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玉米与不同豆科作物间作对氮素的竞争与恢复效应
被引量:
4
1
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3 位作者
陈亮之
李伟绮
曹素珍
谷科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0-650,共11页
【目的】竞争和恢复是间作群体优势的重要机理。本研究分析比较玉米与不同豆科作物间作共生期对氮的竞争,单独生长期氮吸收的恢复效应,以及氮竞争和恢复效应对间作模式氮吸收间作优势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2019年在甘肃省农...
【目的】竞争和恢复是间作群体优势的重要机理。本研究分析比较玉米与不同豆科作物间作共生期对氮的竞争,单独生长期氮吸收的恢复效应,以及氮竞争和恢复效应对间作模式氮吸收间作优势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201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试验站进行。共设置玉米/豌豆间作(maize/pea,M/P)、玉米/蚕豆间作(maize/faba bean,M/F)、玉米/大豆间作(maize/soybean,M/S)3个间作体系和单作豌豆(sole pea,SP)、单作蚕豆(sole faba bean,SF)、单作大豆(sole soybean,SS)、单作玉米(sole maize,SM)4个单作体系。测定豆科作物和玉米收获期作物的干物质量和氮浓度,计算间作体系作物的偏氮吸收当量比(partial nitrogen uptake equivalent ratio,pNER)和间作体系的氮吸收当量比(nitrogen uptake equivalent ratio,NER),玉米相对于豆科的氮竞争比率(competitive ratio of maize to legume,CR_(ml)),豆科作物收获后玉米的氮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结果】M/P、M/F和M/S的NER均大于1,两年平均分别为1.33、1.26和1.38。3个间作体系中,豆科作物的pNERl无显著差异,M/S中玉米的pNER_(m)显著高于M/P和M/F。间作豆科作物的氮浓度与其单作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氮吸收量显著低于单作。M/P、M/F和M/S体系中玉米植株的氮浓度无显著差异,而玉米氮吸收量分别相当于单作玉米的62.2%、51.0%和79.9%,M/S体系玉米氮吸收量较M/P和M/F分别提高了33.4%和62.6%。M/S体系CR_(ml)大于1,M/P和M/F的CR_(ml)值均小于1。各间作体系玉米恢复效应2019年高于2018年,但值均小于1。CR_(ml)与NER和pNER_(m)呈显著正相关,与pNERl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河西走廊灌区玉米/豌豆、玉米/蚕豆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的氮吸收当量比均大于1,相对单作具有氮吸收间作优势。玉米/豌豆、玉米/蚕豆和玉米/大豆体系共生期存在氮竞争,豌豆和蚕豆对氮的竞争强于玉米,大豆的氮竞争弱于玉米。豆科作物收获后,各体系玉米单独生长期无氮吸收恢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豆科作物间作
氮吸收当量比
氮
营养竞争比率
氮吸收恢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禾豆间距对间作豌豆“氮阻遏”减缓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
30
2
作者
赵财
柴强
+1 位作者
乔寅英
王建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69-1176,共8页
针对禾豆间作协同利用化学氮肥和豆科固氮潜力调控依据薄弱问题,以河西走廊区主导间作模式玉米/豌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禾豆间作间距为15 cm、30 cm和45 cm空间结构对间作豌豆氮阻遏减缓效应的影响,以期为禾豆间作种植模式优化...
针对禾豆间作协同利用化学氮肥和豆科固氮潜力调控依据薄弱问题,以河西走廊区主导间作模式玉米/豌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禾豆间作间距为15 cm、30 cm和45 cm空间结构对间作豌豆氮阻遏减缓效应的影响,以期为禾豆间作种植模式优化空间结构、减缓氮阻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2013和2014两年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豌豆有效根瘤个数和根瘤重均有显著提高,根瘤数提高幅度达0~500%,其中间距为30 cm时,豌豆的根瘤数和瘤重达最大。以根瘤数和根瘤重计算的氮阻遏消减效应(Ca)均为正值,施氮条件下,玉米与豌豆间距为30 cm处理的氮阻遏消减效应显著高于15 cm和45 cm间距处理,2013年和2014年以根瘤数计算的Ca值分别达78.70%和161.21%,说明间作相对于单作都具有减缓氮阻遏的作用。而在此期豌豆的营养竞争比率(CRpm)大于1,豌豆相对于玉米具有较强的种间竞争能力。禾豆间作可显著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以间距为30 cm的间作处理最高,2013年和2014年两年平均较间距为15 cm和45 cm空间结构的间作模式分别提高21.90%和21.88%。说明优化空间结构可有效增加间作豌豆的结瘤数和瘤重,增强氮阻遏减缓效应,调控禾豆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豌豆间作
空间结构
间作作物间距
氮阻遏
根瘤
氮素利用效率
营养竞争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混播种类和群体结构对豆禾牧草混播系统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
21
3
作者
朱亚琼
关正翾
+1 位作者
郑伟
王祥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4,共14页
为从物种多样性和空间结构方面阐明豆禾牧草混播系统高效生产机制,将混播种类(单播、2种牧草混播、4种牧草混播和6种牧草混播)、混播群体空间结构(行距+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影响因素,从豆科牧草固氮能力、转氮效率、氮素营养竞争、...
为从物种多样性和空间结构方面阐明豆禾牧草混播系统高效生产机制,将混播种类(单播、2种牧草混播、4种牧草混播和6种牧草混播)、混播群体空间结构(行距+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影响因素,从豆科牧草固氮能力、转氮效率、氮素营养竞争、种间相容性和生产性能分析和比较豆禾牧草在不同混播方式中氮素固定、转移和利用效率对混播系统生态功能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混播处理的牧草产量、N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播(P<0.05),生产性能显著提高;但生产性能未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提高,异行混播+30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2)固氮量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转氮量和转氮率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固氮率和贡献率变化不明显;异行混播+30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转氮量、转氮率和贡献率。3)营养竞争比率随混播种类的增加变化不明显,豆科牧草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和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异行混播+30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豆科牧草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和,但营养竞争比率较低。4)牧草产量与转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相对产量总和与氮素营养竞争比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混播种类对于豆禾牧草混播系统生产性能的提升作用有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物种组合可能更为关键;通过混播群体空间结构的优化可以使豆禾混播牧草根系氮素固定、转移、利用途径和效率得到提高,为混播系统生产性能的提升提供了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种类
行距
同行混播
异行混播
氮素利用效率
营养竞争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玉米与不同豆科作物间作对氮素的竞争与恢复效应
被引量:
4
1
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陈亮之
李伟绮
曹素珍
谷科强
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谷丰源农工场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
出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0-650,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6026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D1900200)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 GAAS37)。
文摘
【目的】竞争和恢复是间作群体优势的重要机理。本研究分析比较玉米与不同豆科作物间作共生期对氮的竞争,单独生长期氮吸收的恢复效应,以及氮竞争和恢复效应对间作模式氮吸收间作优势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201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试验站进行。共设置玉米/豌豆间作(maize/pea,M/P)、玉米/蚕豆间作(maize/faba bean,M/F)、玉米/大豆间作(maize/soybean,M/S)3个间作体系和单作豌豆(sole pea,SP)、单作蚕豆(sole faba bean,SF)、单作大豆(sole soybean,SS)、单作玉米(sole maize,SM)4个单作体系。测定豆科作物和玉米收获期作物的干物质量和氮浓度,计算间作体系作物的偏氮吸收当量比(partial nitrogen uptake equivalent ratio,pNER)和间作体系的氮吸收当量比(nitrogen uptake equivalent ratio,NER),玉米相对于豆科的氮竞争比率(competitive ratio of maize to legume,CR_(ml)),豆科作物收获后玉米的氮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结果】M/P、M/F和M/S的NER均大于1,两年平均分别为1.33、1.26和1.38。3个间作体系中,豆科作物的pNERl无显著差异,M/S中玉米的pNER_(m)显著高于M/P和M/F。间作豆科作物的氮浓度与其单作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氮吸收量显著低于单作。M/P、M/F和M/S体系中玉米植株的氮浓度无显著差异,而玉米氮吸收量分别相当于单作玉米的62.2%、51.0%和79.9%,M/S体系玉米氮吸收量较M/P和M/F分别提高了33.4%和62.6%。M/S体系CR_(ml)大于1,M/P和M/F的CR_(ml)值均小于1。各间作体系玉米恢复效应2019年高于2018年,但值均小于1。CR_(ml)与NER和pNER_(m)呈显著正相关,与pNERl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河西走廊灌区玉米/豌豆、玉米/蚕豆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的氮吸收当量比均大于1,相对单作具有氮吸收间作优势。玉米/豌豆、玉米/蚕豆和玉米/大豆体系共生期存在氮竞争,豌豆和蚕豆对氮的竞争强于玉米,大豆的氮竞争弱于玉米。豆科作物收获后,各体系玉米单独生长期无氮吸收恢复效应。
关键词
玉米豆科作物间作
氮吸收当量比
氮
营养竞争比率
氮吸收恢复效应
Keywords
maize/legumes intercropping
nitrogen uptake equivalent ratio
nitrogen competitive ratio
nitrogen uptake recovery effect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禾豆间距对间作豌豆“氮阻遏”减缓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
30
2
作者
赵财
柴强
乔寅英
王建康
机构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69-1176,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6032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10)资助~~
文摘
针对禾豆间作协同利用化学氮肥和豆科固氮潜力调控依据薄弱问题,以河西走廊区主导间作模式玉米/豌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禾豆间作间距为15 cm、30 cm和45 cm空间结构对间作豌豆氮阻遏减缓效应的影响,以期为禾豆间作种植模式优化空间结构、减缓氮阻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2013和2014两年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豌豆有效根瘤个数和根瘤重均有显著提高,根瘤数提高幅度达0~500%,其中间距为30 cm时,豌豆的根瘤数和瘤重达最大。以根瘤数和根瘤重计算的氮阻遏消减效应(Ca)均为正值,施氮条件下,玉米与豌豆间距为30 cm处理的氮阻遏消减效应显著高于15 cm和45 cm间距处理,2013年和2014年以根瘤数计算的Ca值分别达78.70%和161.21%,说明间作相对于单作都具有减缓氮阻遏的作用。而在此期豌豆的营养竞争比率(CRpm)大于1,豌豆相对于玉米具有较强的种间竞争能力。禾豆间作可显著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以间距为30 cm的间作处理最高,2013年和2014年两年平均较间距为15 cm和45 cm空间结构的间作模式分别提高21.90%和21.88%。说明优化空间结构可有效增加间作豌豆的结瘤数和瘤重,增强氮阻遏减缓效应,调控禾豆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关键词
玉米/豌豆间作
空间结构
间作作物间距
氮阻遏
根瘤
氮素利用效率
营养竞争比率
Keywords
Maize/pea intercrop
Spatial structure
Spacing between intercropped crops
N inhibition
Root nodul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Ratio of nutrient competition
分类号
S344.2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混播种类和群体结构对豆禾牧草混播系统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
21
3
作者
朱亚琼
关正翾
郑伟
王祥
机构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地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出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4,共14页
基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D01A036)资助
文摘
为从物种多样性和空间结构方面阐明豆禾牧草混播系统高效生产机制,将混播种类(单播、2种牧草混播、4种牧草混播和6种牧草混播)、混播群体空间结构(行距+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影响因素,从豆科牧草固氮能力、转氮效率、氮素营养竞争、种间相容性和生产性能分析和比较豆禾牧草在不同混播方式中氮素固定、转移和利用效率对混播系统生态功能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混播处理的牧草产量、N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播(P<0.05),生产性能显著提高;但生产性能未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提高,异行混播+30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2)固氮量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转氮量和转氮率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固氮率和贡献率变化不明显;异行混播+30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转氮量、转氮率和贡献率。3)营养竞争比率随混播种类的增加变化不明显,豆科牧草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和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异行混播+30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豆科牧草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和,但营养竞争比率较低。4)牧草产量与转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相对产量总和与氮素营养竞争比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混播种类对于豆禾牧草混播系统生产性能的提升作用有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物种组合可能更为关键;通过混播群体空间结构的优化可以使豆禾混播牧草根系氮素固定、转移、利用途径和效率得到提高,为混播系统生产性能的提升提供了重要途径。
关键词
混播种类
行距
同行混播
异行混播
氮素利用效率
营养竞争比率
Keywords
species diversity
row spacing
mixed cropping
inter cropping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trient competition ratios
分类号
S54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玉米与不同豆科作物间作对氮素的竞争与恢复效应
赵建华
孙建好
陈亮之
李伟绮
曹素珍
谷科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禾豆间距对间作豌豆“氮阻遏”减缓效应的影响
赵财
柴强
乔寅英
王建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3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混播种类和群体结构对豆禾牧草混播系统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朱亚琼
关正翾
郑伟
王祥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