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棉属野生种旱地棉苏氨酸醛缩酶基因GarTHA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被引量:2
1
作者 范昕琦 刘章伟 +3 位作者 冯娟 徐鹏 张香桂 沈新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962-1969,共8页
盐胁迫是影响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棉属野生种具有较好的耐盐性,是开展棉花耐盐性机制研究以及改良陆地棉耐盐性的重要资源。本研究基于cDNA-AFLP技术分离获得的旱地棉(Gossypium aridum)盐胁迫下差异表达片段序列信息,... 盐胁迫是影响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棉属野生种具有较好的耐盐性,是开展棉花耐盐性机制研究以及改良陆地棉耐盐性的重要资源。本研究基于cDNA-AFLP技术分离获得的旱地棉(Gossypium aridum)盐胁迫下差异表达片段序列信息,经电子克隆技术和RT-PCR方法克隆了旱地棉苏氨酸醛缩酶基因cDNA全长,命名为GarTHA(GenBank登录号为KC167360)。该cDNA全长为1018 bp,包含一个822 bp的完整ORF,编码273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分子量为82.57 kD,等电点为4.89。GarTHA基因与杨树PtTHA基因同源性最高,为84.6%。为进一步验证其功能,利用拟南芥逆境胁迫启动子rd29A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将GarTHA基因的完整ORF转入拟南芥中,获得转基因植株并进行了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种子的发芽率明显高于野生型,且转基因植株的根长显著高于野生型。说明GarTHA基因可能参与植物的盐胁迫反应,从而提高植物抗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棉 苏氨酸醛缩酶 耐盐性 结构特征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捻转血矛线虫苏氨酸醛缩酶结构域包含蛋白的克隆与表达及其体外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温玉玲 王玉俭 +4 位作者 吴玲燕 严若峰 徐立新 宋小凯 李祥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2-508,共7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捻转血矛线虫苏氨酸醛缩酶结构域包含蛋白(TA-1)体外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TA-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将所得目的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进行测序和分析;将该片段亚克隆到pET-32a(+)...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捻转血矛线虫苏氨酸醛缩酶结构域包含蛋白(TA-1)体外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TA-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将所得目的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进行测序和分析;将该片段亚克隆到pET-32a(+)载体中构建表达质粒pE T-32a/TA-1。重组子用IPTG诱导后用SDS-PAGE观察其表达情况,对重组蛋白(rT A-1)纯化、连续浓度梯度递减的尿素溶液透析复性。从健康山羊采集的血液分离获得的PBMC与rT A-1(10μg·mL^(-1))共孵育,以rT A-1免疫SD大鼠制备的血清作为一抗,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观察rTA-1与山羊PBMC的结合情况;分别用0、10、20和40μg·mL^(-1)的rT A-1刺激PBMC,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采用迁移小室研究细胞迁移情况,用qP CR技术测定各试验组PBMC中IL-2、IL-4、IL-17、IFN-γ及TGF-βmRNA转录情况,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分泌,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吞噬FITC-dextran的能力。[结果]从捻转血矛线虫总RNA中扩增出约1 194 bp的DNA片段,该基因序列与GenB ank中捻转血矛线虫TA-1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5%。SDS-PAGE结果显示该基因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103,并能与山羊PBMC结合。细胞刺激结果显示rT A-1促进PBMC的增殖(P<0.05)和迁移(P<0.05),刺激细胞因子IL-2、IL-4、IFN-γ和IL-17的表达(P<0.01),增强NO的分泌(P<0.05)。这些影响尤其在rTA-1浓度为20μg·mL^(-1)时极显著(P<0.01),并在40μg·mL^(-1)时极极显著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P<0.001)。[结论]rTA-1可作为捻转血矛线虫的一个候选抗原,主要诱导Th2类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苏氨酸醛缩酶结构域包含蛋白 山羊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苏氨酸醛缩酶催化合成L-4-硝基苯基丝氨酸 被引量:4
3
作者 余进海 吴婷 +2 位作者 刘均忠 张宏娟 焦庆才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39-2044,2064,共7页
利用pGEX-KG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重组表达L-苏氨酸醛缩酶,以对硝基苯甲醛、甘氨酸为底物,采用酶法合成了L-4-硝基苯基丝氨酸,优化了反应条件,得到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45℃,pH=8.0,甘氨酸浓度500mmol/L,对硝基苯甲醛浓度100mmol... 利用pGEX-KG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重组表达L-苏氨酸醛缩酶,以对硝基苯甲醛、甘氨酸为底物,采用酶法合成了L-4-硝基苯基丝氨酸,优化了反应条件,得到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45℃,pH=8.0,甘氨酸浓度500mmol/L,对硝基苯甲醛浓度100mmol/L,每升转化液含1.6g全细胞,反应24h后,L-4-硝基苯基丝氨酸质量浓度达到9.72g/L,对硝基苯甲醛转化率为43%。放大至500mL后转化液经过活性炭分离纯化得到产物3.92g,总收率为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苏氨酸醛缩酶 对硝基苯甲醛 L-4-硝基苯基丝 活性炭吸附柱 生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氨酸醛缩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何远志 冯雁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2-977,共16页
β-羟基-α-氨基酸(β-hydroxy-α-amnio acids,HAAs)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的重要手性中间体。由于其含有双手性中心(C_(α)和C_(β)),探索其严格立体选择性的生物合成方法备受关注。苏氨酸醛缩酶(threonine aldolase,TA)可在温和... β-羟基-α-氨基酸(β-hydroxy-α-amnio acids,HAAs)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的重要手性中间体。由于其含有双手性中心(C_(α)和C_(β)),探索其严格立体选择性的生物合成方法备受关注。苏氨酸醛缩酶(threonine aldolase,TA)可在温和条件下催化不同类型的醛与氨基酸缩合构筑丰富的HAAs产物库,显示了工业应用潜力。由于目前表征的TA普遍存在对Cβ立体选择性不严格、活性较低以及催化机制不清晰等问题,为其在HAAs合成中的应用带来了挑战。本文综述了TA在新酶挖掘、结构与催化机理解析、蛋白质工程以及合成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推动酶催化绿色、高效合成手性药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氨酸醛缩酶 β-羟基-α- 晶体结构 立体选择性 蛋白质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新型L-苏氨酸醛缩酶的鉴定及活性检测方法
5
作者 任思羽 程新宽 +2 位作者 张宇辉 庄建文 马龙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3-240,共8页
为了实现重要医药中间体β-羟基-α-氨基酸的生物酶法合成,挖掘验证新型的L-苏氨酸醛缩酶。以pET-28a(+)作为表达载体,通过蛋白表达纯化、薄层层析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L-苏氨酸醛缩酶及其催化产物的性质。基于4-氨基... 为了实现重要医药中间体β-羟基-α-氨基酸的生物酶法合成,挖掘验证新型的L-苏氨酸醛缩酶。以pET-28a(+)作为表达载体,通过蛋白表达纯化、薄层层析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L-苏氨酸醛缩酶及其催化产物的性质。基于4-氨基-3-肼基-5-巯基-1,2,4-三氮唑(Purpald)显色试剂开发检测醛缩酶的新方法。Streptomyces coelicolor SCO1844(天蓝色链霉菌,S.coelicolor SCO1844)和Streptomyces xinghaiensis SFR7A(星海链霉菌,S.xinghaiensis SFR7A)来源的醛缩酶被证明能够成功地合成β-羟基-α-氨基酸,且均为L-苏氨酸醛缩酶,实现了以苯甲醛和甘氨酸为底物合成l-threo/erythron-苯基丝氨酸的醇醛缩合反应。开发的可视化活性检测方法可以实现醛缩酶的快速鉴定和高通量筛选。两种新型L-苏氨酸醛缩酶的鉴定以及活性检测方法的开发,不仅丰富了生物法合成β-羟基-α-氨基酸的酶库,也为下一步对L-苏氨酸醛缩酶进行分子改造提高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苏氨酸醛缩酶 β-羟基-α- 生物合成 活性检测 链霉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肌酸对团头鲂生长性能、肠道菌群及血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滑艺卓 王凡 +1 位作者 李军涛 赵玉华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46-51,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高糖条件下,含有1.20%甜菜碱的饵料中补充0.50%肌酸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生长性能、肠道菌群及血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择180尾平均体重为(11.88±0.46) 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 试验旨在研究高糖条件下,含有1.20%甜菜碱的饵料中补充0.50%肌酸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生长性能、肠道菌群及血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择180尾平均体重为(11.88±0.46) 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组饵料中包含39.76%碳水化合物+1.20%甜菜碱,不含肌酸;试验组饵料含39.29%碳水化合物+1.20%甜菜碱+0.50%肌酸。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团头鲂的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团头鲂肠道梭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占比均显著降低(P<0.05),厚壁菌门占比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团头鲂肠道的鲸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和弧菌属占比显著降低(P<0.05),ZOR0006和丹毒丝菌科未命名属占比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团头鲂的血清苏氨酸(Thr)含量显著上升(P<0.05);试验组团头鲂的CK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Tha1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含有1.2%甜菜碱的高糖饵料中补充0.50%的肌酸能够提高团头鲂的饵料利用率,改善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健康,通过苏氨酸醛缩酶增加血清苏氨酸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糖饲料 团头鲂 肠道微生物 苏氨酸醛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