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基酸对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的调控 被引量:2
1
作者 邓敦 刘春生 +2 位作者 陈峰 邓跃林 毕英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3519-3520,3530,共3页
氨基酸既是蛋白质合成的底物又是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物。综述了蛋白质翻译起始过程、氨基酸在翻译起始Met-tRNAi结合阶段和mRNA结合阶段的调节及氨基酸调节蛋白翻译起始的信号传导机制。
关键词 氨基酸 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粮能量水平对乌金猪肌肉组织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易兰兰 李智鹏 +5 位作者 贺德勇 许宏 黄英 杨明华 潘洪彬 赵素梅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4-38,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乌金猪肌肉组织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健康、体重约15 kg的乌金猪54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各组猪饲喂不同能量水平的日粮(11.84、12.97、14.18 MJ/kg),试验分15~3...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乌金猪肌肉组织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健康、体重约15 kg的乌金猪54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各组猪饲喂不同能量水平的日粮(11.84、12.97、14.18 MJ/kg),试验分15~30、31~60、61~100 kg 3个阶段。各阶段换料过渡期为7 d,分别于猪30、60、100 kg时分批屠宰。结果显示,高能量水平日粮可降低猪的瘦肉率和肌肉粗蛋白含量,增加肌内脂肪含量,降低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基因的表达。屠宰体重为30 kg时,低能量组猪的真核起始因子-2B(eIF-2B)、真核起始因子-4E(eIF-4E)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高能量组(P<0.05),真核起始因子-4B (eIF-4B)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中能量组(P<0.05)。屠宰体重为60 kg时,高能量组和中能量组猪的eIF-2B、eIF-4B、eIF-4E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低能量组(P<0.05)。屠宰体重为100 kg时,高能量组猪的真核起始因子-4A (eIF-4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低能量组和中能量组(P<0.05),低能量组eIF-4E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中能量组和高能量组(P<0.05);中能量组的eIF-4E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高能量组(P<0.05)。研究表明,乌金猪背最长肌蛋白质沉积随日粮能量水平降低而升高,肌内脂肪含量反之,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可通过调节蛋白质合成翻译起始因子基因的表达,明显影响乌金猪肌肉组织蛋白质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水平 乌金猪 肌肉组织 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介导核糖体翻译起始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马鹏 周小凯 +3 位作者 常秋燕 李林杰 马晓霞 马忠仁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78,共5页
部分正链RNA病毒基因的蛋白质合成是由其自身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al entry site,IRES)以非依赖5’甲基化帽状结构来实现的。目前,IRES被分为4类,虽然这4类IRES在对其介导的基因合成目的蛋白的机制不同,但是这些不同... 部分正链RNA病毒基因的蛋白质合成是由其自身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al entry site,IRES)以非依赖5’甲基化帽状结构来实现的。目前,IRES被分为4类,虽然这4类IRES在对其介导的基因合成目的蛋白的机制不同,但是这些不同蛋白翻译机制是依赖IRES与不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复合物来实现的。真核生物翻译是由起始tRNA(Met-tRNAMeti)/eIF2·GTP三元复合物引发,与翻译因子和40S小亚基结合形成43S复合物,43S复合物在eIF1A协助下与起始密码子结合形成48S复合物,在eIF5·GTP促进下60S亚基与40S亚基结合形成80S核糖体。IRES介导翻译通过eIF4G、IRES与eIF4A结合引导43S复合物与IRES结合。Ⅲ型IRES在无eIF3的参与下与40S小亚基的E位点结合并与eIF2·GTP/initiator tRNA形成48S亚基,在eIF5/eIF5B的调控下与60S亚基形成活化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 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 蛋白质翻译起始 Ⅲ型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研究进展
4
作者 邓泂 吴晔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099-2106,共8页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vanishing white matter,VWM)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白质病,其致病基因EIF2B 1~5分别编码真核细胞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2B(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B,eIF2B)的5个亚基α~ε,其...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vanishing white matter,VWM)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白质病,其致病基因EIF2B 1~5分别编码真核细胞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2B(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B,eIF2B)的5个亚基α~ε,其中任一编码基因突变均可引起发病。起病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期,临床表型差异大,典型表现为进行性运动功能退行,可伴共济失调和癫痫。应激(发热、外伤等)可导致发作性加重。影像学显示大脑白质进行性液化。尸解神经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广泛性白质稀疏和囊性变性,无神经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异常,过表达祖细胞标志物巢蛋白(Nest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δ(GFAPδ),少突前体细胞数量增加和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减少、泡沫化且凋亡增加。VWM致病基因EIF2B 1~5是管家基因,但多数患者通常仅脑白质受累。少数胎儿期及婴儿早期发病的患者可出现多系统受累,成年女性患者可有卵巢功能障碍。目前认为,星形胶质细胞在其致病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病理性星形胶质细胞继发性引起少突胶质细胞成熟障碍和髓鞘形成异常,进而导致脑白质病变。其他疾病机制包括内质网应激后未折叠蛋白反应(UPR)过度激活、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抑制等,尚不完全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 真核细胞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2B 白质液化 星形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