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接检眼镜、7方位眼底彩色照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阳桥生 荣德彦 +2 位作者 唐柳松 徐世平 黄孝生 《临床眼科杂志》 2010年第6期498-501,共4页
目的探讨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判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临床分期的一致性,寻求经济、简便、有效的DR检查方法。方法散瞳后分别采用直接检眼镜、30°7方位眼底彩色照像和FFA对50例(100只眼)糖尿病... 目的探讨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判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临床分期的一致性,寻求经济、简便、有效的DR检查方法。方法散瞳后分别采用直接检眼镜、30°7方位眼底彩色照像和FFA对50例(100只眼)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查,按照我国1987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通过的分期方法对图片进行分析并给出分期,对三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直接检眼镜诊断无DR者23只眼(23%),Ⅰ期28只眼(28%),Ⅱ期17只眼(17%),Ⅲ期只24眼(24%),Ⅳ期8只眼(8%);7方位眼底照像诊断无DR者6只眼(6%),Ⅰ期28只眼(28%),Ⅱ期4只眼(4%),Ⅲ期20只眼(20%),Ⅳ期41只眼(41%),Ⅴ期1只眼(23%);FFA诊断无DR者6只眼(6%),Ⅰ期26只眼(26%),Ⅱ期6只眼(6%),Ⅲ期19只眼(19%),Ⅳ期42只眼(42%),Ⅴ期1只眼(1%);直接检眼镜与FFA在DR的临床诊断分期中,有显著差异性(卡方值=34.273,P<0.01);而7方位眼底照像与FFA诊断无差异性(Z=-0.161,P=0.87,P>0.05)。结论 7方位彩色眼底照像法可作为DR筛查和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但FFA检查能更早期及更准确地诊断D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底照像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黄斑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及分型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贾万程 侯俭 +1 位作者 刘敬 崔凡明 《临床眼科杂志》 2001年第4期302-303,共2页
目的 探讨糖尿病黄斑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特征及诊断分型标准。方法 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分型。结果  (1)诊断分型 :凡视网膜病变距黄斑中心凹 1PD以内或累及到 1PD范围以内者均称为黄斑病变。根据荧光素眼底血管... 目的 探讨糖尿病黄斑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特征及诊断分型标准。方法 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分型。结果  (1)诊断分型 :凡视网膜病变距黄斑中心凹 1PD以内或累及到 1PD范围以内者均称为黄斑病变。根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分为缺血性黄斑病变 (黄斑区有局限性毛细血管闭塞的无灌注区形成 ,有或无黄斑拱环扩大或断裂 )和黄斑水肿两大类。黄斑水肿又分为囊样水肿 (眼底造影晚期形成花瓣样荧光素贮存 )和非囊样水肿 ;根据其病变渗漏范围小于 2个象限的为局部水肿 ,大于 2个象限者为弥漫水肿。 (2 )分型结果 :本组 12 7例 (2 11眼 )中 ,缺血性病变 5眼 ,占 2 .4% ;囊样水肿 2 0眼 ,占 9.5 % ;局部水肿 12 6眼 ,占 5 9.7% ;弥漫水肿 6 0眼 ,占 2 8.4%。结论 糖尿病黄斑病变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诊断分型 ,敏感可靠 ,易于推行 ,建议制订我国对本病的诊断标准 ,并与我国现行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结合应用 ,更能准确的描述其眼底病变 ,并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变性 荧光血管造影 疾病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汤代文 荣瑜 +1 位作者 王刘英 童翀 《临床眼科杂志》 2008年第5期429-431,共3页
目的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特征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及预后。方法对58例(68只眼)CSC患者的视力、初诊年龄、双眼患病率、男女发病比例及FFA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女性CSC患病率比男性低(1:6.25);≤45岁的... 目的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特征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及预后。方法对58例(68只眼)CSC患者的视力、初诊年龄、双眼患病率、男女发病比例及FFA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女性CSC患病率比男性低(1:6.25);≤45岁的CSC患者40例(45只眼),其中双眼发病5例,FFA单灶渗漏23只眼(51.1%),多灶渗漏12只眼(26.7%),不典型渗漏10只眼(22.2%);>45岁CSC患者18例(23只眼),其中双眼发病5例,FFA多灶渗漏12只眼(52.2%),不典型渗漏10只眼(43.5%),单灶渗漏1只眼(4.3%)。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45岁FFA表现单灶渗漏及墨渍、喷出型渗漏。>45岁FFA灶型渗漏及色素上皮失代偿,双眼发病较年轻患者多见,复发者渗漏点多靠近原发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AR沟通模式在门诊眼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护患沟通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徐瑞芬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9年第9期89-91,共3页
目的 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门诊眼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护患沟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做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沟通方式与患者沟通;... 目的 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门诊眼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护患沟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做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沟通方式与患者沟通;干预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按照S(现状)、B(背景)、A(评估)、R(建议)流程与患者沟通。比较两组患者在检查前和检查后汉密顿焦虑量表得分及离院前对护患沟通方式的满意度评价。结果 检查后干预组患者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对护患沟通方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护患沟通中,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对护患沟通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R沟通模式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护患沟通 焦虑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在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及黄斑水肿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曾令娟 秦维灿 唐德友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6期508-513,共6页
目的探讨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UWFA)在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新生血管及黄斑水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收治于我院的102例(184只眼)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5.63±2.39)岁,平... 目的探讨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UWFA)在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新生血管及黄斑水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收治于我院的102例(184只眼)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5.63±2.39)岁,平均病程(5.13±1.39)年。所有患者均进行UWFA和标准7视野(7SF)检查,分为UWFA组和7SF组;分别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观察范围、视网膜病变检出及分期情况、5种DR眼底病变检出情况、黄斑水肿的检查结果;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UWFA与7SF及二者联合检测DR的效能。结果UWFA在视网膜NP区面积、视网膜可视区面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区面积、视网膜新生血管(NV)区面积方面均高于7SF,而取图平均时间则显著低于7SF(P<0.05);UWFA对DR病情程度检出准确率为95.11%(175/184),高于7SF的88.59%(163/1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WFA对五种DR眼底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微血管瘤、无灌注区、黄斑水肿、黄斑区拱环结构改变)检出率均高于7SF(均P<0.05);UWFA对局灶性黄斑水肿、弥漫性黄斑水肿、黄斑缺血的检出率均高于7SF(均P<0.05);UWFA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7SF,具有更优的诊断效能,且二者联合检测(串联)的ROC曲线下面积、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特异度均优于单独检测。结论利用UWFA实现了基于新生血管及黄斑水肿的DR分级,且UWFA的准确度以及精度均高于7SF,在临床试验中能够较为可靠地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角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 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6
作者 刘娟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3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4年8月在渭南市第一医院接受诊治的疑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综合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DR组(78例)和非DR组(20例...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4年8月在渭南市第一医院接受诊治的疑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综合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DR组(78例)和非DR组(2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观察两组视网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黄斑结构改变的发生情况,以及视网膜可视区面积、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视网膜新生血管区面积,计算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能值。结果:DR组视网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黄斑结构改变发生率分别为83.33%、84.62%、84.62%,高于非DR组的55.00%、60.00%、55.00%(P<0.05)。DR组的视网膜可视区面积、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视网膜新生血管区面积均高于非DR组(P<0.05)。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6.15%(75/78)、95.00%(19/20)、95.92%(94/98)。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较高,可观察到患者视网膜、黄斑的病变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敏感度 特异度 准确度 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标准7视野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杰 刘长颖 +1 位作者 陈芳 刘庆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71-1274,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标准7视野检查结果,以期为DR的早期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收集2018-06/2020-06唐山市眼科医院诊治的120例DR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超广角荧光素眼底... 目的:对比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标准7视野检查结果,以期为DR的早期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收集2018-06/2020-06唐山市眼科医院诊治的120例DR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标准7视野检查,以眼底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标准7视野检查在DR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眼底病变特征的异同以及对DR分期评估价值。结果: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DR视网膜可视区面积、视网膜NP区面积、视网膜NV区面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区面积、黄斑区拱环结构改变较标准7视野的明显高(P<0.05),取图平均时间明显短于标准7视野检查(P<0.05)。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对DR病情程度正确检出率为94.8%(165/174),明显高于标准7视野的87.4%(152/174)(P<0.05)。结论: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在DR诊断中,在检查时间和检查空间方面较标准7视野检查更具优势,且前者更利于DR患者黄斑区、视盘区病变的检出,此外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更利于DR患者病情程度的判断,可为DR的早期诊治提供更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标准7视野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查前集中训练对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敏 王瑛 +2 位作者 钱海燕 林方丽 管叶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14期11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前集中训练对造影结果的影响。方法对120例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进行检查前集中训练,内容包括注视训练、眼球转动训练、眼睑开闭训练、坐姿训练、头位训练等8项,对训练结果进行打分,将打分结果...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前集中训练对造影结果的影响。方法对120例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进行检查前集中训练,内容包括注视训练、眼球转动训练、眼睑开闭训练、坐姿训练、头位训练等8项,对训练结果进行打分,将打分结果与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检查前集中训练得分越高,检查结果越好,两者呈正相关(P=0.001,r=0.5239)。结论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前对患者进行集中训练,能提高患者检查时的配合能力,集中训练是取得良好检查结果的有力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检查 集中训练 造影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素钠应用于荧光素造影检查眼底血管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特点 被引量:11
9
作者 丘红红 《临床眼科杂志》 2015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观察荧光素钠应用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行FFA检查289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性别、年龄进行相关性。结果在289例患者中,15例发... 目的观察荧光素钠应用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行FFA检查289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性别、年龄进行相关性。结果在289例患者中,15例发生不良反应,占5.20%,均为轻、中度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以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居多。男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P<0.01);40岁以下的发生率较高。结论在眼底血管造影时应用荧光素钠,是相对安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均为轻、中度,死亡病例及严重不良反应极少。而不良反应中产生呕吐的原因可能是强烈的迷走神经反应。男性及中青年人发生率明显增加,可能在于男性及中青年人迷走神经兴奋性高,遇到不良刺激后,精神紧张而容易发生一些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查前禁食对口服荧光素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响
10
作者 管映红 李健 +1 位作者 俞晶晶 项晓丽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4期311-314,共4页
目的探讨检查前禁食对口服荧光素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Oral FA)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06月行Oral FA检查的患者59例。其中检查前禁食的患者26例,检查前未禁食的患者33例;观察两组最早显影时间、不良反应情... 目的探讨检查前禁食对口服荧光素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Oral FA)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06月行Oral FA检查的患者59例。其中检查前禁食的患者26例,检查前未禁食的患者33例;观察两组最早显影时间、不良反应情况;2位高年资眼底病医师独立读片并对图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和体重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25;P=0.101;P=0.396)。所有患者口服荧光素钠1.0 g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检查前禁食组口服荧光素钠眼底血管最早显影时间平均(10.56±4.78)min,与非禁食组(18.22±3.51)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禁食组图像质量分级优于非禁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20)。禁食、体重和性别对Oral FA最早显影时间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7;P=0.019)。结论检查前禁食可以缩短Oral FA最早显影时间,并可提供更好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血管造影 荧光 禁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11
作者 董素霞 杨丙健 刘莉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7期66-67,共2页
分析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操作因素对123例行数字化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影响,提出改善上述影响因素的护理对策,以提高数字化荧光造影检查的质量。
关键词 数字化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影响因 护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高鸽 姜媛 +2 位作者 孙红芬 薛晓辉 郑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77-679,共3页
目的评价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诊断、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0例(41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确诊患者的传统FFA和超广角FFA资料。所有患者造影检查的早中期均行传... 目的评价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诊断、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0例(41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确诊患者的传统FFA和超广角FFA资料。所有患者造影检查的早中期均行传统FFA,晚期均行欧堡超广角FFA。分析比较2种检查的视网膜可视范围、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视网膜所需激光面积。结果与传统FFA图像比较,超广角FFA检查图像所显示的视网膜可视面积以及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所需激光面积分别是前者的2.03倍、1.57倍、1.96倍(均为P<0.01)。未行激光治疗的27眼中22眼有无灌注区,其中同时合并黄斑水肿者15眼,这15眼中无灌注区在赤道部以前者14眼;已行激光治疗的14眼中9眼存在黄斑水肿的表现,9眼中7眼合并无灌注区,其中6眼的无灌注区在赤道部以前。结论超广角FFA使可观测病变检查范围扩大到远周边,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角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传统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视网膜静脉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相关因素探讨 被引量:11
13
作者 沈伟 蔡琴华 +2 位作者 王熹 毛惠琴 程振华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5期369-371,共3页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连续进行的2078例FFA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7%,大部分在注射荧光素钠后2min内发生并在2min...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连续进行的2078例FFA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7%,大部分在注射荧光素钠后2min内发生并在2min内好转,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79.17%)、荨麻疹(12.50%)及晕厥(4.17%)。在本文涉及的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气候、药品批号、有无“诱导”等中,仅年龄1项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t=4,82,P〈0.01),并以20~40岁年龄组最为多发(10.17%)。结论FFA是基本安全的眼科检查手段,年龄是不良反应发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过敏反应和精神紧张、迷走兴奋可能是主要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不良反应 影响因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信息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序列的自动配准方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小燕 王皓浩 +3 位作者 孙刚 张谱 刘敏 高玲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919-1926,共8页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FFA)是眼底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造影过程中病人不可避免地转动眼球,造成FFA图像序列中感兴趣区域(例如视网膜血管分支、新生血管)的位置发生变化,给后续的图像定量分析与病情准确评估诊断带来困难。针对上述问...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FFA)是眼底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造影过程中病人不可避免地转动眼球,造成FFA图像序列中感兴趣区域(例如视网膜血管分支、新生血管)的位置发生变化,给后续的图像定量分析与病情准确评估诊断带来困难。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互信息的FFA图像序列配准方法。首先采用多尺度线性滤波方法分割出图像中的血管,并利用图像金字塔对分割后的图像进行下采样,然后利用互信息计算待配准图像与参考图像的相似性,通过进化策略对配准参数进行优化,获得互信息最大时图像的空间变换矩阵,实现FFA图像的配准。采用上述方法,对4位患者共计1039帧FFA图像进行测试,总体配准率达到93%,失败率仅为1%;与常用的配准方法相比,所提方法的配准率、配准速度和鲁棒性等综合性能良好,为FFA影像的定量分析在未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图像序列 互信息 血管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注射雷珠单抗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 被引量:6
15
作者 佘洁婷 张国明 +3 位作者 苏康进 田汝银 陈懿 赵东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45-1148,共4页
目的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注射雷珠单抗后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表现。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11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确诊为ROP的15例(30眼)患者纳入研究,其中... 目的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注射雷珠单抗后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表现。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11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确诊为ROP的15例(30眼)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急进性后部型ROP(aggressive posteri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AP-ROP)8眼,阈值期ROP 13眼,阈值前期Ⅰ型ROP 9眼。在表面麻醉下,经颞下方睫状体平坦部进针,向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03 m L。在注药术后1~2个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FFA检查,观察附加病变消退情况及视网膜周边血管发育情况。结果注射雷珠单抗后,所有眼底附加病变消退,但周边视网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无血管区。8眼AP-ROP中6眼Ⅲ区无血管形成,继续随访观察;2眼Ⅱ区大范围无血管形成,血管末梢分支增多呈毛刷样,无荧光素渗漏,1周后再次注射雷珠单抗。13眼阈值期ROP中,1眼可见颞下方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行局部激光光凝;12眼嵴完全消退,其中2眼视网膜血管基本发育完全;4眼Ⅲ区无血管形成,4眼Ⅲ区及Ⅱ区鼻侧2个钟点无血管形成,均无荧光素渗漏,继续随访观察;2眼Ⅱ区累计4个钟点无血管区伴末梢血管扩张及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行激光光凝。9眼阈值前期Ⅰ型ROP中7眼嵴全部消退,2眼嵴变低平;4眼Ⅲ区及Ⅱ区鼻侧2个钟点范围无血管形成,5眼Ⅲ区无血管形成,均见末梢血管扩张,但无荧光素渗漏,继续随访观察。结论注射雷珠单抗可促使ROP病变消退,且不干扰周边视网膜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雷珠单抗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史雪辉 杨丽红 +2 位作者 丁宁 田蓓 魏文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41-944,共4页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病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2眼VKH葡萄膜炎期患者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病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2眼VKH葡萄膜炎期患者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系统进行的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资料,比较2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22眼中,FFA检查8眼(36.36%)后极部多处脉络膜充盈迟缓;9眼(40.91%)视盘渗漏水肿;22眼(100.00%)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密集针尖状高荧光渗漏,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部位FFA晚期形成多囊样或多湖状荧光积存;13眼(59.09%)静脉期散在、均匀脉络膜炎性病灶,呈斑点状低荧光。ICGA检查15眼(68.18%)脉络膜充盈迟缓;14眼(63.64%)脉络膜血管扩张;16眼(72.73%)播散状分布、斑点状脉络膜炎性低荧光病灶;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区大多呈现持续低荧光,晚期部分囊样病灶呈中强荧光;9眼(40.91%)视盘水肿晚期显示视盘及盘周低荧光。FFA和ICGA同步检查结果:FFA检查100.00%患眼静脉期视盘周及后极部密集点状高荧光渗漏,而在ICGA上无此征象;FFA检查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比ICGA显示更明显;ICGA检查脉络膜充盈迟缓15眼(68.18%)及斑点状炎性病灶16眼(72.73%),均高于FFA检查结果的8眼(36.36%)和13眼(59.09%),而且ICGA早期脉络膜血管扩张显示更清晰;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病灶在FFA静脉期表现为低荧光,晚期形成荧光积存,而病变区域ICGA检查相应部位多为持续低荧光。结论 VKH葡萄膜炎期FFA清晰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特征以及炎症累及视盘、视网膜的程度和范围;ICGA能够清晰显示脉络膜循环改变及脉络膜炎症的活动性和范围。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VKH诊断及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眼底血管造影 荧光 吲哚菁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对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肖华 熊全臣 +2 位作者 郑玉萍 权彦龙 佘华宁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1850-1852,共3页
目的:分析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rescein angiography,FFA)特点,确定FFA对该病的诊断作用。方法:收集经临床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CDI)检查确诊的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患者... 目的:分析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rescein angiography,FFA)特点,确定FFA对该病的诊断作用。方法:收集经临床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CDI)检查确诊的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共9例9眼。分析3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并总结该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点。结果:共9例患者中,仅有两例患者在初诊中诊断为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其余患者均通过FFA得到确诊。所有患者FFA和颈部血管CDI的诊断均一致,FFA和CDI的诊断符合率达到100%。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多样但FFA具有特征性,FFA的主要特征包括:(1)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平均为17.5±10.2s,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也延长,平均为15.5±9.2s;(2)大部分患者视网膜周边部可见大量微动脉瘤、小血管渗漏;(3)静脉可呈串珠状;(4)视网膜新生血管主要位于周边部。结论: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容易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病混淆。但其特征性的FFA表现可使该病得到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荧光素钠的不良反应 被引量:6
18
作者 章淑华 黄海燕 吴静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1943-1944,共2页
目的:观察及分析荧光素钠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0-06/2012-07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1759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患者1759例发生不良反应共267例,占15.17%;其中恶心181例,占10.29%;呕吐32... 目的:观察及分析荧光素钠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0-06/2012-07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1759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患者1759例发生不良反应共267例,占15.17%;其中恶心181例,占10.29%;呕吐32例,占1.82%;打喷嚏6例,占0.34%;皮肤瘙痒及皮疹27例,占1.53%;喉痒、咳嗽8例,占0.45%;一过性心慌、胸闷8例,占0.45%;头昏、头晕、胸闷、乏力、出冷汗5例,占0.28%。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荧光素钠不良反应轻重不一,多数轻微,但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反应做好及时救治的准备,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荧光钠注射液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郑志坤 黎铧 +1 位作者 李娟娟 胡竹林 《临床眼科杂志》 2011年第6期542-544,共3页
目的分析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眼底照相及FFA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眼底特征性表现为,视盘颞侧一条索样皱襞,该部分视网... 目的分析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眼底照相及FFA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眼底特征性表现为,视盘颞侧一条索样皱襞,该部分视网膜血管分支密集、数目较多,终止与周边视网膜。周边视网膜检查可见一边界清晰的片状灰白色病灶,此处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FFA特征为:周边视网膜FFA显示血管分支增多、迂曲扩张,呈"树枝样"改变,走行平直。血管末端发生吻合、呈扇形终止,此部分血管渗漏。结论眼底检查、FFA结合患者病史、家族史可明确诊断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眼底照相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口与国产荧光素钠在眼底血管造影中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陆莹 赵菊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3-236,共4页
目的观察进口与国产荧光素钠注射液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比较两者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将2008年至2010年在我院眼科门诊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检查的患者按检查过程中所注射的进口和国产荧光素钠不同分成A、B两组:A组1... 目的观察进口与国产荧光素钠注射液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比较两者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将2008年至2010年在我院眼科门诊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检查的患者按检查过程中所注射的进口和国产荧光素钠不同分成A、B两组:A组1156例,B组915例。A组在检查过程中注射美国爱尔康公司生产的100g.L-1荧光素钠,B组注射广州明兴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00g.L-1荧光素钠。在检查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对出现不良反应者对症处理并记录症状、体征等病情。结果本研究2071例造影患者中共有186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8%。轻度不良反应174例,占不良反应的94.05%;中度不良反应11例,占5.91%;重度不良反应1例,占0.54%。A组造影患者中共有82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9%;B组造影患者中共有104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7%。A组患者不良反应比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轻度不良反应比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度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度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素钠注射液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发生的不良反应多数轻微。进口荧光素钠产生的不良反应比国产荧光素钠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钠注射液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