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荧光光漂白恢复技术在检测膀胱平滑肌细胞间通讯功能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周逢海 宋波 +1 位作者 金锡御 孙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4期2208-2211,共4页
目的 探讨膀胱平滑肌细胞间通讯的功能变化。方法 利用荧光光漂白恢复 (FRAP)技术检测膀胱平滑肌细胞GJIC功能。结果 在相同的时间内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膀胱平滑肌细胞漂白后平均荧光恢复率相比较 ,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目的 探讨膀胱平滑肌细胞间通讯的功能变化。方法 利用荧光光漂白恢复 (FRAP)技术检测膀胱平滑肌细胞GJIC功能。结果 在相同的时间内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膀胱平滑肌细胞漂白后平均荧光恢复率相比较 ,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膀胱平滑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漂白恢复技术检测乳脂肪球膜上生物分子的流动性
2
作者 陈晨 李靖雯 +2 位作者 李丹 韦伟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7-142,共6页
为了推动乳制品的精准评价,采用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结合多荧光探针技术观察乳脂肪球的微观结构,并利用荧光漂白恢复技术(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 FRAP)定量检测母乳、牛乳、羊乳中乳脂肪球膜上生物分... 为了推动乳制品的精准评价,采用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结合多荧光探针技术观察乳脂肪球的微观结构,并利用荧光漂白恢复技术(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 FRAP)定量检测母乳、牛乳、羊乳中乳脂肪球膜上生物分子的流动性。结果表明:3种乳的微观结构基本一致,均出现了新月区,证明了新月区是局部磷脂富集区;乳脂肪球中甘油三酯和水溶性蛋白质的动态分子比例较高,极性脂质和磷脂酰胆碱的动态分子比例较为接近,鞘磷脂的动态分子比例最差;牛乳中甘油三酯的流动性慢于母乳和羊乳,母乳中极性脂的流动性最慢。FRAP可以直观地表征乳脂肪球膜上生物分子的流动性,可为乳状液中膜界面的生化特性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脂 乳脂肪球膜 极性脂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frap) 流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及其在生物膜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隋鑫 满奕 +2 位作者 张越 林金星 荆艳萍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6期601-609,共9页
荧光漂白恢复(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FRAP)技术,是通过对细胞特定区域荧光分子的漂白及恢复,研究活细胞中各类分子运动及结合特性的技术。FRAP技术广泛应用于细胞膜组分的动态变化、蛋白质的寡聚化、蛋白质的循... 荧光漂白恢复(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FRAP)技术,是通过对细胞特定区域荧光分子的漂白及恢复,研究活细胞中各类分子运动及结合特性的技术。FRAP技术广泛应用于细胞膜组分的动态变化、蛋白质的寡聚化、蛋白质的循环、细胞骨架动力学、核膜结构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简要介绍了FRAP技术的原理及分类,并着重总结了其在生物膜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 生物膜系统 侧向扩散 寡聚化 胞呑 胞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RAP的微间隙润滑油膜流速测量方法 被引量:5
4
作者 韩素立 李超 +1 位作者 郭峰 邵晶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147,共7页
薄油膜润滑广泛存在于各类精密机械与微机电系统中。微纳米间隙内的润滑油流动是影响薄膜润滑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但目前薄润滑油膜的流速测量仍然缺少有效手段。本文基于荧光漂白恢复显微技术和漂白区域形状演化过程的成像分析,建立了油... 薄油膜润滑广泛存在于各类精密机械与微机电系统中。微纳米间隙内的润滑油流动是影响薄膜润滑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但目前薄润滑油膜的流速测量仍然缺少有效手段。本文基于荧光漂白恢复显微技术和漂白区域形状演化过程的成像分析,建立了油膜流速测量系统,可以对微米间隙润滑油膜的速度分布进行原位测量。利用建立的系统获得了厚度为8μm时聚丁烯PB450润滑油膜的库埃特流速分布。重建的荧光漂白强度分布曲线和实验测量结果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大于0.95,且流速分布符合已有润滑理论,证明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漂白恢复 微间隙 润滑油膜 流速 库埃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诱导肿瘤细胞缝隙连接通讯恢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姚陈果 郭飞 +2 位作者 李成祥 肖德友 唐丽灵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25-930,共6页
将纳秒脉冲作用于人肝癌细胞(Hep-G2),通过荧光漂白恢复(FRAP)技术,检测荧光萃灭后肿瘤细胞的荧光强度变化情况,以研究纳秒脉冲对肿瘤细胞缝隙连接通讯(GJIC)功能变化的影响。经纳秒脉冲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荧光恢复率显著增加,... 将纳秒脉冲作用于人肝癌细胞(Hep-G2),通过荧光漂白恢复(FRAP)技术,检测荧光萃灭后肿瘤细胞的荧光强度变化情况,以研究纳秒脉冲对肿瘤细胞缝隙连接通讯(GJIC)功能变化的影响。经纳秒脉冲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荧光恢复率显著增加,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处理组的荧光恢复率都达到对照组的3倍以上。此外,处理组肿瘤细胞的荧光漂白恢复率随脉冲个数的增加而升高。实验结果表明,纳秒脉冲促进了肿瘤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恢复,且在固定的脉冲宽度和幅值下,GJIC对纳秒脉冲作用的响应程度与施加的脉冲个数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不仅为纳秒脉冲用于GJIC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而且也深化了纳秒脉冲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人肝癌细胞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 细胞缝隙连接通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AP技术揭示PLZF-RARα融合蛋白在细胞核内的运动性依赖于其配基及转录活性 被引量:1
6
作者 贺薇 黄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63-1470,共8页
目的运用光漂白荧光恢复(FRAP)技术检测一系列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标签的野生型及突变型的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锌指-维甲酸受体α(PLZF-RARα)表达蛋白分子在细胞核内运动性。方法运用凝胶迁移实验(EMSA)检测带有GFP标签的野生型及突变... 目的运用光漂白荧光恢复(FRAP)技术检测一系列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标签的野生型及突变型的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锌指-维甲酸受体α(PLZF-RARα)表达蛋白分子在细胞核内运动性。方法运用凝胶迁移实验(EMSA)检测带有GFP标签的野生型及突变型PLZF-RARα融合蛋白结合维甲酸反应元件(RARE)的能力;运用FRAP以及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分析一系列GFP-PLZF-RARα及其突变体表达蛋白在细胞核内的运动性;运用转录抑制剂放线菌素D(Act D)和/或全反式维甲酸(ATRA)处理GFP-RARα和GFPPLZF-RARα表达细胞,运用FRAP观察PLZF-RARα和野生型RARα在细胞核内的运动性变化情况。结果位于PLZF结构区的POZ以及锌指结构域不仅是引起PLZF-RARα核内运动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引起配体诱导的核内运动性减慢的关键因素。Act D能够显著地抑制PLZF-RARα和RARα蛋白分子在细胞核内的运动性;分化诱导剂ATRA处理可逆转Act D引起的RARα核内运动性降低效应,但经Act D处理的PLZF-RARα分子无此效应。结论运用FRAP技术发现PLZF-RARα融合蛋白在细胞核内的运动性减慢可能依赖于配体的存在及其转录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锌指-维甲酸受体α 维甲酸受体Α 绿色荧光蛋白 漂白荧光恢复 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FRAP技术研究高蛋白中间水分食品体系中的分子迁移
7
作者 贾晓戈 李娟 +2 位作者 陆乃彦 张轩 周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61,共8页
文中构建了酪蛋白酸钠和浓缩乳蛋白这2种高蛋白中间水分食品模型体系,并采用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对模型体系在贮藏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以及分子迁移运动等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高蛋白中间水分模型体系的荧光恢复率与蛋白的种类和贮藏时... 文中构建了酪蛋白酸钠和浓缩乳蛋白这2种高蛋白中间水分食品模型体系,并采用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对模型体系在贮藏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以及分子迁移运动等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高蛋白中间水分模型体系的荧光恢复率与蛋白的种类和贮藏时间有关,其中,浓缩乳蛋白模型体系较酪蛋白酸钠模型体系的荧光强度恢复迅速,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这2种模型体系的荧光强度恢复率呈逐渐减缓的趋势。由此可见,高蛋白中间水分食品在贮藏前期体系中小分子在热力学牵引下发生迁移运动有可能进一步导致体系微结构及质地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 高蛋白中间水分食品 分子迁移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Cajal间质细胞对膀胱逼尿肌细胞兴奋调控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丁砺蠡 方强 +1 位作者 封建立 宋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18-1121,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Cajal细胞(ICC细胞)在逼尿肌细胞兴奋调控中所起的作用。方法①透射电镜观察ICC细胞和逼尿肌细胞之间的超微结构联系;②以荧光光漂白恢复(FRAP)对相邻的ICC细胞和逼尿肌细胞进行检测,观察ICC细胞和相邻逼尿肌细胞之间的荧... 目的探讨膀胱Cajal细胞(ICC细胞)在逼尿肌细胞兴奋调控中所起的作用。方法①透射电镜观察ICC细胞和逼尿肌细胞之间的超微结构联系;②以荧光光漂白恢复(FRAP)对相邻的ICC细胞和逼尿肌细胞进行检测,观察ICC细胞和相邻逼尿肌细胞之间的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①超微结构可见ICC细胞和逼尿肌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②对与单个ICC细胞相邻的逼尿肌细胞进行荧光漂白后,可发现逼尿肌细胞内的荧光强度有显著恢复(P<0.01),同时ICC细胞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说明ICC细胞与逼尿肌细胞间有信号通讯的通路。结论①ICC细胞与逼尿肌细胞之间存在结构上联系;②ICC细胞可以将兴奋信号传递给周围的逼尿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C细胞 荧光漂白(frap) 膀胱逼尿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位和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对上皮细胞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志能 姚珍薇 +2 位作者 唐良萏 令狐华 谯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1972-1975,共4页
目的研究体外异位和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对内膜上皮细胞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取24例卵巢处子宫内膜异位灶以及10例正常子宫内膜,分离、纯化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 目的研究体外异位和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对内膜上皮细胞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取24例卵巢处子宫内膜异位灶以及10例正常子宫内膜,分离、纯化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建立体外上皮细胞单独培养、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共培养模型。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采用荧光漂白后恢复技术分别检测各组上皮细胞的GJIC功能。结果①异位内膜上皮、间质细胞纯度分别为92%、95%,对照组内膜上皮、间质细胞纯度分别为95%、98%;②单独培养的异位内膜上皮细胞与单独培养的正常内膜上皮细胞的GJIC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与正常间质细胞共培养后,上皮细胞中GJIC功能明显上调,而与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共培养的上皮细胞中GJIC功能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异位间质细胞丧失了调节上皮细胞GJIC的能力,这种调节能力的异常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细胞培养 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 荧光漂白后恢复技术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s异位及在位内膜间质细胞Cx43的表达及GJIC功能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志能 姚珍薇 +2 位作者 唐良萏 赵纯全 张建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1049-1054,1077,共7页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异位与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Cx43的表达及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功能,探讨间质细胞GJIC功能异常对EMs发病的影响。方法:取24例卵巢处子宫内膜异位灶、41例EMs在位内膜以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分离出间质细...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异位与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Cx43的表达及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功能,探讨间质细胞GJIC功能异常对EMs发病的影响。方法:取24例卵巢处子宫内膜异位灶、41例EMs在位内膜以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分离出间质细胞,加入雌、孕激素培养,建立体外间质细胞培养模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分别检测三组间质细胞的Cx43表达及GJIC功能。结果:间质细胞成功培养率分别为:异位内膜组45.8%(11/24)、EMs在位内膜组92.7%(38/41)、对照组93.3%(28/30),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纯度为95%,在位内膜间质细胞纯度达98%。EMs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中Cx43表达水平及GJIC功能明显比其他两组低,正常对照组的Cx43表达水平及GJIC功能最高,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1)同时建立EMs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正常内膜间质细胞的体外模型,有助于研究EMs的发病机制;(2)间质细胞中Cx43蛋白表达下调及其GJIC功能异常与EMs发生有关,调节Cx43表达或GJIC功能可能是潜在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细胞培养 间质细胞 连接蛋白43 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 荧光漂白后恢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晋刚 许建中 +4 位作者 王序全 周强 罗飞 何清义 孙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1648-1651,共4页
目的研究人骨随间充质干细胞(hum an m esenchym al stem cells,hMSCs)的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 lar commun ication,G JIC)功能。方法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缝隙连接结构,应用荧光光漂白恢复(fluorescencered istri... 目的研究人骨随间充质干细胞(hum an m esenchym al stem cells,hMSCs)的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 lar commun ication,G JIC)功能。方法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缝隙连接结构,应用荧光光漂白恢复(fluorescencered istribution after photob leach ing,FRAP)技术,5,6-CFDA荧光负载hMSCs,激光淬灭细胞内荧光,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体外培养的hMSCs的G JIC功能。结果细胞内荧光被淬灭后可通过缝隙连接通道恢复,hMSCs平均荧光漂白恢复率为(35.26±0.76)%。结论缝隙连接是间充质干细胞间的重要通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缝隙连接通讯 荧光漂白恢复 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在液-液相分离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关苑君 马显才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4-510,共7页
近十年来,科学家们发现液-液相分离在许多生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许多生物学功能。一旦发生异常,将会导致多种疾病产生。在生物学研究中,光学显微成像技术是液-液相分离主要的研究工具之一。本文阐述了几个重要的光学显微成像技... 近十年来,科学家们发现液-液相分离在许多生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许多生物学功能。一旦发生异常,将会导致多种疾病产生。在生物学研究中,光学显微成像技术是液-液相分离主要的研究工具之一。本文阐述了几个重要的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在液-液相分离的研究中的应用和对比,以观察相分离的存在和形成等过程。详细地阐述了运用共聚焦显微技术中的荧光漂白后恢复技术(FRAP)检测其扩散和物质交换的特性,并总结了应用该技术时的成像条件、注意事项和参数应用,为科学研究者提供技术选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相分离 光学显微技术 共聚焦显微技术 荧光漂白后恢复 超分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恶化程度胃癌细胞系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及Cx43表达的差异 被引量:5
13
作者 田志华 丁慧荣 +2 位作者 张宏 张伟 李振甫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68,0+2,共6页
以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和不同恶化程度的人胃癌细胞系(低恶化AGS细胞系、中恶化SGC-7901细胞系、高恶化BGC-823细胞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及划痕标记荧光染料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恶化程度的胃癌细... 以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和不同恶化程度的人胃癌细胞系(低恶化AGS细胞系、中恶化SGC-7901细胞系、高恶化BGC-823细胞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及划痕标记荧光染料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恶化程度的胃癌细胞系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功能的差异;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探求其与胃癌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正常胃细胞系和低、中及高恶化胃腺癌细胞系中,细胞间的GJIC功能随着恶性程度的升高而减弱(AGS、SGC-7901)或消失(BGC-823),且Cx43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随着恶性程度的升高而下调(AGS、SGC-7901)或缺失(BGC-823).这提示胃癌恶性程度与胃癌细胞的GJIC功能显著相关(P<0.05),GJIC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细胞系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 间隙连接蛋白(Cx43)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 划痕标记荧光染料示踪技术 荧光定量PCR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近紫外线辐射对兔晶体上皮细胞通讯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真艳 李立 汤永强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2-83,共2页
目的: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漂白恢复技术观察近紫外线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兔晶状体上皮细胞,设置空白阴性对照,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以近紫外线辐射5分钟,10分钟和15分钟,用荧光光漂白... 目的: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漂白恢复技术观察近紫外线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兔晶状体上皮细胞,设置空白阴性对照,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以近紫外线辐射5分钟,10分钟和15分钟,用荧光光漂白恢复技术检测细胞的荧光恢复率。结果:空白对照组荧光恢复率为57.357±5.610,照射5分钟,10分钟和15分钟近紫外线辐射后的荧光恢复率分别为(%)34.205±3.652,18.909±3.017,7.129±2.917。结论:近紫外线损伤可以导致晶状体上皮细胞间通讯功能的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上皮细胞 荧光漂白后恢复技术 胞间通讯 近紫外线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米级核壳量子点团聚体在生物膜中的扩散与溶解及其毒性
15
作者 赵佳玥 张道勇 潘响亮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03-1309,共7页
包括量子点在内的人工纳米颗粒是近年来突出的环境污染物,为确定其在生物膜中的扩散过程和特征,应用TIRF(全内反射荧光)、FRAP(荧光漂白后恢复)等技术,研究了CdTe/CdS/ZnS核壳式量子的微米级的团聚体在细菌Comamonas testoteroni生物膜... 包括量子点在内的人工纳米颗粒是近年来突出的环境污染物,为确定其在生物膜中的扩散过程和特征,应用TIRF(全内反射荧光)、FRAP(荧光漂白后恢复)等技术,研究了CdTe/CdS/ZnS核壳式量子的微米级的团聚体在细菌Comamonas testoteroni生物膜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生物膜内部的扩散及其在生物膜中的溶解和毒性.结果表明:通过TIRF技术观察到生物膜可快速吸附>1μm的CdTe/CdS/ZnS核壳式量子点团聚体,而且通过CLSM(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进行深度扫描发现,量子点团聚体吸附到生物膜表面后可以进一步扩散到生物膜深层,在25 min内可穿透45μm的生物膜,并在生物膜中随深度呈线性分布特征.FRAP分析表明,量子点团聚体被生物膜固定后还具有较强的移动性,漂白区的荧光强度在5 min可恢复30%.量子点团聚体在生物膜中会溶解产生Cd^(2+)、Zn^(2+)等重金属离子,从而对生物膜产生毒性并杀死细菌.研究显示,虽然纳米颗粒进入环境中会形成微米级的团聚体,但依然可以进入生物膜,对水生微生物生态系统产生危害.TIRF、CLSM和FRAP技术是研究纳米颗粒物在生物膜表面吸附和内部扩散动力学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量子点 生物膜 全内反射荧光(TIRF) 荧光漂白后恢复(fr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H2A与染色质的动态结合
16
作者 郭焱 孙玉慧 +2 位作者 魏朝亮 丁明孝 陈建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2-186,共5页
在真核细胞中 ,核小体的核心结构组蛋白被DNA紧密缠绕 ,但是这种紧密的结合有时也可能变得松散 ,以利于其他蛋白与DNA的结合。将组蛋白H2A与绿色荧光蛋白的融合表达载体和核仁纤维蛋白 (fibrillarin)与红色荧光蛋白的融合表达载体共转染... 在真核细胞中 ,核小体的核心结构组蛋白被DNA紧密缠绕 ,但是这种紧密的结合有时也可能变得松散 ,以利于其他蛋白与DNA的结合。将组蛋白H2A与绿色荧光蛋白的融合表达载体和核仁纤维蛋白 (fibrillarin)与红色荧光蛋白的融合表达载体共转染COS 7细胞 ,利用荧光漂白恢复(FRAP)技术研究了H2A在细胞核内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在少数间期细胞的核仁区有组蛋白聚集现象 ,且此区域内H2A的运动速度显著地高于非核仁区的H2A ,推测该现象仅出现于细胞周期的某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 核仁 荧光漂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PR实验装置的微机化
17
作者 徐成汤 张孔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0-63,59,共5页
微机化荧光漂白恢复实验装置具有对FPR实验过程实时自动控制、实验数据自动采集以及对实验数据进行三参量非线性理论曲线拟合的功能。所采用的微型计算机是IBM PC/XT。
关键词 荧光漂白恢复 实验装置 微机化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