. 6%(331/378)、80. 9%(131/162; OR=1. 667,95%CI:1. 014~2. 738,P=0. 04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 069,95%CI:1. 022~1. 118,P=0. 004)、PECAM1基因rs1867624位点T/T基因型(OR=2. 202,95%CI:1. 035~4. 688,P=0. 041)和LMOD1基因rs2820315位点C/C基因型(OR=2. 199,95%CI:1. 005~4. 809,P=0. 048)是形成易损性斑块的风险因素。结论 PECAM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67624、LMO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820315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CD3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平滑肌蛋白1 易损性斑块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UAE患者术后疼痛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亚伟 刘凯 吕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92-995,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与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与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UAE)后疼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193例接受UAE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术前NLR、PLR、LMR值。采用数值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术后1、6、24、48、72 h疼痛程度。Pearson分析NLR、LMR、PLR与术后疼痛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NLR、PLR的AUC值并确定最佳截断值,将PLR、NLR组合成高NLR+高PLR组、高NLR+低PLR组、低NLR+高PLR组、低NLR+低PLR组,对比各组术后疼痛的差异。结果术前NLR(R=0.217,P<0.05)、PLR(R=0.475,P<0.05)均与UAE术后疼痛程度呈明显正相关。以NLR=1.78,PLR=166.91为界值,高NLR组和高PLR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各时间点NRS评分、镇痛药摄入量均大于低NLR和低PLR组(P<0.05)。与低NLR+低PLR组相比,高NLR+高PLR组术后1、6、24、48、72 h NRS评分及镇痛药摄入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NLR、PLR对子宫肌瘤UAE术后疼痛有较高的评估价值,联合指标评估术后疼痛的作用优于单独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子宫动脉栓塞术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LR、LMR及PNI对晚期肝细胞癌靶向联合免疫治疗临床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17
作者 刘全义 杨逸鑫 +2 位作者 徐磊 古云 沈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9-315,共7页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及预后营养指数(PNI)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及预后营养指数(PNI)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使用ICI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85例晚期HCC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前患者的NLR、PLR、LMR、PNI、临床疗效及预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NLR、PLR、LMR、PNI的最佳截断值,以此将患者分成高、低2组。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各指标对患者OS的影响。结果:低NLR组、低PLR组、高LMR组、高PNI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均分别高于高NLR组、高PLR组、低LMR组和低PNI组(均P<0.05)。低NLR组、低PLR组患者OS率均分别显著高于高NLR组、高PLR组(均P<0.05);高LMR组、高PNI组患者OS率均分别显著高于低LMR组和低PNI组(均P<0.05)。NLR≥1.94、男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晚期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NLR≥1.94、男性、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是影响患者疗效、预后的危险因素,NLR≥1.94评估晚期HCC患者免疫联合靶向的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癌(HCC)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 预后营养指数(PNI)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 靶向治疗 疗效 预后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瓜蛋白酶对MPA诱导的单核细胞分泌和黏附功能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费鲜明 王欢 +2 位作者 袁武峰 蒋雷 程茂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观察木瓜蛋白酶对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诱导的单核细胞分泌和黏附功能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富血小板血浆(PRP),检测20 U/L木瓜蛋白酶不同作用方式下凝血酶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MP... 目的:观察木瓜蛋白酶对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诱导的单核细胞分泌和黏附功能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富血小板血浆(PRP),检测20 U/L木瓜蛋白酶不同作用方式下凝血酶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MPA形成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将实验分为0(对照)、20、80U/L木瓜蛋白酶组,分别以ELISA、流式细胞术和显微镜检查测定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共孵育后MPA诱导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组织因子(TF)释放、CD11b和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表达水平以及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率,再以Western blot检测单核细胞Akt磷酸化(p-Akt)和环氧化酶-2(COX-2)表达水平。结果:20 U/L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和血小板共孵育时显著降低凝血酶和AA诱导的MPA形成和TNF-α水平(P<0.01)。20 U/L木瓜蛋白酶组MCP-1和TF水平,CD11b和CCR2表达率,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80 U/L组对五者的抑制率显著高于20 U/L组(P<0.01)。木瓜蛋白酶显著抑制pAKT和COX-2表达,80 U/L组p-Akt和COX-2光密度比值显著低于20 U/L组(P<0.01)。结论:木瓜蛋白酶可通过抑制Akt磷酸化和COX-2表达途径而抑制MPA诱导单核细胞活化后的释放和黏附功能,从而可能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蛋白酶 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 单核细胞活化 AKT磷酸化 环氧化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瓜蛋白酶对MPA形成及其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蒋雷 费鲜明 +2 位作者 苗成霖 袁武锋 邱莲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89-292,360,共5页
目的:观察木瓜蛋白酶对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形成及其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单核细胞和富血小板血浆(PRP),将实验分为3组:0、20、80U/L木瓜蛋白酶组,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 目的:观察木瓜蛋白酶对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形成及其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单核细胞和富血小板血浆(PRP),将实验分为3组:0、20、80U/L木瓜蛋白酶组,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和血小板(PLT)共孵育后以及木瓜蛋白酶与血小板单独孵育后MPA形成、P-选择素和CD11b表达水平,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孵育后的MPA形成和CD11b表达水平,计算各浓度木瓜蛋白酶对MPA和CD11b的抑制率。结果:随药物浓度增加,木瓜蛋白酶与单核和PLT共孵育后以及木瓜蛋白酶与血小板单独孵育后MPA形成、P-选择素和CD11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单独孵育后MPA形成和CD11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1)。各处理组中,80U/L组对MPA和CD11b的抑制率均显著高于20U/L组(P<0.01),木瓜蛋白酶与血小板和单核细胞共孵育组MPA和CD11b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木瓜蛋白酶可通过抑制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和单核细胞与血小板结合途径而对MPA形成及其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作为其可应用于抗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蛋白酶 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 P-选择素 单核细胞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I_(0134)对LDL诱导单核细胞表达PDGF-B、bFGF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宏伟 赵华月 向世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和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穿心莲成分API0134对轻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mmLDL)诱导人血单核细胞表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蛋白(PDGF-B)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并进行平滑肌细... 目的和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穿心莲成分API0134对轻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mmLDL)诱导人血单核细胞表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蛋白(PDGF-B)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并进行平滑肌细胞(SMC)有丝分裂试验,观察API0134作用后的单核细胞条件培养基(CM)对3H-TdR掺入SMCDNA的影响。结果:mmLDL可显著促进单核细胞表达PDGF-B和bFGF,mmLDL作用后的CM亦可显著增加3H-TdR的掺入量。mmLDL的上述作用可被不同剂量的API0134和API0134作用后的CM所抑制。结论:API0134的作用可能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类 低密度 单核细胞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