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7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gp64的克隆及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钱荷英 徐安英 +3 位作者 张月华 孙平江 高坤 郭锡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6-82,共7页
Gp64是杆状病毒CRV(Cell-released virus)的主要嚢膜蛋白,在CRV借吸附和内吞作用侵入细胞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能促进CRV嚢膜与胞饮体膜之间的融合从而促进杆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本试验克隆了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hilosamia cynthia... Gp64是杆状病毒CRV(Cell-released virus)的主要嚢膜蛋白,在CRV借吸附和内吞作用侵入细胞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能促进CRV嚢膜与胞饮体膜之间的融合从而促进杆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本试验克隆了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PcrNPV)的gp64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ORF全长1 530bp,编码509个氨基酸残基,其相应的GP64蛋白质分子量为58.46kD,等电点为5.59;同源性分析表明,PcrNPV的GP64蛋白与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pNPV)的GP64同源性高达99%,而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ydrosis virus,BmNPV)的GP64仅为76%;荧光定量分析表明,PcrNPV的gp64基因在不同蓖麻蚕品种的中肠、血液及其脂肪体中均有相同的增殖趋势,但在不同品种的各组织中的增殖量不同,增殖量多的品种与感染试验中相对易感的品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GP64 基因克隆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解旋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陈言 张月华 +4 位作者 李兵 朱姗颖 徐安英 王文兵 沈卫德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71,共7页
为了解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和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NPV,PcrNPV)在感染性及基因水平上的差别,克隆了PcrNPV解旋酶基因helicase,对该基因进行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为了解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和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NPV,PcrNPV)在感染性及基因水平上的差别,克隆了PcrNPV解旋酶基因helicase,对该基因进行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感染性试验表明,ApNPV对柞蚕和蓖麻蚕的感染率分别为78%和57%;而PcrNPV对蓖麻蚕的感染率为79%,但几乎不感染柞蚕。对PcrNPVhelicase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基因长度为3 639 bp,编码1 212个氨基酸(登录号:EU143371)。基因的同源性分析表明,PcrNPVhelicase与ApNPVhelicase的同源性最高,达98.6%,与苜蓿银纹夜蛾NPV(Autographa califorlicaNPV,AcNPV)helicase和家蚕NPV(BombyxmoriNPV,BmNPV)helicase的同源性最低,分别为58%和58.8%。PcrNPV和ApNPV的helicase基因7个保守功能域上的氨基酸序列均相同,仅在靠近DNA结合区螺旋-转角-螺旋结构处的第974位上有1个氨基酸不同,推测该位点可能与宿主域范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柞蚕型多病毒 解旋酶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
3
作者 石生林 张莹 +4 位作者 王国宝 王勇 刘彦群 杨瑞生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7-83,共7页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hcy NPV)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pe NPV)的变种,不能感染柞蚕。通过病毒基因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密码子偏好参数的计算及ENc-plot分析、中性绘图分析、对应分析等,比较Phc...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hcy NPV)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pe NPV)的变种,不能感染柞蚕。通过病毒基因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密码子偏好参数的计算及ENc-plot分析、中性绘图分析、对应分析等,比较Phcy NPV和Anpe NPV的密码子使用模式。Phcy NPV、Anpe NPV分别只有1个和4个ORF的密码子偏好性较强。与Anpe NPV比较,Phcy NPV少数ORF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量和密码子偏好参数变化较大,但2种病毒ORF组间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和密码子偏好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135、P=0.189、P=0.192、P=0.200)。2种病毒ORF组间,由同义密码子编码的18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使用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鉴定的17种偏好性密码子也均相同。GC碱基组成是影响2种病毒ORF组密码子使用模式的主要因素,而自然选择对GC碱基组成的影响大于突变压力,但2种病毒间自然选择的影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770)。Phcy NPV在适应新宿主蓖麻蚕的进化过程中密码子使用模式变化较小,尚不能通过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解释杆状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的交叉感染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柞蚕型多病毒 密码子偏好性 密码子使用模式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6.9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费建明 李兵 沈卫德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0-613,共4页
基于丰富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nucleopolyhedrovirus,PcrNPV)分子信息的目的,对PcrNPV DNA部分片段进行了测序分析,获得1个DNA结合蛋白基因p6.9的完整序列。该基因的读码框由24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79个氨基酸... 基于丰富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nucleopolyhedrovirus,PcrNPV)分子信息的目的,对PcrNPV DNA部分片段进行了测序分析,获得1个DNA结合蛋白基因p6.9的完整序列。该基因的读码框由24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79个氨基酸,分子质量约为9.8 kD,转录起始位点ATG侧翼序列符合Kozak规则,其上游34bp处具有晚期基因转录的保守起始序列taag,表明该基因为晚期表达基因。将PcrNPV与12种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P6.9蛋白氨基酸序列作同源性比较的结果显示:PcrNPV P6.9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家蚕(Bombyx mori)NPV P6.9的同源性为59%,与柞蚕(Antheraea pernyi)NPV的同源性为100%,表明PcrNPV与ApNPV的亲缘关系很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p6.9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敏 徐旭士 +1 位作者 王晓芳 黄可威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15-218,共4页
报道了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Philosamiacynthiaricin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的超微结构的观察方法及观察结果 ,并对该病毒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描述。病毒多角体为 12面体和多面体结构 ,大小不一 ,平均直径为 2 4μm ;多角体碱解后... 报道了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Philosamiacynthiaricin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的超微结构的观察方法及观察结果 ,并对该病毒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描述。病毒多角体为 12面体和多面体结构 ,大小不一 ,平均直径为 2 4μm ;多角体碱解后释放出杆状的病毒束 ,大小为 32 0~ 4 17nm× 83~ 2 2 7nm ,核衣壳大小比较均一 ,约为 32 0nm× 83nm。通过多角体超薄切片的横切面观察 ,囊膜内包被的核衣壳数变动于 1~ 10之间 ,只包被 1个核衣壳的数目最多 ,约占总数的 80 4 % ,病毒束在排列图式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蚕 多角病毒 电镜观察 包涵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miRNAs生物信息学预测
6
作者 钱荷英 李刚 +2 位作者 何庆玲 罗旭芳 徐安英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3-61,共9页
首先在Gen Bank中下载蓖麻蚕核型多角体(Phcy NPV)全基因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表明,Phcy NPV基因组中有142条miRNA成熟体分子;再用miRanda、RNAhybird 2个软件预测miRNAs对病毒自身的靶基因,提取有共同交集的33条miRNA。用Ph... 首先在Gen Bank中下载蓖麻蚕核型多角体(Phcy NPV)全基因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表明,Phcy NPV基因组中有142条miRNA成熟体分子;再用miRanda、RNAhybird 2个软件预测miRNAs对病毒自身的靶基因,提取有共同交集的33条miRNA。用Phcy NPV感染蓖麻蚕,取感病蓖麻蚕的脂肪体组织,提取总RNA;用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简称RT-PCR)验证有共同交集的33条miRNA,确定其中6条为miRNA成熟体序列,分别是Phcy-miR-996_5p、Phcy-miR-696-5P、Phcy-miR-664_3p、Phcy-miR-30_5p、Phcy-miR-217_5p、Phcy-miR-1483_3p。这6条可能的miRNA对应的靶基因涉及病毒的融合蛋白、多角体蛋白等结构蛋白,以及一些蛋白激酶包括激活解旋酶表达的极早期基因等,推测其潜在的靶基因参与病毒复制及侵染的重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蚕 型多病毒 MIRNA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的因素研究
7
作者 袁冬菊 颜果 +2 位作者 张敏 赵正萍 唐卫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探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SpltNPV室内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方法。本文利用活体增殖法,研究不同的接种虫龄-病毒浓度组合、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饲养密度对SpltNPV增殖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的SpltNPV活... 探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SpltNPV室内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方法。本文利用活体增殖法,研究不同的接种虫龄-病毒浓度组合、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饲养密度对SpltNPV增殖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的SpltNPV活体增殖条件。结果表明:(1)相同接种浓度条件下,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再下降;相同幼虫龄期条件下,随着接种浓度增加,除2龄幼虫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再下降外,3~5龄幼虫SpltNPV增殖量均是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幼虫龄期为4龄、接种浓度为1.0×10^(7)PIB·mL^(-1)时,单头和群体接种的SpltNPV增殖量均最大,分别为2.147×10^(10)、1.925×10^(10)PIB·头^(-1)。(2)随着接种温度的提高,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后下降;SpltNPV最佳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为4龄幼虫、接种温度为22℃,该组合下SpltNPV增殖量最高,达1.864×10^(10)PIB·头^(-1)。(3)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SpltNPV增殖量呈现下降趋势;斜纹夜蛾饲养密度为100头·箱^(-1)时,SpltNPV平均增殖量最高,达1.372×10^(10)PIB·头^(-1)。综上可知,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幼虫龄期为4龄,接种浓度为1.0×10^(7) PIB·mL^(-1),接种温度为22℃,饲养密度为100头·箱^(-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型多病毒 病毒增殖 虫龄 饲毒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地老虎应答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的转录组响应
8
作者 曾维爱 周世民 +2 位作者 翟争光 蔡海林 王玉生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2期40-42,共3页
小地老虎是危害我国农作物的主要地下害虫。比较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小地老虎的致病力差异,并利用转录组学比较了感染2种病毒后其幼虫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致病力显著高... 小地老虎是危害我国农作物的主要地下害虫。比较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小地老虎的致病力差异,并利用转录组学比较了感染2种病毒后其幼虫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致病力显著高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在1×10^(5)~1×10^(8) OBs/mL浓度时幼虫死亡率均超过90%,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1×10^(7)、1×10^(8) OBs/mL浓度时才能导致幼虫的大量死亡。转录组分析表明,病毒侵染导致幼虫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的变化也存在差异,感染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共发现4 691个差异表达基因,而感染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仅发现1 626个。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后主要导致幼虫体内脂质代谢通路发生显著变化;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后主要涉及跨膜转运、膜结构、氨基酸代谢和药物降解等。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核型多角体病毒高效防治小地老虎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地老虎 型多病毒 转录组学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蓖麻蚕蛹精巢组织细胞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分析
9
作者 王文兵 倪爱民 +3 位作者 李兵 张月华 徐安英 沈卫德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4-358,共5页
为开展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宿主互作关系的研究,建立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细胞体外扩增体系,分析其对不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差异。采用剪切分离后的蓖麻蚕蛹精巢组织材料,将分散的细胞在TNM-FH培养基中经数月换液培养后... 为开展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宿主互作关系的研究,建立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细胞体外扩增体系,分析其对不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差异。采用剪切分离后的蓖麻蚕蛹精巢组织材料,将分散的细胞在TNM-FH培养基中经数月换液培养后,获得了扩增的蓖麻蚕蛹精巢细胞系(BMC1)。BMC1的倍增时间约为65h。病毒的感染性实验表明:BMC1细胞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比较敏感,在感染的细胞中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多角体;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可以在BMC1细胞中表达,但难以观察到多角体形成和细胞的病变,提示BMC1可以作为BmNPV的稳定化表达受体;而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crNPV)单独感染BMC1细胞时,无明显病变,只有在与AcNPV混合感染时可观察到PcrNPV多角体形成。BMC1细胞对不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具有差异,不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性差异的机制有待深入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蚕 细胞系 精巢 型多病毒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新分离物的室内毒力测定与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健 陈俊晖 +6 位作者 关丽梅 况文东 李江怀 王金昌 占智高 陈俊 靳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41,62,共17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专一性感染草地贪夜蛾的病原。本研究于江西省南昌市玉米田分离得到一株多粒包埋型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分离物,命名为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专一性感染草地贪夜蛾的病原。本研究于江西省南昌市玉米田分离得到一株多粒包埋型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分离物,命名为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江西分离物(SfMNPV_JX),其对本地草地贪夜蛾幼虫毒力高,LC 50达到1.634×105 PIB/mL。全基因组测序表明,SfMNPV_JX基因组全长134241 bp,共包含140个ORF,系统发育分析显示,SfMNPV_JX属于α-杆状病毒GroupⅡ,是SfMNPV的一个分离物,与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哥伦比亚分离物(SfMNPV_Colombian)最为近似,序列相似性为97.85%。上述研究结果为研发绿色高效的草地贪夜蛾生物杀虫剂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型多病毒 基因组测序 室内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ub1的稳定性及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威汛 江雅琴 +2 位作者 周梦诗 陈杰 袁静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6-961,共6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害虫,严重威胁粮食安全。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ub1 (S. frugiperd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Hub1,SpfrNPV Hub1)是首个专一性针对草地贪夜蛾的病毒杀虫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害虫,严重威胁粮食安全。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ub1 (S. frugiperd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Hub1,SpfrNPV Hub1)是首个专一性针对草地贪夜蛾的病毒杀虫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药膜法评价不同温度、pH值、光照条件等处理对SpfrNPV Hub1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开展了20亿病毒包涵体(polyhedral inclusion body,PIB)/mL SpfrNPV Hub1悬浮剂防治草地贪夜蛾田间药效试验。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SpfrNPV Hub1在pH 4和pH 7,4℃及25℃条件下稳定,在pH9条件下较不稳定,在54℃高温及4000 lx强光照射条件下不稳定。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0亿PIB/mL SpfrNPV Hub1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制剂用量为1500~1875mL/hm^(2)时,药后7 d和14 d的防效分别达81.18%~82.57%和81.23%~83.06%,持效期长。本研究明确了不同温度、pH值、光照条件对SpfrNPV Hub1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为指导应用SpfrNPV Hub1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型多病毒 理化因子 病毒活性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形态特征及分子检测技术建立
12
作者 王少博 谢丹洁 +4 位作者 张泽辉 刘云朋 孔德治 王青华 曲良建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1期59-65,共7页
【目的】落叶松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Erannis ankeraria nucleopolyhedrovirus,EranNPV)是有效调控落叶松尺蛾种群数量和质量的重要生物因子,明确EranNPV超微形态学结构,研究并建立其精准灵敏的分子(PCR)快速检测技术,有助于深入探究该... 【目的】落叶松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Erannis ankeraria nucleopolyhedrovirus,EranNPV)是有效调控落叶松尺蛾种群数量和质量的重要生物因子,明确EranNPV超微形态学结构,研究并建立其精准灵敏的分子(PCR)快速检测技术,有助于深入探究该病毒的传播机制和林间流行规律,从而为利用该病毒持续控制落叶松尺蛾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EranNPV多角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根据EranNPV的ac54基因设计用于PCR检测的特异性引物EaV,通过多种昆虫病毒的PCR扩增结果验证引物特异性,测试该PCR检测技术体系对EranNPV基因组DNA和病毒悬浮液的灵敏性。【结果】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该病毒多角体多为表面光滑的不规则多面体,少数多角体表面散布孔洞凹陷,平均直径为1.43±0.20μm,多角体内的病毒粒子呈单束分布,平均长度为219.14±17.50 nm;以EaV为引物,只有EranNPV能够扩增到目的条带,利用EaV为引物建立的PCR检测技术对EranNPV基因组DNA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0 fg/mL,对EranNPV悬浮液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102 OBs/mL。【结论】EranNPV为典型的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利用EaV引物建立的PCR检测技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有望进一步应用于EranNPV的林间传播和流行病学研究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尺蛾 型多病毒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PCR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三株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殖特性及其多角体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朱江 沈颂东 +4 位作者 王文兵 朱玉芳 池田素子 胡兆丽 盛晔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3-550,共8页
利用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培养细胞 ,对近年来在日本本州、九州和四国等地发现并筛选出的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强烈杀虫活性的 3株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SpltMNPV) (K 3、G1 2和G10 3)进行了生物学活性和分子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 利用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培养细胞 ,对近年来在日本本州、九州和四国等地发现并筛选出的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强烈杀虫活性的 3株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SpltMNPV) (K 3、G1 2和G10 3)进行了生物学活性和分子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克隆了多角体蛋白基因 ,并进行了序列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1)SpltMNPV日本分离株K 3、G1 2和G10 3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性酶切图谱 ,分别属于 3种基因型 (A型、B型和C型 ) ;(2 ) 3个分离株的芽生型病毒 (buddedvirus)产生能力和多角体产生能力有差异 ,免疫印迹分析表明 ,多角体蛋白的分子量也不同 ;(3)日本株SpltMNPV核型多角体蛋白结构基因由 74 7个核苷酸编码序列 (编码 2 4 9个氨基酸 )组成 ,其序列与中国株SpltMNPV的同源性为 98 9% ,与其他 6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有较高的同源性 (6 1 7%~ 74 2 % ) ,但其 5′端侧翼序列 (nt_1~_10 0 )与AcMNPV和BmNPV相比差异显著 ,在对该基因表达调控起决定性作用的 8个高度保守核苷酸序列中 (nt_4 4~_5 1)有 2处发生自然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型多病毒 多角蛋白 基因 序列分析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蚕品种“华康2号”的育成 被引量:67
14
作者 徐安英 林昌麒 +4 位作者 钱荷英 孙平江 张月华 刘明珠 李龙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5-282,共8页
以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侵染具有较强耐受力,且综合经济性状优良为家蚕新品种选育目标,选择我国蚕区推广量较大的家蚕品种秋丰和白玉作为受体,用BmNPV耐受性基因载体品种N作供体,采用杂交技术将耐病基因导入受体品种,再用受体品... 以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侵染具有较强耐受力,且综合经济性状优良为家蚕新品种选育目标,选择我国蚕区推广量较大的家蚕品种秋丰和白玉作为受体,用BmNPV耐受性基因载体品种N作供体,采用杂交技术将耐病基因导入受体品种,再用受体品种秋丰和白玉分别作回交亲本连续进行4次回交,纯合固定耐病基因,通过系统选育提高、稳定回交后代的综合经济性状,育成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具有较强耐受性的新品种秋丰N×白玉N(定名为华康2号)。BmNPV对新品种的LC50为2.033×109个/mL,是原系统秋丰×白玉LC50值的12 115倍,新品种的耐病力显著增强。新品种的发育经过及丝质、茧质等主要经济性状与原系统相仿,万头收茧量、万头产丝量分别提高5.5%和9.6%,解舒丝长增加60 m,洁净提高1.1分,达到实用化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品种 华康2号 家蚕型多病毒 耐病性 经济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传播途径及对寄主的持续作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段彦丽 曲良建 +4 位作者 王玉珠 张永安 陶万强 关玲 杨忠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3-86,共4页
用不同浓度的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亚致死剂量感染美国白蛾4龄和5龄幼虫,并分别收集不同处理的残余带毒试虫进行室内传代饲养。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昆虫不仅具有直接致死作用,而且对蛹重和雌虫产卵量均有明显影响,尤其是对亲代、子一... 用不同浓度的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亚致死剂量感染美国白蛾4龄和5龄幼虫,并分别收集不同处理的残余带毒试虫进行室内传代饲养。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昆虫不仅具有直接致死作用,而且对蛹重和雌虫产卵量均有明显影响,尤其是对亲代、子一代和子二代寄主昆虫。对病毒传播途径的研究证实HcNPV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到寄主种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作用 美国白蛾型多病毒 传播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石生林 王学英 +2 位作者 刘限 韩艳君 李群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2-74,共3页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perny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简称ApNPV) ,属杆状病毒科包含体杆状病毒亚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 ,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病原。该成熟病毒包含体的断面分三层结构 :最外层是致密层 ,次外层是多角体蛋白层 ...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perny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简称ApNPV) ,属杆状病毒科包含体杆状病毒亚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 ,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病原。该成熟病毒包含体的断面分三层结构 :最外层是致密层 ,次外层是多角体蛋白层 ,内部是病毒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核酸为DNA ,经限制性内切酶PstⅠ,HindⅢ,BamHⅠ,XhoⅠ,SalⅠ,EcoRⅠ和EcoRⅠ +BamHⅠ酶解后 ,电泳分别形成31,25,6,15,24,5,7条谱带。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通过食下和体壁创伤途径感染柞蚕幼虫 ,不同病毒株对柞蚕的致病性存在着差异。柞蚕幼虫消化液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溶解、灭活作用 ;柞蚕幼虫中肠围食膜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灭活作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在自然条件下有自然裂解现象 ,游离的病毒粒子在自然条件下很快失活。目前已建立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表达系统 ,并在分别在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型多病毒 型多 结构 感染途径 自然裂解现象 表达系统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毛虫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厉晓腊 金轶伟 +2 位作者 柴一秋 陈官菊 刘又高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5-269,共5页
研究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EpNPV)的室内外增殖、分离粗提,以及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室内毒力测定、田间防治效果和病毒电镜检测。采用室内... 研究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EpNPV)的室内外增殖、分离粗提,以及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室内毒力测定、田间防治效果和病毒电镜检测。采用室内离体茶树嫩枝水培,10^6 PIB/ml EpNPV喷雾接种2~3龄茶毛虫,或大田直接喷雾处理2-3龄茶毛虫,在罹病幼虫液化前及时收集虫尸,完成病毒增殖。10^6 PIB/ml、10^7 PIB/ml、10^8 PIB/ml EpNPV室内处理第12天致病率分别为43.60%、76.13%和64.68%;第14天致病率分别为59.17%、95.71%和95.70%。大田试验10^7 PIB/ml喷雾处理第15天防治效果达78.11%。经透射电镜观察田间防治大量感病茶毛虫虫尸,证实为EpNPV致病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 型多病毒(EpNPV) 致病性 增殖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RNA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复制增殖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11
18
作者 夏定国 张国政 +5 位作者 王文兵 赵巧玲 沈兴家 唐顺明 张业顺 韦亚东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6-210,共5页
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复制必需的极早期基因ie-1和细胞释放型病毒CRV入侵关键基因gp64为靶序列,分别人工设计并体外转录出dsRNA I1(438 bp)和dsRNA G1(337 bp),用家蚕培养细胞BmN研究目标dsRNA对BmNPV复制、增殖的抑制效果。结... 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复制必需的极早期基因ie-1和细胞释放型病毒CRV入侵关键基因gp64为靶序列,分别人工设计并体外转录出dsRNA I1(438 bp)和dsRNA G1(337 bp),用家蚕培养细胞BmN研究目标dsRNA对BmNPV复制、增殖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dsRNA I1能有效地抑制BmNPV在BmN细胞中的增殖,最大抑制效果使培养液中的病毒滴度(TC ID50)比对照降低了104.30倍;dsRNA G1能显著地抑制新形成的病毒粒子的细胞侵染能力,最高可使培养液中的病毒滴度降低103.1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链RNA RNA干扰 家蚕型多病毒 复制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检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其宿主体内的增殖动态 被引量:15
19
作者 姚勤 高路 +1 位作者 陈克平 胡志刚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1-875,共5页
为了研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在其宿主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增殖动态,对敏感性家蚕品种306幼虫进行经口定量滴注病毒。在接种后9个时间点,对中肠、血淋巴和脂肪体进行取样。以BmNPVDNA聚... 为了研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在其宿主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增殖动态,对敏感性家蚕品种306幼虫进行经口定量滴注病毒。在接种后9个时间点,对中肠、血淋巴和脂肪体进行取样。以BmNPVDNA聚合酶基因(dnapol)指示病毒拷贝数,同时以家蚕细胞质肌动蛋白A3(actin A3)基因作为参比基因,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别检测各个时间点的中肠、血淋巴和脂肪体中病毒的拷贝数。结果表明经口感染2h,病毒进入中肠;12h,病毒已经到达血淋巴和脂肪体;再经过约12h的潜伏期,病毒在各组织中开始快速增殖,到84h各组织中病毒增殖达到平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型多病毒 DNA聚合酶基因 肌动蛋白基因 增殖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化学农药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匡石滋 张慧 +2 位作者 王晓容 吴洁芳 吕作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5-458,共4页
在温度(28±1)℃的实验室条件下,用化学农药毒死蜱和除尽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LNPV)混合感染4龄期的斜纹夜蛾幼虫.结果表明:终浓度为10%常用量的化学农药病毒悬液,7 d的毒力倍数为1 194.09和661.40;LT50缩短2.319~2.916 d;... 在温度(28±1)℃的实验室条件下,用化学农药毒死蜱和除尽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LNPV)混合感染4龄期的斜纹夜蛾幼虫.结果表明:终浓度为10%常用量的化学农药病毒悬液,7 d的毒力倍数为1 194.09和661.40;LT50缩短2.319~2.916 d;终浓度为5×106PIB/mL的SLNPV农药稀释液,5 d的毒力倍数为2.75和2,其理论值LT50分别缩短10.742 d和6.40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型多病毒 除尽 毒死蝉 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