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2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色素上皮细胞源性因子影响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于波 程滨珠 +2 位作者 钟绮丽 邵勇 廖康煌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62-665,共4页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细胞源性因子(PEDF)在体内、外的高表达对黑色素瘤细胞生长、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转染pcDNA3-PEDF质粒导入黑色素瘤A375细胞,G418筛选,蛋白质印迹鉴定。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分析体外PEDF转染肿瘤细胞...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细胞源性因子(PEDF)在体内、外的高表达对黑色素瘤细胞生长、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转染pcDNA3-PEDF质粒导入黑色素瘤A375细胞,G418筛选,蛋白质印迹鉴定。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分析体外PEDF转染肿瘤细胞的增殖。以PEDF高表达的肿瘤细胞皮下注射于裸鼠,检测原发性肿瘤的生长。采用抗鼠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肺转移。结果体外研究显示,PEDF显著抑制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增殖;在裸鼠皮下接种高表达PEDF的肿瘤细胞后,与对照细胞比较,高表达PEDF的细胞在裸鼠皮下致瘤能力减弱,肿瘤生长明显减慢;CD31染色显示高表达PEDF的肿瘤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34±3.75):(12.37±3.52)(P<0.01)],且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肿瘤肺转移也被显著抑制。结论PEDF可以显著抑制黑色素瘤的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可能为治疗黑色素瘤提供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 色素上皮细胞源性因子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愈汤合增液汤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上皮性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影响
2
作者 李安 孙丹邈 张璐璐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圣愈汤合增液汤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对上皮性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及外周血象影响。方法选取上皮性卵巢癌患者70例,按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 目的探讨圣愈汤合增液汤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对上皮性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及外周血象影响。方法选取上皮性卵巢癌患者70例,按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化疗后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或rhG-CSF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圣愈汤合增液汤口服治疗,观察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及化疗前1 d、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时外周血象。结果治疗组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后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下降,且对照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圣愈汤合增液汤联合rhG-CSF能够降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改善化疗后外周血细胞下降情况,促进血细胞水平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愈汤 增液汤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上皮卵巢癌 骨髓抑制 外周血象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源性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影响乳腺癌发展和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陈湘诺 叶宇豪 +1 位作者 马宁辉 熊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27-537,共11页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高发恶性肿瘤,其临床治疗面临术后高复发率、高转移率,以及治疗耐药性等重大挑战。研究表明,单核源性免疫细胞通过构建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和转移前微环境成为促进乳腺癌进展的关键细胞。单核髓源性抑制细胞、肿瘤相...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高发恶性肿瘤,其临床治疗面临术后高复发率、高转移率,以及治疗耐药性等重大挑战。研究表明,单核源性免疫细胞通过构建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和转移前微环境成为促进乳腺癌进展的关键细胞。单核髓源性抑制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等单核源性免疫细胞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趋化因子(CC基序)配体/(CXC基序)配体(CCL/CXCL)及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激活多条信号通路,通过CCL/CXCL介导募集、促血管生成及诱导免疫逃逸等机制,促进乳腺癌的发展及向骨、肺、脑、肝等器官转移。因此,靶向调控单核源性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单核源性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乳腺癌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针对这些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治疗策略,如调控细胞表型转化和代谢重编程及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等,为乳腺癌治疗新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免疫细胞 乳腺癌发展 乳腺癌转移 细胞因子 免疫调节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源性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高表达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
4
作者 朱清华 袁博 +5 位作者 王一伦 任淼 李晓飞 王思邈 甄子萱 付秀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4-995,共12页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SCLCs)高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从SD大鼠附睾旁脂肪中提取ADSCs,通过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和成软骨诱导鉴定...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SCLCs)高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从SD大鼠附睾旁脂肪中提取ADSCs,通过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和成软骨诱导鉴定ADSCs的多向分化能力。将ADSCs诱导分化为SCLCs,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DSCs和SCLCs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表达水平。分离培养大鼠DRG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DRG细胞中Ⅲ类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以鉴定DRG细胞。将SCLCs与DRG细胞共培养(共培养组),DRG细胞单独培养作为DRG组。利用甲苯胺蓝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共培养组和DRG组细胞的突起长度。采用小干扰RNA(siRNA)转染技术敲低NGF,质粒转染技术过表达NGF,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GF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NGF蛋白表达水平。将转染后的SCLCs与DRG细胞共培养,分为对照组、siNC/vector组、NGF敲低组(si-NGF组)和NGF过表达组(oe-NGF组),观察各组DRG细胞突起的长度。结果:原代ADSCs接种24 h后基本贴壁并留有少量脂滴,培养3 d后细胞多为短梭形、纺锤状或多角形,呈旋涡状生长,增长迅速,传代后细胞形态均一,呈长梭形,鱼群状排列。ADSCs经成脂诱导培养基培养14 d后,细胞形态由梭形变为扁圆形,中间可见透亮的圆形脂滴形成,经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质中的脂滴被染成红色。ADSCs经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28 d后可见细胞呈沙粒样,形态模糊,出现钙化结节,经茜素红染色后可见钙化结节被红染,沉积在细胞外基质。ADSCs经成软骨诱导培养基立体培养28 d后可见小米粒大小的软骨球生成,对软骨球进行冰冻切片,阿利辛蓝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软骨组织中的酸性黏多糖被染色成蓝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纯化后第3代ADSCs,可见被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为绿色荧光的CD29蛋白表达阳性、被Cy3标记为红色荧光CD44蛋白表达阳性。免疫荧光法,可见GFAP被FITC标记为绿色荧光,S100β被Cy3标记为红色荧光。Western blotting法,与ADSCs比较,SCLCs高表达S100β和GFAP蛋白。原代提取的DRG细胞常规培养6 h后开始贴壁,培养3 d后细胞胞体发亮呈圆形,胞体发出两条线状突起。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βⅢ-tubulin呈阳性表达,表明分离提取的细胞为DRG细胞。与ADSCs比较,SCLCs中NG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DRG组比较,DRG细胞与SCLCs以1∶2比例接种时,共培养组DRG细胞突起长度最高(P<0.05)。RT-qPCR法,与si-NC组比较,si-NGF-1、si-NGF-2和si-NGF-3组细胞中NGF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si NGF-1敲低效率最好,后续将采用si-NGF-1进行实验。ELISA法,与si-NC组比较,si-NGF-1、si-NGF-2和si-NGF-3组细胞上清中NGF水平均降低(P<0.05)。与vector组比较,oe-NGF组细胞中NGF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细胞上清中NGF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si NC/vector组比较,si NGF组DRG细胞突起长度缩短(P<0.05),oe-NGF组DRG细胞突起长度增加(P<0.01)。结论:ADSCs可以定向分化为SCLCs,且分化后的细胞高表达NGF;敲低或过表达NGF可影响DRG细胞突起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万样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背根神经节细胞 脂肪细胞 周围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脏器纤维化治疗的新兴靶点
5
作者 杨超 宋子毅 +5 位作者 王昌鑫 邝园园 程宜静 任可欣 李雪 林岩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9-1069,共11页
脏器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病理生理过程,尤其在肝、肾、肺、心等关键脏器中表现尤为显著。因其病因及复杂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给该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C,PD... 脏器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病理生理过程,尤其在肝、肾、肺、心等关键脏器中表现尤为显著。因其病因及复杂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给该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C,PDGF-C)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促有丝分裂因子,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在生物体内发挥关键的生物学效应。PDGF-C能够激活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诱导其在纤维化进程中进行增殖与迁移,促进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过度沉积,共同调控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此外,PDGF-C还可与PDGF受体(PDGFR)特异性结合,进而激活JAK/STAT、PI3K/AKT、Ras-MAPK等多种信号转导途径,进一步加速纤维化进程。多项研究表明,在脏器纤维化进程中,PDGF-C因表达量呈现上调趋势的特点,有望成为治疗脏器纤维化疾病的潜在新兴靶点。本文综述了PDGF-C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及其在脏器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同时探讨了靶向PDGF-C/PDGFR通路抑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前景,旨在为脏器纤维化的诊治及新药开发提供新的策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C 脏器纤维化 细胞外基质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基因转染对巨噬细胞诱导大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姝 王霁雪 +1 位作者 吴雅臻 王淑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81-1185,1313,共6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模型眼内的表达及作用,阐明PEDF基因转染对巨噬细胞诱导的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pcDNA3-P...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模型眼内的表达及作用,阐明PEDF基因转染对巨噬细胞诱导的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pcDNA3-PEDF,注射到36只SD大鼠玻璃体腔内(每组大鼠的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作为阴性对照眼),大鼠分为PVR对照组(仅在玻璃体腔内注射巨噬细胞诱发PVR形成)、盐水对照组(在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3d后注射巨噬细胞)和转染组(在玻璃体腔内注射脂质体、pcDNA3-PEDF混合物,3d后注射巨噬细胞),每组12只,应用检眼镜和全视网膜镜观察各组大鼠玻璃体和视网膜情况;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玻璃体、视网膜各层结构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检眼镜和全视网膜镜观察各组大鼠PVR形成情况,玻璃体腔注射巨噬细胞后,与转染组比较,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大鼠可见玻璃体腔内增殖明显。于注射后1周见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开始出现条索样增殖,2~3周时增殖逐渐加重,并开始出现视网膜隆起,4周见全部模型眼均有明显增殖改变,有条索状增殖物牵引网膜,并出现牵拉网脱;转染组大鼠中仅1眼见玻璃体牵拉,视网膜浅脱离,余眼玻璃体无明显混浊,眼底清晰,视网膜平伏。HE染色,转染组大鼠绝大部分实验眼视网膜各层细胞结构清晰,仅发生了视网膜浅脱离的1眼可见视网膜前增殖膜,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大鼠玻璃体腔内可见随病程进展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聚集、成纤维细胞增殖、瘢痕形成最终导致眼球萎缩。结论:大鼠玻璃体腔注射转染PEDF可以明显抑制巨噬细胞诱导的PVR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因子 基因表达 巨噬细胞 增生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免疫纳米脂质体对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靶向杀伤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涛 韩勇 +2 位作者 张虹 徐玲娟 向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01-704,共4页
目的体外实验研究超声联合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对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制备能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的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向培养恒河猴脉络... 目的体外实验研究超声联合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对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制备能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的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向培养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系RF/6A细胞加入免疫纳米脂质体,观察其与RF/6A细胞结合的能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免疫纳米脂质体的细胞内化过程。分别将游离PEDF、载PEDF脂质体、载PEDF免疫脂质体和超声联合载PEDF免疫脂质体作用细胞后,MTT法检测对RF/6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并与仅用PBS作用细胞的对照组比较。结果制备的载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可紧密结合RF/6A细胞,3h时,载PEDF免疫脂质体布满细胞浆。包含PEDF终浓度为80mg.L-1的游离PEDF、载PEDF脂质体、载PEDF免疫脂质体和超声联合载PEDF免疫脂质体对RF/6A细胞抑制率分别为(32.79±3.62)%、(48.71±3.84)%、(57.45±4.02)%和(90.83±5.61)%,凋亡率分别为(25.05±4.06)%、(30.21±3.13)、(36.85±4.12)%和(43.13±4.37)%。提示载PEDF免疫脂质体和载PEDF脂质体的抑制细胞生长和促进细胞凋亡作用均较游离PEDF强(均为P<0.05),且载PEDF免疫脂质体的抑制生长和促进凋亡作用更强(均为P<0.05)。超声可显著提高载PEDF免疫脂质体的细胞内化能力,并增强其抑制细胞生长和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体外实验证实超声联合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可靶向杀伤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色素上皮因子 超声 纳米 免疫脂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局部注射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血管新生、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红兰 姚东平 徐瑜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5期1391-1394,共4页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局部注射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血管新生、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DM组、PEDF组,DM组、PEDF组通过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式建立糖尿病模型,P...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局部注射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血管新生、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DM组、PEDF组,DM组、PEDF组通过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式建立糖尿病模型,PEDF组给予PEDF局部注射。干预后测定视网膜组织中血管新生分子、炎症反应分子的含量以及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量。结果:DM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mTOR、VEGF、VEGFR、Ang-2、Tie-2、NF-κB、COX2、iNOS、SDF-1、CXCR4的含量以及ASK1、JNK、p38MAPK、Caspase-3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urvivin、Bcl-2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EDF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mTOR、VEGF、VEGFR、Ang-2、Tie-2、NF-κB、COX2、iNOS、SDF-1、CXCR4的含量以及ASK1、JNK、p38MAPK、Caspase-3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DM组,Survivin、Bcl-2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PEDF局部注射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血管新生、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均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色素上皮因子 血管新生 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PF在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9
作者 潘强锋(综述) 宣兰兰(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是一种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健康领域的一大威胁。软骨素聚合因子(CHPF)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关键分子,在硫酸软骨素(CS)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在多种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升高。C... 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是一种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健康领域的一大威胁。软骨素聚合因子(CHPF)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关键分子,在硫酸软骨素(CS)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在多种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升高。CHPF在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中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发挥其功能,包括调控细胞增殖、促进肿瘤转移,参与多个信号转导通路,进而影响细胞的功能。此外,CHPF还可以通过CS及其衍生物间接干扰肿瘤微环境(TME)及肿瘤转移。这些机制使CHPF在肿瘤的多重调控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综合评述了CHPF在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未来的研究工作、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素聚合因子 硫酸软骨素 上皮肿瘤 靶向治疗 肿瘤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诱导及冻存方法的优化
10
作者 魏琼 赵梦竹 +2 位作者 程序 刘梦华 张冬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1-618,共8页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s)诱导及冻存的适宜方法。方法:将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于不同温度、接种密度、血清浓度培养条件下培养,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s)诱导及冻存的适宜方法。方法:将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于不同温度、接种密度、血清浓度培养条件下培养,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浓度;提取小鼠骨髓细胞,细胞差速贴壁法将骨髓细胞预培养4 h,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原驻留巨噬细胞比例;使用L929细胞上清或重组M-CSF诱导细胞7 d,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后细胞F4/80及CD11b双阳性占比;中性红法及ELISA法检测C57BL/6N和C57BL/6J两种亚型来源BMDMs吞噬能力和炎症反应水平;将提取的骨髓细胞即刻冻存后复苏再诱导,或将已成功诱导的BMDMs冻存后复苏,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中性红法检测吞噬能力。结果:33℃、10%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培养7 d条件下的L929细胞上清中富集高浓度M-CSF;骨髓细胞经预培养4 h,贴壁细胞中F4/80+占比显著高于悬浮细胞(P<0.01);经L929上清或重组M-CSF诱导7 d后细胞F4/80+CD11b+占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C57BL/6J亚型来源BMDMs相比,C57BL/6N亚型来源BMDMs具有更强的吞噬能力(P<0.01),释放较低水平TNF-α(P<0.01)和IL-6(P<0.05),以及较高水平IL-1β(P<0.05);相较于将已成功诱导的BMDMs冻存后复苏,骨髓细胞提取后即刻冻存、复苏再诱导的BMDMs具有更好的巨噬细胞形态,更高的细胞活力(P<0.01)和更强的吞噬能力(P<0.01)。结论:通过33℃、10%FBS培养7 d的L929细胞上清富含更高浓度M-CSF,可成功诱导骨髓细胞分化为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细胞差速贴壁法预培养可去除原骨髓驻留巨噬细胞,C57BL/6N和C57BL/6J两种亚型来源BMDMs吞噬能力和炎症反应水平不同,将提取的骨髓细胞即刻冻存后复苏再诱导是较好的BMDMs冻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骨髓巨噬细胞 原代细胞 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N2介导EGFR磷酸化对人输卵管上皮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11
作者 夏亚琼 朱悦 +3 位作者 蒋呈呈 谭鸿平 张雁 刘玲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174-2182,共9页
目的探讨脂钙蛋白2(lipocalin2,LCN2)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磷酸化对人输卵管炎性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取人输卵管上皮细胞,LPS干预建立细胞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Control)组、模型(Model)... 目的探讨脂钙蛋白2(lipocalin2,LCN2)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磷酸化对人输卵管炎性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取人输卵管上皮细胞,LPS干预建立细胞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Control)组、模型(Model)组、实验(Model+si-LCN2或Model+oe-LCN2)组和阴性对照(Model+si-NC或Model+oe-NC)组。探究细胞活性、细胞凋亡、细胞炎症水平、EGFRmRNA、LCN2、EGFR、p-EGFR、p-EGFR/EGFR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Model组相比,Model+si-LCN2组细胞活性提升、细胞凋亡率减低,炎症因子表达下降(P<0.05);免疫共沉淀证实LCN2与EGFR存在靶向关系。与Model组相比,Model+oe-LCN2组p-EGFR、p-EGFR/EGFR水平升高(P<0.05),EGFR改变不大(P>0.05)。结论抑制LCN2所介导的EGFR磷酸化,可提高细胞活性、减轻细胞凋亡及细胞炎症,从而改善LPS诱导的人输卵管上皮细胞炎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钙蛋白2 人输卵管上皮细胞损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立霞 吴月明 李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2-424,428,共4页
目的检测A549中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影响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的方式。方法过表达或沉默PEDF后观察其对VEGF的影响。MTT与trasnwell检测PEDF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实时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PEDF如何调... 目的检测A549中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影响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的方式。方法过表达或沉默PEDF后观察其对VEGF的影响。MTT与trasnwell检测PEDF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实时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PEDF如何调节VEGF/SRC/FAK通路。结果 PEDF可抑制VEGF,进而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结论PEDF可能成为肺癌的潜在诊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549 色素上皮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脊髓组织中Caspase-9、细胞色素C及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5
13
作者 许明 张泓 +4 位作者 刘继生 尹秀婷 张健 黄桂兰 艾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8-633,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功能及脊髓组织中Caspase-9、细胞色素C(Cyt-C)及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Apaf-1)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抽取36只,采用改良T_(10)脊髓横断法制作完全性脊... 目的观察电针对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功能及脊髓组织中Caspase-9、细胞色素C(Cyt-C)及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Apaf-1)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抽取36只,采用改良T_(10)脊髓横断法制作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取24只成功模型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2只,其余未造模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空白组各12只。于造模后第19天取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行电针,连续7 d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测,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测定脊髓组织中Caspase-9、Cyt-C和Apaf-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均明显降低(P<0.01),膀胱基础压力和漏尿点压力增加(P<0.05);脊髓组织TUNEL阳性率显著升高(P<0.001);脊髓组织中Caspase-9、Cyt-C和Apaf-1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明显增加(P<0.01),膀胱基础压力和漏尿点压力降低(P<0.05);脊髓组织TUNEL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脊髓组织中Caspase-9、Cyt-C及Apaf-1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可改善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脊髓组织中Caspase-9、Cyt-C和Apaf-1的表达下调,凋亡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电针 CASPASE-9 细胞色素C 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 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与胃癌组织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邵春奎 方建晨 +2 位作者 苏祖兰 冯智英 何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PEDF在胃癌组织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PEDF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2例人体...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PEDF在胃癌组织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PEDF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2例人体胃癌组织标本中胃癌细胞内PEDF和VEGF的表达;标记CD34分子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上述胃癌组织内的微血管密度;统计学分析上述分子标记物间的关系以及各分子标记物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所有的正常胃黏膜均有PEDF表达,胃癌组织PEDF表达率约43%,VEGF表达率约54%;与高分化胃癌相比,低分化胃癌组织PEDF表达率低(P<0.05),MVD高(P<0.05);PEDF低表达的胃癌细胞易侵犯浆膜(P<0.05),易淋巴结转移(P<0.01)和远处转移(P<0.01);胃癌组织PEDF表达与MVD(P<0.01)和VEGF(P<0.01)表达呈负相关关系,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PEDF低表达和VEGF高表达可能是胃癌组织内微血管生成的分子基础,是促进胃癌细胞发生淋巴及血道转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色素上皮因子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对大鼠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江新利 苗慧鹏 +2 位作者 周忠友 赵平 刘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0-215,共6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对SD糖尿病大鼠视网膜PED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炎性相关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对SD糖尿病大鼠视网膜PED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炎性相关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以及细胞通透性相关因子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和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Akt)表达的影响,探讨PEDF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6~8周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组)、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生理盐水注射组(DM+NS组)和糖尿病PEDF注射组(DM+PEDF组)。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后第1周、2周、3周时,DM+PEDF组大鼠玻璃体内注射PEDF,而DM+NS组注射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第4周时处死大鼠,摘出眼球,进行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及电镜观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PEDF、VEGF、ICAM-1、MCP-1以及ZO-1、Akt的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均造模成功。4周糖尿病病程尚不能导致明显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在透射电镜下,DM组大鼠视网膜可见神经节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变大,基质肿胀明显,可见大部分或全部的嵴消失,部分双侧膜融合,粗面内质网扩张,而玻璃体内PEDF注射可以明显地改善这一病理改变。DM组大鼠PEDF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以及内丛状层、光感受器基质以及色素上皮层、脉络膜等部位;VEGF主要表达于神经节细胞层,ICAM-1主要表达在光感受器层,MCP-1主要表达在视网膜内层细胞,包括节细胞层和内核层,ZO-1蛋白主要表达于内核层的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Akt主要表达于内丛状层以及脉络膜的细胞浆中。同CON组相比,DM组、DM+NS组视网膜中PEDF、VEGF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ICAM-1、MCP-1表达增加,ZO-1、Akt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ICAM-1、MCP-1表达减少,ZO-1、Akt表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EDF可以明显地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害,通过减少炎性因子和增加细胞连接蛋白而减轻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从而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起一定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色素上皮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紧密连接蛋白-1 蛋白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载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免疫纳米脂质体靶向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涛 韩勇 +2 位作者 张虹 徐玲娟 向艳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86-590,共5页
目的研究超声联合载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靶向治疗作用。方法以CNV内皮细胞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为靶向位点,将其配体寡肽连接到纳米脂质体上,再反向装载PEDF,制备能与CNV内皮细... 目的研究超声联合载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靶向治疗作用。方法以CNV内皮细胞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为靶向位点,将其配体寡肽连接到纳米脂质体上,再反向装载PEDF,制备能与CNV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纳米脂质体。对48只BN大鼠右眼行半导体倍频激光(波长为532nm)光凝术建立CNV模型。光凝后7d,实验组鼠尾静脉分别注射游离PEDF、载PEDF脂质体、载PEDF免疫脂质体,联合眼局部超声波辐照20s,并设立玻璃体腔注射PEDF组和对照组。光凝后14d,脉络膜巩膜冰冻切片观察免疫脂质体对CNV的靶向性。FITC-右旋糖酐标记脉络膜巩膜铺片行新生血管定量分析。结果载PEDF免疫脂质体可特异性靶向结合CNV。CNV与FITC标记的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结合而呈现绿色荧光,正常脉络膜血管不显现荧光。玻璃体腔注射PEDF组及鼠尾静脉注射游离PEDF、载PEDF脂质体、载PEDF免疫脂质体组CNV面积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联合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组对CNV的抑制作用强于玻璃体腔注射PEDF组(P<0.05)。结论动物实验证实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可特异性结合CNV细胞,超声可增强PEDF免疫纳米脂质体对CNV的抑制作用,该方法有望为眼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色素上皮生长因子 超声 纳米 免疫脂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大鼠慢性高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吕炳健 高晓唯 +2 位作者 王瑞夫 严宏 王百忍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7-431,共5页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慢性高眼压条件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高眼压+PEDF组(A组)、高眼压+去离子水组(B组)和假手术+PEDF组(C组),A组、B组模型的制作应用巩膜浅层静脉烧烙法建立...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慢性高眼压条件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高眼压+PEDF组(A组)、高眼压+去离子水组(B组)和假手术+PEDF组(C组),A组、B组模型的制作应用巩膜浅层静脉烧烙法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C组仅剪开球结膜,不烧烙巩膜浅静脉。A组、C组在模型建立后即刻用10μL微量注射器于大鼠角膜缘后2mm处刺入玻璃体腔,抽出玻璃体2μL,再向玻璃体腔内注射0.05g/L重组大鼠PEDF2μL,B组同法注入等量的去离子水。在3d和14d后处死动物,摘除眼球,将视网膜组织行冰冻切片,用TUNEL法及Fluoro-Jade(FJ)荧光染色检测各组RGCs的凋亡和变性。结果术后3d、14d时A组和B组眼压均明显升高,与同时间点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3d和14d间的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检测显示,A组、C组3d和14dRGCs的凋亡数目均明显少于同时间点B组(P<0.05),A组14d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3d(P<0.05)。FJ荧光染色结果显示,A组、C组3d和14d变性RGCs数均明显少于B组(P<0.05),A组14d的变性细胞数较3d时明显减少(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PEDF可减少慢性高眼压大鼠RGCs的凋亡和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高眼压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新生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鲲 何守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培养新生牛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bFGF4ng/ml作用下,不同时间RPE细胞的细胞周期情况。结果bFGF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细胞各周期比例随时间变化趋势...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培养新生牛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bFGF4ng/ml作用下,不同时间RPE细胞的细胞周期情况。结果bFGF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细胞各周期比例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且同步,但bFGF组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结论bFGF可以促进新生牛RPE细胞自G1期进入S期,从而促进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细胞周期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过氧化氢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坏死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海广范 詹合琴 +2 位作者 牛秉轩 崔建敏 刘巨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研究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uman 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haFGF)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hRPE)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用0.2mmol.L-1过氧化氢培养hRPE细胞36h制作hRPE细胞坏死模型为模型... 目的研究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uman 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haFGF)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hRPE)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用0.2mmol.L-1过氧化氢培养hRPE细胞36h制作hRPE细胞坏死模型为模型组,用1mg.L-1haFGF预培养hRPE细胞12h、24h、48h,并设置空白对照组,用台盼蓝染色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坏死情况,用MTT法检测haFGF预作用hRPE细胞不同时间细胞的死亡率,并用8g.L-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haFGF不同时间对hRPE细胞完整性的影响。结果模型组细胞死亡率为(36.97±2.81)%,空白对照组细胞死亡率为(1.05±0.04)%,haFGF预作用细胞12h、24h、48h细胞死亡率分别为(32.50±4.06)%、(19.77±3.68)%、(26.45±3.19)%。其中,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细胞死亡率相比、haFGF预作用24h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haFGF预作用12h、48h细胞死亡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haFGF预作用细胞24h,hRPE蓝染细胞核数明显减少,而预作用12h染色细胞核数减少不显著,预作用48h蓝染细胞核数显著增加。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模型组细胞DNA呈现"涂布"状,说明细胞坏死明显,haFGF预作用细胞24h"涂布"状基体消失,提示hRPE细胞DNA完整性尚好,而预作用12h和48hDNA"涂布"状仍明显存在。结论1mg.L-1的haFGF可以显著拮抗过氧化氢对hRPE细胞的损伤,预作用24h时haFGF对hRPE细胞的保护作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CD44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青 曾水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研究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CD44的表达,及其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90只健康有色兔随机分为5组建立不同模型:Ⅰ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组,28只眼;Ⅱ组:孔源性视... 目的研究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CD44的表达,及其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90只健康有色兔随机分为5组建立不同模型:Ⅰ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组,28只眼;Ⅱ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组,27只眼;Ⅲ组:单纯视网膜裂孔组,18只眼;Ⅳ组:玻璃体切除组,17只眼;Ⅴ组:空白对照组,90只眼。分别于手术后不同时间点(1、3、7、14、21、28d)摘取各组兔眼眼球,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法分离RPE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荧光免疫法标记CD44,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RPE细胞膜上CD44的表达水平。结果Ⅰ组和Ⅱ组模型眼均发生视网膜脱离,Ⅲ组和Ⅳ组模型眼未发生视网膜脱离。Ⅰ、Ⅱ组中RPE细胞CD44的表达明显高于Ⅲ、Ⅳ、Ⅴ组,Ⅰ、Ⅱ组RPE细胞CD44表达水平在术后1d即增高,7d左右达到高峰,继而下降,Ⅰ、Ⅱ组与Ⅴ组RPE细胞CD44的表达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Ⅲ、Ⅳ组与Ⅴ组RPE细胞CD4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RPE细胞CD44表达增强,RPE细胞CD44的表达变化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理发展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CD44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