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捻转血矛线虫苏氨酸醛缩酶结构域包含蛋白的克隆与表达及其体外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温玉玲 王玉俭 +4 位作者 吴玲燕 严若峰 徐立新 宋小凯 李祥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2-508,共7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捻转血矛线虫苏氨酸醛缩酶结构域包含蛋白(TA-1)体外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TA-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将所得目的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进行测序和分析;将该片段亚克隆到pET-32a(+)...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捻转血矛线虫苏氨酸醛缩酶结构域包含蛋白(TA-1)体外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TA-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将所得目的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进行测序和分析;将该片段亚克隆到pET-32a(+)载体中构建表达质粒pE T-32a/TA-1。重组子用IPTG诱导后用SDS-PAGE观察其表达情况,对重组蛋白(rT A-1)纯化、连续浓度梯度递减的尿素溶液透析复性。从健康山羊采集的血液分离获得的PBMC与rT A-1(10μg·mL^(-1))共孵育,以rT A-1免疫SD大鼠制备的血清作为一抗,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观察rTA-1与山羊PBMC的结合情况;分别用0、10、20和40μg·mL^(-1)的rT A-1刺激PBMC,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采用迁移小室研究细胞迁移情况,用qP CR技术测定各试验组PBMC中IL-2、IL-4、IL-17、IFN-γ及TGF-βmRNA转录情况,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分泌,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吞噬FITC-dextran的能力。[结果]从捻转血矛线虫总RNA中扩增出约1 194 bp的DNA片段,该基因序列与GenB ank中捻转血矛线虫TA-1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5%。SDS-PAGE结果显示该基因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103,并能与山羊PBMC结合。细胞刺激结果显示rT A-1促进PBMC的增殖(P<0.05)和迁移(P<0.05),刺激细胞因子IL-2、IL-4、IFN-γ和IL-17的表达(P<0.01),增强NO的分泌(P<0.05)。这些影响尤其在rTA-1浓度为20μg·mL^(-1)时极显著(P<0.01),并在40μg·mL^(-1)时极极显著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P<0.001)。[结论]rTA-1可作为捻转血矛线虫的一个候选抗原,主要诱导Th2类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苏氨酸醛缩酶结构域包含蛋白 山羊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异分支酸酶包含域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2
作者 赵江桥 付立平 +3 位作者 杨龙 董志强 宋淑莉 杨本鑫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033-2038,共6页
目的探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异分支酸酶包含域1(ISOC1)在胃癌组织表达及诊断效能分析。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9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9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AKT1、ISOC1阳性表达率及阳性评... 目的探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异分支酸酶包含域1(ISOC1)在胃癌组织表达及诊断效能分析。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9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9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AKT1、ISOC1阳性表达率及阳性评分;比较不同特征胃癌患者癌组织AKT1、ISOC1阳性评分;采用Spearman法分析癌组织中AKT1、ISOC1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AKT1联合ISOC1诊断胃癌的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AKT1、ISOC1及两项联合诊断胃癌的效能。结果癌组织中AKT1、ISOC1阳性表达率、阳性评分高于癌旁组织(P<0.05)。不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癌组织AKT1、ISOC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KT1、ISOC1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AKT1、ISOC1及两项联合诊断胃癌的AUC值分别为0.735、0.726、0.875,(P<0.05);敏感度分别为60.00%、56.70%、75.60%;特异度分别为85.60%、83.30%、87.80%;AKT1联合ISOC1诊断胃癌的AUC值高于AKT1、ISOC1单独诊断(Z=-3.003、-3.196,P<0.05)。结论在胃癌组织中AKT1、ISOC1呈高表达趋势,且其表达会随病情进展而上调,联合检测其表达水平对诊断胃癌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蛋白激酶1 异分支包含域1 临床特征 分化程度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氨酸醛缩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何远志 冯雁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2-977,共16页
β-羟基-α-氨基酸(β-hydroxy-α-amnio acids,HAAs)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的重要手性中间体。由于其含有双手性中心(C_(α)和C_(β)),探索其严格立体选择性的生物合成方法备受关注。苏氨酸醛缩酶(threonine aldolase,TA)可在温和... β-羟基-α-氨基酸(β-hydroxy-α-amnio acids,HAAs)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的重要手性中间体。由于其含有双手性中心(C_(α)和C_(β)),探索其严格立体选择性的生物合成方法备受关注。苏氨酸醛缩酶(threonine aldolase,TA)可在温和条件下催化不同类型的醛与氨基酸缩合构筑丰富的HAAs产物库,显示了工业应用潜力。由于目前表征的TA普遍存在对Cβ立体选择性不严格、活性较低以及催化机制不清晰等问题,为其在HAAs合成中的应用带来了挑战。本文综述了TA在新酶挖掘、结构与催化机理解析、蛋白质工程以及合成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推动酶催化绿色、高效合成手性药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缩酶 β-羟基-α- 晶体结构 立体选择性 蛋白质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SHP-1的中药抑制剂筛选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婉南 李莹 +4 位作者 庄妍 李贺 陈颖丽 赵志壮 付学奇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11-1216,共6页
用含有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SHP-1催化结构域(ΔSHP-1)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得到ΔSHP-1的高效表达,经分离纯化后,以ΔSHP-1为靶标,通过体外酶反应动力学实验,对157种中药水提液的抑制效果进行研究,筛选出两种对ΔSHP-1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 用含有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SHP-1催化结构域(ΔSHP-1)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得到ΔSHP-1的高效表达,经分离纯化后,以ΔSHP-1为靶标,通过体外酶反应动力学实验,对157种中药水提液的抑制效果进行研究,筛选出两种对ΔSHP-1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中药:山茱萸和蒲公英,并对其IC50及抑制类型做了进一步研究.为建立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的筛选方法和中药在治疗免疫疾病和糖尿病上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含SH2结构域蛋白质酪酶1(SHP-1) 中药 抑制剂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5
作者 贾文韫 李宝兰 岳文涛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373-377,共5页
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homeodomain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2,HIPK2)是近二十年来发现的一种定位在细胞核内,调节多种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HIPK2是潜在的肿瘤抑制因子和DNA损伤相关激酶,它通过磷酸... 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homeodomain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2,HIPK2)是近二十年来发现的一种定位在细胞核内,调节多种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HIPK2是潜在的肿瘤抑制因子和DNA损伤相关激酶,它通过磷酸化反应作用于不同的下游靶点来激活凋亡进程。此外,HIPK2还参与组织器官的形成、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由于其作用广泛,近年来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2 相互作用 结构域 肿瘤抑制因子 PROTEIN 应用 组织器官 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B的PH结构域在原核表达及其纯化和活性
6
作者 施冬云 魏廉 +3 位作者 黄伟达 刘珊林 徐伯赢 申宗侯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23-427,共5页
目的 利用原核系统表达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PKB)的PH结构域 ,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我们构建了PKB的PH结构域的表达质粒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PH结构域 ,并利用蛋白N端加入的组氨酸标签进行亲和层析及离子交... 目的 利用原核系统表达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PKB)的PH结构域 ,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我们构建了PKB的PH结构域的表达质粒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PH结构域 ,并利用蛋白N端加入的组氨酸标签进行亲和层析及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蛋白。结果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PH结构域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经变性和复性后成为具有天然构象的可溶性蛋白 ,经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的PH结构域具有与磷脂酰肌醇PI 4 ,5 P2 的结合能力 ,证明其具有生物学活性。结论 本方法成功表达纯化了PKB的PH结构域 ,可用作PH结构域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B PH结构域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非尼酮抑制细胞焦亡减轻心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7
作者 何梓峰 吕祥威 +4 位作者 覃泱 赵位昆 陈礼琴 李月嫦 卢钰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99,共6页
目的观察吡非尼酮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24只,构建大鼠心房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吡非尼酮低剂量组和吡非尼酮高剂量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 目的观察吡非尼酮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24只,构建大鼠心房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吡非尼酮低剂量组和吡非尼酮高剂量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异丙肾上腺素,吡非尼酮低剂量组和吡非尼酮高剂量组在注射异丙肾上腺素的基础上分别灌胃不同剂量的吡非尼酮。Masson染色检测心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胶原组织Ⅰ型(Collogen-1)、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ollogen-1和心房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纤维化改变显著,Collogen-1、NLRP3、Caspase-1和GSDMD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吡非尼酮低剂量组和吡非尼酮高剂量组心肌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Collogen-1、NLRP3、Caspase-1和GSDMD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4±1.40)%,(6.56±0.75)%vs(22.15±2.57)%,P<0.05;0.14±0.03 vs 0.33±0.05,0.42±0.13,P<0.05;(10.34±1.40)%,(10.33±3.40)%vs(23.22±1.99)%,P<0.05;(15.67±0.56)%,(17.33±0.78)%vs(22.87±1.92)%,P<0.05;0.43±0.06,0.46±0.11 vs 0.65±0.03,P<0.05]。结论吡非尼酮通过NLRP3/Caspase-1/GSDMD信号轴抑制心肌细胞焦亡,减轻心肌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纤维化药 NLR家族 蛋白结构域包含蛋白3 半胱天冬蛋白酶1 细胞焦亡 吡非尼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焦亡与心房颤动心房结构重构关系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礼琴 徐彤彤 +3 位作者 吕祥威 赵位昆 覃秋语 何梓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06-1108,共3页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目前,全球约有3350万例AF患者,其中中国约占800万例,AF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为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相关研究表明,AF的发生机制与炎症...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目前,全球约有3350万例AF患者,其中中国约占800万例,AF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为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相关研究表明,AF的发生机制与炎症过程密切相关,炎性因子可引起心肌细胞溶解、变形、纤维化等,进一步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改变,促进折返的形成[2]。细胞焦亡是具有炎性特质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可介导执行蛋白消皮素D使质膜形成孔隙,释放大量细胞内容物及炎性因子。近年来,关于细胞焦亡介导心房结构重构作用的机制研究逐渐增多,本综述就细胞焦亡与AF心房结构重构关系的研究进展给予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细胞焦亡 半胱天冬蛋白 NLR家族 蛋白结构域包含蛋白3 消皮素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性凋亡机制及在结直肠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胡建生 王雯 +2 位作者 刘海旺 张欣颖 孙林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88-1092,共5页
结直肠肿瘤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诊疗手段的进展其病死率有所下降,但预后仍很差。目前化疗药物治疗结直肠肿瘤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的死亡来抑制肿瘤的生长,然而,细胞死亡抵抗是胃肠道肿瘤治疗不成功和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大... 结直肠肿瘤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诊疗手段的进展其病死率有所下降,但预后仍很差。目前化疗药物治疗结直肠肿瘤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的死亡来抑制肿瘤的生长,然而,细胞死亡抵抗是胃肠道肿瘤治疗不成功和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大多数肿瘤细胞由于凋亡机制的失调而具有耐药性。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如坏死性凋亡给结直肠肿瘤治疗带来希望,坏死性凋亡是一种Caspase非依赖性细胞死亡方式,通常表现为坏死的形态学特征,主要通过RIPK1和RIPK3调控,并且由MLKL执行完成。目前,基于坏死性凋亡的结肠直肠肿瘤靶向治疗研究正在进行,提示坏死性凋亡将为结直肠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策略。本篇综述重点阐述坏死性凋亡,并讨论坏死性凋亡在结直肠肿瘤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坏死性凋亡 /蛋白激酶1/3 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