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芳香化湿法验案4则
- 1
-
-
作者
陈琳琳
-
机构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
出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4-25,共2页
-
文摘
1 湿郁高热朱某,男,24岁,个体户,住院号:53527。患者因大脑血管瘤术后伴高热1月,于1991年3月14日入院。入院时发热,每日午后热起,入夜尤甚,体温最高达39.5℃。入院后曾以清热解毒、清热化湿剂治疗无效。3月20日诊察患者,其热有定时,全身困乏,口渴不多饮,小溲色黄,舌淡红,苔白厚腻罩黄,脉沉数。
-
关键词
芳香化湿
医案医话
中医药疗法
-
分类号
R24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芳香化湿汤外洗联合内服治疗小儿亚急性湿疹对照研究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李建设
常锦萍
田涛
-
机构
开封市儿童医院
-
出处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83-86,共4页
-
基金
开封市科技人才计划项目(编号2017890156)。
-
文摘
目的探讨芳香化湿汤外洗联合内服治疗小儿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亚急性湿疹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采用氯雷他定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芳香化湿汤外洗治疗,观察组采用芳香化湿汤外洗联合内服治疗,观察6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特应性皮炎指数评分中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治疗6周末两组中医症候总积分、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特应性皮炎指数评分中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芳香化湿汤外洗联合内服可有效改善亚急性湿疹患儿的中医症候及皮损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关键词
湿疹
芳香化湿汤
内服
外洗
症候积分
皮损程度
安全性
-
Keywords
eczema
Fangxianghuashi decoction
oral administration
external washing
symptom score
degree of skin lesion
safety
-
分类号
R758.23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R243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芳香化湿药为主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姚志毅
-
机构
甘肃省定西县中医院
-
出处
《甘肃中医》
2002年第3期37-38,共2页
-
-
关键词
水肿
胃脘痛
头痛
芳香化湿药
治疗
-
分类号
R285.6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崔公让运用芳香药治脾胃病经验
- 4
-
-
作者
梁鹏飞
李彦平
崔炎
-
机构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出处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第7期42-44,共3页
-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3届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及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18]119号)
河南省中医药青苗人才培养项目(豫中医科教[2018]6号)。
-
文摘
该文主要介绍崔公让教授运用芳香药物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崔教授认为,脾为湿困、升降失调,致使脾胃受纳、运化、升降等功能失调,治疗时应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即“脾喜燥恶湿,胃喜温恶寒,脾喜升胃主降”等,辨证治疗。崔教授根据“芳香偏入脾”理论,治疗脾胃病时注重运用芳香化湿药、芳香理气药、芳香温中药,以达到健脾燥湿、行气解郁、温经止痛的目的。
-
关键词
芳香药
脾胃病
芳香化湿
芳香理气
芳香温中
温胃培土方
崔公让
-
分类号
R256.3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被引量:2
- 5
-
-
作者
周朝当
-
机构
红河州第二人民医院
-
出处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74-275,共2页
-
-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免疫失衡
植物神经紊乱
湿阻下焦
芳香化湿
-
分类号
R256.3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湿病辨治十法
被引量:1
- 6
-
-
作者
盖国忠
张惠娴
张红
-
机构
长春中医学院内一科
-
出处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10-11,共2页
-
文摘
本文归纳出治湿十法,并就其适应症及临症常用药精做一系统的论述。
-
关键词
湿病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宣透表湿
芳香化湿
-
分类号
R254.2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夏季膳食花作陪
- 7
-
-
作者
郭宏伟
-
机构
武汉市武昌铁路医院
-
出处
《食品与药品》
CAS
2002年第5期17-17,共1页
-
文摘
盛夏时节暑湿重,暑湿挟热易伤人,而发生湿热病症。所以人们除了要注意膳食清淡外,还要有选择性地摄食一些既可泄暑热,又能化燥湿的食品,以期达到健脾利胃,恢复脾胃纳运功能的目的。花卉因其天然的芳香化湿作用,很早就被人们“请”到了夏季膳食中来。如:
-
关键词
芳香化湿
茉莉花
骨质疏松症
盛夏时节
选择性
心血管功能
湿热病
豆腐
更年期妇女
生物活性物质
-
分类号
TS971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低热不退的中医药治疗——兼答湖南、广西农村读者问
- 8
-
-
作者
潘文昭
-
机构
香港注册中医学院
-
出处
《农村新技术》
2009年第8期45-45,共1页
-
文摘
许多疾病未愈常伴有低热,某些慢性病也出现低热。低热指腋下体温超过37.2℃。现将农村常见的低热中医药治疗论述如下。(一)
-
关键词
农村读者
湿热型
腋下体温
芳香化湿
田基黄
风湿性关节炎
积壳
阴虚型
形体消瘦
脉细
-
分类号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
-
题名曲生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
- 9
-
-
作者
李佳明
郭文凯
-
机构
长春市中医院
长春市急救中心
-
出处
《中国社区医师》
2008年第19期45-45,共1页
-
文摘
曲老在临床上,多取仲景、东垣、叶桂诸家之长,调理脾胃重在升降相宜而顾其润燥。升脾阳,降胃气,勿劫胃阴,勿伤脾阳,临证中常以羌活、防风、升麻、葛根、柴胡合健脾益气之品以升脾阳;而用杏仁、杷叶、苏子、竹茹、赭石合清养胃阴之品以降胃气;藿香有芳香化湿,悦脾和胃,升清降浊之功;半夏既化湿又降胃,经常选用9并可少酌大黄,使腑气一通,胃气自降,若脾阳不足,又兼胃阴亏虚,则既不可过于温燥,复劫胃阳,亦不可过于凉润,重伤脾阳。
-
关键词
临床经验
中医学术思想
曲生
调理脾胃
芳香化湿
降胃气
健脾益气
升清降浊
-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辛开苦降与代谢综合征
被引量:6
- 10
-
-
作者
王学妍
王士彪
李明哲
-
机构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药剂科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调剂室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
-
出处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年第2期63-64,共2页
-
文摘
辛开苦降是辛温与苦寒两类药物巧妙配伍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升降,补泻兼施以顾虚实,使寒热得解,脾胃升降恢复正常,泻不耗气,补不滞中。代谢综合征包括形体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血糖调节异常等多种代谢异常,肥胖是基础,内在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后果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湿热内阻中焦系基本病机,临床准确辨证,温清并用、化湿泄热,升清降浊、斡旋气机,辛开苦降适当配伍芳香化湿药,最能切中代谢综合征的病机,可作为治疗代谢综合征特色之法,屡见奇效。
-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脾瘅
辛开苦降
湿热内阻
胰岛素抵抗
中药配伍
芳香化湿
-
Keywords
Acrid opening and bitter down bearing
Metabolism syndrome
TCM clinical
Treatment
TCM
Theory
Applicationl
-
分类号
R589
[医药卫生—内分泌]
-
-
题名浅论藿香正气散的临床应用
- 11
-
-
作者
李凤霞
张罡
刘艳秋
-
机构
天津市塘沽区中医医院
-
出处
《口岸卫生控制》
2010年第2期8-10,共3页
-
文摘
霍香正气散,又名正气散,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上千年的临床应用中被历代医家誉为"暑湿圣药"。主要功能解表化湿、退热、理气和中,为芳香化湿,理气和中的代表方。全方以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湿为君药,苍术、茯苓健脾祛湿,川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紫苏、白芷辛温解表散寒,陈皮、
-
关键词
藿香正气散
临床应用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理气和中
芳香化湿
解表散寒
霍香正气散
历代医家
-
分类号
R282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居家防“非典”专家教你煎服中药
- 12
-
-
作者
杨钦
-
出处
《农学学报》
2003年第5X期40-40,共1页
-
-
关键词
煎法
服药量
益气生津
预防原则
芳香化湿
成人剂量
倦怠乏力
毒副作用
化浊
周平安
-
分类号
R283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浅谈胆石症的辨证论治
- 13
-
-
作者
赵桂琴
赵桂香
-
机构
章丘市中医院
-
出处
《临床医药实践》
2008年第S4期923-924,共2页
-
-
关键词
心胁痛
脾胃功能
青陈皮
善太息
脾阳
大便溏薄
溶石
芳香化湿
肝胆湿热
痰阻
-
分类号
R26
[医药卫生—中医外科学]
-
-
题名藿香正气水新用途
- 14
-
-
作者
李耀忠
-
出处
《中国民间疗法》
1993年第2期44-44,共1页
-
文摘
藿香正气水(散、丸)自宋代以来,一直作为祛暑解表、理气化湿和中的要药,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病症,但随着医药学的发展,人们对藿香正气水的不断认识。
-
关键词
藿香正气水
祛暑解表
外感风寒
化湿和中
腹胀痛
湿滞
气为血帅
抑制作用
芳香化湿
白瘫风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