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植物根际土壤固氮微生物的筛选及其抗逆促生特性
1
作者 张钧杰 刘爽 +2 位作者 胡明珠 石雪瑞 代金霞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7-326,共10页
【目的】对荒漠灌丛根际土壤固氮微生物多样性、抗逆性和促生特性进行研究,为挖掘荒漠微生物资源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分离培养方法及固氮酶基因nif H的PCR扩增,从4种荒漠灌丛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固氮微生物,通过菌落形态观察、菌株生... 【目的】对荒漠灌丛根际土壤固氮微生物多样性、抗逆性和促生特性进行研究,为挖掘荒漠微生物资源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分离培养方法及固氮酶基因nif H的PCR扩增,从4种荒漠灌丛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固氮微生物,通过菌落形态观察、菌株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固氮菌株进行鉴定;通过NaCl、NaOH和PEG6000胁迫检测菌株的盐碱耐受性和抗旱性,通过比色法测定菌株溶磷、产生IAA、铁载体和ACC脱氨酶等促生潜能。通过苜蓿盆栽接种实验验证菌株的促生效果。【结果】从4种灌丛根际土壤中共筛选获得固氮微生物61株,菌株多为革兰氏阴性,H2O2酶反应阳性;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隶属于38个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胞杆菌属(Bacillus)、固氮菌属(Azotobacter)和剑菌属(Ensifer)分离频率较高,柠条根际固氮微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所有菌株在pH 10的条件下可正常生长,大多数菌株可耐受5%的NaCl和15%的PEG6000,表现出良好的抗逆性。菌株的促生特性存在差异,17株具有溶磷能力,发酵液中有效磷增量最高达到135.84 mg/L;15株菌能够产铁载体;8株具有产ACC脱氨酶活性,酶活最高为10.63 U/mg;19株具有分泌IAA的能力,IAA产量在3.41-56.93 mg/L之间,有6个菌株同时具备3种以上促生潜能,其中SDQ-1和MC-20菌株综合性能良好。盆栽接种实验表明,接种处理能显著促进苜蓿幼苗生长,复合菌剂组F促生效果最显著,与未接种对照CK相比,幼苗株高、鲜重、根长和根面积分别显著提高了55.88%、147.53%、292.65%和306.38%。【结论】宁夏荒漠灌丛根际土壤中固氮微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多数菌株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多种促生潜能,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固氮微生物 抗逆性 促生功能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植物山竹子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丹婷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4期20-22,共3页
介绍了荒漠植物山竹子属()的物种组成及其分类变化,概述了基于形态表型、细胞核型和生理生化特征及叶绿体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的该属物种遗传多样性。该属作为荒漠先锋植物,对我国荒漠综合治理和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建议系统开展该... 介绍了荒漠植物山竹子属()的物种组成及其分类变化,概述了基于形态表型、细胞核型和生理生化特征及叶绿体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的该属物种遗传多样性。该属作为荒漠先锋植物,对我国荒漠综合治理和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建议系统开展该属物种的遗传背景及其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山竹子属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民勤沙生植物园荒漠植物引种驯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鹏 纪永福 +2 位作者 唐进年 李昌龙 李得禄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2,共6页
据统计我国荒漠维管束植物有82科484属1704种,不仅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为人类提供重要生活资料,是维系生态平衡、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种质资源。以我国第一座荒漠植物园—民勤沙生植物园为案例,对... 据统计我国荒漠维管束植物有82科484属1704种,不仅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为人类提供重要生活资料,是维系生态平衡、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种质资源。以我国第一座荒漠植物园—民勤沙生植物园为案例,对荒漠植物引种驯化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同时指出未来发展的方向。民勤沙生植物园先后引进各类植物680余种,成功筛选出梭梭、拧条锦鸡儿、细枝羊柴等10余种优良防风固沙造林树种。通过开展蒙古韭、沙蓬、斧翅沙芥、锁阳、肉苁蓉等沙漠经济植物种的驯化栽培与示范推广,丰富了农村产业结构,辐射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未来荒漠区植物引种驯化应面向和美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甘肃省民勤治沙站荒漠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平台,强抓国家植物园建设机遇,重视对野生荒漠草本植物种质资源的引种驯化,加强荒漠区林草新品种培育,以期为我国西北风沙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引种驯化 乡村振兴 民勤沙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几种典型荒漠植物盐碱地造林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永刚 许丽 +5 位作者 邱晓娜 姜俊基 李英 王菊莲 刘世权 戚福俊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51-59,共9页
为提高石羊河下游盐碱地植被恢复与利用能力,选择梭梭、白刺、柽柳、霸王、泡泡刺、铃铛刺、红砂、黑果枸杞、沙木蓼、塔落木羊柴10种典型荒漠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盐碱地采取锯沫+作物碎小秸秆混合物物理覆盖和阻隔法,康地宝、小分子肽氨... 为提高石羊河下游盐碱地植被恢复与利用能力,选择梭梭、白刺、柽柳、霸王、泡泡刺、铃铛刺、红砂、黑果枸杞、沙木蓼、塔落木羊柴10种典型荒漠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盐碱地采取锯沫+作物碎小秸秆混合物物理覆盖和阻隔法,康地宝、小分子肽氨基酸化学土壤改良剂浇灌法等措施造林,观察几种典型荒漠植物在盐碱地的造林效果。结果表明:1)未处理(对照CK)土壤造林红砂成活率(83.33%)最高,依次顺序为梭梭>铃铛刺>白刺、泡泡刺>黑果枸杞>霸王>沙木蓼>柽柳>塔落木羊柴;栽植穴表层覆盖和底层铺设20 cm锯沫+作物碎小秸秆混合物两个处理各树种成活率保存率存在差异性,相对其他处理成活率和保存率更好,梭梭、白刺、红砂、黑果枸杞、沙木蓼、铃铛刺、泡泡刺7个树种成活率均≥71.43%,柽柳、霸王、塔落木羊柴3个树种成活率在58.33%~23.81%;2)经过3年生长,梭梭、白刺、红砂、黑果枸杞、铃铛刺、泡泡刺6个树种保存率均≥75.47%,相对较高,而柽柳、沙木蓼、塔落木羊柴保存率低,均≤33.30%;3)用康地宝15000倍液、小分子肽氨基酸10000倍液两种盐碱地改良剂单施处理,不同树种成活率和保存率差异性显著,梭梭、白刺、黑果枸杞、泡泡刺成活率均≥61.90%,保存率均≥61.90%,相对较好,两处理对同一树种成活率和保存率差异较大,化学改良剂处理土壤要根据树种,采取相应使用剂量配比;4)5个处理中梭梭、柽柳、铃铛刺、沙木蓼、泡泡刺新梢最大生长量均≥27.26 cm,白刺、黑果枸杞、霸王、塔落木羊柴、红砂新梢最大生长量均≤22.43 cm。综上所述,梭梭、铃铛刺、泡泡刺相对适合做为盐碱地造林的主栽树种,白刺、红砂、黑果枸杞、霸王宜作配置树种;柽柳、沙木蓼、塔落木羊柴在目前雨养条件下,特别是灌溉补水和土壤盐分淋洗的措施不够,不宜在盐碱地造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荒漠植物 盐碱地 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尾闾青土湖荒漠植物群落种间关联及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耿东梅 赵鹏 +2 位作者 陈亚东 张裕年 段晓峰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31,共11页
探究荒漠植物群落种间关系,为石羊河尾闾干涸湖泊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2018年9月,在石羊河下游青土湖设置3条调查样带,共调查灌木样方27个,草本样方81个。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联结系数Oc... 探究荒漠植物群落种间关系,为石羊河尾闾干涸湖泊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2018年9月,在石羊河下游青土湖设置3条调查样带,共调查灌木样方27个,草本样方81个。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联结系数Ochiai和生态位量化方法,开展荒漠植物群落种间关联程度、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土湖荒漠植物群落包括24种植物,其中灌木8种,多年生草本8种,一年生草本8种,草本植物占总物种数的66.67%。不同生活型荒漠植物中重要值最大的分别为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猪毛菜(Salsola collina)。方差比率分析表明,青土湖荒漠植物群落种间总体上呈不显著负联结关系,群落处于波动演替状态。Ochiai系数0~0.3的种对占总对数的72.83%,种对间的相关性较弱。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灌木有白刺(21.728)、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10.321)、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5.711);多年生草本有芦苇(12.556)、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4.874)、荒漠黄耆(Astragalus grubovii)(4.248);一年生草本有猪毛菜(9.340)、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7.822)、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6.237)。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种对有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和碟果虫实(Corispermum patelliforme)(0.84)、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和戈壁驼蹄瓣(Zygophyllum gobicum)(0.77)、黄花补血草和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0.77)、砂蓝刺头(Echinops gmelinii)和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0.75)。群落物种生态位重叠均值为0.12,种间竞争较小。建议在石羊河下游青土湖人工植物群落构建过程中重视种间关系,选择种间竞争小的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生态恢复的植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种间关联 生态位 青土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荒漠植物叶片和细根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壹铭 单立山 +4 位作者 马静 王红永 解婷婷 杨洁 马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48-3659,共12页
植物的叶片和细根是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最重要的营养器官,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反映了植物的养分限制状况及叶片与细根间的协同作用,开展叶片与细根化学计量关系的研究,对认识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及元素间平衡关系有重要... 植物的叶片和细根是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最重要的营养器官,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反映了植物的养分限制状况及叶片与细根间的协同作用,开展叶片与细根化学计量关系的研究,对认识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及元素间平衡关系有重要意义。对西北干旱区21种荒漠植物叶片与细根C、N、P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在不同生活型及不同器官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北干旱区荒漠植物叶片与细根C含量相对稳定,叶N、P含量高于细根,说明在干旱生境中,植物对养分的分配侧重于地上部分,以完成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叶片与细根的N∶P无显著差异,有明显的保守性,表明植物地上与地下部分养分吸收策略与分配规律具有一致性;2)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和细根的C、N、P含量及C∶N、C∶P存在显著差异,灌木与禾草具有较高的C∶N和C∶P,杂类草具有较高的N、P含量,说明灌木与禾草倾向于保守型养分适应策略,杂类草倾向于快速生长的资源竞争策略;3)21种荒漠植物叶片与细根N、P含量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西北干旱区荒漠植物体内N、P元素间存在相互作用;4)植物叶片与细根间C、N、P含量及C∶N、C∶P存在等速生长关系,表明植物光合产物和养分在地上与地下部分间的分配具有平行的比例关系,但这种关系受生活型影响。上述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不同生活型植物在恶劣生境中存在不同的养分适应策略,且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养分利用策略及分配规律存在协同作用,这为进一步认识西北干旱区荒漠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提供了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叶片 细根 生活型 西北干旱区 荒漠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荒漠植物名录数据集
7
作者 梁泽 古丽米拉·克孜尔别克 +2 位作者 韩昀 刘婷婷 孙伟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187-193,共7页
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新疆植物志》《中国沙漠植物志》《新疆植物志简本》《新疆树木志》等专著及相关文献和各大在线公开数据库,对数据信息进行完善整理,构建了新疆荒漠植物名录数据集。本数据集共收集整理31科150属360种新疆荒漠... 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新疆植物志》《中国沙漠植物志》《新疆植物志简本》《新疆树木志》等专著及相关文献和各大在线公开数据库,对数据信息进行完善整理,构建了新疆荒漠植物名录数据集。本数据集共收集整理31科150属360种新疆荒漠植物的物种信息,被子植物门355种,裸子植物门5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有80种,具有饲用价值的植物61种,有经济价值的植物26种,分别占数据集中所有植物的22.2%、16.9%、7.2%。本数据集包含荒漠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别名等信息,可为荒漠植物生长环境、植物价值等科学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和基础数据,对新疆荒漠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荒漠植物 生长环境 植物名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其对青贮玉米幼苗的促生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佳玮 谭澳平 +5 位作者 刘建利 唐万鹏 易嘉敏 郭淼 孙碧雯 孙至柔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221,共12页
选取实验室前期分离所得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对其进行形成生物膜能力、产铁载体能力、产IAA能力、产ACC脱氨酶能力以及溶磷和解钾能力测定,选取具有促生特性的菌株进行盆栽试验。共筛选出16株具有促生特性的菌株,其中BW2-6、MC35、B... 选取实验室前期分离所得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对其进行形成生物膜能力、产铁载体能力、产IAA能力、产ACC脱氨酶能力以及溶磷和解钾能力测定,选取具有促生特性的菌株进行盆栽试验。共筛选出16株具有促生特性的菌株,其中BW2-6、MC35、BW35、HS1-1和SHM2在活体试验中促生效果较优。菌株BW2-6对青贮玉米幼苗的株高、基茎粗、地上部干质量、根鲜质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相对含水量、比根长和全株鲜质量促生效果最佳,相比对照分别增加了81.00%、54.70%、156.79%、163.27%、107.35%、131.18%、175.12%、44.96%、74.48%和190.69%;菌株SHM2对地上部鲜质量和根干质量促生效果最佳,相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37.85%和72.96%;菌株BW35对平均叶面积促生效果最佳,约为对照的2.33倍;对照组根冠比均高于处理组,处理组中菌株BW35根冠比最高,相比对照降低了10.18%,菌株BW2-6根冠比最低,相比对照降低了51.93%,不同菌株之间促生效果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株对青贮玉米幼苗生长促进作用较好的菌中以菌株BW2-6促生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促生菌 荒漠植物 筛选 青贮玉米 促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连古城保护区荒漠植物群落与土壤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邱晓菲 许雅娟 +1 位作者 霍建华 雷占蓉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5期251-253,共3页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试验区,探讨了不同荒漠植物群落的土壤理化特性,包括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水分等含量和pH值。通过采集样品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这些土壤特性在不同荒漠植物群落...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试验区,探讨了不同荒漠植物群落的土壤理化特性,包括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水分等含量和pH值。通过采集样品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这些土壤特性在不同荒漠植物群落中的差异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壤特性与植物群落结构密切相关,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理化特性存在显著差异,这对于理解荒漠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群落 土壤理化特性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典型荒漠植物及其抗逆基因的环境适应性评价
10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成果简介:该成果调查评价了塔里木盆地典型环境下植物分布的种类及其特点,揭示了植物抗逆性及其抗逆的临界值,阐期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为荒漠化及盐碱地改造提供了参考。分别量化了耐盐碱、耐干旱、耐高温、耐低温的典型植物对各种逆... 成果简介:该成果调查评价了塔里木盆地典型环境下植物分布的种类及其特点,揭示了植物抗逆性及其抗逆的临界值,阐期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为荒漠化及盐碱地改造提供了参考。分别量化了耐盐碱、耐干旱、耐高温、耐低温的典型植物对各种逆境环境的耐受性及其临界值:其中盐角草、碱蓬属植物能耐受400mmol/L的NaCl,花花柴、甘草属植物及苦豆子能耐受25%的PEG,花花柴能够持续耐受52℃长达24h,矮沙冬青作为新疆唯一阔叶常绿灌木,可长期耐受30℃低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花柴 荒漠植物 抗逆基因 矮沙冬青 苦豆子 盐角草 成果简介 临界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植物刺山柑在园林景观及植物生产中的应用
11
作者 刘彬 《现代园艺》 2024年第4期161-163,共3页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因其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有着丰富的荒漠植物资源,荒漠植物园林景观的建设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社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刺山柑作为一种特色的荒漠植物,在西北荒漠地区的园林景观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因其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有着丰富的荒漠植物资源,荒漠植物园林景观的建设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社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刺山柑作为一种特色的荒漠植物,在西北荒漠地区的园林景观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分析刺山柑的生态特点、景观效果以及适应性和抗逆性,探讨了刺山柑在新疆荒漠地区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介绍了组培技术在刺山柑繁殖中的应用,并探讨了组培技术在荒漠植物园林景观中的推广前景。刺山柑具有耐旱、耐盐碱、适应荒漠环境的特点,其独特的树形、鲜艳的果实和花朵使其成为荒漠植物园林景观的亮点。同时,组培技术在刺山柑繁殖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繁殖效率和品质,丰富荒漠植物园林植物种类,并加速景观建设进程。因此,刺山柑的应用和组培技术在新疆荒漠植物园林景观中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荒漠 荒漠植物园林 刺山柑 组培技术 景观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的荒漠植物--刺旋花
12
作者 杨路路 《花卉》 2024年第11期43-44,共2页
刺旋花(Conwolwulus tragacanthoides)为旋花科旋花属植物,产于我国北部及西北部的甘肃、河北、内蒙古、宁夏、陕西、新疆及西南部的四川等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也有,生于... 刺旋花(Conwolwulus tragacanthoides)为旋花科旋花属植物,产于我国北部及西北部的甘肃、河北、内蒙古、宁夏、陕西、新疆及西南部的四川等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也有,生于石缝中及戈壁滩中。刺旋花为匍匐有刺的亚灌木,全株被银灰色绢毛,高4~15厘米,茎分枝,密集,形成披散垫状;小枝坚硬,具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旋花 小枝 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旋花科 荒漠植物 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珍稀濒危荒漠植物保护等级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57
13
作者 陶玲 李新荣 +1 位作者 刘新民 任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2-57,共6页
本文以中国西北荒漠地区 50种荒漠植物作为定量研究的对象 ,根据层次分析法 (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理论 ,选取珍稀濒危荒漠植物的分布区、分类学地位、生物学指标及利用价值 4个指标 ,将生物学指标量化为乔木、灌木、多... 本文以中国西北荒漠地区 50种荒漠植物作为定量研究的对象 ,根据层次分析法 (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理论 ,选取珍稀濒危荒漠植物的分布区、分类学地位、生物学指标及利用价值 4个指标 ,将生物学指标量化为乔木、灌木、多年生草本和 1年生草本 4个指标变量 ;将利用价值量化为科研、药用、饲 (食 )用、薪炭用和其它价值 5个指标变量 ,分别构建判断矩阵 ,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 ,定量研究各指标在珍稀濒危等级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及重要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 :对 50种珍稀濒危荒漠植物的保护等级进行排序 ,结论基本符合《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和《中国植物红皮书》的分级结果。盐桦 (Betulaholophila)、矮沙冬青 (Ammopip tanthusnanus)、贺兰山丁香 (Syringapinnatifoliavar.alashanica)、沙生柽柳 (Tamarixtaklamakanensis)、四合木(Tetraenamogolica)、新疆丽豆 (Colophacasoongoria)、喀什女蒿 (Hippolytiakaschgarica) 7种荒漠植物被列为 1级保护 ,占总数的 1 4 % ;裸果木等 2 2种荒漠植物被列为 2级保护 ,占总数的 4 4% ;梭梭等 1 9种荒漠植物被列为 3级保护 ,占总数的 38% ;星毛短舌菊、盐豆木 2种荒漠植物被列为等外 ,占总数的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荒漠植物 保护等级评价 AHP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植物梭梭和沙拐枣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特征 被引量:85
14
作者 苏培玺 赵爱芬 +2 位作者 张立新 杜明武 陈怀顺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17,共7页
运用开放式气体交换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和沙拐枣(Calligonummongolicum)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特征。结果表明:梭梭和沙拐枣在湿润状况下的Pn日变化呈单峰型,... 运用开放式气体交换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和沙拐枣(Calligonummongolicum)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特征。结果表明:梭梭和沙拐枣在湿润状况下的Pn日变化呈单峰型,梭梭低于沙拐枣,日平均分别为19.60±0.12μmol·m-2·s-1和24.06±0.50μmol·m-2·s-1;E也是梭梭低于沙拐枣,日平均分别为5.53±0.08mmol·m-2·s-1和8.21±0.26mmol·m-2·s-1;WUE则不同,日平均梭梭高于沙拐枣,分别为3.28±0.05mmolCO2·mol-1H2O和2.84±0.06mmolCO2·mol-1H2O。WUE年均值也是梭梭高于沙拐枣,二者最高值都出现在9月,次高值出现在7月,WUE的高低变化与年降水量的高低分布一致。在湿润和干燥两种状况下,梭梭和沙拐枣Pn对光强的响应表明,水分条件好时Pn明显增大,光能利用率提高。从湿润状况时的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CO2补偿点,以及干燥状况时也具有低CO2补偿点,确定梭梭和沙拐枣具有C4光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梭梭 沙拐枣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荒漠植物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46
15
作者 王方琳 柴成武 +4 位作者 赵鹏 唐卫东 付贵全 孙涛 胥宝一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55-1765,共11页
利用盆栽试验结合人工浇水后自然耗水的方法测定干旱胁迫对梭梭、白刺、沙蒿3种荒漠植物叶片水分、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探讨各指标在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响应机制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并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抗旱... 利用盆栽试验结合人工浇水后自然耗水的方法测定干旱胁迫对梭梭、白刺、沙蒿3种荒漠植物叶片水分、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探讨各指标在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响应机制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并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抗旱性排序。结果表明:(1)3种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RWC)随干旱胁迫天数增加持续降低,最大水分亏缺(RWD)呈波动式上升趋势。(2)3种植物总叶绿素含量(Chl)和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含量,以及梭梭、白刺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胁迫天数增加而降低;沙蒿类胡萝卜素随土壤含水率降低逐渐升高。(3)梭梭、白刺、沙蒿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效率(WUE)等主要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对土壤水分表现出明显的阈值响应,适宜的土壤含水率分别为8.04%~19.33%、4.17%~19.10%、6.48%~17.51%。(4)3种植物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F_(v)′/F_(m)′)及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随干旱胁迫天数增加和光照强度增大而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呈逐渐上升趋势;干旱胁迫中后期,梭梭、沙蒿的F_(v)/F_(m)及F_(v)′/F_(m)′均下降,光合机构光合活性遭到破坏,电子传递受阻,PSⅡ反应中心受损,表现出光抑制,而白刺调节自身PSⅡ反应中心免受伤害的能力较强。(5)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表明,3种植物耐旱能力大小依次为白刺>梭梭>沙蒿。研究发现,3种荒漠植物均可通过调节PSⅡ反应中心开放程度与活性,对干旱胁迫表现出较强的耐性,胁迫后期植物PSⅡ反应中心关闭或不可逆失活,表现出光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干旱胁迫 光合色素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叶绿素荧光 抗旱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下三种荒漠植物叶片及土壤C、N、P的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6
16
作者 李从娟 徐新文 +6 位作者 孙永强 邱永志 李生宇 高培 钟显彬 闫健 王桂芬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96-1004,共9页
以新疆地区三种典型荒漠植物梭梭、多枝柽柳和沙拐枣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其不同生境(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植物园—植物园,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明渠免灌林—免灌林,以及各自的原生生境—原始生境)下三种植物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以新疆地区三种典型荒漠植物梭梭、多枝柽柳和沙拐枣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其不同生境(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植物园—植物园,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明渠免灌林—免灌林,以及各自的原生生境—原始生境)下三种植物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每个处理5个重复。研究结果显示:土壤C、N、P含量在不同生境中的分布趋势相似,均表现为柽柳原生地和植物园较高,其他三者相对较低(P<0.05)。然而C∶N和C∶P在柽柳原生地中最大,植物园、免灌林和梭梭原生地次之,而沙拐枣原生地最小。N∶P在不同生境中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N和P含量在不同生境中的变化是一致的,即干旱区土壤保持了相对较为稳定的N∶P。三种植物叶片C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表现为沙拐枣最高,其次为柽柳,梭梭相对较小(P<0.05),然而,植物叶片的N、P含量主要受物种影响,生境对植物叶片N、P含量影响不显著,叶片N∶P均值为15.91±0.68,介于14和16之间,说明该区三种植物生长受N和P共同限制,然而N∶P在不同生境及不同物种的协同作用下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干旱区的这三种植物叶片在不同生境中具有相对较为恒定的N∶P。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三种植物叶片的N∶P不随生境土壤N、P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即就是这三种漠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内稳性机制,进而使其具备了较强的适应极端环境(干旱,贫瘠,盐碱)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生态化学计量学 生境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其抗旱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55
17
作者 何芳兰 赵明 +2 位作者 王继和 尉秋实 张锦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0-106,共7页
以不同渗透势的PEG-6000溶液(0~-1.8 MPa)为模拟干旱胁迫条件,研究了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沙蒿(Artemisia arenaria)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4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的... 以不同渗透势的PEG-6000溶液(0~-1.8 MPa)为模拟干旱胁迫条件,研究了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沙蒿(Artemisia arenaria)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4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4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有显著的影响(P<0.05),盐爪爪种子萌发的最低渗透势阀值-1.5 MPa,苏枸杞、沙蒿和油蒿种子萌发的最低阀值均为-0.9 MPa;随着干旱胁迫的逐渐加剧,4种植物种子总萌发率、胚芽长度、初生根长度、幼苗鲜重及活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并均小于对照;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干旱胁迫下4种植物的相对发芽率、相对萌发数、相对胚芽长度、相对初生根长度、相对幼苗鲜重、抗旱指数及相对活力指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阶段的抗旱性次序为:盐爪爪>沙蒿>油蒿>黑果枸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干旱胁迫 种子萌发 抗旱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几种荒漠植物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8
18
作者 龚吉蕊 赵爱芬 +1 位作者 张立新 张新时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570-1577,共8页
对3种荒漠植物沙拐枣、梭梭和沙枣在干旱胁迫下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荒漠植物长期处于干旱生境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膜脂过氧化,其中,沙枣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大于梭梭和沙拐枣。在1d的变化中,随着水势的下降,上午10:00... 对3种荒漠植物沙拐枣、梭梭和沙枣在干旱胁迫下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荒漠植物长期处于干旱生境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膜脂过氧化,其中,沙枣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大于梭梭和沙拐枣。在1d的变化中,随着水势的下降,上午10:00前3种植物体内MDA含量都表现为上升趋势,此后梭梭和沙拐枣体内MDA含量表现为持续下降,到下午18:00达到最低,说明尽管水分胁迫在加强,它们却表现出极强的抗氧化胁迫能力;而沙枣体内MDA含量在下午18:00又开始上升,表明沙枣表现出一定的调节能力,但其能力有限,低于梭梭和沙拐枣。3种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应激方式不同:沙拐枣体内的SOD活性和ASA含量明显高于梭梭和沙枣,这与其体内相对较低的O-·2含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于植物体内H2O2的清除,抗氧化酶系统对沙拐枣体内的H2O2的清除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的,抗氧化剂GSH起主要作用,而梭梭体内由抗氧化酶系统中的CAT起主要作用,抗氧化剂起辅助作用;沙枣体内的AsA-POD起主要作用,其它的抗氧化酶和氧化剂起辅助作用。同时,植物体内还保持着各种酶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干旱胁迫 活性氧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盐分梯度的荒漠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种间联接响应 被引量:26
19
作者 张雪妮 吕光辉 +4 位作者 杨晓东 贡璐 秦璐 何学敏 刘昊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714-5722,共9页
土壤盐分是影响干旱区荒漠植物群落动态的决定因素之一。基于样方调查和不同土壤盐分梯度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及群落与种间关联的计算结果,分析干旱区荒漠群落植物多样性、群落联接性和种间关联对土壤盐分梯度的响应动态。结果表明,在土壤... 土壤盐分是影响干旱区荒漠植物群落动态的决定因素之一。基于样方调查和不同土壤盐分梯度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及群落与种间关联的计算结果,分析干旱区荒漠群落植物多样性、群落联接性和种间关联对土壤盐分梯度的响应动态。结果表明,在土壤盐含量为0.03%—0.55%(S1)、0.61%—1.24%(S2)和1.41%—1.79%(S3)的盐分梯度上,(1)随土壤盐含量升高,群落生活型结构改变,草本比例减少,乔木比例增加;(2)植物多样性指数随土壤盐分增加而下降,低盐分梯度下,二者极显著正相关(P<0.01),中盐梯度下二者间呈部分显著负相关(P<0.05),高盐梯度下则转为以正相关为主(P>0.05);(3)群落联接性随土壤盐分梯度转变,在0.61%—1.24%的中度盐含量时正联接性最强(VR=1.89),高盐度含量下群落转为不显著的负联接,稳定性降低;(4)沿盐分升高梯度,种间的负相关种对数增加,正相关种对数减少,种间关联(相关)强度提高,正负相关种对比(PNR)与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可知,干旱区荒漠植物多样性在土壤盐含量达到1.41%—1.79%水平时总体显著降低;土壤盐分水平显著影响植物群落和种间联接性,种间互利性随盐分梯度增加下降,物种趋于独立分布,并最终导致荒漠植物多样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分梯度 土壤盐分 荒漠植物 植物多样性 群落联接 种间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5种优势荒漠植物水分来源 被引量:40
20
作者 邢星 陈辉 +1 位作者 朱建佳 陈同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277-6286,共10页
通过测定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5种荒漠植物木质部水分及其不同潜在水源的稳定性氢氧同位素值,利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Iso Source)分析了不同水分来源对荒漠植物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当地大气降水线为y=7.019x-3.217(R2=0.970,P<0.001)... 通过测定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5种荒漠植物木质部水分及其不同潜在水源的稳定性氢氧同位素值,利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Iso Source)分析了不同水分来源对荒漠植物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当地大气降水线为y=7.019x-3.217(R2=0.970,P<0.001),很好地反映了该地区气温高、湿度低的气候特点。诺木洪地区5种优势植物整个生长季使用土壤水比例最大,其次为地下水。驼绒藜使用10—50 cm土壤层水分,白刺、柽柳利用50—70 cm土壤层水分比例最大,这两种植物存在对50—70 cm土壤层水分的竞争;麻黄和沙拐枣对各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较为平均,因此存在对各层土壤水的竞争现象。4种灌木白刺、麻黄、柽柳、沙拐枣在生长季对不同水源的利用存在转换,但生长季末期都对地下水利用比例逐渐增大。地下水是荒漠植被的重要水源,因此维持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水位对荒漠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根系贯穿于整个土壤剖面,但是根系分布与其吸水位置不完全对应,过去利用根系结构进行植物水分来源判断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诺木洪 荒漠植物 水分来源 氢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