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腔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在下肢动脉血管腔内重建术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1
作者 李睿 舒畅 李鑫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8-673,共6页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一种基于超声技术在血管管腔内进行成像的技术,已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virtual histology,IVUS-VH)是通过超声信号遇...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一种基于超声技术在血管管腔内进行成像的技术,已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virtual histology,IVUS-VH)是通过超声信号遇到不同病理组织反射的回波信号频谱定性分析动脉内病变的组成,可为心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近年来,IVUS-VH在下肢动脉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特别是在预后判断方面,IVUS-VH可能存在一定的价值。该文介绍了IVUS-VH在下肢动脉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重点讨论其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下肢动脉 血管腔内重建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季红 姜铁民 +4 位作者 李玉明 陈少伯 梁国庆 刘军翔 罗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5-887,共3页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实时分析,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对16名ACS患者冠脉进行IVUS-VH研究,与15名SA患者比较,分析两者斑块的...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实时分析,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对16名ACS患者冠脉进行IVUS-VH研究,与15名SA患者比较,分析两者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SA患者(P<0.05),斑块组成以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成分为主,而SA患者斑块纤维成分和钙化成分较高。两组中纤维脂肪组织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通过IVUS-VH发现,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绞痛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性再通与无再通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少伯 姜铁民 +2 位作者 梁国庆 赵季红 李玉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4-307,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和无再通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点,探讨斑块物理性状对自发性再通的作用机制。方法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分为自发性再通组(21例)...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和无再通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点,探讨斑块物理性状对自发性再通的作用机制。方法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分为自发性再通组(21例)及无再通组(42例)。冠状动脉造影后,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保存灰阶图像及虚拟组织学数据,分析斑块的虚拟组织学特点。结果自发性再通组与无再通组残余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斑块面积百分比(PAV)、斑块偏心指数(EI)及血管重构指数(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纤维脂肪性斑块(FF)、钙化性斑块(DC)、坏死组织(NC)的面积及NC/DC比值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患者与非再通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斑块虚拟组织学特点有所不同,非再通患者斑块负荷更大,坏死组织成份更多。斑块的物理性状可影响自发性再通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自发性再通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虚拟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晓梅 王永德 +1 位作者 陈卫强 张健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38-841,845,共5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ⅣUS-VH)方法评价稳定型心绞痛(SAP)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资料与方法将199例心绞痛患者按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分成SAP组101例和UAP组98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ⅣUS-VH)方法评价稳定型心绞痛(SAP)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资料与方法将199例心绞痛患者按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分成SAP组101例和UAP组98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罪犯"血管,采用灰阶血管内超声方法测量并比较两组"罪犯"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斑块偏心指数。采用ⅣUS-VH方法测量并比较两组"罪犯"血管的斑块组成中钙化组织、纤维组织、脂质组织、坏死组织的面积及百分比。结果两组在最小管腔面积处测量的参数外弹力膜面积、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斑块偏心指数、重构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92、-0.345、1.921、0.378、0.857,P>0.05)。在最小管腔面积处测量的斑块组成方面,UAP组坏死核心面积明显高于SAP组(t=2.361,P<0.05)。两组纤维面积、脂质面积、钙化面积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5、1.884、0.787,P>0.05)。在斑块成分分布方面,UAP组纤维斑块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SAP组(t=-2.418,P<0.05),坏死核心面积明显高于SAP组(t=2.602,P<0.05),两组脂质面积及钙化面积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1、0.085,P>0.05)。结论 UAP组斑块构成中,坏死核心面积更大,坏死百分比更高。"罪犯"病变更加不稳定,更容易并发急性心血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超声检查 介入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虚拟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 被引量:3
5
作者 武丽娜 李新华 赵晓燕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6-398,共3页
目的:探讨血脂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IVUS-VH)学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法:对44例ACS患者及22例SA患者行IVUS-VH分析,并对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目的:探讨血脂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IVUS-VH)学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法:对44例ACS患者及22例SA患者行IVUS-VH分析,并对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进行测定,计算LDL-C/HDL-C比值,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坏死核心(NC)所占的比例与LP(a)、LDL-C/HDL-C的相关关系。结果:ACS组斑块中NC和钙化组织比例明显高于SA组(t=4.669、9.894,P<0.001),而纤维组织及纤维脂肪组织则明显低于SA组(t=7.184、5.290,P<0.001)。ACS组患者血清LDL-C/HDL-C、LP(a)水平高于SA组患者(t=3.512、19.139,P<0.001)。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NC比例与血清LP(a)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r=0.549,P<0.001)。结论:LP(a)可能代替IVUS-VH帮助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斑块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浓度与罪犯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郑婕舒 张元春 +3 位作者 刘祖恒 熊赖焱 戴磊 罗常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09-512,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浓度与罪犯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特点的相关性研究探讨内脂素影响斑块易损性的机制。方法:选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运用酶...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浓度与罪犯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特点的相关性研究探讨内脂素影响斑块易损性的机制。方法:选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检测血清内脂素浓度。结合心电图检查ST-T发生改变的导联,超声心动图出现室壁运动异常的节段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复杂病变的部位综合确定罪犯血管病变。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浓度与罪犯血管VH-IVUS特点的相关性。结果:血清内脂素浓度与罪犯血管病变坏死核心体积绝对值呈正相关(r=0.391,P=0.02),有统计学意义;与罪犯血管病变纤维脂质体积绝对值亦呈正相关(r=0.390,P=0.02),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浓度的增加伴随罪犯血管病变相对不稳定成分坏死核心及纤维脂质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内脂素 罪犯血管 虚拟组织学 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影像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梁国庆 姜铁民 +2 位作者 陈少伯 赵季红 李玉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4155-4157,共3页
目的: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技术(VH-IVUS)研究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的组成和特点。方法:10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在冠脉造影后行VH-IVUS检查,其中糖尿病组40例,非糖尿病组60例,对靶血管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糖尿病组餐后血糖... 目的: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技术(VH-IVUS)研究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的组成和特点。方法:10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在冠脉造影后行VH-IVUS检查,其中糖尿病组40例,非糖尿病组60例,对靶血管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糖尿病组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坏死核心(NC)、钙化斑块(DC)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NC,(11.0±4.58)%vs.(7.6±3.94)%,P<0.01;DC,(5.6+3.54)%vs.(2.9±1.62)%,P<0.01];糖尿病组薄纤维帽斑块(VHD-TCFA)、纤维钙化斑块(VHD-FCA)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VHD-TCFA,74%vs.41%,P<0.01;VHD-FCA,74%vs.41%,P<0.01);同时糖尿病组的VHD-FCA和VHD-TCFA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54%Vs.16%,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以脂质核心和DC为主,同时VHD-TCFA和VHD-FCA的发生率较高,糖尿病患者靶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于心亚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6-318,共3页
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VH-IVUS)是一种比较新的血管内超声后处理技术,可以实时重建斑块分类的组织图像,对斑块进行更准确的分辨,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 VH-IVUS 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成像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再通冠状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征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陈少伯 赵季红 +2 位作者 梁国庆 姜铁民 李玉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6-99,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自发性再通与无再通冠状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征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表达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揭示王i王块物理性状和炎症反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的作用。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行直接介入... 目的:对比分析自发性再通与无再通冠状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征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表达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揭示王i王块物理性状和炎症反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的作用。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行直接介入治疗的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经TIMI血流分级为2~3级的患者共30例(自发性再通组,sR组)。另选30例TIMI血流0~1级,一般临床情况与sR组匹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无再通组,NSR组)。记录所有入选对象的一般临床指标。ZEEK导管抽吸梗死相关动脉血,并留取抽吸组织,ELISA法测定PAPP.A浓度,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抽吸组织PAPP.AmRNA表达水平。血管内超声分析梗死相关动脉的虚拟组织学影像。结果:两组一般临床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SR组冠脉PAPP—A浓度明显低于NSR组[(0.56±0.17)ng/mL vs(0.82±0.26)ng/mL,P〈0.01]。两组PAPP.AmRNA表达水平分析.SR组PAPP—AmRNA表达低于NSR组(P〈0.05)。sR组与NSR组相比,NSR组斑块脂质成份及坏死组织较多,钙化成份少,NC/DC比值较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FF、Nc和NC/DC与PAPPA有统计学相关(P〈0.05)。结论:斑块物理性状和炎症反应是影响自发性再通的重要原因,自发性再通冠状动脉PAPP—A表达水平低,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自发性再通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腔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死相关动脉粥样斑块的虚拟组织学特点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少伯 姜铁民 +2 位作者 梁国庆 赵季红 李玉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粥样斑块和稳定性心绞痛症状相关病变的虚拟组织学特点,研究虚拟组织学特点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关系,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炎症机制。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入住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急性ST...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粥样斑块和稳定性心绞痛症状相关病变的虚拟组织学特点,研究虚拟组织学特点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关系,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炎症机制。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入住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并行直接介入治疗患者70例,随机选取同期介入治疗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0例为对照。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之后,导入ZEEK抽吸导管至症状相关病变,抽取冠状动脉血,集中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然后按标准方法对症状相关动脉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保存普通灰阶图像和虚拟组织学超声数据。分析斑块的虚拟组织学特点及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特点不同,急性心肌梗死组纤维脂质成份和坏死组织明显增多,钙化成份少。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坏死组织/钙化组织面积比值分别为(3.62±1.46)和(7.18±2.5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斑块的虚拟组织学参数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有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粥样斑块的虚拟组织学特点为坏死成份多,坏死/钙化面积比值大,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有很好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容积参数的关系及其预测斑块性质的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伊鑫 刘灿章 +3 位作者 王聪 刘强 高腾 闫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5-229,共5页
目的观察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容积参数的关系及其预测斑块性质的价值。方法收集66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VH-IVUS检查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通过分析其VH-IVUS检... 目的观察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容积参数的关系及其预测斑块性质的价值。方法收集66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VH-IVUS检查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通过分析其VH-IVUS检查结果获得斑块容积兴趣段的容积参数,包括坏死核心(NC)容积百分比、钙化组织(DC)容积百分比、纤维组织(FI)容积百分比、纤维脂肪组织(FF)容积百分比及斑块体积,并评价斑块是否为炎性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CFA)。依据FT3水平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FT3组及低FT3组,比较组间斑块容积兴趣段容积参数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FT3预测TCFA的效能。结果全部患者血清FT3为2.94~6.40 mmol/L,中位数4.55 mmol/L。低、高FT3组各33例,各有11例、5例存在TCFA斑块。低FT3组FI容积百分比低于高FT3组(P<0.05),其余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FT3组TCFA斑块占比高于高FT3组(P<0.01)。ROC曲线显示,FT3水平预测TCFA的曲线下面积为0.709,临界值取4.585 mmol/L时,其诊断敏感度75.00%,特异度73.30%。结论FT3水平与斑块中FI成分占比相关,并有助于预测TCFA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腔内超声检查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少伯 赵季红 +2 位作者 梁国庆 姜铁民 李玉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IVUS-VH)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率40%~70%的96例患者,先后进行IVUS-VH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以FFR<0.75者作为FFR异常组(n=29),FFR≥0.75...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IVUS-VH)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率40%~70%的96例患者,先后进行IVUS-VH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以FFR<0.75者作为FFR异常组(n=29),FFR≥0.75者作为FFR正常组(n=67),分析两组IVUS-VH参数和FFR的相关性。结果 FFR正常组与FFR异常组病变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4.26±1.87)mm2及(3.45±1.3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坏死组织面积/钙化性斑块面积(NC/DC)分别为2.23±1.82与3.54±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小管腔面积与FFR呈正相关(r=0.47,P<0.05),NC/DC与FFR呈负相关(r=-0.63,P<0.05),以最小管腔面积<4.0mm2结合NC/DC>3.0作为截点,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85%。结论应用IVUS-VH、以冠状动脉最小管腔面积<4.0mm2结合NC/DC>3.0为标准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超声检查 虚拟组织学 冠状动脉狭窄 血流储备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梗死相关血管病变斑块组织成分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韩雅君 王海峰 +4 位作者 赵平 王燕芳 朱慧 张园 刘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病变(罪犯病变)斑块组织成分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55例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55支罪犯血管)同时进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IVUS-VH)检查,根据诊断不同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 目的: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病变(罪犯病变)斑块组织成分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55例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55支罪犯血管)同时进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IVUS-VH)检查,根据诊断不同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15例。分析最小管腔面积处和病变最大坏死核处的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IVUS-VH分析坏死核面积百分比(NC%)、致密钙化面积百分比(DC%)、纤维脂肪组织面积百分比(FF%)、纤维组织面积百分比(FI%),计算重构指数。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AMI组和UAP组最小管腔面积处的NC%分别为(27.90±9.72)%和(19.41±11.53)%(t=-2.533,P=0.014);最大坏死核处的NC%分别为(39.09±8.82)%和(31.99±12.35)%(t=-2.032,P=0.04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MI组和UAP组的MMP-9水平分别为(14.63±2.71)μg/L和(12.65±2.72)μg/L(t=-2.411,P=0.019);ox-LDL水平分别为(196.21±25.89)μg/L和(159.57±33.39)μg/L(t=-3.832,P=0.001);hs-CRP水平分别为(1.57±1.93)mg/L和(0.31±0.33)mg/L(t=-2.514,P=0.0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组织成分与MMP-9、ox-LDL、hs-CRP水平不相关。罪犯病变最大坏死核处和最小管腔面积处的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5.25±2.15)mm^2和(3.45±1.07)mm^2(t=-6.348,P=0.001);NC%分别为(33.93±11.85)%和(21.73±11.62)%(t=-8.752,P=0.00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ACS患者中,AMI患者较UAP患者的罪犯病变坏死核组织成分面积大,血清MMP-9、ox-LDL和hs-CRP水平高。(2)在同一罪犯病变中最小管腔面积处并不具有最大坏死核组织。(3)血清MMP-9、ox-LDL和hsCRP水平与斑块组织成分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虚拟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优化临界病变易损斑块诊治的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冯瑞 雷家俨 黄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目的通过对比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测量结果,评价IVUS能否优化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QCA和IVUS对19名冠脉... 目的通过对比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测量结果,评价IVUS能否优化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QCA和IVUS对19名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处的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面积狭窄率(area stenosis,%AS)及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等参数进行分析。应用IVUS及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MAP-IVUS)分析软件观察斑块类型、性质及组成成分,并对IVUS提示狭窄程度≥70%的冠脉病变行支架植入术。结果QCA与IVUS显示的MLD、%DS及%AS值分别为(1.75±0.39)mm vs(2.07±0.40)mm;(35.04±13.60)%vs(46.37±8.02)%;(52.91±15.96)%vs(62.61±11.5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CA检出合并心肌桥患者7例(36.8%),IVUS检出10例(52.6%)。采用IVUS对19例病变进行分析,其中软斑63.2%,硬斑15.8%,钙化斑块10.5%,混合斑块10.5%;偏心性斑块84.2%,向心性斑块15.8%;正性重构57.9%,无重构15.8%,负性重构26.3%。采用iMAP-IVUS对19例病变的成分进行测定,共发现TCFA14例。初步预测正性重构可能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结论IVUS可提高冠脉临界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发现易损斑块,对高危患者进行及早干预治疗,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临界病变 易损斑块 正性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价值 被引量:11
15
作者 牛原源 李新华 +4 位作者 赵晓燕 武丽娜 吴世陶 吴斐 李文龙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目的:评价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不良事件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35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行冠脉造影(QCA)检查和IVUS-VH分析,同时行血浆LP-PLA2水平测定。... 目的:评价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不良事件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35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行冠脉造影(QCA)检查和IVUS-VH分析,同时行血浆LP-PLA2水平测定。结果:ACS组斑块坏死核心、钙化成分比例较SA组高(t=5.655,10.974,P<0.001)。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以正性重构为主,SA组以负性重构为主(χ2=40.555,P<0.001)。ACS组患者血浆LP-PLA2水平较SA组显著升高(t=2.934,P=0.004)。ACS和SA组患者随着Gensini积分增加,血浆LP-PLA2水平均逐渐增高(F=4.227,3.783,P<0.05)。ACS患者斑块中坏死核心比例与血浆LP-PLA2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39,P=0.003)。结论:血浆LP-PLA2水平可用以评价斑块性质及冠脉狭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崔燕 史永锋 +5 位作者 郭子源 刘斌 王金鹏 赵雷 王珺楠 朴金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46-752,共7页
目的:收集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检测发生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的影像学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ISR的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干预策略。方法:将50例ISR患者随机分为ISR≤50%组(药物组)14例和ISR>50%组36例(根据患者意... 目的:收集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检测发生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的影像学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ISR的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干预策略。方法:将50例ISR患者随机分为ISR≤50%组(药物组)14例和ISR>50%组36例(根据患者意愿及经济情况分为药物球囊治疗组16例和支架治疗组20例)。应用IVUS虚拟组织学技术,比较各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后斑块面积、病变位置、组织构成和血栓等影响预后的因素,并随访6个月后的数据变化。结果:IVUS检测,与术前比较,行介入干预治疗的ISR患者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均明显减少(P<0.05),但药物球囊治疗组患者斑块缩减程度小于支架治疗组(P<0.05),纤维组织成分无明显变化(P>0.05),钙化组织所占比例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变狭窄程度高且纤维成分多,斑块成分不均一且分布弥漫伴迂曲钙化的患者ISR发生率均较高。ISR发生与斑块壁厚薄、脂质成分含量、斑块不稳定程度和坏死组织多少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药物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a)水平与VH-IVUS检测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宜春 徐岩 辜和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5-119,I0003,共6页
目的:利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评价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成分与脂蛋白(a)[Lp(a)]的关系,探讨Lp(a)在斑块易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4例胸痛患者,依据患者症状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 目的:利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评价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成分与脂蛋白(a)[Lp(a)]的关系,探讨Lp(a)在斑块易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4例胸痛患者,依据患者症状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NSTEACS)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1例及对照组(CAG显示管腔未见异常者)15例。测定患者血清生化指标,采用VH-IVUS检查NSTEACS和SAP组患者病变斑块,分析斑块成分与Lp(a)关联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STEACS组和SAP组患者Lp(a)、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NSTEACS组患者血清Lp(a)、hs-CRP和LDL水平高于SAP组(P<0.05)。与SAP组比较,NSTEACS组患者病变斑块含坏死组织(NC)、纤维脂质(FF)成分百分比和易损斑块(TCFA)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Lp(a)与斑块中含NC、FF成分百分比及TCFA发生率和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411、0.312、0.318和0.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ACS患者斑块不稳定随Lp(a)升高而增加。Lp(a)是反映易损斑块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虚拟组织学 血管内超声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特点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惠波 于忠祥 +3 位作者 许文亮 王旭 邵一兵 康维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99-601,共3页
目的:对心绞痛患者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研究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特点,探讨其重构(或称重塑)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IVUS-VH研究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18例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的分叉... 目的:对心绞痛患者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研究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特点,探讨其重构(或称重塑)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IVUS-VH研究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18例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的分叉处病变,测得分叉处病变(目标病变)及其近端参考段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计算斑块面积和重塑指数。结果:稳定性心绞痛组的病变处斑块面积、外弹力膜面积、斑块负荷及重塑指数分别小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叉处病变与相对的血管收缩(收缩性重构)有关,而不稳定性心绞痛与相对的血管扩张(扩张性重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处病变 心绞痛 重构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块成份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罗江宾 王天松 方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IVUS—VH)量化评价斑块成份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300例具有择期PCI指征的非糖尿病患者。在支架置人术前,对所有罪犯病变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并应用...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IVUS—VH)量化评价斑块成份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300例具有择期PCI指征的非糖尿病患者。在支架置人术前,对所有罪犯病变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并应用虚拟组织学软件分析斑块成份;随访1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以支架内及支架近、远端5mm血管狭窄≥50%为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无再狭窄组和再狭窄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和斑块成份。结果:两组间斑块成份比较,再狭窄组坏死组织比例较高【(14.7±6.9)%VS(22.9±10.2)%,P〈0.05】;无再狭窄组钙化组织比例较高[(17.6±8.5)%VS(10.2±6.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高敏C反应蛋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元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比值比=1.24,95%可信区间:1.05~1.81,P=0.027)和坏死核心成份比例(比值比=1.18,95%可信区间:1.05—1.66,P=0.041)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罪犯病变中,坏死核心成份越大,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越高。炎症是引起再狭窄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再狭窄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