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3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牙龈厚度 被引量:32
1
作者 曹洁 胡文杰 +2 位作者 张豪 柳登高 乐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BCT拍摄前准备:硅橡胶取初印,藻酸盐与造影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取终印;拍摄CBCT后应用配套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获得清晰牙龈图像,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应用以上方法对15名研究对象的60颗上前牙进行CBCT拍摄,CBCT测量釉牙骨质界处的牙龈厚度,牙齿中央骨嵴顶下方2 mm处唇侧牙龈厚度及骨厚度,综合临床判断牙龈生物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用CBCT显示牙龈外形并可结合软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薄型、中间型与厚型3组间的牙龈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06,P=0.002);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相关(r=0.449,P<0.05);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负相关(r=-0.31)。结论:通过印模技术结合造影使牙龈表面间接显影的方式,应用CBCT拍摄获得了清晰的上前牙区牙龈三维图像;CBCT测量牙龈厚度的结果与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结果较为一致,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呈正相关,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呈轻度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龈 牙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评价颅颌面的不对称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晓芸 许天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6-161,共6页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也可以称为锥束容积断层(conebeamvolumetrictomography,CBVT),与传统医学CT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锥束射线单次旋转一次即可获得扫描对象的三维影像信息;而传统医学cT...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也可以称为锥束容积断层(conebeamvolumetrictomography,CBVT),与传统医学CT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锥束射线单次旋转一次即可获得扫描对象的三维影像信息;而传统医学cT扫描方式是层扫描,即扇形射线束在一个层面内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面部不对称 颅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研究上颌恒磨牙根管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朱华玲 颜愈佳 邹玲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699-705,共7页
上颌恒磨牙的牙根和根管解剖形态复杂,根管变异发生率和根管治疗率均较高,是临床根管治疗相关研究的焦点。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的图像分辨率高,可提供三维影像,是研究根管系统解剖较为准确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不同国家和人种... 上颌恒磨牙的牙根和根管解剖形态复杂,根管变异发生率和根管治疗率均较高,是临床根管治疗相关研究的焦点。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的图像分辨率高,可提供三维影像,是研究根管系统解剖较为准确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不同国家和人种的一般和特殊的上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的CBCT研究进行回顾,总结了不同牙根及根管形态发生率和对称性及其与性别的关系,以期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恒磨牙 根管形态 锥形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上颌窦底间隔观察分析
4
作者 王蓉 王彦蒽 唐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02-1507,共6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的DICOM文件数据导入Mimics 22.0软件中重建上颌窦三维图像,对上颌窦体积及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情况、位置、高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上颌窦底间隔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和上颌窦体积的关系。结果在750个上颌窦中,130个出现窦底间隔,发生率为17.3%。男性和女性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8.5%(63/340)、16.3%(67/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年龄18~30岁、31~45岁、46~60岁、>60岁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2.7%(29/228)、16.5%(32/194)、23.1%(36/156)、19.2%(33/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上颌窦体积0~10 cm^(3)、11~20 cm^(3)、>20 cm^(3)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7.1%(14/196)、19.9%(54/271)、21.9%(62/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检出168个上颌窦底间隔,其中24个(14.3%)位于上颌窦前部、84个(50.0%)位于上颌窦中部、60个(35.7%)位于上颌窦后部,上颌窦前部、中部、后部的窦底间隔高度分别为(5.75±1.84)、(9.08±3.77)、(6.41±1.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随着上颌窦体积的扩大而增高。CBCT可以提供较准确的上颌窦底间隔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为临床实施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窦 上颌窦底间隔 上颌窦底提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机器人系统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在颈椎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邢俊 孙炎冰 +4 位作者 朱子奇 李刚 焦静 倪其鸣 于红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3-507,共5页
目的:通过与常规X线摄影和CT进行比较,探讨Siemens双悬吊3D机器人系统(Multitom RAX)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BCT)在颈椎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在本院骨科就诊且因疑似颈椎疾病而分别行正侧位X线摄影(A组)、颈椎CT(B组)或3... 目的:通过与常规X线摄影和CT进行比较,探讨Siemens双悬吊3D机器人系统(Multitom RAX)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BCT)在颈椎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在本院骨科就诊且因疑似颈椎疾病而分别行正侧位X线摄影(A组)、颈椎CT(B组)或3D RAX CBCT(C组)检查的6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基于3组图像,测量每例患者颈椎解剖学参数,包括枕颈角(OC_(2)A)、第1胸椎倾斜角(T_(1)SA)、C_(2)与C_(7)矢状面轴向距离(cSVA)及颈椎前凸角(CL),并采用4级评分法评估图像质量。计算各组的辐射剂量,包括容积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剂量面积乘积(DAP)。对3组的各项解剖学参数的测量结果、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C两组的OC_(2)A、CL及cSVA分别为18.29°±6.73°、10.52°±12.53°、(26.77±10.33)mm及18.14°±7.23°、10.54°±11.08°、(27.07±9.26)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OC_(2)A、CL及cSVA分别为14.78°±6.98°、3.32°±13.70°和(21.92±8.85)mm,与A、C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2.5±0.65、B组:3.72±0.45、C组:3.52±0.6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较B组降低了54.6%,较A组DAP增大了8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颈椎检查时,采用3D机器人系统CBCT较常规X线能提供质量更高的图像且相比CT有更精准的站立位测量数据及更低的辐射剂量,能为临床提供更精准、更有价值的测量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机器人系统 锥形计算机断层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心律失常症状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造影特点 被引量:3
6
作者 袁明远 张慧群 +2 位作者 李荣先 宁忠平 李新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0-583,共4页
目的:探讨伴心律失常症状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表现有心律失常的心肌桥患者(有心律失常组)31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病历记录、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和CTA资料。重点研究其CTA影像... 目的:探讨伴心律失常症状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表现有心律失常的心肌桥患者(有心律失常组)31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病历记录、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和CTA资料。重点研究其CTA影像学表现。另选取30例无心律失常单纯心肌桥患者(无心律失常组)作为对照。结果:有心律失常组31例患者均只表现为单纯心肌桥,排除了冠心病、瓣膜结构性心脏病及其它系统性疾病的病因。31例患者中心室颤动2例,心房颤动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室性心动过速23例。31例患者中17例为深埋型,14例为浅表型。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有心律失常组回顾性心电门控心肌收缩末期直径和心肌舒张末期直径、CTA上其壁冠状动脉横断面管腔变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心律失常心肌桥患者CTA表现无明显特点,CTA上显示的心肌桥病理解剖特点只是可用来解释部分心肌显著缺血引起的临床症状,不能完全解释心肌桥患者的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心律失常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在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许清泉 黄晓波 +4 位作者 马凯 陈亮 朱积川 王晓峰 那彦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5-486,共2页
关键词 肾结石 肾造口术 经皮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诊断大血管炎三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8
作者 任启洁 顾冰洁 +5 位作者 王小琴 陈兴国 苏定雷 袁海 杨磊磊 沈敏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3期4256-4258,4263,共4页
大血管炎是一类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常造成漏诊及误诊。近年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大血管炎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诊断效率。本文总结了南京医... 大血管炎是一类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常造成漏诊及误诊。近年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大血管炎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诊断效率。本文总结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诊的3例经^18F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明确诊断的大血管炎病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18F-FDG PET/CT在大血管炎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炎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影像学评估新指标
9
作者 张静 黄钟轶琛 +3 位作者 文冬琳 章瑶 王怡 李小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3-640,共8页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影像评估指标及其诊断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L4/5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动态X线、CT和MRI图像,根据雅加达失稳评分分为稳定组、潜在失稳组和失稳组。研究影像指标包括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及...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影像评估指标及其诊断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L4/5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动态X线、CT和MRI图像,根据雅加达失稳评分分为稳定组、潜在失稳组和失稳组。研究影像指标包括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及椎旁肌等亚结构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检验指标的多重共线性,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指标与节段稳定性的关系,计算优势比和95%置信区间,并通过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结果:椎小关节间隙、黄韧带厚度及棘间韧带水肿发生率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小关节间隙增大、黄韧带增厚及邻近节段椎小关节积液增多为潜在失稳和失稳的危险因素。区分节段稳定与否的最佳临界值为椎间关节间隙<0.99 mm和黄韧带厚度<3.54 mm。结论:椎小关节间隙、黄韧带厚度和棘间韧带水肿与节段稳定性显著相关,有助于识别适合单纯减压手术的稳定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滑脱 节段稳定性 小关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X线摄影术组织均衡图像与CT图像在胸腰段椎体骨折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奚永强 蔡庆斌 +1 位作者 李宏伟 王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838-2841,共4页
目的对比标准数字化X线摄影术(DR)图像、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及CT图像在胸腰段椎体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本院2008年1月—2011年9月骨科手术证实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有外伤史。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 目的对比标准数字化X线摄影术(DR)图像、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及CT图像在胸腰段椎体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本院2008年1月—2011年9月骨科手术证实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有外伤史。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中,调取60例患者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包括DR胸腰段平片(正位、侧位及前斜位)、DR组织均衡处理后图像及CT胸腰段影像资料。分别对骨折检出情况、骨折部位、伴随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由4位有经验的诊断医生采用双盲法记录诊断结果。结果 (1)60例患者共有107处骨折,其中标准DR图像检出96处(89.7%),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检出105处(98.1%),CT图像检出101处(94.4%),3种方法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骨折检出率显著高于标准DR图像(P<0.01)。(2)在椎体骨折检出方面,标准DR图像、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及CT图像分别检查出45处(88.2%)、51处(100.0%)和46处(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椎体骨折检出率显著高于标准DR图像及CT图像(P<0.05)。(3)在骨折碎片侵入椎管及神经受压方面,CT图像检出率显著高于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胸腰段椎体骨折诊断中,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优于CT,且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质量清晰,患者辐射剂量低,易于观察整体骨折特点;但在观察骨折碎片侵入椎管及椎管内神经受压方面,DR组织均衡图像的诊断结果不如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数字X线摄影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组织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联合临床特征预测肝内胆管细胞癌神经束侵犯
11
作者 谭智霖 刘子蔚 +3 位作者 张榕 陈新杰 罗纯 胡秋根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0-607,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联合临床特征术前预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神经束侵犯(PN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机构1)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机构2)经病理确诊为ICC的患者共217例,其中来...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联合临床特征术前预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神经束侵犯(PN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机构1)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机构2)经病理确诊为ICC的患者共217例,其中来自机构1的136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及内部验证集,来自机构2的81例作为外部验证集。通过病理判定将ICC患者分为PNI阳性组和PNI阴性组。在训练集中,比较两组之间的增强CT影像特征、临床特征的统计学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预测PN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构建最佳预测模型,并通过列线图模型实现个体化预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集验证。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OR=1.007;95%CI:1.000~1.013;P=0.043)、肿瘤位置(OR=5.018;95%CI:1.670~15.079;P=0.004)、肿瘤包膜(OR=5.102;95%CI:1.345~19.355;P=0.017)、动脉期肿瘤周围强化(OR=4.013;95%CI:1.468~10.969;P=0.007)是PNI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佳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及外部验证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2(95%CI:0.729~0.897)、0.838(95%CI:0.684~0.963)、0.754(95%CI:0.643~0.866)。结论:术前增强CT影像联合临床特征可无创性预测ICC患者发生PNI的风险,并通过列线图模型实现个体化预测,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细胞癌 神经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临床特征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与MRI对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评估价值
12
作者 吴如陈 苏海燕 +2 位作者 黄雪梅 卓蕾菁 刘成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04-507,共4页
目的:探究CT与MRI对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胸腰椎骨折并行切开探查手术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并以术中探查结果为金标准,分为未损伤组21例和损伤组63例。所有... 目的:探究CT与MRI对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胸腰椎骨折并行切开探查手术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并以术中探查结果为金标准,分为未损伤组21例和损伤组63例。所有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探究CT与MRI对PLC损伤的诊断结果,并采用ROC曲线分析CT与MRI对胸腰椎骨折患者PLC损伤的评估价值。结果:研究中损伤组患者棘上韧带损伤、小关节囊损伤、黄韧带损伤和棘间韧带损伤分别为20例(31.75%)、16例(25.40%)、15例(23.81%)、12例(19.05%),MRI对PLC不同损伤部位的总检出率96.83%(61/63)高于CT的90.48%(57/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对胸腰椎骨折PLC损伤的诊断特异度、准确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低于MRI(P<0.05),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与MRI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诊断胸腰椎骨折PLC损伤的AUC为0.786,低于MRI诊断的0.984。结论:相较于CT,MRI对胸腰椎骨折PLC损伤的诊断效能更高,能较准确的检出多部位PLC损伤,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韧带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检测输尿管结石CT值对结石成分、手术效果的评估价值
13
作者 莫从辉 李南南 杨珊燕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0-342,352,共4页
目的:分析螺旋CT检测输尿管结石CT值对结石成分、手术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3年12月31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资料,均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并在术前接受螺旋CT检查,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一水草酸钙结石、尿... 目的:分析螺旋CT检测输尿管结石CT值对结石成分、手术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3年12月31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资料,均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并在术前接受螺旋CT检查,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一水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羟基磷灰石结石CT值,根据手术效果分为完全清除组与碎石失败组,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法比较两组CT值,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值对结石成分及手术效果的评估效能。结果:尿酸结石CT值(582.09±156.32) HU,明显小于一水草酸钙结石((803.82±176.53) HU)、羟基磷灰石结石((785.38±184.72) HU)(P=0.000、0.000),一水草酸钙结石与羟基磷灰石结石CT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0.506);ROC分析显示,CT值评估尿酸结石曲线下面积(AUC)0.861,95%CI:0.774~0.947,评估敏感度78.31%,特异度81.24%,最佳截断值648.54 HU;完全清除组CT值(651.05±147.08) HU,明显低于碎石失败组(926.84±196.53) HU (P<0.05);ROC分析显示,CT值评估手术完全清除AUC为0.896,95%CI:0.813~0.980,评估敏感度88.23%,特异度80.01%,最佳截断值801.71 HU。结论:螺旋CT检测输尿管结石CT值对结石成分与手术效果具有较高评估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断层成像探索左心耳周围脂肪的影像学定量参数与房颤的关系
14
作者 吴静萍 王雪 张帆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787-790,共4页
目的:应用CT的定量参数探讨其在房颤与窦性心律患者及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选取163例窦性心律患者及134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92例,持续性房颤42例)为研究对象,探索左心耳容积及左心耳周围脂肪组织体积在房颤与窦性心律患者... 目的:应用CT的定量参数探讨其在房颤与窦性心律患者及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选取163例窦性心律患者及134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92例,持续性房颤42例)为研究对象,探索左心耳容积及左心耳周围脂肪组织体积在房颤与窦性心律患者及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中的差异。结果:房颤患者的左心耳容积比窦性心律患者大,持续性房颤患者具有更大的左心耳容积,且具有统计学差异。房颤患者与窦性心律患者相比,具有更小的左心耳周围脂肪组织体积,持续性房颤组的左心耳周围脂肪组织体积小于阵发性房颤组。结论:基于CT的左心耳及其周围脂肪组织的影像学定量参数在房颤与窦性心律患者及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中具有差异,有助于为房颤的诊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耳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被引量:40
15
作者 李佩玲 王强 +2 位作者 谢秀丽 刘忱 徐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2-775,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并行MSCT增强检查的患者63例,设立无颈椎病症状者30例为对照组,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处理图像,观察椎动脉、横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并行MSCT增强检查的患者63例,设立无颈椎病症状者30例为对照组,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处理图像,观察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的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3例中11例椎动脉表现正常,双侧椎动脉异常2例,单侧椎动脉变细38例,椎动脉局限性狭窄7例,椎动脉闭塞5 例;30 例对照组中椎动脉正常23 例,单侧椎动脉变细7例。椎动脉正常和血管变细两种CTA表现出现比率分别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差异(P<0.01)。63 例患者中横突孔两侧对称且大小正常者24例(38%),36 例一侧横突孔变小(57%);对照组中22 例两侧横突孔大小正常且两侧对称(73%),5例(17%)横突孔变小。两组间横突孔变小出现比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等结构的改变,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增强 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颈椎骨性结构评价对诊断颈性眩晕病因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祝安惠 刘玉良 +2 位作者 崔斌 姚丹 张晓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CT椎动脉造影联合颈椎骨性结构评价对颈性眩晕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病例组40例,对照组24例;评价指标包括椎动脉(走行迂曲、起源异常、发育不良、硬化)及骨性结构(颈椎先天畸形、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最短... 目的:探讨CT椎动脉造影联合颈椎骨性结构评价对颈性眩晕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病例组40例,对照组24例;评价指标包括椎动脉(走行迂曲、起源异常、发育不良、硬化)及骨性结构(颈椎先天畸形、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最短径、横突孔与椎动脉中心的最短距离);对比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各统计指标间的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统计指标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椎动脉发育不良及硬化、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最短径、横-椎距离存在显著性差异;横-椎距离与颈性眩晕的发病明显相关,并且横-椎距离越小,发生颈性眩晕的风险越大。结论:CT椎动脉造影不仅可以无创、准确显示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而且可以明确颈椎骨质异常,对颈性眩晕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价值 被引量:18
17
作者 于淑靖 孔令俊 刘慧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DSA)对比,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8年4月同时行DSA与CTA检查的临床脑血管病患者398例。采用NASCET标准,由两名高年资医师分别对398例共796条椎动脉进行CTA与...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DSA)对比,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8年4月同时行DSA与CTA检查的临床脑血管病患者398例。采用NASCET标准,由两名高年资医师分别对398例共796条椎动脉进行CTA与DSA测量,以远心端椎动脉作参考,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价CTA诊断椎动脉狭窄的价值,用卡方检验评价CTA与DSA检测椎动脉斑块的差异有否显著意义。结果:①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阴性预测值为100%。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7.6%,93.9%。②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50%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7.3%,82.1%,100%。③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50%向心性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0%,100%,100%,99.5%;CTA诊断<50%偏心性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3%,98.1%,79.4%,97.9%。阳性预测值较低与DSA假阴性有关。④CTA检测椎动脉斑块较DSA有显著差异,χ2=27.26,P<0.05。结论:CT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对偏心性狭窄和斑块的评估能力优于DSA,是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可靠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联合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椎-基底动脉成窗变异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银社 袁飞 +2 位作者 董少义 顾欣 冯凯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3-546,550,共5页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成窗变异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经头颈联合64排CTA诊断为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成窗病人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基底动脉及分支成窗的出现部位、形态、与周围血管...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成窗变异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经头颈联合64排CTA诊断为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成窗病人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基底动脉及分支成窗的出现部位、形态、与周围血管及骨质的关系等特征及其合并症。结果 2051例行头颈联合64排CTA检查的病人中发现椎动脉、基底动脉或其分支成窗变异占4.2%(86例病人的88支血管),其中基底动脉为2.34%(48例),椎动脉1.8%(37例),大脑后动脉3例,小脑上动脉1例。48例基底动脉成窗中,31例位于基底动脉干,16例位于基底动脉起始部。37例椎动脉成窗中,颅内型19例,颅外型16例,颅内-外型2例。15个成窗的"窗"径小于2mm,呈孔状;73个"窗"径较大者中,37个成窗的分支粗细不等,呈"OK"手势征;36个病变分支粗细基本一致,呈部分重复走行。1例伴基底动脉成窗近端动脉瘤,3例伴其他血管的动脉瘤。2例伴大脑前动脉成窗;5例伴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结论头颈联合64排CTA能快速、直观、准确地诊断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成窗变异及其合并症,熟悉椎-基底动脉成窗的CTA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相应治疗中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动脉 基底动脉 血管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A测量正常人椎动脉直径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家明 蒋战魁 +3 位作者 赵好果 段惠峰 周建收 李秋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17-1019,共3页
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已经成为观察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本研究利用256层螺旋CTA技术对正常人椎动脉各段直径进行测量和分析。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脉 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患者锥形束CT影像剂量计算的算法修正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基永 陆佳扬 +3 位作者 洪丹丽 吴丽丽 谢文佳 彭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目的利用修正算法对宫颈癌患者锥形束CT(CBCT)影像进行修正,探讨CBCT影像剂量计算的准确性。方法采用CIRS-062电子密度模体分别在Brilliance CT Big Bore 4D-CT模拟定位机及Truebeam加速器机载CBCT上执行CT扫描,获得计划CT(pCT)和CBCT... 目的利用修正算法对宫颈癌患者锥形束CT(CBCT)影像进行修正,探讨CBCT影像剂量计算的准确性。方法采用CIRS-062电子密度模体分别在Brilliance CT Big Bore 4D-CT模拟定位机及Truebeam加速器机载CBCT上执行CT扫描,获得计划CT(pCT)和CBCT的CT值-相对电子密度曲线。采用直方图匹配算法对CBCT影像的CT值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CBCT(mCBCT)。将25例宫颈癌患者的调强放疗计划分别移植到模体和患者的pCT、CBCT和mCBCT上进行剂量计算,比较其绝对剂量和剂量分布的差异。结果模体等中心处,CBCT计算的绝对剂量与PCT计算的绝对剂量偏差为0.87%±0.24%,mCBCT与pCT的偏差为0.05%±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5,P<0.05)。患者治疗等中心处,CBCT计算的绝对剂量与pCT计算的绝对剂量偏差为1.05%±0.32%,mCBCT与PCT的偏差为0.1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3,P<0.05)。靶区剂量分布的剂量体积图显示,mCBCT的剂量分布和pCT的剂量分布相似,而CBCT的剂量分布和pCT的剂量分布差异较明显。结论 CBCT影像经算法修正后,可用于宫颈癌放疗中的剂量计算,并能提高剂量计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计算 直方图匹配算法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锥形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