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1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五”期间NSFC资助的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研究项目简析
1
作者 杨信怡 游雪甫 吴镭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1-424,共4页
该文总结了"十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领域研究项目的资助情况,分析了这些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特点,简单地总结了不足,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米霉素在德州驴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2
作者 江波涛 刘雪松 +10 位作者 张艳 薛沾枚 李莉 吴宪 张鹏宇 王宇 徐婷婷 朱中华 孟维珊 王爽 史同瑞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70,共5页
旨在探讨加米霉素在德州驴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将12头健康德州驴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静脉和皮下注射6 mg/kg加米霉素,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样品中加米霉素浓度,通过Winnonlin软件对药-时数据... 旨在探讨加米霉素在德州驴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将12头健康德州驴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静脉和皮下注射6 mg/kg加米霉素,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样品中加米霉素浓度,通过Winnonlin软件对药-时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静脉注射加米霉素后,消除半衰期(T_(1/2β))为(33.19±3.25)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last))为(6.98±2.19)μg·h/mL,平均滞留时间(MRT)为(27.89±3.21)h,清除率(CL)为(0.71±0.12)L/h·kg。皮下注射加米霉素后,达峰时间(T_(max))为(0.75±0.22)h,达峰浓度(C_(max))为(0.63±0.12)μg/mL,T 1/2β为(45.7±5.78)h,AUC_(0-last)为(6.84±1.89)μg·h/mL,MRT为(35.94±5.81)h,CL为(0.83±0.09)L/h·kg,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98.53%。试验结果表明,对德州驴静脉或皮下注射加米霉素后,药物在驴体内的消除半衰期长,平均滞留时间长,并且皮下注射的绝对生物利用度高,在临床上推荐使用皮下注射对驴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米霉素 德州驴 药物代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在安格斯牛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3
作者 胡美玲 张政海 +1 位作者 佟艳霜 付强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8期63-66,共4页
该研究旨在探究恩诺沙星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安格斯牛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特征。将10头安格斯牛按2.5 mg/kg剂量肌肉注射恩诺沙星后,采用HPLC-DAD法测定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数据。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药动学参数... 该研究旨在探究恩诺沙星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安格斯牛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特征。将10头安格斯牛按2.5 mg/kg剂量肌肉注射恩诺沙星后,采用HPLC-DAD法测定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数据。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药动学参数:消除半衰期(T_(1/2β))为(2.75±0.42)、(3.12±0.57)h;达峰时间(T_(max))为(1.39±0.19)、(2.73±0.28)h;达峰浓度(C_(max))为(0.91±0.21)、(0.17±0.09)μg/mL。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肌肉注射后,其代谢清除相对缓慢,恩诺沙星在安格斯牛体内转化为环丙沙星的转化率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 安格斯牛 药物代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vanced Science|仿生纳米药物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改善铜死亡/化学动力学治疗触发肿瘤免疫治疗
4
作者 金鑫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2-432,共1页
铜过载是一种常见的肿瘤治疗方案。细胞内过量的铜离子不仅可以与铁氧还蛋白-1(FDX1)结合导致肿瘤细胞蛋白质毒性应激进而触发“Cuproptosis”(铜死亡),还可以通过类芬顿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OH)起到化学动力学治疗的作用。目前,... 铜过载是一种常见的肿瘤治疗方案。细胞内过量的铜离子不仅可以与铁氧还蛋白-1(FDX1)结合导致肿瘤细胞蛋白质毒性应激进而触发“Cuproptosis”(铜死亡),还可以通过类芬顿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OH)起到化学动力学治疗的作用。目前,已有数以百计的研究证实了由铜过载引起的铜死亡/化学动力学治疗样抗肿瘤活性。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研究均表明触发铜死亡/化学动力学治疗后可以诱导细胞的免疫原性死亡,并最终激活肿瘤免疫反应。然而,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存在通常会降低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免疫疗法的治疗效果。基于此,铜死亡/化学动力学治疗联合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免疫治疗 免疫抑制微环境 化学动力学 肿瘤治疗方案 免疫疗法 纳米药物 免疫细胞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临床常见药物急性中毒血液净化治疗共识 被引量:3
5
作者 《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临床常见药物急性中毒血液净化治疗共识》专家组 潘龙飞 +6 位作者 马青变 朱华栋 张国强 马岳峰 裴红红 孙宝妮 张莉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33-1043,共11页
近年来,药物导致的急性中毒逐年增多,但多数药物中毒缺乏特效解毒剂。血液净化治疗在药物急性中毒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关于其在临床常见药物急性中毒方面的应用尚无统一推荐意见。本专家共识以药代动力学为核心,对血液净化... 近年来,药物导致的急性中毒逐年增多,但多数药物中毒缺乏特效解毒剂。血液净化治疗在药物急性中毒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关于其在临床常见药物急性中毒方面的应用尚无统一推荐意见。本专家共识以药代动力学为核心,对血液净化治疗在临床常见药物急性中毒治疗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增进临床医生对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相应血液净化治疗模式的理解,从而使其在诊治药物急性中毒患者时可以基于导致中毒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选择合理的血液净化治疗模式并制订恰当的血液净化治疗方案,最终提高临床常见药物急性中毒患者的救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毒 药物过量 药代动力学 连续性肾替代疗法 急性中毒 药物中毒 血液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技术无创评价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化疗患者左心室亚临床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韩孟晓 李政 +4 位作者 陈怡帆 张群岭 张健 舒先红 程蕾蕾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目的分析血流动力学无创检查对评估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左心室亚临床变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DLBCL患者28例。根据化疗剂量,... 目的分析血流动力学无创检查对评估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左心室亚临床变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DLBCL患者28例。根据化疗剂量,将患者分为高剂量组(蒽环类药物剂量>360 mg/m^(2),16例)和低剂量组(蒽环类药物剂量≤360 mg/m^(2),12例)。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和全部化疗周期结束后1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并比较患者化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应变指标如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和左心室整体圆周应变(LVGCS),以及血流动力学(HDF)参数如血流动力学功、左心室长轴压力梯度、左心室短轴压力梯度、左心室长轴脉冲压力梯度、左心室短轴脉冲压力梯度等差异。绘制受试者特征曲线分析左心室长轴压力梯度和左心室长轴脉冲压力梯度对接受大剂量蒽环类化疗患者的诊断效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血流动力学功变化与随访7年后LVEF变化率、LVGLS变化率和LVGCS变化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28例患者中,男性16例(57.1%),平均年龄(52.8±13.3)岁,平均化疗周期(5.56±1.55)个周期。与基线相比,患者化疗后LVEF、LVGCS、LVGLS、血流动力学功、左心室长轴压力梯度、血流动力学比率和左心室长轴脉冲压力梯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化疗后左心室长轴压力梯度和左心室长轴脉冲压力梯度均下降(均为P<0.05)。左心室长轴压力梯度和左心室长轴脉冲压力梯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5和0.776,敏感度分别为62.5%和81.3%,特异度分别为83.3%和75.0%。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随访7年后LVEF和LVGLS变化率均下降(均为P<0.05),且血流动力学功变化率与LVEF变化率和LVGCS变化率均相关(r=-0.42和-0.52,均为P<0.05)。结论HDF对评价蒽环类药物化疗后患者左心室功能亚临床变化有一定价值,且可识别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化疗后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细微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 肿瘤心脏病 淋巴瘤 血流动力学 蒽环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药代动力学的甲钴胺与头孢曲松钠大鼠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7
作者 王呈鑫 朱莉莉 曹丽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0-468,共9页
本研究建立大鼠血浆中甲钴胺及头孢曲松钠LC-MS/MS定量检测方法,通过该方法评估两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进而评判二者是否存在基于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实验以甲醇作为蛋白沉淀剂处理大鼠血浆样本,甲钴胺定量分析的流动相... 本研究建立大鼠血浆中甲钴胺及头孢曲松钠LC-MS/MS定量检测方法,通过该方法评估两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进而评判二者是否存在基于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实验以甲醇作为蛋白沉淀剂处理大鼠血浆样本,甲钴胺定量分析的流动相由0.1%甲酸乙腈与0.1%甲酸和2 mmol/L乙酸铵水溶液组成;头孢曲松钠则为0.1%甲酸乙腈和1%甲酸水溶液。基于正离子模式,分别建立两药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并开展全面的方法学考证。选用健康SD大鼠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经尾静脉注射进行单次单独给药与单次联合给药实验。甲钴胺的给药剂量梯度设为0.03、0.1和0.3 mg/kg,头孢曲松钠的给药剂量设为90 mg/kg。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甲钴胺在3~3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1),头孢曲松钠在0.5~5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优异(r=1),两种药物分析方法的选择性、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均符合生物分析方法验证要求。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与单次单独给药相比,单次联合给药时两药的平均药时曲线重合,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t1/2,AUC0-∞等)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证实,甲钴胺与头孢曲松钠的联合使用时,在大鼠体内不存在基于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本研究为临床两药的联用提供了可靠的药代动力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钴胺 头孢曲松钠 药代动力学 药物相互作用 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预测氯氮平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8
作者 牟凡 黄志伟 +3 位作者 程渝 赵雪 李华芳 禹顺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14-1421,共8页
目的·以氯氮平-氟伏沙明合用为例,通过构建针对中国群体的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预测氯氮平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DDI)并对氯氮平进行剂量优化。方法·... 目的·以氯氮平-氟伏沙明合用为例,通过构建针对中国群体的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预测氯氮平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DDI)并对氯氮平进行剂量优化。方法·通过文献及药理学相关数据库获取氯氮平及氟伏沙明的基本理化性质参数,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 and excretion,ADME)相关参数及中国群体的生理解剖相关参数,利用PK-Sim®软件构建2种药物的PBPK模型。以平均百分比误差(mean percentage error,MP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或者预测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或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与实测AUC或Cmax的比值为判断指标,并通过真实世界血药浓度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氟伏沙明对氯氮平的抑制作用参数构建氯氮平-氟伏沙明联合用药的PBPK模型,预测氯氮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以药时曲线下面积比值(area under the curve ratio,AUCR)或峰浓度比值(peak concentration ratio,CmaxR)的90%置信区间为评价指标判断是否存在临床显著的DDI(无效应边界为80%~125%)。根据PBPK模型量化氯氮平-氟伏沙明联合用药后氯氮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并制定氯氮平的剂量优化方案。结果·构建的氯氮平、氟伏沙明模型验证的MPE绝对值≤10%且MAPE<25%,说明预测的药时曲线是准确的。氯氮平-氟伏沙明合用的PBPK模型的AUC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值在1.25以内,可准确地预测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氯氮平-氟伏沙明联用模型的预测结果提示,氯氮平-氟伏沙明联合用药的AUCR和CmaxR的90%置信区间均不完全位于无效应边界内,说明两药合用会发生临床显著性的DDI。此外,PBPK模型的剂量优化结果提示:受试者联合服用氯氮平及氟伏沙明时,氯氮平的剂量减少至原本剂量的50%,可使氯氮平的暴露水平与单药治疗时保持一致。结论·研究建立的PBPK模型可以较好模拟联合用药对氯氮平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对于预测药物可能的相互作用及剂量优化方案有参考意义。如果治疗过程中需要合用氯氮平和氟伏沙明,须警惕临床显著的DDI,并应优化氯氮平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氮平 联合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 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在家兔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
9
作者 丁媛媛 徐佳璐 +4 位作者 刘东明 秦雨欣 董鹏伟 顾艳丽 李瑞娟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86,共6页
为了研究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在家兔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本试验首先建立硫酸头孢喹肟血浆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通过对其专属性、精密度、回收率和稳定性的验证,确立了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然后,将1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 为了研究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在家兔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本试验首先建立硫酸头孢喹肟血浆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通过对其专属性、精密度、回收率和稳定性的验证,确立了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然后,将1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2个组,分别肌内注射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或静脉注射硫酸头孢喹肟溶液,采用HPLC法测定家兔体内硫酸头孢喹肟的质量浓度,并使用DAS 2.0软件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硫酸头孢喹肟含量测定分析方法专属性良好,在0.1~6.0 mg/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日内精密度低于3.48%,日间精密度低于3.47%,血浆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97.86%~103.89%,稳定性为96.82%~102.96%,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拟合的二室模型赤池信息准则(AIC)值(-25.313和-23.907)均小于其拟合的一室模型AIC值(11.933和-3.852),2种给药方式的拟合模型均表明硫酸头孢喹肟在家兔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符合二室模型;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采用肌内注射给予家兔,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4.18%。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HPLC检测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家兔体内硫酸头孢喹肟血药浓度的测定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在家兔体内吸收迅速,可长时间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头孢喹肟 药物代谢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HPLC) 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新诺明在鲈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王群 孙修涛 +2 位作者 刘德月 刘琪 李健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5-38,共4页
首次报道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鲈鱼口服复方新诺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 ,鲈鱼单次口服剂量为200×10-6的复方新诺明后 ,其血液药物浓度 时间数据符合一室开放动力学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 (ka)为0.0... 首次报道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鲈鱼口服复方新诺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 ,鲈鱼单次口服剂量为200×10-6的复方新诺明后 ,其血液药物浓度 时间数据符合一室开放动力学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 (ka)为0.096h -1、达峰时间 (Tmax)为21.479h,峰浓度 (Cmax)为50.768μg/ml、吸收半衰期 (T(1/2)Ka)为7.250h、消除半衰期 (T(1/2)K)为38.299h,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为4138.400(mg·h)/L。鲈鱼口服药物0.5h后在肌肉、血液、肝脏、肾脏4种组织中就可以检测到药物的存在。药物在16h采样点4种组织里的浓度达最高。药物在肌肉、血液、肝脏中的平均回收率约80%~90 % ,该方法的检测限可达0.05×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新诺明 药物代谢动力学 鲈鱼 磺胺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苯尼考在鲟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潘红艳 郭娇娇 +2 位作者 杨虎 宫智勇 李谷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73-377,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组织中药物含量,研究水温在(20±1)℃时,杂交鲟经口一次性给予10 mg/kg氟苯尼考后在血液、肌肉、肝脏中的代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经口给药后在鲟鱼血液中的代谢属于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在肌肉和肝脏中...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组织中药物含量,研究水温在(20±1)℃时,杂交鲟经口一次性给予10 mg/kg氟苯尼考后在血液、肌肉、肝脏中的代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经口给药后在鲟鱼血液中的代谢属于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在肌肉和肝脏中属于一级吸收二室模型,且分布广泛,代谢迅速。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血液、肌肉、肝脏中的达峰质量浓度和达峰时间分别为6.43、5.81、6.062μg/ml和9.84、8.88、0.51 h;吸收半衰期分别为4.29、4.61、0.27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9.45、21.69、11.04 h;药时曲线面积分别为169.02、227.41、50.56 mg/(L.h);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0.81、1.07、0.80 L/kg;清除率分别为0.059、0.051、0.2 L/kg。方法回收率≥90%,线性相关系数r2=0.9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药物代谢动力学 杂交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灌氟苯尼考在黄鳝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其残留 被引量:9
12
作者 谢玲玲 吴志新 +4 位作者 袁娟 刘佳佳 彭小云 朱旭 陈孝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7-102,共6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25℃下黄鳝单次口灌氟苯尼考(20mg/kg)后其体内的药物代谢和连续3d口灌(20mg/(kg.d))氟苯尼考后的药物残留消除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黄鳝体内吸收迅速、组织分布广泛。血浆、肝脏、肾脏和肌肉中氟苯尼...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25℃下黄鳝单次口灌氟苯尼考(20mg/kg)后其体内的药物代谢和连续3d口灌(20mg/(kg.d))氟苯尼考后的药物残留消除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黄鳝体内吸收迅速、组织分布广泛。血浆、肝脏、肾脏和肌肉中氟苯尼考的达峰质量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6.07μg/mL、7.57、9.34、5.87μg/mg和3.67、4.45、2.01、9.28h。各个组织消除半衰期t1/2β)的大小顺序为肾脏(29.26h)>肝脏(19.32h)>肌肉(17.22h)>血浆(10.84h)。氟苯尼考胺在黄鳝体内代谢缓慢,肾脏中的消除半衰期和代谢率(MR)最高,分别为45.93h和49.21%。连续3次口灌后,标示残留物在黄鳝肾脏组织的残留量最高,其次为肝脏和肌肉。给药10d后所有组织均检测不到残留。若按照日本规定0.1mg/kg的最大残留限量(MRL)计算,得到的休药期为12d,与实测浓度判断法得出的休药期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代谢动力学 黄鳝 氟苯尼考 氟苯尼考胺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MS/MS法研究Cocktail探针药物咖啡因、右美沙芬、奥美拉唑、咪达唑仑及其代谢产物在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14
13
作者 徐利云 候丛颂 +1 位作者 杨志宏 孙晓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8-275,共8页
目的建立灵敏、快速、稳定的测定大鼠血浆中CYP450探针药物/代谢产物,咖啡因/副黄嘌呤、奥美拉唑/5-羟基奥美拉唑、右美沙芬/右啡烷、咪达唑仑/1'-羟基咪达唑仑的LC-MS/MS方法,并用于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100μL血... 目的建立灵敏、快速、稳定的测定大鼠血浆中CYP450探针药物/代谢产物,咖啡因/副黄嘌呤、奥美拉唑/5-羟基奥美拉唑、右美沙芬/右啡烷、咪达唑仑/1'-羟基咪达唑仑的LC-MS/MS方法,并用于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100μL血浆样品加入内标地西泮及乙酸铵溶液,乙酸乙酯进行液液萃取,离心取上清挥干复溶,LC-MS/MS检测。选用Agilent Eclipse Plus-C_(18)色谱柱(50 mm×2.1mm,3.5μm),乙腈和0.01%甲酸(1 mmol·L^(-1)甲酸铵)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 L·min^(-1),进样量10μL。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扫描方式为多反应正离子监测模式(MRM+),咖啡因m/z:195.0/138.1;副黄嘌呤m/z:181.1/124.1;奥美拉唑m/z:346.1/198.1;5-羟基奥美拉唑m/z:362.1/214.1;右美沙芬m/z:272.2/147.1;右啡烷m/z:258.1/157.1;咪达唑仑m/z:326.1/291.1;1'-羟基咪达唑仑m/z:342.1/324.1;内标地西泮m/z:285.1/154.0。结果咖啡因、副黄嘌呤、奥美拉唑、5-羟基奥美拉唑、右美沙芬、右啡烷、咪达唑仑和1'-羟基咪达唑仑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95~2 000、0.98~250、0.48~2 000、0.98~250、0.98~2 000、0.48~125、1.95~2 000和1.95~250μg·L^(-1)。RSD<15%且无基质效应。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血浆中上述探针药物/代谢产物浓度的测定,便于深入进行代谢酶CYP1A2、CYP2C19、CYP2D6和CYP3A4的代谢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KTAIL探针药物 探针药物 代谢产物 代谢 CYP450 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霉素在黑鲷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王群 孙修涛 +2 位作者 刘德月 刘琪 李健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42-47,共6页
首次报道了黑鲷口服土霉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组织中的药物含量 ,药物在肌肉、血液、肝脏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85.61%、85.38%、82 .0 0 % ,该方法的检测限可达 0 .0 1μg/g。黑鲷 1次口服剂量为 75mg/kg的土... 首次报道了黑鲷口服土霉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组织中的药物含量 ,药物在肌肉、血液、肝脏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85.61%、85.38%、82 .0 0 % ,该方法的检测限可达 0 .0 1μg/g。黑鲷 1次口服剂量为 75mg/kg的土霉素后 ,其血液药物浓度 -时间数据符合一室开放动力学模型 ,吸收速率常数 ( ka)为 0 .2 96/h、达峰时间 ( Tmax)为 10 .635h、峰浓度 ( Cmax)为 1.398μg/ml、分布半衰期 ( T1/2α)为 2 .339h、消除半衰期 ( T1/2β)为 4 6.663h,药时曲线下面积 ( AUC)为110 .2 5mg/L· h。黑鲷口服药物 0 .5h后在血液、肌肉、肝脏、肾脏 4种组织中就可以检测到药物的存在 ,药物在 16h的采样点浓度达最高 ,分别为 1.68μg/ml、1.68、2 .52、6.77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霉素 黑鲷 药物代谢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乙醇在鲤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组织浓度 被引量:35
15
作者 艾晓辉 陈正望 +2 位作者 张春光 文华 刘长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3-277,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鲤血浆及组织中喹乙醇的浓度。该法采用C1 8色谱柱 ,流动相为甲醇—三蒸水(1 5∶85) ,检测波长为 372nm ,样品用 1 5 %的三氯乙酸沉淀蛋白 ,离心取上清液进样。该法灵敏、简便、准确、喹乙醇在 0 2— 2 5 6μg...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鲤血浆及组织中喹乙醇的浓度。该法采用C1 8色谱柱 ,流动相为甲醇—三蒸水(1 5∶85) ,检测波长为 372nm ,样品用 1 5 %的三氯乙酸沉淀蛋白 ,离心取上清液进样。该法灵敏、简便、准确、喹乙醇在 0 2— 2 5 6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检测限为 0 0 4 μg/g ,平均回收率为 85 93 %— 1 0 0 2 % ,不同浓度水平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测定结果均小于 1 0 %。以 30mg/kg鱼体重的剂量口灌给药 ,通过对喹乙醇在鲤体内的血药浓度经时曲线过程分析 ,发现其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 ,主要动力学参数如下 :消除相半衰期T1 / 2k5 876h ,吸收相半衰期T1 / 2ka1 466h ,达峰时间Tp3 91 3h ,达峰浓度Cmax3 0 2 5ug/mL ,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40 6 92mg/L·h ;并对用药后组织药物浓度和单次、多次灌药后肌肉中喹乙醇的残留量及以原型排出体外的喹乙醇进行了测定 ,获得了单次灌药后鲤肌肉、肝脏、肾脏和多次灌药后鲤肌肉中喹乙醇的代谢规律 ,测得原型药物排出体外的量占总灌药量的 6 9%。该项研究全面了解了喹乙醇在鱼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乙醇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代动力学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马替尼药物代谢转运相关基因多态性与CML患者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相关性
16
作者 周汶静 王念 +2 位作者 林立 巫丽娟 叶远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351,共8页
目的:寻找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生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AEs)的遗传相关危险因素,评价伊马替尼药物代谢与转运途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严重血液学AEs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72例中国汉族新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目的:寻找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生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AEs)的遗传相关危险因素,评价伊马替尼药物代谢与转运途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严重血液学AEs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72例中国汉族新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且使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的患者,分为严重血液学AEs组和非严重血液学AEs组,并随访人口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SNaPshot对纳入对象1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分型,分析其与严重血液学AEs的相关性。结果:严重血液学AEs组较非严重血液学AEs组具有更高的白细胞数及EOS%(均P<0.05)和更低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均P<0.01)。ABCB1基因rs1045642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严重血液学AEs组及非严重血液学AEs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s1045642突变等位基因A携带者严重血液学AEs的发生风险增高(OR=2.09,95%CI:1.24-3.55,P=0.005)。NR1I2基因rs3814055基因型在严重血液学AEs组和非严重血液学AEs组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B1基因rs1045642的加性模型与隐性模型,以及NR1I2基因rs3814055的隐性模型都与严重血液学AEs发生风险增高相关(OR=2.14、3.28、5.54,均P<0.05)。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诊断时的白细胞数、EOS%、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与严重血液学AEs发生相关。伊马替尼药物代谢与转运途径相关ABCB1基因rs1045642及NR1I2基因rs3814055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严重血液学AEs相关,可能是潜在的预测严重血液学AEs发生风险的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马替尼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 药物代谢动力学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氟沙星在史氏鲟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卢彤岩 杨雨辉 +1 位作者 徐连伟 孙大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9-355,共7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10mg/kg体重剂量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后史氏鲟血浆中达氟沙星的浓度。该法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相(15∶85),荧光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80nm和450nm,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离心取上清液进样。达氟沙星...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10mg/kg体重剂量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后史氏鲟血浆中达氟沙星的浓度。该法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相(15∶85),荧光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80nm和450nm,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离心取上清液进样。达氟沙星在0.005—1.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本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005μg/mL。健康鱼单剂量静注达氟沙星(10mg/kg),其药时数据符合无吸收的三室开放模型,方程为C=5.830-5.582t+4.162-1.157t+0.852-0.029t,主要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α0.552h;t1/2β22.186h;AUC34.226mg/(L.h);V 10.922L/kg;Vb10.144L/kg;ke 10.317h.Ah感染组的V1减小至0.290L/kg,静注感染组鱼体内达氟沙星的消除没有显著的改变。健康口服组数据结果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血药浓度和时间方程为C=1.278e-0.073t+0.177e-0.089t-1.455e-0.329t。药动学常数分别为:t1/2ka9.491h,t1/2β78.267h,Tmax6.284h,Cmax0.791mg/mL;α0.073h。但Ah感染改变达氟沙星口服给药后在史氏鲟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分布速率常数降低为0.050/h。消除减慢,消除半哀期延长为93.988h,达峰时间延长为至9.060h,峰浓度降低为0.585mg/mL。口服达氟沙星水溶液,健康及感染组史氏鲟对达氟沙星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6.503%和94.435%。本实验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在健康史氏鲟体内分布广泛、吸收较完全。感染Ah对达氟沙星在史氏鲟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消除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口服给药的影响更为显著。达氟沙星可用于史氏鲟感染Ah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氟沙星 史氏鲟 药物代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砜霉素在松浦镜鲤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杨洪波 王荻 卢彤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8-302,共5页
采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连用技术(LC-MS),研究了以30 mg/kg(体质量)的药量在单次口灌给药条件下,甲砜霉素在松浦镜鲤Cynipus carpio L.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水温为(20±0.2)℃,试验鲤(1+龄)体质量为(84.84±17.45)g。在给药后... 采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连用技术(LC-MS),研究了以30 mg/kg(体质量)的药量在单次口灌给药条件下,甲砜霉素在松浦镜鲤Cynipus carpio L.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水温为(20±0.2)℃,试验鲤(1+龄)体质量为(84.84±17.45)g。在给药后0.25、0.50、0.75、1.00、1.50、2.00、4.00、6.00、8.00、12.00、24.00、36.00、48.00、72.00 h采集鲤的肌肉、血浆、肝胰脏和肾脏,测定各组织中甲砜霉素的浓度,用药动学3P97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结果表明,甲砜霉素在鲤体内吸收分布迅速,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但消除缓慢。甲砜霉素在鲤血浆、肝胰脏、肾脏和肌肉中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77.292、24.625、79.966、25.600 h;分布半衰期(T1/2α)分别为7.317、0.454、7.409、1.376 h;药时曲线下总面积(AUC)分别为782.641μg/(mL.h)、544.756μg/(g.h)、3 616.060μg/(g.h)和158.634μg/(g.h)。鉴于甲砜霉素在鲤血浆和肾脏中的消除半衰期长,消除缓慢,建议使用该类药物时应相对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砜霉素 药物代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菌素在草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秦改晓 徐文彦 +4 位作者 艾晓辉 唐国盘 崔锦 李向辉 袁科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20,共8页
【目的】研究阿维菌素在草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实际生产中阿维菌素的使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用初始质量浓度为0.3μg/L的阿维菌素水溶液药浴草鱼,于给药后0.5,1,2,3,4,6,8,10,12,24,48,72,96,144,216,336,528和576h采取血浆... 【目的】研究阿维菌素在草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实际生产中阿维菌素的使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用初始质量浓度为0.3μg/L的阿维菌素水溶液药浴草鱼,于给药后0.5,1,2,3,4,6,8,10,12,24,48,72,96,144,216,336,528和576h采取血浆、肌肉+皮、肝脏、肾脏、鳃等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阿维菌素在草鱼血浆中的质量浓度及在组织中的含量,数据经3P97药动学软件分析。【结果】在(26.0±1.0)℃的水温条件下,阿维菌素单剂量浸泡给药0.3μg/L,血药经时过程符合二室开放式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分布半衰期(T1/2α)34.2h,吸收半衰期(T1/2(ka))15.61h,消除半衰期(T1/2β)163.22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 486.02(μg.h)/L,达峰时间(Tpeak)40.75h,峰质量浓度(Cmax)11.92μg/L。药后72h时草鱼肌肉、肝脏、肾脏和鳃中阿维菌素含量均达到最高值,其中肝脏中的含量最高,达到17.8μg/kg,其后依次为肾脏(12.1μg/kg)、肌肉(10.7μg/kg)和鳃组织(5.2μg/kg),血浆中阿维菌素含量在48h达到最高(11.2μg/L)。肝脏、肾脏和鳃组织中阿维菌素含量均呈"双峰"曲线,前两者在144h时都有第2次吸收高峰,分别为15.0和8.4μg/kg。【结论】草鱼血浆及各组织中阿维菌素在给药后24d未检出,考虑到临床应用情况的复杂性及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距,建议对草鱼单剂量(0.3μg/L)药浴阿维菌素后的休药期为24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阿维菌素 药物代谢动力学 消除规律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成分药物代谢网络动力学数学模型建立及参数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贺福元 周宏灏 罗杰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321-1331,共11页
目的:建立多成分药物代谢网络动力学数学模型,并对参数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采用线性动力学方法建模,用拉氏变换法求解,研究多成分代谢网络动力学数学模型与参数的关系,并对多成分代谢网络动力学模型中各参数的求算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目的:建立多成分药物代谢网络动力学数学模型,并对参数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采用线性动力学方法建模,用拉氏变换法求解,研究多成分代谢网络动力学数学模型与参数的关系,并对多成分代谢网络动力学模型中各参数的求算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药物多成分代谢网络动力学遵循一级线性乳突模型,c_i为e的幂指数多项式形式,与总室模型相似,各参数(转运常数)由其与各室间常数构成矩阵的特征值α_i的关系方程组算得。其动力学参数可在总室模型的基础上求算。结论:多成分代谢网络动力学各参数与总室一样可求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成分代谢网络动力学 总室模型 数学模型 拉民变换 药物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