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盖骨里的咆哮:贝克特《终局》之空间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士民 何树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5-109,共5页
贝克特依靠游戏、戏剧性、空间转换、外舞台、运动、光明/黑暗、独白等这些与舞台紧密联系的要素,实现了他整个戏剧的"内心转向"。这样,空间在贝克特的戏剧中被逐渐内化,同时成为内心和外舞台空间。对《终局》空间和外舞台的... 贝克特依靠游戏、戏剧性、空间转换、外舞台、运动、光明/黑暗、独白等这些与舞台紧密联系的要素,实现了他整个戏剧的"内心转向"。这样,空间在贝克特的戏剧中被逐渐内化,同时成为内心和外舞台空间。对《终局》空间和外舞台的分析表明,该剧聚焦双目失明、半身瘫痪的主人公的想象空间,戏剧化地表现了"头盖骨里的咆哮"。对贝克特而言,将内心空间视觉化就是在打开被西方父权制历史的主导语言压抑和抹除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缪尔·贝克特 《终局》 空间 外舞台 头盖骨 内心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件真理与文学批评:阿兰·巴迪欧读贝克特 被引量:1
2
作者 谭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3-200,共8页
阿兰·巴迪欧反对将贝克特视为表现虚无的荒诞派作家,他指出贝克特的创作中存在着从"唯我论"到"事件"思想转向,后期贝克特的作品表明,他致力于对"事件"的思考,并为此创作了"真理"的文本。... 阿兰·巴迪欧反对将贝克特视为表现虚无的荒诞派作家,他指出贝克特的创作中存在着从"唯我论"到"事件"思想转向,后期贝克特的作品表明,他致力于对"事件"的思考,并为此创作了"真理"的文本。巴迪欧以非美学思想为指导,试图以贝克特的方式阅读贝克特。他从文本的内在思想结构出发,提炼出适合于文本的批评概念,让文本的真理以概念的形式现身。他也成功揭示了一个等待事件,以文学创造的方式介入事件,并始终对事件充满希望的贝克特形象。巴迪欧的贝克特阅读对我们的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理论启发:文学批评不只是为了"解释"文本,更是为了捕获文本的"事件真理",来实现文学创作和批评话语的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兰·巴迪欧 萨缪尔·贝克特 事件真理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国际“贝学”研究与译介发展态势——与洛伊丝·欧维贝克的对话 被引量:1
3
作者 曹波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4-121,共8页
本文是曹波教授访学美国埃默里大学期间与该校研究生院教授、著名贝克特研究专家洛伊丝·欧维贝克的学术对话。两人首先论及当下贝学(萨缪尔·贝克特研究)的趋势,尤其是欧美的三种态势:从不同视角对贝克特出版作品的研究推陈出... 本文是曹波教授访学美国埃默里大学期间与该校研究生院教授、著名贝克特研究专家洛伊丝·欧维贝克的学术对话。两人首先论及当下贝学(萨缪尔·贝克特研究)的趋势,尤其是欧美的三种态势:从不同视角对贝克特出版作品的研究推陈出新;对贝克特戏剧艺术(导演、革新及域外变异)的整理研究持续不断;手稿、笔记、档案等原典的整理成果趋向电子化。对于新世纪工具书,两人从领域互补的角度评介了四种:《盛名之累》《格罗夫指南》《诗集》和《书信集》。谈及贝克特全球译介的新动向时,曹波评述了汉译的历程,重点论及"副文本"的学术史价值和"间接介入"对"学术型"文本翻译的意义。这场对话对中国贝学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也向西方学界展现了汉译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缪尔·贝克特 研究态势 工具书 汉译 副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